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1、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是作为()的一个分支出现的,直到

()年,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独立是以德国心理学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为标志的。

2、研究心理学的原则最主要的是要遵循()和

()这两个原则。

3、人的认识过程包括()、()、()、

()和()。

4、心理过程包括()、()、()

三个过程。

5、个性心理结构包括()和()。

6、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

主要包括()、()和()。

7、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为研究学习方便,一般把它分为()

和()两部分;其中心理状态是与()一起发生的。

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和

()等方法;其中实验法包括()和()。

三、选择题

1、心理现象又称为()。

A 心理规律

B 心理活动

C 心理过程

D 个性心理

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科学。

A 心理过程

B 心理现象

C 个性心理

D 认识过程

3、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A 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 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C 个性心理和认识过程

D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4、个性心理是通过()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心理过程

C 意志过程

D 情绪、情感过程

5、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于1879年创建于()。

A 美国

B 英国

C 俄国

D 德国

6、在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是()。

A 意识

B 信念

C 性格

D 理想

7、个性心理特征的构成成分是()。

A 认识、情感、意志

B 感知、记忆、思维

C 能力、气质、性格

D 情绪、情感

四、判断题

1、心理过程就是认识过程。()

2、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因此也是神秘莫测的。()

3、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主要靠估计和猜测。()

4、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就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

第二章心理实质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反射弧

3、条件反射

4、非条件反射

5、第一信号系统

6、第二信号系统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是()的机能,是对()的主观

能动性的反映。

2、()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在()中

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3、枕叶是()神经中枢;顶叶是()神经中枢;额叶是

()神经中枢;颞叶是()神经中枢。

4、由大脑半球表面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叶、()叶、( )

叶、()叶。

5、基本神经过程的运动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和

();兴奋和抑制的()。

6、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心理是

()。

8、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括()和()。

9、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包括()、()、

()。

三、选择题

1、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A 第一信号系统

B 第二信号系统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无条件反射

2、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这种反射是()。

A 经典性条件反射

B 操作性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3、有机体的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

A 反馈

B 反应

C 反映

D 反射

四、判断题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有怎样的客观现实必定会产生怎样的心

理。()

2、一个人专心学习时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种现象

是负诱导。()

3、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4、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反射,因此心理与客观现实之间并无直接

联系。()

5、成语中“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6、谈梅生津、望梅止渴都是条件反射。()

7、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8、潜移默化是无意识的作用。()

9、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意识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人的参加实

践活动的丰富性。()

五、简答题

1、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解释人的心理的实质的?

2、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章注意

一、名词解释

1、注意

2、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

4、有意后注意

二、填空题

1、注意的特征包括指向性和();其中指向性表现为人的心理活

动总是有()地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其他的对象。

2、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

()。

3、注意具有()、()、()

等三种功能。

4、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

()、()、()。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

6、除了刺激物的()强度外,刺激物的()强度在引起无意注

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7、()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兴趣是引起有意

注意的重要原因。

8、有意后注意是一种()类型的注意,它是人类从事

()劳动的必要条件。

9、()刺激的干扰,()刺激长期作用导致注意的分散。

10、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引起注

意转移的新事物的(),个体神经过程的()。

11、注意的品质包括()、()、

()、()。

12、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原因主要有()、

()、()、()。

三、选择题

1、注意是一种()。

A 独立的心理过程

B 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C 个性心理特征

D 以上皆不是

2、人在反映外界事物时多数事物处于()。

A 注意的中心

B 注意的边缘

C 注意范围之外

D 以上皆不是

3、个人的意志努力与()关系密切。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以上皆不是

4、注意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

A 起伏

B 分配

C 转移

D 以上皆不是

5、()直接引起无意注意。

A 直接兴趣

B 学习动机

C 内容性质

D 具体任务

6、有的学生听课时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A 转移

B 分配

C 分心

D 起伏

7、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

A 广度

B 强度

C 时间

D 空间

8、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

A 转移

B 分配

C 分心

D 起伏

9、用霓虹灯做广告是利用了人的()。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以上皆不是

四、判断题

1、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注意。()

2、当注意力不集中时,人们对当前感知的事物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因此,

注意是很重要的认识过程。()

