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的区别

服务型政府与管制型政府的区别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4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公民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体现了截然不同的行政理念、行政哲学、行政体制。其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1.1 治理格局方面

传统管制型政府体现的是人治格局,行政主体总是依据主观想当然地解决和处理问题,通过国家公权力来实现自身意志,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而现代服务型政府首先是崇尚法治的政府,不但要保护公民各项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实现,而且通过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

1.2 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

传统管制型政府的行政主体大多具有“官重民轻、官显民微、官尊民卑”的心态,国家行政权力实际上演变成一种控制社会的权力,政府的行政权力涉及领域较广,深入层面较深。而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权利为根本,行政机构是为人民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机构,不可逆转地向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公民本位回归。

1.3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方面

与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相适应,传统管制型政府以国家公权力为本,政府行政机关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而公民权利却相对被压缩甚至没有。相反,现代服务型政府坚持以公民权利为根本,强调以人为本,政府只是为公民提供服务的机构。因此,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切实保护和充分实现公民权利进行的。

2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是服务型政府内涵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体制结构、理顺内外部关系、提高工作能效,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监管市场、调节经济、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第一位,尽最大的努力为公民提供最优质、方便、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笔者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几点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思路:

2.1 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此乃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关键。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从而使政府组织机构朝着科学、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2.2 重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录用制度,从根本上净化公务员队伍;对已经录用的公务员实行定期培训、考核制度,并对其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从业务上不断培养公务员各方面能力。

2.3 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错位”、“缺位”“越位”问题。政府要做到只做自己该做的,不去“错位”“缺位”做不该做的或不做该做的,只管自己该管的,不去“越位”管不该管的,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

2.4 推广“阳光”政务,实现“一站式”办公

为了更加方便公民,提高服务效率,行政办公的方式也应该信息化,运用更先进的办公系统。已经改革的行政审批制度证明,建立行政审批大厅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形式上改变了行政执法的原有格局。

2.5 进行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加快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规范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

3 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3.1 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历史上的中国是行政权力最大化、行政权力可以支配一切的社会状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根深蒂固。在行政执法的管理和处罚过程中,漠视公民权利的做法已经成为正常程序。所以,我们要想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治国,就要通过市场的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伟大工程,要完全改变和彻底去除行政法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力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进而转变并牢固树立服务于民的全新观念。为此,各行政执法机构就要进行长期、艰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而且,要进一步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制度。从而,不但从领导方面,更要从制度方面加大对行政执法队伍的督促、监察甚至制裁的力度。利用可依据的制度杜绝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种种特权行为,也同样利用制度规范和制裁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3.2 改革行政执法体系

根据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行政法执法体系的改革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思路: 首先,继续深化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实现两个分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推动着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到目前为止,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机构臃肿不堪、职责混乱不清、执法不规范等问题还是相当严重;更重要的是,在行政执法体制中同时还存在着政策制定职能同监督处罚职能不分、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不分等严重制度缺陷。想要完全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继续深化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并明确政府部门之间、内部上下级之间、政府机关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切实实现两个分开,即分开制定政策、审查审批等职能与监督检查、实施处罚等职能;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其次,实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调整合并行政执法机构。某些行政机关响应“依法行政”的流程如下:开会提出依法行政——然后讨论立法——随之依法行政处罚——就要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这样完全错误的领会依法行政的结果,往往是制定一部法律或法规之后,就要建立一支行政执法队伍或组建一个执法部门,导致最终产生“几十顶大盖帽管着一顶破草帽”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但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执法成本,相应也大大地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经营成本,造成了多重多头执法和执法腐败、执法扰民、执法损民等众多问题。由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成为必要;调整合并现有的行政执法机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行综合执法,以改变现阶段存在着的多重多头执法问题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在致力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改革现阶段的政府行政法执法体系是其重要的一环。而改革行政法执法体系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https://www.360docs.net/doc/a016475056.html,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又称行政审批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最早起源于英国的“一站式”服务。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突破口,是政府行政方式的创新,提高了行政效能,而且更是在组织和价值层面上改革了传统的行政官僚制。

关键词: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型政府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所引起的低效率、高成本、官僚主义等问题积重难返,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为克服这种危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通过改善公共物品的供给质量,以重新赢得公众对政府的信心。我国政府也深刻认识到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时代紧迫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只有彻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管制型政府治理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治理范式,才能应对新时期各种严峻的挑战,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所谓服务型政府,即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服务者。这一新的政府职能体系充分说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体制应该加以彻底改变。显然,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制型政府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范式,是一种全新的行政价值选择和制度设计。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就是“为民”和社会“服务”,它的产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因此,服务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本质要求,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政府的应有之义。行政服务中心正是适应了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要求而建立起来的。

