绘画治疗及其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绘画治疗及其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绘画治疗及其在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绘画治疗在国内心理治疗上的应用

摘要:国内用绘画治疗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研究并不都是心理系的硕士生所做的,还有教育系、社会工作系、美术系、艺术系的研究生;研究的方向也各不相同,有促进聋哑儿童融入社会的尝试、针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自闭症、焦虑、抑郁、自我同一性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绘画治疗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有用武之地。这些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大同小异,先用量表测量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比如抑郁程度、攻击性等;再实行大约3个月的绘画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再用量表测量各种不同的心理参数,比如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等等;最后分析绘画治疗前后被试的变化。

关键词:绘画治疗实际应用

1儿童

1.1团体治疗

教育学硕士王乃芳对上海福利院的7位聋哑儿童进行了团体全程绘画治疗,试图借助团体动力系统,让聋哑儿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期望能通过绘画治疗,使他们的积极情绪有所增加,同伴交往能力有所提高,使其更愿意融入社会。治疗前后的发泄、自我安慰测试结果并没有显著变化,不过由于操作者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专业,可能并没有接受过绘画治疗的相关培训,而且被试少,故这个结果可信度不高,并不能表示绘画治疗对聋哑儿童毫无作用[1]。

1.2个案研究

社会服务系研究生梁兵通过对车祸后存在情绪障碍的个案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10次绘画治疗,通过对案主绘画时的状态及绘画内容进行心理障碍分析和诊断,发现案主在绘画治疗方法的辅助之下个人情绪和行为状态都取得了明显进步[2]。毛丽娜针对具有攻击性的儿童个案进行了绘画治疗,目标是控制并消退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高其社会交往技能,在论文中呈现了孩子的心路改变历程并分析了绘画治疗对消除儿童攻击性的优势[3]。孙培也通过绘画治疗对一名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制定了方案,对其进行了个案研究[4]。

1.3实验研究

孙国胜、高春强等人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对58例确诊了情绪障碍的儿童进行了6个月的绘画治疗,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SCARED),发现治疗后患儿的SCARED评分低于治疗前(P<0.5),得出结论绘画治疗能有效改善情绪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和情绪[5]。张雯选取了60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研究组实行共32次,每次90分钟的绘画艺术治疗,干预前后分别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和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对患儿们进行测量,结果分析表明绘画艺术团体辅导对自闭症儿童感知觉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增强、情绪情感稳定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6]。重庆图书馆在对187名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对其中65名儿童开展30次的绘画治疗,结果发现绘画治疗可以显著促进干预对象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我概念、改善社交功能和情绪管理

[7]。

2初高中生

张静于2013年对离异家庭初中生愤怒情绪进行了绘画治疗研究,采取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绘画治疗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愤怒水平上的作用。发现治疗前后实验组的愤怒情绪指标有明显差异[8]。李科生使用绘画治疗的方式对工读学生的攻击性进行干预,对14人进行了团体辅导,但结果反映不稳定,干预前后的工读学生攻击性测量及其各个因子分差异均不显著[9]。杨在攀在2013年对高职新生抑郁症状进行了个别绘画治疗和绘画团体辅助治疗,14名被试实施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房树人测验,干预后发现个别绘画治疗的整体效果优于团体绘画辅导,尤其体现在认知障碍和绝望感两个因子上。通过干预被试获得了积极的成长,社会化、自我体验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10]。

3大学生

田媛选取了20名处于非同一性确立的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通过绘画治疗干预来改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结果发现被试在干预前后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绘画治疗有确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作用[11]。邹丽芸选取了22名大学生,对他们实施了团体绘画治疗,进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的测试,结果显示参与成员在自我意识层面有不同的提高[12]。

张崇燮根据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对筛查出的饮酒心理依赖大学生个案进行了干预研究,以期减轻她的心理依赖程度和饮酒频率,发现干预后其SCL-90测验分数降低,自身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13]。巩丽群也通过SCL-90来判断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并选取了14名大学生进行了团体绘画治疗,发现干预后的SCL-90总分差异显著(<0.01),被试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

4社会人士

2012年美术系研究生叶子和心理系研究生贾坤通过跨学科合作,在北京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教育改造处对16名犯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绘画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使服刑人员构建正向的自我概念,从而提升他们的情绪体验及生命质量。之后通过参加者访谈,发现绘画治疗舒缓了参加者的情绪,使得参加者的状态更加平稳,更加接纳和认可自己,并缓解了参加者和干警之间的紧张关系[15]。

社会工作系的研究生钟自珍在2013年于兰州H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建立绘画治疗小组,小组成员年龄为16~35岁,每组10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治疗。治疗目标是使组员对小组产生归属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组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使之不再成为其就业的阻碍因素。发现智障人士人际交往三方面——“人际认知能力”、“人际情绪控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得到了整体的提升[16]。

王燕萍,雷杰鹏等人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把60例确诊抑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系统的抗抑郁药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进行绘画治疗,3个月后,发现研究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即绘画治疗能有效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恢复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17]。贾敏在云南省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对9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绘画治疗同样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18]。

References:

1. 王乃芳(2014) 聋哑儿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绘画治疗:基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硕士]: 华中师范大学.