3、注意的稳定性意味着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同一对象。()

4、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

5、“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分配。()

6、一览无余、一目十行都说明人的注意范围很大。()

7、注意的起伏是一种正常现象,能防止疲劳。()

8、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转移的表现。()

9、稳定的直接兴趣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10、刺激强度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

五、简答题

1、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3、教学中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观察

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5、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

二、填空题

1、窥一斑而知全豹体现的心理学原理是

()。

2、良好观察的品质包括()、()、()、

()。

3、感觉阈限是()。

4、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的刺激能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5、知觉有()、()、()、和

()四个特征。

6、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

为知觉的(),把它们从()中区分出来。

7、感受性的变化主要有()、()、()、

();感受性变化受后天()的影响。

三、选择题

1、()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

A 思维

B 情绪

C 能力

D 感觉

2、感觉属于()。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个性倾向性

D 个性心理特征

3、下列哪一种感觉属于外部感觉()。

A 运动觉

B 肤觉

C 平衡觉

D 内脏觉

4、下列哪一种感觉属于内部感觉()。

A 嗅觉

B 肤觉

C 味觉

D 机体觉

5、感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的()。

A 提高

B 降低

C 提高或降低

D 以上都不是

6、视觉的明适应是感受性的()。

A 提高

B 降低

C 提高和降低

D 以上都不是

7、看到一面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 感觉

B 记忆

C 知觉

D 视觉

8、观察实质上是一种()过程。

A 记忆

B 知觉

C 想象

D 以上都不是

9、能够察觉出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做感觉的()。

A 绝对感受性

B 差别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限

D 绝对感觉阈限

10、知觉时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这是知觉的()。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1、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指的是社会知觉中的()。

A 刻板印象

B 首因效应

C 近因效应

D 晕轮效应

12、甜甜的话语,轻快的音乐,体现的是感觉的()现象。

A 代偿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13、军事上的伪装是运用了知觉的()。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四、判断题

1、感觉对比是指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分析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

现象。()

2、当人的某种感觉失缺后,可以用其他的感觉来补偿。()

3、感觉和知觉是没有联系的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4、在相对固定的背景下,活动的事物容易被感知。()

5、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它并不能随生活实践的增多而改变。()

6、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转换的。()

7、人的感觉器官只能接受特定的刺激的作用,否则就不进行反应。()

8、人的感受性是由感觉阈限来衡量的,它们之间成正比关系,感受性好,

感觉阈限就大。()

9、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这种心理现象称

为适应现象。()

10、下雨时,我们把落下的一个雨点看成一条线,这是一种错觉。()

11、明适应是指由于亮刺激的持续作用而使视觉感受性下降的一种现象。

()

五、简答题

a) 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的方式有哪些?

b)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c) 感知觉的关系如何?

第五章记忆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2、记忆表象

3、机械识记

4、意义识记

5、遗忘

6、保持

7、回忆

8、再认

9、前摄抑制 10、倒摄抑制

二、填空题

1、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

()的过程。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和信息编码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

()、()和()。

3、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

()和()。

4、最早系统研究遗忘的是德国心理学家(),他提出遗忘的进

程是(),呈现()的趋势。

5、对于遗忘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学说,即()、()、

()。

6、前摄抑制是()的内容对()的干扰;倒摄

抑制是()内容对()的干扰。

7、识记根据有无目的可分为()和();根据识

记的特点和识记时是否理解为基础,还可分为()和()。

8、记忆是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

9、记忆的品质有()、()、()、

()等四种。

10、记忆表象的特征包括()、()。

11、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12、有人早晨记忆的最好,是因为没有(),有人晚上记忆的

最好,是因为没有()。

13、联想规律包括()、()、()、

()。

14、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体现的心理学原理是()。

三、选择题

1、记忆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

A 保持和遗忘

B 识记、保持和遗忘

C 再认和回忆

D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形式。

A 逻辑

B 形象

C 情绪

D 运动

3、()记忆对人类的学习和工作最为重要。

A 瞬时

B 短时

C 长时

D 以上都不是

4、追忆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A 有意

B 无意

C 有意和无意

D 以上都不是

5、记忆后()回忆效果好。

A 立即

B 适当延迟

C 尽量延迟

D 以上都不是

6、一般地说,学习程度在百分之()时,记忆效果最好。

A 100

B 125

C 150

D 200

7、记忆的品质有四个,其中最重要的是()。

A 敏捷性

B 持久性

C 精确性

D 准备性

8、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材料的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较少,而中间

