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在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并找出了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针对如何消除消极影响,本文从互联网、大学生、政府、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对策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产生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当代西方,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的过程 。按照年龄来划分,政治社会化可以划分为儿童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成年期的政治社会化。

大学生是青年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大学生与同龄人相比,知识层次、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比较高。而且,他们的政治表达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都明显地强于同龄人。因此,大学生将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当中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高等学校中,通过接触和学习各种政治文化,掌握各种政治技能,进行各种政治参与,从而成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合理引导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使大学生成为我国主流政治制度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很有必要的。

一、互联网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要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许多手段和途径。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大众传媒被认为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主要途径。但是进入到信息时代

后,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成为了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为什么互联网对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如此重要呢?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互联网覆盖的政治信息面最广泛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将网络定位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在信息时代以前,学生接触的各种政治信息,主要来源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工具和学校的灌输,其所传播的内容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层层把关的,其中很多信息已被删除,这样大学生真正接触到的各种政治信息反而是不完整、不全面的。而互联网是开放性的,这一开放性的特性使得各种政治文化可以毫无限制地在互联网中传播,甚至可以共存。所以,互联网中所传播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而且可以说是海量的。

2、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政治信息尤为关注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在2010年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对我国网民年龄结构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约有3.84亿的网民中,20-29岁的年轻人占到28.6%,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对我国网民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所占比例达到了24.5%,而其中高校大学生占了较大比例。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已成为了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

另外,大学生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他们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自己对当代时事政治的看法,并积极踊跃的进行政治参与。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参与的主场所,从而为他们进行正常的政治社会化提供了优良条件。

3、大学生具备通过互联网获取政治信息的能力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比普通群众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具备极强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高度关注,对政治生活高度热情。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是拥有最新知识技能的一群人,他们能够对新科技应用地得心应手。可以说,他们具备了通过互联网获取政治信息的能力。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而且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的积极方面

1、有利于加速大学生政治人的形成过程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在大学生个体和社会政治互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将社会政治规范、政治价值观内化形成为自己的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积极参政议政,履行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使得它能够提供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信息,加上互联网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这就使得大学生有机会通过它与社会进行政治互动,并且,也为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渠道。在政治互动与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拓展了政治知识,提高了政治技能和政治觉悟,不断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政治人过渡,顺利实现了政治社会化。

2、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传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前提之一,是大学生与客观现实进行互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提供给大学生进行政治互动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评价、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和平台。互联网为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政治环境。在这一虚拟环境消除大学生了在现实政治互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顾虑和心理压力,而且也简化了现实政治参与中各种繁琐的程序。政治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变得“随心所欲”了,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3、互联网的“时空聚缩”特征,提高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速度和效率

传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两个量的标志:一个是时间跨度,一个是空间距离。所谓时间跨度是大学生在四年时间不断积累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最终达成成人政治社会化所需要的水平。所谓空间距离,是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

同时,主动接触社会,积极参与政治实践,为以后进入政治生活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受到自身地位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既无法解决学习任务繁重和发展自身政治素质的矛盾,也无法实质性超越学校与社会的空间距离和接触社会政治生活的障碍。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这一难题。缩小了时间跨度,又进一步缩短了与社会的距离,使大学生政治社会过程越来越呈现出“时空聚缩”的特征。

所谓时间的聚缩,是指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知识都浓缩在网络之中,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可以了解到过去、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政治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技能,使得大学生达到成人政治社会化水平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了;所谓空间的聚缩,是指互联网创造的虚拟世界使得大学生超越现实社会的距离,跨越空间的局限,从而提高社会化的效率。在政治社会过程的“时空聚缩”下,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速度和效率加快了。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的消极方面

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而且可以说总体上影响是积极的。但是,互联网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不少问题,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了各种消极的影响。

1、不良的政治信息干扰大学生正常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互联网的开放性等特征,造成互联网上的各种政治信息泛滥,而且很多政治信息都比较片面化,良莠不齐。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对政治信息的接受能力和辨别能力与成人相比还有所欠缺,非常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面对五花八门的政治信息而措手不及,根本无法辨别真伪。另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还处于未成型状态,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本是一个优势,但在互联网环境中,这种优势反而转化成了一种劣势,他们在政治信息的接受和辨别上出现了困难。他们看到一些零碎的、片面的政治信息后,可能会以偏概全,然后轻易做出错误的政治判断,这可能会动摇和改变他们极不稳定的政治价值观,造成其政治价值观的混乱。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政治社会化进程,最终影响他们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2、虚拟的政治实践无法培养大学生参与现实政治的技能

