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三腺对人的危害及预防

猪三腺对人的危害及预防
猪三腺对人的危害及预防

猪三腺对人的危害及预防

1猪三腺对人的危害

猪三腺是指猪的甲状腺、肾上腺和病变淋巴结 对人而言是三种“生理性有害器官”。甲状腺含有大量的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的性能比较稳定,一般的烹调方法不能将其破坏,人食用以后可引起类似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中毒反应,会出现头晕、头痛、烦躁、失眠、四肢酸痛、疲乏无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肾上腺含有肾上腺素,一般食后半小时内发病,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手足麻木及心慌气短等,严重者可出现颜面苍白、瞳孔散大等反应。发生病变的淋巴结(腺)会出现充血、出血、肿胀等,其内含有较多的病原微生物,所以应弃之不食。

2预防误食猪三腺的措施

查看肉品验讫印章,购买经检疫合格的猪肉,一般在屠宰时检疫人员就会把三腺摘除,可放心食用。

了解三腺所在位置,食用生猪肉前注意将这些部分剔除。甲状腺位于气管第2~3节软骨环两侧,为菱形小肉快,俗称“栗子肉”、也称“肉枣”,长约4~5厘米,宽2~2.5厘米,厚1~1.5厘米,颜色暗红色,稍硬 肾上腺位于动物两侧肾脏的前方,呈褐色,腺体外包有白色纤维膜,为狭长的软条;淋巴结 腺 位于动物腹股沟、肩胛前和腹下等处,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和硬度似脂肪组织,呈灰白色或淡黄色,俗称“花子肉”。

甲状腺中毒

在牲畜腺体中毒中,以甲状腺中毒较为多见.人和一般动物都有甲状腺,甲状

腺所分泌的激素叫甲状腺素,它的生理作用是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一旦误食动物甲状腺,因过量甲状腺素扰乱人体正常的内分泌活动,则出现类似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症状.

猪甲状腺位于气管喉头的前下部,是一个椭圆形颗粒状肉质物,附在气管上,俗称"栗子肉".屠宰者应事先将甲状腺取下,不得与"碎肉"混在一起出售.如果有人食用未摘除甲状腺的血脖肉可引起中毒.

由于突然大量外来的甲状腺激素扰乱了人体正常的内分泌活动,特别是严重影响了下丘脑功能,而造成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体内甲状腺激素增加,使组织细胞氧化速率增高.代谢加快,分解代谢增高,产热增加,各器官系统活动平衡失调,因而出现各种症状,既有与甲状腺机能亢进相似之处,又有其中毒的特点.

潜伏期可从1h到10d,一般为12~21h.临床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便泌或腹泻.并伴有出汗,心悸等.部分患者于发病后3~4d出现局部或全身出血性丘疹,皮肤发痒,间有水泡,皮疹,水泡消退后普遍脱皮.少数人下肢和面部浮肿,肝区痛,手指震颤,严重者发高热,心动过速,从多汗转为汗闭,脱水.个别患者全身脱皮或手足掌侧脱皮.也可导致慢性病复发和流产等.病程短者仅3~5d,长者可达月余.有些人较长期遗有头晕,头痛,无力,脉快等症状.

甲状腺素的理化性质非常稳定,在600℃以上的高温时才能被破坏,一般的烹调方法不可能作到去毒无害.所以,最有效的防止措施是,屠宰者和消费者都应特别注意检查并摘除牲畜的甲状腺.

预防传染病措施

预防传染病措施 1.传染病的预防 项目部传染病预防机构深入开展讲爱国卫生运动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经常宣传有关卫生防病的基本知识,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消毒:项目部公共场所及办公区、所属外施队生活区、(食堂、宿舍)、进行定期消毒,如本单位发生传染病,应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进行污染场所、疫源地认真彻底消毒。 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做到“四勤”: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勤饮水; 做到“三就地”对健康人员就地预防、有接触史的就地观察、已确诊的就地治疗; 做到“三好”:口罩带好、心态调整好、身体锻炼好。 定期安排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体检,染病者及时隔离治疗,切断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个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持个人卫生,增强身体免疫力,杜绝疾病的发生。 2.传染病的应急措施 一旦发生紧急疫情,行保部门接到电话向项目部防疫机构立即汇报,启动应急预案,向本区的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汇报(单位、发生地点、病情、人数)、同时组织人员尽快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在当事现场的疾病控制中心

