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学题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地方政府:是指“权力或管辖被限定在国家的一部分地区的一种政治机构。它具有如下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一国政治结构中处于隶属地位,具有地方参与权、税收权和诸多职责。”地方自治乃“国家特定区域内的人民,基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际监督之下,自组法人团体,以地方之人及地方之财,自行处理各该区域内公共事务的一种政治制度。”地方自治具备两个条件:地方机关的公职人员多由地方上公民选举当地公民担任,被选举者所为各种措施都应当以公民意见为依归。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国家、社会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和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为此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所体现的功效和作用。自治型地方政府是由一定地域居民,为在其居住区域管理本地地方公共事务,依照国家法律组成的地方自治社团,是一个拥有自身权利、义务和独立人格的公共团体(公法人)。自治型地方政府最主要的功能是从事本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管理,而不是帮助中央和上级政府实施政治统治,维持统治秩序。中国司法权地方配置模式中国司法权在地方层面上的配置实行以“块块管理为主”的模式,即按行政区划,设立不同级别的法院和检察院,其司法管辖区域从属于该地方行政、立法管辖区域;地方各级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关系、人事管理、办案经费、物资装备等,均由地方负责供给和管理。每一级法院、检察院受同级党委的单独或双重领导,并受同级人大监督。地方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或授权,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特点,制定、修改、废止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规范性法律文本的权力。地方行政权是地方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性手段,执行国家法律规范、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权利。地方政府人力资源是指省级和省级以下政府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地方政府所能利用和开发的人力资源,包括地方国家权力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系统内所雇用的人力资源,以及民主党派人士、新闻媒体、作协、艺术团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就是地方政府的理财活动。即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责任,依据宪法和法律,运用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进行的资金的收支和管理活动。选任制即通过选举来确定任用领导干部。选任制主要是适用于那些承担责任较为重大的领导干部。地方政府创新是指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新政”理念是指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是由“执政能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公共服务性政府”、“两个务必”等一系列政治理念构成。

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10分)

1.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以下各项中对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管辖范围的广泛性

2.以下各项中,不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是( C ) C.管理国有资产

1.地方立法权不同于国家立法权的特有属性不包括( C )C.合宪性

2.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C )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是中国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C.检察院.

3( C )是目前地方社会对地方政府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监督方式。 C.人大代表的监督

2.按照公务员法地14条的规定,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还有( B )。 B.法官、检察官职位

.在地方政府规模上,应当依据( B )决定政府规模的大小。 B.政府机构所承担的职责

2.问责制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建立“以民为本”的政治道德,有利于建立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务员淘汰机制,还有助于( C )。 C.廉洁、高效责任政府的建立

3. 以下各项中,对政党责任制内涵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治责任主要是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10分)

1.按地方政府所处环境和管辖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类?( ABCD )

A. 一般行政地方

B. 城市地方

C. 民族自治地方

D. 特别行政区地方

2.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BCD )

A.适应职能的需要 B.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C.具有内在的系统性 D.依法进行

1.依据一些地方人大出台的立法程序与实践,地方立法程序主要包括( ABCDE ) A. 地方立法草案的提出 B. 立法议案的审议、修改 C. 法案的通过D. 报批与备案 E. 公布

2.中国地方政府主要行政方式包括:( ABCDE ) A.制定行政规范B.行政实施 C.行政监管

D.行政调停与行政参与 E.行政立法

3.中国审判权的主要行使方式有( ABCD ) A. 合议制B. 审判委员会制 C. 案件审批制D. 两审终审制

1.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的构成包括( ABCDE ) A. 政治构成 B. 学历构成 C. 性别构成 D. 民族构成 E. 年龄构成

2.中国地方干部管理的主要制度包括( ABD ) A.党管干部原则 B.地方干部来源制度 C.分级管理

D.地方干部的鉴定考核制度

3.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主要包括( ABCD ) A. 资源配置 B. 收入分配 C. 稳定 D. 发展经济

