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概述

杜甫生平概述
杜甫生平概述

生平概述回目录

杜甫草堂>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结婚。天宝三载(744年)也就是杜甫33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当时李白刚刚被“赐金放还”,二人同游梁、宋,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

天宝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其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几次干谒汲引,但都落空。可以说长安十年,使杜甫历尽艰辛。但恰恰如此,使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及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长安,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因疏救房琯,贬为为华州司功参军(758年)。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杜甫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一度在剑南兵马使严武幕中任参谋。后因剑南兵马使反,成都混乱,晚年携家出蜀,住梓州,来往旁县,大力五年(770年)病死自潭州赴岳州途中。一说饫死耒阳。

诗歌特点回目录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

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四大时期回目录

杜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人物性格回目录性格“褊躁傲诞”

杜甫性格“褊躁傲诞”,这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传·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章彝就没那么好运。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

《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一些,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下去了,都可以开馆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

人物评价回目录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衔接了诗歌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人间的艰辛代替了之前的理想色彩,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中唐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

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著有文集《杜工部集》。

大事年表回目录712年壬子睿宗太极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717年丁巳玄宗开元五,杜甫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718年戊午玄宗开元六,杜甫七岁。始作诗文。

720年庚申玄宗开元八,杜甫九岁。始习大字。

725年乙丑玄宗开元一三,杜甫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726年丙寅玄宗开元一四,杜甫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730年庚午玄宗开元一八,杜甫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731年辛未玄宗开元一九,杜甫二十岁。游吴越。

732年壬申玄宗开元二,杜甫二十一岁。游吴越。

733年癸酉玄宗开元二一闰三月,杜甫二十二岁。游吴越。

734年甲戌玄宗开元二二,杜甫二十三岁。游吴越。

735年乙亥玄宗开元二三闰十一月,杜甫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36年丙子玄宗开元二四,杜甫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737年丁丑玄宗开元二五,杜甫二十六岁。游齐赵。

738年戊寅玄宗开元二六,杜甫二十七岁。游齐赵。

739年己卯玄宗开元二七,杜甫二十八岁。游齐赵。

740年庚辰玄宗开元二八,杜甫二十九岁。游齐赵。

741年辛巳玄宗开元二九,杜甫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742年壬午玄宗天宝一,杜甫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743年癸未玄宗天宝二,杜甫三十二岁。在东都。

744年甲申玄宗天宝三,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日,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745年乙酉玄宗天宝四,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746年丙戌玄宗天宝五闰十月,杜甫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

李白和杜甫郑潜耀游。

747年丁亥玄宗天宝六,杜甫三十六岁。在长安。

748年戊子玄宗天宝七,杜甫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749年己丑玄宗天宝八,杜甫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750年庚寅玄宗天宝九,杜甫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751年辛卯玄宗天宝一零,杜甫四十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秋,病疟。友人魏君冒雨见访,因作秋述贻之。病后过王倚,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752年壬辰玄宗天宝一一,杜甫四十一岁。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暮春,暂归东都。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公有诗送之。

753年癸巳玄宗天宝一二,杜甫四十二岁。在长安。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次子宗武约生于此年秋。

754年甲午玄宗天宝一三闰十一月,杜甫四十三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岁中,张自卢溪召还,再迁为太常卿,公复上诗求助。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公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

755年乙未玄宗天宝一四,安禄山反。杜甫四十四岁。在长安。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岁暮,丧幼子。

756年丙申肃宗至德一(玄宗天宝一五)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杨国忠、杨贵妃。杜甫四十五岁。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陜西鄜县)。至三川县同家洼,寓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757年丁酉肃宗至德二闰八月,安庆绪杀禄山。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史思明等降。杜甫四十六岁。春,陷贼中。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四人荐岑参。闰八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凤翔,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师。

758年戊戌肃宗乾元一(至德三)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四十七岁。任左拾遗。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党,出为华州