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政治参与时,只需要动动手指头,按按鼠标即可,方便快捷,简单易行。但是在现实社会的政治参与中,却没有那么简单。在一项政

治参与中,必须考虑到程序、利益冲突、世俗关系、政治技能、政治环境等等现实因素。[5]而在互联网中进行的政治参与,恰恰是忽略了这些因素,几乎与现实世界相脱离。获得的任何认识必须在实践当中才能获得检验。因此,大学生必须深入现实生活中进行政治参与才能真正的获得政治技能。一味的依赖互联网只会使大学生逐渐对现实的政治环境不适应,从而也就削弱了进行各种政治实践的能力。另外,大学生过多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容易形成电脑逻辑思维的定势,影响其政治思维创造性和跳跃性的发挥。[6]

3、互联网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对主流政治文化产生认同危机

传播学的培养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大体一致的“共识”。在政治社会化中表现为对国家民族、政治权威和政治信仰的认同。[7]在信息时代以前,国家掌控着政治文化的垄断权,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和专门的教育机构控制、传播、灌输主流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也顺利传播并被普通民众所接受。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情况改变了。在网上,任何人、任何群体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需求,即使是一些反社会的人也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知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另外,互联网打破了政府对信息发布的垄断权。在互联网面前,政治信息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和传播,这使得政府在很多时候无法控制,这就存在着大学生被误导、煽动的可能性。而且,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超地域性,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的侵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自身在互联网技术、信息、语言等全方位的优势,极力向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传输它的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观念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从网民主体的大学生这一群体打开实现其预谋已久的“和平演变”的突破口。[8]在其强势的文化渗透之下,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就有可能动摇,背离我国的主流政治文化,严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向。

4、互联网下道德环境的恶化,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政治社会化,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没有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作基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必定受到影响,甚至因此可能误入歧途。

在互联网中,网民的真实身份很难探查到,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些网民变

成了隐形人,他们不顾伦理道德,隐瞒真实身份,自由发布各种信息,如色情、暴力信息,甚至是一些反动信息,导致互联网下不良信息泛滥。加上大学生自控能力不是很强,又不注意加强网络上的道德修养,这就造成当今互联网下道德环境的恶化。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5、网络使大学生更倾向于娱乐,导致政治责任感不强

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互联网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娱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在网络上,各种娱乐活动大大多于各种正式新闻,而且很多会以趣味化、时尚化的方式呈献给大众。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沉迷于网络游戏、qq聊天、开心网偷菜等娱乐活动,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以至于关注政治信息、进行政治参与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这就导致当今大学生更倾向于娱乐而不是政治。另外,大量网站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因此,很多网站以暴力、色情等内容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而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很难禁得住这种诱惑,容易沉迷其中而远离政治,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政治责任感下降。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在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起着积极地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实现的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其原因,才能趋利避害,减少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一)客观原因是互联网上的政治信息自由散漫

互联网的开放性等特征,造成互联网上的各种政治信息泛滥,而且很多政治信息都比较片面化,良莠不齐,各种不同方向的政治文化可以毫无限制地在互联网中共同存在。这在促使大学生顺利成为政治人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上发布的各种不良信息,例如黄色、淫秽、暴力等有毒害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一些西方国家极力地扩张其思想文化的影响,宣传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念、西方的政治信仰,刊登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一些大学生在自身立场不坚定时,极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影

响他们正常的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二)主观原因是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还不是很高

大学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一般来说,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也比普通民众要高一些,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潮。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

1、政治鉴别能力不强,在政治参与中盲目冲动

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时政新闻都很关注,但很大程度上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自主的判断,极易受网民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云亦云,跟着瞎起哄。即使有政治参与的机会也不懂得珍惜,盲目冲动。例如递交入党申请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随波逐流,或多或少的带有盲目性。

2、在政治参与中有着极强的功利性色彩

由于受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时都转向了功利性,成为了真真正正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把自身利益看得高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在政治参与时,利己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的标准。

(三)从管理角度看,监管不严、引导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一方面,政府对网上的政治信息流动监管不严。目前,我国对互联网已经进行了相关立法。但是,还处于立法的初级阶段,具体的立法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为进行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另外,网络的监控技术还不够完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利用互联网进行不良信息的传播很容易,政府必须加大有关监控信息技术的培养与创新,提高监管技能。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本身素质良莠不齐,因此,需要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行重点引导。而在当今社会中,引导力度明显不够。一些教育管理者错误的认为大学生本身素质很高,有正确使用网络的自觉性;还有一些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政治教育后,基础已经很扎实了,就放松了在大学内的政治引导。