部分遗忘较多,这是由于()造成的。

A 倒摄抑制

B 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C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D 消退抑制

9、当过去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够识别出来

的心理过程叫()。

A 再认

B 再现

C 联想

D 回忆

1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

A 多样化复习

B 及时复习

C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D 过度学习

11、由“骄兵”想到“必败”属于()联想。

A 因果

B 相似

C 对比

D 关系

四、判断题

1、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再认和回忆过去的事物,主要是依靠记忆表象来实

现的。()

2、一般情况下,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此,机械识记是没有意

义的。()

3、无意重现是没有预定目的的,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4、一般情况下,学习材料的数量越多,识记的效果越好。()

5、在复习中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6、在保持过程中,保持的内容只会发生量的变化,而不发生质的变化。

()

7、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遗忘的速度是均衡的。()

8、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材料的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较少,而中间

部分遗忘较多。()

9、过度学习超过150%时,记忆效果并不继续上升。这是因为超限抑制的问

题。()

10、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出现倒摄抑制的可能性越大。()

11、意义识记是指对有意义材料的识记。()

12、两种学习材料完全相同时不产生倒摄抑制,完全不同时倒摄抑制最大。

()

13、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中间环节。()

五、简答题

1、什么是遗忘?影响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2、怎样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3、记忆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4、简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特点并比较其优劣。

第六章思维和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2、迁移

3、定势

4、想象

5、再造想象

6、创造想象

7、解决问题

8、创造思

9、辐合思维 10、求异思维 11、直觉思维 12、灵感

二、填空题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把想象分为()、

()。

2、对于有意想象,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分为

()和()。

3、思维活动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即()和()。

4、思维的基本形式有()、()、()。

5、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其中最基本的思维过程是()。

6、按照个体的发展可以把思维分为()、()、

()。

7、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

()。

8、根据思维时有无明确的步骤可以把思维分为()、

()。

9、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分为()、()、

()、()。

10、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

11、读《红楼梦》后,你会在脑中勾画出许多人物的形象,这属于()。

12、欲速则不达所体现的心理原理是()。

三、选择题

1、通过想象在头脑中产生的新形象,不是记忆的简单重现、而是对()

的重新改组和重现。

A 知觉

B 语词

C 表象

D 以上都不是

2、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称为()。

A 表象

B 再造想象

C 梦

D 幻想

3、()与创造思维密切联系着,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

件。

A 再造想象

B 睡眠

C 创造想象

D 理想

4、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为

()。

A 分析

B 综合

C 比较

D 抽象

5、研究表明,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的动机,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A 低强度

B 中等强度

C 高强度

D 零强度

6、3岁前的思维主要是()。

A 形象思维

B 抽象思维

C 动作思维

D 情绪思维

7、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是()。

A 抽象思维

B 直觉思维

C 发散思维

D 集中思维

8、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其关键的步骤是()。

A 发现问题

B 分析问题

C 提出问题

D 验证假设

四、判断题

1、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越是困难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的

思维。()

2、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成正比。()

3、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时,运用变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

本质特征,分化概念。()

4、思维灵活的人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5、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6、学生演算一道数学难题,进行一题多解是试探,这种心理状态是聚合思

维。()

7、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8、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也越大。()

9、小学生扳着手指算数,说明其思维是形象思维。()

10、想象具有超现实性,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同样能产生想象。()

11、定势又叫心向,它是指对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只能影响对问题的解

决。()

12、看小说时,头脑中会构成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这种心理过程叫创造

想象。()

五、简答题

1、思维与感知觉、记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如何更好地掌握概念?