2. 梁兵(2013) 绘画疗法在儿童车祸心理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硕士]: 长春工业大学.

3. 毛丽娜(2011) 艺术治疗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

4. 孙培(2011) 绘画疗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个案研究[硕士]: 山东师范大学.

5. 孙国胜, 高春强, 黄云华, 高飞, 张建芳, et al. (2011) 绘画治疗对情绪障碍儿童亲子关系的作用. 当代医学: 137-139.

6. 张雯(2009) 自闭症儿童多因素调查分析及绘画艺术治疗干预[硕士]: 山西医科大学.

7. 胡海兰(2008) 绘画中的留守儿童[硕士]: 西南大学.

8. 张静(2013) 绘画团体疗法改善离异家庭初中生愤怒情绪的探索研究[硕士]: 云南师范大学.

9. 李科生(2012) 工读学生攻击性绘画治疗的初步研究[硕士]: 湖南师范大学.

10. 杨在攀(2013) 绘画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抑郁症状的干预研究[硕士]: 云南师范大学.

11. 田媛(2014) 绘画治疗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改善效果研究[硕士]: 苏州大学.

12. 邹丽芸(2012) 绘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意识提升的应用研究[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

13. 张崇燮(2013) 闽南地区大学生饮酒动机与原因分析及绘画干预研究[硕士]: 闽南师范大学.

14. 巩丽群(2008) 绘画艺术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应用探索[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

15. 叶子(2014) 艺术视角下的美术治疗探索[硕士]: 中央美术学院.

16. 钟自珍(2014) 美术治疗小组对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作用[硕士]: 兰州大学.

17. 王燕萍, 雷杰鹏, 张爱华, 马润娟, 朱蕾(2011) 绘画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 1974-1976.

18. 贾敏(2010) 绘画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应用. 中国民康医学: 2012-2014.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来访者主要信息: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一、问题探索阶段 来访者只有一位好友,而且高一后关系开始冷淡,自己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他敏感的认为好友总是在打击他,但他又很在乎好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并且在生活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从以上来访者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心理自卑,面对挑战主要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对自己不自信,害羞,敏感,焦虑。 来访者主要表现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③行为退缩; ④心理自卑; 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⑥过多的忧虑及担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学习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二、目标设定阶段 针对来访者,通过以上分析,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自卑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努力了就好。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让来访者相信自己。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儿童绘画心理学 (一)通过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内心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 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二)线条与心理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三)色彩与心理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 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偏爱暖色:活泼,热

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四)人物与心理(1)画谁: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2)手臂和手:孩子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时期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逐渐长大之后,开始画手。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若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是属于好打架、占有欲强的孩子。把手放下,贴近身体是比较温顺的孩子,另外也有可能是受欺负、胆小畏缩的孩子,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注意。(3)耳朵:孩子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喜欢听家长罗嗦。画大耳朵,如果不是卡通形象,那么可能孩子比较敏感;(4)牙齿:愤怒的孩子,经常会在画中画出夸张的牙齿,说明有情绪、言语攻击性。(5)眼睛:眼睛画得太大的人,比较敏感、多疑、偏执;画睫毛的人,对美比较关注;不画瞳孔的人,在人际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