四、解决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着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要想充分发挥互联网

的作用,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对互联网的积极方面做进一步的引导和利用,使积极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对消极方面则必须在充分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加以限制,找到促进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正向发展的各种有效对策。

(一)从大学生自身寻求改善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和道德教育

道德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在网络环境中同样不可缺少,并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这个看似自由的环境中,大学生在容易产生一些在政治上的失范行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道德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成为了一种绝佳对策。具体来说,各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道德教育,使其形成对道德的正确认识,使道德意识自觉内化为个人行为,从而树立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政治价值观、网络观,自觉抵制网络上各种不良的行为,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行为。

2、引导大学生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理性的政治实践

在互联网中,虚拟的政治实践无法培养大学生参与现实政治的技能。而且,长期接触互联网,会形成电脑逻辑思维的定势,也不利于大学生以后参与政治实践。因此,大学生不应只依赖于网络,而只是应该把它当作一个中介,一个练习靶子,最终还是要回归战场,进行实际的政治参与。只有在现实环境中进行过政治参与,才能真正掌握各种政治技能。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政治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在校园里的政治活动,使大学生学习学习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积累各种政治经验,将互联网上学到的政治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为以后从事各种政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政府应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

1、依法治网,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创造一个“法治网络”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以法律手段规范网络政治行为是目前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一个良好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在网络法制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对而言,网络法制还不够健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强网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联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10]等法规的宣传力度,使这些法都发挥其功能,不至于成为空头条文。其次,要加强网络环境中法律的宣传工作,使法治在网民中深入人心,使他们认识到不论在现实环境中还是在网络环境中,违法都必究。再次,除在立法上下功夫外,还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处罚网络中各种违法者,使得网络中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政府应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

我国公民虽然有言论自由,但自由不是绝对的,言论自由必须建立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之上。现在,很多网民不遵守法律,互联网中出现了很多虚假信息和错误的价值观念,这严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互联网中的不法言论和信息进行监督管理,以净化互联网政治环境,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具体来说,网络管理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对互联网中政治信息进行监控,并及时作出处置,防止有害的政治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同时,要积极开发和研究相应的软件,对互联网进行网址拦截、文字拦截、图像审查、程序屏蔽,有效地阻拦黑色或灰色政治信息,以技术手段从源头上阻止有害的政治信息的传播。[11]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找好立足点,寻求新突破

1、加强红色网站建设

要使互联网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就必须确保主流政治信息和文化在互联网中传播的畅通。要增强我国主流政治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优势,必须加强红色网站的建设,办好红色网站。为此应牢固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理论占领网络制高点,打造一批以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意识为主流政治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网站,“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12]具体来说,必须做到红色网站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根据时政变化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不断扩充其网站内容;建立大学生关注的政治热点的讨

论专栏;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与大学生进行亲密交谈。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适应网络文化的政治内容

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在过去,人们的政治思想比较单一,价值观相对统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蔓延,我们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复杂的转型期,人们开始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念,旧的政治文化已经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紧抓时代潮流,用先进的政治文化取代落后的政治文化,并且要不断整合东西方、古今中外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取其精华,实现政治文化内容的创新,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利用网络来实现其政治社会化。

3、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创新工作方式和宣传方式,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

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瞬间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顺应潮流创新工作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应再以教条死板的灌输为主,而是应该利用各种多媒体工具,同时刺激听觉、视觉、感觉,提高政治文化宣传的吸引力,更好的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四)从网络自身来讲,互联网从业者应当加强网络行业的职业道德,实行行业自律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负有娱乐大众、传播信息、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职责。但是目前,许多互联网从业者不遵守职业道德,为追求利益,发布各种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因此,以互联网自身来看,互联网从业者必须加强行业自律,抵制各种拜金主义现象,为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高校应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创建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政治文化

大学生的主要政治活动场所是在学校,注重大学校园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可以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领导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建设好网络环境,想方设法的利用好网络引来导大学生实现好政治社会化。例如建设红色网站,加强红色网站宣传力度等等。各个社团组织也应

该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为目标,来开展各项政治活动。例如,对各种政治活动进行模拟活动,并带动学生的广泛讨论和参与,以达到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引导。

互联网仅仅是我们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工具,本身并不存在对错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只有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才能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注释]

