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评论-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当代建筑评论-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当代建筑评论-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当代建筑评论结课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联系电话:

2014.4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

摘要:(150字以内)

本文从当前中国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为重点,深入分析思考了王澍获奖所带来的启示。并详细分析了笔者从中归纳出的对于传统建筑现代演绎的三种手法:“以古法造古制”、“以今法喻古制”、“今造”与“古制”在建筑中的共存的思考与评价,为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思路。

关键词:(5个以内)

中国建筑发展现状,传统建筑传承,传统与现代结合,地方性与中国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速度、大体量、超高度的建筑不断出现,中国建筑在惊叹其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变革,“千城一面”、“曼哈顿区”遍布全国的现象让人们慢慢从对西化建筑的迷恋中清醒过来,并开始反思: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到哪里去了?我们到底期望一种什么样的建筑空间环境?

1 中国建筑现状思考

城市化的浪潮给中国建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必然要回归本土特色,即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寻求地方特色作为落脚点,才能有长远发展下去的潜力。在《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一文中,作者指出:“飞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不相匹配,以致我们的建筑创作在发展中矛盾重重、积弊甚深。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已成为制约我们建筑设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1)

我对作者三“失”的观点非常赞同,现阶段无论是在建筑设计中的学术问题还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工程中,这三点问题与缺失十分突出,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我认为“价值判断失衡”所反映出的是建筑文化价值被歪曲以至被否定的现状,建筑的

存在越来越脱离建筑基本原理的要求;“跨文化对话失语”所反映出的是传统建筑文化被西方的建筑文化所排挤,传统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找不到合适的容身之所;“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的副作用则更为明显,政府及领导权力在建筑领域的泛滥和越界严重干扰了建筑正常运行机制,催生出了许多畸形的“建筑怪胎”。

在我看来现阶段建筑的发展环境并不理想,最为突出的一点在于:中国本土建筑进入了成长中的茫然期,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套合适的“建筑语汇”使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质在西式建筑占统治地位的建筑现状中“合理发声”。但这是社会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到现今阶段的必经痛苦,对于现代化的热望使建筑师自觉学习并运用西方现代建筑形式,然而出于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又使建筑师回归民族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我们只有认真思考清楚我们到底要怎样走下去,中国的建筑才能以中国标志在世界建筑中争得一席之地。

谈起中国建筑的传统继承,我自觉有些矛盾,一方面中国建筑的断代感并不明显,传统成为一条绵延不绝的河,将中国的建筑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唐、宋、元、明、清的坡屋顶形制一脉相承,只是在结构和细节特点中有所发展和调整,整体的传统特色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但并没有出现像巴西利卡、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等等西方建筑中的截然不同的建筑时期分层;但另一方面,中国建筑传统的继承却明显出现了较大的断节,我们的上一辈并没有把中国建筑的“软件”——“精神气”真正传递下来,现代的中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的认识、体会被那些束之高阁的古建殿宇所隔离,试问我们对于传统的起居美学、生活美学、空间美学有多少精辟而切身的体会?我们对于建筑的传统实际上从器物到思想,从空间认知到身体的体会都是缺失的;我们对于传统是膜拜的、虔诚的,但却无法走近,传统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书本上的、图像上的、抽象的、异我的,隔离的东西,所以我们一直找不到像日本建筑那样,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跟传统形成的自然或者与生俱来的关系。

中国的建筑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在于,传统的哲学价值观对于传统建筑的思想理论体系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建筑一出生就是从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等等这样的哲学思想根基上生长起来的。所以中国建筑的传统回归不能片面地从表象或形式上入手,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传统与现代的讨论必然需要从价值观的重新定位上寻找契机。这样我们传统建筑的回归才能避开风格化、视觉化、图象化、符号化的倾向,真正将传统建筑中的中国韵味释放出来。

2 获奖对中国建筑的启发

由于在传统建筑的传承方面存在着:对传统城市缺乏理解、对传统建筑缺乏理解、对自身的文化、自己的建筑师缺乏自信、城市面貌越来越单一化、盲目城市化等主要问题,很多中国建筑师开始关注“中国建筑性”,他们或主张“地域建筑现代化”,承接传统、转换创新;或主张现代建筑地域化,直面当代、根系本土;或主张对中国文化的“抽象继承”,注重“内化”,追求境界;或强调建筑师个人对传统和文化的理解,突出个性化、人文化的表达,2)而王澍,便是其中的标杆式人物。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王澍的获奖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社会关注,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建筑的一种主动的亲近与重视,毕竟中国已经一跃成为现阶段最大的建筑市场,数以万计的外国建筑师想要在中国的建筑市场上分一杯羹,对中国建筑师的一份大奖与肯定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但王澍的获奖——一个致力于探讨传统型与地方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的获奖,这更是对中国建筑的一剂“强心针”,引导着建筑师们去思考:中国建筑到底缺少了什么?为什么获奖的是王澍而不是众多工程经验、实际建筑作品累累的中国建筑师中的某一个?王澍的获奖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

