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s与糖代谢的研究进展_刘佳

MicroRNAs与糖代谢的研究进展_刘佳
MicroRNAs与糖代谢的研究进展_刘佳

MicroRNAs 与糖代谢的研究进展*

宏△

doi:10.3969/j.issn.0253-9896.2013.01.031

【关键词】

糖尿病,2型;微RNA ;胰岛素抗药性;葡萄糖代谢障碍;胰腺;综述

*天津医科大学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KY26)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肥胖代谢科,卫生部及天津市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邮编300070)

通迅作者E-mail :zh80008@https://www.360docs.net/doc/ac15444419.html,

MicroRNAs (miRNAs )是一组长约19~25个核苷酸

(nucleotides ,nt )的小分子非编码RNA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在阶段性发育、器官发育、细胞分化、信号传导、代谢和肿瘤的发生过程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miRNAs 也参与葡萄糖的代谢调节。本文将miRNAs 对糖尿病的调节作用综述如下。

1MiRNA 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MiRNAs 绝大部分位于基因间隔区,本身不具有开放阅

读框架。多数动物miRNAs 位于前体mRNA 的内含子中,这种安排利于mRNA 和内含子中的miRNAs 共同转录。这些

miRNA 加工成熟机制基本相同,首先在细胞核内编码miRNAs 的基因通过RNA 聚合酶转录成初级miRNAs (pri-miRNAs ),之后在一种RNase Ⅲ(Drosha )酶和它的伴侣分子DGCR8组成的复合物作用下,剪切为约70nt 、具有茎环结构

的miRNAs 前体(pre-miRNAs )。MiRNAs 前体在Ran-GTP 依赖的Exportin-5的作用下,从核内运输到胞浆,在Dicer 酶的作用下被剪切成21~25bp 。最后在RNA 解旋酶作用下生成成熟的miRNA ,成熟miRNAs 结合到RNA 诱导的基因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中发挥作用。

当被miRNAs 激活时,miRISC 作为miRNAs 途径的效应复合物特异性识别靶基因mRNA 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 ,UTR )上相应靶位点,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与

之结合,介导mRNA 衰减或抑制翻译的进程[1-2]。在植物中大多数miRNAs 通过和靶mRNA 完全互补结合导致mRNA 的降解,而在动物中通过不完全互补结合抑制翻译下调基因表达。动物不完全互补结合位点通常在“种子序列”,它是3′

UTR 中同miRNAs 5′末端2~8nt 匹配、有较强保守性的一段

序列,后来也被很多预测靶基因的软件和算法作为miRNAs 作用靶基因应当满足的条件。

2MiRNAs 与糖尿病

MiRNAs 可直接调节胰腺细胞的发育、胰岛素的释放及

其在外周组织的作用。

2.1MiRNAs 与胰腺细胞发育

MiR-375可在斑马鱼胰岛

的发育中起作用,敲除miR-375可导致胰岛形态发育缺陷。

Lynn 等[3]研究发现小鼠孕14.5d 胰腺发育过程中有107种miRNAs 发生改变,其中miR-375在胰腺内分泌前体细胞表

达,并且和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

1,Pdx-1)共同作用。敲除miR-375的纯合子小鼠表现为胰腺β细胞总量减少,提示miR-375在胰腺β细胞发育中起了重

要的作用;在小鼠胰腺发育早期删除Dicer1的RNase Ⅲ结构域(同时使用Pdx-1增强子)可使所有胰腺细胞,特别是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明显减少;而在胰腺发育晚期删除Dicer (使用胰岛素增强子),无论在胰腺的形态学还是β细胞数量都没有改变,提示miRNAs 可能是整个胰腺发育中所必需的,并且主要作用于发育的早期。Poy 等[4]进一步证实,敲除miR-

375的小鼠胰岛α细胞数量增加,空腹和餐后胰高糖素水平

增加,糖异生和肝糖输出增加,同时β细胞数量减少,提示

miR-375对维持胰腺α、β细胞数量和生理功能都具有重要

作用。

MiR-124a 也在胰岛β细胞中大量存在,在发育的胰腺

中低表达,在孕期和生育年龄显著增高,提示miR-124a 可能在调节胰腺β细胞发育中起作用

[5]

。叉头蛋白A2(forkhead

box protein A2,FoxA2)是已经确立的miR-124a 的靶基因,可

调节β细胞特异转录因子Pdx -1、内向整流钾通道6.2(inwardly-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 6.2,Kir6.2)和磺脲类药物受体1(sulfonylurea receptor 1,Sur1)的表达。在小鼠胰岛素瘤细胞系MIN6细胞过表达或沉默miR-124a 可导致

FoxA2水平和其下游基因Pdx-1、Kir6.2和Sur-1的改变,提

示其在胰腺β细胞发育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胰腺内分泌细胞分化中至关重要的转录因子神经元素3可被miR-15a/b 、miR-16和miR-195调节,也提示其在胰腺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2.2MiRNAs 与β细胞胰岛素的释放在正常的胰岛β细

胞,胰岛素的分泌依赖葡萄糖浓度和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改变。Poy 等[6]从胰腺β细胞系MIN6和α细胞系TC1克隆出胰岛特异性miR-375,推断其可调节胰岛素释放。MiR-375过度表达可抑制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肌侵蛋白(myotrophin ,Mtpn )是miR-375预测的靶基因,细胞实验显示,以siRNA 沉默Mtpn 基因可模拟miR-375过表达所引起的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的减少和胞吐作用的抑制,同时

miR-375可直接和Mtpn 3′UTR 结合,证实Mtpn 是miR-375

的直接靶基因。此发现第一次确定了一个哺乳动物miRNAs

综述与讲座

基因的生物功能。后来研究显示,miR-375对Mtpn蛋白的表达和胰岛素释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转录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起作用,NF-κB的激活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增加有关。

El Ouaamari等[7]应用数据库分析显示,在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3′-phosphoinositid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1,PDK1)3′UTR有miR-375结合位点,在β细胞系中过表达miR-375可使PDK1蛋白表达减少,下游蛋白激酶B 通路、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GSK3)磷酸化水平下调、β细胞数量减少及寿命缩短。自发性2型糖尿病Gyoto-Kakizaki(GK)大鼠胰岛中miR-375表达减少,在离体大鼠胰岛中,高糖可降低miR-375的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dx-1和神经元分化因子1基因存在于miR-375基因附近的保守位点内,提示miR-375可能在调控胰腺发育和功能维持的调控网络中发挥作用。

