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之比较研究

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之比较研究
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之比较研究

第一章:语义对比分析

2.1 相同点

汉语动词虽然没有复杂的形态变化,但可以通过它后面的动态助词表示时态。“着”、“了”、“过”都具有动态助词的语义特征:通常用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后面,表示动作的时态。如:

(1)小李在屋子里看着书。

(2)他吃了饭就走了。

(3)他去年来过北京。

2.2 差异

动态虽然跟时间有关,但并不从属于“时”的范畴。它主要表示动作的进程和状态的变化,说明动作和状态在某一时间内的种种情况。表示动态的基本概念有两个:持续性和间断性。在语法上,前者称为“进行”,后者称为“开始”或“完成”。动作、状态的进程和变化基本上如下:

开始→进行→完成

虽然“着”、“了”、“过”都属于动态助词,但三者的语义特征有所不同。其中,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即有时表示正在进行中,有时表示动作结束之后的状态在持续;“了”表示动作或形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过”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状态。深入分析,三者的语义特征具体如下如下:

2.2.1 助词“着”的语义特征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如:

(4)当他救出10名群众后,得知有一名要参加高考的女学生还被困在一幢楼上,他立即撑着小船赶去。(中国青年报)

(5)二十六年元旦,是开征所得税中在存款利息所得的日子;其他营利事业所得,自由职业者及其从事各业者之薪给报酬所得以及公司债券股票之利息所得,都在准备着开征。(崔敬伯的《中国财政之划时代的展开》)

(6)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不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恰恰相反,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在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力一开始实行打破这种障碍时,就使得全部资产阶级社会陷于混乱,就使得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吴大琨的《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看今日美国的经济危机》)

(7)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量减少着,劳动生产率降低着,独占资本的总和削减着,惟美国则一切都大大增加,益形强大。(非昔的《美国经济危机的展望》)“着”表示某种状态或方式。如:

(8)在当前的劳动报酬中,如果包含着过去劳动的报酬,那就是一劳多酬,这是同按劳分配原则直接相抵触的。(徐永禄的《按劳分配是否包括按过去的劳动分配》)(9)《纽约时报》最近哀叹:“整个西欧虽然有物质繁荣,然而却存在着一股模糊的不安的暗流。”(张赓辰的《“繁荣”的另一面》)

“着”表示在动作进行中出现了另一动作。如:

(10)我想着想着就懂了。

“着”还表示过去进行或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的动作。如:

(11)钱搂足了的走了,刮地皮的又来了……,新陈代谢,连续不断,永远繁衍着,繁荣着。(邢院的《生女伶》)

2.2.2 助词“了”的语义特征

与助词“着”的语义特征不同,助词“了”表示完成。如:

(12)孩子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孤儿,美帝国主义炸死了她的父亲!(吕继芳的《是朋友,是亲人!》)

(13)南京军区某军械仓库的官兵接到告急电话,立即组织了42名官兵和3台解放牌卡车,奔赴决口抢险,排人墙、运土石、装沙包、垒草袋,一切都是在摸黑中进行的,他们以子弟兵的忠心,夯实了决口,保卫了福州市。(中国青年报)

(14)一年来,我国数千万残疾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又有了新的提高,整个残疾人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人民日报)

“了”既表示完成,又表示变化。如:

(15)工人们议论开了,他们说,过去干活有咱,庆典哪轮得到咱工人,今天,厂长把咱真当成了主人,咱也不能含糊,干不好,别说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厂长这杯酒!(人民日报)

(16)而后又在区、乡干部的协助下,又继续奋战了六个多小时,把洲上群众在洪峰到来之前,全部转移到了岸上安全的地带。(中国青年报)

“了”还表示实现。如:

(17)南京军区某军械仓库的官兵接到告急电话,立即组织了42名官兵和3台解放牌卡车,奔赴决口抢险,排人墙、运土石、装沙包、垒草袋,一切都是在摸黑中进行的,他们以子弟兵的忠心,夯实了决口,保卫了福州市。(中国青年报)

(18)某报周末版在名人专访一栏里,记述了一位当今歌坛大红大紫日进斗金的女歌星,极翔实地描绘了她出生时的“盛况”。(中国青年报)

“了”既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又表示一种确定的语气。如:

(19)水退了……

2.2.3 助词“过”的语义特征

助词“着”表示进行态、“了”表示完成态,助词“过”却表示动作完结。如:(20)吴旦只有一个儿子,叫霖起,是康熙丙寅年的拔贡,做过一任江苏赣榆县的教谕,这就是吴敬梓的父亲。(吴小如的《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21)那次,他跟随一位中医老大夫来为总理看病,总理从床上起来迎接他们,问身边工作同志:"大夫他们吃过饭了吗?(赵淮青的《中南海畔海棠红》)

(22)仅念过三年小学,以后就失学了。(曾卓的《申信子》)“过”还表示曾经发生某种动作或存在某种状态,但现在动作已不进行或状态已不存在。如:

(23)鲁迅从来没有像当时某些人那样,幻想过任何帝国主义会成为中国的"友邦",他揭穿了一切"友好"、"帮助"的假面具,暴露了他们来到中国的真实目的:"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然彼不惮重茧,入吾内地,狼顾而鹰睨,将胡为者。(乐黛云的《五四以前的鲁迅思想》)

(24)梁先生对于这发掘报告,除了自己撰述几章之外,还对全部原稿都细加审阅和修改过,他又另撰《龙山文化》一文,是迄今为止的介绍龙山文化的最精辟的一篇论文(见著作目录第八种)。(夏鼐的《追悼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

(25)六年级甲班有个小诗人,叫李祥瑞,他的诗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朱布生的《怎样教育儿童》)

小结:虽然“着”、“了”、“过”都属于动态助词,都常用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或形容词后或可与时间副词连用后面,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动作的时态,但三者的语义特征有所不同。其中,动态助词“着1”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着2”主要表示动

作正在进行;“了1”表示动作已完成或实现,“了2”主要表示事态出现变化;“过1”表示动作完结,“过2”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状态但已不存在了。

第二章:句法对比分析

3.1 相同点

动态助词“着”、“了”、“过”通常用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后面,表示动作的时态。如:

(26)这里,包含着美的产生的秘密。(刘纲纪的《略论“自然的人化”的美学意义》)

(27)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使得人们宁可饿着肚皮等饭吃,也不愿自己找饭吃。(迎达的《为“冒险”喝彩》)

(28)中国音乐学院业余音乐学校北京通县分校日前举行了成立大会。(中国青年报)

(29)我奶奶头发都白了。

(30)在戒毒所,我问过几个女吸毒者吸毒的资金来源,她们都避而不答,然而她们的档案都不约而同地写着:吸毒、卖淫。(邓毅富的《来自戒毒所的报告》)

3.2 差异

由于语义上的差异,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动态助词“着”、“了”、“过”与其它词语能否共现能力(对于“着”、“过”)和其所处的句法位置(对于“了”),找出三者的句法差异,具体如下:

3.2.1 “着”的句法特征

根据“着”跟副词“在”、“正”、“正在”能否共现,可以把它分为:“着1”和“着2”;不能跟“在”、“正”、“正在”共现的是“着1”,可以跟“在”、“正”、“正在”共现的是“着2”。

*)“着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如:

(31)大家说着、笑着,气氛很好。

(32)她穿着一件红色西服。

(33)他拿着曼市发放的太阳帽说:“这顶帽子上就能看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中国青年报)

以上带“着1”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都不能加副词“在”、“正”、“正在”,但有的句末还可以加语气助词“呢”。如:

(34)会议室的门开着呢。

(35)"没关系,舢舨的潜力大着呢,"胖汉子连看也没看他一眼。(王恺的《过滩》)

(36)就狗肉烹调技术来说,在布尔哈通狗肉店里,比林丽高明的人多着呢。(叶永烈的《失踪之谜》)

(37)他站着说了这些话,就是不知道他的腰疼不疼。

带“着1”的动词常与其它动词短语组成连动式,表示某些状态或方式。如:(38)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袍的唯一的人。(鲁迅的《孔乙己》)

(39)当记者问:尼日利亚能获得几枚金牌时,这位奥委会主席笑着说:“等奥运会后就知道了”(中国青年报)

“着1”可以出现在存在句,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如:

(40)路旁长椅子坐着一对老年夫妇。

(41)手上拿着一本《汉语词典》。

“着1”有时出现在述补式动词短语之后。如:

(42)作为一个实际地存在着的感性的实体,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刘纲纪的《略论“自然的人化”的美学意义》)

*)“着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带“着2”的动词前可以加副词“在”、“正”、“正在”,句末还可以加表示进行的助词“呢”。如:

(43)他正在往墙上贴着红双喜字。

(44)他们正等着我们呢。

(45)里面正开着会呢。

(46)她来时,我正在躺着看书呢。

有的带“着2”的动词前头虽然没有出现“在”、“正”、“正在”,但从语义上来看可以加这些副词。如:

(47)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老舍《骆驼样子》)带“着2”的动词前加“早就”、“已经”等副词,可以表示过去进行。如:(48)他挂名任副院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早就酝酿着为他开一个纪念会或学术讨论会。(徐泓的《钱钟书与“《围城》热”》)

(49)小龙心里也早就惦记着游乐场,他一口气喝干大半瓶汽水,拉着小霞就跑……(金涛的《外星球来的女孩(下)》)

(50)这种观点认为,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中,权利是第一性的,是义务存在的根据和前提,法律设立义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义务应当来源于、服务于并从属于权利;权利只受法律限制,而限制目的是为了权利能够得到实现;在法无明确规定的行为领域可以作出权利推定,即承认相应的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权利已经存在着了;只有在承认权利是义务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权利是义务的一致性。(北京人民出版社的《法学界关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争议》)

带“着2”的动词前加“永远”、“多少年来”等词语,可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的动作。如:

(51)为着巩固这一切,发展这一切,让我们永远记着播种人的丰功伟绩,永远发扬老红军战士为人民吃苦的共产主义风格!(顾建国的《一袋干粮的风格》)(52)但是中国青年是永不会被暴力所屈服的,英勇壮烈可歌可泣的事迹,像日月一样永远放射着光辉。(许世平的《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华北青年》)动词带“着”还可以重叠,表示在动作进行中出现了另一动作。如:

(53)想着想着就笑了。

(54)不觉我说着说着天就亮了。

3.2.2 “了”的句法特征

根据“了”在句子里所处的位置,可以把它分为两个:“了1”和“了2”;用在动词后宾语前的是“了1”,用在句末的是“了2”。

*)“了1”用在结束性动词(包括述补式动词或短语)后,表示完成。如:(55)在浊浪排空的江面上,他们救起了一艘机舵失灵、随水飘流的船只,使70多名惊恐不安的群众脱离险境。(中国青年报)

(56)在浪涛中搏击了四个多小时后,到达了冠洲村。(中国青年报)

(57)还有一家刊物,饶有兴致地研究了某著名男歌唱家的"呼噜"声。(中国青年报)

(58)同日,凶猛的洪水将福建光泽县一女学生卷走,正在县城大桥指挥抢险的县公安局局长李庆邦发现在洪水中漂浮的女学生时,立即组织营救,终于在傍晚救出了这位学生。(中国青年报)

“了1”用在持续性动词后,表示实现。如:

(59)姑娘脱了险,还按时赶赴考场。(中国青年报)

(60)浙江、福建公安机关在灾情较重的地方组织干警和联防队员,开展治安巡逻,对灾情引起的纠纷,及时做好调处工作,保证了抗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青年报)(61)17日和18日,8个城市进行了第一个回合的较量,它们在各国的"考官"面前展示了自己的形象与能力。(中国青年报)

*)“了2”用于句尾,有成句的作用,它既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往往跟说话的时间相联系),又表示一种确定的语气。如:

(62)榴花红了。

(63)于是,黄大伟笑了。(中国青年报)

(64)他们激动了。(中国青年报)

(65)0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中国青年报)

(66)当他们发现被洪水围困时,已经无法撤离了。(中国青年报)“了1”与“了2”可以分别用在两个句子里或同一分句子里,既表示完成,有表示变化。如:

(67)学生的精神面貌变了之后,学校的积极性也上来了。(中国青年报)如果句子以动词或形容词结尾,句末的“了”也可能是“了1”+“了2”。如:(68)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曹雪芹的《红楼梦》)