在我看来在王澍普利策奖的背后,有着值得我们深思的中国建筑现实。首先,正如前文指出,中国建筑市场的巨大商机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中国传统建筑以及社区生活方式几乎在现代建筑功能化的浪潮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普通使用者开始觉醒: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建筑空间与特色的气氛到哪里去了?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的尝试和将传统与新技术结合的作品就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为什么会在中国建筑新与旧变革的迷惘大潮中选择王澍,作为传统变革与本土建筑自我觉醒的标杆?这个问题答案的核心在于王澍的设计理念,正如一根缝合线,将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追求与肯定,与西化的建筑现实有力地缝合连接起来。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王澍为代表,踏出了传统建筑现代演绎的第一步,他的“钱江时代”、宁波博物馆以及象山校区设计——即使我们现在并

不能确定他的主张是否是顺应建筑的、是否能经过历史的选择、去粗取精后沉淀在建筑发展历程中,这就要时间来检验。王澍率先进行了将浓厚的传统文化、乡土特色融入到现代潮流中的尝试,这在当前中国建筑界“崇洋风盛”、“求快求利”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可贵。

3 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的发展思考

带着从王澍身上得到的启发,我认为作为建筑师,尤其是面对着佩戴着传统“徽章”的建筑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不仅仅要从自己的眼睛、审美角度出发去寻求传统合适的角度和折射点,更应该试着从建筑的眼睛中看出去、从观赏者的眼睛中看出去,去审视环境、建筑、传统:传统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现代的空气中,才能真正地以现代的环境氛围承托起传统的重量?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手法才能释放传统建筑的内在精髓?

我粗浅地认为,现阶段面对传统建筑传承表现,建筑大体分为三种不同的倾向:“以古法造古制”、“以今法喻古制”,以及近来出现的“今造”与“古制”并存的倾向。这三种倾向在不同的建筑传统环境中有不同的侧重与选用。下面我就从我的认识谈一谈我对传统建筑表现的想法和分析。

3.1 “以古法造古制”的理念思考

其中第一种倾向强调“以古法造古制”,这也是较早出现的对传统建筑的态度,即以现代的技术手段复原传统建筑的形制和特点。这一偏向在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中较为多见,也在复原传统的古建筑群中有所涉及,但在新建筑的建造中却较少出现,原因在于在建筑鉴赏水平提升的今天,我们对于新建的“假古董”都有一种较为强烈不认同感。

不可否认,这种“以古法造古制”的对传统建筑的诠释较为低级,而在一定程度上却迎合了普通大众对于传统建筑的审美需求,由于游人有对直白浅显的传统空间及建筑的观赏需求,所以这种复原的传统建筑群还是具有存在的价值与建筑观赏市场。例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大唐芙蓉园是一座仿唐朝建制修建的观赏性建筑园林,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如下图所示(图1,图2,图3),包括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杏园、陆羽茶社、唐市、曲江

流饮等众多景点,其主体建筑仿唐朝建筑的最高规格建立,为重檐庑殿顶,水景环抱建筑群,绿树掩映,创造了一派簇新而古色古香的园林建筑群。

虽然是以古法制造的仿古建筑群,但由于较为严谨的建造形制和针于普通游客的游园定位,使得大唐芙蓉园的古典园林环境十分宜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味十分充足。

图1芙蓉园仿古重檐庑殿顶及水景

图2大唐芙蓉园正门图3大唐芙蓉园建筑群近景

然而,在传统建筑的修复中,这种“以古造古”的方法在我看来不是一种理想的对传统的诠释。以胡雪岩故居的修复改造为例,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这座江南豪宅,占地面积10.8亩,为当时杭州最大的私宅之一。但修复并没有选择“留白”的方式,即将新修的部分标明修缮的时间,与原物保持明显的分界,对于修缮胡雪岩故居不是一次新的建筑设计,而是对历史文物的忠实临摹。故居修复工作为了使胡雪岩宅邸能够作为历史的真实生活载体,向社会公开征集故居历史资料,做到一砖一木、一梁一雕都事出有据。

这种"修旧如旧"、"原状复原"的胡雪岩故居修复工程引起了较大的分歧,根据国际上古建筑保护的权威纲领《威尼斯宪章》,并且在原址上重建使得原址与修复部分完全

成为一体,在我看来是对文物纯粹性的一种折损,这种修复模式难免给人“假古董”的感觉。如下图所示(图4,图5,图6),重建的厅堂虽然结构延续了古建的严整样式,但崭新而湛蓝的琉璃窗、明亮的灯笼却十分出挑,给人非常不协调的感觉;以及园林水景也难以摆脱通俗直白的仿古建筑群的气质,对古建的整体风格环境的影响较大。