除了miR-375,通过PicTar靶基因预测数据库预测得到许多其他的miRNAs,包括miR-124a和let-7b,可和Mtpn的3′末端结合。MiR-375、miR-124a和let-7b在MIN6细胞系中大量存在[5],let-7b在小鼠大多数组织普遍存在,而miR-375和miR-124a有组织特异性和细胞特异性表达。三者可协调一致,共同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当三种miRNAs共同作用时,Mtpn水平显著低于其分别作用的结果。在MIN6细胞过表达的miR-124a在基础血糖水平可促进胰岛素的释放,而高糖条件下抑制胰岛素的释放。MiR-124a可与Rab27A上的保守位点结合,提示其是miR-124a直接的靶基因。MiR-124a对胰岛素释放的调节可能还有SNAP25、Rab3A、Synapsin-1A、Rab27A和Noc2的参与。

Plaisance等[8]研究发现,在胰岛细胞过表达miR-9可严重抑制葡萄糖或钾离子诱导的细胞外分泌,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转录因子Onecut2的表达,增加与β细胞分泌颗粒有关的Rab GTPase增强子Granuphilin/Slp4的活性来发挥负性调控胰岛素分泌作用的。而下调Granuphilin可使胰岛素分泌增高,提示在胰岛细胞中适度的miR-9表达对维持Granuphilin表达水平和胰岛素分泌能力有重要的调节作用。Esguerra等[9]发现与Wistar大鼠相比,GK大鼠胰岛细胞有24种miRNAs表达升高,6种降低,其中miR-335可与突触融合蛋白结合蛋白1的3′UTR结合,提示miR-335亦可能参与胰岛素释放。

2.3MiRNAs与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作用胰岛素信号在外周组织传导障碍,认为是胰岛素抵抗形成的关键。Herrera 等[10]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K大鼠肝脏和脂肪组织中分别有12种和5种miRNAs改变。Kl觟ting等[11]对腹部手术患者大网膜脂肪研究显示,miR-17-5p和miR-132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下降,并且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有关。

2.3.1脂肪组织Esau等[12]研究显示miR-143在脂肪细胞的分化中上调,以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iR-143的活性,可使胰岛素敏感葡萄糖转运子4、激素敏感脂肪酶、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的表达下调,增加三酰甘油聚集,抑制脂肪细胞分化。敲除miR-143可引起脂肪细胞中ERK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提示miR-143可能通过靶基因ERK5参与脂肪细胞分化。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小鼠肠系膜脂肪组织miR-143显著升高,且miR-143表达水平与体质量和肠系膜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miR-17-92也显著上调,可通过抑制肿瘤抑制因子Rb2/p130的表达加速脂肪细胞的分化。

He等[13]在GK大鼠骨骼肌的研究发现,2种miR-29家族成员miR-29a和miR-29b在糖尿病组升高,进一步研究显示,miR-29家族在所有的3个胰岛素靶器官——

—肌肉、脂肪和肝脏都上调。在小鼠的脂肪细胞3T3-L1中过表达miR-29a/b/c可抑制胰岛素刺激下葡萄糖的摄取。高水平的miR-29可在高糖高胰岛素培养的细胞中模拟胰岛素抵抗状态。以高糖高胰岛素干预3T3-L1脂肪细胞可引起miR-29a/b升高,miR-29c不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证实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ulin induced gene1,Insig1)和Caveolin2(Cav2)是miR-29a/b/c的靶基因。过表达miR-29可导致Insig1和Cav2水平的下降,显著抑制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促发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3.2肝脏非酒精性脂肪肝以肝脏脂肪聚积为特征,是胰岛素抵抗重要的肝脏表现。与无代谢综合征的患者相比,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miR-122可下调63%。将针对miR-122的反义寡核苷酸注入小鼠体内可导致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降低,进一步将小鼠的肝细胞取出培养,发现肝脏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减少,脂肪酸氧化增加,表明miR-122可调节小鼠的脂代谢[14]。同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活性也增加。在HepG2细胞中过表达miR-122可导致包括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REBP)-1c/2、脂肪合成酶和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等几乎所有脂肪形成的关键基因表达显著下降。

Li等[15]亦以miRNA芯片的方法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b/ob小鼠肝脏中8种miR(miR-34a、-31、-103、-107、-194、-335-5p、-221和-200a)上调,3种miR(miR-29c、-451和-21)下调,提示这些miRNAs可能参与了肝脏中葡萄糖的代谢。进一步研究显示在肥胖小鼠肝脏或脂肪中过表达miR-103/107均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miR-103/107的失活可增加其靶基因Caveolin1的表达,伴有胰岛素受体稳定性的增加和脂肪体积的下降[16]。Godlewski等[17-18]研究发现胶质母细胞瘤中miR-451降低,其可通过靶向结合肿瘤抑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复合物的伴侣钙结合蛋白39,抑制包括AMPK在内的下游一系列蛋白激酶的活性。MiR-451的水平可随血糖水平变化而变化,能量充裕时miR-451表达升高,可通过抑制AMPK信号途径增加细胞增殖的速率。葡萄糖缺乏时,miR-451水平下调,激活AMPK,抑制细胞增殖速率,增加细胞存活和迁移。MiR-21通过激活PTEN依赖的P13K信

号通路调节吉西他滨诱导的胆管癌细胞的凋亡;P13K是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推测miR-21可能通过作用于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某些分子,参与对胰岛素的释放和调节作用。

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ate1,IRS-1)是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中重要的成分。IRS-1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体型小和胰岛素抵抗。Ryu等[19]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证实IRS-1是miR-126的直接靶基因,在转染miR-126前体质粒的SK-Hep1肝细胞中,miR-126过表达可使IRS-1表达降低75%并减少IRS-1磷酸化水平,但不影响其下游基因Akt2和GSK3b的表达。在胰岛素刺激下,在减少IRS-1表达的同时,也可降低Akt2和GSK3b的表达,并且其降低是通过IRS-1直接作用的。

2.3.3骨骼肌Huang等[20]发现GK大鼠和对照组相比,骨骼肌miR-24显著下调。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证实miR-24可与代谢调节中的重要因子p38-MAPK3′UTR特异位点结合,提示p38-MAPK是miR-24的直接靶基因,并且此结合位点在人、大鼠和小鼠中高度保守。