3.2.3 “过”的句法特征

根据“过”跟副词“曾经”能否共现,可以把它分为:“过1”和“过2”;不能跟副词“曾经”共现的是“过1”,可以跟副词“曾经”共现的是“过2”

*“过1”用在动词后,表示表示动作完结,有时后头可以加“了1”。如:(69)大家都见过了,然后吃茶。(曹雪芹的《红楼梦》)

(70)科学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经过实践所证明和检验过的知识体系。(熊茂生与周方全的《批判宗教与科学结合论》)

(71)试想,在此之前,它肯定也用木块、土块之类尝试过,但只有石块才是达到目的的最好工具。(段景莲的《哲学有无体系之我见》)

(72)但他与总理进行了友好交谈,称赞中国是古老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对世界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他本人深为敬仰。(王炳南的《回忆周总理在外交工作中几个片断》)

*)“过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曾经发生某动作或存在某状态,但现在动作已不进行或状态已不存在。如:

(73)在历次的革命斗争中,僮族妇女也有过许多贡献。(施联朱的《僮族人民的喜悦》)

(74)当年,我也曾漂亮过,也像个人似的。

(75)他小时候胖过。

带“过2”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是在前头加“没(有)”。如:

(76)共产国际一些领导人对于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道路,从一开始就没表示过赞同。(石仲权与杨增和的《中国革命胜利的结晶》)

(77)麦查轻轻地笑了一下,“我从来没进过任何学校的大门!” (尤今的《音符跳跃在山穴里—记西班牙吉卜赛人》)

(78)悲哀,并不是因为自己唯心,因为他们没要求唯物过。(季羡林的《语言学家的新任务》)

有的带“过2”的动词前头虽然没有出现“曾经”,但从语义上来看可以加“曾经”或者其他的词语隐含“曾经”的意思。如:

(79)这本小说我(曾经)看过。

(80)张秋萍前年(曾)以394环的成绩获过世界杯冠军。(中国青年报)

(81)西德天文学家霍尔耐尔(曾经)作过计算,他认为任何文明存在的期限,从进入宇宙起,都不超过600年。(段景莲的《哲学有无体系之我见》)“过2”也可以用“不曾”、“未曾”表示否定。如:

(82)仿佛这里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赵瑜的《兵败汉城》)

(83)会使人认为在马尔以前不曾有过任何语言学,语言学只是从马尔的新学说出现以后才开始的。(季羡林的《语言学家的新任务》)

(84)她,虽然被迫失掉了为人民唱歌的机会,但从来未曾失掉过要为人民歌唱的信心!(毛茂春的《歌·生活·力量》)

(85)兵马俑成千上万,象这样有真名实姓的却未曾发现过。(张祖荣的《珠联璧合》)

“过2”有时出现在动词短语之后。如:

(86)特别是革命年代在延安生活过的老同志,他们对延安的民主政治生活一往情深。(马文瑞的《永远保持延安作风》)

(87)但他与总理进行了友好交谈,称赞中国是古老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对世界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他本人深为敬仰。(王炳南的《回忆周总理在外交工作中几个片断》)

小结:动态助词“着”、“了”、“过”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但“着”和“过”与其他词语能否共现的能力不同,可以分为:不能跟“在”、“正”、“正在”共现(“着1”),可以跟“在”、“正”、“正在”共现(“着2”);不能跟副词“曾经”共现(“过1”),可以跟副词“曾经”共现(“过2”);根据其所处的句法位置而分为:用在动词后宾语前(“了1”),用在句末(“了2”)。

第三章:语用

动态助词“着”、“了”、“过”本身不带有口语或书面语色彩,通常用于陈述句,但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三者的使用不同:

*“着”可以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祈望某种状态的持续。如:

(88)你歇着,我去看看!

(89)机灵着点!

(90)等着瞧!

“着”也常用在存在句,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如:

(91)黑板上写着一个“副”字。

(92)屋子当中躺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人。

*“了”用于陈述句,但其表示一种确定的语气。如:

(93)天亮了。

(94)花儿开了。

*“过”与“不曾”、“未曾”结合,其带有书面语的色彩。如:(95)顾先生现在重庆教育部,我过新都的时候,因为他公务忙迫,不曾问候过,抱歉得很。(朱东润的《我的母校》)

(96)我就不曾有过缠脚的福气。(巴金的《寒夜》)

(97)所以月亮照到了我床上之后,时间已经是午夜,或者我未曾入睡过,或者我睡了醒来,以后再也睡不着了。(许竹园的《秋月扬明晖》)

(98)她从未对别人吐过怨言,就连她爹娘把她嫁给刘玉新的怨言都未曾说过一句。(杨鲍的《死亡线上》)

小结:“着”、“了”、“过”本身不带有口语或书面语色彩,通常用于陈述句。但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三者的使用不同:“着”可以用于祈使句、存在句;了”用于陈述句,但其表示一种确定的语气;“过”与“不曾”、“未曾”结合,其带有书面语的色彩。