一、行政服务中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突破口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己经进行了多年,但过去更多是在机构撤并、权责划分、人员增减上做文章,缺乏实质性的突破。从目前来看,政府的权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批权,二是执法权。本来,审批是依法进行的行政行为,其目的在于防止经济主体的行为侵害公众利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行政审批成为了政府部门的权利,少数人甚至把审批作为个人手中的特权,想方设法“权力寻租”、以权谋私,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事实上,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过多、过细、过滥的行政审批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格格不入,己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就是要革新这种审批的内容和方式,规范必要的审批,使行政审批不再是对申请人的“赋权”或“授益”,而只是依法进行的资格审查和验证行为。这是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并不是简单一的“部门迁址”、“政务搬家”。行政服务中心以全新的服务型政府理念挑战审批管制型传统管理模式。按照“亲民”、“为民”、“便民”的宗旨和“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削减行政审批,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完善行政监督。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和运作,体现出现代政府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行为的规范性。设在行政服务中心的各部门窗口,都按照依法行政、照章办事的要求,各项行政审批的依据、程序和标准均予公示,避免随意性,尽可能缩小“自由裁量”的空间,杜绝公权私用和公利私享。二是政府行为的服务性。服务中心努力创新服务,方便公众,接受监督,减少管制,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公共服务这一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实践表明,行政服务中心不仅是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突破口。服务中心的建立和运作,促使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政风,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打开了新局面。

二、行政服务中心是政府服务方式的创新

行政服务中心的出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它作为一项政府管理改革的成果,是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行政管理时服务方式的创新。它的核心创意在于引入了新程序、新方法,作为一项政府创新的成果,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创意为“前厅后室”的办公方式、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

所谓“前厅后室”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行政服务中心将所有职能分别置于5一7个窗口中,在一个大厅中办公,提供“一门式”的服务;公民不再需

要分别找各单位科室,而可以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

首问责任制是要求第一个受到询问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如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接待。首问责任人负责与被服务者接触,帮助其办理所需手续,公民不再需要与多个公务人员一一接触,所有事项均由首问责任人一揽子解决。

公开承诺制度即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行政服务中心在行政公开的方式上,采用多种的形式便于市民了解公开内容,如一些服务中心采用电脑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印发服务指南、窗口发放办事须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公开公示。行政服务中心还具体确定公开的项目,如一些服务中心确定并郑重向社会承诺做到八公开:( 1)受理办件制度公开;( 2)办事程序和时限公开;(3)收费标准公开;(4)办事结果公开;(5)行为规范公开;(6)投诉情况公开;(7)工作纪律公开;(8)入驻项目招商全程公开。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实行政务公开,便于广大市民全面监督行政机关行政全过程,“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降低了,还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通过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行政服务中心还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速度进行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政务公开不再是传统的制度、标语上墙,而是各部门制定办事指南,规范服务流程,并将其上网、打印成册,公之于众,服务必须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准。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公众意见反馈监督机制,如制定了大量的“服务意见反馈卡”,放置在显眼的地方,办事群众可以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业务能力等进行评价。公众意见反馈监督机制是所有机制中最关键的部分,正是它保证了前述制度的严格执行。

以上制度共同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行机制,是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围绕这些核心创意还相应建立起了一般日常工作制度和工作要求。如窗口的文明用语、服务守则等一系列日常规定都对核心机制起到了支持与促进作用。中心大厅还配置了书写文具、打印复印、代刻公章、自助上网、手机充电、饮用水、读报栏等多项便民设施,营造了温馨、舒适的人性化服务环境。

三、行政服务中心提高了行政效能

服务型政府是高效能的政府。从一般意义上说,效能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有效的、集体的作用和效应。从行政管理学上理解,机关效能是指机关工作目标及其实现的程度,包括效和能两个部分。效是指机关在实现管理(服务)目标中所达到的管理效率、管理效果、管理效益的综合反映;能是指机关在实现管理(服务)目标过程中所显示的能力。效能建设是以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