图4胡雪岩故居经修复的厅堂

图5重建的院落图6重建仿古的院落景观

3.2 “以今法喻古制”的理念思考

第二种倾向强调“以今法喻古制”,这种对于传统建筑的继承态度在近来新建筑的建造中应用较多,通常通过现代的建造手法利用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化用中国传统的元素,使得新传统建筑具有很强烈的认知性。新传统建筑在外观设计中往往重视将中国古代传统元素进行简化、抽象变形后运用,或者对地方材料和色彩进行传承;在现代建筑中对传统建筑的整体形象和传统色彩的模仿中,通过现代材料和技术工艺对模仿对象进行全面简化,但是仍保留原有元素的特征。

这种较为委婉含蓄的建筑传统继承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与“雅”相契合,注重于传统建筑空间的营造和意境的铺设;同时将人们对于简单而纯粹的西式建筑的特点融入,运用西式建筑极简的建筑手法和构件,将浓缩而概括的传统建筑意境精髓勾勒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十分深刻的传统表现形式,既迎合了人们对于西式建筑的惯性渴求,由深层次的表现了传统建筑的魅力。如下图所示(图7,图8),是王澍设计的“钱江时代”,虽然是一座高层现代住宅建筑,但王澍却将传统的地方文化概括为:白墙、灰瓦、庭院深深的传统符号,并将这些传统的文化标志化用于建筑立面和户型使用空间中:以瓦片和粉墙立体展示了南方的村落意蕴,将传统庭院的贯通和凝聚特性概括在每户住宅之中。“钱江时代”可以说是一种大胆而良好的“以今法造古制”的尝试。

图5高层“院落”图6传统元素的立面设计

同样将传统意蕴用现代的手法勾画表现出来的还有宁波博物馆,如图(图9,图10),象山校区,如图(图11,图12),都创造性地将传统建筑的哲学思考和空间特色表现在现代的躯壳中。

图9传统空间特色图10旧材料与传统氛围的营造

图11传统元素的化用图12仿传统的院落布置与景观

3.3 “今造”与“古制”的共存理念

但随着对建筑欣赏水平的提高,单纯的“以古法造古制”或者“以今法喻古制”都给人了一种单一的建筑欣赏可能:使用者或欣赏到严整而辨不清真实年代的古制建筑,或欣赏到渗透出传统意味的新建筑形式,难以满足使用者对建筑及传统越来越高的欣赏需求。所以我认为,合理的安排布置“今造”与“古制”在建筑中的和谐存在,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对建筑的期望。

在我看来“今造”与“古制”的共存理念指的是有区分的表达原汁原味的古建,并能借助现代手法对其进行改建、修复,使使用者能够通过自身的鉴赏明确地分清楚何为古制何为今造,同时能够获得“以古法造古制”和“以今法喻古制”两种建筑传统体验。以崔恺设计的大华1935改造项目为例,如图(图13,图14):“大华·1935”设计最

大程度地将原有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注重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的打造,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利用原有民用建筑材料与现代装饰材料相对衬,结合美轮美奂的灯光设计,以及景观绿化形成了既有原汁原味的“长安大华纱厂”历史风貌,又具有现代简约改建风格的综合中心,被广大具有不同审美需求的使用者所接受,如图(图15,16,17,18)。

图13 古制风貌保护 图14新建筑中传统元素的化用

4 结语 在中国建筑面对众多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王澍的“地方性”与“本土文化”的建筑尝试,不啻是对于中国建筑传统的一次良好的试水与鼓励:建筑师们有将本土建

图15、16、17、18 新旧对比实景照片

筑文化推向未来、世界的责任,应当多多探索传统建筑的适宜表现方式:无论是“以古法造古制”、“以今法喻古制”还是“今造”与“古制”在建筑中的共存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去探索,最终使传统的建筑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注释:

1)引自《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由程泰宁撰写,建筑学报,2014.01 2)引自《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由程泰宁撰写,建筑学报,2014.01

参考文献:

[1]崔愷. 创作环境与中国当代建筑设计. 建筑学报,2014.01

[2]唐克阳. 当代中国建筑的第三条路. 建筑学报,2014.03

[3]王骏阳. 建筑实践与理论反思.. 建筑学报,2014.03

[4]刘克成.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 建筑学报,2014.01

[5]程泰宁. 希望·挑战·策略——当代中国建筑现状与发展. 建筑学报,2014.01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得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得主要问题以及 对西方建筑思潮涌入中国得思考 摘要: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得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得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得成就。但就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得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得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得发展日新月异,西方得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得建筑样式频频出现。除了上述得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与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得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得状态。如何应对这种当前这种严峻得境遇值得我们每个建筑领域得人思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矛盾与问题西方建筑思潮思考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等主要矛盾 1、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得矛盾 现今,世界全球化得趋势己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得问题。所谓得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打破民族、地域等限制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一体化得过程。这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得过程,以文化方面为例,全球化促进文化得交流与合作,相反,全球化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得逐渐消逝,并出现趋同得现象。然而,全球化得影响远远超乎人们得想象,它深入到生活得方方面面,同时也成为影响建筑发展得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全球化对世界建筑发展得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全球化在建筑思想得交流以及科学技术得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得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建筑多元化得发展却受到了一定得负面影响,“千城一面”得现象在世界上无数得城市中蔓延,城市失去了它应有得可识别性。 全球化对以中国为代表得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它更新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得认识,开阔了我们得视野,提高了我们得设计水平,给我们得建筑发展带来了新得动力。相反得,这些国家出于对发展得渴望,盲目得认为现代得城市形象必然就是挺拔得高楼大厦、快速得城市交通、宏大得城市广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市之间得趋同;此外,在这种“钢筋、混凝土”得大环境下,城市得历史脉络己

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关继平 任泽杰

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关继平任泽杰 发表时间:2018-10-01T19:05:56.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关继平任泽杰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筑环保节能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绿色建筑成为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滕州市远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枣庄 2775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水平越来越高,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建筑环保节能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绿色建筑成为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到建筑领域,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并且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和高效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绿色建筑;现状;发展;对策 1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1.1绿色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必然是造价高昂,具有一流的采光、采暖、通风设施,绿地面积大,然而绿色建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京津地区的四合院采取房子包围院子的建筑方式,不仅符合当地夏季炎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冷空气的入侵,是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长江以南炎热多雨区,为了降温防暑,建造房屋时多采取屋檐出挑的开放式格局;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 窑洞,冬暖夏凉,是完美的零耗能建筑,并且单位面积上比现有高层建筑节能20%,造价低廉。因此,机械地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片面的引进国外高昂的绿色技术与产品,单纯采用高科技技术营造人造景观、创造舒适的室内空间并非真正的绿色建筑,只有节约非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协调统一,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的建筑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1.2 绿色建筑局限于城市新建筑 我国的现有国情决定了城市建筑体系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系统,而对农村传统民居的研究比较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多集中在城市新建筑上。实际上,农村传统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广大乡村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当地气候、土地等资源的最佳利用,其中蕴涵着许多建筑节能的思想,如福建民居、吊脚楼、竹楼、蒙古包等,是零耗能绿色建筑的典范。在当初社会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我们的前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建筑文明,其中包含了典型的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精髓。 1.3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 绿色建筑在我国还是一个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为迎合广大居民回归绿色田园生活的心态,许多建筑开发商在楼盘销售过程中打出“绿色”旗号,绿地景观中植树种草、造人工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然后就号称是“绿色建筑”。消费者在买房时,往往会被“绿色”吸引,住进去后却发现自己的住宅根本称不上是绿色建筑。实际上,绿地面积的多少并不是判别绿色建筑的主要指标。 1.4建筑节能主体不明晰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规划是政府的责任,与自身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必要了解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标示,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购买而已。因此,实际上很多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把墙皮打掉,或者更换窗户,拆掉天花板,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千家万户,要让老百姓了解绿色建筑,纠正他们有绿地景观、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的错误观念。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百姓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只有有了健康的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2 绿色建筑技术要点 2.1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它主要涉及到建筑规划(选址、朝向、绿化、体型)、材料(如结构、墙体、门窗、屋顶与地面等)、建筑设计(自然通风、采光、日照、遮阳、立体绿化等)。维护结构的更新换代是其中一个重点。 2.2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主动式技术指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在主动式技术中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的技术。其代表性的有光电幕墙(建筑物产生能源的新概念)、建筑设备节能(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湖水源热泵、冰蓄能、LED 照明等)、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热)。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控制、低温辐射技术等 3 绿色建筑的对策 3.1土地和能源 节约土地与居住模式。“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因此,中国目前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居民大部分要居住在公寓式集合住宅楼内,而不会像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住在独立式或连排式的小住宅内。但是节约土地不仅仅是建筑物占地少,建筑密度大和人口密度大的问题,还需要从 “土地生态价值”方面来思考。中国的能源问题首先是节约能源,花大力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是能源结构问题,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能源与环境密切有关,考虑两者关系,必须兼顾国情,考虑国家利益。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多数城市,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燃煤。中国煤的储量大大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舍煤而改用油、气,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可以,一般城市,即使是大城市,也要慎改。 3.2建筑材料 (1)黏土砖。就地取材,价格低,但因为烧制黏土砖取土要毁坏耕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保护耕地非常重要和迫切,因此要限制和禁止实心黏土砖的使用。