3、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创造性思维分哪几个阶段?其条件有哪些?应该怎样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一、名词解释

1、情绪与情感

2、心境

3、激情

4、应激

5、道德感

6、理智感

7、美感

二、填空题

1、通常()是指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指与人

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情绪带有(),比较(),情感比较()。

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4、认识过程是通过()或()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

是通过()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之间关系。

5、表情可以分为()、()和()。

6、按照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划分为()、()和

()三种情绪状态。

7、()条件可以影响心境,()条件对心境起主要作用。

8、激情可由()、()或()所

引起。

9、应激可能使人做出()的行为,也可能使人做出

()的行为。

10、()和()是道德感的核心。

11、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为()的情感体验,

()的情感体验,()的情感体验。

12、道德感是使()转化为()的中间

环节。

13、美感包括()、()、()三类。

14、情感的基本功能是()、()、

()。

15、原始情绪或基本情绪可分为()、()、()、()。

16、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为()、()、()。

17、惊慌失措,目瞪口呆体现的心理学原理是()。

三、选择题

1、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这种

情感是()。

A 道德感

B 美感

C 理智感

D 义务感

2、《红楼梦》中林黛玉“见花落泪,见月伤心”,她的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 激情

B 应激

C 热情

D 心境

3、情感的文饰是()的情感特点。

A 少年期

B 青年初期

C 童年期

D 青年中期

4、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 应激

B 心境

C 激情

D 焦虑

5、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为中介的。

A 动机

B 需要

C 体验

D 刺激

四、判断题

1、情绪主要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主

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理智感表现出人对认识过程本身及认识活动结果的态度。()

3、激情是无法控制的。()

4、不同的道德感制约不同的道德标准。()

5、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

6、“人逢喜事精神爽”是由于心境的影响。()

7、人在应激状态下,思维活动范围扩大。()

8、情绪只有动物和婴儿具有,正常的成人只有情感而无情绪。()

9、情绪情感和认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10、优柔寡断说明意志的坚韧性差。()

11、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的情感是由客观事

物引起的,因此,情绪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反映。()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状态称为激情。()

13、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列宁

说的这种情感是一个人道德感的表现。()

14、我们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是比较稳定的,但对该对象的情绪则具有情景性。

()

五、简答题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如何?

2、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如何?

第八章意志

一、名词解释

1、意志

2、自觉性

3、果断性

4、坚韧性

5、自制性

6、随意动作

7、意志基本特征

二、填空题

1、动机冲突从形式上可分为()、()、()、

()四类。

2、动机斗争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

3、意志是在()中产生和发展的。

4、意志行动始终在()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它行动结果就

是为了()。

5、由意识支配的运动叫做();在一般情况下,意识不能支配

的运动叫做()。

6、人的随意运动是()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

起着主导和调节作用。

7、意志坚强的程度往往与()的情况和克服()的程度有

关。

8、动机是关于人行动的(),目的是关于人行动要想达到的()。

9、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和()。

10、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和()。

11、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和()。

12、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和()。

13、意志行动分为()、()两大阶段;其中心

环节是()。

三、选择题

1、()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A 思维

B 知觉

C 意志

D 情感

2、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

A 动机斗争

B 确立目的

C 采取决定

D 执行决定

3、进退维谷是一种()式的动机斗争。

A 双趋

B 双避

C 趋避

D 多重趋避

4、()性包含顽强斗争的品质。

A 自觉

B 果断

C 坚韧

D 自制

5、对人云亦云,易受暗示的人,应注意培养他们的()。

A 自觉性

B 果断性

C 坚韧性

D 自制性

6、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

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

A 自觉性

B 果断性

C 坚持性

D 自制性

7、与任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 自觉性

B 果断性

C 坚韧性

D 自制性

8、动摇与执拗是与意志的()相反的意志品质。

A 自觉性

B 果断性

C 坚韧性

D 自制性

四、判断题

1、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2、意志能调节外部动作,不能调节人自身的心理状态。()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

4、百折不挠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

5、意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动机斗争阶段。()

6、一个人意志强弱其衡量的标准是目的自觉性程度。()

7、“有志者,事竟成。”是说人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万事可成。()

五、简答题

1人的意志行动有哪些特征?

2人的意志行动包括哪几个环节?

