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

本文由342929015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 石油

2007 年 02 月 25 日 10:51:29 中财网

我国石油 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及油气田 石油 对外合作、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资源相对不足,石油 石油储量增长难度大;主 石油 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 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 石油 石油 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应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 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根据我国资源分布 分布特点,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 分布 入,实现增储上产。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中国石油 石油的发展现状 石油 (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 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 1959 石油 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 60~70 年代):主要是 1965 年结束 对进口石油 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 石油 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 年突破 1 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 稳步发展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这一阶段石油 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 1 亿吨原油产量。 石油 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 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 30 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 石油 当于前 30 年的 1.6 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90 年代初我国提出了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 是大庆油田连续 27 年原油产量超过 5000 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 石 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1.油气资源与开发 根据 2000 年底的油气资源汇总情况,我国石油 石油总资源量约 1021 亿吨,其中,陆上 775 石油 亿吨, 海上 246 亿吨; 预计最终石油 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 138~160 亿吨。 天然气总资源量为 47.04 石油 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 38.9 万亿立方米,海上 8.14 万亿立方米;预计最终天然气可采资 源量为 10~15 万亿立方米。截至 2002 年底,累计探明石油 石油可采储量 63。5 亿吨,探明率为 石油 40%~46%;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 2.22 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 15%~22%;剩余石油 石油 可采储量 23.8 亿吨, 储采比 14∶1, 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近 1.87 万亿立方米, 储采比 60∶1. 我国现已发现 560 个油田,193 个气田,建成 25 个油气生产基地。2002 年生产原油 1.69 亿吨,居世界第 5 位;生产天然气 326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18 位。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新 疆油田 2002 年原油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 海上原油产量首次突破 2000 万吨, 达到 2147 万吨,海外原油权益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 2.管道建设 截至 2002 年底,我国原油输送管道总长度已达 1.21 万千米,成品油管道总长 2700 千 米,天然气管道总长约为 1.48 万千米。 原油、成品油管道主要分布 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已初步形成华北、西 分布

南、西北三大区域性管网,主要是:(1)华北地区,已建成中原-沧州、大港-沧州、大港天津、沧州-淄博等输气管线和一些地下储气库,初步形成了能够统一调度的局部天然气管 网。 (2)西南地区,已建成以南、北干线为主,与川渝两地五大气源连通的环状输气管网, 并以南北干线和各气源为依托,直供云南省云天化、贵州省赤天化等。 (3)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陕西-北京、靖边-西安、靖边-银川、鄯善-乌鲁木齐、涩 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及新疆和田电站供气管道等。西气东输管道、长庆-呼和浩特输气管 道正在加紧建设中。 3.炼油化工及产品 经过近两年石油 石油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我国炼油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 石油 平进一步提升,总体上进入了世界炼油大国行列。2002 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 2.7 亿吨,居世界第 4 位;实际加工原油 2.2 亿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 1.32 亿吨, 分别比上年增长 4.7%和 3.9%。国内两大集团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基本都达到了《车用无铅 汽油》最新国家标准(GB17930-1999)和柴油国家标准(GB252-2000)。主要化工产品稳步 增长。2002 年乙烯产量首次突破 500 万吨,达到 541.4 万吨,比上年增长 13%;合成树脂、 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13

.5%、20.5%和 11.6%。 4.油气田对外合作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国不仅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加快了国内油气 勘探步伐,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截至 2002 年底,在陆上,中国与国外 45 家石油 石油公司签定 石油 合同 51 个,合同区面积近 25 万平方千米,引进外资近 13 亿美元。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 13 个,与外资合作生产原油年均 220 万吨。在海上,中国与 18 个国家和地区的 70 家石油 石油公司 石油 签订了 154 个石油 石油合同和协议, 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有 32 个, 合同区面积近 12 万平方千米, 石油 直接利用外资超过 90 亿美元,建成海上合作油气田共 13 个。 其中,中海油与菲利普斯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 19-3 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的中国第 二大整装油田。 5.国际化经营 中国石油 石油国际化经营, 经过 90 年代中后期的大发展, 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 石油 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 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 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 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形成了北非、中亚-俄罗斯 俄罗斯、南美和南亚 4 个战略发展区。截至 2002 俄罗斯 年底,中国石油 石油企业与 26 个国家累计签订石油 石油合同项目 40 个,其中:陆上石油 石油勘探开发、 石油 石油 石油 技术或商务项目 31 个,海上石油 石油勘探开发项目 5 个,管道项目 2 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 1 石油 个。 2003 年三大石油 石油公司又新签定了十几个油气项目合同, 其中仅中国石油 石油集团就有 10 个。 石油 石油 2002 年油气作业产量 2250 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加 600 多万吨,油气权益产量 1700 万吨 油当量,同比增长 8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 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 石油 我国的最终石油 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 160 亿吨计,只占全球的 3.9%;人均拥有石油 石油最终 石油 石油 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5 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 3/5 有待探明。据推