有些地方将行政服务中心形象地称为“政务超市”或“政府超市”,这就更能说明行政服务中心的这一作用。超市一般是指将货物摆放在开放的柜台上,由消费者自由选购的一种新型商场管理模式。“政府超市”是指地方政府为改进工作作风,加快机构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把与市民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职能集中在一起办公,推行公共行政服务社会化而设立的全区行政对外办事机构。而“政府超市”的设立就是推行政府效能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实现政府效能建设目标的一个良好形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超市因具有货品齐全、购物方便、快捷、购物环境舒适、物品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而受广大市民的青睐,而作为新型的政府的对外办事机构借用“超市”的概念,正是恰当地反映了现代社会政府办事机构也具有与商业意义上超市同样的优点,不仅如此,这个概念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政府在整个社会中由全方位统管者向社会服务者角色的转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行政服务中心对效能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行政服务中心的地址一般都选择在市中心或闹市区,以方便市民找到或顺利到达;第二,行政服务中心内部结构设置倾向于服务面广而全,大多数的行政服务中心不仅入驻政府对外行政职能部门,如公安局、司法局、交通局等与市民工作、生活相关的部门,而且一些名为企业,实际上又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等也在其中设有席位,此外,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如保险公司、旅游商务服务中心、再就业服务中心亦会设在其中。有的整个中心对外服务项目多达几百项。第三,通过首问责任制、公开承诺制等,真正做到便民、亲民、爱民。

四、行政服务中心改革了传统官僚制

行政服务中心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改革的产物,是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一大创新。行政服务中心的创新精神

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而且深入到了价值层面,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改革传统官僚的DNA,是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次制度创新,重塑公共组织的一个成功典范,与原有的组织运行模式相比,行政服务中心对政府机构的组织和运行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由管理变为服务。传统政府组织和运行通常都遵循马克斯·韦伯的经典官僚制模式,公民往往处于被动服从地位,行政人员也将其视为统治和管理对象,而行政服务中心的创建意味着开始改变科层制组织、运行模式,将顾客战略的精神引入政府组织,在价值取向上以顾客主权为基本价值取向,在实施措施上,提供具体的服务措施,将普通公民的角色由被动的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顾客”,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公共服务活动,为顾客利益负责,突出“以民为本”、“官为民”的民主行政精神。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于“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的管制型政府的衙门式工作作风。

第二,由壁垒变为网络。传统官僚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制度的崇拜,“制度的决定性理由一直是超过其它组织形式的纯技术优越性……在严格的官僚制治理中使一切都提高到最佳点”。这就要求在公共行政过程中,以严格的非人格化的金字塔结构为其制度基础。而这种“非人格化”的制度结构依靠条块分割的“鸽笼式”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这就导致了“鸽笼”的无休止扩大,各科室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再加上公职人员的理性经济人角色,就容易造成职能各自为政,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壁垒,所提供的服务也是支离破碎的。行政服务中心将原先数十个科室的工作合并到5一7个窗口,在一个大厅内办公,打破了部门间的组织壁垒,形成网络化的服务体系,打造无缝隙的政府。

第三,由分工变为合作。经典官僚制强调公共行政在职能专门化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部门之间、公务人员之间都有严格的分工,而且在运行过程中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要求服从非个人的制度,而不是个人间的关系。这就可能导致公共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协调与合作。行政服务中心遵循“联合办、转报办、解答办、劝慰办”的一门式服务,为公众提供全面、综合性的服务,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在同一地点同时进行有效的合作,提供不同的服务项目,从根本上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解决了“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式工作方式,避免相互推诿和扯皮。

第四,由“繁文缛节”变为“一步到位”。传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在牢固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之下进行的,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和复杂的流程。但是,由于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组织在“内环境”和“外适应”上均出现了困境,程序和流程日益增加并复杂化,最终使公共服务的质量被繁文缛节所淹没。行政服务中心确立了“立即办、限时办”的一站式服务,及时把效率理论移植到政府部门,提高政府的时间敏感度,并明确规定了提供服务的时限,通过“前厅后室”和首问责任制向顾客提供一步到位的公共服务,节省了公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体现了现代政府的精简快捷。

第五,由对上负责变为对下负责。在传统政府中,公务员的评价一般是上级评价或同事评价。同事评价往往变成了互相包容乃至袒护,所以公务员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普遍是冷漠和盛气凌人。服务中心的群众评价机制虽然还很不彻底,群众的评价只针对窗口公务员,但将公务员的工作直接交由服务对象进行评议己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将政府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公众的评议和监督,向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将有助于强化公务员的责任感,建设责任政府。

行政服务中心是地方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商业服务方式,适应了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以集中办公、一站式办理、公开承诺、规范的办事程序以及公众意见反馈机制等特色区别于原来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管理变得规范化和人性化,体现了“执政为民”“勤政便民”的根本要求,服务中心不只是表层的服务方式或工作方式的改变,它更是政府管理理念的变革,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因此它的出现必将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什么基点上实现转型

