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改革

2011年第15

1.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秉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型大国。中国的经济改革走过了30个年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现实。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1984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序幕。随后的几年里,改革的重点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人民公社制。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城市,也开始了企业改革试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同时,创建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引进外资。

第二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1984———1992年)

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标志是1984年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是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价格改革是关键,进行多种形式的试点,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改革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科技、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

第三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年)

以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中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大幅度地改革了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等宏观经济体制。经过改革,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呈现出新的格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也在国有经济中广泛推行。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这一时期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 。

第四阶段: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各个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进,使初步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明显完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国际环境,党领导人们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2.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2.1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成就

30年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

2.1.1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改革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经济改革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改革充分调动了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的积极性,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

速度发展起来,使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为各项事业的推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1.2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所引起的变化是全方位的,而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体制是阶段性经济矛盾的集中体现。经过30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新的体制改革也初见成效:第一,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现代市场主体结构形成;第二,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体框架确立;第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得到有效转变;第四,收入分配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制度确立;第五,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性保障体系发挥着日益增大的作用。

2.1.3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逐步摆脱贫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改革带来的物质产品的丰富,使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向全面的小康社会迈进。

2.1.4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30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成员,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2.2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成果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理论探索总结实践探索的经验,进而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随着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总结改革多年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搞社会主义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并且确认,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2.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的市场经济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是我们创造性的体现。

2.2.3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理论

政府从行政性的直接管理,转向以经济和法律为主的间接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

2.2.4所有制理论

所有制理论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理论,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转变,强调巩固

浅析中国经济改革

韩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2)

【摘要】我国的经济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至今已有30年的历程。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所引起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在30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一步确立,相关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改革也带来了一场思想革命,使人们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改革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了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如何统筹国内外经济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总结经济改革经验教训,确定新时期改革方向,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然后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今后经济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经济改革;成就问题;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韩超(1990.3.27—),男,河南焦作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08级国民经济管理大三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中国经济。

◇高教论述◇89

2011年第15

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把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2.5分配理论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问题。

2.2.6企业制度改革理论

确认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分开,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和法人资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从总体上搞活国有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2.2.7对外开放理论

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对外开放,中国解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2.3中国经济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实践与理论的极大突破,从总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在实际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3.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经过30年的改革,整个国有经济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国有经济的治理结构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活力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2.3.2社会主义民主亟待加强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公有生产资料主体的社会公众参与国有企业治理的机制不健全;而是作为社会权力主体的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机制不健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民主将导致公正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这样,既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影响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

2.3.3社会不公平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推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远没有达到。

2.3.4政府公共服务的只能没有充分发挥

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改革处于一个重要阶段,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完全掩盖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下阶段的经济改革担负着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任,未来中国经济改革有如下几个方向:

3.1规范市场秩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

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我国现阶段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结构简单,组织程度不高,交易手段比较落后,市场法规建设落后,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也不规范。为此,首先要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3.2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宏观调控

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初步形成了政府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体系,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也日趋成熟。但是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要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就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加快政府向公共服务的角色转变。首先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其次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履行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最后应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规范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和权限,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

3.3加大国有经济调整力度,改革国有企业

国有经济要推出竞争性领域,在公共产品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领域要保留国有经济,并且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同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养竞争机制,放宽垄断行业对国内资本的准入限制。完善公共管理的制度规则,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制约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

3.4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人民切身利益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关键。在经济改革过程中,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理顺经济社会关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健全环境监管能力,推进污染治理;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3.5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国内经济发展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强,只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适应国际形势,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必须统筹考虑国内发展、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通过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遵循国际经济惯例和多边贸易规则,积极利用外资,不断输入新的经济变量和改革动力,促进改革和制度创新,推经各个层面的协调开放,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高效、协调发展。

4.结束语

30年的经济改革,为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在30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也得到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历程,总结经验和问题,根据中国现实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深化中国经济改革,推动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科

【参考文献】

[1]郭树清.未来改革面临的挑战.中国改革,2003,11:21-27.

[2]吴作榜.试析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经济师,2003,8:253.[3]刁用作.试析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理论学刊,2008,7:39-43.

(上接第107页)波前的真实波形,经DSP32阶FIR低通数字滤波后的真实波形。从真实波形中可知。基于DSP的FIR数字滤波,滤波效果明显。

4.结束语

设计FIR数字滤波器之前,要先于MATLAB软件环境中,进行滤波器的设计及各种参数的调试分析。若滤波器性能可达到要求,再进行DSP仿真软件CCS的调试,待全部达到要求后进行最终的整体测试。通过仿真和实际测试表明,基于DSP的FIR数字滤波,设计简便、滤波性能优良,并且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前景和空间。科

【参考文献】

[1]邹理和.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2-16.

[2]吴镇扬.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实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6-35.[3]朱继红.基于MATLAB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实现[J].科技广场,2007,3(1): 36.

[4]冉茂华.基于DSP的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J].通信技术,2006,3(5):31.

◇高教论述◇

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