浅析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

浅析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 摘要:加强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 作经验,对建筑学与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业;建筑设计 一、建筑学概述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 指导建筑设 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 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 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 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 正如,古希腊建筑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既反映了城邦制小国寡民,也反映了当时兴旺的经济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罗马建筑的宏伟 壮丽,反映了国力雄厚、财富充足以及统治集团巨大的组织能力、雄心勃勃的气 魄和奢华的生活;拜占廷教堂和西欧中世纪教堂在建筑形制上的不同,原因之一 是由于基督教东、西两派在教义解释和宗教仪式上有差异;西欧中世纪建筑的发 展和哥特式建筑的形成是同封建生产关系有关的。 二、建筑学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的劳动力比奴隶社会贵,再加上在封建割据下,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石料价格提高,促使建筑向节俭用料的方向发展。同样以石为料,同样使用 拱券技术,哥特式建筑用小块石料砌成的扶壁和飞扶壁,这同罗马建筑用大块石 料建成的厚墙粗柱在形式上大相径庭。此外,建筑学作为一门艺术,自然受到社 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建筑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 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技艺在建筑学发展史上通常是主导 的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促进技术的研究。就工程技术性质而言,建筑 师总是在可行的建筑技术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因为建筑艺术创作不能超越技 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埃及金字塔如果没有几何知识、测量知识和 运输巨石的技术手段是无法建成的。人们总是可能使用当时可资利用的科学技术 来创造建筑文化。 三、建筑学与建筑业发展水平不相当 以节能环保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节能环保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建筑节能 迫在眉睫。据了解,高耗能建筑在我国新建建筑中占95%,全国总能耗近三成是 建筑能耗占用的。根据政府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我国城镇建筑要达到节能50%的目标,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要达到65%。大城市要完成对25%的既有居 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到2020年要 完成对大部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产品原因,很多用 电设备本身能效低;有的是系统设计不合理,加重了负荷,再就是施工过程中的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复习过程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不少办公楼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30多年来,绿色建筑的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绿色建筑和奥运结合的时间不长,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依然迅速地实现了和谐与统一。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已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可再生性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中,绿色建筑的思想开始在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中有所体现。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而最能展现悉尼奥运会高科技含量的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的绿色奥运村。这一项目的成功设计、施工与建设,现有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如澳大利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NABERS)亦功不可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4.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

浅谈建筑设计院的发展与展望

浅谈建筑设计院的发展与展望 近年来建筑设计院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虚报球一种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这需要以战略为中心,系统思考如何围绕着发展战略,来重新规划组织结构、运营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实现经营创新。首先,企业需要明确当前的核心能力在哪里,企业的资源如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做大还是做专等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然后,根据不同企业的战略思路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创新方式和途径。 目前来看,围绕着现有核心设计业务进行经营创新有两种方式: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区域扩张。例如住宅,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客户进行细分,形成面向青年伴侣、小太阳、中青年、中老年等各类家庭的产品类型,实现产品创新。 现有业务经营创新的另一重点是进行区域扩张。在选择目标区域的基础上,区域扩张采用何种途径也需要思考。当前,国内建筑设计院实现区域扩张可以总结为四类模式。第一类模式是依靠核心技能,以优质设计服务进行扩张。第二类模式是自我发展、自建分支进行扩张。第三类模式是采用合并收购的模式进行扩张。第四类模式是采用连锁加盟、战略合作的模式进行扩张。 围绕着新业务发展进行经营创新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垂直一体化,二是多元化。 垂直一体化即从传统的建筑设计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近年来,一大批建筑设计院纷纷开拓思路和视野,积极沿产业链展开延伸,除了进入相关的设计领域例如环境景观设计、装饰设计等,也进入项目管理、代建、投资咨询、招标代理等产业的上下游。这里的典型代表是华汇工程设计集团,其业务分为设计咨询、投资、工程承包施工三大板块,形成了从项目可研-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的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链。 在多元化发展方面,建筑设计院更多的还是介入投资领域,这里面既包括了和建筑设计相关的房地产投资领域,例如浙江城建设计集团、厦门建筑设计院等通过自建、收购房地产公司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也包括了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开展的其他投资和资本运作。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2897615.html,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杨昊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调研报告1