解读儿童画的十个心理学技巧 孩子用画来表达自己构想的世界,同时也透露出他们的心情和心智。孩子的画,对爱他们的人来说,是神奇的礼物——在孩子的画里,暗藏着他们的心灵秘密。 想知道孩子有多爱你吗?想知道他们是不是健康快乐舒展吗?好好体会一下孩子的画吧。下面是心理学家给出的解读儿童画的一些原则,供好奇的你们参考: 1,画中人——孩子爱你的独特方式。 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她)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等)越多,表明他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 2,通过画画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孩子如果要求什么东西遭到拒绝,他们会把那个东西画在画里,自己给自己一个礼物。 3,为什么孩子爱画小人? 孩子用稚嫩的线条画小人,为小人画上辫子,四肢,甚至肚脐,这说明孩子的身心发育不错,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并努力想表现这种感受。 4,线条的强度。 不自信和过于谨慎的孩子,线条比较细,甚至细到看不清楚。相反,快乐的孩子画画的笔触、线条往往是粗而有力的。 5,画的大小和位置。 身心平衡的孩子会把画画在纸张的正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喜欢画满纸,心理有障碍的孩子,通常会画得太高或者太低。 6,颜色。 如果一个一岁半的孩子,自发地用不同的颜色在纸上画出活跃的线条,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表征之一,当然晚一点也没关系。 小孩运用颜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仿大自然,比如天空是蓝的,云是白的。另一种方式是自己为画里的东西赋予他们的“心灵色彩”。通常意义上,明快温暖的暖色调是孩子身心平衡健康的提示。如果孩子6岁以后,画画只选择棕灰黑等颜色的话,家长要引起警觉,这通常提示孩子有心理障碍,或者是色盲症患者。 7,在儿童画的世界里,花朵是敏感和温柔的指示物。一个孩子喜欢画五颜六色的花,通常说明孩子比较敏感,和妈妈有着温柔的感情关系。 8,张开的双臂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孩子乐观开朗。 如果画里的人物总是垂着双臂,那么孩子很可能经常有挫败感,需要引起注意。 9,对儿童画作心理分析的前提:不能教条 首先要多看几张孩子的画,并根据孩子的生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孩子的画虽然是心情的反映,但是也有很强的随机性,也会受到偶然的生活经验的影响。比如说,如果孩子在窗户上画了很多栅栏,那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感觉“被困在室内”,那也可能是因为前一天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些监狱的场景。所以,孩子的画,和他们的“话”,即他们的叙述,同样重要。 10,应该怎样评价孩子的画? 孩子画画的时候,是完全处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他们是自足的。一切来自外界的评论都可能被他们看做是一种批评,是对他们独特自我的威胁。在孩子的画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词语!正确的态度是:完全接纳孩子的画,不要提很多问题,尤其是不要说他们画的不对。这样说是可以的:“你的画非常漂亮,谢谢你!”,或者简单要求孩子自己介绍一下他的画,完全认可他的故事。这样,孩子会继续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真正的内心感

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幻灯片1 性梦非真——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男,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从没有和哪一个女孩子特别亲近。然而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 梦醒后他愧疚不已,感到犯了乱伦的罪过,无颜面对他人。后来又做了一个梦,梦中和班中的女团支书发生了关系。潜意识中似乎在证明什么,他不相信自己道德如此败坏,竟这样下流无耻,担心团支书因此受到伤害,以至于不敢面对她,只要她在教室,他就看不下去书,如果单独与她不期而遇,一天便会心神不宁,强烈的罪恶感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他担心自己要变成性犯罪分子,有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为什么会如此不正常。心理的负荷使他不敢入睡,生怕“旧梦重温”,讲又讲不出口,想也想不开,忘更是忘不掉,万般苦闷中他走向咨询室。 幻灯片2 ●[原因分析] ●使这位大学生苦恼不已的梦叫做性梦。这位大学生之所以不能自拔的原因 是荒诞怪异的梦中带有乱伦性质和不存在的可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心理,以至于怀疑自己,害怕睡觉。人之所以会做性梦,是生理和心理综合活动的结果。梦中的情景,都与梦者平时经验和思想活动有关。由于梦是一种典型的无意想象过程,所以性梦不免荒诞离奇。在性梦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性恋动作与性对象既不表明其人格特征,也不表明性梦者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因而性梦之后完全没有必要自责。 幻灯片3 ●[解决方法] ●1.用认知领悟疗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和内疚。并对他的性梦做个性分析。 ●从他的情况看,青春期后唤起了对异性的亲近感,而社会规范又使人们必然 约束性欲,生理欲望受到心理自律的压抑后,往往会以性梦的方式得以实现。性梦仅仅是梦而已,并不是现实的,既不受梦者的控制,也不会伤害所涉及的人,更谈不到人的人格、道德。 ● 幻灯片4 ●2.加强性格基础的培养,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积极合理的宣泄。平时行动多注意以 下方面: ●第一,积极扩大人际交往。 ●第二,保持和正常的异性交往。 ●第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多阅读有关生理和心理的书籍,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增加心理的认识、 判断能力。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里发展的认识,我相信渴望了解儿童绘画和热天心里发展的朋友读过这本书后也会和我有同感。 1、人人都需要游戏,人人都喜欢游戏。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 婴幼儿最初的画,都是无意识的。他会拿着工具,在纸上,在墙壁上涂涂,点点,他会惊异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且会非常的兴奋;再大点,他会反映生活了,一个圆加上一个梯形可能就是爸爸,圆上加两根线可能就是妈妈;他会画一些乱七八糟的线条,给亲人解释、述说,或者在画的时候念念有词。在这个时候,性急的、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迫不及待的把孩子送进了绘画培训班——他们以为孩子是天生的热爱艺术。殊不知,孩子仅仅是把绘画当成了游戏而已,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这只是一种本能需要而已!而某些不正规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往往大多侧重于绘画枯燥的技法,没有照顾孩子心理,对孩子的这种本能需要置之不理!所以,我们的孩子往往有进了培训机构,反而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在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如何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有资深美术专家说,不要让你的课堂看上去像上课的样子,尽情陪孩子玩,可能你的美术课就成功了。所以,关键是这个“玩”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投入一生去研究呢。 2、孩子的绘画游戏里有秘密 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真丰富啊,孩子的内心也有不为人知的痛苦、欢乐。此本书里有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任何人的涂鸦活动中都会透露一些信息,只要我们去仔细研究它。六岁的哈斯娜画的小人总是上肢有很多的手指,下肢总是一笔带过。对这样的画,你会洞悉出什么呢?原来,哈斯娜下肢瘫痪,平时都是靠上肢爬行,所以她的画想告诉大家:尽管瘫痪了,但是凭借上肢,她也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身体健康的孩子画出的图画通常色彩都是艳丽的,身染疾病的孩子正好相反,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画的画,色彩出奇的暗淡,死气沉沉,其中一幅画的森林,歪七扭八的就像是交错的血管,大部分用了暗红的血色。这个孩子每周都要去医院化疗,他的画正是痛苦煎熬的表现。 所以说,孩子的绘画(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原生态绘画,没有大人的干涉,纯粹无意识下画的画)中真的有秘密,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家庭的幸福,述说心中

