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1

送东阳马生序1
送东阳马生序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学案

命题人:初二语文组审题人:初二语文组 2015、3

【学习目标】1.了解何为赠序。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3.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辩证看

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4.背诵课文。

【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濂全集》,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文体链接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自主学习】

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将疑难字词做上记号。.参照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嗜.学()弗怠.()逾.约()加冠.()硕.师()叱咄

..()()俟.()

负箧曳屣

...()()()皲.裂()媵.人()拥衾.()

被绮

..绣()()容臭.()烨.然()缊.袍敝.衣()()

2.解释加粗字。

(1)余幼时即嗜.学: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走.送之:

(4)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6)负箧曳.屣:

(7)足肤皲.而不知:

(8)媵人持汤.沃灌:

(9)寓逆右备容臭.:

3.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

俯身倾耳以请(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5.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6.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手自笔录()

余立侍左右()

7、试一试,我们一起来翻译: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请在原文中划出来。)

(书、师、衣、食、住、行)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小结】【当堂检测】

007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字词:嗜学:爱好学习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借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 原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 字词: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 译文:(赶上冬天)天气很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从不放松抄写。 原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字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译文:抄完后,跑着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原文: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广泛的阅读很多书。 原文:既加冠(guàn),益慕圣贤之道。 字词: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道:学说 译文:我到了成年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原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字词:硕:大。硕师即大师,学问渊博的人游:交往,外出求学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译文: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原文: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àng)辞色。 字词:填:塞满,充满降:减,减退辞色:言辞和神色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态度一直极为严肃。 原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内蕴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内蕴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为历代所传诵,尤其是对孜孜求学的莘莘学子大有裨益。 作为文体,序有两种:书序和赠序。书序比较早,主要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如《易序》、《齐民要术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送孟东野序》、《送薛存义序》等。 《送东阳马生序》就是送给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谈的是学习问题。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如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虚心地,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的情形。第二部分是批评有优越条件而不专心学习的人。第三部分是劝勉马生要珍惜好的学习条件,要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 劝勉别人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为什么要大谈自己青少年时学习上的艰苦情况呢?这一方面有现身说法的意思,而现身说法既可以避免空间的说教,又可以使人感到生动、具体、亲切,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今昔对比,通过今昔对比来说明“今诸生学于太学”的条件优越。所谓“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比”等等学习条件,比