司功参军。是秋,尝至蓝田县访崔兴宗﹑王维。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759年己亥肃宗乾元二,史思明称燕王。杜甫四十八岁。春,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760年庚子肃宗上元一(乾元三年)闰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岁。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761年辛丑肃宗上元二,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五十岁。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762年壬寅肃宗宝应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岁。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763年癸卯代宗广德一(宝应二)七月改元闰正月,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五十二岁。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764年甲辰代宗广德二,杜甫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765年乙巳代宗永泰一闰十月,杜甫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自戎州至渝州(重庆)。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四川忠县),居龙兴寺院。九

月,至云安县(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766年丙午代宗大历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岁。春,在云安。时岑参方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767年丁未代宗大历二,杜甫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本年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768年戊申代宗大历三闰六月,杜甫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园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岁晏,至岳州。

769年己酉代宗大历四,杜甫五十八岁。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阴,谒?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发潭州,次白马潭,入乔口。至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阳)。夏,畏热,复回潭州。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之,遂订交焉。终岁在潭州。

770年庚戌代宗大历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岁。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时属江涨,泊方田绎,半旬不得食。聂令驰书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别亲友,泝湘而下,将出沔鄂,由襄阳转洛阳迻逦归长安。冬天11月,竟以寓卒于潭岳间的一条小船上,旅殡岳阳。

代表名句回目录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登高》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1、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3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34、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6、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37、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后世影响回目录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千百年来成为诗人们的典范。时过境迁,到了20世纪,时代造成的个性的张扬使“以杜甫为宗”的观念永远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对杜诗的富有个性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走进杜甫,形成和古代诗人截然不同的学杜特色。

新诗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古典诗歌的一次颠覆性的反叛(正如有些学者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断裂一样),然而事实要复杂得多。自从胡适举起“诗国革命”的大旗,高呼“作诗如作文”,提倡诗歌的无韵化和散文化,废除旧体诗的所有规范,似乎一夜之间,旧体诗成为打倒的对象,胡适也

我比杜甫差一点屡屡为自己新诗中消除不尽的旧诗气息感到汗颜。然而如果不仅仅局限于新诗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诗歌传统作为潜在的因素,其影响是割不断的精神血缘。从20 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新诗的发展,人们从杜甫身上学习借鉴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20年代初,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作家们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与之相适应,大力宣扬白话文学,掀起白话文运动。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胡适的学习杜甫颇有些“ 托古改制”的味道,就思想主题而言,他把杜甫的“问题诗”作为研磨的对象,十分注重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在形式上,着重学习的是杜甫的“白话诗”、“诙谐诗”、“小诗”,除个人主观因素外,还出于借此为白话诗张目的考虑,受胡适影响的早期白话诗人也多有这种倾向。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军

阀混战、政治黑暗、内忧外患并存的社会背景使这一时期的诗人更看重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闻一多正是这一时期受杜甫思想影响颇深的爱国诗人,同时,新诗在确立了文坛地位之后,摆脱早期的粗糙与稚嫩、寻求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以闻一多为首的新月诗派同人提倡“新格律体”,与杜甫以及整个古典诗歌传统是分不开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