解读儿童画——《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读后感【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解读儿童画——《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读后感 太仓市实验幼儿园张丹 一直以来,儿童画都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流连、关 注、投入。虽然这种兴趣的起源已无从追溯,但它确实强烈的存在。因为关注,一直期待了解儿童的绘画世界,经常努力去解读他们的作品。 美国心理学家Cathy的着作《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让我 第一次了解到如何剖析儿童绘画的诸多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儿童画。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术发展黄金时期”的介绍。 在学校的时候就曾接触过儿童绘画发展水平的理论,也曾经在课题研究 的过程中运用过这一理论。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相应阶段联系起来,更加清晰的论述了不同时期儿童绘画的发展特征。指出对儿童美术发展进行过详细研究的研究者认为:处于6-9岁左右的儿童,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作品非常具有创造性,不受约束,代表了儿童”美术发展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之后的阶段,则更趋 于写实,反而缺少了那种迷人的创造性。对比我所接触的孩子,他们很多就处于这样一个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应该就是儿童画长久以来吸引我的最直接原因吧。也解释了为什幺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幼儿园孩子的绘画,反而比小学生的绘画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原因。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的”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 时间。”,所指代的也应该就是这样一种象孩子一样,无拘无束、真实、自然的艺术追求。 以往对儿童画的解读,虽然是建立在对孩子的了解基础之上的,但往往 是凭借着个人的直觉去解释儿童画。很多时候成人对儿童画的点评,也只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问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艾未石儿童绘画心理分析介绍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Children's Drawings Analysis 适用4-12 岁孩子的家庭 ●为什么孩子会痴迷于画轨道或者小人? ●为什么在孩子笔下,树叶可以是红色的,太阳会是蓝色的,而东西是这样摆放的? ●生活中遭遇的特殊事件,有没有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印记?他在试图处理冲突中的伤害吗?他需要父母的帮助吗? ●孩子内心知觉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形象?是一个压抑自我需求的妈妈还是轻松自在的妈妈? ●我们给孩子的一切只有进入到孩子的世界时,才能够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孩子从父母那儿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归属了吗? ●为什么一个经常出差的爸爸能一直出现在孩子的家庭画里,而一个每天都能和孩子见面的爸爸反而可能是缺席的? 儿童绘画是孩子表达情绪、情感和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特点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儿童绘画心理分析,艾未石可以—— ●评估孩子的心智发展阶段 ●筛查重要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剖析家庭养育偏差和家庭关系在孩子内心世界的呈现 ●保障儿童心智健康 艾未石多年专注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基于目前儿童心理学界专业研究的成果,保障了艾未石对儿童发展整体情况具有深入、全面的认知。 案例展示 右边这幅画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6岁8个月) 的作品,作品名称《我的学校》。分析师在了解了绘画 过程中孩子的状态、亲子互动内容等信息后,从几个方 面给出了心理分析反馈: 孩子的状态呈现 【认知能力】 砖红色的墙体、砖头与砖头之间的界线、带透明玻璃的学校大门、大门里的植物等等,他都倾向于用最逼真的手法来表达,这是在认知发展上“去自我中心化”的表现,孩子的这一能力发展已经达到7-9岁孩子的绘画水平。 【自我呈现的状态】 愉悦、自信的绘画过程,对作品的满意度都反映出他较高的自我接纳。创作过程中,他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又知道在需要的时候去寻求妈妈的帮助。坚固的墙体和学校大门一方面表明他有不错的力量感,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他也会寻求机会不断向外在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感;另一方面墙体的厚重感和