3人的意志品质主要有哪些个别差异?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九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1、个性

2、个性倾向性

3、个性心理特征

4、需要

5、动机

6、兴趣

7、需要层次理论

二、填空题

1、个性的结构包括()和()。

2、人的个性不仅受()的制约,还受()的制

约;在个性发展中二者的作用是很难分开的。

3、一般认为,个性的任何一种特征都是()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但是,有些特征受()影响大些,有些特征受()影响大些。

4、个性作为一个系统主要由()所决定。

5、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和()的动力

系统,它是人活动的(),是个性结构中()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表现出个性的()。

6、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和世界观等。

7、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的成分,它主要包括

()、()和()。

8、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中形成和表现的,已经形成的个性

心理特征调节着()的进行。

9、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根据需要的

对象,可以把人的需要划分为()、()。

10、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有(),人的生理需要受

()制约。

11、动机是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的表现形

式。

12、()和()是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

13、动机对活动具有()功能,()功能,()

功能。

14、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动机和()动机;根

据其性质和社会价值可分为()动机和()动机;根据其影响

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动机和()动机;根据其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动机和()动机。

15、兴趣是在()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

16、兴趣根据其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根据其倾向性可分

为()和();根据其维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和()。

三、选择题

1、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B 心境、热情和应激

C 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D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

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理想和信念

3、需要层次理论的倡导者是()。

A 斯金纳

B 桑代克

C 马斯洛

D 杜威

4、能对人的工作与学习产生实际效果的兴趣品质是()。

A 兴趣的效能性

B 兴趣的广度

C 兴趣的持久性

D 兴趣的指向性

5、一般来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

A 强烈

B 较弱

C 微弱

D 中等

四、判断题

1、个性的本质是人心理特征的总和。()

2、动机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3、兴趣是在爱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表明个性的独特性。( )

5、需要转化为动机需要一个过程,它是以愿望为中介的。( )

6、个性倾向性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

因素。()

五、简答题

1、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动机有何功能?

4、兴趣对活动有什么作用?

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

一、名词解释

1、能力

2、气质

3、性格

4、才能与天才

5、遗传素质

6、智力

7、智商

二、填空题

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又叫()。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或()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

4、勤能补拙说明了()心理原理。

5、()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

()和()造成的。

7、智商表示()与()之间的关系,即

()与()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

人从事()和()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和()。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和()。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

和()。

14、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特征,包括兴奋和抑制的

(),()和()。

15、气质的四种基本类型是(),(),()和

()。

16、性格是()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最本

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

1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相互对应。其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强、

平衡、灵活和气质类型()相对应;属强,平衡,不灵活和气质类型()相对应,属强,不平衡和气质类型()相对应;属弱和气质类型()相对应。

18、气质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基础的()。

19、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

面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20、气质是以神经过程的特征组合成的()为生理基础的心理特

征。

21、性格特征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

()和()。

三、选择题

1、智力的高低反映了()状况。

A 特殊能力

B 操作能力

C 一般能力

D 才能

2、某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10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属于

()。

A 超常

B 正常

C 偏高

D 低常

3、勤奋与懒惰属于()。

A 气质特征

B 能力特征

C 性格特征

D 意志特征

4、某人动作缓慢、平和、执着、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其气质属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在个性中居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 气质

B 能力

C 性格

D 兴趣

6、“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特征的表现。

A 气质

B 能力

C 性格

D 兴趣

四、判断题

1、智力测验是对人们一般能力的测量。()

2、气质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它能影响人们的活动的效率。

()

3、时势造英雄说明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条件。()

4、人知识越丰富,其能力就越高。()

5、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6、我们把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一切特征,统称为能力。()

7、个性倾向性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

的因素。()

8、性格由对立的两极构成,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统一。()

9、能力类型的差异,并不标志能力的高低,而只表明能力的倾向。()

10、气质主要是天生的,而性格受后天影响较大,因而性格比气质具有更大

的可塑性。()

五、简答题

1、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根据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

教?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

3、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4、简述性格的心理结构(性格的特征有哪些?)

5、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是怎么样的?