调研报告 建筑学专业 地理位置: 南阳市卧龙轧花厂位于南阳市长江路东段。东侧紧邻南阳理工学院,北侧为家具市场,西侧有南阳理工学院教职工家属楼,南侧为常庄居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现状: 南阳市卧龙轧花厂成立于一九九六年,厂区内现有六栋厂房,和一栋附属的设备用房,另有广阔的闲置空地空间,已有13年历史。主要经营收购加工,调运棉花,榨油,修配,随着经营需求的调整现在厂区已经闲置不用。厂区内部现供驾校和汽车维修使用。 场地: 厂区内部地势平坦,整体上南高北低,利于排水。现厂区内部有机井两处。市政用电接入口位于厂区西南部为,现有配电房位于西南角烟囱附近。厂区前面有住宅楼三栋楼,环境较为混乱,临街为商业。 厂房现状: 现有厂房属于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单层建筑厂房,结构为砖混结构,屋顶为槽型板铺装,内部有抹灰,因长期闲置无人管理,内部墙面面层多有脱落。外墙为清水砖墙,无面层处理。南侧厂房外墙面贴有面砖,内部面层也已脱落。最南部单层厂房年代较为久远,现为仓储和加工用房。内部墙面无处理,屋顶为木构架,屋顶继续修复处理。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教育水平及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增长,这对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创造适宜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创意人才的增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创意产品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另外,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易于吸收各种创意产品;最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生产成本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 创意产业是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798,上海的M50.,南京的1865,深圳的F518等都已成为中国相当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绿色建筑”是人、自然、建筑三者有机融合的载体,它是人们产生对自然保护的觉悟后,对建筑建设的返璞归真的表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绿色建筑”的普及,并且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在生态面前,中国人一定能慢慢地克服重重困难,一起努力,为我们同一个自然上,建筑起我们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绿色建筑;中国;发展现状;问题。 Abstract:"Green building"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vector of human, natural,construction of three, it is the people on the natur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to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hina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opularity of "green building", and through this difficult path, made many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ecological before,Chinese can slowly overcome difficulties, to work together, to us the same nature,building up our beautiful homeland.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China;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1.背景 当代的中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国,自从赶超日本,便一跃飞身成为继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登上世界的经济奖台的背后,地产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选择,同时也是中国时代的选择。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面临着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绿色生态。返璞归真,“绿色建筑”或将是建筑发生改变的一个趋势。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深刻了解“绿色建筑”对绿色生态的贡献,从多方面对比“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差异;了解“绿色建筑”在中国的普及情况,调研在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实例和举例提倡呼吁“绿色建筑”在中国普及。 3.全面认识“绿色建筑” 3.1.“传统建筑”的特点 提及“绿色建筑”先得提及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是相对于新生的建筑群体而定义的,所谓传统建筑不是年代上的差异,在这里我们是讨论建筑本身的设计问题。传统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建筑寿命短、建筑原材料不环保且不节能减排。以上几个特点我们会在下面与“绿色建筑”的相关特点进行比较,这里不做详述。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 对西方建筑思潮涌入中国的思考 摘要: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的建筑样式频频出现。除了上述的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的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的状态。如何应对这种当前这种严峻的境遇值得我们每个建筑领域的人思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矛盾与问题西方建筑思潮思考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等主要矛盾 1.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 现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己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打破民族、地域等限制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以文化方面为例,全球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相反,全球化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的逐渐消逝,并出现趋同的现象。然而,全球化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成为影响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全球化对世界建筑发展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全球化在建筑思想的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世界上无数的城市中蔓延,城市失去了它应有的可识别性。 全球化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它更新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认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设计水平,给我们的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相反的,这些国家出于对发展的渴望,盲目的认为现代的城市形象必然是挺拔的高楼大厦、快速的城市交通、宏大的城市广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市之间的趋同;此外,在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历史脉络己经基本被磨平殆尽,使城市的地方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建筑师极力坚持保留各自的地方文化,尊重地方传统赋予建筑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建筑的“地方化”思想孕育而生。由此可见,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一对相应而生的概念,形成既相容又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内涵上互为补充、彼此牵制,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地方化也不是对外来主张的完全抵触,没有地方的实践,全球化只能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全球化的策略,地方化难以有所突破和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空间、理念和逻辑上存在冲突和矛盾,前者重视整体、同质,后者重视自主、异质。因此,在全球化与地方化逐渐形成的二元对立状态下,要充分利用二者的相容性,将地方作为全球化过程中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点,突显地方化自主性的意义。 2.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建筑是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技术奠定了建筑的物质与经济基础,文化则是建筑的精神需求。综观历史的发展,文化与科技是一直相互伴随发展、紧密相连的。中国古代建筑为了大屋檐的出挑而层层叠置斗拱。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化成纯装饰构件,进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在西方,从古埃及金字塔建筑群成功的结构技术到陵墓、神庙、柱式,再到古罗马拱圈技术的辉煌产物——穹顶,这些都融合了千年文化的建筑成就,这些形式的创造都是应用当时技术的结果,都是在技术支持和发展下产生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并以特有的形式反映着其固有的建筑文化内涵。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摘要:绿色建筑它不是单纯的“绿色”,也不是什么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它是 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维持建筑周边群众身心健康状态的大环境体系。因此以综 合的开发方式和使用足够的创新原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前提。具 体方式是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功能特点,使居民有回归自然的感觉,进一 步落实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规划发展理念。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未来展望 绿色建筑的规划布局是适合于我国和各个国家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流的 绿色建筑能够有效发挥节能、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生活质量调试及新型产业调试 的作用。同时是城乡建设与建筑业发展进程同步转型,进一步为未来构建生态文 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 1、建筑特点对比 原建筑结构比较紧凑,四周都有墙面。室内空气不新鲜,对人体有害。相反,这些绿色建筑的风格更接近合理化,不仅朝向更好,而且其通风性能更合适,环 境四美,采光条件也好,最关键的是,那些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建筑。将其房 屋与外界通畅连接,使建筑物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从而实现温度的自动调节。 从而为居民创造一个使居民心情良好,对人无害美好的家园。具体效益如下图1 图1 2、环境的破坏 原有建筑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且资源耗量大。然而,使用自然和 环境友好的绿色建筑能够使资源损耗降低80%到85%之间,目前西部一些发达地 区甚至可以降到100%。 3、建造手段 原来的建筑是以利益最大化进行建造的,因为连续的施工项目已经产生了一 定的形式和规格,导致了建筑的竣工产生各种形状和大小,无法得到统一。但是,自然环保的建设是基于不同的地域风俗或文化特征,利用本土气候地理和天然物 品相结合进行建构,使建筑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绿色建筑规划发展的实际状况 1、缺乏建设以及推广手段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大多以政府建造为主,但居民使用的绿色建筑并不普遍。由于绿色建筑在开发成本、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门槛较高,而且大多数城市住 宅或商业销售开发商只从直接只从利益的角度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对发展绿色建 筑的动力。少数开发商在尝试建设绿色建筑时经常遇到问题或困难,只能从短期 利益出发,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对待绿色建筑的深远意义。如江南一些小城镇结 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发建设各种木屋旅游客栈,建设者多考虑眼前的利益,虽 有把当地的风俗考虑其中,但是经常用含羞草做木屋,而忘记了当地潮湿的环境,利用含羞草的不适宜。建设考虑不够全面。要促进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就必须 根除政府官员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老旧观念,普及环境保护和绿色建筑的理念,确 定弥补缺陷建筑的法规政策,并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引导自然节能的绿色建筑全 面建设。 2、技术不够成熟