或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积极采取应急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项目部所属外施队如发生疫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公司防疫机构立即汇报,同时向本地区的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汇报(单位、发生地点、病情、人数)。 要进行封闭式的管理,按规范要求做好的当日疫情记录及人员流动记录; 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对接出这应在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防疫部门指导进行隔离和疫苗注射; 配合疫情紧急处理,各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消毒工作,常用消毒剂8.4消毒液、来苏水、过氧乙酸、配备喷雾器及工作服、口罩、胶皮手套; 切断传播疫情,加强室内通风、停止集体活动、限制人员流动; 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预防疾病措施和防止要求,消除恐慌心理。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溶血性埃杀氏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调查, 该病多发生于出生6~15 周龄(断奶1~2 周)的仔和一窝中膘情较好的仔猪,特别是腹泻治愈的仔猪。该病发病率高达5%-8%,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死亡率仍达50%-60%,晚期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对本病的控制不容忽视。 1.流行特点 1.1 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到3 月龄左右的中猪,百斤以上肥猪即使发病,死亡率较低。 1.2 同窝仔猪中,体质较健壮的、较大的、易发病、先发病,死亡率较高,且死亡较急,急性症一般病程为半天到两天。 1.3 病程后期的,已见有神经症状的猪,很难治愈,有的常出现不注射药物,尚可维持,一旦抓猪,打药,由于心肌功能衰弱,且死亡更快。 1.4 本病具有传染性,一旦有发病猪,会陆续出现,逐渐扩展。 1.5 本病多发生于转群,长途运输,突然断奶,突然换料,或饲料变换频繁,春秋气候变化,温差过大,卫生条件差,饲料单一等。 2.临床症状 其症状表现为:发病初期兴奋、转圈、痉等,行走时摇摆不定,步态不稳,后期卧地不骚动不安,最后嗜睡或昏迷。病猪叫声嘶哑吸急促,四肢下部及两耳发紫。后期常张口吸,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水样腹泻,粪便呈黄体温多数正常。 病理变化为: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病猪胃的大弯门部及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肿;结肠间膜及淋巴结水肿,整个肠间膜呈凉粉样水肿,切开有许多液体流出,粘膜红肿,甚至出血。 水肿病暴发的第一个表现通常是在敏感猪群中一头或几头猪死亡,平常往往观察不到临床症状,被感染的猪大多数很健壮。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发病初期有些猪食欲不振,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感觉过敏,触之惊叫。感染猪的体温在出现临床症状前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个别病例在疾病早期会发热,体温升高到41℃左右,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4 小时,以后降至常温,因此临床上很难见到体温升高的现象。发病仔猪初期便秘,水肿症状出现前2 天腹泻,后期肌肉运动失调,导致蹒跚样步态,可迅速发展到颤抖、痉挛跑动、麻痹和侧卧后作划水运动。出现神经症状后在几分钟或在几天内死亡,大多数猪在24 小时内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变化最特征性病变是水肿, 水肿严重的部位为胃粘膜贲门区,比正常增厚2-3 倍;从水肿切面可以看到水肿液呈血清样胶冻状,偶尔在粘膜附近是血样的;如果严重,水肿可以延伸到基底粘膜下层。结肠系膜水肿比较常见,偶尔也见胆囊水肿、喉水肿、肺水肿、胸腔含有过量的浆液、肠粘膜充血、皮肤有不规则的充血和发绀。多数仔猪胃内充满食物,小肠、结肠内容物较少。有的猪心包腔中有过量的含纤维蛋白的浆液,心脏内、外膜有一些淤血点。 4.控制措施 猪群中一旦有的发病,应以控制全群为主,病猪隔离,单独治疗,圈舍消毒,大群药物预防。普遍注射,疗效更佳,但要坚持更换针头。绝不可发现发病的只治疗病猪,那样会出现,发现病猪即打针治疗,未发病的不采取措施,最后是发病的因病程治愈率低,未发病的陆续发病,结果,几乎全群都发病,都打了针,药钱花了不少,猪也死亡不少。 4.1 加强日常管理 对仔猪逐步进行断奶。断奶后要逐渐改变饲料,喂量逐渐增加,防止喂饲料单一或蛋白质过多的饲料,增加青绿饲料及麦麸等富含无机盐和维生素饲料,适当补充添加富含硒、维生素%的饲料。对常发病的猪圈需定期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复方新诺明、土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等药物。 4.2 治疗方法 综合防治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 根据水肿病的流行特点, 要采取“消、防、补、治”等一系列措施,即:彻底消毒、预防发病、早期补料、病源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应激因素,增加维生素供给,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

【免费下载】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为了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隋福泉 副组长:孙洪武刘军王立祥郑宝才 成员:中层领导及村小校长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养猪场预防猪传染病的措施