6、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7、简述气质的实践意义。

8、性格和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9、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10、为什么说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1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笫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样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下列何种对象为主? 【 B 】P179 A.弱智学生 B.正常学生 C.心理疾病学生 D.聋哑学生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 C 】 A.心理危机干预 B.个别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课程D.挫折教育 3、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讲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立即给予表扬,属于行为改变中的【 D 】P184 A.示范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强化法 4、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时,我们发给他小红星、小红花等作为强化物,这种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方法叫【 B 】P184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行为塑造法 5、小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变行为,此方法称作【 B 】P185 A.强化法 B.自我控制法 C.行为塑造法 11.代币奖励法 6、有些儿童活动过多、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有冲动行为,属于【 A 】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儿童厌学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强迫行为 7、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映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笑闹,显得很不安宁,属于心理障碍中的【 A 】 A.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B.儿童多动综合症 C.学习困难综合症 D.儿童厌学症 8、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下列哪种人严格按测验要求实施、计分解释【 D 】P180 A.教师 B.政工干部 C.医生 D.专业人员 9、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C 】P172 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10、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11、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教育心理学试卷综合总结复习课程

选择题 2007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卷) 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 ] A.认知学派B.行为主义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 2、学生为了获得师长的赞许和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或内驱力称为[ ]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胜任的内驱力 3、个人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感,这种自我称为[ ] A.社会自我B.理想自我C.投射自我D.镜中自我 4、在心理学里,一个人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即为人的[ ] A.道德B.品德C.性格D.人格 5、心理学家经过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自己人”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威信效应D.好感效应 6、人们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叫[ ] A.服从B.模仿C.感染D.从众 7、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自信、自强分别属于[ ] A.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B.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C.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D.自我体验与自我认识 8、老师对学生取得好成绩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期促进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动机律 9、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 A.抽象B.变式C.概括D.比较 10、教师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直观形象,这种直观的形式称为[ ] A.言语直观B.模象直观C.实物直观D.想象直观 2006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师的教学心理学规律B.教师的教育心理学规律C.学生的学习心理学规律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心理学规律2.有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被称为[]. A.人本主义 B.建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学派 3.某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兴趣容易转移、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善于交际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 A.胆汁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4.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A.规范 B.凝聚性 C.群体气氛 D.舆论 5.将没有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促进记忆效果的提高,这在记忆心理学中被称为[] A.记忆术 B.联想 C.替换 D.系统化 6.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属于自我意识中的[]A.自我认识 B.自我调节 C.自我体验 D.自我控制 7.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A.定势作用 B.迁移 C.变式 D.功能固着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A.实物直观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想象直观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2010第二学期) 一、解释概念(将随机考察5-8个) 1、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 2、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 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 应的条件反应。 3、操作条件作用: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4、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所以要了解品德必须要了解道德。 5、高路迁移:是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6、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7、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站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总和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8、移情理解:它是一种能够深入别人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 9、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10、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1、概念形成: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2、规—例法:指把要学习的规则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先前知识加以理解、然后用例子对其加以说明的教学方法。 13、例—规法:指先呈现概念的若干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的教学方法。 14、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16、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7、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18、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可以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 19、知识:(1)广义: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狭义: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取的规则、发放、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21、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方法。