动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备课讲稿

动态助词着、了、过 的用法

精品文档 摘自《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 一、知识讲解 “了、着、过”这三个词,在汉语语法的介绍中都被称作动态助词,因为他们都跟动词表示的时间有关系。这三个词语,除“了”的用法比较复杂以外,在句子中,“着”和“过”的位置比较固定,即他们都只能用在动词之后,下面非别进行介绍. (一)“了”的几种用法 不少学习者都觉得“了”的用法比较难掌握,其实,汉语的“了”在句子中要有下面几种用法,把他们弄懂,就可以比较正确的加以运用。 1. 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 “了”常常用在句末,说的是已经发生的情况,从语法上说,“了”是语气助词,但它所表示的却是动作的时间:他进城了/我去商店了/昨天我们去长城了 应该注意到是,用“了”的时候,句子中动词的宾语前一般不能加数量词做定语,否则句子没有完,语义不清楚: 我买本子了。——我已经买了一个本子,还要买两个本子。 我看电影了。——我已经看一场电影了,还想看第二场电影。 在有“来、去、到“等组成的连动句中,”了“应该放在第二个动词或句子之后:他去上海出差了/他来北京学了几个月汉语/他们到长城游览去了。 还应该特别注意到是,在否定句里,动词前应该用“没”,而“了”则不能再出现了: 我没进城/他没去商店/昨天我们没去长城/我还没吃完饭。 2. 表示动作的结束 “了”一般用在动词后面,动词常常有宾语,而且宾语前应该有数量词与或其他成分做定语:小王买了一本书/小张照了一张相/我们刚才看了一场电影 表示否定时动词前加“没”,同样不需要再出现“了”,而且宾语前的数量词等也不能出现:我没买书/他没照相/他们刚才没看电影/她没吃苹果 在肯定句中,“了”后的宾语如果没有定语,句子就没有结束,应该在宾语后再加上其他动词性词语,构成连续的两个动作,而且这两个动作都有可能在将来完成: 我们下课了就回家/他吃了饭就去上课/咱们吗了东西就去看朋友 这样的句子句么有了“了”时,句子的两个动作则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因为句末的“了”决定了全局动作发生的时间: 他下课了就回家了/我吃了饭就去上课了/我们买了东西就去看朋友了 如果在表示动作结束的句子后再加上了一个“了”,则表示居中所说的事情是从过去的时间持续到现在,并且还要继续下去: 我吃了一个面包了。(我还哟啊吃第二个面包) 我已经学了两年汉语了。(他还在学习汉语) 3. 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 这个“了“是语气词,表示的是情况的变化,应该放在句末。要注意到是,否定句里仍可以用”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动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

摘自《现代汉语实用语法分析》 一、知识讲解 “了、着、过”这三个词,在汉语语法的介绍中都被称作动态助词,因为他们都跟动词表示的时间有关系。这三个词语,除“了”的用法比较复杂以外,在句子中,“着”和“过”的位置比较固定,即他们都只能用在动词之后,下面非别进行介绍. (一)“了”的几种用法不少学习者都觉得“了”的用法比较难掌握,其实,汉语的“了”在句子中要有下面几种用法,把他们弄懂,就可以比较正确的加以运用。 1.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了”常常用在句末,说的是已经发生的情况,从语法上说,“了”是语气助词,但它所表示的却是动作的时间:他进城了/我去商店了/昨天我们去长城了应该注意到是,用“了”的时候,句子中动词的宾语前一般不能加数量词做定语,否则句子没有完,语义不清楚:

我买本子了。——我已经买了一个本子,还要买两个本子。我看电影了。——我已经看一场电影了,还想看第二场电影。 在有“来、去、到“等组成的连动句中,”了“应该放在第二个动词或句子之后:他去上海出差了/他来北京学了几个月汉语/他们到长城游览去了。 还应该特别注意到是,在否定句里,动词前应该用“没”,而“了”则不能再出现了:我没进城/他没去商店/昨天我们没去长城/我还没吃完饭。 2.表示动作的结束“了”一般用在动词后面,动词常常有宾语,而且宾语前应该有数量词与或其他成分做定语:小王买了一本书/小张照了一张相/我们刚才看了一场电影

表示否定时动词前加“没”,同样不需要再出现“了”,而且宾语前的数量词等也不能出现:我没买书/他没照相/他们刚才没看电影/她没吃苹果 在肯定句中,“了”后的宾语如果没有定语,句子就没有结束,应该在宾语后再加上其他动词性词语,构成连续的两个动作,而且这两个动作都有可能在将来完成:我们下课了就回家/他吃了饭就去上课/咱们吗了东西就去看朋 友 这样的句子句么有了“了”时,句子的两个动作则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因为句末的“了”决定了全局动作发生的时间:他下课了就回家了/我吃了饭就去上课了/我们买了东西就去看朋友了如果在表示动作结束的句子后再加上了一个“了”,则表示居中所说的事情是从过去的时间持续到现在,并且还要继续下去:我吃了一个面包了。(我还哟啊吃第二个面包)我已经学了两年汉语了。(他还在学习汉语)3.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

现代汉语

第五章语法 二、填空题: 1.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对汉语词进行分类,必须以词的为依据。 2.实词和虚词最大的不同是虚词不能单独充当成分。 3.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 4.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两大类。 5.语气词经常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普通话里最常见的语气词有 。 6.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 7.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8.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9.现代汉语的五种基本短语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中补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它们是根据来分类的。 1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被修饰的是。 11.兼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短语套合而成。 12.“今天春节”是关系的短语。 13.“从黄河游泳”从结构关系上看是短语。 14.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 ,表示不同的语气。 15.从主语关系上看,主语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 16.根据结构关系,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 17.根据主谓句中谓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四种,即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句。 18.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 19.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的句子。 20.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 。 21.句子的语气一般分为陈述、、祈使、感叹四种。 22.根据结构特点,疑问句可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 23.就词性来说,“突然”是,“忽然”是。 24.就词性来说,“正在”是,“现在”则是。 25.从结构关系看,“他自己、西岳华山、校长蔡元培”等是短语。 26.“学校管理部门同志的想法”中的定语是。 27.从语义类别看,补语可以分为、、 、、、、七类。 28.“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中“是”是词,“他是老想着大伙儿”中的“是”是词。 29.“被”字句是受事主语句,用介词“被”引进的句式。 30.“除非水很浅,船才开不进来”是关系的复句。 四、多项选择题 1、语法这个术语有如下()几个含义 A语法规律 B语法现象 C语法科学 D语法教材 2、实词可以分为()几类。 A体词 B谓词 C加词 D数词 E代词 3、起附着作用的虚词有()。 A介词 B助词 C语气词 D副词 E连词 4、加词包括() A区别词 B形容词 C副词 D介词 E助词

现代汉语中者

现代汉语中“者”的用法研究 【摘要】从词缀和助词不同方面论辩“者”的词类,再从自指和转指方面确定“者”是词缀。以及“者”的用法。 关键词:词缀转指词汇意义功能意义 助词和词缀究竟怎么分,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助词和词缀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意义虚灵,不能单独使用,总是附在别的词后面,又能增加语法意义,甚至改变语法性质。而且者字与前面的成分结合的非常紧密,中间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但我们认为二者有实质的区别。词缀是参与构词的,它与词根一起构成了一个新词,这个新词意义明确具体,不可分割或添加。助词是构形的,他能增加语法意义。 根据词类划分中词的语法特征之一词的形态来探析“者”,它是词缀合理一些,还是助词更合理。词的形态有构词和构形两种语法形式。构词的语法形式有前缀和后缀,他们有构成新词的作用,并且有标记词类的作用。“者”在现代汉语中始终位于词根的后面,我们就直接拿后缀的典型代表来做比较。如:X手棋手打手新手虽然是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手)与前面的词根组合指代有某些具体特征的人。指一个或一类型的人,有一些具体化与指人化。同样,“者”读者作者死者零余者用人的思想和动作等方面与前面的词根组合指具有某些特征的人,指一个或一类型的

