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发展

财政学发展
财政学发展

?财政学发展: 历史成就和未来取向

时间:2013-06-27来源:经济与管理评论作者:郝书辰编辑:XL

?[摘要]作为经济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财政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纵观财政学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财政理论和财政实践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财政学的发展。基于对财政学发展史的认识,财政学未来取向主要体现在: 研究对象应从宏观主体政府扩展到微观主体个人,研究目的应从提供公共产品转变到满足公共需要,研究内容也应在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应进一步融会贯通。

[关键词]传统财政学; 现代财政学; 历史成就; 未来取向

一、引言

作为经济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财政学历来受到社会实践部门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自斯密于18 世纪中期为财政学搭建了基本框架后,在财政理论和财政实践的交互推动下,财政学一步步走向辉煌。然而,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伴随着其他一些经济学科研究领域向财政学的渗透以及财政学科内在学科名称如“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和“公共部门经济学”之间的争论,国内外财政理论界的一些学者开始对财政学的发展与未来产生了担忧以至于

一些学者提出了“财政学的出路在哪里”和“中国的财政学向何处去”等问题。而如何回答财政学的去处或出路也就成为当前财政学者特别是财政学理论工

作者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相信大多数财政学者心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毕竟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是一件困难的事,何况是对一门研究学问了。然而,还是有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做了一些工作,如张文春于2005 年专门对全球部分大学从事财政学教学和研究的经济学家进行

了网络调查,并梳理了这些学者对财政学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这些经济学家包括马斯格雷夫、罗森、波特巴和费尔德斯坦等。在此,笔者也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做一些尝试,不奢望能完整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求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实际上,无论是财政学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还是未来的发展取向,都是要靠财政理论工作者和政府实践部门点点滴滴的工作所推动的。

我们要对财政学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前瞻,离不开对其过去演化轨迹的充分认识,离不开对财政学史发展脉络的完全把握。因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作为一门科学更是如此。要展望财政学发展的未来,必须全面了解和把握它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上来看,财政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故历史比较久远; 而将其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还是近现代的事情,尽管零星的财政思想与财政活动的产生一样源远流长。因此,我们在此对财政学的总结也是基于近现代财政学作为一门学问产生之后。

二、财政学由传统走向现代

对于西方财政学发展史而言,学者们经常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财政学。传统财政学起源于18 世纪中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斯密从经济学的角度所强调的自由状态下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增进社会公

共利益的论断,使得当时经济学者们普遍相信“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神奇作用,主张“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从而逐渐形成了西方财政学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并持续到20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该传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对于税收的研究而忽视对政府支出的研究,税收原理在财政学理论体系中处于无与伦比的地位,而政府支出主要用于维持政府部门本身的运转。其主要代表人除了斯密之外,还有马歇尔和庇古等。马歇尔的重要贡献在于在局部均衡分析中通过税收转嫁来说明了价格理论,并通过比较静态分析验证了不同税收对个人和企业所导致的效应; 而庇古则通过边际的方法分析了税收和补贴在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上的作用,其对依据个人能力来有差别地落实税收负担的认识直接为后来遗产税和累进税收制

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虽然盛行于西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但该传统忽略了财政学研究的两块主要内容: 一是缺少对政府公共支出方面的分析,二是缺少对财政决策过程的分析。而起源于19世纪末的瑞典学派和奥意学派对弥补“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这两方面的缺陷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两派经济学者不仅对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将公共部门和公共支出结合起来研究,认为公共部门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和集体选择的过程。而正是他们对政府公共支出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的强调揭示了西方财政学“大陆”传统的开启和现代财政学的到来。该传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克塞尔、林达尔和布坎南等。维克塞尔的贡献在于对公共产品提供及其成本分摊的决策机制上提出了“全体一致同意”的原则; 其学生林达尔在将政府看作是一个公共无私中介人的基础上对“全体一致同意原则”进行了具体化和精确化,并将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和成本分摊中的作用界定为一个拍卖者和公正者; 而布坎南更是将

经济人假设也纳入到对政府公共部门的分析中,开创了公共选择理论,有效地分析了财政的决策过程。

虽然传统财政学下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和现代财政学下的“大陆”传统都是侧重于对政府功能的研究,一是侧重于政府收入特别是税收分析,一是侧重于政府支出及财政决策程序的分析,二者只是着眼的侧重点不同,但由于思想交流上的阻隔及社会经济问题对理论需求的缺乏,这两个学派理论内容的融合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在经过凯恩斯、萨缪尔森以及阿罗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直到20 世纪50 年代末,才由马斯格雷夫实现了对这两大传统的整合,并将财政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融资以及货币、流动性和资本市场的重视转到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充分就业及物价稳定和增长问题的重视。为有别于两大传统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下的财政学,马斯格雷夫还首次提出了“公共经济学”的概念,而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致了财政学理论界特别