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22、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23、同伴评估法: 24、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25、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相对位置。 26、标准参照评价: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提示:这些不是模拟题,更不是复习范围,只是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整理历年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而搜集的一些练习题,仅仅作为平时练习用,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手段。) 第一章 1、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并具有_预见性_。 2、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 3、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称为_微型教学_。 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学与教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五个要素:__学生_、__教师__、_教学内容_、教学媒体和_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_学习过程_、教学过程_和评价反思过程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测量和描述、理解和说明、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行为分析法。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期和成熟时期。 9、Killion和Todnem提出,常见的教学反思有三种类型,即对于活动的反思,为活动的反思和活动中的反思。 10、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及其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称为反思(教学反思)。 11、福勒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么看我”,“领导怎么评价我”时,他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景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就阶段 12、下列哪种情况不是教师常用的反思方法 A、写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为模仿 13、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对教学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考察称为 A、自然实验 B、个案实验 C、相关研究 D、描述性研究 14、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它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A、桑代克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斯金纳 1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编写的,其作者是 A、廖世承 B、陶行知 C、蔡元培 D、陈鹤琴 16、专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 A、教学监控 B、教学决策 C、教学反思 D、微型教学 17、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纲要求: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纲要求: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大纲内容: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1.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布鲁纳 2.下列不属于学习引起的变化的是()。 A.幼儿会喊爸爸、妈妈 B.青春期嗓音变化 C.骑车 D.会使用电脑 3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是()学习。 A.刺激——反应 B.连锁 C.辨别 D.信号 4.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刺激——反应 B.信号 C.概念 D.连锁 5.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解决问题 D.刺激——反应 6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动作联结的学习类型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 刺激——反应 7.各类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连锁 D.刺激——反应 8.对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分别作出适当的反应的学习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9.()学习是指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其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0.把鲸鱼、象、狗等概括为“哺乳动物”,这属于()学习。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1.理解“功=力×距离”这一公式,这是()学习。 A.信号 B.概念 C.辨别 D.原理 12.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后,用之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 A.解决问题 B.规则 C.概念 D.刺激——反应 13.()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动作技能 D.态度 14.()是使用符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5.()表现为学会陈述观点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6.()是对外的平稳而精确的操作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7.()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某些事件的意向。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8.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这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强化律 19.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练习运用,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41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下面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分数:2.00) A.学习心理 B.学生心理 C.教学心理 D.学生心理健康√ 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心理学规律,探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相互作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它属于学校心理学关注的主题。故选D。 2.有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状态学生,一类是消极状态学生。研究发现,对积极状态的学生使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教学效果好,对于消极状态学生使用电影教学的方法教学效果好。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 A.学与教相互作用√ B.以学定教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就是指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交互作用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使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达到最优配置,使教学效果最佳。考生可结合心理统计学中“交互作用”这一属于理解“相互作用”的含义。因此本题选A。 3.下面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分数:2.00) A.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B.图式改变 C.形成条件反射 D.视觉适应√ 解析:解析:习惯化是指当个体对于一个事物比较熟悉之后不再关注它,这说明个体由于经验已经获得了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去习惯化是指当个体遇到与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之后,又引起了个体的兴趣,说明个体由于经验的作用能够区分不同事物了。图式改变来自于皮亚杰的观念,指的是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个体认知的变化。形成条件反射说明个体学到了不同的经验。视觉适应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故本题选D。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分数:2.00)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B.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解析:解析:奥苏伯尔根据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故本题选D。 5.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某教师学习如何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派学习理论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属于 (分数:2.00)