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案例

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案例 一、基本资料 郭某,男,1981年10月出生,大学肄业,未婚。家住徐汇区××村4号。父亲在2001年离家出走(原因不明)。之后3个月左右,其母亲(下岗工人,享受低保)和邻居开始同居。且其母亲经常与同居者在麻将桌上搭台骗取钱财。 二、背景资料 案主从小品学兼优,是父母的骄傲,也是邻居羡慕的对象。父母也一直相处融洽,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不错。由于2001年案主父亲的突然出走和不久后母亲与邻居同居且合伙骗取钱财,案主遭受了多重打击,丧失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继续进行大专学习而导致肄业。大学肄业之后,他又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在家里与奶奶相处起来关系又十分紧张,经常争吵。 三、主要问题 家庭破裂使案主对人性失去了信任,觉得连自己父母都抛弃了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了。另外,案主的自尊心在这一连串变故之后受到了极大伤害,让他产生了自卑情绪,觉得自己遭受了极大失败和挫折。通过与案主多次接触交谈,工作者发现,案主外表看起来虽然开朗,但内心非常孤独,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肯定,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和情绪激励。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运用 1、问题分析(诊断):从案主需要看,问题症结在于思想。要想彻底解决案主的问题实现“助人自助”。社工就不仅仅安慰案主,而应该通过对案主提供情绪支持,使他清楚意识到所面临的问题所在,并有下决心改变自己这种心理状态的勇气和自觉。帮助案主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改变自己。案主受到一连串打击,其“心理防御机制”自动进行了应激反应:退缩(以逃避困难的方式寻求安全。如,案主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导致大学肄业),压抑(尽量忘记对他而言是痛苦或威胁的事情;如,在人前总是表现出活泼,乐观,开朗的样子,但内心却十分孤独和自卑),违背(指通过违背行为来获得注意和提高自尊程度;如,案主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发生一连串家庭变故之后,开始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品行也开始向不良方向发展,这可以看作是对父母地报复,也可以看作是潜意识里用来唤起父母注意的一种方式。),转移(指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到其他对象身上;如,经常与奶奶争吵,一方面可能是个性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将痛苦转嫁和发泄的一种无意识行为。) 3、治疗 (一)减少当事人的焦虑和不安:鼓励他走入社会,忘记家庭的一切烦恼,不要被家庭琐事所困。 (二)减少“情境中的人”系统的功能失调:帮助案主对特定情境进行反思,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认知与修正。例如:反思为什么在家里与奶奶相处关系又紧张,经常争吵。 (三)增强当事人的自我适应技巧和“情境中的人”系统的功能 (四)增强当事人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工作者努力寻找案主自身的“闪光点”,来帮助案主增强自信。例如夸赞他“小伙子你人长的很帅啊,一米八的个子,很神气的”。 (五)改善环境以解决问题:帮助案主一起找到工作;和案主母亲及其奶奶交流,让案主得到更多母爱和关怀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 述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 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 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拥抱自由。 与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强烈批评不同,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解释人类对宗教的需要,并认为现代心理治疗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而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需要产生于逃避自由的需求。 新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对后来的人格研究方法有重要影响。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关键词:焦虑、恐惧症、失眠、疑病症、惊恐发作。 作者于飞,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综合正心疗法创立者,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的疗愈。 一、综合论述 01、焦虑情绪的解析 焦虑情绪是指向未来,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担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犯错、失败、被质疑、被否定、被贬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远、生病、意外、死亡...... 以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的、习惯性的、模式化的思维逻辑推理、画面想象的形式存在,引发焦虑情绪体验。 焦虑情绪同时也在推动着上述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和情绪感受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02、焦虑症状的解析 焦虑反映在思维上: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焦虑反映在情绪上:紧张、不安。 焦虑反映在身体上:胸闷、呼吸短促、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失眠多梦......