[1]祝传鹏,《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第240--241页。

[2]祝传鹏,《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第240--241页。

[3]鹿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23卷,第3期,第78—80页。

[4]刘维,《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25页。

[5]祝传鹏,《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第240--241页。

[6]刘维,《论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与应对措施》,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14卷,第3期,第144—145页。

[7]祝传鹏,《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第240--241页。

[8]杨锐,《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极其克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第123—125页。

[9]陈淑娟、赵剑锋,《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中国市场,2007年13期,第41页。

[10]刘维,《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第36页。

[11]刘维,《论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与应对措施》,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2005年7月,第14卷,第3期,第144—145页。

[12]刘维,《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37页。

[参考文献]

[1]【法】,莫里斯〃迪威尔德,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2] 王海威,政治社会学:范畴、理论与基本面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王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4] 教育部,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鹿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年03

[6] 祝传鹏,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

[7] 杨锐,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极其克服,乐山师范学院,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

[8] 陈淑娟、赵剑锋,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中国市场,2007年13期

[9] 张光、蒋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10] 刘维,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1] 乔雪梅,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12] 陈宇波,近年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第18卷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网易科-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Network on College Student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Hui hui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06 law 51class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Mass media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is one important way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and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a profound impact. In this paper,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Internet on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causes of negative effects. For how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ernet itsel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govern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several of the main university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 Internet on college student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Internet , Students ,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ffect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符肖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113班11363008 绪论: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于其他事物重要性的评价标准,一个人持有何种价值观就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抱有怎样的看法和采取何种行为。价值观对于个体来说至关重要,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品质和道德行为,并决定了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但是价值观并不是先天就具备,它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大至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的熏陶,小到身边他人言行举止的影响。虽然个体价值观千差万别,但是在相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多数个体的价值观还是会体现出一些相同的特点。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明应用,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不仅仅带来大学生前所未有的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也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影响。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对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价值观 论文内容: 一、网络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1. 价值取向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逐渐取代主流问题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其它知识的渠道呈现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就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具有多元化、良莠不齐的特点,各种不同的信息充斥网络,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由于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了许多主流媒体报道里没有的东西,这引起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认识。大学生在人生目标、追求目标的手段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2. 价值取向紊乱: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在互联网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资源的绝对控制权,所以在当今的互联网世界中,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成为主流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网络中传播的价值观良莠不齐,有的极具欺骗性,这些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与中国大学生脑海中的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冲突,碰撞。让大学生们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从而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紊乱。 二、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问卷调查 调查小组:商务1302班 成员: 指导老师: 调查时间:2014年5月 目录

一、调查主题 二、案列重现 三、调查背景 四、调查目的 五、调查人员 六、调查方法 七、调查对象 八、调查人员安排 九、调查问卷 十、调查统计 十一、调查分析 十二、调查总结和反馈一、调查主题:

手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二、案例重现: 案例一:武汉七成大学生曾在课堂手机上网称课堂太枯燥 新华网3月22日电“老师讲课太无聊,幸好我有手机能上网。”自从上个月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武昌某大学大三学生小陈就把自己的QQ签名给改了。“现在课堂上看闲书的人少了,不想听老师讲课就拿手机上网,我有好多同学都是这样。”他说。 记者于是在华中师大、中南财政大等武汉6所高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千余大学生中,超过七成曾经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而其中超过一半人是在网上聊天。 案例二:因寂寞无聊四川八成大学生上课玩手机 噼噼啪啪!大学课堂上少闻“沙沙”写字声,手机按键声却不绝于耳……记者获悉,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师生们近日就此在省内各高校展开了一项专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不已,竟有82.5%的大学生坦承每天上课其心思都在玩手机而无心听课!如今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四川新闻网记者从该份调查报告中看到,此次调查在省内近10所高校抽样进行,有网络问卷及传统问卷两种方式,男女性别比率分别为46.6%和53.3%。结果显示,在被访问的大学生中,竟有82.5%的同学承认每天上课都在玩手机,而无心听课;34.2%的同学认为上课应该开着手机,而65.7%的同学认为上课应该把手机关了,因为这样不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丰富多彩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锻炼和引导作用,并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走过这个阶段,那么将很难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接受。一方面,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及民族能否复兴。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成材,人生价值能否顺利实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把自我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自我社会化。高校校园文化无疑会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对推动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1.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鉴别力就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政治敏锐性,就是当某事处于萌芽状态时,能够善于从政治上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确定正确的态度和对策。当前大学生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上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这就要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理想、道德、行为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随时自我反省、检查、选择、约束其活动。 3.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Inter网为中心的信息革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等带来了剧烈的变化。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 4.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来完成的。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谋生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5.培养良好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体所规定的一套理想的行为模式。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这种认识又分为对目前承担角色的认识和对未来扮演角色的认识。目前应是积累知识,未来将是创造财富;目前是消费者,未来是生产者。二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角色期望反映大学生对生活、事业的抱负水平。对这种抱负水平期望过低,则会不思进取,过高则会好高骛远。恰当的角色期待对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它总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发挥重要作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1)校园里的学生课外理论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掌握其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修养,才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2)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大学生从年龄结构和人生发展过程来看,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正确世界观形成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就会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化。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百家争鸣的学术沙龙、诗歌朗诵、文学欣赏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探讨的机会为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克服重“专”轻“博”的缺陷,需要在教学体制上下工夫。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文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完全纳入教学计划的轨道似乎还缺乏能力和条件,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育功能则可提供中介桥梁。 (2)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和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活跃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主、自强意识。近年来的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形成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提高他们在理论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只有在理论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以后,才能自主地确立主导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深沉、持久。 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如果仅有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就必然导致纪律涣散、秩序混乱,就可能导致滋生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而作为社会大环境一部分的大学,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⒍杨曦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人是社会的动物,又是政治的动物。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其融入社会的过程,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逐步参与政治的过程,是其逐步政治化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媒介,逐步获得政治知识,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这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总和共同构成一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一个人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获得政治知识,形成特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过程。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其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而逐步获得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逐步认识各种政治现象、政治事件,逐步掌握各种政治生活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生活技能,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融入社会、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人格、逐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文化层次较高,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敏锐性也较强;但由于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群体政治社会化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选择上的可塑性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接触社会,接触和认识一些社会政治现象,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初步具备了选择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的能力,开始把政治社会化与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时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社会经验不足,政治意识不成熟,政治态度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所以,在他们政治社会化方向的选择上容易摇摆,遇到政治生活的挫折也容易变换。因此,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具有可塑性。 这一方面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上的偏差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环境的校园群体性 环境对人们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相似的环境会对大致相同的人群起着相似的影响,而且在一个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的人群中,人们之间相互影响。大学生活正是这样一个环境。相似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具有相似性,他们对政治问题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同时,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极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感染。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在群体感染下,那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方式极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大学生活的群体性特点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主体自觉性和整体发展创新性 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进行理性选择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有一定的理性选择能力。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理性选择在增强,主体的自我导向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表现出随着大学生的成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

试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影响途径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途径论文摘要:青少年阶段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时期,该文从个体成长的角度对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实践、大众传媒四种途径分析评价,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提出改良建议。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社会化的政治方面,或政治向社会大众普及的过程。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青少年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生力量,社会总是希望将其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应该引起重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它是整个社会的灌输、教育、传播的过程与个人主动学习过程的统一。因而,它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进行分析。政治社会化不是发生在政治真空中的。社会凭借各种手段、途径,在各个场所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主导政治文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我们把这一整套外界灌输机制和各种直接和间接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和媒介称为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公民,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詹姆斯·戴维斯认为,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独一无二的介体。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它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母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提供信息的最初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父母通过表达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他们卷入政治的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其政治判断标准的形成。政党认同可以作为一个出发点来考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美国相关调查计划显示,高中生的政党认同很容易偏向其父母的认同,只有约10%的人有相反的认同(Jennings & Niemi,1974)。《美国选民》认为,政党认同在成年期以前就发展起来并显著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且大部分成年人在多年以内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政治认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早期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儿童阶段,即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准备期和个体政治意识的萌芽期发挥作用,但此时形成的基础性人格和政治心理对于个体后来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政治社会化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途径。因为学校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时期并持续发挥作用,这一时期的个体处于生理发展、个性发展、认识发展的极其迅速、可塑性强的时期。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为自身所意识到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即具有独立意识的政治人格。 [!--empirenews.page--] 与家庭相比,学校更接近真实的、现实的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和讲解大量的、连贯的、有系统的信息、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也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尤其大学阶段,一些潜在的改变是很重要的,例如从小和父母和童年伙伴在一起的青年,上了大学以后会接触到一些新的观点和不同类型的人,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影响、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和观点也由此传给了学生。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阶段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但由于缺少政治实践的锻炼,这一时期普遍表现出理想化和不稳定的特征,其中政治价值观念成分大于政治知识和能力的成分,容易和现实发生矛盾。 [1][2]下一页3.政治实践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权威的影响,如果政治社会化只受这些影响,就变成了一个非理性和毫无意义的过程。青少年对政治的认知和了解莫过于他自己置身于政治过程中的观察和经历,这种经历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政治实践,通过参与的经历进行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论文-

