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的艺术辩证法

虚与实的艺术辩证法
虚与实的艺术辩证法

虚与实的艺术辩证法

摘要:艺术创作的虚实是对立统一的,本文通过分析古代哲人的虚实观念,描述了艺术作品的虚实表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方面,阐述了虚与实之间的矛盾运动,并指出虚实观在当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推动了人类认识的深化。认为“艺术的真实”与“真实的艺术”遵循矛盾的辩证法原则。关键词:虚实;矛盾;艺术;辩证法

引言

艺术创作的虚实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一部作品处处皆实,则显得平庸少味,如果处处皆虚,又易流于诞妄。必虚,实并用,化实为虚,借虚见实,互相依存,互相补充,方能相得益彰。一切事物都充满了辩证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艺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虚与实在艺术作品中始终是一对主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正如马克思说:“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

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这一原理切中肯綮地道出了虚与实的矛盾本质。列宁认为,“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着的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一古代哲人的虚实观念

“虚”与“实”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源远流长。《易》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阴阳交替,“阴阳不测之谓神”,《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在此基础上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的思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他还以车轮、陶器、房子作比喻,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赖的,车轮、陶器、房屋之所以有它的价值和作用,主要在于“无”或“虚”的作用。《庄子·天下》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对虚实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进而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魏晋时期还有“得意忘象”之说,玄学家王弼在论述言、象、意的关系时,一方面阐明“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另一方面指出言不等于象,象不等于意,必忘象才能得意,忘言才能得象。也就是说,言象都是有形的、有限的,而意则是无形的、无限的。追求言外之意才是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

才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果对虚实的产生作哲学上的考察,我们认为任何审美都离不开基本的物象、形象等形式。在对“境”的审美趣味形成之前,对“象”的审美代表了中国人审美的主要方式,正如古人所崇尚的“立象以尽意”。当“象”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味象”、“意象”都表达了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结果,“象也者,像也”,这首先表达了“象”的象征性意义,也就是说有意向性,要把内心所蕴藏的某种情感,用另一种具体可观的审美具象加以表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即心与物之间相互沟通而进入的艺术生成之域,通过心与物这种平行作用,物增添了心的“意”的蕴味,心拥有了物的“象”的内涵。对于心与物而言,彼此充实了对方缺失的、没有的内容,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意象来把握对象生命本质。而在此过程中,虚与实常常体现为一种矛盾的运动,类似于“真做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艺术作品因此而获得崭新的艺术魅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虚与实是一对矛盾,虚实的矛盾运动可以构成创作的巨大动力,有时甚至成为创作的源泉。但在艺术创作当中,我们必须妥善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使艺术为之生色。这便要求我们尊重虚与实本身存在的差异,“作为思维,辩证的逻辑尊重应被思考的东西,尊重客体,尽管客体并不顺从思维规则的意志。对客体的分析涉及到思维的规则。”可见,合理认识虚实的差异,妥善处理二者的矛盾,是艺术理应遵循的原则。

二虚实在艺术中的表现

首先,虚实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得最集中。虚与实的艺术辩证成就了诗歌的空灵意境。以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为例,从诗句本身来说,写出了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如“玉阶”、“白露”、“秋月”等,诚然,这些意象可用个别的感官知觉去领会,但这样对诗的内涵理解远远不够。这些“实”景后蕴藏着“虚”,可以将之看成是一幕戏:在这凉意袭人的秋夜,女子放下水晶帘,却无法入眠,只能望着窗外的秋月。再往深处琢磨一下,幕后显然还有一位未出台的男子。女子是因为想念感伤而无法入眠。这一切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意境,诗人正是要通过这种意境传达出“怨”的情感,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李白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的辩证手法,使得短短20字包蕴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境生于象外”,这是刘禹锡对意境所作的最基本的规定。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到,“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表,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割寡和”。“境”在表达形象层时,都还偏重在客体“物”的一方面,虽然这客体之物已进入艺术之境。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无声”比“有声”更能体现琵琶女的复杂感情。但是“无声”的境界是以“有声”的高潮烘托出来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色地运用了虚与实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感慨:许多事情,它就在那儿,可你却始终无法知道它的入口。这就