一、管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相对而言的。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形式就是建立在对人、对下级机构的严格控制、监督之上的。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是全能主义的政府。它控制了整个社会的所有的资源,拥有无限的权力,对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资源进行强制性的调配和安排。在管理上,它讲求计划、控制和监督,把广大的公民和社会组织都看作是它们管制的对象和客体,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惩办主义的方式。在这样的政府时代,政府似乎成为了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广大公民似乎只是国家财富的消耗者。

管制型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以牺牲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的。同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社会资源的复杂性、人的丰富性和政府管理能力的有限性,管制型政府没有在我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也没有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相反,政府决策的频频失误却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不是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体制,管制型政府的管理也不是比较成功的管理。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是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开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这场改革的核心是改革政府,改革主要解决政府职能的回归本位、政府管理目标的重新设定和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实际上,首先要改革的就是管制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了改革管制型政府而提出的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服务型政府和管制型政府的根本区别是官僚导向还是公众导向、是政府机关独断还是公民参与、是控制为目的还是以服务为目的。管制型政府追求的管理目标是为了达到官僚机构控制人民方便而把人民管住、管死。其根本的缺陷是窒息广大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我们从管制型政府这个起点向服务型政府转换,“实际上是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转变。”

二、全能政府→有限服务的政府

计划经济时代的我国政府是一个全能的政府。政府垄断了社会的一切资源。也掌握了支配这些资源的全部权力。这个时候的政府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有研究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行政权力一般都比较大,几乎成了‘万能政府’……结果是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职权等等。”全能主义政府的危害导致其合法性的丧失,同时,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对社会进行全能管理的政府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市场主体的不断发育成熟和社会组织自主能力的增强,要求政府必须从全能政府回归到自己的本位上去。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必须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开放国内和国际市场,让企业真正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这样政府就回归到管理自己应该管理,也管理得好、管理得了的事情上来了。那么,政府主要的职能和职责应该是什么呢?按照我国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虽然公共服务只是这个概括中的一点,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前面三者也属于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

三、经济建设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迅速发展经济,改变经济落后状况,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经济增长成为我国政府追求目标的首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说明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在我国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国家把主要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领域。虽然作为追赶型的后发展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其合理性,但是,国家的主要财力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国家的社会事业和公共产品供给就长期处于维持低水平发展的状况。随着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非均衡发展政策的引导下,社会的矛盾在积聚,贫富分化、失业严

重、就业困难、三农问题的突出、社会保障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也严重损害着政府的公信力。人们是在认识到经济建设型政府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已经造成了对社会持续、稳定和和谐发展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政府转型,需要把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若干建议(24条)》里,把为什么要实行这个转变的理由论述得非常清楚:“在经济体制转轨进程中,长期靠各级政府主导或直接进行投资和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恶果:一是政府权力的异化,公共利益部门化,权力寻租无法避免;二是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政出多门;三是这种体制必然会以GDP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造成许多低效率的投资,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在失业问题、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四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被压缩,行政垄断和审批事项增多;五是政府的社会公信力降低,社会信用体系破坏,形成畸形的市场经济。”因此,他们提出“要走出这种路径依赖的陷阱,出路就在于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其关键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

以前是管制型政府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第一,命令行政;第二,一统行政;第三,人情行政;第四,经验行政;第五,弱责行政。管制型政府会带来哪些危害呢?第一,政府主导;第二,救世主观念;第三,擅权专权,失去监督;第四,全能政府职能无限扩长。管制型政府解决不了这四大问题,所以建设服务性政府是一个必然选择,没有别的办法,必须走这条路。

要确立现代政府理念,关键要克服传统行政管理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一、划清传统行政观念和现代政府理念的界限

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与现代政府理念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

1、出发点不同。在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是为了实现统制而行使权力。它主张官本位,权力本位。而现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务型政府则是从公民需要出发,主张人本位,社会本位,以为公民谋福祉为宗旨。

2、政府工作的实现过程不同。在传统行政管理观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的管理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治;而在现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务型政府的管理则是公民与服务者互动的过程,双方可以交流信息,相互协商,达成一致。

3、工作对象的选择权利不同。在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面前,被服务者也是被统治对象。因此,一切服务都不排斥强制性(包括出于好心的服务);而在现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下,服务的成立条件则是被服务者的自愿与要求。因此,杜绝非法不合理强制是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4、对政府职能定位不同。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责是发展经济,要建立管制型政府以便管理经济和社会。现代政府理念则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公共服务,即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发布公共信息等。

