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 第18期(总第228期)2012年6月 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

①广西柳州鹿寨县中医医院 广西 鹿寨 545600通讯作者:王晓萍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王晓萍①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1例流产,1例发生严重肺栓塞后经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后行剖宫产,1例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宫产术,1例要求结束妊娠,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 d 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 min Apgar 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Characteristic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Research/WANG Xiao-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8):119-221

【Abstract 】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Methods:15 cases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analysis.Results:15 cases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venous thrombosis,14 cases with low molecular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1 cases of abortion,among them,1 case of sever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large dose urokinas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after cesarean section,1 case of placental abruption,placing recyclable venous filter,1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placed venous filter after cesarean section,1 cases of the end of pregnancy,placed venous filter after artificial abortion ;after treatment all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have been alleviated,15 d affected limb swelling,pain,limb circumference than the uninjured side gap to (1.9±0.4)cm.Newborns were healthy,newborn 10 minute Apgar score >8 points.All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 are no bleeding complications,no death.Conclusion:Treatment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preferred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or heparin therapy,unnecessary cases should not us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Application of lower extremity venous filter to grasp the indications,if necessary placing recyclable venous filt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erious pulmonary embolism.

【Key words 】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pregnancy ; Deep venous thrombosis ; Pulmonary embolism First-author’s address:Luzhai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uzhai 545600,China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2.18.066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妊娠期间合并该病临床症状不特异,容易被忽视,往往会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在国外,妊娠期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死亡率约为10%[1]

。国内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病率为0.05%,若静脉血栓的栓子脱落,经肺循环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发生,其发生率为0.003%。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死亡率为0.02%[2]。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很低,但在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比非妊娠妇女高2~5倍[3]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由于妊娠合并静脉血栓的孕妇生理状态与非孕妇女不同,故静脉血栓的发病及诊治亦不一样。200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例,笔者对其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5例>35岁;6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4例孕周<12周,5例孕12~28周,6例>28周;体重63~84 kg,平均(69±6)kg ;体质指数(BMI)15~32 kg/m 2,平均(26.5±3.0)kg/m 2。15例患者中3例于发病1周后就诊,余12例均于1周内就诊;1例并发胎盘早剥;1例曾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10例曾于妊娠前口服激素、避孕药治疗内分泌疾病。

1.2 临床表现 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中,13例合并深静脉血栓,1例合并肺栓塞,1例同时合并深静脉血栓、肺栓塞。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0例左下肢均有突发性下肢疼痛、肿胀感。早期表现:8例小腿肿胀、疼痛,逐渐扩散到大腿部,下肢呈弥漫性水肿;5例大腿股内侧和股三角区静脉走行区有压痛、疼痛感;2例小腿疼痛,Homan(直腿伸踝试验)检查征阳性。对14例深静脉血栓孕妇测定血液D-

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 《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 第18期(总第228期)2012年6月

二聚体(D-Dimer)水平,9例测定值高于正常值;下肢周径测量有13例患肢周径比健侧粗,平均>(3.5±1)cm。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断。根据中央型即其近心端、腘静脉深静脉血栓,周围型即腘静脉以远或腓肠肌静脉丛深静脉血栓,混合型即中央型和周围型均存在的标准,本资料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6例中央型,1例周围型,8例混合型;其中1例中央型患者,孕36+3周,出现低热、胸痛但无喘憋、一侧肢体肿痛症状,D-二聚体测定值高于1000 mg/L,心脏彩超显肺动脉均压40 mm Hg,静脉彩超确诊为中央型深静脉血栓(孤立性髂静脉血栓),经肺动脉CTA检查进一步确证中央型深静脉血栓合并进行肺栓塞。1例患者孕37+5周先兆临产,突发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晕厥1 min后苏醒,反复2次,肢体无肿痛感,血氧饱和度测定值下降,心脏彩超显肺动脉均压56 mm Hg,肺动脉CTA检查确诊为肺栓塞,而盆腔、下肢静脉彩超无血栓。

1.3 治疗方法 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到心脏平面以上20 cm左右,可穿弹力袜,用冰片、芒硝局部轻搽患肢减轻水肿,不能按摩挤压活动患肢。

1.3.1 抗凝治疗 抗凝是治疗血栓形成的最主要方法,肝素是孕产期合并静脉血栓妇女首选治疗药物。予以低分子肝素类药物,皮下注射依诺肝素0.1 mg/10 kg,2次/d。终止妊娠后华法林钠合用低分子肝素,二者重叠用药时间至少4 d,当凝血酶原时间至正常水平

2.0~2.5倍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后续6~12周用华法林钠治疗。抗凝治疗维持4~5个月。怀疑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宜抗凝治疗>2年。对终止妊娠者于分娩或流产前24 h停用肝素。对保胎者,分娩前24~36 h停用肝素。对深静脉血栓者,若抗凝时间<30 d,产前宜放置下肢静脉滤器;若>30 d,血栓脱落导致致命性肺血栓可能性小,产前由患者决定是否放置下肢静脉滤器,产后重新进行抗凝治疗。对血栓平稳、无新发肺血栓者,在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12 d内取出。对合并胎盘早剥者宜放置下肢静脉滤器。1.