测,其中分布 分布在中、新生界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的资源占总资源量的 70%,粘度大的重油和 分布 低渗透石油 石油资源占总资源量的 43.6%,这些资源埋藏较深,工艺技术要求高,勘探技术难 石油 度很大。从近几年储量增长的构成看,约 65%的增量来自于已开发油田的老区,增长潜力 有限,储量接替难度较大。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 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 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 (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 27 年超过 5000 多万吨,2002 年在 5013.1 万吨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 减。西部和海上原油产量这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 1/5;海上原油产 量只占全国的 1/8.从近期看,这两个区域的产量增长难以弥补东部的递减。 3.石油 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石油 我国石油 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0~2002 石油 年, 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 4.91%, 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 3.1 个百分点, 年均增加 1104 万吨; 石油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 0.7, 石油 比石油 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 0.436.石油 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 石油 石油 石 缺口从 2000 年的 5637.73 万吨增加到 2002 年的 7236.41 万吨, 石油净进口量 油供不应求, 石油 从 2000 年的 6962 万吨增长到 7184 万吨,10 年增加了 7 倍多。预计 2003 年石油 石油净进口量 石油 将突破 9000 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 35%以上。 4.石油 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石油 我国的石油 石油安全问题,从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来自社会各界的担忧有增无减。 石油 一是出于石油 石油进口来源方面的安全考虑。如表 1 所示,2002 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 石油 石油 占进口总量的一半(2001 年为 56.6%)。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实 际上间接控制了我国进口石油 石油的资源地。另一方面,我国运输石油 石油的路线缺少选择性,85% 石油 石油 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航线,极易遭到封锁和控制。近年来,美国在东亚 沿日本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精心构筑"太平洋锁链",拟形成对中国的东向包围;在 新加坡设立军用港口,拟控制马六甲海峡;印度全面推行所谓的"有效控制",试图将南中国 海纳入控制范围。此外,马六甲海峡经常遭到组织严密的海盗袭击。所有这些,直接地威胁 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石油 石油进口安全。 石油

表 12002 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及其份额(%) 资料来源:《国际石油 石油经济》2003 年第 3 期。 石油 二是出于战略石油 石油储备方面的考虑。 虽然我国目

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 石油储备库, 但 石油 石油 离战略石油 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尚为时过早。这样,在资源供应地,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政治风 石油 波、军事冲突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或出现供应中断时,我国便丧失了储存进口石油 石油、平抑 石油 国内石油 石油市场动荡的手段和能力。 石油 三是出于油价大幅上扬的考虑。 目前我国尚未大规模参与世界石油 石油衍生品交易, 没有市 石油

场保护屏障,不能对进口石油 石油进行套期保值。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接受。尽管我 石油 国在国外已开发了一些油田,但大多位于敏感地区,易受各种因素干扰,从油价上涨中获得 利益的机会不大。 二、石油 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石油 (一)当前的石油 石油形势 石油 近两年,世界石油 石油环境总的是:国际油价起伏振荡,石油 石油公司兼并重组进入理性阶段, 石油 石油 石油技术快速发展,石油 石油地缘政治纷争激烈。主要列举三个方面: 石油 石油 1.世界油气资源丰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 2002 年底,全球石油 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 4138 亿吨,累计探明石 石油 石 石油可采储量 1427 亿吨,储采比 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 油可采储量 2471 亿吨,剩余石油 石油 436 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 211 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 156 万亿 立方米,储采比 61∶1.丰富的石油 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 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石油 石油 2.未来 20 年世界石油 石油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区性不平衡加剧 石油 2002 年,世界石油 石油消费量为 35.23 亿吨,石油 石油产量为 35.57 亿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石油 石油 预计到 2020 年,世界石油 石油需求将以 1.98%的速度增长,需求量达 51.8 亿吨。欧美等发达 石油 国家石油 石油需求增长放缓,年均增长 0.9%~1.0%左右,发展中国家石油 石油需求增长加快,年 石油 石油 均增长 3.1%。 在原油产量方面, 预计 2020 年前基本上与需求同步增长, 产量水平达到 51.9 亿吨。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 2002 年的石油 石油消费量达 29。8 石油 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 石油消费区,预计 2005 年,亚太 石油 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 石油消费区。 世界三大石油 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 其中中 石油 石油 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 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石油 3.一批超大型跨国石油 石油公司左右世界石油 石油工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石油 石油 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石油 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 石油 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 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 批超大型石油 石油 石油及石油 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 80%以上的 石油 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 石油 优质石油 石油储量, 控制着 30%以上的石油 石油工业产值、 50%以上的石油 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 65% 石油 石油 石油 以上的国际石油 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 80%以上的石油 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 石油 石油 石油 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 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 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 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 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 石油公司。 石油 石油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1.石油 石油需求预测 石油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 0.6 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 4.2%,预 计 2020 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 2.5 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 年中国乙烯消 费量为 1400 万吨,进口占 61.3%。预计 2020 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 5%,2020 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 3370 万吨。若按 50%的自给率测算,中国需要生产乙烯 1680 万吨, 按 30%的收率测算,届时需要化工轻油 5600 万吨。仅这两项合计,主要成品油需求量将超