是中国学者对“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等学科关系的争论。

对于我国财政学发展史而言,真正将财政学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的财政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学。新中国成立前财政学的发展,主要是讲授和传播西方财政学。这一阶段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几个历史时期,对西方财政学的传播也从仅限于常识层面到理论层面进而在民国时期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改变,财政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社会主义财政学向市场经济下西方财政学的回归。特别是,上世纪末,伴随着“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的讨论在财政领域的继续和深化,“中国财政学向何处去”也开始发酵,许多学者都加入到如何对待计划经济下财政理论的讨论中,有学者强调要“发展”,有学者强调要“重构”,但多数学者认为中西财政学从分立走向融合应是一种必然。

考察国内外财政学的发展,包括其研究范围和领域的拓宽,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离不开财政理论和财政实践在历史上的耦合。从财政实践上看,政府职能和作用领域的转变为财政支出范围的拓宽提供了现实需要; 而从财政理论

上看,其内容的变化又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指明了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中促进财政学的发展,财政理论的发展充实了财政学的研究内容,而财政实践的发展则丰富了财政学的研究素材。财政理论与财政实践历史上的经典耦合莫过于“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革命”的大碰撞,一个是政策实践,一个是理论创新,二者远隔大洋不谋而合,极大地推动了财政学的发展。直到现在,我国政府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还是根源于凯恩斯所开创的理论。

三、财政学发展成就

如前所述,财政学的发展是财政理论和财政实践共同推动的作用,随着社会财政问题的不断变化,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也不断变迁而趋于多元化,这也为财政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其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实际上,由传统财政学向现代财政学的转变本身就是财政学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具体而言,现代财政学相对于传统财政学来说其特征或进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

研究内容的丰富,二是研究方法的改进。从研究内容来看,传统财政学向现代财政学的转变意味着研究内容从侧重于政府收入转向侧重于政府支出。伴随着这一过程,财政学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宽,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从早期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古典分析无法解释非生产性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到19 世纪

70 年代边际革命中采用基于边际主义的新古典分析来阐述和解决财政问

题; 从基于功利主义视角而对收入分配和外部性问题进行福利分析,到基于决策程序民主化而对公共产品供给进行局部均衡分析; 从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公

共产品供给分析,到公共选择模型下的政府失灵分析,每一次新理论的提出都是对财政学内容的极大丰富。这一点,我们从财政学教科书的变迁也能够看出,相比于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财政学教科书内容,现在的财政学教科书内容已经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者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如前文所述,1959 年,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将之前各种各样的观点进行了整合并放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提出了财政三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理论。这种三分法为制度环境下财政职能和工具的描述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法,迅速为广大财政理论工作者所普遍接受,也使得财政学课程设置和结构安排上由分散逐渐趋向统一,大大促进了财政学的发展。近期,从财政学名称的多样化趋势( 包括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学、转型财政学、发展财政学、民主财政学、民生财政学、行为财政学等) ,我们也可看出其研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从侧重于政府公共部门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到侧重于政

府公共部门民生福祉供给的研究,从侧重于以转型国家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发展为研究目到以侧重于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以公共决策为研究目的。每一次财政学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拓展和延伸都丰富了财政学的内容,推动了财政学的发展。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传统财政学家较多使用理论归纳法,通过对现实中的复杂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并将其应用于对真实世界的解释。而现代财政学多采用演绎法,即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分析基准,通过改变基础理论的假设条件,将理论运用于不同的问题以得出结论。实际上,马斯格雷夫《财政学原理》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财政学研究内容上的整合,还体现在财政学研究方法的转变上。马斯格雷夫更多地采用了数字和图标来分析政府支出和税收对产出和价格所带来的影响。他所强调的是财政支出归宿和效率以及其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而不同于以往财政学教科书仅限于对税收征收规制和税收管理问题的描述。研究方法的改进使得现代财政学研究比传统财政学研究更加生动、灵活和丰富多彩。近期,随着计算机和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普及与推广,运用数理和计量工具进行经验分析逐渐成为现代财政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考察国内外知名经济学期刊,无论是财政学还是其他经济学科,实证分析法而不是规范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的总体趋势,而在实证分析法中,经验分析更是重中之重。

