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港现状谈码头资源整合

39年第

期7%和24.4%。

201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比2005年增长了

74.25%,而同期我国大陆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了

91.70%。这意味着,厦门港在“十一五”期间的增速落后于

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有20%是“含

金量”较低的内贸货物。虽说保税港区获批以及逐步回暖

的两岸关系是比较利好的消息,但是争得多少货源还未可

知,前景不容乐观。

4.腹地拓展进展缓慢

特殊的区域地理条件决定着厦门港腹地空间的局限

性,港口辐射区域内经济规模总量偏小,港口业务发展长

期受制于货源生成量因素。在腹地发展上,厦门港一直受

到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港口群的夹击,腹地范围无法

有效地向更广阔的西部内陆扩张和延伸,局限于福建省周

边的狭长区域,面临着被逐步边缘化的窘境。近年来,厦

门港虽然十分重视内陆腹地的拓展,在内陆腹地出海通道

建设、无水港和海铁联运业务等方面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

展,但再往江西以外的内陆延伸就显得困难重重。另外,

厦门港还受制于海峡东岸高雄、基隆、台中等发达区域港

口的强有力竞争。客观上,仅依靠福建省内产业经济的自

然增长,已无法进一步满足港口发展的现实需要,港口箱

量增长呈逐年放缓态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码头资源分布情况

1.集装箱码头泊位

目前,厦门港已投产的码头有:海天码头有7个泊位,吞吐能力为250万TEU ;象屿码头有5个泊位,吞吐能力

为150万TEU ;东渡内贸码头有2个泊位,吞吐能力为50

万TEU ;国贸码头有1个泊位,吞吐能力为30万TEU ;嵩

屿码头有3个泊位(10万吨级),吞吐能力为180万TEU ;国际货柜码头有3个泊位(10万吨级),吞吐能力为180万

TEU ;海润码头有3个泊位(10万吨级),吞吐能力为120

万TEU 。全港总吞吐能力达到960万TEU 。

2.在建码头

目前,厦门港在建码头有:远海码头将建设海沧14~17#4个10万吨级泊位,吞吐能力为240万TEU ;新海达

码头将建海沧18~19#2个10万吨级泊位;国贸码头扩

展2个泊位,吞吐能力为60万TEU 。全港总计新增吞吐

能力将达到420万TEU 。

3.近期规划码头

厦门港将建设嵩屿二期4个泊位,吞吐能力为200万

TEU ;刘五店南部一期5个泊位,吞吐能力为250万TEU 。

全港规划新建码头总计吞吐能力达到450万TEU 。

如果上述项目完成,预计吞吐能力将达到1830万

TEU 。

4.“十二五”规划码头

根据“十二五”规划,厦门港将形成“环两湾辖十区”的总体发展格局,至2015年全港货运吞吐量将达2亿吨。“环两湾辖十区”指厦门港将环厦门湾、东山湾两湾发展,由东渡、海沧、翔安、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等10个港区组成。预计全港将形成码头岸线84.5公里,陆地域面积7565万平方米(不含临港工业区),可建设各类生产性泊位337个,其中深水泊位248个,通过能力为6亿吨以上。根据规划预测,至2015年厦门港货运吞吐量可达2亿吨,其中外贸量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00万~1000万TEU 。到2020年,全港吞吐量达2.7亿~2.8亿吨,其中外贸量1.5亿吨,集装箱量超1100万TEU ,力争实现1500万TEU 。厦门港将重点推进北部翔安、南部古雷两大深水港区建设,引导并服务城市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三、目前厦门港码头资源存在的问题1.区域港口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目前,福建省的厦门、福州、泉州3个百万TEU 港口承担着全省绝大部分的集装箱业务,但三港缺乏整体规划,重复投资,各自为战,都想发展成为干线港。2009年,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集中力量加快厦门港、福州港和罗源湾、湄洲湾“两集两散”港区大型深水码头、深水航道的建设,利用行政手段,把省内港口的集装箱业务和散杂货业务强制性分开。此举不能从政策上正确引导区域港口间协调发展,反而可能导致港口资源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削弱了区域港口群的综合竞争力。2.码头投资主体及经营主体多元化,港内业务竞争呈现非理性化自20世纪末以来,厦门港由原来厦门港务集团独家投资、经营发展到现在有11家投资主体、9家经营主体。这里面不仅有中外航商和码头投资公司,如中远、马士基、达飞、和记黄埔、新创建,还有厦门市属企业集团,如厦门港务、象屿、国贸、建发、海投、航空港。投资主体和经营主

工作研究

研究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