是运用“云深不见人”的“实”来表达一种“不遇”的“虚”的感受。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将旅客赶路的经历刻画得入丝入微,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描绘,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仍然是依赖虚实结合的手法。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也是虚实相生的神来之笔。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是作者面对的实景,羁旅之愁,故乡之思,理想之破灭,人生之艰难是此刻萦绕不去的情感,随着江水流入波浪起伏的大海。一实一虚,一隐一现,相互映衬、生发,将读者带人了心随月移的空蒙意境之中。

第二,虚实在小说中也必不可少,因为虚构,才促成了文史分野。真实与虚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小说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对小说“虚实”问题的探讨注重从题材真假出发,到对于小说审美本质的发现与揭示,最后上升到创作风格的总结,由不自觉逐渐走向自觉,并不断深入。

以创作成就很高的明清小说为例,写实、奇幻等各种形式风格的小说相继问世,《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奇幻小说引发了人们对于这类神魔虚构故事的虚与实的广泛讨论。有人从封建伦理要求出发对此进行排斥。《平妖传序》的作者张无咎则对此类小说给予了“言真不如言幻”的肯定。甚至对历史演义小说,也逐渐从艺术上认识其以虚写实的价值。“正史以纪事,纪事者何?传言也。遗史以搜逸,搜逸者何?传奇也。传信贵真……传奇贵幻。”(袁于令《隋史逸文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可行的创作方法,“从来创说者,

不宜尽出于虚,亦不必尽处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者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故以言乎实,则有忠有奸有横之可考;以言乎虚,则有起有伏有变之足观。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娓娓乎有令人听之而忘倦矣。”(金丰《说岳全传》序)

王蒙先生在《漫话小说创造》中的论述很有启发意义。“结构小说的一个基本手段,是虚构。虚构这个词我还不十分喜爱它,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词叫虚拟。小说是虚拟的生活。‘虚’就是虚构,‘拟’就是模拟,模拟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最大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是‘假’的……我还有一个看法:说真实,可以把这个‘真’和‘实’略加区别。小说应该‘真’,但不一定太‘实’。‘真’,就是说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情。这个‘真’和科学上的‘真’意义并不完全一样,因为它包含着主观上的‘真’,就是你感受的‘真’。”借助于虚构(虚拟),才给了小说广阔的创造天地,才为表现生活的“真实”提供了更富表现力的素材,从而达到“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奇妙境界,为读者阅读鉴赏的再创造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第三,虚实在书法绘画艺术中也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分量。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经验里有句经典道白——“计白当黑”,就是非常重视对虚空间的利用,表达无为而有为的概念,只有把虚空间处理好,才能加强实体的效果,取得总体良好、全局皆佳的效果。

画面的“虚实”与生活中的“虚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由

无数的艺术家通过绘画实践获得的经验而形成的艺术手段及造型方法。如画内与画外的关系,画内是“实”画外是“虚”,并且通过画中的某个物象联想到画外另一物,或从画内的局部联想到画外的整体,这就是“虚实”相生,是艺术处理的一种手段。画面形象感觉的产生必然与生活中相对应的物象感觉相呼应,因而画面中的虚实与生活中的虚实一样,都是以清晰、完整度来衡量,但绘画因画种、处理手段不同,虚实会有不同的内涵。“虚实”是一种绘画语言,画面处理的虚实程度、形象的虚实选择、画面的虚实比例等等,对画面效果的形成至关重要。绘画传达中的“虚实”则是直接传达为实,间接传达为虚,是艺术处理的另一种手段。有些题材既可采用直接表现的手法,也可采用间接表现的手法,但画面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以结婚为主题的绘画,既可以直接表现喜庆热闹的场面,描绘婚礼的场景、人物,也可以通过“喜”字窗花、鸾凤和鸣的图案、飞溅的鞭炮、小孩的雀跃等予以暗示。

一般认为书法艺术中字体为实,布白为虚,有虚而成气韵。然而书法中有一种笔法,把虚实的艺术辩证推向了极致。飞白亦称飞白书,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唐张怀瑾《书断》对“飞白”的解释是:“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惜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字宜轻微不满”揭示了飞白的尺度,强调笔画中的留白。在本属于实的字体里创造虚,有利于尽情施展笔画