摘要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学生网络知识的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网络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积极参与,使得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充满价值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网络经济等要素对学生生活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引导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使高校的教育合理迅速的发展,提出网络快速发展环境下我们应该采取何种策略。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网络经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目录 摘要 (2) 目录 (3) 一绪论 (4) 二开题依据、意义和目的 (4) 三网络环境与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问卷调查结果 (7) 3.1网络环境的概述 (7) 3.1.1网络环境的含义 (7) 3.1.2网络传播的划时代和多元化 (7) 3.1.3网络传播的通俗化和网络信息传播的低俗化 (7) 3.2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特性 (8) 3.21.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8) 3.2.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性 (8) 3.3问卷调查(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8) 四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10) 4.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10) 4.2网络游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10) 五网络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11) 5.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创建文明健康网上家园 (11) 5.2加强监管力度,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确保网络健康文明发展 (11) 5.3学校学院文明上网之风传播 (12) 六结束语 (12) 七致谢 (13) 八参考文献 (13)

一绪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大学信息化更是走在前列。互联网正广泛的渗入我们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日趋完善,网络已经成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以其自身拥有的交互性、公开性、普及性、虚拟性、及时性无形地融入到大学文化、精神环境、日常行为中,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当代大学生学习、思考、行为等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修养、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而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名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阶段,如何借助网络因地适宜的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开题依据、意义和目的 2.1依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领社会科技发展潮流的大学里,高等学校在运 用网络方面更是走在社会的前列,如今网络被运用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等领域。尤其是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的主力军,根据中国 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民 规模突破5亿,网站规模止跌回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 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这一数据明显表明,中国的网络用户持 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影响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浅谈影响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学校与政治社会化目前属于学界的研究重点内容,但是我在查找文献时却发现很少有人谈及在学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大多数讨论都集中于学校在政治社会中作用,以及探究学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大多数研究都是将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校教育作为生活的主体的研究与探讨。我就以我查找到的熊易寒、杨肖光所写的《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姚红建、刘莉所写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以及唐立山所写的《我国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三篇文章为参考,主要结合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对学校政治社会化因素的思考 一、政策方针 毫无疑问,国家,或者说政府,的政策方针对于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首要的。学校,尤其是中国学校,基本处于行政管辖的范围之下,在教育独立性不够的 基础上,要想实现学校的政治社会化,首要的便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 而在方针政策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教育大纲。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到教育内容,这些部分均对学校进行政治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教育纲领中没有 提到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素养,那么在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自然也 会忽略这一命题。 方针政策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实际的层面上,也体现在思想,思维的层面上。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带有思想导向作用的,作为国家方针一旦制定,国家机器就会按照方针 对国民施加影响,在国民的思想层面产生影响,比如文革时期,国家让学生参与政 治的方针就是进行阶级斗争,所以在学生中才会产生批评教育,抵制知识的思想。 二、行政力量 方针政策的施行,靠的是国家的行政机关的执行。而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构却有自 己的一套行为逻辑。在其中可能会产生行政力量自己的影响。 行政力量对于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就在于教育行政机构对于学校的管理与控制,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或者说学术主体,在进行政治社会化时,常常会产生不利于行政掌控的 情况,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既要注重教育,也要注重行政。所以在过程 中双方甚至可能产生对立。 比如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学潮,本来学生是学生参与政治,但是由于这种活动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国家动用了行政力量来制止这 种活动。 三、经济因素 前面可以合称为政治因素,而经济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现代化工程,交织着否定与创新的双重内容,它打破 了原由的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利益平均化的状态,引起了整个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 的分化和重组,因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利益调整。这一方面给我国公民带来了普遍的 利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利益的差距,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公民,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社 会化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1。 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的深刻层度不 1姚宏建,刘莉.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19-121.