Granjon等[21]在志愿者中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前及3h后骨骼肌活检比较,有37种miRNAs下调,对应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参与胰岛素信号传导和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其中miR-1和miR-133a有明显的改变,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中得到同样的结果;而正胰岛素高葡萄糖钳夹实验对志愿者骨骼肌的miR-1和miR-133a无明显影响,提示胰岛素水平而非葡萄糖浓度对miR-1和miR-133a发挥作用。胰岛素可通过激活SREBP-1c下调肌细胞增强因子(myocyte enhancer factor,MEF)-2C,影响miR-1和miR-133a的表达;过表达SREBP-1c可下调miR-1和miR-133a的表达,而敲除SREBP-1c基因可增加胰岛素刺激下miR-1和miR-133a的表达。以MEF-2C特异抗体与pri-miR-1-2和pri-miR-133a-1之间的增强子结合位点结合,可显著减少miR-1和miR-133a的表达,证实胰岛素下调miR-1和miR-133a的表达是通过激活SREBP-1c下调MEF-2C实现的。

3结论与展望

与转录因子相比,miRNAs的调控机制可能更能够满足生物体精密而协调的基因表达调控需要。更重要的是miRNAs的作用本身就是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调控方式,因此如果能找到对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调控的miRNAs,模拟天然miRNAs,人工构建靶向miRNAs的前体或合成miRNAs 反义寡核苷酸,必将对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等代谢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药物靶点。

参考文献

[1]Friedman RC,Farh KK,Burge CB,et al.Most mammalian mRNAs

are conserved targets of microRNAs[J].Genome Res,2009,19(1): 92-105.[2]Gu S,Jin L,Zhang F,et al.Biological basis for restriction of

microRNA targets to the3′untranslated region in mammalian mRNAs[J].Nat Struct Mol Biol,2009,16(2):144-150.

[3]Lynn FC,Skewes-Cox P,Kosaka Y,et al.MicroRNA expression is

required for pancreatic islet cell genesis in the mouse[J].Diabetes, 2007,56(12):2938-2945.

[4]Poy MN,Hausser J,Trajkovski M,et al.miR-375maintains normal

pancreatic alpha-and beta-cell mas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106(14):5813-5818.

[5]Tang X,Muniappan L,Tang G,et al.Identification of glucose-

regulated miRNAs from pancreatic{beta}cells reveals a role for miR-30d in insulin transcription[J].Rna,2009,15(2):287-293.

[6]Poy MN,Eliasson L,Krutzfeldt J,et al.A pancreatic islet-specific

microRNA regulates insulin secretion[J].Nature,2004,432(7014): 226-230.

[7]El Ouaamari A,Baroukh N,Martens GA,et al.miR-375targets

3′-phosphoinositid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1and regulates glucose-induced biological responses in pancreatic beta-cells[J].

Diabetes,2008,57(10):2708-2717.

[8]Plaisance V,Abderrahmani A,Perret-Menoud V,et al.MicroRNA-

9controls the expression of Granuphilin/Slp4and the secretory response of insulin-producing cells[J].J Biol Chem,2006,281(37):26932-26942.

[9]Esguerra JL,Bolmeson C,Cilio CM,et al.Differential glucose-

regulation of microRNAs in pancreatic islets of non-obese type2 diabetes model Goto-Kakizaki rat[J].PLoS One,2011,6(4): e18613.

[10]Herrera BM,Lockstone HE,Taylor JM,et al.MicroRNA-125a is

over-expressed in insulin target tissues in a spontaneous rat model of type2diabetes[J].BMC Med Genomics,2009,2:54.

[11]Kloting N,Berthold S,Kovacs P,et al.MicroRNA expression in

human omental and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J].PLoS One, 2009,4(3):e4699.

[12]Esau C,Kang X,Peralta E,et al.MicroRNA-143regulates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J].J Biol Chem,2004,279(50):52361-52365.

[13]He A,Zhu L,Gupta N,et al.Overexpression of micro ribonucleic

acid29,highly up-regulated in diabetic rats,lead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3T3-L1adipocytes[J].Mol Endocrinol,2007,21(11): 2785-2794.

[14]Esau C,Davis S,Murray SF,et al.miR-122regulation of lipid

metabolism revealed by in vivo antisense targeting[J].Cell Metab, 2006,3(2):87-98.

[15]Li S,Chen X,Zhang H,et al.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microRNAs

in mouse liver under aberrant energy metabolic status[J].J Lipid Res,2009,50(9):1756-1765.

[16]Trajkovski M,Hausser J,Soutschek J,et al.MicroRNAs103and

107regulate insulin sensitivity[J].Nature,2011,474(7353):649-653.

[17]Godlewski J,Bronisz A,Nowicki MO,et al.microRNA-451:A

conditional switch controlling glioma cell proliferation and

医学生对艾滋病KAP 现状及干预研究进展*

张钰娟

王建梅△

doi:10.3969/j.issn.0253-9896.2013.01.032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学生,医科;行为;知识;态度;干预性研究;综述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KZ98)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计划生育科(邮编300211)

审校者及通讯作者E-mail:wangjianmei68@https://www.360docs.net/doc/ac15444419.html,

据联合国艾滋病(AIDS )规划署统计结果显示,截至

2010年底,全球约有艾滋病病毒(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nd AIDS ,PLWHA )共计3400万人,艾滋病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第18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发布最新报告称,全球每年新增的HIV 病毒感染者中约有50%是15~24岁的青少年。在任一艾滋病流行的地区,青年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高危人群[1]。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是青年人,又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其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

KAP )将直接影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也将间接影响PLWHA 人群的生存质量。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医学生对

艾滋病KAP 及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如下。

1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处于中高水平,如Sadeghi 等[2]和

卢小飞等[3]报道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82.1%和82.2%。但医学生也存在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一些认知误区和盲区。

1.1

对正确使用避孕套能有效降低HIV 感染风险的认识不足

大学生处于性活跃年龄,初次性行为低龄化、性行为的

随意性、性伙伴增多及无保护性行为,使其成为性病甚至艾滋病的易感人群,而缺乏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将影响其性行为中避孕套的使用,更增加了HIV 感染的风险。Al-

Rabeei 等[4]和张秀娟等

[5]

的研究显示,分别仅有82.3%和71.6%的医学生能正确认识到避孕套既可用于避孕又可预防

性病和艾滋病,这可能给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带来阻碍。

1.2对HIV 非传播途径认识不清研究发现,医学生对

HIV 的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程度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易发生

混淆,主要表现为关于“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问题,回答正确率仅为45.9%[3]、43.6[5]和57.5%[6];有40%[7]的医