人,同样具有具体化与指人化,组合后词性转换为名词,都可以看作是名词的标志。再如:大众化革命化年轻化绿化本来前面就是一个词,再加上化,又变成一个词,凡是用“化”构成的词一般都是动词。如“者”唯物主义者手工艺者环保者志愿者本来前面就是一个词,是一个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再加上者,凡是用“者”构成的词一般都为名词。由此可以看出“者”是极度符合词缀的条件。但是为了严谨起见,还待商榷。 不妨从构形的语法形式来探讨“者”的属性。现代汉语里,构形的语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叠式,把词或语素重叠起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二种是粘附式,把具有词尾性质的助词粘附在实词后边表示某种语法意义(邢福义先生和汪国胜先生在《现代汉语》这本书中没对这一点做细致的阐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者’的解释为①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物。如:强者、读者、符合标准者。②助词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③助词,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虚词类别的语法形式,应是该类词的语法意义借以表现出来的方式或标志,从而也应该是区别性的。对于助词来说,

助词

(三)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分句或句子上,表示各种附加语法意义的词。 1、助词的语法特征 ●助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是附着在某个语法单位上,表示结构、时态、领属等方面的 附加语法意义,一般读轻声。 ●由于助词总是跟某种语法意义相联系,因此往往成为某种词类或语法结构的标志。 例如“着”一般表示行为状态的持续,是动词的标志。 2、助词的类型 助词按照不同的语法意义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表数助词。 ①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的、地、得”都读de(轻声),它们的分工是书面上的。 定语后面的de写成“的”, 状语后面的de写成“地”, 补语前面的de写成“得”。 “的”的主要作用: 1.用在名词性偏正结构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我们的祖国、地铁的开通、水灵灵的眼睛 2.附加在实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短语。如:图书馆的、吃的、好的、大型的、国 营的、看打球的 “地” 1.是状语的标志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谦虚地表示、严肃地处理、眼睁睁地看着 2.“地”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如:稳稳地接住、高高兴兴地离开、一个接一个地走了、 三个三个地跑。 “得” 1.用在中补结构中连接中心语和补语。如:说得很好、高兴得手舞足蹈、吓得两脚发软、吃得完(吃不完)、好得很。

2.“得”是补语的标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引出状态补语或程度补语。 跑得很快说得很好、好得很 高兴得手舞足蹈、吓得两脚发软 吃得完(吃不完)「可能补语」 ②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进程状态。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主要有: “着” “了” “过” “看”“的”“来”和“来着”“着呢” 关于“着”表示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 1.“着”用在动词之后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以加副词“正”、“在”或“正在”,句末常有“呢”。考试在进行着。他们正开着会呢。天下着雨。 2.“着” 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持续,这时动词前就不能加“正、在、正在”。 如:门还关着呢。他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一双沙滩鞋。苦日子还长着呢。 “了” 1.“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可以用于现在,也可以是过去或者将来。 如:那天我下了课就去图书馆。 我下了课来到了图书馆。 明天我下了课就去图书馆。 2.“了”加在形容词之后,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实现或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 如:“人老了”“头发白了”“橘子红了” “过” 1.“过”用在动词后面,表示曾经有过这样的动作或经历。我看过这本书。他曾经去过新加坡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 2.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前几天冷过一阵。她以前胖过。 注意:一般需要说明时间,有同现在状态相比较的含义。 否定式用“没(有)”,前面常加用“从来,过去”,形容词前常加“这么”, 她[从来]没有[这么]胖过。[从来]没有[这么]冷过。 “着呢” 用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后面,强调性状的程度和现实性持续,略带夸张意味。

助词

助词、副词、连词、介词、拟声词、叹词都是虚词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词cí 中文解释-英文翻译 词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讠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五笔86:YNGK 五笔98:YNGK 仓颉:IVSMR 笔顺编号:4551251 四角号码:377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8BCD 基本字义 1.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 2.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 3.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人。~谱。~牌。~调(diào )。~韵。~曲。 详细字义 〈名〉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语法部分概述及词类练习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20分) 1.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另一个是指,传统语法包括和两个组成部分;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另一个是指。 2.语言的三要素是指、和语法,语法具有、和等性质。 3.语法单位中静态的语法单位是指、和,它们是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语言的备用单位;动态的语法单位是指,它是语言的使用单位。 4.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的组成成分,包括、、、、、 、、八种,有的句子还有一种特殊成分,叫。 5.词类是指词的的分类,它是对所有词进行的结果,词性是给个别具体的词进行的结果;划分词类的目的是和,划分词类的依据有三个,其中主要依据是词的,其中词的能力可以较广泛地用来鉴别词类,辅助依据是词的和词的。 6.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有两个:和,各级语法单位组合的特点表现为的一致性和的一致性。 7.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和的词在内,如、、等,名词经常作和,不能作。 8.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春天早已到了,应该暖和了。"一句中"应该"是动词,在句子中做的句子成分是。"他拿出来一本书。"一句中"出来"是动词,在句子中做的句子成分是。动词中的心理活动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可以受副词修饰,动词能作或,多数能带。 9.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如"优秀"是形容词,"绿油油"是形容词,"东西很多。"中的"多"是形容词,形容词能作或和定语,多数能直接修饰名词,形容词不能带。 10.副词常限制、修饰词语,副词中包括很多小类,比如程度副词、副词、副词、副词、副词等,副词都能作这种句子成分,其中" "和" "可以作补语。 11.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人称代词可以分为和,"我、你、他"分别是代词、代词、代词;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或,还有和两种引申用法,不表疑问;指示代词用来指代和,"这"为,"那"为。 12."男、女"的词性是或,"第一"是数词中的,"三个"中的"个"是量词中的量词,"三趟"中的"趟"是量词中的量词。"轰隆隆、哗哗"的词性是,"哎喲、喂"的词性是。 13.、、与名词的语法功能比较接近,四者合起来成为词;、与合起来成为谓词。 14.虚词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二是;三是。 15.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在书面上习惯写成三个字:、、,分别