起“日再食”,“?袍敝衣”,“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趋百里外”“执经叩问”,“计日以还”来,不是优越得多了吗?有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不刻苦学习,不是有愧于县官,父母,司业,博士对青年学习的关怀吗?县官就是皇帝,即朱元璋。皇帝“日有廪稍之供”,自应该感谢了。除此之处司业、博士以及“所宜有之书”自然也都是皇帝请来的和出钱购置的。这就是说,太学中的种种优越学习条件,基本上都是皇帝赐予的,因此,更应该感谢皇帝,以刻苦的学习来报答皇帝了。这就有恭维皇帝的意思在内了。 谈学习问题,为什么要恭维皇帝呢?马生不是“用心于学甚劳”,很懂得刻苦学习的重要意义吗?为什么还要向他歌颂一番皇帝建立太学的功德呢?这显然不是劝学的需要。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正是宋濂的聪明过人之处。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关心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如何搞好国计民生,更不是如何办好太学,而是如何才能永远保住他的帝位。当时,元朝被推翻了,可以和朱元璋争一日之长的如陈友谅,张士诚等辈也被铲除了,那么,谁还能威胁他的帝位呢?能威胁他的帝位的势力不在外部,而在内部,那就是他的那些功臣们。如何控制住那些功臣们,使他们不敢也不能造反,便是朱元境最大的一个心思了。 怎么办呢?杀!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把功臣统统杀光,他们自然就不会犯上作乱了。朱元璋在杀戮功臣上,花费了很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叱咄 ..(chì 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衾.(qīn)容臭.(xiù)烨.然(yè)緼.袍敝衣(yùn)二、文学常识。 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三、解释 1、致:得到。 2、假借:借。 3、走:跑。 4、以是:因此。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 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11、叱咄:训斥。,呵责。12、至:周到。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6、俟:等待。17、穷冬:隆冬。1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0、汤:热水。 21、舍:这里指学舍,书馆。22、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23、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24、沃灌:浇洗。 25、衾:被子。26、缨:帽带。 27: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8、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29、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1、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四、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4、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 A级:基础题 一.阅读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2)无从致.书以观(取得,买到) (3)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借) (4) 弗之怠.( 懈怠,放松 ) (5) 走.送之( 跑 ) (6)不敢稍逾约 ..(超过) (7) 既加冠 ..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 指成人 ) (8) 无硕师 (9) 尝趋.百里外(快步走)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充满 ) (11) 未尝稍将辞色 ..(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13) 或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 (14) 俟.其欣悦(等到) (15) 负箧.曳屣.(书箱;鞋) (16) 持汤.沃灌(热水) (17) 以衾.拥覆(被子) (18) 寓逆旅 ..主人( 旅社 ) (19) 腰.白玉之环 ( 挂在腰间 ) (20)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耀) (21) 緼.袍敝.衣(旧絮;破)(22)略无慕艳 ..意(羡慕;欣赏)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一、重点字 嗜(shì)学砚(yàn)冰坚弗之怠(dài)叱咄(chìduō)俟(sì) 负箧(qiè)曳屣(yèxǐ)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朱缨(yīng)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二、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文中是穿的意思) 三、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古义:我;今义:剩下。)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跟“真”相对。) 尝趋.百里外(古义:快步走;今义:表趋向。) 右备容臭.(古义:气味;今义:臭气。) 四、一词多义 冠既加冠(帽子,读guān) 诸客冠儒冠来者(前一个读guàn 戴帽子,后一个读guān 帽子)和久而乃和(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以俯身倾耳以请(来) 人多以书假余(把)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走送之(代“假借于藏书之家”的书) 当余之从师也(用在句子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五、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 寓逆旅(名词作动词,住) 六、文言句式 倒装句 1、弗之怠点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应为“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点拨:介词结构后置,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点拨:省略主语“余”。 七、名句积累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翻译: 1、余幼时即嗜 ..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以:来。 3、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及赏析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觳、渑(m i a n)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郡者,号千有余邸(d T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 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日: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释: ①挟(xié):拥有。 ②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③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④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书洛阳名园记后翻译: 洛阳处在全国的中心,凭借着觳山、渑池的险要地势,控制着通往秦、陇的要害之地,又

是赵、魏边境上四方往来的必经要道,是各方必争的战略要地。天下正常没事也就罢了;—旦发生变乱,那么洛阳一定首先遭受兵患。所以,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战乱的标志啊。 正当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在东郡洛阳建造官舍,设置住宅的,号称有千余家。等到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接踵而起的又是梁、唐、晋、汉、周五代更替的残酷的战争,洛阳的那些挖有池塘、栽种竹树的宅园,遭受兵车的蹂躏践踏,毁坏成一片废墟。高大的凉亭、宽敞的水榭,也被战火焚烧,化为灰烬。它们与唐朝共灭俱亡,竟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过:园林的荒废与兴盛,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标志。 既然天下的安定与战乱,通过洛阳的盛衰观察就可以知道;洛阳的盛衰,通过这些园林的废兴观察也可以知道。那么,我写这本《名园记》,难道是徒劳的吗? 唉!达官显贵们正当被朝廷进用的时候,个人私欲放纵,任其所为,忘记了国家的安定和动乱,却想在自己退隐后享受园林的乐趣,可能吗?唐朝的末路就是这样啊。 书洛阳名园记后赏析 本文是书末跋语。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文章用反问句旨在阐明作者写《名园记》的积极意义,并告诫公卿大夫,享乐必将给祖国带来灾难。文章言简意赅,以古论今,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翻译: 1、余幼时即嗜 ..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以:来。 3、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 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