冯治在杜甫住所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造成的流离失所,打开了诗人们的视野,也促使他们将内在与外在、现状与历史对接起来对社会、人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希冀在诗歌里铺开一个无所不包的广阔世界,杜甫中晚年的诗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样本,从以上各方面来看,冯至都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时期最得杜甫精髓的诗人。这一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很多诗人是通过冯至接受杜甫影响的。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千百年来成为诗人们的典范。时过境迁,到了20世纪,时代造成的个性的张扬使“以杜甫为宗”的观念永远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对杜诗的富有个性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走进杜甫,形成和古代诗人截然不同的学杜特色。新诗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古典诗歌的一次颠覆性的反叛(正如有些学者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断裂一样),然而事实要复杂得多。自从胡适举起“诗国革命”的大旗,高呼“作诗如作文”,提倡诗歌的无韵化和散文化,废除旧体诗的所有规范,似乎一夜之间,旧体诗成为打倒的对象,胡适也屡屡为自己新诗中消除不尽的旧诗气息感到汗颜。然而如果不仅仅局限于新诗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诗歌传统作为潜在的因素,其影响是割不断的精神血缘。从20 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新诗的发展,人们从杜甫身上学习借鉴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别。20年代初,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作家们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与之相适应,大力宣扬白话文学,掀起白话文运动。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胡适的学习杜甫颇有些“ 托古改制”的味道,就思想主题而言,他把杜甫的“问题诗”作为研磨的对象,十分注重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在形式上,着重学习的是杜甫的“白话诗”、“诙谐诗”、“小诗”,除个人主观因素外,还出于借此为白话诗张目的考虑,受胡适影响的早期白话诗人也多有这种倾向。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内忧外患并存的社会背景使这一时期的诗人更看重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闻一多正是这一时期受杜甫思想影响颇深的爱国诗人,同时,新诗在确立了文坛地位之后,摆脱早期的粗糙与稚嫩、寻求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以闻一多为首的新月诗派同人提倡“新格律体”,与杜甫以及整个古典诗歌传统是分不开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造成的流离失所,打开了诗人们的视野,也促使他们将内在与外在、现状与历史对接起来对社会、人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希冀在诗歌里铺开一个无所不包的广阔世界,杜甫中晚年的诗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样本,从以上各方面来看,冯至都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时期最得杜甫精髓的诗人。这一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很多诗人是通过冯至接受杜甫影响的。

杜甫在他流寓陇右期间的一个月里,留下了117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时代最强音

“诗圣”杜甫流寓天水寻踪

“李杜文章在,光耀照千秋”。公元75 9年,那个在

中华诗坛上激情高歌的杜甫踏进了秦州大地,凭有“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的胸襟,在天水写了11 7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时代最强音。

今年8月20日,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记者就杜甫在天水的踪迹以及他诗歌的艺术风格采访了天水杜甫研究会会长桐树苞、天水师范学院教授李济阻、天水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聂大受等学者、专家。诗人留在秦州的足迹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世宦之家,其十三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不久,大诗人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家西入秦州。

诗人一行爬过陇山,先在秦州城内寓居,进入九月后又到杜佐家所在的东柯谷(麦积区甘泉柳家河村)暂住。足迹所到还有西枝村(甘泉镇元店村)、太平寺(故址在甘泉镇)、山寺(麦积山)、南郭寺、隗嚣宫(故址在秦州区皇城山上)、驿亭、赤谷西崦人家(暖和湾对面西山上)、东楼(疑为州城东门上的城楼)等地。杜甫一度非常想在秦州永住终老,这不仅在多首游览诗中有所表露,《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

赞公土室二首》和《寄赞上人》中还记录了寻找住地的艰难过程。杜甫在东柯的日子

杜甫从秦州城到东柯谷,这里虽然有山崖、水、竹又不必每天为战争即将到来而提心吊胆,然而,杜甫来时正赶上“秋雨绵绵,雨雾茫茫”的季节,“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高墙,鸬鹚浅井窥,蚯蚓上课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从诗里行间,看得出诗人在这个寂静的时候,回想起弃职西行,奔波流徙,路途遥远,兄弟音信全无,怎不使他日夜担忧。“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这是继秦州“月夜忆舍弟”之后,第二次思“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了。思念之切,情感之深,在东柯谷更加深了。这就为诗人离开东柯打消在东柯长期隐居已开始动摇埋下了“伏笔”,选择离开是杜甫的必然结果。陷入窘境被迫入蜀

在秦州杜甫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原有的积蓄、采药晒卖以及亲友接济,生活不宽裕。当时序移入冬季,钱囊渐空,衣被不足抵御风寒,有时竟到揭不开锅的地步,诗人陷入了窘境。正在这时从同谷县(成县)有一位被杜甫称为“佳主人”的(有人以为当即同谷县令)遥寄书信,说同谷一带气候温暖,景色宜人。薯蓣足以饱腹,崖蜜也容易取得。