学生认为共用餐具也可传播艾滋病;有69.1%[5]和58%[7]的人担心共用马桶和浴池会感染HIV 。对日常生活中HIV 非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会加剧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过度恐惧和对

PLWHA 人群的歧视态度,影响日后医疗工作中接触、诊治、

护理PLWHA 人群时的心态和行为,从而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不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1.3对HIV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存在盲区HIV 职业暴露是

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PLWHA 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皮肤或黏膜,或被含HIV 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感染HIV 的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做局部消毒处理并上报医院相关部门,由专家组评估暴露级别、指导预防用药。医学生对HIV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暴露后预防处理措施的掌握程度,对加强见习、实习期间及今后工作中的自身防护、减少职业感染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不容乐观的是,医学生对HIV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8-9]。67.7%的口腔科学生在实习前不知道HIV 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措施[10]。防护知识的低水平必将增加暴露行为的高风险,因此医学生应被作为HIV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予以重视,着力提高其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水平。

2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态度现状

艾滋病因其多途径传染、不可治愈及高病死率等特征,

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社会恐惧和社会歧视。PLWHA 人群普遍存在人格耻辱、自我否定、严重抑郁和低生命质量[11]。艾滋病歧视不仅剥夺和损害了PLWHA 的基本人权,使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患者延误就诊和不配合治疗,还会导致

migration[J].Cell Cycle,2010,9(14):2742-2748.

[18]Godlewski J,Nowicki MO,Bronisz A,et al.MicroRNA -451

regulates LKB1/AMPK signaling and allows adaptation to metabolic stress in glioma cells[J].Mol Cell,2010,37(5):620-632.[19]Ryu HS,Park SY,Ma D,et al.The induction of microRNA

targeting IRS -1i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under condition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hepatocytes[J].PLoS One,2011,6(3):e17343.

[20]Huang B,Qin W,Zhao B,et al.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diabetic GK rat model [J].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Shanghai ),2009,41(6):472-477.

[21]Granjon A,Gustin MP,Rieusset J,et al.The microRNA signature

in response to insulin reveals its implication in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on of insulin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nd the role of a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c/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C pathway[J].Diabetes,2009,58(11):2555-2564.

(2012-03-09收稿

2012-07-23修回)(本文编辑

李鹏)

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营养学概念概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需要特别的营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的为运动的人体补充合理的营养,使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是运动营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运动营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受训练、遗传、健康状态、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营养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加强,由此给运动营养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系统的阐述是有必要的。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的营养需要,利用营养因素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力恢复和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 营养是指人体从外部环境摄取、消化、吸收与利用食物和养料的综合过程。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和比赛情况下的营养需要、营养因素与机体功能、运动能力、体力适应以及防治运动性疾病的关系,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中医养生学、烹饪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确良联系。 合理营养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支持运动训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体力适应、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和伤病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合理营养为运动员提供适宜的能量;合理营养有助于剧烈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合理营养有利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不同体育项目、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期的特殊医学要求);合理的营养可保障肌纤维中能源物质(糖原)的水平稳定,减少运动性创伤的发生率。 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和评估运动人体代谢及体能状况,并提供营养学强力恢复手段的学科。这门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运动科学中成为研究热点的学科,并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增强体能和保证健康的作用。 1.我国运动营养学发展概况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就有专门为贵族营养服务的食医,同时对营养、运动与健康也有研究。古代养生运动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等。古典的养生学说,如《食经》、《食医心鉴》、《饮膳正要》等,用“食医同源”、“医膳功”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食物的功用与合理营养的保健作用。 2.国际运动营养发展概况

糖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 一、选择题 ( )1、一摩尔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辅酶a a 1摩尔; b 2摩尔; c 3摩尔; d 4摩尔; e 5摩尔。( )2、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的酶就是 a 果糖二磷酸酶; b 葡萄糖—6—磷酸酶; c 磷酸果糖激酶; d 磷酸化酶。 ( )3、糖酵解的终产物就是 a 丙酮酸; b 葡萄糖; c 果糖; d 乳糖; e 乳酸。( )4、糖酵解的脱氢步骤反应就是 a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b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c 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e 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 )5、反应: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需要哪些条件? a 果糖二磷酸酶、ATP与二价MG离子; b 果糖二磷酸酶、ADP、无机磷与二价MG离子; c 磷酸果糖激酶、ATP与二价Mg离子; d 磷酸果糖激酶、ADP、无机磷与二价Mg离子; e ATP与二价Mg离子。 ( )6、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一摩尔六碳糖裂解为两摩尔三碳糖的反应所需的酶就是 a 磷酸己糖异构酶; b 磷酸果糖激酶; c 醛缩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e 烯醇化酶。 ( )7、糖酵解过程中NADH+ H+的去路 a 使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b 经α—磷酸甘油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c 经苹果酸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氧化; d 2—磷酸甘油酸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 e 以上都对。 ( )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 aATP水解为ADP与无机磷;b 底物经分子重排后形成高能磷酸键,经磷酸基团转移使ADP磷酸化为ATP c 呼吸链上H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形成ATP; d 使底物分子加上一个磷酸根; e 使底物分子水解掉一个ATP。 ( )9、缺氧情况下,糖酵解途径生成的NADH+ H+的去路 a 进入呼吸链氧化供能; b 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c 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 d 醛缩酶的辅助因子合成1,6—二磷酸果糖;

生物化学习题集:第五章 糖 代 谢

第五章糖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 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和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 磷酸葡萄糖。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2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分子ATP和2分子GTP。 (六)蔗糖和淀粉的生物合成 在蔗糖和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或UDPG 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第七章 糖代谢

第七章糖代谢 ?新陈代谢 ?高能化合物 ?糖的分解 ?糖的合成 第一节新陈代谢 ?提问:什么是新陈代谢? ?新的来,久的去 ?花开花落、四季轮回、“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生化定义——泛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 ?是生物体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有机统一。 1.1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统一 1.2 新陈代谢的共性 ?生物虽然形貌各异,习性万千,但体内的新陈代谢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提问:为什么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呢? ?共同的祖先! 途径相似 ?A. 代谢 ?大同各类生物的物质的代谢途径十分相似 ?小异也有偏向 ?低等的厌氧生物尚没有发展出好氧代谢途径,而高等生物包括好氧细菌都发展出了更为高效的好氧代谢,但同时保存了厌氧代谢途径。 步骤繁多,具有严格的顺序性; ?B. 反应 按进程新陈代谢 ?营养物质的摄取与吸收 ?细胞内的物质代谢