4.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有( ABDE ) A. 行政管理项目开支

B. 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开支

C.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D. 社会保障支出

E. 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支出

5.地方公共产品与公共产品一样,具有成本和收益不对称的特点,还具有( ABCD )特性。 A.受益范围上的地方性 B.存在溢出效应和拥挤效应 C.层次性 D.类市场性

1.中国地方政府的责任制主要体现在( ABD ) A. 宪政责任制 B. 政党责任制 C. 行政问责制 D. 行政责任制

2.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在干部-公务员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改革和探索,主要举措有(ABCDEF ) A.政府雇员制 B.公推公选 C.票决制 D.末位淘汰制 E.问责制 F.引咎辞职制

3. 实施政府雇员制在政府管理中引入了新理念,主要有( ABDE ) A.市场观念

B.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理念 C.廉洁高效的理念

D.以契约为基础的政府-雇员关系模式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一般地方政府的性质。一般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地方分治机构,代表中央政府治理特定地方,同时也是特定地方政治共同体的治理机构,设立有代表和反映地方社会利益和要求的民意代表机构。一般地方政府在体现严格意义的单一制中央集权性质的同时,也具有地方政治共同代表者、治理者的性质和地位。

2.为什么说自治型地方政府优于隶属型地方政府?P14 答:因为:(1)它更加清楚居民的需要和利益。从获取居民和利益的角度看,自治型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上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在监督地方政府官员方面,居民监督自己的自治型地方政府更容易,更容易获得管员履行职责的信息,监督成本低,监督效果更好。(3)从塑造民情角度看,地方自治有利于培养居民关心公共事务的习惯,使其积极参与公共活动,亲身体会自治的组织形式的好处,产生遵守秩序的志趣,理解权利和谐的优点,对他们自己的义务的性质和权力范围形成明确的和切合实际的概念。(4)地方自治导致地方自由,加起来就是国家自由。

3.简述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特征与行政区划类型。答: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特征: 1、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在自制区域内实行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类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试论述中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政府机构改革的选择。要点: 1.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 1) 机构过于庞大、政治机构多、政府组成人员相对较多 2) 部门内设机构膨胀,内部层级过多、大量设置非常设机构等问题; 3) 各个部门拥有庞大的后勤服务系统,占用大量行政资源、滋生部门利益和腐败、挤占服务社会化的空间; 4) 行政成本过高,财政不堪重负; 5) 缺乏完备有效的行政组织法律规范,机构长期处于精简与膨胀的恶性循环中。2.政府机构的改革选择: 1) 精简地方政府机构是政府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 精简政府机构宏观上要适当压缩地方政府的层次,减少地方政府的设置数量,组织结构应该朝着缩减中间层

次的扁平化方向发展。 3) 行政区划方面改革基本思路是“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创新市制、乡镇自治”。行政层级变革更多地集中在两个领域:地市级、乡镇级。对乡镇级改革成为近期探索的一个热点。 4) 精简政府机构

简述中国地方立法权的构成要素。地方立法权的构成要素: 1) 主体: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2) 法律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特别授权 3) 适用范围(或空间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所辖空间范围(领地、领空、领海) 4) 内容:制定、修改、废止权力 5) 行使结果:表现为五种规范性法律文本(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四个经济特区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和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 6) 调整对象:三大领域(参见P86)

2.中国地方行政权有哪些突出特征? 1) 主体: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派出机关、上级政府派驻机构)。 2) 行使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实现地方公共利益 3) 作用方式: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4) 法律渊源:源于地方政府的固有权利与授予权力 5) 地方行政权不同于地方行政职权

3.试述司法权力地方化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1) 中国共产党各级政法委员会对司法权的领导:地方各级政法委的职责、实现形式及对公检法功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各级地方党委能够决定法院、检察院重要人事任免。 2)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的分享:事实上的权利分享者。表现在:通过人事任免权间接分享、监督司法机关的工作 3) 地方行政机关对司法权的分享:法院、检察院在国家机构体系的地位低于其宪法地位;其经费、人员工资、机构编制等均有地方行政机构统一管理,本身不独立,两院工作极易受到地方行政机构的影响、干预,司法权事实上被分享。