《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复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学媒体 D、教学环境 2、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桑代克建立教育心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作为一个() A、动物的存在 B、生物的存在 C、物的存在 D、意识的存在 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弗洛依德 B、冯特 C、华生 D、桑代克 二、问答题 5.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 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 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6、7岁一11、12岁 B、8、9岁一12、13岁 C、11、12—14、15岁 D、14、15—18岁 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 B、最近发展区 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 7、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 A、成熟期 B、关键期 C、学习期 D、高原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9、“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10、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1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最新考研教育综合333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名解: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人格】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简答: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前习俗道德水平(0—9岁)―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 第二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2)习俗道德水平(9—15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 第三阶段:好孩子道德观。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或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法律一秩序道德观。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道德水平(1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个体是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即着眼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全面的道德原则。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通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二)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7567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11.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包括以下哪种发展。D 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兴趣 12.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奥苏贝尔 C.维果斯基

发展及教育心理学历年测试试题及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B.调节作用) 2.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C教育)3.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A.霍尔) 4.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D.个体的实践活动) 5.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的是(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 6.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D.长时记忆) 7.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A.强化) 8.主张把“S-R”改为“S-O-R”的心理学家是(B.托尔曼)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B.操作条件反射) 10.在以下观点中,不属于布鲁纳关于发现法作用的观点是(B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11.在下列四种内驱力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动机的是(B.认知内驱力)12.在下列强化时程表中,强化效果最好的是(D.不定时间隔强化) 13.在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列出了下列原因,其中属于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是(C.我最近太贪玩了) 14.1岁~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作出词的反应,表明这个时期婴儿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具体刺激—词的反应) 15.婴幼儿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D.游戏) 16.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哪一个阶段中,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的习惯的干扰?(C.联系形成阶段) 17.下列因素中不利于动作技能形成的是(D.练习过程中没有间歇) 18.教育过程中要想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师必须具备(A.了解学生的能力) 19.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的心理品质,称作教师的(C.教育机智) 20.在一项学习测验中,如果所有学生都得了高分,则表明(D.测验的难度系数高) 21.如果儿童知道“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表明他们具有了(C.时间知觉)22.以下学习动机中,属于近景动机的是(A为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或者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 23.在教学问题上,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A“有教无类”) 24.在下列哪个阶段中,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基本达到稳定状态?(D.高中阶段)25.“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是(A 学习的迁移) 26.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来划分教学监控能力,下列不包含在其中的是(D.课后的反复练习性) 27.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不应该作为一位(B.支配者) 28.信度表示测量的可靠性。关于其理论 值,下列正确说法是(B.真分数的方差 与总方差的比率) 29.下列关于信度和效度关系的描述,正 确的是(C.效度高则信度高) 30.通过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 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 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研 究方法称作(C.实验法) 二、填空题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 填、不填均无分。 31.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关 于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常通过(孟德 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 32.心理结构非常复杂,一般认为它主要 由(心理过程)和个性两方面组成。 33.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包括准备律、(效 果律)和练习律。 34.奥苏伯尔用(同化论)来解释有意义 学习的过程。 35.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 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36.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 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组成的。 37.大脑功能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侧化的出现和形成, 二是(利手)的出现和形成。 38.测验准确地测量出测验所要测量的特 性或功能的程度,称为测验的(速度)。 39.当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 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 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 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 学习之中,这种迁移称为(特殊迁移)。 三、名词解释 40.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 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41.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 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 42.角色采择:是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 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 社会认知技能。 43.发展任务:是指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 应该达到的成就。 44.教育心理实验法: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通过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学生 心理变化的条件,来观察学生行为变化的 研究方法。 四、简答题 45.请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简要 说明应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动机。 答:(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 本的需要。在教育方面应是校舍的建筑要 注意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等。(2)安全需 要。一个人生理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能产 生安全的需要。在教育上是:物质方面学 校设备要适合儿童各年龄阶段发展的需 要;心理方面使学生不受情绪的干扰,竞 争不过分激烈,藉以增进多数学生的自信 心。(3)相爱与归属的需要。学生在班级 中,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接纳或欢迎,而 非拒绝或排斥,就使相爱和归属的需要获 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4)尊重的需要。 就是自尊、自信和尊重别人。(5)自我实 现的需要。如寻求知识获得理解是一般学 生的愿望。 46.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2)道德意志薄弱。(3)受不良行为习 惯的支持。(4)性格上的某些缺陷。(5) 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47.初中生的意志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意志行动的果断性增强,但行动 的盲目性较大。(2)意志对行为开始调节, 但行为还常表现出冲动性。(3)意志行动 有一定的坚持性,但持续时间还有限。(4) 意志行动中动机的社会性成分增多。(5) 采取和执行决定的速度由快变慢。 48.教育超常儿童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哪些? 答:(1)要公平,不要搞平均主义。(2) 要适当,不要操之过急。(3)要实事求是, 不要求全责备。(4)既要全面发展,也要 发挥特长。 五、论述题 49.在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看来,影响儿 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联系儿童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实际,阐述各个因素在 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答:(1)成熟。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 杰认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 于揭示新的可能性,即成为某些心理模式 出现的必要条件,但成熟本身不是心理发 展的充分条件。(2)练习和习得经验。同 样是心理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而必需的因 素。(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 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互 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必 要但不是充分条件。(4)平衡。指不断成 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 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 素。 50.什么是元认知?请举例说明元认知训 练对学习策略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答:(1)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状况的 认识和监控。包括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 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 的认知,以及个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 计划、监控和调节。(2)元认知对策略学 习所起的作用,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①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 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②促进学生对学习 情境变化的敏感。③诱导学生考虑在特定 的学习情境下,哪些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学 习能力、学习特点等最相适应,从而能够 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④使得学生能够客 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并相应地调整 自己的学习方法。(3)结合上述作用举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 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 B.陈鹤琴) 2.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 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 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 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这种 研究设计属于(A.横断研究设计) 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D.个体发 展心理学) 4.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叫(A.图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