?代谢产物的去向与废物排泄 ?这门课主要涉及目前已经清楚的细胞内四大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1.3 代谢的研究方法 ?A.同位素示踪法 ?将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物质参与代谢反应,测试该基团在不同物质间的转移情况,来认识代谢过程。 ?例 整体方法 ?B. ?C.组织提取法 D.自由能判断(逻辑判断) ?宏观世界的热力学规律在微观生物体细胞内仍然适用。 ? A.热力学定律与自由能 当体系恒温、恒压下发生变化时 ?△G= △H - △TS= -W(W-体系都外所作的功) ?①△G<0时,W>0,体系对外作功,该反应可自发进行 ?②△G = 0时,W =0,该反应过程为可逆过程 ?③△G>0时,W<0,该反应不可自发进行,必须吸收外来能量才能进行,同时,该反应的逆过程可以自发进行。 ?提问:在代谢过程分析时,中间产物有A、B、C、D、E,如果G分别为3、5、 7、4、2,请判断自发反应的顺序? ?答案:△G<0 ?7→5 →4 →3 →2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

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进展 [摘要] 妊娠期糖尿病是常见的妊娠期内科合并症之一,目前其发病率逐年升高。 该文就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对子代的影响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妊娠糖代谢异常 1 引言 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多,包括育龄期妇女。我国调查结果显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包括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 mellitus,GDM)和糖耐量异常]的平均发病率为6.6%,其中南方为7.2%,北方为5.1%。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的发生率升高外,还可对第二代甚至第二代的后代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加深对GDM的认识,对该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GDM的发病机制、诊断、对子代的影响及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2发病机制 GDM的病因不明。经典的观点认为,孕期胎盘生乳素、催乳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孕激素等拮抗胰岛素激素水平的升高及其造成的胰岛素抵抗状态,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GDM可能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2.1基因异常与遗传易感性 国内外学者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m leuco—cyte antigen,HLA)-Ⅱ类基因与GDM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认为GDM与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一样存在遗传异质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GDM与不同的HLA-Ⅱ类易感基因、保护基因有关;HLA-Ⅱ类基因可能增加患者的易感性,但不是决定遗传特性的首要因素。牛秀敏等…研究发现,磺脲类受体1(sulpho-nyhrea receptor l,SURl)24内含子等位基因“C”及31外显子等位基因“A”可能为我国天津人GDM及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SURl 24内含子“cc”基因型与GDM病情较重密切相关。研究还显示,B,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Trp64Arg突变与胰岛素抵抗的生理状态有关,在GDM组,Trp64Arg基因型比糖耐量正常孕妇更多见‘21。 2.2营养因素 饮食结构不良、营养过剩及营养不良均与GDM的发生有关。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孕前体重指数高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指数与血清瘦素水平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脂肪团的生长,其产生的细胞活性因子(如瘦素和TNF-0【)的增加与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有关‘3|。营养缺乏可导致某些微量元素及抗氧化物质缺乏,氧化应激增强则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2.3炎症因子 2.3.1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反映炎症的非特异性的敏感指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P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妊娠早期CRP水平显著升高的孕妇随后发展成GDM的相对危险度是糖耐量正常组的3.2倍,发展成GDM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P水平显著升高。说明母体的炎症反应在妊娠早期就已出现,而CRP水平较高的孕妇更有可能发展为GDM和子痫前期。CRP可作为GDM的独立预测因子‘41。 2.3.2肿瘤坏死因子-Ot妊娠过程中,子宫蜕膜和胎盘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在接受同种异型的胎儿抗原刺激后可分泌TNF·a。体外实验表明,与糖耐量正常的孕妇相比,GDM患者的胎盘可释放更多的TNF-q。 2.3.3 白介素白介素.1、白介素一6和白介素-8均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其中自

生物化学 复习资料 重点+试题 第五章 糖代谢

第五章糖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与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 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与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与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与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与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分子CO2, 产生3分子NADH+H+,与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与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 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就是G-6-P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与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就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与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就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就是在 线粒体与细胞液中进行的。2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分子ATP与2 分子GTP。 (六)蔗糖与淀粉的生物合成 在蔗糖与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就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 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或UDPG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中有很多变构酶可以调节代谢的速度。酵解途径中的调控酶就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与丙酮酸激酶,其中6-磷酸果糖激酶就是关键反应的限速酶;三羧酸反应的调控酶就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与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就是关键的限速酶。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有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磷酸葡萄糖磷酸酯酶。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酶 就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它们受可逆共价修饰、变构调控及能荷的调控。 二、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异生 (glycogenolysis) 2.Q酶 (Q-enzyme) 3.乳酸循环 (lactate cycle) 4.发酵 (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医学检验--低血糖症、糖代谢先天性异常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低血糖症 (一)概述 低血糖是由于某些病理和生理原因使血糖降低至生理低限以下[通常<2.78mmol/L (50mg/dl)]的异常生化状态引起,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血糖恒定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保证中枢神经的功能。 1.低血糖时的调节 葡萄糖反调节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其特点是: (1)预防和纠正低血糖不只是通过减少胰岛素分泌; (2)胰岛素是主要的降糖因子,它与许多升高血糖的反调节因子共同构成一个调节糖代谢的安全系统,该系统中一个或多个部分功能受损,其他部分可以互补或代偿; (3)减少胰岛素分泌对预防和纠正低血糖最重要。 2.低血糖症状 低血糖症状是指脑缺糖和交感神经兴奋两组症状。 脑缺糖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抑制,皮质下功能异常,病人有头痛、焦虑、精神不安以致神经错乱的表现,全身或局部性癫痫甚至昏迷、休克或死亡; 血糖下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病人感到饥饿、心慌、出汗,面色苍白和颤抖。 反复发作的慢性低血糖造成的脑组织损害可致病人痴呆。 3.分类 根据低血糖发作的特点和原因,可将其分为空腹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三类。 (1)空腹低血糖的分类及原因 2)肝源性低血糖 严重肝细胞损害:肝癌、肝硬化、肝炎(暴发性、中毒性)、胆管炎、胆汁淤积、心衰所致肝淤血。 先天性肝酶系异常:糖原代谢酶、糖异生酶、糖原合成酶缺乏。 3)肾源性低血糖:①肾性糖尿;②肾功能衰竭晚期(非透析引起)。 4)过度消耗或摄入不足:长期饥饿、剧烈运动、透析失糖、慢性腹泻、长期发热、哺乳、妊娠、吸收不良。 5)其他:自身免疫性低血糖、酮症性低血糖、Reye综合征、败血症。 空腹低血糖的反复出现常提示有特殊的器质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β细胞瘤,