3.2 溶栓治疗 各种溶栓药物均有引起大出血的危险,建议少用,尤其是分娩前。肺栓塞患者,可于终止妊娠后用。严重肺栓塞者宜大剂量溶栓治疗,静脉滴注尿激酶600 000 U/d,连续3 d。

2 结果

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中,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例经肝素治疗后于20+1周由于宫颈功能减退导致流产。1例孕37+4周发生严重肺栓塞,予以大剂量尿激酶治疗持续3 d,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体征稳定后行剖宫产。1例于孕36 +5周时发病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于孕36+3周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于38+5周时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0+1周孕妇要求结束妊娠,于孕10+5周时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放置下肢静脉滤器患者均术后于第10天取出下肢静脉滤器。

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 d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比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2例肺栓塞孕妇治疗2周后呼吸系症状消失。13例患者肝素抗凝治疗持续至妊娠晚期,产前检查差异不显著(其中1例胎盘早剥),6例经阴道产,7例剖宫产,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 min Apgar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出院后随访1~24个月,定期超声检查,2例周围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栓于治疗后6周后消失。其余13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栓无蔓延,肢体症状得到改善。2例肺栓塞患者于3个月后血氧饱和度测定值、心脏彩超示肺动脉均压皆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国内外有关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流行病学资料不多。有研究指出,孤独性肺栓塞中有30%左右和无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存在密切关系,而40%~50%的有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无症状肺栓塞[1]。国外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在0.05%~0.2%之间[2],国内为0.07%[3]。近年来,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在0.04%~0.14%,而合并肺栓塞发生率由约0.003%上升到0.11%,据报道,高精度肺动脉CTA在肺栓塞诊断中广泛应用可能是其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4]。本资料肺栓塞发生率占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13.3%,低于国外的数据。

有研究结果显示,约2/3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产前发生,以左下肢受累多见,50%左右患者于晚期妊娠发生[5]。本研究中,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于早、中期妊娠发生的患者占55%,故妊娠晚期亦应该高度警惕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3.2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病机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诱导肝脏合成相关凝血因子,形成血液的生理性高凝状态,并降低纤溶系统的活性,同时妊娠子宫对静脉系统的压迫,从而导致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本组资料显示,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在早、中、晚期发病率差异不明显,说明妊娠妇女血液高凝状态时,纤维蛋白及各类凝血因子急剧增加,抑制了纤溶系统功能,使孕妇的凝血和纤溶机制紊乱,同时孕妇盆腔血管扩张,子宫增大压迫髂静脉、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量减少,淤滞于下肢、盆腔,增加了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解剖上右侧髂总动脉横跨在左髂总静脉的前方,其前方还有增大的子宫,另一方面左髂总静脉的后方为骨性结构,该结构为平衡重心向前突出,左髂静脉前后受压,致使血液回流受阻,导致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部静脉栓塞)的发生。另外,血栓形成倾向亦可引起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

3.3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症状如胸痛、气短、水肿、疼痛等具有非特异性,容易忽视。对妊娠期单侧下肢特别是左下肢有水肿、疼痛的患者,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静脉血栓栓塞病。静脉彩超检查是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病、深静脉栓塞形成主要手段,其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对母体无创伤,

《中国医学创新》第9卷 第18期(总第228期)2012年6月 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

且准确率高。血D-二聚体水平测定可了解新血栓形成或纤溶功能的情况,其阴性预测价值高,但特异性差,不能单独用于诊断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病。当血D-二聚体水平测定大于0.5 mg/L时,可进行静脉彩超检查进一步确诊。孕妇血D-二聚体水平与妊娠时间呈正相关,25%的孕13~20周孕妇的血D-二聚体水平测定大于0.5 mg/L,所有孕妇于孕36周后大于0.5 mg/L,故妊娠期血D-二聚体水平测定值正常亦可能存在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彩超不易查出孤立性髂静脉血栓。孕妇下肢出现弥漫性水肿、腰背疼痛,应高度警惕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或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对彩超检查阴性者需于1周内复查彩超,同时行MRI、静脉造影确诊。本研究中1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均做静脉彩超检查,14例确诊为深静脉栓塞形成,其中1例静脉彩超检查联合D-二聚体水平测定诊断为孤立性髂静脉血栓。

肺栓塞的影像学检查首选肺动脉CTA及核素肺扫描,对有肺栓塞可能性的患者,应行静脉彩超检查确定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有1例肺栓塞患者,复查彩超多次也未查出血栓来源,可能是肢体血栓已全脱落进入肺循环或形成血栓部位隐匿。

3.4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凝、溶栓治疗 近期,美国医师学会公布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指南指出,妊娠期妇女的静脉血栓栓塞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禁用维生素K拮抗剂[6]。本资料14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未有出血并发症,新生儿健康正常,产后口服华法林钠继续抗凝治疗,出院后2周内,体征、症状基本消失,无新发症状性肺栓塞。Greer等[7]报道,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产前、产后出血率分别为0.42%、0.92%。香豆素类药物治疗有可能产生胎儿出血及畸形、胎死宫内等不良后果,特别对孕6~12周的胎儿影响最明显,所以,妊娠期禁用,而哺乳期妇女可用该类药物,因其在乳汁中分泌少,婴儿消化道很少吸收,对婴儿不会产生抗凝效果。

目前,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不推荐溶栓治疗。链激酶极少量可通过胎盘,而尿激酶、rtPA不能通过胎盘,只有孕妇发生严重肺栓塞危及生命时,且肝素治疗无效情况下可用。溶栓治疗应注意的并发症:胎盘早剥、早产和死胎、孕妇出血。本研究中1例患者发生严重肺栓塞,静脉滴注尿激酶600 000 U/d治疗3 d后行剖宫产,术后48 h后调低剂量,以100 000 U/d治疗,持续10 d,治疗过程未并发出血,无新发症状性肺栓塞,治疗后3个月行心脏彩超检查显肺动脉均压正常。

3.5 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下肢静脉滤器的应用 当发生严重危及母婴生命肺栓塞时,放置下肢静脉滤器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回收、临时性下肢静脉滤器。本研究有3例采用置入回收性下肢静脉滤器方法,对治疗急性肺栓塞起了积极作用,3例均于术后第10天取出,为发生并发症。 放置下肢静脉滤器的适应证:(1)抗凝治疗时多次发生肺栓塞;(2)抗凝失败;(3)不宜用抗凝治疗。故本组有1例患者并发胎盘早剥不宜肝素抗凝治疗,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在发生静脉血栓后30 d内,栓子尚不牢固,在产程中脱落几率较大,故本研究中抗凝时间<30 d的患者于产前放置下肢静脉滤器;抗凝时间>30 d的患者,告知患者引发严重肺栓塞的可能性,由患者决定是否放置下肢静脉滤器。下肢静脉滤器放置路径有股静脉和颈静脉,注意术后并发症如滤器移位或变性、滤器内血栓形成、局部血肿形成、刺点出血等的预防,注意观察双下肢有无肿胀、穿刺部位包扎后有无出血等情况。