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之比较研究

第一章:语义对比分析 2.1 相同点 汉语动词虽然没有复杂的形态变化,但可以通过它后面的动态助词表示时态。“着”、“了”、“过”都具有动态助词的语义特征:通常用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后面,表示动作的时态。如: (1)小李在屋子里看着书。 (2)他吃了饭就走了。 (3)他去年来过北京。 2.2 差异 动态虽然跟时间有关,但并不从属于“时”的范畴。它主要表示动作的进程和状态的变化,说明动作和状态在某一时间内的种种情况。表示动态的基本概念有两个:持续性和间断性。在语法上,前者称为“进行”,后者称为“开始”或“完成”。动作、状态的进程和变化基本上如下: 开始→进行→完成 虽然“着”、“了”、“过”都属于动态助词,但三者的语义特征有所不同。其中,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即有时表示正在进行中,有时表示动作结束之后的状态在持续;“了”表示动作或形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过”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状态。深入分析,三者的语义特征具体如下如下: 2.2.1 助词“着”的语义特征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如:

(4)当他救出10名群众后,得知有一名要参加高考的女学生还被困在一幢楼上,他立即撑着小船赶去。(中国青年报) (5)二十六年元旦,是开征所得税中在存款利息所得的日子;其他营利事业所得,自由职业者及其从事各业者之薪给报酬所得以及公司债券股票之利息所得,都在准备着开征。(崔敬伯的《中国财政之划时代的展开》) (6)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不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恰恰相反,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在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力一开始实行打破这种障碍时,就使得全部资产阶级社会陷于混乱,就使得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吴大琨的《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看今日美国的经济危机》) (7)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量减少着,劳动生产率降低着,独占资本的总和削减着,惟美国则一切都大大增加,益形强大。(非昔的《美国经济危机的展望》)“着”表示某种状态或方式。如: (8)在当前的劳动报酬中,如果包含着过去劳动的报酬,那就是一劳多酬,这是同按劳分配原则直接相抵触的。(徐永禄的《按劳分配是否包括按过去的劳动分配》)(9)《纽约时报》最近哀叹:“整个西欧虽然有物质繁荣,然而却存在着一股模糊的不安的暗流。”(张赓辰的《“繁荣”的另一面》) “着”表示在动作进行中出现了另一动作。如: (10)我想着想着就懂了。 “着”还表示过去进行或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的动作。如: (11)钱搂足了的走了,刮地皮的又来了……,新陈代谢,连续不断,永远繁衍着,繁荣着。(邢院的《生女伶》)

日本学生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

日本学生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 动态助词“了”的使用是汉语语法中最难掌握的语法现象之一。本文对日本学生有关动态助词“了”的偏误材料进行分析,从三方面归纳了偏误出现的类型:应该用动态助词“了”而未用;不该用动态助词“了”而使用;动态助词“了”在句中定位不当。并从“了”自身的复杂微妙的运用规则,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材教学等因素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原因。 标签:动态助词了偏误 一、引言 动态助词“了”的使用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是汉语语法中最难掌握的语法现象之一。有的外国学生已经进入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却不能完全正确地掌握其用法,也常有教师抱怨“了”的用法繁杂,难以组织有效的教学。 笔者在教学中对日本学生(学习汉语一年以上者)的作业(包括写作练习和造句练习)加以收集整理,试对有关动态助词“了”的偏误材料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日本学生在学习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原因。 二、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偏误情况 (一)应该用动态助词“了”而未用的偏误情况 1.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和状态的出现。在某一动作明显完成的情况下,动词后必须用“了”。例(1)~(5)的错误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使用“了”造成的。 *(1)当天的夜里,我和同屋一起去酒吧。 *(2)我觉得这次旅行,关于日中友好关系获得一定的成就。 *(3)我两个妹妹是高中学生和中学生。他们也参加网球部。 *(4)我在飞机对航空小姐请求“我要苹果汁”,不过航空小姐拿来啤酒。 *(5)他持续开夜车一天。 例(1)~(3)在谓语动词后加上“了”即可。例(4)的谓语动词后有趋向补语,动态助词“了”应位于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后。例(5)句谓语动词后有时量补语,动态助词“了”应该在谓语动词和时量补语之间。 这类误用多见于初学动态助词“了”的学生的作业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现代汉语论文

《现代汉语》结课论文—— 助词“的”的用法探微 姓名:胡文涛 学号:2013504011 系别:中文系 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导师:余静 时间:2014年6月

前言: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按照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功能意义的三重标准,可以将词汇划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是由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和数词等组成,这些词之所以被称作实词是由于词的指向具体:要么指某个事物,要么是指某个动作,要么形容某个特征或某种情状等等,总之一定是言之有物。而虚词则是无法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物体或事物相对应的,缺乏词汇内在意义的一类词。它们更像是词语王国里的零件,虽然是那么不起眼,却又是缺不得的。虚词本身可以分成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几大类,每一类里都有基本固定的词语充当组成成分。由于用法灵活,又无法和现实存在的物质对照而加以理解,虚词的学习难度一向很高,相比较古代汉语的虚词学习,现代汉语的虚词则显得是小巫见大巫。在这篇论文中,将就虚词中的助词“的”的用发作简要的探微。 关键词:结构助词“的”的用法语气助词“的”的用法“的”的其他用法“的”的省略问题“底”代“的”现象 正文: 一、结构助词“的”的用法 1、在这种结构里,“的”字是作为定语的标志,出现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定中短语。这时,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⑴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为领属关系。例:你的苹果手机我的三星手机 ⑵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限制关系。例:知识的海洋大校的女儿 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关系。例:金色的麦浪蓝蓝的天空 2、“的”可以用在主谓结构之间。这时,句子中的主谓关系便成了带有名词性的偏正关系。例:(加短横线的) ①梅花的绽放,是在腊月的一个下着大雪的夜里。 ②父母的惨死,使这个孤儿过早地成熟起来。 可以看出,加上了“的”后变成的偏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中心语的地位。 3、助词“的”还可以在叠用的两个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描写的同一类人或事或物各自有着不同的行为;“的”在叠用的两个相同的形容词之间,是在概括某一种概况。例: Ⅰ死的死逃的逃蹦的蹦跳的跳(动词) Ⅱ红的红白的白高的高低的低(形容词) 在《虚词的知识和运用》一书中,作者将这种用法看成是一种广义的中心语隐含结构。底层结构是“动+的+名+动”,而在表层结构中则可以将语境可以掌握的名词省略。例如:表层结构中为“拜的拜”,而在底层结构中还原为“拜的人拜”。这是一种省略的现象。 4、“的”还可以与表示职称、身份的词连用,构成一种用来表达身份、职称的结构。但这种用法的口语化倾向比较明显,且多为临时的用法,必须的发到具体的语境中去。例: ①这届学生会王小毛的主席。 这时,“的”字所组成的结构则是表示职务。 ②这部新拍的《天龙八部》钟汉良的乔峰。 这时,“的”字所组成的结构则是表示角色。 这两个句式,若是乍一看,大多会把句中的“的”字看成是定语的标志,这样便会造成句意的误解。把这两个句子换成正常句式,则为:

汉语助词大全

汉语助词大全 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有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三种。结构助词例如“的”、“地”、“得”、“似的”、“所”,时态助词例如“了”、“着”、'过',语气助词例如“吗”、“呢”、“吧”、'啊'。 助词用法: 汉语普通话的语气词“啊、哪、呀、哇”,是有严格的规律的,绝不能乱用。这一点,许多南方人经常搞错。您是南方人,所以您的作品中这种误用比较多。最典型的是乱用“呀”字,例如“真好呀”、“我看呀”、“唱呀跳呀”等等。为了语言的规范,凡是这一类误用,我都给您改正了。下面我把这种规律简单地跟您说说:1.前面一个字是以单韵母 a o e i ü(yu)结尾的,语气词应该一律用“呀”。例如: 雨好大(da)呀 去拜佛(fo)呀 是我的(de)呀 不是你(ni)呀 请吃鱼(yu)呀 2.前面一个字是以单韵母u结尾的语气词用“哇”。例如: 没法补(bu)哇 3.前面一个字是以复韵母 ai ei ia ie ua uo uai ui ue结尾的,语气词一律用“呀”。例如: 快过来(lai)呀 天太黑(hei)呀 过家家(jia)呀 我姐姐(jie)呀 吃西瓜(gua)呀 背黑锅(guo)呀 真奇怪(guai)呀 是魔鬼(gui)呀 七八月(yue)呀 4.前面一个字是以复韵母 ao ou iao iu结尾的,语气词一律用“哇”。例如: 真糟糕(gao)哇 还不够(gou)哇

小狗跳(tiao)哇 葡萄酒(jiu)哇 5.前面一个字是以鼻韵母 an en ian in uan un结尾的,语气词一律用“哪”。例如:报平安(an)哪 别忘本(ben)哪 打汉奸(jian)哪 买毛巾(jin)哪 好做官(guan)哪 你好浑(hun)哪 公债券(quan)哪 火烧云(yun)哪 6.前面一个字是以鼻韵母 ang eng i ng ong iang iong uang结尾的,语气词一律用“啊”。例如: 好长(chang)啊 咋整(zheng)啊 北京(jing)啊 做工(gong)啊 老蒋(jiang)啊 真凶(xiong)啊 箩筐(kuang)啊 7.几个特殊的用法: 前面一个音节是 zhi chi shi ri er 的,语气词一律用“啊”,例如: 同志(zhi)啊 快吃(chi)啊 不是(shi)啊 黑天白日(ri)啊 我的儿(er)啊 前面一个音节是 zi ci si的,语气词一律用“呀”,例如: 大红大紫(zi)呀 才第一次(ci)呀 这是真丝(st)呀前面一个音节是“儿化韵尾”,语气词一律用“啦”,例如: 什么点儿(dianr)啦 就剩一个子儿(zir)啦 别挑刺儿(cir)啦 没个好儿(haor)啦 8.一个省事的用法。 如果觉得以上规则太繁复难记,有一个省事也可叫“取巧”的办法:不管前面是什么音节,语气词一律用“啊”。这样,读书的时候,根据前面的音节,语气词会自动进行变化。 《赤彤丹朱》中的语气词,除少量使用“呀”之外,绝大多数地方都用了“啊”。这种用法是对的。因此,这一本书中的语气词我基本上没改。

动态助词“着”“了”“过”与英文时态的对比研究

动态助词“着”“了”“过”与英文时态的对比研究-汉语 言文学 动态助词“着”“了”“过”与英文时态的对比研究 王书凯 摘要:世界语言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各种语言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仔细推敲会发现语言之间是存在相对应的某种关联的。本文主要是从语法范畴“体”出发,将现代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与英文的一般现在体、现在进行体和完成体等时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关于汉语和英语在某些方面的关联性,对读者根据汉语去了解和学习英语有所帮助。 关键词:动态助词时态对应关系 在结构分类中,根据词法的区别,世界上的语言被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四种类型,而我们所说的汉语属于孤立语。孤立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广泛使用虚词,虚词的作用很重要,比如“母亲的发卡”,“母亲”和“发卡”之间的领属关系就是通过虚词“的”表示的。而汉语里的助词是指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汉语中助词通常读轻声。一般情况下,汉语里助词结构根据语法意义的不同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和表数助词。助词也是虚词的一种,汉语动态助词主要有“着”“了”“过”。动态助词是汉语里特有的用来表示动作进程状态的词。 一、汉语中的助词“着”“了”“过” 助词“着”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了”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过”经常在动词后面,用来表示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动作。例如:“小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