焦虑反映在表现上:坐立不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焦虑反映在人际上:敏感、多疑,猜忌、回避...... 思维形式推动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引发身体不适和外在的不良症状表现,影响着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影响着情绪变化...... 思维形式和内容、情绪感受、身体反应、外在表现、外界人际关系评价等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新的诱发因素,引发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举例:自己担心某人会怀疑、否定自己,从而感到情绪紧张,从而身体僵硬、胸闷、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紧张不自然,感觉自己心里有鬼、不真诚...... 03、常见的焦虑形式 广泛性焦虑: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肌肉紧张,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是习惯性的对事物的消极预期和灾难化联想,以及习惯性的焦虑情绪和回避做法。是一种谨小慎微、严防意外发生的身、心状态。 躯体症状:焦虑情绪引起的身体不适感,如胸闷气短、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很多当事人一开始的时候会以为是躯体疾病,跑到医院检查又发现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医生往往会给一个轻微病症的诊断,有的医生会建议去看心理科,后来才知道是焦虑的躯体症状。

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心得

儿童绘画与心里解读心得 画一幅画时,儿童需要去选择、转译和安排各种线条、形状、颜色,需要去综合绘画的内容、风格、形式和构图等大量要素,从而表达思想、情感、事件和感受到的事物。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综合许多例外经验,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独到的事物的过程。由于儿童绘画中整合了多种例外的要素和经验,所以我们不大可能对儿童的创造性工作做出简单的解释。过两天就是母亲节了,我在大班和小朋友谈话,了解妈妈的职业,小朋友都各抒己见,证明着大凡都在父母身边的小朋友心里是感觉安全的,内心填塞了色彩。小朋友在画画的时候填塞热情。 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接触才发现,就像笔记分析或沙盘游戏一样,绘画分析也是投射测验的一种方式。 绘画是把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以图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因为人们在画画时,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投射到图画中。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看出绘画者的人生经历。 绘画分析能够很好的为咨询师打开一扇通往来访者内心世界的门,尤其在儿童咨询方面,除了能够很好的诊断鉴别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当下狐疑外,还能够在咨询中起到内心疗愈的作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恰巧是我咨询接待的对象。 儿童艺术能力的成长可以与儿童组织思维的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对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能力是儿童在运动、知觉、语言、符号形成、感觉意识、空间定向等方面发展中某种能力出现的指标。 在一些书籍上了解到:罗恩菲尔德描述了绘画发展的六个阶段: 1.涂鸦期(2-4岁):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图、纵向乱图和画圈;这个时期的后期,儿童可为自己的涂鸦命名。

绘画心理治疗实例和部分通用技巧

绘画心理治疗 日本神户大地震后,日本色彩心理学家末永苍先生在避难所开设了绘画心理治疗课程。 在避难所,他用绘画的游戏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种心情方式平静,并用绘画抒发出内心的痛苦,渐渐的孩子们开始平复,逐渐产生积极的想法,用绘画表达内心的渴求、希望和快乐。 这个2年级的女孩子用红色画出喷发的火山,这是一种象征的手法,表达她内心经历了火山爆发一般的剧烈震撼。

这个孩子画了很多小人,一边画还一边念叨:“死了好多人,流了很多血呀。” 他在每个人胸口画了一把匕首,这说明,孩子在强化有种力量杀死了他们,他受了很大的惊吓,如果不加以干涉,这种强化还会继续,可能持续一生。 它画的人物表情也是痛苦的,血布满整个人全身,这说明他的内心是非常细腻的,在地震的时候,看到了那些痛苦的表情,这些表情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内心。 当表达出来以后,这个孩子的内心就轻松很多,这种绘画的倾诉和语言的倾诉是一样的。成年人语言表达很容易,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他们说不出自己的恐惧,但是绘画这种方式,就可以帮助孩子们顺利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五岁的男孩画的鲸鱼,非常孤独的在血红的海洋底下。 海洋平面上有个奇怪的蘑菇云,画面右上角有一轮细细的月亮。 他是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可以把情绪用意向的图形表达得很完善。 鲸鱼画得非常细腻,可以见得,这个孩子情感细腻,他会比周围的人更多的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恐惧。