尴尬中的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在十月的某一天拂晓前,全家人登上马车由秦州出发,经赤谷(皂郊河谷)、铁堂峡(在天水镇东北)、盐井(礼县盐官镇),于十一月初抵寒峡(大晚家峡),再过法镜寺(故址在石堡乡西山上)、青阳峡(青羊峡),龙门镇(坛土关,也写作坦途关)、石龛(八峰石龛)。到达同谷县界上的积草岭(其地待考),几乎是九死一生跋涉至此的诗人想到立即可以到达乐土,与盛情感人的“佳主人”会面,自然流露出万分欣喜。这种情绪鼓舞着他们爬过泥泞的功山(成县二郎乡境内的牛心山),最后安抵凤凰台前的凤凰村(故址在成县城东南七八里,那里现有杜甫草堂)住定。然而,现实却跟杜甫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等待他们的却是诗人一生中最穷困的一段生涯,衣不蔽体、满头乱发、手脚破裂的杜甫只能靠拣橡栗供家人充饥。遇到大雪封山,他们便只好空着肚子。无奈之中,诗人一行于十二月一日离开同谷。

117首诗作终其一生绝无仅有

寓居秦州,身心相对宽舒,诗产量激增。三个月来存诗九十多首,终其一生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诗人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发展到了顶点。冯至先生《杜甫传》中说:“在

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了最高成就”。

诗人在秦州的三个多月,共写下了117首诗篇。其中在天水创作95首,在陇南的成县与两当等处创作22首。在秦州诗人每天平均作诗一首多。

杜甫的陇右诗作,无论是数量题材,还是思想内容,抑或艺术风格,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而其对独特的陇右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作的突出描绘,更得到了后人的称誉,构成了天水丰厚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千年以来,“诗圣”杜甫与天水的诗歌之缘备受敬重和珍爱,已成为天水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和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据考察,杜甫在秦州的行踪及其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在天水尚有十多处。有李杜祠(即“大雅堂”)。秦州文庙内有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重刻杜甫杂诗碑”,有“二妙轩”诗碑。

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共做诗117首,主要分为:秦州杂诗,两组纪行诗(以《发秦州》和《发同谷县》开启),

同谷七歌,怀亲寄友诗,咏物、遣兴抒怀诗。补充回答:秦州杂诗二十首

作者: 杜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城北寺,传是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驌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士苦形骸黑,林疏鸟兽稀。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迥。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静,正闭小蓬门。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常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童儿未遣闻。

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近天威。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补充回答:

《同谷七歌》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

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

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

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

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杜甫的一生(201703)

“诗圣”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大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号称“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杜甫的一生是悲催的,但可能正是这悲催的人生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诗圣”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儿童期(小时家庭富足,聪明顽皮) 杜甫出身于北方的大士族。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读书与漫游期(730-746年,35岁前还不错呦,到处玩) 开元十九年杜甫19岁时,出游山东,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7] 32岁时,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过了4年,又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回到长安。

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 线不太认同。

阅读“走进诗歌”《诗圣杜甫》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阅读“走进诗歌”《诗圣杜甫》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诗圣杜甫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杜甫的祖籍是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为他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漫游时期。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即公元731)至天宝四年(公元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在此期间,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长安时期。天宝五年至天宝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曾六载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杜甫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杜甫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杜甫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公元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公元759 年,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的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公元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公元765 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公元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

诗人杜甫简介

诗人杜甫简介 总结归纳精选(1): 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之后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总结归纳精选(2): 诗人杜甫简介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杜甫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杜少陵,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

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总结归纳精选(3): 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自称少陵野老,在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735)回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写下如《望岳》等诗。 《望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分别为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第一首《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望岳》为咏华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望岳》则咏衡山,流露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天宝三载(744),在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白的感人诗篇。 春日忆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作品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④江东:指今省南部和省北部一带,当时白在此地。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杜甫生平介绍资料,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jiaoshi/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 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 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youer/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定居成都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写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把他称之为“诗圣”,把他的诗称为“诗史”。 在杜甫的一生中,经历了多种磨难,看够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受到很多的打击,总结起来,他一生有八大打击。 第一个打击,特考中的失败。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二个打击,他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第三个打击,才华得不到赏识。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第四个打击,儿子饿死了。 杜甫得到了这个很低的职务后,在长安一干就是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就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一路上,看到了社会的灾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