和公路上蹦窜着。”“他吸了三支烟,仍缓不过神儿来。”“他们这儿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着”表示青蛙正在蹦窜,是指一种正在进行的状态;“了”表示“烟吸完了”或者是“吸过烟”,也就是说吸烟的动作完成了或者之前做过“吸烟”这个动作;“过”是指“类似的事情”以前有发生,即动作在前面出现过,并且没有持续就已经终止。当然,“着”“了”“过”还可以前接形容词,例如:“她红着脸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着”在形容词后表示存在的状态;而“过”和“了”用于动词后是表示现在或过去具有某种形状,如:“她吓白了脸。”“前几天冷过一阵,这两天又暖合起来了。”但是本文主要对“着”“过”“了”在动词后的用法与英文时态进行比较。 二、英语中的时态 英语中的时态常用的主要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式、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等等。用动词的一般形式表示一般现在时,如:(1)He reads a book. 他读一本书。只是说“他读书”,并没有突出时间点,仅仅表示“读书”这一动作。使用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表示现在进行时,如:(2)He is reading a book.这是现在进行时,他正在读一本书。这里强调的时间是“现在、正在”,突出的是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看书”这一动作。用动词的过去时态表示一般过去式,如:(3)He read a book last week.他上周读了一本书。过去时态表示之前做过某一动作,而关于做没做完没有特别指出,不讲求动作的完成程度。而使用助动词“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表示现在完成时,如:He has already finished the homework in class.他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作业。与一般过去式不同的是在于现在完成式强调动作的完成程度,即“已经做完某事”,而不仅仅是做过某事。过去完成时主要是由助动词“have”的过去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2种词性。一类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一类是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女口“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女口“上、下、左、右、前、后、 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 )、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

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女口“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现代汉语词语的分类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词语的分类 汉语的词按照词语的性质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具体阐释如下: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略)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现代汉语

.举例说明语素,词与字三者的关系.(4分) 4.举例分析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3分) 文档检索:https://www.360docs.net/doc/ac15286959.html, 《现代汉语》下册b卷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是. 模拟声音的词叫,如. "彻底de解决问题."和"问题没有得到彻底de解决."分别该用结构助词, . "怪事"和"怪好看的"中的两个"怪'的词性分别为, . 从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看,"水里有鱼."中的"鱼"属于宾语. 只能带谓语词性宾语的动词叫. "繁荣市场"和"市场繁荣"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分别是, . "我拉了他一把"和"我一把拉住了他"中的两个"一把"分别充当语和语. "谁叫你来的"属疑问句中的问. 10,"今天,说不定要下雨."句中的"说不定"是成分. 11,按句型分,"他给了我一本书."属句;"我希望他来."属句. 12,"不是……而是……"是表示复句的关联词语. 13,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两事物的,借代构成的基础是. 二,单选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10分) 14,下列各项都是动词的是( ) a,担心,过来,可以b,应该,批评,从前 c,下去,现在,讨厌d,存在,没有,结论 15,下列各项都是区别词的是( ) a,野生,冒牌,野蛮b,西式,国营,有限 c,大型,中式,大多d,万能,可能,军用 16,下面属于琏谓短语的是( ) a,催我回家去b,应该参加学习 c,买瓶啤酒喝d,拿出书包来 17,下面短语属于名词性的是( ) a,看了一次b,走了一个 c,一个一个地数d,最好的一个 18,下面属于兼语句的是( ) a,你又请客送礼了. b,系里请来一位专家. c,请大家静一静. d,明天我再请你一顿. 19,下面短语没有歧义的是( ) a,我们三个一组b,一位有事业心的教师 c,他连老师也不认识d,三个工厂的工人 20,下面短语里带三个定语的是( ) a,泰山上面那傲雪的青松b,十分迷人的田原风光 c,一件特别漂亮的衣服d,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 21,句首时间,处能名词是主语的句子是( ) a,在南方有时也下雪. b,南方经常下雨. c,从明天起放假三天. d,从前有个老头住在山上.

现代汉语中的词性

现代汉语中的词性 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其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 如:猪、牛、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桌子等。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贵州、北京、李白、杜甫、毛泽东、中国等。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围、道德、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数量等。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面、东面、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吼、叫、学习、起飞、说、走、跑、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等副词。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如: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等。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1、一般形容词

现代汉语

第五章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节语法概说(书P213~220) 1.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律。 2.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3.语法学也有很多学派,比如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 传统语法指的是在研究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基础上形成。 .结构主义语法是在对传统语法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转换生成语法是在结构主义描写语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功能语法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强调交际语言的基本功能。 4.1898年《马市文通》出版,标志着汉语语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才得以建立。 5.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定型的、用于构词的语法单位。 6.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定型的、能够独立地用于造句或组成词组的语法单位。 7.词组是词与词相组合而形成的语法单位。 8.句子是以词或词组为直接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气语调、前后被较大的停顿隔开、能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语义、用于交际的语法单位。 9.语法结构是由来两个或两个以上语法单位按照语法规律组成的结构体。 第二节现代汉语语素(书P220~223看一下) 10.语素是最小的音译结合定型的用于构词的语法单位 11.汉字与语素的关系:1.一个汉字只表示一个语素2.一个汉字表示多个语素3.有的汉字不表示一个语素4.有的汉字在一定的场合表示一个语素,在另一个场合不表示语素。 11.从语法角度来看,汉语语素可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类。 成词语素:即是词又是语素,位置不固定 12.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为一个词,有定位也有不定位,不定位的不成词语素位置可前可后,定位的不成词语素,是说它跟别的语素组合时,位置是固定的,或只能在前,或只能在后。这类语素甚少。 13.语素组是由语素与语素相组合而形成的语法单位。 第三节现代汉语语类(书P226~242看一下) 14.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定型的、能够独立地用于造句或组成词组的语法单位。 15.词与语素的区别:看书P227 16.词与词组的区别:看书p227 17.名词: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看笔记) 18.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是动词的几个特殊小类。 19.能愿动词是可以用于其他动词前面表示能够、愿意、应该、的动词。(有其他动词时,能愿动词通常充当状语,“必须”是副词)P232 20.趋向动词是可以用于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动词。P232-233 21.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的动词。典型的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P233 22.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一)名词跟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一是名词一般能表示名量的数量词组限制,如“一张纸”、“三条鱼”、“一筐水果”等。二是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的修饰,例如不能说“不猫”、“很老鼠”、“忽然电脑”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少数名词不受数量词组的限制,如“民心、年华、赤子”等,也有极少数名词在特定情况下受副词修饰,比如“后天就国庆节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