过 3 亿吨,届时原油加工量大体为 3.8 亿吨(按 78%的收率计),石油 石油消费量约为 4 亿吨。 石油 因此,预计 2005~2020 年中国石油 石油消费量为 2.7~4.0 亿吨(见表 2)。 石油

表 2 中国 2002~2020 年石油 石油供需平衡表 石油 2.石油 石油储量、产量趋势预测 石油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 2020 年以前,石油 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 石油 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 石油可采储量 1.5 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 石油 2000~3000 多万吨。预计 2005~2020 年中国原油产量为 1.75~1.9 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 到 2020 年的 2.2 亿吨,

进口依存度提高到 55%。(见表 2) 3.天然气需求预测 2002 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 280 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 分布在西南、西 分布 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 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 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 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未来 20 年内,随着轮南-靖边-上海、忠县-武汉、陕京二线和海气登陆等输气管道的建 成,将极大地带动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预计 2005 年、2010 年、2015 年和 2020 年天然气需 求量分别为 600、1000、1500 和 2000 亿立方米。 从用气结构看,发电用气和城市燃气需求量增长迅速,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 2002 年的 13.6%和 19.6%分别提高到 2020 年的 32.5%和 30.8%;工业燃料和化工用气虽然总 量稳定增长, 但所占比例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2002 年的 29.3%和 37.5%分别下降到 2020 由 年的 20.7%和 16%。 从消费地区看, 长江三角洲、 东南沿海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 预计到 2020 年,上述三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 1070 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 53.5%;东北、 西北、西南地区天然气需求量为 600 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 16.5%。 4.天然气供需平衡预测 中国的天然气探明程度很低,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只有 15%~22%,增长潜力巨大。据 专家预测,在 2020 年前后,中国天然气生产将达到高峰产量,如表 3 所示,中国的天然气 供需缺口大约为 500~700 亿立方米。 表 3 中国 2005~2020 年天然气供需平衡表(亿立方米)

三、中国石油 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石油 (一)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 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 围绕国家提出的小

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 油气并举、 厉行节约、 建立储备"的方针, 要在立足国内石油 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 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 石油 石油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 需求。 立足国内--以国内石油 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 石油 努力增加石油 石油生产, 保障国内石油 石油的基本需求。 2020 年, 到 力争国内石油 石油保障程度达到 50% 石油 石油 石油 左右。 开拓国际--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 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 积极进入 石油交易市场,多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 石油 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 油气并举--将天然气放在与石油 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 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逐步改善能 石油 源结构。争取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 2.8%上升到 10%以上。 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 石油储备,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 石油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 石油供应安全。 石油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 分布特点,应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 分布 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开拓海上相结合;重 视石油 石油与加快发展天然气相结合; 发展国内油气产业与拓展国外油气供应相结合; 开发生产 石油 与节约利用石油 石油资源相结合。 石油 (二)重点战略 1.石油 石油发展战略 石油 (1)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 石油 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 70%以上。但是,大多数油田已 进入开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资源 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 石油发展的重点, 一是深化老区精细勘探, 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 石油 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 层系,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扩大含油面积和勘探成果, 增加油气储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改善二次采油为手段,积 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 增加经济可采储量, 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 延长油田稳产期。 (2)加强西部石油 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目前,西部地区石油 石油资源探 石油 石油 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 15~30 个百分点,处在勘

探初期,潜力非常大。加快西部 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 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 石油 石油 战略意义。 西部的油气资源分布 分布较为集中, 主要盆地的石油 石油地质条件复杂, 决定了储量增长具有阶 分布 石油 段性。因此,勘探工作要注重不断发现,用新思路去认识复杂地质条件。继续按照突出石油 石油