5、对政府工作检测的标准不同。传统理念把行政效率作为检测政府工作的标准。现代理念则以绩效作为检测政府工作的标准。

当前,重在实现三方面转变:指导思想上实现由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管理内容上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二、树立现代政府理念

所谓现代政府即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而政府在为“国家”这条船掌舵的时候,必须听从人民的意见。这就要求政府在从经济发展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树立如下理念:

1、以民为本。政府要确立公民取向的公民第一主义。

2、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而不是属于某个个人或利益集团。因此,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3、“顾客”至上。政府要致力于建设一个“企业家政府”,像企业家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作为消费者的人民的合理期待和正当要求,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标准。

4、有限政府。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其权力的最大边界是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

5、民主开放。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公开。只有制定出相关政策和制度以保障人民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行为,才是真正的民主。

改善政府结构,建立服务型体制

调整政府结构,是实行政府转型的核心内容。

首先,要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转向市场主导型经济。

其次,进一步减少行政层次,改善政府结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执行、监

、协调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要整合政府机构,“压平”政府层级,构建综合化、扁平化组织结构。

再次,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当前要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第四,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一是要扩大公共服务对不同群体的覆盖。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公共需求。二是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区域。不仅要加强面向城镇的公共服务,更要加强面向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三是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

改革传统行政方式

建设在线电子政府

以往的机构改革,从机构数量上看确实是大量减少了,但是从财政供养的人数上看,不仅没有压缩反而与日俱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世界不少国家电子政务已进入第三、四阶段,真正实现了在线公共服务。而我国大部分政府的电子政务仍处于第一阶段,难以在线开展公共服务。

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步伐。这是因为,推行电子政务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对政府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电子政务的推行将真正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因为电子政务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政体制,这必然极大地改变政府现有的管理组织形态。

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提供有效公共服务

要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还必须改革服务模式,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共同提供公共服务。

首先,政府不仅要提供企业和民间组织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服务,还要动员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明确其责任。同时,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要进行有效监督。

其次,推进中介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中介组织可以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为政府制定、执行规划、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中介组织还是为市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支生力军。

再次,政府要建立符合本国和本地区特色的公共模式。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地发展水平也不尽一致,因此,公共服务模式的选择也不可能等齐划一。各级政府必须结合本国及本地区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服务模式。比如,就我国而言,在基础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方面,就要打破行政垄断和国有垄断,让各类企业都参与这些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供给。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的需要,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重复管制等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服务型政府应该是“阳光政府、创新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模式交叉、综合渗透的结果。它的建立与发展应遵循以下途径:

(一)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开透明,建设阳光政府。政务必须向公众公开,包括政府组织的使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常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

(二)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理念要成为政府工作的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中,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

(三)在政府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首先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政府是一种自然垄断性组织,只有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精神,才能提高效率。其次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最后是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要求政府制度不断创新。如安宁市的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了“四个制度”,一是集中办公制,所有有审批权的政府服务部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市民和投资者;二是实行委托代理制,外来投资者在审批项目过程中可以委托有关职能部门全权办理相关手续;三是全程服务制,凡进入安宁的企业,从项目申请开始享受政府全程服务,企业无论什么时间段、什么环节需要什么服务,政府都及时提供;四是重大项目领导责任联系制,凡是进入安宁的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责任到人,负责联系,并由政府发文向社会公布,联系人要负责协商、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四)在政府行政技术手段上,建设电子型政府。电子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建设公共政府体制的重要基础。电子政府的建立,不仅可以使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透明化、公共化,从而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

(五)在政府行政规则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WTO的规则正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它们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摒弃行政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的所有权力要源于法律,源于人民的授权,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

(注:本文来自网络)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的需要,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重

复管制等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服务型政府应该是“阳光政府、创新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模式交叉、综合渗透的结果。它的建立与发展应遵循以下途径:

(一)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开透明,建设阳光政府。政务必须向公众公开,包括政府组织的使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常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

(二)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理念要成为政府工作的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中,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三)在政府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首先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政府是一种自然垄断性组织,只有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精神,才能提高效率。其次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最后是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要求政府制度不断创新。

(四)在政府行政技术手段上,建设电子型政府。电子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建设公共政府体制的重要基础。电子政府的建立,不仅可以使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做到透明化、公共化,从而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

(五)在政府行政规则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WTO的规则正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它们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摒弃行政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的所有权力要源于法律,源于人民的授权,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