左图这个女孩,用红颜色画了一颗大树。表达了对灾难的感觉,是血腥的,是不和谐的。 这是一个4年级的孩子在地震后画的树,天空一片压抑的阴沉蓝色,树干是红色的,这透漏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几天以后,缓解了压力的她画了另外一颗大树,她画了晴朗的天,有力量的树干,这代表着孩子自信和安全感的恢复和建立。

【资料】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治疗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治疗 【篇一: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治疗】 这篇头条文章我是从《fbi危险人格识别术》中节选,汇总出来的关 于情绪不稳定型人格的判断及应对方式,只为方便遭遇困扰的朋友 查阅使用。 如果一个人,他前一秒还是春日的暖阳,后一秒立刻变成严冬的冰 霜;刚才还是才华横溢、魅力非凡、神采飞扬,一转身就变得横眉 怒目、偏执任性,甚至无理取闹。不要以为他只是普通的性格多变, 你应该该考虑一下你是不是遇到了一个情绪不稳定型人格的危险人 物了。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由其导致的行为会影 响其生活和谐与人际关系。其性情多变,无法预测, 他们对“爱”和“安全感”的依赖极重,却没有能力去培养或经营一段 健康的关系。跟他们走得近了,他们就觉得腻; 他们极度敏感,不能容忍他人的指责,对真实的和臆测到的侮辱尤 其敏感,一旦感觉受到冒犯,就会立刻“开火”。又因为他们太容易 感受到“伤害”,所以常常毫无根据就立刻翻脸不认人,或动辄指责 他人背信弃义。 他们控制欲强。会通过哭喊、发怒、数落、装病、诱惑、朝三暮四、 做出危险举动等手段来得到他人的关爱、关心、注意,或为所欲为。“不”这个词在他们听来根本就不是否定;倘若他们再有一些孩子般 的执拗的话,那么,“不”就约等于“也许”,并最终会变成“行”。 他们苛求无度,没有分寸,不仅仅是“难伺候”那么简单,他就跟小 孩子一样,总觉得自己很特殊。 如果你怀疑身边的某个人是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可以试试用以下测 试方法方法确认并选择与他相处的方式。 这份清单,以及《fbi危险人格识别术》这本书书中其他“危险人格清单”,其设计目的都是供你我这种没有专业心理知识的人日常使用。 它不是心理诊断工具,其设计宗旨是教给大家一些实用的知识和信 息,并对大家目睹或亲身经历的某些事情进行验证。 请大家仔细阅读每一条陈述,在符合他们特征的条目前打上对号。 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回想一下他们的言行,或别人是怎么对你描 述这个人的。当然,最可靠的还是第一手资料:想想你亲眼目睹到 的,以及你在其左右或与其打交道时的感觉。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去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的形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 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 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 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 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 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 L型的发展。这两种学说都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主张的儿童绘画能力单一发展路线理论相一致。 二、儿童画反映其独特的心理状态 儿童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如对空间的表现与智力、知觉、人格的发展有关,而图画的色彩则与情感情绪成长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线条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相关。每个儿童的不同绘画阶段,无论是在造型、用色或空间表现上均有特定的概念,综合各种见解,我们可以归纳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理解 第一、儿童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

第二、儿童偏向于夸张或省略作品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 第三、学龄前后几年的儿童绘画强调样式化表现,后来逐渐发展到写实具象表现; 第四、儿童绘画反映出他们的生理发展,比如画中细节的详细程度与他们知觉上的成熟度相关,涂鸦期的线条也与他们的骨胳肌肉、手眼协调等发展相关; 第五、不同的内容与绘画方法可以让儿童有不同的目的驱使,比如描绘便于表达想法,而彩色绘制则便于情感抒发; 第六、儿童所用颜色、构图、样式等与他们的人格和社交相关; 第七、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儿童,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近; 第八、在绘画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别; 第九、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看待儿童画,在解释儿童画之前,要先了解他们的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情况,综合判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绘画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画中的无意识心理状态在儿童画中,儿童有一种奇妙的能力,所进行的独特创作是不可小看的,以为它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能力就是先天存在的无意识。通过绘画和原始艺术可以得到证明,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都有一种简略性,其共同心理是无意识。儿童用眼睛看世界,以想象代替思维,把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只表现自己的无意识的心理感受(快乐),而忘记表达的技巧。这份淳朴,这份自然,赋予了儿童创作的幻觉性以及自主的冲动创作、激情创作和美感创作。而这一切都是无意识。 第一、隐藏的神秘性。无意识现象,古人称灵感!,近代美术学称为直觉!,在研究中发现,曼荼罗是最典型的图案,它反复出现在人类所有的艺术造型之中,我们可以在