勘探、推进风险勘探的原则和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落实勘探部署。以鄂 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勘探主攻目标,立争有大突破、大发现。 在开发方面,应用深层和特色技术,适时扩大原油生产能力,尽快在鄂尔多斯油区、新疆油 区再找到几个 3~5 亿吨的大油田或油田群。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 石油快速发展。我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 石油 北部湾等 11 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 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 24%以上。到 2002 年底,累计 石油 探明石油 石油可采储量 3.9 亿吨。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 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 7%,储量替代率达 石油 石油 到 157%,特别是蓬莱 19-3 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 近期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 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二是要 石油 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2.天然气发展战略 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分布情况, 今后 10~15 年, 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任务是: (1) 分布 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 (2) 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3) 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 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4)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 结构优化战略, 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 2002 年的 2.7%上升到 2020 年的 12%左右。 力争到 2010 年,天然气产量达到 800 亿立方米,2020 年达到 1300 亿立方米;实现天 然气供应稳定化、气源多元化、输配网络化、市场规范化。 天然气发展战略重点是:(1)立足中部。中部的四川、鄂尔多斯两大盆地,成气地质 条件优越,油少气多,油气产量当量比为 0.57∶1,是近期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地区。中 部地区天然气消费规模已达到 80 亿立方米/年,而且东邻工业发达地区。因此,加强中部地 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川渝气区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 4456 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勘探上,继续保持储量增长;在开发与利用上,通过"川气东输(忠-武线)"工程, 有选择地建立天然气化工基地,促进川气从生产、集输到应用的良性循环。 鄂尔多斯气区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 5834 亿立方米。 在中国探明储量超过 1000 亿立 方米的 5 大气田中,除克拉 2 号气田外,其余均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该地区横跨陕、甘、 宁、蒙、晋五个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后的重点是保证北京、环渤海地区和西安、 银川等地区及西气东输管道的天然气供给。 (2)发展西部。包括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 量 6360 亿立方米,其中有克拉 2、迪拉 2、涩北三个大型整装气田。该地区虽然地质条件复 杂,油气埋深达 3000~5000 米,但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概率大,是我 国油气工业的主要战略接替区。 今后的战略重点是保证西气东输和涩-宁-兰输气管道有足够 的天然气源。 (3)强化海上。我国海域天然气资源前景广阔,又有靠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独 到优势。 应该充分利用南海西部和东海盆地的西湖凹陷及渤海湾盆地等近海天然气资源, 加

强勘探开发,积极配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开拓下游利用市场,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为经济 优势。特别是要尽快将莺歌海-琼东南海域发展成为中国近海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主要 基地之一,同时积极开发东海和渤海海域天然气。力争到 2010 年,中国近海海域累计探明 天然气储量 1 万亿立方米以上,产气 200 亿立方米。 (4)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围绕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和莺歌海-琼东南海、 东海 6 大含气盆地,按照"合理布局、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建设全国性 天然气骨干管网, 改变中国目前基本上是单一气源对单一用户、 缺乏足够配套调峰能力的输 气格局。 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部、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因此, 我国天然气供给体系, 应形成由东海、 南海海域向东南沿岸, 西部地区向中部、 东部发达区输送的总体格局, 同时, 积极建设从俄罗斯 俄罗斯到东北、从

哈萨克斯坦中亚到西北的输气干线,逐渐形成纵贯南北、横穿 俄罗斯 东西、连接海外的天然气管网。 3.国际化经营战略 目前,世界石油 石油资源和生产仍处在上升阶段,供大于求,且供应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 石油 周边国家石油 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北有俄罗斯 西有中亚和中东, 俄罗斯, 南有东南亚和澳洲, 东有南美。 石油 俄罗斯 利用周边地缘政治,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海外石油 石油业务。 石油 我国石油 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 逐步建立长期稳定、 多元化的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基地, 石油 力争使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在油气进口量中的比例达到 1/3~1/2.一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 石油直 石油 接投资。采用购并、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外石油 石油勘探开发,重点放在北非-西非、中东、 石油 南美、中亚-俄罗斯 俄罗斯、亚太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外石油 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俄罗斯 石油 二是扩大国际石油 石油贸易。在来源方面,适当减少从中东地区的石油 石油进口,增加从中亚、 石油 石油 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在贸易方式方面,应改变短期合约、现货交易方式,尽量多采用中长 俄罗斯 期合约、期货贸易、招投标等方式;在品种方面,不仅要进口原油,还要引进管道天然气、 LNG ,出口成品油;在进口渠道方面,积极开辟陆上通道,积极促成俄罗斯 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大 俄罗斯 庆输油管道;积极建设俄罗斯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环渤海地区的输气管道;积极建设哈 俄罗斯 萨克斯坦-新疆的输油管道。 三是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 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 加强资源国与消费国 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俄罗斯 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合作,重视 俄罗斯 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目前 在这方面的考虑较多,主要有:建设中亚-中国-日本、俄罗斯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 俄罗斯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油气管道,以油气运输管网和油气利益为纽带,把不同制度的国 俄罗斯 家紧密联系起来, 并吸引跨国公司参与管道的建设与经营, 从而保证东北亚石油 石油消费国的共 石油 同利益。 四是大力发展海权。国家要通过发展海权,来维护长期、稳定的海上贸易利益,增强对 开发主权范围内海洋油气资源的实际影响力或控制力。 4.国家石油 石油储备战略 石油 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 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 石油 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美国的石油 石油储备是 4 个月,日本是 3 个月。IEA 石油 规定 90 天净进口量为石油 石油储备量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战略石油 石油储备,现有的原油、成 石油 石油