手机对学生的危害

一、手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手机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在手机“网络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手机以其可移动性强的优势,占据了更宽阔的大学生市场。当今的大学校园,已经是无线网络全面覆盖,80%的大学生正在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手机与互联网的连接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他们通过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新闻等一系列的途径获取生活信息,了解国家大事、娱乐新闻。手机上网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及时的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秒秒钟的时间就知世界各地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目前,国产4G实现了高速上网,打开网页的时间比3G时代更是快了不少,满足了大学生高节奏追求信息的需求。同时,手机文化又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从广度和深度去延展课堂教学内容,为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查漏补缺的可能,学校的教学任务生动具体的呈现给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自主的寻求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这样,手机就能发挥其在教学领地的重要作用,从广度和深度去延伸教学内容!手机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助推器,为大学生获取知识财富开辟了广阔新颖的途径! 2、手机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手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是大学生传递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进入高等院校,远离亲人朋友,手机就成了大学生与家人和朋友联系的唯一媒介。在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了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东西手机使用越来越频繁,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校园学生手机拥有率更是高的惊人,它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必备的通讯工具,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学习、健康、生活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伸过方面,手机成了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外出求学让大学生远离家这个温暖的港湾,手机媒介便捷了与父母的沟通,千里传音,让我们知道远放的父母一切安好,也让家长们通过手机了解大学生的基本动向,而且通话的过程可以避免对宿舍其他同学的打扰,并且个人通话的隐私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是宿舍固定电话不能比拟的。大学生时期是人格独立具体的实践期,波动的情绪和个性的张扬往往容易造成交往过程中的矛盾,比如:师生关系疏远、宿舍同学关系紧张等等一系列的矛盾,面对面的表示道歉可能有的青少年大学生觉得会有些不好意思,这是用手机信息发一句“不好意思”“对不起”“谢谢”之类的话更容易让大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手机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大学生与外界的交往,沟通了彼此的友谊,扩大了他们的交际圈。 3、手机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让大学生生活更加方便。校园基本实现无线全覆盖,大学生利用手机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同学们可以通过手机看电视电影玩游戏。同时随着手机软件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方便。例如手机淘宝的出现我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美团等O2O的出现我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点餐送餐到楼下,快的打车优步的出现我们可以在出门前就预定好车节省了我们的时间……这一切的便利都来于手机的发展。 二、手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手机在便利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①手机作弊。基于手机强大的通讯能力及实时信息收发功能,很多大学生将其作为考试作弊的主要工具之一,手机作弊现象不但有失考试的公平公正,更会使他人心理失衡,有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因此有可能踏人手机作弊的怪圈,并有意无意的吸引更多人的加入,在大学考场上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②不良学术风气的形成。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换位”、“角色演习”,把自己扮演成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社会需求和情感表露,并按照社会需求及自身的领悟进行反复实践,经过在网上的多次实践和验证,把握自己在现实的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尺度,可以减少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 4、网络创造的“自我实现”的主动受教育方式,提高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自主性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必须进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不仅是个“社会学习”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社会创造”的过程。但在实现的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化主体的选择性较小,面对的都是所属群体的权威。在家庭社会化中面对的是家长,在学校社会化中面对的是老师。权威们当然是以社会的主导文化为本,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教育,这对大学生是有益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进行社会教化的内容也决定于传教者。传教者往往从自身的角色和好恶出发,当然他们也受自身知识或自身环境及价值观的限制,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也压抑了大学生的个性,使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形成的“信息共享”使大学生的触角获得了发展和延伸,不再受传统教育的限制,可以在网上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还可以全球各地的专家以及兴趣相同的朋友进行交流,拓宽自身的视野。 二、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个人社会化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它全面介入了社会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存在其消极的影响。网络也一样,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带来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已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和知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大学生应该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讲究网络礼仪,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面对消极影响,我们大学生要加强网德教育,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一.为什么大学生对网络如此喜爱 互联网正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根据《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2002-2003)》的调查,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按选率高低为:国内报刊(74%)、网络(74%)、国内电视(66.6%)、社交(32.6%)、国内广播(28.0%)等。在被学生认为是第一重要的信息途径里,选率最高的是网络(30.2),其次是国内电视(27.4%)和国内报刊(26.4%);在被学生认为是第二重要的信息途径里,选率最高的是国内报刊(28.3%),其次是国内电视(24.3%)和网络(22%);在被学生认为是第三重要的信息途径里,选率最高的是网络(21.5%),其次是国内报刊(19%)和社交(18.8%)。无疑,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 当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时,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呈现出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倾向:(1)、大学生大量时间用在网上遨游,相对来说,他们会摈弃或减少接触报刊、广播、电视等一些传统的媒体,而这些媒体正是我们宣传的主流、主渠道,大学生对主流渠道接触的减少,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主流思想宣传影响力的降低,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倾向;(2)、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就是时空的变化只在点击的瞬间,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快速地切换浏览信息,但这种铺天盖地而又瞬息万变的信息,往往使上网的大学生来不及对对信息内容进行充分的辨别、消化,久而久之,大量未经消化分析的信息会干扰大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价值趋向;(3)、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是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而且网络挤占了大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4)、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的负面信息对于思维模式、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完成定型的大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以课堂和书籍为主体的学习渠道。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网络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必然不自觉地担负着教育功能。大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自已需要的文化知识社会信息,而且这种"网络获取"与传统的书籍、报刊、课堂的获取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快捷性、便利性和廉价性。当然这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只要你交付一定的费用,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及时地被发送到你的信箱里。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大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 (三)网络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实践和受教育的领域。当代教育领域正日益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的论文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2班罗蓉指导教师:黄祖军 目录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意义 (5) 1.3文献综述 (7) 1.4概念界定 (9) 1.5研究方法 (10) 第2章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现状 2.1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的可喜方面 (11) 2.2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的消极方面 (13) 第3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的原因分析 3.1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 (14) 3.2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4) 3.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15) 第4章进一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4.1完善政府政策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16) 4.2用人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16) 4.3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17)