3.6 诊治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胎儿辐射 在用影像学检查诊断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过程中,辐射会对胎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保护不当会产生不良后果。采用腹部防护后,肺动脉CTA检查<0.1 mSv,静脉造影的辐射量<0.5 mSv,核素肺扫描<0.6 mSv时,通常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辐射可能会使胎儿产生异色症。但相对于静脉栓塞的漏诊或误诊会给孕妇带来严重肺栓塞和抗凝的风险,辐射对胎儿引起的风险是可以忽略的。本组1例患者突发突发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肺栓塞可能性极大,行肺动脉CTA检查确诊,产后新生儿正常。

综上所述,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治疗,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可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参考文献

[1] Meignan M,Gauthier H,Rosso J,et al.Systematic lung scansreveal a

high frequency of silent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with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J].Arch Intern Med,2000,160(2):159-164.

[2] Voral S,Shetty S,Ghosh K,et al.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antenatal period in a large cohort of pregnancies from western india[J].

Thromb J,2007,5(1):9.

[3] 张颖,蒙秀林,杨建波.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中国

妇幼保健,2008,23(6):26-28.

[4] Connor D J,Scher L,Gargiulo N,et al.Incidence andcharacteristics

of venous thrormboembolic disease during pregnancyand the postnatal period:a contemporary series[J].Ann Vasc Surg,2010,25(1):9-14. [5] 刘宝瑛,钟梅,余艳红.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其高危因素

的流行病学调查[J].广东医学,2006,27(2):266-268.

[6] 杨进刚.美国医师学会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指南解读[J].心

血管病学进展,2007,28(2):193-195.

[7] Greer I A,Nelson C.L 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pregnancy[J].Blood,2005,106(2):401.

(收稿日期:2012-04-11) (本文编辑:李静)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基本常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基本常识 1.评估风险: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静脉内血液斑块形成的情况。最常见于下肢的深静脉内,被称为深静脉血栓。栓子可能从它生成的部位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这种情况被称作栓塞。VTE有很多临床表现。静脉血栓形成-般都是无症状的,偶尔会出现疼痛和下肢水肿。有一部分栓子会进入到肺里,导致潜在性的致命性的肺栓塞。有症状的静脉血栓形成,经常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会带来长期的症状。因此导致静脉溃疡和栓子发生后肢体的改变,表现为慢性疼痛,肿胀和皮肤改变。 2.VTE 的病因(Virchow三主因 ) ★血流的中断,常见于长期卧床石膏或支架制动。特别是合并有脱水和既往的静脉疾病(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壁受损,如手术、创伤或炎症。甚至是年龄相关性的下肢静脉变化,如静脉曲张。 ★血栓形成倾向(高凝)。比如,促凝因子或特深药物导致的凝血和纤溶之间的不平衡。

3.VTE的流行病学 每年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000万例VTE。美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VTE。欧洲更多,有54 .4万人。一般认为亚洲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少于白种人。近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亚洲发生率与西方发生率所差无几。亚洲国家手术后发生率特别高。同时也证实了急性疾病的住院治疗,与VTE风险8倍升高独立相关。 来自亚洲的研究证实接受骨科手术(全膝置换、髋关节骨折手术、全髋置换)的住院病人,具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 4.危险因素 1)病人相关因素 ·活动性肿瘤,或抗肿瘤治疗 ·年龄大于60岁 ·入住重症监护室 ·脱水 ·已知的血栓形成倾向 ·肥胖 ·一个或多个显著的医疗并发症,比如,心脏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炎症状态·本人或一级亲属的VTE病史 ·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题库1-2-10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题库1-2-10

问题: [多选]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是() A.A.所有心房颤动患者 B.B.具有高危因素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 C.C.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 D.D.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形成患者 E.E.不明原因的肺栓塞患者

问题: [多选]下列心房颤动患者应开始抗凝治疗的是() A.A.首次发生的心房颤动并持续24h B.B.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高血压和糖尿病 C.C.持续性心房颤动不伴心、肺疾病,年龄<60岁 D.D.持续性心房颤动成功复律后 E.E.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高血压(Bp180110mmHg)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患者男,55岁,因“突发胸痛”1h入院。查体:血压12070mmHg,心率100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V1~V4导联ST段抬高2~3mm,T波高尖,但患者就诊医院不能进行急诊PCI。 应该给予的辅助抗栓治疗为() A.A.阿司匹林 B.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00mg负荷) 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75mg) D.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00mg负荷)+LMWH E.阿司匹林+氯吡格雷(75mg)+UFH (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3715616.html,)

问题: [单选,共用题干题]患者男,55岁,因“突发胸痛”1h入院。查体:血压12070mmHg,心率100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V1~V4导联ST段抬高2~3mm,T波高尖,但患者就诊医院不能进行急诊PCI。 应该首选的再灌注治疗方案是() A.A.转运至上级医院(路程需3h) B.B.尿激酶溶栓 C.C.链激酶溶栓 D.D.t-PA溶栓,并于当日转运至上级医院 E.E.t-PA溶栓,如溶栓失败转运至上级医院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 第一部分、住院患者VTE防治工作的意义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rmbi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lumonary thromboermbi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thrombosis DVT)两种主要形式,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很高,是院内非预期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院内VTE涉及多个科室,与患者卧床、高龄、基础疾病或并发症、手术或损伤有关。VTE是可防可治的,针对VTE高危因素主动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发展成VTE;已经发生了VTE也要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第二部分、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成员架构 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 人员组成:医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职责: 1.参与制定本医院院内VTE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病监督实施。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院内VTE防治的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确定院内VTE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防治工作中的责任。 5.其他院内VTE防治管理的重要事宜。 6.组织开展院内VTE方面的科研工作。 院内VTE防治质控办公室 人员组成:医务部、业务部、护理部、信息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职责: 1.对有关院内VTE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进行检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产科静脉血栓