送东阳马生序总复习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勉励后学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shì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俟(sì) 负箧(qiè) 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衾(qīn) 容臭(xiù)烨(yè) 缊(yùn)袍敝衣 烨然yè 划分句子停顿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 2.日再食(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然:(1)……的样子。烨然若神人。佁然不动。 (2)可是;但是。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样。然则北通巫峡。 虽:(1)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有千里之能。 (2)即使。故虽有名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故:(1)所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虽有名马。 (2)原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原因;缘故。 以:(1)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 (2)用。以衾拥覆。因以为号焉。 (3)来。无从致书以观。不敢出一言以复。俯身倾耳以请 (4)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而计日以还 或:(1)有时。或遇其叱咄。或置酒而招之。 (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有人。或凭或立,不一状。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目录 宋濂 1简介 传世著作 1历史评价 1宋濂文集评价 文学创作 原文 译文 注释 字词句积累 1词类活用 1古今异义 1同义复词 1一词多义 1通假字 1倒装句 1省略句 重点句 讲析 1《送东阳马生序》讲析 1《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读后启示 文章体裁 文章背景 问题研究 展开 宋濂 1简介 传世著作 1历史评价 1宋濂文集评价 文学创作 原文 译文 注释 字词句积累

1词类活用 1古今异义 1同义复词 1一词多义 1通假字 1倒装句 1省略句 重点句 讲析 1《送东阳马生序》讲析 1《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读后启示 文章体裁 文章背景 问题研究 展开 编辑本段宋濂 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男,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太史公。汉族,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洪武四年因献诗“自古戒禽荒”一语激怒朱元璋致祸。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等。 宋濂 生平: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始于唐代。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二、文白互译 原文:余幼时即嗜(sh i)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ye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ci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 idu o),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 i)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qi e)曳屣(y e x i),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 on)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y ing)人持汤沃灌,以衾(q i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 i)绮(q i)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xi 0),烨(y e)然若神人;余则緼(ytn)袍敝(b i)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qi d)葛之遗(we i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e)余。撰长书以为贽(zh 1), 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 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 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释义 1.幼时即.嗜学:就 2. 无从致.书:得到 3. 每.假借:经常 4. 每假借 ..:借 5. 手自笔录.:抄写 6. 计日以还:计算 7. 天大.寒:很8. 弗.之怠:不 9. 走.送之:跑10. 不敢稍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11. 以是 ..人多:因此12. 余因.得:因为 13. 既.加冠:已经14. 益慕 ..圣贤之道:更加仰慕15.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16. 又患.无硕师:担心 17. 又患无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18. 名人与游.:交往 19. 尝.趋百里外:曾经20. 尝趋.百里外:跑 21. 从.乡之先达:向22. 执.经叩问:拿 23. 执经叩.问:请教24.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25. 填.其室:挤满26. 未尝 ..稍降辞色:从不 27. 援.疑质理:引、提出28. 援疑质.理:询问 29.或.遇其叱咄:有时30. 或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31. 色.愈恭:表情32. 色愈.恭:更加 33. 礼愈至.:周到34. 俟.其欣悦:等待 35. 故.余虽愚:所以36. 故余虽.愚:虽然 37. 卒.获有所闻:最终38. 负.箧曳屣:背 39. 负箧曳.屣:拖40. 穷冬 ..烈风:隆冬 41. 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42. 至舍.:学舍、书馆 43. 四支.僵劲:通“肢”,肢体44. 四支僵劲 ..:僵硬 45. 媵人 ..持汤沃灌:服侍的人46.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47. 媵人持汤沃灌 ..:浇洗48. 以衾.拥覆:被子 49. 久而乃.和:才50. 寓逆旅 ...:住旅店 51. 主人日.再食:每天52. 主人日再.食:两次 53.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54. 戴朱缨.宝饰:帽带 55. 腰.白玉之环:腰佩56. 右备.容臭:挂着 57. 右备容臭 ..:香袋,臭,气味,指香气。58.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59. 缊.袍敝衣:旧絮60. 缊袍敝.衣:破 61. 略无慕艳 ....意:毫无羡慕62. 口体之奉:吃的穿的 63. 盖.余之勤:大概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教案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履,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现在诸位学生在太学学习,每天都享用朝廷供给的伙食,每年都享用到父母供给的皮衣和布衣,再也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了;坐在高大的房子下面诵读诗书,再也没有到处奔走求学的辛苦了;有太学里的教官给你们当老师,再也不会有提问而不告诉,求解答却没有结果的情况了。凡是你们应该有的书,全都集中在这里,再也不必像我那样亲自动手抄录,要向众人借取,才能看到书的情况了。太学的学生中,如果有学业不精通,道德修养不好的人,那就不是天资低下不如人,而是不如我那么专心致志地学习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 课文分析: 一、课文结构梳理。 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二段: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二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的情况。 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第三段:描写马生等在太学中求学的情形。 第一层:写马生等在优越环境中学习的情形。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导读: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