探析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

探析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9-14T15:20:13.6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作者:杜森垚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中的细节要求会越来越高。 华科优建(武汉)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一个城市的建筑设计,不只是针对其自身的设计和规划,还应包括其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合到周围的环境和文化中去。就此问题,我们来阐述一下城市建筑设计现状和发展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状;发展;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中的细节要求会越来越高。提高设计质量,找出设计中的质量控制点,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作品,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建筑精品。 1建筑设计原则 1.1综合性设计原则 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此过程中把分析结果有机地给合起来。从综合性设计出发,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回到综合设计上。每一层次分析的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性成果去与整体进行比较,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最终达到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1.2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设计的意义,不在于使用何种设计手法,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人们已开始使用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未来更是如此,且技术精益求精、日新月异。 1.3建筑设计要考虑综合效益 这里的效益一般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首先建筑师要树立综合效益的大局观,避免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对建筑物进行评估时不但对建筑本身进行评级评估,还要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对建筑在社会贡献和改变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全面评价。 1.4符合时代的潮流 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复古建筑固然别有风味,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建筑设计不能一味的复古,要有现代化的新特点、符合时代的新时尚、新风格,只有把现代化的气息同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的现代化设计,解放传统思想、创新时代理念,才能够更加突出21世纪的城市风貌,体现不同的人文情怀。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由于要保护历史性建筑,在高楼林立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对于这些历史文化的象征,新时期的城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化的设计之时,尤其是对古建筑周围的新建建筑物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古建筑的影响,建筑外部的色彩尽可能的和古建筑在色彩上能够相互陪衬,同时,对于新建筑距离古建筑的远近以及坐落的方位也要进行细心的设计,以合适的距离和方位来保持古建筑的良好采光和自然通风。 2建筑设计现状 2.1节能设计重视不够 设计工作人员对建筑节能设计及相关规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问题如下:窗墙比、体形系数不符合要求,没有对外墙、门窗、屋顶等围护结构材料的传热系数进行正规节能计算软件的计算调整。实际项目中应根据设计对不同墙体和热工需求进行相应的热工计算,合理的选择节能材料,且施工图上实际内容与《节能备案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应保持一致等。 2.2总平面图缺项 无总平面图或总平面图设计与建设部所颁发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有的总平面图只有建筑单体的平面定位,而无建筑单体之间的间距、道路竖向布置的详细数据等相关设计内容。 2.3不完善的设计机制 优化的设计方案是建立在有完善的机制基础之上的。但是,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一方面,缺少公平的设计竞争机制,同时,建筑设计招标并没有得到企业和国家执法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不完善的价格机制导致尽管优化了设计方案,但是并没有优化价格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各项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3未来我国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3.1生态化的建筑设计 发展生态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生态建筑不仅仅指的是节能、节水,还需要保护土地,减少污染,维持生态环境。在当代,绿色的生态化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师要进行多方面考虑,对节能、节省资源、防止污染等都要非常重视,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当代的设计师,要鼓励他们善于运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并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大自然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将新技术和新思想都在设计中表现出来,把建筑设计的功能和生态、环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特的造型,建造出具有个性的建筑景观。 3.2人性化的建筑设计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正在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快速发展。人在建筑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要重视人性化设计。首先要改变重视生产工艺,同时不能忽略人类行为和心理的需求,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其次要求建筑空间、环境等和人相协调发展,建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3智能化设计 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一个产物,信息技术是智能化设计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一系列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先进的系统和设备不断迫使建筑设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智能化设计理念是一个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概念,它伴随着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和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地进行补充、更新扩大其自身的内容。我国的信息传输技术与计算机