产科静脉血栓(VTE)的预防及治疗 本指南已经母胎医学委员会和SOGC委员会审核同意 SOGC--加拿大妇产科学会 摘要 目的:明确围产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妊娠期妇女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提供指南,同时提供静脉血栓的诊断性试验、以及急性和长期治疗的要点。 方法:对妊娠期妇女进行特殊亚群分类,并提出合适的预防方案。 结果:静脉血栓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死亡及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确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其发病率。 证据收集:采用Medline数据库收集资料,筛选出相关文章同时参照这些文章的参考文献。 建议:虽然在妊娠期妇女的I级研究中缺乏证据,但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预防性治疗能明显降低非妊娠妇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基于风险评估许多患者需要考虑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既往有VTE病史并有血栓形成倾向长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妇女、既往有VTE病史的妇女、有血栓形成倾向但从未发生过VTE的妇女、以及行剖宫产术的妇女。采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治疗能有效降低VTE的发生率。已经有妊娠期低分子肝素治疗VTE的应用,但经验有限。目前小剂量普通肝素是治疗VTE的标准方案。在VTE的初始治疗肝素化后,需要在整个妊娠期及产后6-12周进行维持抗凝治疗、或持续共3个月的抗凝治疗。 简介: 静脉血栓形成(VTE)是导致孕产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妊娠期VTE 的发生率为0.5-3/1000次妊娠,早、中、晚期及产后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妊娠期VTE的发生有若干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VTE,必须尽快进行治疗,从而降低与之相关的肺栓塞病死率以及深静脉血栓DVT的扩展、栓塞后腿部综合征的发生率。 在既往有VTE病史的妇女,其VTE复发率可高达12%。预防性治疗比VTE发生后再进行治疗更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6-08-24T14:00:18.92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刘文文[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院2015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针对这类病例的护理干预措施。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院2015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针对这类病例的护理干预措施。一般情况下对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同时必须给予全身心的护理干预,以便缓解患者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最终提高母婴结局。本次研究中对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实施护理干预,提高分娩后治疗效果,促进母婴身心 健康。 【关键词】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21-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孕产妇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对孕妇本身或婴幼儿都有较大的影响[1-3]。患者静脉血栓如果全部或部分脱落,血栓会随着血液流到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进而影响产妇生命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正常育龄年龄内的妇女,妊娠妇女比非妊娠妇女DVT发生率要高5倍,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命健康[4]。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工作,以便更好的预防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现象的发生。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2岁,孕周:38周,双下肢静脉血栓6个月,于2015年10月20日入院待产。 1.1 现病史:平素月经不规律,6/30天;早孕反应较轻,否认孕早期有病毒感染史,停经18周自觉胎动,我院建卡,定期产检,血压、胎心、胎动正常。孕12周因双下肢水肿发现下肢静脉血栓,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后每日注射速碧林,并行下肢绷带束缚,后未出现水肿。于2015年10月20日下午开始自觉腹痛,无阴道流水,无胎动胎动异常等特殊主诉。否认近日有房事史及腹部外伤史。 1.2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病史,否认有传染病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家族史无特殊。 1.3 月经婚育史:13,6/30天,量中,无痛经,28岁结婚,1-0-0-1。 入院查体:T:36.0℃,P:84次/分, BP:133/82mmHg,R20次/分;神清,发育好,无病容,全身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没有明显的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妊娠腹、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度好,双下肢无水肿。产检:宫高:33cm,腹围:103cm,先露头,ROA位,FHR:140次/分,腹壁可及规律宫缩,胎膜存,宫口3cm,骨盆外测量:24-26-19-9cm。 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6.1mg/L,D-二聚体2.68mg/L,凝血酶原时间(PT)10.1 s, 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30.0 s,抗凝血酶III 32.6%,追问病史患者血栓史, 于孕12周时始出双下肢肿胀, 下肢血管超声示: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入住我院心内科, 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8 天, 症状消失, 予以出院。 入院诊断:G2P1 孕38周 LOA临产双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依据:①因停经38周,发现双下肢静脉血栓6个月,入院待产;②平素月经不规律,6/30天,LMP:2015.01.27,EDC:2015.11.03;③产检:宫高:33cm,腹围:103cm,先露头,ROA位,FHR:140次/分,腹壁可及规律宫缩,胎膜存,宫口3cm,骨盆外测量:24-26-19-9cm。 诊治计划:①完善入院检查,了解母婴病情;②监护胎儿宫内情况;③适时终止妊娠,④告知产妇,顺产过程中不排除下肢血栓脱落的可能,如果有血栓脱落可能危及生命,解释需要急诊抢救。 2 护理 2.1 分娩前护理 分娩前注意观察患者肺栓塞的表现,并观察患者是否有胸疼、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发生DVT时孕妇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双腿至高于心脏水平20cm;做足部屈伸运动(平卧位,双腿自然放松,患足做主动足踝趾屈50°背伸30°运动,24次/分,5分/次,3次/天)。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对患肢实施按摩,该孕妇DVT评分8分,双下肢穿弹力袜束缚,分娩前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皮温、活动度是否正常,足背动脉是否存在,有无水肿。并严密观察胎心,监测胎儿宫内情况。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由于不了解病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所以分娩前做好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告诉患者此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患者所关心的母儿并发症及预后等问题给予解释,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5]。并多与患者交流、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客服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2.2 分娩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分娩后观察有无出血性疾病,监测凝血功能,观察产妇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产妇会阴部伤口是否渗血,有无阴道血肿,宫底高度,子宫收缩情况,观察阴道出血的颜色,量,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嘱咐产妇卧床休息时抬高产妇患肢:20-30cm,缓解产妇静脉牵拉,注意患肢保暖,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足动脉脉搏动情况。分娩后饮食清淡易消化,并嘱咐患者每天做一次小腿腓肠肌诊断检查,预防腓肠肌静脉血栓的形成[6]。分娩后尽早排尿,排空膀胱,预防产后出血。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改善患者血流瘀滞,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流。 2.2.2 抗凝治疗 分娩后给予患者0.4ml低分子量肝素实施皮下注射,1次/d,连续注射7d。并口服华法林。患者的抗凝治疗: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实施静脉滴注,1次/d。疏通血管使用的药物为:40μg前列腺素+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6d。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产后出血等并发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诊治医师并进行有效处理[7]。 2.2.3 循环驱动治疗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 8 点指南建议