四、财政学的未来取向

财政学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其研究框架已经相当完善。从研究主题到研究方法,从集中于政府收支行为本身的研究到政府收支政策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从完全的文字性描述到图表与数学工具的大量使用,财政学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正是基于此,财政学上的任何创新和突破都显得异常艰难,这也符合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以,我们认为财政学的未来发展更多的是植根于财政学的过去而在边际上有所提升。尽管我们在此还不能明确回答财政学未来去向会是什么,但至少能从几方面回答财政学未来取向应该是什么。

( 一) 财政学研究对象应从宏观主体政府扩展到微观主体个人

对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大家一般认为应是社会三部门即政府、企业和个人中的宏观经济主体政府,很多社会实践工作者和一部分财政理论学者甚至还将财政简单定义为政府的收、支、管、平。实际上,不仅从财政活动和财政行为的终极服务对象来看,还是从政府公共部门进行决策的过程来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至少还应包括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因为无论是财政支出的服务对还是财政支出的决策程序都离不开个人,财政服务的对象是人,满足的是人的需要; 财政的决策程序也是由人的行为和活动所决定的。所以,财政学的未来从研究对象上看不但要研究政府更要研究个人,要做到以人为根本; 不但要研究单个人的私人需要,更要研究群体人的公共需要。唯有此,才能更符合“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对财政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 财政学研究目的应从提供公共产品转变到满足公共需要

财政学研究对象的扩展意味着其研究目的也要进一步深化。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强调社会主义财政学的目的是规范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并将财政本质和国家分配作为财政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市场经济体制下,伴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们强调财政学的目的是回答政府提供什么、如何提供这一类问题,并将公共产品作为财政学中最核心的概念; 而对于未来,我们认为财政学更应回答公众需要什么、如何满足这些需要这类问题,并将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学中最核心的概念。财政学核心概念的不同体现了政府到底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存在还是为满足公共需要而存在? 实际上,公共产品并不等于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手段和目的关系。过去我们的财政学恰恰将手段当作目的了,而未来的财政学需要改变这种观念。

( 三) 财政学不同理论内容在整合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我们知道,经济理论上的整合从穆勒到马歇尔再到萨缪尔森已历经了三次,每次整合都大大推动了经济学科的发展。而财政学的整合大家公认的只有一次,主要是由马斯格雷夫来完成的,如前文所述,体现在其开创性地将财政学对资源配置的研究与对收入分配以及宏观稳定与增长的研究整合在一起。然而,仅有的一次财政理论整合,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也已很难满足现实需要。原来很多财政内容逐渐被分离到其他如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甚至金融学等学科中去了,财政学所包含的内容不但没有得到拓展反而有所萎缩。因此,财政学的未来需要在保证现有研究领域不再丢失的基础上再重新找一些失去的空间,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

( 四) 财政学不同研究方法之间应进一步协调如前文所述,传统财政学

向现代财政学的转变之一体现在研究方法由归纳向演绎的转变。而近几年通过计量方法而进行的经验分析和数理分析在国内外研究中更是大行其道。实际上,演绎法和数理计量分析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一般来说,演绎法的运用需要研究者对现实有超乎寻常的洞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是为数不多的大家,一般学者通过这种分析方法很难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对于研究范围和领域相对较窄的财政学来说; 而数理和计量分析方法相对来说比

较容易出一些成果但又很难有较大的理论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分析财政问题时,对归纳、演绎、数理和计量等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协调,以发挥这些研究方法的最大功效。

( 五) 财政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应进一步贯通应该说,财政学科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其许多研究领域介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之间,特别是与政治学关系紧密。实际上,财政问题往深处看往往也是政治问题。并且,最早论述财政问题的也是政治学家: 早在《国富论》出版之前的二百年即1576 年,法国政治思想家波丹所著《共和国》就论述过财政问题,并认为为维护国家尊严、利益以及公共需要应适当取得财政收入,但也不可滥收滥支,应加强财政管理。而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财政收支、税收和公债的描述也是将财政学融于政治经济学中,只是,斯密后的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经济的角度而不是政治的角度来研究财政。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她对制度分析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可持续发展、公共资源等领域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获奖的理由是对公共选择方面的研究,证明了用户组织( user associations) 如何成功管理公共财产。从历史上看,也正是民众公共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增强倒逼着财政制度的改革和财政实践的发展; 而从现阶段来看,无论是国外财政强调让纳税人或选民满意还是国内财政强调民生支出,也是执政者政治上的考虑,而这会诱发财政理论和政学的前进。目前,虽然我国也有学者对财政学进行交叉研究,但主要还是政治学界、社会学界和法学界的学者在各自学科基础上以财政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因此,财政学的未来依赖于如何鼓励财政学者主动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运用其他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财政问题。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平衡预算乘数指政