绘画与心理健康

社会上出现了“画心情”活动,主要目的是让个人检视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面对和解决。当真正遇到问题时可加强挫折承受力。以绘画表达心情是一个很好的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青少年从小掌握这种方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画出你的伤痛,画出你的心情,面对伤痛的你,我和你一样,无言以对。但,我愿帮助你“画掉”心灵的苦痛重建生活的秀美与明丽图景。这时的绘画不是审美意义上的,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绘画者面对自己的作品,会不自觉地回忆到灾难场面。而此时的回忆是安全的,不同于创伤性反应中的“闪回”。[5 ] 国外人们把绘画疗法称为技艺疗法。它类似音乐疗法和读书疗法,对儿童和成人都有所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迪斯佛赫说:“儿童画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观看9小时所获得的收益还多。”科学家认为,儿童绘画是健全机体的一个途径。 幼儿起初拿起笔随念乱画时,自然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但同其他他们所喜爱的游戏一样,绘画活动本身使他们入迷。这很自然地使他们的注念力从盲目的松散的混乱的行为中集中起来,儿童们开始专心致志了。绘画活动使儿童的一切感知系统都处于兴奋状态,这在无念识中延伸着儿童的感知能力。 作为游戏的一种,儿童在绘画中并不想绝对地服从现实,而是使现实同化自我。换句话说,当儿童自由自在地作画时,一般并不在复制身边的事物。儿童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绘画活动,在想象中满足了在实际中的某种愿望。作为愿望载体的绘画对象,儿童顺便自己对外界的记忆调动起来,以便使他们心中的愿望显得更真实可信。在客观上也起到了调动儿童自身力量进行自我结构组建的作用。 在绘画活动中,儿童一旦掌握了一套描画某一事物的能力时,一种更有趣的现象便出现了,儿童对自己满念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到处涂画,并不时凑到他们喜爱的大人面前,不厌其烦地重复显示这种能力。正是这种重复产生的爆发力,使儿童突然具备了某种新的力量—自信、自尊和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愿望。 但是儿童在绘画中感受到的特别快乐,并不只是来自描画事物能力的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儿童的绘画,就更能体会到与其把它叫做“儿童绘画”,倒不如把它叫似“儿童的绘画心理活动”更为确切。[4] 宁波市中山艺术幼儿园的丽达小朋友画了这样一幅画:她的双手分别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在色彩绚丽的背景前幸福地笑着。她对画面的解释是:最好爸爸妈妈不要吵架,我们三个人手拉手出去玩儿,让我心情好起来。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组主任叶雅馨说:“孩子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的画作时,会想到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同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们的作品也能反映出他们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台湾万里国小10岁的连培誉同学作品的题目是《接近大自然》,画的是两个男孩站在山前的小河旁大声喊叫,他说:“心情不好时接近大自然是很不错的。听听鸟叫声,看看美丽的风景,然后对着高山大叫一声,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唱歌、弹琴、走进大自然、养宠物等等,孩子们排解忧郁情绪的方法不一而足。[6 ] 绘画对成年人的帮助也是很大的,被广泛用于消除心理紧张、解除人为的一系列心理机能障碍。1915年9月,邱吉尔正当不惑之年,却被免去海军大臣的职务,心情十分沮丧。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迷恋上了绘画,并因此而振作,瓜此,绘画尤如“伴侣”,陪着他走完了一生。这以后的1921年,邱吉尔的母亲去世,3岁的女儿也不幸天折;1929年至1939年邱吉尔离任首相职务;1945年,他又在大选中落选。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地受伤害,是绘画抚平了

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通过写生可以促进儿童知觉发展,儿童不需要教他怎样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画.主要教给儿童如何使用造型元素:即点、线、形、色;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如秩序、节奏、疏密、对比、调和等,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并不断用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以及现代艺术中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对他们进行艺术启迪,智力因素。 为什么要让儿童参加美术班? 对于这个问题,至今有许多家长仍然弄不明白,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 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儿童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你就要掌握儿童绘画这把钥匙。 1、通过绘画观察儿童智力成长状况 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①智慧成长②感情成长③社会成长④知觉成长⑤生理成长⑥美感成长⑦创造性成长。我们可以根据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因此,儿童绘画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路躁去“拔苗助长”。 2、通过绘画窥视儿童内心世界 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 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健康成长。 3、通过绘画了解儿童性格与爱好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绘画的确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