美,改变文字的书写节奏,造就作品虚实相间的整体美感。

书画同源,飞白艺术在中国画里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凡飞白以点画象形物,而点最难工。”这种貌似最经济的绘画手段,足可表达丰富多彩的形象。运用成功的奥秘正在于对虚实艺术辩证的巧妙诉求。

三虚实艺术的辩证法在当代的发展与深化

我们在前文提到过:任何审美都离不开基本的物象、形象等形式。虚与实这一矛盾的根源可以认为是现实与表现的对立统一,但是现实与表现是否完全对立呢?20世纪西方哲学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即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语言学对哲学的投射,使哲学家们认识到,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思辨,同时也是一种对语言符号的分析,因为语言符号是连接客观世界与主观思维的桥梁。特别是当今的认知语言学家,他们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只有相对于一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大脑不是像一面镜子一样一成不变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具有自身的认识的结构和规律。

原型与范畴理论是对虚与实问题的发展,这一理论源于维特根斯坦对于“spiel”特征的细致考察。他指出:“……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所有这些游戏,什么是共同的呢?请不要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不会都被叫做游戏。请仔细看它们是否有共同的东西。如果你观察它们,你将看

不到什么共同的东西,而只看到相似之处,看到亲缘关系。再看一看纸牌游戏;你会发现,这单与第一组游戏有许多对应之处,但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丢失了,而一些其他的特征却出现了。当我们接着看球类游戏时,许多共同的东西保留下来了,但也有许多消失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考察许许多多其他种类的游戏;可以从中看到许多相似之处出现而又消失的情况。这种考察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一种错综复杂的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也就是说,语言的所指(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实)与能指(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虚)之间并不具有刻板的鲜明界限,从而体现在词语与概念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试图回答亚里士多德两千年前提出的名实之争。

这一理论后来经约翰逊、兰盖克、莱考夫深化,标志着认知语言学形成。莱考夫把札德的模糊集合论称为一种“模糊化的客观主义”,认为客观主义的认知观无法很好地阐释范畴的原型效应,范畴并不是客观主义认知观中所说的那种客观地摆在客观世界中,等着概念去反映。因此,他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cms),用于阐释原型范畴模式。

四结语

艺术少不了对比,通过对比能呈现艺术的魅力,有时它甚至成为衡量艺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特征是使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显示和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加强某种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对比最终要实现和谐,完成艺术创造的巨大使命。

虚实的辩证法的表现,借用齐白石的话是很恰当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认为这也是正确处理矛盾同一性的必然结果。虚与实可以视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即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因此,不仅要科学地处理虚与实的关系,还应兼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简而言之,虚与实的辩证法贯穿于“艺术的真实”与“真实的艺术”之中。对虚与实认识的不断升华,对名实更深刻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精确地描绘、表现现实,从而创造出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6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④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页。

⑤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7-90页。

⑥王南杰:《标志正负形互换与虚实相生的魅力》,《装饰》2006年第12期。

⑦唐鼎华:《“虚实”观察》,《文艺研究》2005年第11期。

⑧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7~48页。

(10)ceorge lakoff,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87。

(11)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两个总特征),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又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 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联系概念/联系的观点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之是诡辩论)。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要求(指导意义):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整体离不开部分要求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综合与分析相结合)。 5、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趋向性),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坚持发展观的一种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唯物辩证法结构图

联系观 总特征 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实质与核心:矛盾论 唯物辩证法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联系观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原理1、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 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理3、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 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原理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不同 功能 作用 地位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 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 位,它服从、服务于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 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寻求最优 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 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的含义: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 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性 方法论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一 定 意 义 上

2019年《自然辩证法》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典例列举:猪肉价格上涨引起连锁反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个统筹、循环经济等。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典例列举:A有些人将命运同生肖属相联在一起;涸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B 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循环经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主观、客观、内部、外部、有利、不利的条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也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联系的条件性。 典例列举: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五个范畴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 学号:2009010200032 姓名:焦亚庆09市场营销 1现象和本质2内容和形式3原因和结果4可能性和现实性5偶然性和必然性。 1.现象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人们生活中黑夜白天很常见,都知道一年有四季,靠感官即能得知,那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由地球自转,公转引起的。 。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象从正面直接的表现着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例如:我们每一天都要经历白天黑夜,每一年都要经历四季。揭示了地球自转,公转原理才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 2..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例如:一件商品,其广告,包装那是外在的,是形式。其作用功能是内在的,是内容。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现象和本质与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例如:其一,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包装广告等的商品往往很难推销出去,而没有实际功能的商品也很难背购买者认同。其二商品的功能决定了产品包装广告的形式,产品的广告包装也服务于产品的功能作业的说明。其三,同一商品可以以不同的广告包装表现,同一形式的广告包装也能囊括一类产品。 3.原因和结果