财政学练习题(2012-2013)

财政学练习题 (2012-2013) 导论 1、关于政府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由政府制定社会目标。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二是将政府看作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而人为设立的东西。没有个人,也就没有国家,个人是社会最为重要的主体。请你评述这两种观点。 2、请你解释自由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和政府有机论者对下列法律法规的态度及理由: (1)禁烟条例;(2)强制使用安全带法规;(3)危害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言论法;(4)禁止上访条例。 第一章 福利经济学 1、结合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的前提条件,比较中国、北韩和美国的经济效率。 2、简述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公平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政策含义。 3、牛郎和织女两个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们一共有100颗花生(x )作为食物。 (1)如何分配这100颗花生,才是帕累托最优的? (2)牛郎的效用函数是11U x =,织女的效用函数是224U x =。假设社会福利函数是功利主义的,如何分配花生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4、“现代政府的目标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财政收入最大化。”这一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5、当前中国哪些行业存在垄断?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假定牛奶需求由下式决定:Q=100 ?10P ,其中,P 是每升牛奶的价格,Q 是每年的需求量。生产牛奶的边际成本为2,没有固定成本。 (1)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求牛奶的均衡产量和价格。 (2)如果所有牛奶厂商被一家企业垄断,则会把价格定在多少?均衡产量是多少? (3)该垄断产生的租金是多少? (4)假定为了维持垄断,牛奶厂商要向官员行贿,最大行贿额是多少?造成的社会净损失是多少? 7、在中国,下列市场会产生效率结果吗?请说明理由。 (1)医疗;(2)高铁、邮政、航空和金融服务;(3)缺乏污染净化设备的造纸厂;(4)笔记本电脑。 8、请简要解释中国政府从事下列活动的原因。 (1)实行九年制免费基础教育; (2)在西部设立国家级新区,如兰州新区; (3)制定并实施反垄断法; (4)建设社会保障房; (5)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章 公共选择 1、假设A 、B 是某国的两个利益集团,其中A 集团人数占社会总人数的1%,但具有垄断优势(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B 是弱势集团,占社会总人口的99%。请运用林达尔模型说明:(1)A 利益集团损害B 集团利益的可能性;(2)如果仅在A 集团内部实行民主,能否解决社会不公正和不公平问题? 2、某宿舍甲、乙、丙三位同学计划购买一台电脑,现按多数票规则对价格不同的三种方案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 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 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 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 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 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 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 “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 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 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 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 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 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 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 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 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 固有的缺陷,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 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 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 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 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 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 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 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 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 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 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 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 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 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 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 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但 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 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 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 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 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 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 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 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 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 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 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 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课程论文选题

《财政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一、财政职能 1、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解决途径 2、公共财政构建过程中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3、论我国公共财政决策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4、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 5、公共财政职能问题研究 6、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研究 7、公共财政分配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8、对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的再思考 二、财政支出----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设计 4、现阶段财政支农制度缺陷及其改进 5、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6、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7、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8、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化改革研究 10、财政支出绩效问题研究 11、论财政支出效益 12、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 13、政府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研究 14、我国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及其治理 15、招标采购与政府采购的关系 16、我国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 17、我国政府采购模式研究 18、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19、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20、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2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2、我国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研究 23、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研究 24、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研究 25、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6、财政支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7、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财政支持方式探讨 28、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 29、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30、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

财政学重点复习及答案

第一章 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 (1)垄断。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 手段: a.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c.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失效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和竞争性。 第二章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1. 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明确财政学从"市场"说起的原因,阐明"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合理依据。 2. 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明确现代社会中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干预的程度并选择干预的适当手段,避免过度干预导致政府干预的失效。 3.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因此,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的特征可从四方面来理解。 第二节财政概念 1.财政的基本含义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中文"财政"词汇从日本"进口",来自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虽然在学术研究上还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把财政理解为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他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3. 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一词至今已经约定俗成应用了100多年,在中国财政改革中,近年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是"公共财政",并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命题,于是出现两词并用,而且对两个词赋予不同的涵义的现象,并由此引起一场学术争论。由于本书仍名之曰财政学,没有同时使用"公共财政"一词,因此,本书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的译法、财政学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公共财政"一词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别进行了相应解释。 第三节财政职能 1. 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学重点 (1)