患者女,37 岁,G1P0,妊娠 12 周,左腿肿胀,疼痛,呼吸急促,下腹部疼痛。数周前出现剧吐。患者无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但是患者母亲和姨母均有血栓形成家族史。体检发现,患者 BMI 为 36,肢体全部色深,肿胀。肺部检查无异常,血氧饱和度正常。请问,该患者如何诊断和治疗?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和人类科学专业的 Greer 教授总结了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文章发表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 在发达国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母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及时治疗和预防,一些不良后果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与非孕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相比,孕产妇血栓栓塞常见于左腿,并且更靠近近端,发生栓塞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风险更高。 虽然孕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绝对发生率很低(约为 1~2/1000),但是孕产妇该疾病的发生率约为非孕产妇的 5 倍。这些风险来自孕产妇静脉淤血和凝血与纤溶蛋白活性的改变,均为孕产妇的生理性改变。血栓形成贯穿整个孕期,大部分发生于孕 20 周之前。产后期风险进一步增加(分娩后 6 周),可能由于分娩时盆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的。最新数据表明相关风险增加持续到产后 12 周。但是大约 80% 产后血栓形成发生于分娩后前三周。 静脉血栓形成症是一种「多次打击性」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是以前发生过妊娠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症 (妊娠时静脉血栓栓塞症再发生率为 6%~9%),但是妊娠期常多种危险因素并存。 妊娠期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剧吐、高 BMI、长期卧床、血栓形成倾向。产后期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史,尤其是分娩时紧急剖宫产、产后出血、子痫前期且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血栓形成倾向和产后感染。 临床要点 妊娠期静脉血栓形成 1. 在发达国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母体死亡的主要原因。 2.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产后期更甚。 3.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左腿,近端多于远端,栓塞症风险增加。 4. 如果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行双功彩超检查;如果需要肺部影像学检查,行通气 / 灌注肺扫描对肺栓塞进行初步评估。 5. 鉴于低分子量肝素的安全性,妊娠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优于普通肝素;应用时间为产后 3~6 个月。 6. 香豆素类抗凝剂妊娠期忌用,但是产后,哺乳期女性可以使用。 诊断 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仅靠临床诊断十分不可靠。提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症状和体征,如左腿肿胀,呼吸困难,很难与妊娠期生理性改变区别开来。 近端血栓形成扩大到盆腔静脉或静脉扩张通过侧支循环都可能引起下腹部疼痛,但是这个也是非特异性症状。医生对该疾病的诊断需要高度临床警觉性。虽然临床疑似血栓栓塞症,确诊的仅有 10%,但是需要迅速进行客观检查,将肺栓塞风险降到最低。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常并发于其他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1】。医院内VTE发生的风险与患者住院的病情和(或)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或其他合并疾病)有关。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明显减少医院内VTE的发生。为规范VTE 的临床管理,有效开展医院内VTE预防,降低VTE发生,减少医疗费用,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提出了本建议,旨在指导临床上科学、有效地开展VTE医院内预防与管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一、建立医院内VTE综合预防体系【2-3】 1.医院组成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医院内VTE预防管理组。 2.根据各医院情况,制定综合有效的医院内VTE预防与处理方案并推进实施。 3.医院应定期或根据需要对VTE预防与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效果并作出改进。 4.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各级医务人员举办VTE知识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VTE的防治意识与能力。 二、医院内患者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 1. 对每位入院患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发生VTE危险因素包括【4-5】:(1)患者因素:卧床≥3 d、既往VTE病史、>40岁、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 )> 30 kg /㎡]、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等;(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手册