糖代谢百度百科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另外包括一些双糖及单糖。多糖及双糖都必须经过酶的催化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经唾液中的α淀粉酶 作用,催化淀粉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α糊精和少量葡萄糖。在小肠黏膜刷状缘上,含有α糊精酶,此酶催化α极限糊精的α-1,4-糖苷键及α-1,6- 糖苷键水解,使α-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刷状缘上还有麦芽糖酶可将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小肠黏膜还有蔗糖酶和乳糖酶,前者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后者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糖被消化成单糖后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上段,己糖尤其是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

糖代谢 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有特定的载体参与: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着与细胞膜结合的Na+-葡萄糖联合转运体,当Na+经转运体顺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葡萄糖随Na+一起被移入细胞内,这时对葡萄糖而言是逆浓度梯度转运。这个过程的能量是由Na+的浓度梯度(化学势能)提供的,它足以将葡萄糖从低浓度转运到高浓度。当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葡萄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基底面单向葡萄糖转运体(unidirectional glucose transporter)顺浓度梯度被动扩散到血液中。小肠上皮细胞内增多的Na+通过钠钾泵(Na+-K+ ATP 酶),利用ATP提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

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 编辑本段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lood sugar)。体内血糖浓度是反映机体内糖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糖浓度为3.9~6.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7.0 mmol/L称为高血糖,低于3.9mmol/L 称为低血糖。要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必须保持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动态平衡。 一、血糖的主要来源及去路 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③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在长期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糖代谢

第七章糖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2分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过连续两次脱羧和脱氢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和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进行一次释放2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经过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被氧化分解成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第五章 糖与糖代谢.

①①①糖与糖代谢 §5.1 糖的生物学作用:上册P1 (1章) 糖类是细胞中非常重要一类物质,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①①糖的生物学作用: ①1①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动植物躯壳,如纤维素和甲壳素(昆虫和甲壳类动物 的外骨骼)。 ①2①能源物质:贮存能源的糖类,如淀粉、糖原和葡萄糖。 ①3①转变为其他物质(碳源物质):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和脂 肪酸等提供碳骨架。 ①4①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大多数蛋白质是糖蛋白,如免疫球蛋白、激素、 毒素、凝集素、抗原以至酶和结构蛋白。在糖蛋白中起信息分子作用的为糖链。如B-型血外端的半乳糖用α- 半乳糖苷酶(来自海南产的咖啡豆中)切除掉,则B-抗原活性丧失,呈现O-型血的典型特征。 糖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生命开始,卵细胞受精、细胞凝集、胚胎形成,细胞的运转和粘附。 2.细胞间的相互识别,通讯与相互作用。 3.免疫保护(抗原与抗体),代谢调控(激素与受体),形态发生、发育,器 官的移植。 4.癌症发生与转移,衰老、病变等过程。 糖是生物体内重要信息物质,在细胞识别、信号传递与传导、免疫过程、细胞通讯和代谢调控中都扮演重要作用。糖生物学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①①①糖的结构特点: 糖的分子结构比蛋白质和核酸复杂。如葡萄糖有4个不对称碳原子,成环后C 又形成α、β两个异头体结构,葡萄糖同分异构体有25=32个。结构复杂多样的糖1 分子成为携带生物信息的极好载体。多肽与核酸携带信息仅依赖于其组成单体的种类、数量和连接顺序,而糖链携带信息除单体种类、数量和排列外还有分支结构和异头碳构型。因此糖的聚合体单位重量携带的信息量比蛋白质和核酸大的多。 ①①①糖工程: 糖工程即糖类药物的研究,包括药用寡糖及类似物的合成,糖蛋白及糖脂中糖的改性修饰,糖与蛋白的联结等内容。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在极快发展,如“抗粘附”类寡糖药物的研究,其原理为细胞感染首先是入侵病原体表面的糖蛋白(粘附蛋白)识别正常人细胞表面的寡糖(配体),继而发生粘附作用。若引入与寡糖结构(配体)相同或类似的游离寡糖,并使它们与病原体上的粘附蛋白结合即可避免病原体对细胞的感染,而成为“抗粘附”类寡糖药物,此类药物在与病原体的粘附蛋白结合后会被排出体外而防止感染。如已开发出对付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可防治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已鉴定了与人体发炎过程及癌细胞转移密切相关的粘附蛋白E-Selectin中四糖的结构等。 糖工程研究内容首先进行天然产物(如粘附蛋白)的分离和纯化,然后进行微量寡糖的分析,确认结构,最后进行寡糖的合成,为此已发展了寡糖的液相和

第七章糖代谢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答案 名词解释: 1、糖酵解途径: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的条件下,经过许多中间步骤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氧化。这个分解过程与酵母生醇发酵大致相同,因此糖的无氧氧化又称为糖酵解。 2、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3、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经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又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4、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填空题 1.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2.细胞液乳酸 3.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4.4 2 5.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 4 2 1 12 6.细胞液线粒体36 38 7.葡萄糖糖原 8.磷酸戊糖途径戊糖 9.肝脏肾脏 10. 糖异生作用 简答题 1.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糖酵解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迅速获得能量的重要方式。例如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则糖酵解过程加强,以补充运动所需能量。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贫血、失血、休克、呼吸障碍、循环障碍等,因氧供应不足,组织细胞也可增强糖无氧分解,以获得少量能量。 (2)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某些组织细胞如红细胞、视网膜、睾丸、白细胞、肿瘤细胞等,其所需能量仍由糖酵解供应。红细胞缺少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分解,维持红细胞结构和功能所需的能量全部依赖糖无氧分解获得。 (3)为体内其它物质的合成提供原料

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特点: (1)三羧酸循环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2)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主要的产能途径,每一次三羧酸循环共生成12分子ATP。 (3)三羧酸循环是单向反应体系。 生理意义: (1)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 (3)糖有氧氧化是体内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3.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生成5-磷酸核糖 (2)生成NADPH