浅谈建筑设计行业如何长期发展

行业发展时局与可持续发展思考 建筑设计行业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以新的观念、新的形象、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做好工程设计工作,努力寻求和探索建筑设计业的科学发展之路。1)大型建筑设计企业要做强做大大型建筑设计企业要同时关注技术市场、工程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做强做优设计主业的同时,不能只依靠单一建筑设计“技术”优势,而是要依靠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服务的综合优势能力,才能适应竞争需要。必须强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能力,通过产业链上下延伸,有效带动策划、规划、咨询和工程承包等相关业务发展,并真正发挥带动作用;通过不断提高价值链,促进服务产品不断走向高附加值。与此同时,要利用资本运作提升设计企业研发中心技术水平和优势,促使企业承揽更多大型建设项目和扩大工程的总承包项目。将资本和技术有机结合,用资金保证建筑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保证产业化投入规模,解决企业的发展瓶颈,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要做精做专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要在提升设计技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水平上实现突破,可以向专业设计所或专业设计公司转化,从事某一专业或某种专门技术设计(如节能设计、医疗设计、住宅设计和钢结构设计等),提高专业化程度,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也可以和施工企业重组联合,或进入企业集团,发挥各自优势,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另外,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要服务于广大村镇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3)实现股权多元化的探索目前,建筑设计行业早期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单位,股权模式在由全员持股转向要素持股,混合型所有制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探索与选择。企业是否上市、股权是否多元、员工是否持股等,是在企业未来发展的探索中需要思考的内容。总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融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及科学发展观理念逐步深入,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正面临深层次转型,业内企业面临持续变革。建筑设计行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行业发展的全局,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行业发展,以科学的思想指导行业发展,以科学的精神谋划行业发展,以科学的方法促进行业发展。建筑设计行业要树立先进的咨询设计理念,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行业标准和执业道德,为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行业与企业改革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解读中国当代著名建筑 ——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 摘要:如何构筑有着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一直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研究的重点 之一,随着象山校区的建成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对该项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象山校区,建筑,传统文化 古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建筑学的角度,可以字面的理解为:建设城市是历时弥久的工程,只有经过岁月积累才能形成其独特的生活韵味,这是铁器时代的法则,在今天的中国旱已经失效,自从城市成为资本的温床之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便将城市拐上了“日新月异”的高速路。 迈入21世纪,随着后现代派对文脉传承的追求,全国各地各种生搬硬套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纷纷出现,例如沈阳方圆大厦,北京天子酒店……这些建筑在破坏周边环境的同时也摧毁了原有的人文环境。 现代建筑如何融入历史文脉,设计师王澍用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市郊的转塘,学校占地800亩。呈反C状环象山建造,王澍保留了场地中原有的溪流,湖泊,田陌在象山脚下筑起30几组建筑,它们形似四合院,却又不四面密闭,向山之处一面是打开的,每一组都在指示着象山的所在。这30几组采用了由竹木砖瓦作为材料的楼舍透出一股浓重的中国风。 表现传统文化的建筑曾一度被概括为“民族形式”。设计思想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中形式美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从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再现感,传统结构也被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和象征。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不再追求对传统建筑表面性的描摹,转而强调对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的解读和提炼。在设计中将传统元素抽象化、符号化,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建筑语言之中,用建筑表达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从而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 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建筑师着力于协调人造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协调校园建筑与先在于此的象山的关系。从这样一种因缘于中国古代造园术的逻辑出发,演化出一套松散的校园空间结构,与城市中习见的作为权力等级序列或效率组织体系的空间对应物的军营式校区大异其趣,这使得我们今日能有机会体验一种阔别已久的恬淡安逸而并不沉溺怀旧的“书院”生活,进而重新发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庞大体系中具有永恒意味的闪光点。 中国造园术强调空间的起承转合,物境相辉相映,淡化建筑的个体形态表现。漫步在校园中,脚下是乱石野草、眼中有竹屏白墙,处处能感受到这种原则在控制着建筑与环境的营造。同时,在工程中对材料真实与建构真实贯彻始终的顽强态度,赋予了建筑以一种古风神韵,一种当代城市中十分罕见的虔诚气质,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