第一部分、住院患者VTE防治工作的意义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rmbi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lumonary thromboermbi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thrombosis DVT)两种主要形式,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很高,是院内非预期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院内VTE涉及多个科室,与患者卧床、高龄、基础疾病或并发症、手术或损伤有关。VTE 是可防可治的,针对VTE高危因素主动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发展成VTE;已经发生了VTE也要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第二部分、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成员架构 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 人员组成:医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职责: 1.参与制定本医院院内VTE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病监督实施。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院内VTE防治的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确定院内VTE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防治工作中的责任。 5.其他院内VTE防治管理的重要事宜。 6.组织开展院内VTE方面的科研工作。 院内VTE防治质控办公室 人员组成:医务部、业务部、护理部、信息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职责: 1.对有关院内VTE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进行检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对医务人员进行院内VTE防治培训并考核。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1例流产,1例发生严重肺栓塞后经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后行剖宫产,1例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宫产术,1例要求结束妊娠,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 d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 min Apgar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标签: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妊娠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妊娠期间合并该病临床症状不特异,容易被忽视,往往会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在国外,妊娠期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死亡率约为10%[1]。国内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病率为0.05%,若静脉血栓的栓子脱落,经肺循环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发生,其发生率为0.003%。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死亡率为0.02%[2]。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很低,但在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比非妊娠妇女高2~5倍[3]。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由于妊娠合并静脉血栓的孕妇生理状态与非孕妇女不同,故静脉血栓的发病及诊治亦不一样。200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例,笔者对其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5例>35岁;6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4例孕周28周;体重63~84 kg,平均(69±6)kg;体质指数(BMI)15~32 kg/m2,平均(26.5±3.0)kg/m2。15例患者中3例于发病1周后就诊,余12例均于1周内就诊;1例并发胎盘早剥;1例曾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10例曾于妊娠前口服激素、避孕药治疗内分泌疾病。 1.2临床表现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中,13例合并深静脉血栓,1例合并肺栓塞,1例同时合并深静脉血栓、肺栓塞。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0例左下肢均有突发性下肢疼痛、肿胀感。早期表现:8例小腿肿胀、疼痛,逐渐扩散到大腿部,下肢呈弥漫性水肿;5例大腿股内侧和股三角区静脉走行区有压痛、疼痛感;2例小腿疼痛,Homan(直腿伸踝试验)检查征阳性。对14例深静脉血栓孕妇测定血液D-二聚体(D-Dimer)水平,9例测定值高于正常值;下肢周径测量有13例患肢周径比健侧粗,平均>(3.5±1)cm。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断。根据中央型即其近心端、腘静脉深静脉血栓,周围型即腘静脉以远或腓肠肌静脉丛深静脉血栓,混合型即中央型和周围型均存在的标准,本资料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6例中央型,1例周围型,8例混合型;其中1例中央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 第一部分、住院患者VTE防治工作得意义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rmbi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lumonary thromboermbilism,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thrombosisDVT)两种主要形式,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很高,就是院内非预期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得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临床医务人员与医院管理者得高度重视、 院内VTE涉及多个科室,与患者卧床、高龄、基础疾病或并发症、手术或损伤有关。VTE就是可防可治得,针对VTE高危因素主动采取恰当得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发展成VTE;已经发生了VTE也要进行正确得评估,采取恰当得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 第二部分、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成员架构 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 人员组成:医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职责: 1.参与制定本医院院内VTE防治管理得规章制度病监督实施。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得基本标准与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院内VTE防治得工作计划,并对计划得实施进行考核与评价、 4.确定院内VTE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及采取得预防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防治工作中得责任、 5、其她院内VTE防治管理得重要事宜。 6.组织开展院内VTE方面得科研工作。 院内VTE防治质控办公室 人员组成:医务部、业务部、护理部、信息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职责: 1.对有关院内VTE防治管理规章制度得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指导。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进行检测、分析与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对医务人员进行院内VTE防治培训并考核。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指南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指南 静脉血栓性疾病(VTE)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最新一期关于VTE的指南AT10于2016年1月在CHEST 网站上发表。新的指南是对AT9的进一步更新和补充,仍然是根据证据等级的强度(A强,B中,C弱),给出不同程度的建议(1强,2弱),共30条54个建议。 1.中央型深静脉血栓(proximal DVT)或肺梗(PE)患者,建议长期(long-term)(3个月)抗凝治疗优于其他治疗(1B)。 2.下肢DVT或PE患者,若不合并恶性肿瘤,长期抗凝药物建议使用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优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2B)。此类患者若不使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建议使用VKA优于低分子肝素(2C)。 3.DVT或PE患者,同时合并恶性肿瘤,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长期抗凝药物,优于VKA(2C)、达比加群(2C)、利伐沙班(2C)、阿哌沙班(2C)、依度沙班(2C)。 4.DVT或PE患者,若需要终身治疗,建议不改变原抗凝药物(2C)。 5.因手术导致的下肢中央型DVT或PE患者,建议抗凝治疗三月优于 a.短期治疗(1B), b.长期治疗(6/12/24个月)(1B),.c终身治疗(无终止计划)(1B)。 6.因非手术原因等其他短暂诱因导致下肢中央型DVT或PE患者,建

议抗凝治疗3个月优于a.短期治疗(1B),b.长期治疗(6/12/24个月)(1B)。若患者存在中低出血风险,建议抗凝疗程为三个月,优于终身治疗(2B),而对于高出血风险者推荐等级为(1B)。 7.无论因手术或其他短暂诱因所致的孤立周围型(isolated distal)DVT患者,建议抗凝治疗3个月,优于短期治疗(2C),优于长期治疗(6/12/24个月)(1B),优于终身治疗(1B)。 8.对于无明显诱因的下肢DVT患者,建议至少抗凝3个月优于短期治疗(1B),优于长期治疗(1B)。 9.无诱因的首发下肢DVT或PE患者,若存在中低出血风险,建议终身抗凝治疗,优于抗凝3个月(2B),若存在高出血风险,建议抗凝3个月优于终身抗凝治疗(1B)。 10.无诱因再次出现VTE的患者,a.若出血风险低,建议终身抗凝治疗优于3个月(1B),b.若出血风险中等,建议终身抗凝治疗优于抗凝治疗3个月(2B),c.若出血风险高,建议抗凝治疗三个月,优于终身抗凝治疗(2B)。 11.DVT或PE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a.若出血风险不高,建议终身抗凝治疗优于抗凝治疗3个月(1B),b.若出血风险高,建议终身抗凝治疗优于抗凝治疗3个月(2B)。 12.无诱因导致的中央型DVT或PE患者,若无使用阿司匹林禁忌,停止抗凝治疗后,建议使用阿司匹林优于不使用阿司匹林来阻止VTE复发(2C)。 13.急性孤立的下肢外周型DVT患者,若无严重症状或进一步发展诱

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近十年来,经过诸多有识之士极力推动,在国内医学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患者也深受其益;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PTE-DVT的防治与研究[1,2]。越来越多研究者已经将DVT和PTE作为一个整体––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来看待。VTE作为一种最可能被预防的临床疾患,建立和完善医院内的综合防治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过去十年间,国内在推进VTE防治工作中主要贯穿三条主线[3,4]: 一是提高意识,即通过宣传和社会健康教育,提高医务界乃至全社会对VTE 的认识与认知,对高危患者应当强化积极的预防观念; 二是规范诊治,即通过出台指南,举办各种各样规范化诊治培训班推广VTE 的规范诊治; 三是深化研究;通过深化流行病学、临床、基础等一系列的研究,获得我国VTE发病学、诊断、治疗、预防的基线资料。三条主线极大推动了我国VTE的防治工作,但仍需不断深化。 应该与时俱进,考虑增加新的方略,以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工作。新的方略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体系:即在拥有整个技术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医院个性化的医疗团队和个性化的管理方法进行整体推动。这个体系应该包括院内和院际两个方面。