5__糖代谢复习题

第五章糖代谢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 糖酵解:糖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三羧酸循环: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磷酸戊糖途径:在组织中添加酵解抑制剂碘乙酸(抑制3-P-甘油醛脱氢酶)或氟化物(抑制烯醇化酶)等,葡萄糖仍可被消耗;并且C1更容易氧化成CO2;发现了6-P-葡萄糖脱氢酶和6-P-葡萄糖酸脱氢酶及NADP+;发现了五碳糖、六碳糖和七碳糖;说明葡萄糖还有其他代谢途径 乙醇发酵:由葡萄糖转变为乙醇的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动物在激烈运动时或由于呼吸、循环系统障碍而发生供氧不足时。生长在厌氧或相对厌氧条件下的许多细菌。葡萄糖+2Pi+2ADP 无氧条件 2乳酸+2ATP+2H2O 葡萄糖异生作用:由丙酮酸、草酰乙酸、乳酸等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1、克服糖酵解的三步不可逆反应。2、糖酵解在细胞液中进行,糖异生则分别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 糊精:淀粉在唾液α-淀粉酶的催化下生成糊精,葡萄糖和麦芽糖。 极限糊精: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 激酶与酯酶: R酶:脱支酶D酶:糖苷转移酶Q酶:分支酶 α-淀粉酶: α-淀粉酶是淀粉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的α-1,4 糖苷键。 β-淀粉酶:是淀粉外切酶,水解α-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 回补反应:可导致草酰乙酸浓度下降,从而影响三羧酸循环的运转,因此必须不断补充才能维持其正常进行,这种补充称为回补反应. 巴斯德效应: 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合成ATP的过程。 二、问答题 1.何谓糖酵解?发生部位?什么是三羧酸循环?它对于生物体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糖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 发生部位:细胞质 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 意义:与糖酵解构成糖的有氧代谢途径,为机体提供大量的能量,一分子葡萄糖经EMP、TCA循环和呼吸链氧化共可产生32个ATP。TCA循环是糖、脂类、蛋白质代谢联络的枢纽。 TCA循环既是物质分解代谢的组成部分,亦是物质合成的重要步骤,为其他生物合成提供原料。 2.AT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底物。为什么ATP浓度高,反而会抑制磷酸果糖激酶? 在代谢途径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所处的部位是控制代谢反应的有力部位。而糖酵解中有三步反应不可逆,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因此这三种酶对酵解速度起调节作用。 3.PPP途径有几步氧化反应? PPP途径有何特点和生理意义?发生部位? 葡萄糖的氧化脱羧阶段 葡萄糖的氧化脱羧阶段:6-P葡萄糖+2NADP++H2O 5-P-核酮糖+CO2+2NADPH+2H+ 非氧化的分子重排阶段:6×6-P葡萄糖+12NADP++7H2O 6CO2+12NADPH+12H++Pi+ 5×6-P葡萄糖 意义:1)、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剂(力),比如参与脂肪酸和固醇类物质的合成。2)、 NADPH可保证在红细胞中保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防止膜脂过氧化;维持血红素中的Fe2+;)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贫血病。3)、该途径的中间产物为许多物质的合成提供原料,如:5-P-核糖、核苷酸4-P-赤藓糖、芳香族氨基酸。(5-P-核糖的唯一来源就是PPP途径。) PPP途径广泛存在动、植物细胞内,在细胞质中进行。 4.为什么说6-磷酸葡萄糖是各个糖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第七章糖代谢

A ?果糖二磷酸酶 B ?丙酮酸激酶 C 丙酮酸羧化酶 式丙酮酸羧激酶 7.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 A ?肌肉组织是贮存葡萄糖的器官 B -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激酶 C ?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 D ?肌肉组织缺乏磷酸酶 £?肌糖原分解的产物是乳酸 8.葡萄糖与甘油之间的代谢中间产物是: A ?丙酮酸 B - 3-磷酸甘油酸 C 磷酸二羟丙酮 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 -乳酸 9. 1 分子葡萄糖酵解时净生成多少个 ATP A .1 B .2 C .3 D .4 E .5 10. 糖原的一个葡萄糖残基无氧酵解时净生成多少个 A .1 B .2 C .3 D .4 E .5 14.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和糖原分解各条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 合物是: A.1-磷酸葡萄糖 B.6-磷酸葡萄糖 C.1 , 6-二磷酸果糖 D.3-磷酸甘油酸 E.6-磷酸果糖 15. 一分子乙酰辅酶 A 经氧化分解可生成的 ATP 的数量为 A .6 B .8 C .12 D .15 E .24 16. 一分子葡萄糖在体内有氧氧化,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 A ? 2或3分子ATP B ? 12或15分子ATP C . 6或8分子ATP D . 4或6分子ATP E .36 或 38 分子 ATP 17. 巴斯德效应是指 A .酵解抑制有氧氧化 B .有氧氧化抑制酵解 第七章 糖代谢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正常静息状态下,体内大部分血糖主要被下列哪一器官利 用 A .肝 B .脑 C .肾 D .脂肪 E ?肌肉 2. 糖代谢中间产物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 A ? 6-磷酸葡萄糖 B ? 6-磷酸果糖 D . 3-磷酸甘油醛 E . 1 . 3-二磷酸甘油酸 3. 下列那个代谢过程不能直接补充血糖 A .肝糖原分解 B .肌糖原分解 小球的重吸收作用 4.在糖原合成中作为葡萄糖载体的是: A . ADP B . GDP C .CDP 5.下列哪个激素可使血糖浓度下降? A ?肾上腺素 B ?胰高血糖素 6 .下列哪一个酶与丙酮酸生成糖无关? C . 1 , 6-二磷酸果糖 C ?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 D . TDP E . UDP C ?生长素 D ?糖皮质激素 D .糖异生作用 E .肾 E .胰岛素 D .醛缩酶 E .磷酸烯醇 ATP 11.三羧酸循环和有关的呼吸链反应中能产生 ATP 最多的步骤是: A .柠檬酸7异柠檬酸 B .异柠檬酸7 a -酮戊二酸 C ? a -酮戊二酸f 琥珀酸 D ?琥珀酸7苹果酸 £?苹果酸7草酰乙酸 12. 成熟红细胞主要以糖酵解供能的原因是: A .缺氧 B .缺少TPP C .缺少辅酶 A D .缺少线粒体 13. 三羧酸循环中最主要的调节酶是 A ? a -酮戊二酸脱氢酶 B .柠檬酸合酶 E .苹果酸脱氢酶 C .异柠檬酸脱氢酶 E .缺少微粒体 D .丙酮酸脱氢酶 C .有氧氧化与酵解无关 D ?酵解与耗氧