财政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以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和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如何理解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存在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市场势力.主要是指垄断和自然垄断等.厂商成为价格控制者.自然垄断行业 具有平均成本递减的特点.这一类主要是公用事业部门.如供水.供电.管道. 电话灯.独家经营胜过多家竞争. 二.市场残缺.主要是因为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的 问题.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该种产品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偿公共产品的成本.同时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性对他人福利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形.容易产生欺诈行为. 三.市场功能不足.主要包括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提供生产所需的要素来获取收入.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同.收入差距在社会成员之间扩大. 消费者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和服务为劣值品.. 消费者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和服务为优值品. 一般认为市场失灵时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市场经济将无法存续. 政府干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政府失灵.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权钱交易.腐败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和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没有一种提案能够获得超过其他所有提案的多数票.意味着简单多数的规则无法得到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这一现象叫做投票悖论. 随着提案和人数的增加.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投票悖论是因为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 .如果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会发生.很遗憾的是多峰偏好在公共决策中是很普遍的事情.大家都偏好极端. 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个人消费公共产品并不能排除他人消费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一种商品在增加每一个消费者时.边际成本为零. 上述两个特征决定了竞争性市场不可能打到帕累托最优产量.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是无效率的. 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

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一)

论财政主体的演进与中国财政学的发展(一) 摘要]财政主体是财政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国家出现后,国家成了财政主体的抽象物,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者,是活动着的财政主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以及群体规模的扩大,财政主体作为财政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经历了公众一君主一公民的演进过程。深化对财政主体演进的研究,不仅对指导中国财政实践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要求,而且对发展中国财政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政主体;演进;中国财政学 财政主体、对象、目的、方式是财政基础理论的四个要件。在解放后关于财政本质的争论中,财政主体是重要指向之一。20世纪90年代,经过“国家分配论”与社会“公共需要论”的激烈论战,理论界对于财政主体没有形成基本共识。近年来,应对经济体制与社会转型的挑战,财政理论界对西方财政理论进行了引进,开展了大量的对策研究。但立足中国传统与现实,从制度演化角度,对财政主体的决策、执行过程开展动态研究依然较少,导致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弱化。为增强财政对策研究的针对性,有必要从财政主体这一财政理论基本要件入手,就制度环境变化对财政主体行为方式的影响开展研究。 一、中西财政理论关于财政主体的评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长期占主流地位的财政理论“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集中性的分配,财政分配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主导地位,国家在社会分配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公共需要论”则主张,财政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以及原始社会后期的农村公社也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当国家产生后国家成为财政分配的主体。就现代财政而言,各种财政学说关于财政分配主体的不同意见趋于统一(陈共,1994)。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财政理论注重对财政本质的研究,强调财政主体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国家分配论”以暴力工具论为基础,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财政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工具之一。统治阶级控制着国家的权力,与被统治阶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抽象物,政府是执行国家意志的载体。国家开展财政活动时,总是以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即使受到制约,制约的力量也只是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来自社会大众的制约力量往往是被动的、间接的、滞后的。“社会公共需要论”虽然强调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目的性,但也认同阶级社会中财政活动被统治阶级所主导,对于社会公共需要如何才能得到反映和保证没有过多阐述。 西方财政理论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具有浓厚的公共经济论色彩,认为财政主体是社会契约意义上的“政府”,是分析市场失效时涉及的“政府主体”(李炳鉴等,2005)。西方财政学论及财政主体使用的大体上是“政府”,而不是“国家”一词,仅从国家政权的一个部分即政府直接分配的角度来把握“财政”概念和分析财政问题。政府在市场中只是与企业和私人处于平等地位的活动主体,公共经济受到私人资本的根本决定和约束监督(张馨,2004)。西方财政理论对财政主体的研究已不限于总体上的政府,而是运用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选民、利益集团、官僚行为等影响政府决策的结构性因素人手,剖析具体财政项目决策过程。西方财政理论产生于市场经济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经历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阶段,牢固树立了市场优先原则,着力于为弥补市场不足服务。作为财政主体的政府,是和企业、个人处于同等地位的法人,其强制性权力使用受到严格制约。对财政范围的研究中形成的公共产品论,为政府“有限”干预构造了一个界线。社会抉择论从财政决策视角,对代议制民主下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致力于提高政府财政行为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后,西方财政理论的引进以及我国财政改革实践的深化,引发我国财政理论界的争鸣,对财政主体的认识出现融合的趋势。贾康主张,财政的主体是掌握“公共权力”的社会权力中心。国家存续阶段,国家成为社会权力中心和财政主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职能的转变,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内在变化。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