(2)加强管理:目的是把现在制定的政策转化成为医院和社会的行动,把新的观念与卫生政策的推行、医院管理制度的落实状态结合起来。 一、关于体系建设 在体系建设方面,首先要在医院成立VTE防治专家委员会,建立全方位的VTE防治体系,其中应该涵盖多个学科,包括高风险科室、诊断相关科室、治疗相关科室以及管理部门等。VTE防治院内体系建设需要这些学科的共同努力,协调发展。 1.高风险科室: 医院内许多临床科室(如肿瘤科、心脏科、血液科、妇产科、骨科、普通外科、血管外科、老年医学科等)的患者容易出现VTE,科室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加强。这些科室的医务人员应该提高意识,尽早识别高危患者。 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胸闷,气短、胸痛、晕厥、休克甚至猝死表现时应该考虑PTE的可能;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单侧或双侧下肢水肿、疼痛不适等表现时应该考虑到DVT的可能,并尽快请相应科室会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科室的医务人员应该提高预防意识,加强预防观念,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策略与方法。 2.诊治相关科室: 包括与诊断、治疗和监测相关的科室。诊断相关的科室包括放射科、介入科、核医学科、超声科、检验科、病理科等。治疗相关的科室包括呼吸科、心脏科、

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多数为小血管)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的病理过程。依血栓组成成分可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等。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血栓、静脉性血栓及毛细血管性血栓。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淤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 以上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称为血栓性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类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主要与下列6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血管内皮损伤 当血管内皮细胞因机械(如动脉粥样硬化)、化学(如药物)、生物(如内毒素)、免疫及血管自身病变等因素受损伤时,可促使血栓形成。 (二)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 各种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的因素,均有诱发、促进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可能,如血小板增多症、机械、化学、免疫反应等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加速等。目前认为,血小板因素在动脉血栓形成(如心肌梗死)的发病中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在多种生理及病理状态下,人体凝血活性可显著增强,如妊娠、高龄及创伤、感染等所致的应激反应、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 (四)抗凝活性减低 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其常见原因有:①抗凝血酶(AT)减少或缺乏;②蛋白C(PC)及蛋白S(PS)缺乏症;③由FV等结构异常引起的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 (五)纤溶活力降低 临床常见有:①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②纤溶酶原激活剂(PA)释放障碍;③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的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增大。 (六)血液流变学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黏滞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等,均可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缓慢,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 近年来发现,多种药物使用亦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如口服避孕药、rF Ⅶa、TP()及肝素等。 【临床表现】 因血栓形成及栓塞的血管类型、部位、血栓形成速度、血管堵塞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而异。 (一)静脉血栓形成 最为多见。常见于深静脉如腘静脉、股静脉、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等。多为红细胞血栓或纤维蛋白血栓。主要表现有:①血栓形成的局部肿胀、疼痛;②血栓远端血液回流障碍:如远端水肿、胀痛、皮肤颜色改变、腹水等;③血栓脱落

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健康宣教 1、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什么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4、哪些手术是骨科大手术 目前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对于其他一些创伤手术目前国内尚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对于高危患者的手术后应予相关抗凝治疗。 5、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6、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

【2019年整理】acog临床指南——妊娠期血栓栓塞性疾病年更新

ACOG临床指南——妊娠期血栓栓塞性疾病(2011年更新) 妊娠妇女患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是非妊娠妇女的4到5倍(1,2)。妊娠期血栓事件大约80%发生于静脉(3),占妊娠妇女的千分之0.5至2.0(4-9)。静脉血栓栓塞,包括肺栓塞,在分娩 中占有十万分之 1.1的死亡率,而在美国占所有孕妇死亡的百分之 九(10)。在发展中国家,孕妇的主要死因是大出血(11);然在发达国家,大出血多数能被成功救治和预防,而血栓栓塞性疾病成 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 在妊娠期和围产期,由于妇女患血栓栓塞性疾病普遍且严 重,故有必要特别关注其管理和治疗。治疗措施包括急性血栓栓塞 的处理和血栓栓塞性疾病高风险患者的预防。本指南主要目的是提 供相关信息,包括高危因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特别是妊娠期 静脉血栓的预防。 背景 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总的被称为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约75-80%妊娠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由深静脉血栓引起的, 还有20-25%由肺栓塞引起(3,7,13)。一半的静脉血栓栓塞是发 生在妊娠期,而另一半发生在产后(3-8)。 妊娠相关改变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妊娠期在生理上的和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增加了血栓栓塞 的风险,包括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增加、静脉血流出减少 (14,15),下腔静脉和盆腔静脉由于子宫的增大和孕妇活动减少 而受到压迫(16-20)。妊娠改变了负责止血的凝血因子的水平。 这些改变最终的影响就是形成血栓的风险的增高。妊娠期发生的深 静脉血栓,常见于左下肢(21-23)。 高危因素 妊娠晚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可能比早期和中 期高(2),但是静脉血栓的风险从早孕期即开始升高(22,23),通常发生于妊娠期解剖学出现明显改变之前。在产后发生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肺血栓栓塞症(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两者是同一疾病过程在不同部位及不同阶段的表现。目前,VTE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医疗保健难题,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西方国家每年因VTE死亡的病例超过29万,我国目前尚无流行病学资料,但诊断病例明显增加。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包括静脉血液瘀滞、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系统内皮损伤。 2、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原发性因素主要由遗传变异引起, 包括V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及抗凝血酶缺乏等,以40岁以下年轻病人多见,以反复多次无诱因发生DVT和PTE为特征。而继发性因素则包括医源性因素及病人自身因素,如创伤、骨折、脑卒中、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植入人工假体、PICC插管、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卧床、长期航空旅行及高龄等,其中高龄是独立危险因素。 二、临床表现 1、PTE 症状:晕阙、胸痛、咯血、咳嗽、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濒死感等,其中晕阙可为PTE的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为PTE 最常见的症状。 2、DVT 症状: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皮肤色素沉着、伴有疼痛及压痛感、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浆D-二聚体(D-dimer)为PTE的初筛指标,低于500ug/l, 基本可排除急性PTE。动脉血气分析表现为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增大。 2、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多数可出现非特异性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最 常见。 3、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阳性可确诊DVT,为诊断DVT最简便的方法。 4、X线胸片检查:PTE的典型X线征象表现为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多数 表现为区域性肺纹理变细或消失,肺野透亮度增加。右心室扩大,横膈抬高,偶见胸腔积液。 5、螺旋CT:是目前确诊PTE最常见的手段,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低密度充盈 缺损。 四、诊断要点 有DVT危险因素的患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胸痛和心动过速,应高度怀疑本病,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措施:对于高度疑诊或确诊病人应进行密切监护,监测患者的呼吸、血 压、心电图及动脉血气等。 2、呼吸循环支持:有低氧血症者可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出现心功能不全者, 可使用小剂量多巴胺,若出现血压下降,可适当增加多巴胺剂量或使用其他血管加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等。 3、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恢复肺组织灌注,主要适用于大面