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用作战略储备功能。 我国在"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 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 石油 家石油 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 2005 年底, 石油 将建成 1600 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 石油储备体系, 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 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 石油 针,争取建成相当于 90 天石油 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 石油 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 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 石油 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 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石油 5.节约与替代战略 目前,我国石油 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 石油消耗, 石油 石油 中国为 0.26 吨,是日本的 3.3 倍,美国的 2 倍,印度的 1.2 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 效率、降低石油 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 石油消费新路子。从长远 石油 石油 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 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取石油 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 石油 石油 利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 石油;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 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利用市场、提高天然 石油 石油 气产量替代石油 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 石油。 石油 石油

复制网址发给朋友

(fengzhizi 的分类目录 [我的图书馆])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 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 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 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 立前夕,

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 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

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 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 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 国的石油工业,1952 年 8 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9 军第 57 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

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 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 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 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 1952 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 43.5 万吨,为 1949 年的 3.6 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 1.3 倍。其中天然油 19.54 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 45%,人造油 24 万吨,占 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 25.9 万吨,比 1949 年提高 6 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 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 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 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 1959 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 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 140.5 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 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 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 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 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 中国有玉门, 凡有石油处, 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 年 10 月, 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 1 井喷油。 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 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 上;从 1956 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 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 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 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 年,青海 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 5 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 800 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 5 号,4 号,3 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 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 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 南充,桂花等 7 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 50 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 4 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 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 373.3 万吨。其中 4 个基地共产原油 276.3 万吨,占全国 原油总产量的 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 1957 年的 6000 多万立方米提高到 2.5 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 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 年人造油产量达到 97 万吨, 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 大连等 8 个年加工能力为 10-100 万吨的炼油厂。1959 年生产汽,煤,柴,润四 大类油品 234.9 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 40.6%.

2.历史性转变 从 1955 年起, 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 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 年 3 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 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 3 万多 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 5000 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 200 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 37 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 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 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 “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 拿出的投资很少。4 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

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 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 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 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 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 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 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 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 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 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 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 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 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 上去, 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 为此, 一是要求在勘探, 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取全取准 20 项资料,72 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 行 10 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 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 程。 1963 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 648 万吨,同年 12 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 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 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 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 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 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 年至 1965 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 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 添加剂等

5 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 1965 年止,共新 建以上装置 13 套, 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 试车,投产, 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 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 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 油品 617 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 494 种,自给率达 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 自给。 3. 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 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 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 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 1965 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 了 83.8 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 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 不断探索, 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 1978 到 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 315 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 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 70 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 年产量从 1966 年的 130 多万吨, 提高到 1978 年的近 2000 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 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 70 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 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 年原油产量达 到 355 万吨。 1970 年 4 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 1973 年,底下形 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 1970 年增长了 50%以上。1976 年,大 庆油田年产量突破 5000 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 1 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 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 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 7 个 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 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 11 个大中型炼油厂。到 1978 年,全国原 油年加工能力已达 9291 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 工原油 7069 万吨, 生产四大类油品 3352 万吨, 品种达 656 种。 1966 年到 1978 从 年的 13 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 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 1 亿吨,原 油加工能力增长 5 倍多, 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 1973 从 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 年至今)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 1979 年起,把全党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大好形势。 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 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 石油工业从此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 1978 年突破了 1 亿吨。此后, 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 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 1 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 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 1982 年起,逐年增长,到 1985 年达到 1.25 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 1982 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983 年 7 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 有限责任公司也于 1997 年 1 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 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 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 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 1998 年 7 月 1 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 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