唯物辩证法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所以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归纳

第二部分: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8 、创新3 + 分歧)(共22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以及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54 第七课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选择题讲课教案

1、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2、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3、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4、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5、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A、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6、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7、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8、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A、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9、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A、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一、选择题:(辨清题意,可单项选择,也可多项选择) 1、以下哪部著作标志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这门独立的哲学学科的诞生?( C ) A.恩格斯《反杜林论》 B.马克思《资本论》 C.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D. 马克思《数 学手稿》 E.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F.列宁《哲学笔记》

自然辩证法选择题100道

. ... .. . 一、选择题(单选) 1、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2、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3、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①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②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③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④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4、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5、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6、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①单称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 . .z . ... .. . 7、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8、对演绎方特点说确的是: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9、与科学知识相比对于常识基本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4 ①不系统性②非批判性③历史性④反思性 10、在穆勒五法中“结果相同,因子相异。异中求同,契合求解”是指: ①求同法②差异法③求同差异共用法④共变法⑤剩余法 11、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②恒星形成后光和热的来源,是其中心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 ③初始质量大于太阳8倍的恒星最终将成为白矮星 ④太阳有两次聚变,第一阶段是氢聚变,第二阶段是氦聚变 12、不属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四个阶段的是: ①从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 ②从有机小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③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④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唯物辩证法结构图资料讲解

联系观 总特征 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实质与核心:矛盾论 唯物辩证法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联系观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原理1、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 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理3、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 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原理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含义不同 功能 作用 地位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 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 位,它服从、服务于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 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寻求最优 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 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的含义: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 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性 方法论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一 定 意 义 上

自然辩证法选择题100道

一、选择题(单选) 1、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①科学处于幼年 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 索和解释。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2、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3、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①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 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②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 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③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④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4、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5、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6、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7、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

唯物辩证法原理总结

唯物辩证法原理总结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①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②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原理:系统和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注重整体性(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性 二、发展观 5、发展具有普遍性 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 方法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 8、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自然辩证法选择题及答案

理科硕士研究生00年题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卷〉 1.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项。 A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恩格斯的一本著作 B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以自然科学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C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D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唯物辩证法 2.对著名科学家的哲学倾向进行分析,宜采用的方法是 A·将其置于职业哲学家派别之内B·将其思想分为好和坏的两个方面 c.从中总结出己知的哲学道理 D.非A非B非C 3·将金字塔模型〈科学界分层〉与鸭梨状模型(社会分层)相比较,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界分层的金字塔模型,也可以演变成鸭梨状模型 B·社会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远大于科学界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 C.金字塔模型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高度创造性 D根据金字塔模型从科学界中提前鉴别出未来的精英人士,是困难的 4矛斗学革命结构理论认为,科学区别于前科学之处在于 A.有范型 B.无范型 C.描述实在 D.不描述实在 5.科学兴隆期是指 A·某国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地位的时间B.某国科学大发展的时棚 C 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的发展阶段D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 6.洋务运动科技引进的首要内容是 A.科技翻译 B.科技教育 C.军用技术 D.民用技术 7.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可以用来区分科学与 A.宗教 B.艺术 C.文学 D.亦A亦B亦C 8.导出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的基本假定是 A.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B·某时期科学发展速度与《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时间至该时期的距离平方成正比C.科学按几何级数发展 D.A+B+C 9.罗素火鸡是对归纳原理的 A.质疑 B.支持 C.论证 D.辩护 10.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中科学知识量的指标是 A科学书籍数B科研论文数C科学期刊种类数D重大科学成果数 11 检验蕴涵是 A·理论经过实验检验所得结果包含的内容B·观察结果所包含的理论观点 c.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 D.非A非B非C 12.提出对未来科学中心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观战的依据是???? A.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B·"红灯理论"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 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 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 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 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 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 性。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