糖代谢

第一节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酵解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概念: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的过程。 1.基本途径 关键酶: 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上述3个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是糖酵解途径流量的3个调节点,故被称为关键酶。 意义: ①.紧急供能:剧烈运动时。 ②.生理供能:红细胞、白细胞、神经和骨髓。 ③.病理供能:严重贫血、呼吸功能障碍和循环功能障碍。 二、糖有氧氧化基本途径及供能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1.基本过程: 从乙酰辅酶A开始,三羧酸每循环一次,可产生2分子CO2,3分子NADH,1分子FADH2。 2.供能: 1分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可净生成12分子ATP。 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CO2和H2O可净生成38分子ATP。 3.关键酶: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 4.意义: (1)供能:是机体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2)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3)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变的联系枢纽。 第二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分别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人体肝 糖原总量70-100g,肌糖原180~300g。 1.肝糖原的合成 2.肝糖原分解 3.关键酶: 糖原合酶;磷酸化酶 第三节糖异生 体内非糖化合物转变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能进行糖异生的非糖化合物主要为甘油、氨基酸、乳酸和丙酮酸等。 1.糖异生的基本途径 2.意义: 维持血糖恒定,补充糖原储备。 3.乳酸循环:

第七章 糖代谢

第七章 糖代谢 第一节 糖代谢概述 1.1、糖代谢的类型 p311 1.2、糖代谢的生物学意义 p311 1、提供能量; 2、提供合成其它物质的碳源; 3、作为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4、作为信息分子。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2.1、糖的无氧分解 p311 1、概况: 2、反应历程:3 阶段共11步或12步反应,均在胞液中进行。其中第1、2阶段共10步反应称为糖酵解途径(EMP 途径)。P311-316 Ⅰ、第一阶段:葡萄糖 → 磷酸丙糖,共5步反应。 P312-313 糖的有氧分解 糖的无氧分解 磷酸戊糖途径 糖异生作用 由单糖合成寡糖及多糖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合成代谢 糖代谢 寡糖及多糖的降解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此阶段共需耗2分子ATP。⑴、⑶两步反应均为不可逆反应,为EMP途径中的重要调控位点。催化酶均为别构酶。其中ATP虽然是磷酸果糖激酶Ⅰ的底物,但对该酶具有别构抑制作用(反馈抑制)。 经此阶段,1C6 →2C3。 注意:书写反应式时,应写明底物、产物、酶、辅助因子、可逆性等。 Ⅱ、第二阶段: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共5步反应,为EMP途径的重要阶段。 P313-314

Mg2+或Mn2+ 此阶段经历了一次脱氢,产生1分子NADH+H+,2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产生2

分子ATP。第⑽步反应可视为不可逆反应,由丙酮酸激酶(别构酶)催化,为EMP 途径的重要调控位点。1,6-二磷酸果糖(磷酸果糖激酶Ⅰ的产物)对丙酮酸激酶具有别构激活作用(前馈激活)。 Ⅲ、第三阶段:丙酮酸的还原。P316 乳酸脱氢酶 整个无氧分解途径如下:p315-316

运动与糖代谢讲解学习

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营养学概念概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需要特别的营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的为运动的人体补充合理的营养,使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是运动营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运动营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受训练、遗传、健康状态、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营养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加强,由此给运动营养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系统的阐述是有必要的。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的营养需要,利用营养因素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力恢复和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0 营养是指人体从外部环境摄取、消化、吸收与利用食物和养料的综合过程。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和比赛情况下的营养需要、营养因素与机体功能、运动能力、体力适应以及防治运动性疾病的关系,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中医养生学、烹饪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确良联系。 合理营养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支持运动训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体力适应、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和伤

糖代谢异常引发的疾病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糖代谢异常引发的疾病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9级21班2组吴胜春何蒙文黄小龙祝小春 【摘要】糖类是血清代谢物质的一种,糖代谢对机体新陈代谢有重要意义。代谢异常时,可引发机体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蚕豆病、肝病等。通过对糖代谢过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有关糖代谢异常引发的疾病,学习其发病机理、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手段,进而找出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蚕豆病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肝病 糖代谢异常可引起人体多种疾病,其中以糖尿病最为常见。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即糖尿病足病、眼病、心脏病、脑病、肾病。蚕豆病是一种先天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遗传性疾病,当患者进食蚕豆、蚕豆制品或服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等导致急性血管内溶血,出现溶血危象。通过一系列的文献检索,学习糖代谢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而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蚕豆病、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胎儿及母亲的影响。目的在于了解其发病机理,从而研究出有效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为主。 1 糖尿病 1.1 糖尿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 1.2 糖尿病的日常治疗方法 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使糖尿病患者得

生物化学第五章 糖代谢

第五章糖代谢 一、糖类的生理功用: ①氧化供能: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②作为结构成分: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 ④转变为其他物质: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二、糖的无氧酵解: 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 活化(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F-1,6-BP)。这一阶段需消耗两分子ATP,己糖激酶(肝中为葡萄糖激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1是关键酶。 2. 裂解(磷酸丙糖的生成):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包括两步反应:F-1,6-BP→磷酸二羟丙酮 +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3. 放能(丙酮酸的生成):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五步反应: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此阶段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放能反应,共可生成2×2=4分子ATP。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4.还原(乳酸的生成):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即丙酮酸→乳酸。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 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己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是G-6-P;肝中的葡萄糖激酶是调节肝细胞对葡萄糖吸收的主要因素,受长链脂酰CoA的反馈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是调节糖酵解代谢途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受ATP和柠檬酸的变构抑制,AMP、ADP、1,6-双磷酸果糖和2,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丙酮酸激酶受1,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受ATP的变构抑制,肝中还受到丙氨酸的变构抑制。 四、糖无氧酵解的生理意义: 1. 在无氧和缺氧条件下,作为糖分解供能的补充途径:⑴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时的相对缺氧; ⑵从平原进入高原初期;⑶严重贫血、大量失血、呼吸障碍、肺及心血管疾患所致缺氧。 2. 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如表皮细胞,红细胞及视网膜等,由于无线粒体,故只能通过无氧酵解供能。 五、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2O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途径获得能量。此代谢过程在细胞胞液和线粒体内进行,一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36/38分子A TP。糖的有氧氧化代谢途径可分为三个阶段: 1.葡萄糖经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 此阶段在细胞胞液中进行,与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相同,涉及的关键酶也相同。一分子葡萄糖分解后生成两分子丙酮酸,两分子(NADH+H+)并净生成2分子ATP。NADH在有氧条件下可进入线粒体产能,共可得到2×2或2×3分子A TP。故第一阶段可净生成6/8分子ATP。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