简述“市管县”体制对地方政府纵向间关系的影响及其发展改革思路。答:(1)“市管县”体制对地方政府纵向间关系的影响:积极影响:“市管县”体制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行政一体化的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结果,使长期的城乡分治走向城乡结合。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助于城乡经济互补与联合,有助于农村城市化;在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上,加强了省、市、县之间的联系,使市、县两级政府的职能有所扩展。这种体制成为处理省级行政机关与县级行政机关之间关系的主要方式,地级市正在逐渐成为省、自治区之下的辖县层级,在整个行政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

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市管县”体制逐步失去当初的功效,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具体表现参见P146-147四点。同时,副省级市和“市管县”体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痼疾:行政区划层次过多、同级政区之间规模大小悬殊、城市数量太少等。

(2)发展改革思路:主要观点是“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核心是减少“中间层政府”,实质是在省、自治区内,减少地级市的数量或取消地级市,逐步实现省、自治区对县的直接管辖;在直辖市内,减少区的数量或取消区,逐步实现直辖市对街道的直接管辖。中间层政府削弱后,省级政区有能力直接管辖区和县,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简述公务员交流与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答:(1)交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内部公务员之间或者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之间实行调换任职。交流制度有利于公务员开阔视野、丰富经验、交流信息,更好地发挥个人才干,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公务员交流采取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形式。(2)回避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为防止公务员利用职权谋私徇情,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采取的限制。实行公务员回避制度有利于机关廉政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公务员的健康成长。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主要包括:①回避的范围。凡属以下四种应当回避的亲属关系的任何一种,应当实行回避: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②回避的类型: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③回避管理。

3.为什么说“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是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现实基础”?

答: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是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单一制国家还是复合制国家都存在,只是分权程度和方式不同。在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一个整体,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规定和授予。授予分两种:一种是将某种或某些国家事务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同时授予地方政府,另一种是中央政府将上述权利分开,由国家立法、由地方执法,国家拥有立法和监督权,地方政府拥有委托行政权。单一制国家的财政体制是一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权力的划分,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体制模式。联邦制国家的财政体制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各级政府的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政权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的体制模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以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划分,由此导致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权限的划分是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现实基础。

简述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答:(1)依据公共职能的需要确定地方政府的构成及规模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其职责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包括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在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方面应当依据本区域内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分布特征设置政府的结构;规模上应当依据政府作承担的职责决定政府规模的大小,依据地方性公共物品的数量、种类和特征决定地方政府的组成机构设置。(2)建立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制度规范:确定地方政府责成部门的间接标准:经过上一级政府批准、并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的工作机构,且其负责人必须由本级人大任免的机构,才能被确定为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决定某一机构是否具有地方政府组成部门地位的权利主要在上一级行政机构手中。依据地方社会公共需求,逐步在制度上和法律上规范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

2.简述政府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答:中国地方政府的责任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宪政机构中的政治责任制;(2)党政结构下的政治责任制,即政党责任制; 3)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政治责任制,即形式上的行政责任制。

3.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环境。答:(1)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国际环境:知识经济的挑战、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国外政府创新实践的示范与影响。(2)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国内环境:中共十六大为各级地方政府创新提供了理论资源;具有创新精神的干部走上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岗位,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与实施者;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要求,推动着地方政府创新;地方治理性质的变化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中国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地方治理的“善政”与“善治”?