杜甫人生的几个阶段

杜甫人生的几个阶段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诗圣杜甫是什么职务

诗圣杜甫是什么职务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诗圣杜甫是什么职务 杜甫在他四十五岁之前一直没有正式担任什么官职,虽然他的目标从一开始便是担任官职从此为君王解忧惑,为百姓谋福利的伟大抱负,但是观其一生,杜甫却没有实现这一抱负,甚是可惜,一代人才却这样流落街头。 杜甫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场科举考试,但是却因新人便显出如此抱负,威胁到了当时的考官,恐其得势,便将其落选,但这并不妨碍杜甫身怀理想。 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杜甫听闻长安招贤纳士,便进京赴考,但依旧被当时的考官破坏入选机会,当时一同考试的人均未入选。而后有幸作“大礼赋”得唐玄宗赏识,但却没有下文,遂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期间屡次献文以求得赏识,均未果。 在杜甫四十五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心系国难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线,但被叛军控制在长安,后得以冒险逃出,为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的职位,杜甫此时才算是真正的当上官员为国效命。后

因得罪唐肃宗得到审讯。 同年,长安得以收复,杜甫仍为左拾遗,而因朝中两大势力斗争杜甫被诬陷,因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中辞官而去。 后逃至蜀中,得好友严武相助,暂且安生,且严武推荐其为成都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杜甫因不习惯幕府生活而辞去,而后便再无担任何官职。 杜甫生平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诗集、简介

杜甫诗集 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年代:唐,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 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生漂泊的杜甫【转载】

[转载]一生漂泊的杜甫【转载】 今年,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了。 杜甫诞生于公元712年,享年59岁。杜甫一生真的很忙。刘小川先生说过,杜甫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一生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 中国古代诗人的命运注定是漂泊四方的,杜甫无疑是一个突出代表。二十岁弱冠之年,他就离家漫游天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二十九岁结婚成家才三年,天宝初年他又从二李(李白、李邕)山东游,“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以后长安十年,梦想与苦难紧紧交织。随着安史之乱,杜甫一家人开始了漂泊生活。几经离散,“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几经危难,“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读李元洛《怅望千秋》关于杜甫的介绍,大历三年(768)冬末,杜甫有家归不得,从四川出三峡,放舟江汉,漂流到湖南岳阳,次年春日抵达长沙。这以后前后两年之中。杜甫于长沙三度来去。他无所凭依,有时暂住小舟之中,有时小栖江边阁楼之上,尝尽“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况味。大历五年(770),杜甫在湘江上游船中留下一曲绝唱之后,就下落不明。全国现有杜甫墓八座,究竟哪一方土地是他最后的归宿?