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送东阳马生序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3.表现作者求学时的饮食和穿着的句子是:饮食: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着: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5.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7.写冷冻之苦的句子是: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8.写衣食简陋的句子是: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9.文章中第一段“嗜学”两字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10.对于作者能够“缊袍敝衣处其间”而“略无慕艳意”,你有何评论?我很佩服作者生活上不慕虚荣, 把读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有着不懈的追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值得我们学习。 11.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得书难;拜师难。 12.本文写作者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优越条件刻苦学习,可是,为什么要写天气的寒 冷和老师的严厉?用天气的寒冷来衬托求学意志的坚定和学习的刻苦精神;用老师的严厉来侧面衬托求学态度的谦恭和虔诚。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但文章所选的部分却都是在讲自己求学的经历,这些 经历对勉励马生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或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学有所成。 14.本文旨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屡屡使用对比手法,请列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一处:老师态度严厉, “我”的毕恭毕敬;二处:同舍生穿着华丽,“我”衣着简朴;三处: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 15.作者从师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读书难,叩问难,旅途艰,生活苦。 16.本文三处对比:作者艰苦的学习条件与诚恳的学习态度作对比;老师的严厉态度与“我” 的求学态度作对比;同舍生衣着华美与“我”的缊袍敝衣。 17.本文是作者写给东阳马生的一篇赠序,但实际所写的都是自己的求学经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现 身说法,让马生从自己的求学经历中懂得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18.作者在写自己的求学经历时,为什么总是以冬天为例?从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 四季天天如此,很有代表性。 1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不奉不若人也”是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受。这句话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我们要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享受,自觉抵制物质诱惑。 20.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勤学苦读, 不畏艰难。 21.从文章的多处描写中可以写出少年时代的作者读书的刻苦勤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勤奋 读书的。“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境贫寒。 22.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简要概括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并举例说明运用对比手法 的好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对比;老师严厉与自身谦逊对比;同舍生衣着华美与自己的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

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要点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 1.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

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此类。2.作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 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 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字音 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其欣悦皲(jūn)裂 负箧(qiè)曳(yè)屣(xǐ)

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媵(yìng)人缊(yùn袍敝(bì)衣 二.重点字词句(见课下注解与练 习试卷) 三、结构图解 四、内容理解。 1.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1)勤奋刻苦:手自笔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守信:不敢稍逾约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1)行百里之外,登门求教。(2)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态度诚恳恭敬。 3.作者着力渲染从师求学时的生活之苦,有何作用? (1)和同舍生对比,突出自己的学习条件的艰苦和勤奋。(2)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以读书为乐。以苦为乐,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的贫困。(3)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总领全文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总结全文的句子:余之勤且艰若此。 5.作者在求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1)家贫无书(2)求师之难:路途之遥;旅途之艰。(3)生活之苦:日再食;缊袍敝衣 6.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 何在? 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7.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