1)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与国际规则的要求,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能力,从而积极回应各种

挑战,最终实现地方治理的“善政”与“善治”,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与活动。基本要素有: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要实现“善治”的理想与价值追求,首先必须实现“善政”。

善政——即建立一个人类所期望的民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优质政府、效益政府、专业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

地方层次上的“善治”意味着地方政府与地方公民社会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实现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多中心管理,意味着地方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机结合。

2) 实现地方善治的基础是地方善政,以善政推进地方善治是地方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3) 中国地方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之前是中央直接管理与控制的地方治理模式;改革开放扩大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与利益份额导致地方治理模式的变化,产生形成以地方政府为本位的地方治理模式。

地方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没有提供充分的监督、约束机制,行政权的扩张与政治腐败可能引发地方治理倒退; 建立在分权基础上的以地方政府为本位的地方治理模式缺乏法理支持,基础脆弱;

地方民众对地方政治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空间和渠道,地方治理与地方政治民主化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 4) 以“善政”推进地方“善治”

加强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关键。依法行政要求地方政府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进行;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时遵循“法律优先”“法律保留”的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法规制定权,而不得与法律规定、行政法规相抵触或相违背,要求地方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时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做到权责统一,既要符合实体性也要符合程序法,行政权受到监督,违法行政要承担法律责任;依法行政是对依政策办事、依领导人的指示和命令办事的否弃,是历史的进步。

改革行政审批,强化行政监管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根据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确立其特定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传统行政审批制度日益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表现参见P119)国务院各部委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对行政审批项目“自我清理”。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为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服务为导向,实现地方政府与民众的合作地方善政的基本取向(三个转变):控制导向的管理向服务导向的管理转变;政府本位的地方政府向市场本位的地方政府转变;强势的行政权单独治理向地方社会合作治理转变。

2.试论述司法行政化的弊端。

论述要点:

法院、检察院在国家机构体系的地位低于其宪法地位;其经费、人员工资、机构编制等均有地方行政机构统一管理,本身不独立,两院工作极易受到地方行政机构的影响、干预,司法权事实上被分享。

结合实例对上述要点展开论述。

试分析加入WTO对于中国地方政府的挑战、机遇及政治意义。论述要点:

中国地方政府在正式、完全地进入WTO规则之际,面临着角色定位与转换的问题,而且必须在有限的过渡期内,迅速完成现有管理体制与行为方式的改革,以适应国际贸易规则的进入;必须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角色定位,适时转换政府职能,科学界定政府行为的适当范畴,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体系下对于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WTO规则与地方政府角色转换

A. 促使国内地区间的政策平衡,营造统一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B. 合理调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明确同一主体,协调一致;

C. 改变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和行为模式,建设更加精干、廉洁、高效公开的服务性政府。规则要求地方政府的角色更加理性化,要求地方政府的职能更加规范化。(2)加入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

A. 明确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适度范围,强化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职能

B. 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健全政府服务职能;

C. 提高政府政策透明度,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

D. 规范政府行为,推进地方政府管理法制化;

E. 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大局下,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配合与弥补不足,维护地方经济利益,提升地方竞争力;

F. 强化地方政府对外交往职能,在更广泛的国际经济活动中拓展和实现地方利益。

2.论述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论述要点:

(1)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是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配之以自上而下转移支付的健全,来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是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科学界定地方政府职能(3)根据事权和职责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

(4)对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以下政府的职能、权限和财政收支的划分(5)压缩管理层级

(6)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试述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在干部-公务员制度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改革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论述要点:参见教材P256-282

政府雇员制:意义:P259、推行过程注意的问题 公推公选:意义、发展完善 票决制:意义:P264、完善 末位淘汰制:意义、问题P271-272 问责制:意义、困境与完善 引咎辞职制:意义、问题、完善围绕上述内容展开论述

2.简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要的执政理念及其对地方政府发展的影响。论述要点:

“新政”理念是指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是由“执政能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公共服务性政府”、“两个务必”等一系列政治理念构成。

对“执政能力”、“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服务性政府”理念主要内容加以论述。参见教材293-298 “新政”理念对地方政府发展的影响P300 (1)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2)强化的公共服务职能;(3)改变管理的思维;

(4)改变传统的地方管理制度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