冯至先生说过: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同时名篇近百。他写诗很苦,推敲字句,安顿典故,讲究格律。安史之乱,杜甫困长安近一年,妻离子散,身陷叛军,东躲西藏,饱一顿饿一顿,然而苦难没有击倒他,反而激发了他滚烫的灵感。这期间,他写诗十余首,表达深沉,技巧天然,一半成为千古名篇。安史之乱后,杜甫因官场恩怨纠缠,告假探亲,从凤翔到鄜州羌村,六七百里山路,无马可骑,全靠步行。走过的村庄人烟稀少,野狗争尸,乌鸦乱飞。杜甫照样写诗,题为北征。全诗七百言,意境浑阔,为其三首著名长诗之一。吐蕃军作乱,杜甫离开带给他最温馨岁月的蓉城再度漂泊,在夔州滞留两年,没钱,走不动,种地卖药糊口,两年搬了五次家。他还是写诗,写了四百首诗,各种体裁都有,七言、五言、律诗、古体诗……“老去渐于诗律细”,精心锤炼,大器浑成,此间佳作如云:《秋兴八首》、《登高》……皆成千古绝唱! 杜甫草堂离市中心不远,就座落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其中,他二十四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往兖州省亲,游东岳,去齐赵。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同游。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表作有《望岳》、《登兖州城楼》、《赠李白》等。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杜甫在长安十年,曾献赋天子,上诗大臣,希望得到一官半职。又曾参加特诏考试,但均未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抱负,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同上诗)的境遇。他“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赋表》)“退尝困于衣食”,(《进封西岳赋表》)“有儒愁饿死”,(《奉赠鲜于京兆》)这就是他的生活写照。这段时间,安史之乱尚未爆发,他困居长安十年,进一步了解了人民,认识了统治者,写出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代表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冬天。原先杜甫从长安赴奉先,曾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他的遭遇和心情。战争爆发后,他安顿家人在鄜州羌村,准备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行在,但被叛军掳至长安,他过着“潜行”、“吞声哭”的生活。且睹敌军骄横,首都荒凉的景象,他都有诗的记载。不久,他投奔风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但因疏救房琯,几遭不测,幸得宰相张镐营救,方免于难。后被放还鄜州省家。至德二年(757)中,长安、洛阳先生收复,杜甫也回京任旧职。未几,房琯遭贬,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职不及一年,因关内大饥,他又于乾元二年(759)年秋离华州,去秦州。这段时期虽只有四年,但由于生活充实,佳作也最多,在形式方面,多为五言、七言古体。代表诗作有《月夜》、《春望》、《北征》、《羌村三首》、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杜甫在秦州仅四个月,又去同谷,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出发去成都。这一年中,他是“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总之,安史之乱中是杜甫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但却也是他的诗歌最闪耀光芒的时期。杜甫入川以后,即在成都卜居,经营草堂,先后得到川中官吏裴冕、高适、严武及亲友等的资助,生活比较安定。广德二年(764)六月,严武曾推荐他在幕府任职,并受朝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仅任职半年,又回居草堂。更因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年四月病卒,杜甫就东下了。原拟出川,却在云安、夔州住了下来。他从大历元年(766)年夏初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又都是在夔州寓居的。当时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待,生活安定,所以定居

最新“诗圣”杜甫生平事迹大汇总

最新“诗圣”杜甫生平事迹大汇总 怅望千秋——感悟杜甫 (一)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

杜甫的生平分期

杜甫的生平分期 杜甫生平一般都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期(711-746)(35岁前) 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②读书方面: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早期即通览儒家典籍,因为家庭出身和出生地均受儒家文化浸染较深,杜甫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严格的儒化教育,这与李白是不同的。 ③漫游方面: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三十三岁时游梁宋,三十四岁时再游齐赵。这与李白颇为相似。杜甫年轻时,其父杜闲为奉先县令,可能经济方面较为宽裕,因此,杜甫青少年时代还是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的。 ④求官: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但并未给年少轻狂的杜甫以打击,甚至在此期,杜甫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黯时事。 ⑤交友: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此后,杜甫有许多诗篇咏及李白。洛阳相遇,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在梁宋时对结交诗人高适, 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此后杜甫的荣通困顿,杨氏夫人始终守候在其身边,任劳任怨,是杜甫困顿蹇滞的人生路途的一大幸事。 ⑥此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746-755)(35岁-44岁) 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他来到了长安。 ①天宝六年(747),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②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其生活困苦艰难。他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饱尝仕途之艰辛,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③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器杖的小官)。 ④此期代表作《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755-759) ①安史乱起,杜甫被安火乱军所俘,被困在长安近一年,后越过战争最前线,冒死逃脱,达于行在,肃宗任为左拾遗,旋因谏房馆事激怒肃宗,遭疏远,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到秦州到同谷、到成都。

杜甫介绍

杜甫介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一、生平经历 (1)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2)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3)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

杜甫生平简介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③连三月④,家书抵万金。 白头⑤搔更短,浑⑥欲不胜簪⑦。 【注释】 ①深:茂盛稠密而深长。 ②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③烽火:古时报警的烟火。此指战争。④三月:言时间很长,非确指。 ⑤白头:指白发。⑥浑:简直。⑦不胜簪:言头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 1、首联、颔联中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受?可以看出笔者怎样的感情来?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什么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 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h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诗,回答问题:全诗最能体现作者济世情怀的句子是哪句?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

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长安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