第5章结语 (17) 参考文献 (17) 致 (18)

摘要: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关系着国家的政治进程以及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然而,现实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比较低,例如:政治认知水平不高,政治参与不够充分,政治信念不够坚定等。究其原因,既有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还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针对这几个原因,本文作者从政府政策、用人单位、农民工自身这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asaspecial group of peopleismore and moretheconcernoftheparty and the state. Theirrelationswith thecountry's democraticpolitical processandthecountry'sprosperity andstabilityinpolitical socialization.However,arealisticpoint of view,thepolitical and sociallevelofthe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ersis relatively low,for example:thehighlevelofpolitical cognition,insufficientpolitical participation,andpolitical beliefsarenot strong enough.Thereasonsofthereason for bothgovernment policy,there arereasonsoftheemployer, as well asthe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for its own reasons.Forseveral reasons,theauthorsfrom the governmentpolicy,the employer,migrant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对大学生影响 谈到手机,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讯工具,在学生人群中也将越来越广泛,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必要的。所以我们学生应怎样使用手机才更合理,更有利于学习将成为热门话题。在此我们应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避免手机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让手机在我们生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其实,总的来说,我认为手机的发展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面向社会化,促进和时代的交流,预示着时代文明的进步,同时,它也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危害。下面就是我认为手机对大学生的一些利弊的看法。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成为了我们情感交流,互相倾诉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现在毕竟是个信息的时代,每天当无聊的时候手机的娱乐上网功能总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道每天的一些时政以及社会的一些发展态势,这些快捷获取信息的手段,在这个日益进步的时代中使得我们不会和社会完全脱节,还有就是手机拍照功能,MP3,MP4功能都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加丰富,充满了滋味。 但是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手机更加完善化,娱乐化,时尚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序列的危害,慢慢的,我发现手机成为了我们炫耀的一种工具,成为了一种满足我们虚荣心的一种工具。与此

同时手机的娱乐化,无线上网更是给同学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找到了一个借口,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甚枚举,有些同学认为上课无聊,于是他们开始掏出手机看小说,上网,聊天,这样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道德准则也不断的沦丧。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来说,手机的普及化使得我们大学生生活更加社会化,交流更加密切化的,使得我们更加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危害,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对待手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使用观,不盲目追求时尚,正确引导自己合理使用手机成为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总结一个观点,我认为手机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时尚也是一个陷阱。

网络文学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网络文学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看清网络文学对中学生产生了那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为此,我们小组就网络文学的定义及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学生的影响作了初步研讨。 调查目的和意义: 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家长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分析: 网络文学的产生,有其深远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便捷,网络的直观化,便利了许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大习惯静下心来阅读传统的纸质作品,而是更加愿意把看书的情感投入到网络中去,再说,网络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文学刊物和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使得传统文学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形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学的进步。网络文学的产生,也有文学自身的因素。 文学自90年代失去轰动效应后,越来越显得萎靡不振,其主要的原因是文学本身的调整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突出的表现是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 有的作家不是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而是习惯于闭门造车,一味地抒写自己的,表现自己内心的世界;有的作家故作深沉,玩弄技巧,使读者感到不知所云; 有的作家不是苦练,而是急功近利,进行大肆的恶意炒作、无休止的对骂。现时的传统文学存在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对现实生活干预的乏力,使得人们对其逐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这样看来,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文学的创作与批评,已经不再是作家与批评家的专利,由互联网催生的数以万计的网络写作者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 析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官员腐败行为,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腐败所造成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充分认识官员腐败的危害性,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斗争,意义重大。 我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努力探讨中国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是有效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会找到解决措施,建设美好家园。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级阿卜来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