血栓性疾病知识综述

有关血栓性疾病知识综述 一、血栓症的定义和病因 血栓栓塞分为动脉血栓症和静脉血栓症。 1、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原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动脉血栓脱落堵塞血管即出现器官和肢体的缺血或坏死。 2、静脉血栓是由于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条件下,静脉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并继发血栓形成的疾病,主要包括整形外科手术(如膝、髋关节置换手术,腹部手术)后形成的深层静脉血栓和由其引发的肺栓塞。 二、血栓症的危害 1、动脉血栓症可导致心肌梗塞、脑梗塞、脑血栓、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而静脉血栓可引发肺栓塞。 2、血栓性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达 1200 万人,接 近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达到260 万人以上,存活的患者75%致残,其中40%以上重残。 3、血栓的形成难以监测,复发率很高,致残率很高,脑血栓 5 年内平均复发率在40% 以上,对血栓性疾病来说,预防治疗也非常重要 三、血栓症形成高发原因 生活方式改变及老龄化是引发动脉血栓的最常见的原因 1、我国人口结构处于迅速老龄化阶段中,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 2010 年65 岁 及以上人口已达1.18 亿,占人口总数8.87%.同2000 年相比,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进入了急剧老龄化的时期,至2025 年 65 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重将达到14%。据统计,65 岁以上人口心脑血管血栓的 患病率在20%左右。 2、随着经济发展,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体力劳动减少、营养过剩等因素,导致动脉 血栓的发生率大幅提高 3、心血管支架、整形外科手术(膝、髋关节置换、腹部手术)和慢性炎症,都易引 发血栓性疾病。近几年,冠状动脉介入术手术(PCI)病例逐年增加,支架植入处易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的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猝死、急性心肌梗塞或不稳定心绞痛等一系列急性并发症。我国2000-2010 年PCI 手术病例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5%,2010 年我国完成的PCI 病例超过31 万例。随着支架手术的增加,术后抗凝、抗血小板凝集和降血脂治疗都同步跟进。 4、城市化进程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加上经济的发展,工作压力增大, 精神紧张,体力劳动大大减少,代谢放缓,人体自身调节能力降低,人体的血管及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病率大幅提高。 5、糖尿病是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其并发症的危害将进一 步显现。肾、眼、足部微小血管栓塞,心脏、脑部中血管病变,会导致尿毒症、失明、四肢坏疽、心肌梗塞等。由四肢坏疽所导致的截肢手术仅低于由车祸导致的截肢手术。糖尿病患者发生间歇性跛足的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 倍。 2012-7-11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_肖欢

2016年6月第37卷第3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Jun.2016Vol.37No.3 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14-4-7082),通州区卫生发展科研专项(twkyzx2014-07)。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Special F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cience in the Capital (Shoufa 2014-4-7082),Tongzhou District Special Fund for Health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twkyzx2014-07).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1963mawei@sina.com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0718?39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11.3662.r.20160607.1839.018.html [doi :10.3969/j.issn.1006-7795.2016.03.026] ·临床研究·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肖 欢 高 洁 金艳荣 马红梅 耿丽艳 李 蕊 田 丹 马 唯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妇产科,北京101149)【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孕妇剖宫产术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经超声诊断 “暴风雪征”66例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孕妇以及同期住院66例下肢静脉超声正常孕妇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 )以及D-二聚体(D-dimer ,D-D )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血栓前状态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血栓前状态组与正常妊娠组的PT 、 TT 、FB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PTT 、D-D 在血栓前状态组分别为(30.79?3.89)s 和(480.81?189.75)ng /mL ,正常妊娠组分别为(32.44?3.59)s 和(364.74?81.76)ng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测定D -二聚体有利于协助诊 断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对于明显升高者进一步行下肢静脉超声明确诊断。血栓前状态孕妇产后应监测D -二聚体及超声,及时 发现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免严重致命性肺栓塞发生。【关键词】血栓前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中图分类号】R714.2 Analysis of changes of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prethrombotic state Xiao Huan ,Gao Jie ,Jin Yanrong ,Ma Hongmei ,Geng Liyan ,Li Rui ,Tian Dan ,Ma Wei *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Beijing Luhe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prethrombotic state.Methods Totally 66cases with prethrombotic state in the diagnosis of “snowstorm sign ”by ultrasound were enrolled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hospitalized pregnant women in 66cases of normal lower limb venous ultrasound.The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thrombin time (TT ),fibrin original (FBG )and D dimer (D-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agulation related parameters change and prethrombotic state.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thrombotic state group and normal pregnancy group in PT ,TT ,FBG (P >0.05).APTT and D-D in the prethrombotic state was (30.79?3.89)s and (480.81?189.75)ng /mL ,whic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to (32.44?3.59)s and (364.74?81.76)ng /mL in the normal pregnancy group (P <0.05).Conclus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D-D is helpful for the diagnosis of gestational prethrombotic stat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iagnosis by lower limb venous ultrasound for the obviously increased cases.The prethrombotic state in pregnant women should be monitored for D dimer and ultrasound to disover whether th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was formed ,and avoid severe and fatal pulmonary embolism. 【Key words 】prethrombotic sta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gnancy 育龄妇女中,妊娠妇女较非妊娠妇女静脉血栓栓 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 , VTE )的发生率约高5倍,静脉血瘀滞的加重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妊 娠期,孕妇所处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以及分娩 或剖宫产术时对骨盆静脉的损伤共同组成了血栓形 成的Virchow “三要素”[1]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 ,PS )是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ve state ,HCS )和 “血栓前期”等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术语演变而来,其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