养猪场预防猪传染病的措施 当代猪的主要传染病约有100余种,其中2/3(约60多种)猪传染病可引起人猪共患传染病,如当前流行的猪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1/3(约20多种)仅在猪群中发病。因此,猪传染病是造成养猪业的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仅如此,猪传染病还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它还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对外贸易。因此,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猪传染病的防疫工作,先后制定许多政策、法律及相应的机构。 一、猪传染病是怎样发生和流行的 1、猪传染病的发生 猪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引起猪只发病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即是细菌、病毒等。如引起猪流行性感冒的猪甲型H1N1流感病毒。又如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致。猪链球菌是引起猪链球菌病的病原体。 第二:必须具有易感动物(猪)。如猪瘟仅在猪发生。 第三:具有让病原体侵入猪体的条件和途径,如病原体污染饲料或饮水侵入猪消化道而发病。所以,猪发生传染病必须有三个条件:即致病的病原体(细菌或病毒),易感猪,以及侵入机体的必要条件和途径。 2、猪传染病的流行或传播 猪传染病的流行或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⑴、传染源:又称传染来源。它是指致病的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寄居、 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一句话,就是感染中的动 物机体。感染中的动物机体有以下形式表现:即传染病患病动 物;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如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恹复期病原 携带者和健康动物病原携带者)。因此,传染病的传染来源就是 患传染病的病猪和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 ⑵、传播途径:传染源向体外排出致病性病原体,经一定的方式再次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 Ⅰ、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如经产道、经卵、经胎盘的传播,即由母传子的传播。 Ⅱ、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猪群之间或个体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的传播。如病猪与其他猪只的直接接触(交配、舐咬、吻触等),称为直接接触传播。若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体通过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病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媒介可以是生物(如人、动物、鸟、昆虫等)或无生命的物体(如饲料、饮水、空气、尘埃、土壤、车辆、用具等)。 ⑶、易感猪群:猪群对某些病原体缺乏抵抗力或抵抗力低下,易被病原体侵入、寄居、生长、繁殖以致被损害致病。 猪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以上三个环节,方可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或传播。因此,预防猪传染病流行,必须依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措施,即打断三个基本环节的任何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就不可能的。

常见猪病防治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 猪病的种类繁多,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病及产科病等,而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病,其次是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病(含代谢障碍病),这些病如果预防不好,会给猪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实行饲养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防疫措施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要控制猪病的发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饲养管理 (1)实行分群饲养; (2)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加强哺乳期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2.自繁自养; 3.引进种猪时,要做好检疫; 4.制订合理的防疫制度;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6.认真按免疫接种方案做好免疫工作; 7.有计划地进行药物预防。 一、猪瘟 病原:病原体为该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全身和体液中,其中淋巴结、脾和血液中含毒量最多。病毒对不利因素作用的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和一些消毒药作用下易于死亡。发病猪舍及污染的环境在干燥和较高温度下,经1~3周即失去传染性。2%~3%火碱经30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性,5%漂白粉经营1小时可将病毒杀灭。 流行病学: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野猪也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传染源,通过粪、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门户是扁桃体,后进入血液循环。此病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10天。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度,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42 度,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病程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急性和慢性型:病程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儿木乃伊化,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 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会厌软骨和喉头粘膜、膀胱粘膜、心外膜、肺膜、肠浆膜、腹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血斑;肾呈土黄色,表面散有小红点,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音瓣附近和盲肠、结肠粘膜上,可见大小不一的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 防治:无特效药物,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二、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其特征:猪细小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猪群,易感猪在怀孕早期感染猪细小病毒时可导致胎儿死亡、胚胎重吸收和胎儿木乃伊化,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流行病学:几乎所有猪群都感染此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传染源是带毒的公猪和母猪,流产和死胎、活胎及子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本病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生存数月之久,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 临床症状:猪群爆发此病时,时常与木乃伊、窝仔数减少、母猪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 在怀孕早期30~50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 怀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60~70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防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在污染的猪场应用疫苗接种或采取自然感染结合,推迟初配日龄的方法。疫苗接种:目前有两种疫苗,一种是疡毒苗,适用于未怀孕的初产母猪;另一种是灭活油乳苗,适用于各种猪。灭活油乳苗在配种前2个月左右注射。 三、猪乙型脑炎 病因:1948~1950年日本学者先后从猪流产胎儿和母猪脑组织中分离出日本脑炎病毒,并用病毒感染怀孕母猪引起死亡和流产。 临床病状:猪突然发病,发烧40~41度,呈稽留热,持续几天或十几天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白色粘液,有的呈关节炎状。 妊娠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或为木乃伊胎。 公猪睾丸肿胀,多是一侧性。病猪精神食欲无大变化,一般转归良好。 预防:在疫区或疫场曾试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疫苗,于流行期前一个月免疫,4日龄以上至2岁的后备母猪都可注射,免疫后一个月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防止妊娠后的流产或公猪患睾丸炎而造成的生精机能障碍。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方案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1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管理传染源---2

仔猪水肿病综合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综合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又称肠毒血症,是由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断奶后仔猪急性高度致死性、散发性传染病。猪只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胃壁后肠系膜水肿为特征。该病发病率高达15%~35%,致死率达50%~80%,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及时确诊本病并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仔猪,以断奶后1周~3周内发病率最高,低营养水平少发。发病规律一般是中等以上体况,同窝仔猪生长发育良好的容易发病。发病时间多集中在3月~5月和9月~11月。不同品种和性别的仔猪都可感染。发病急、死亡快,散发性传染,病程短,致死率高。气温变化大时多发,气温平稳时少发;饲料中添加了维生素B和亚硒酸钠的少发。 二、发病原因 1、管理不善,卫生不良,消毒不严,营养缺乏,引起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促进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繁殖,导致发病。 2、断奶后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蛋白质饲料,引起仔猪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致病菌繁殖并产生毒素,诱发本病。 3、仔猪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天~35天。 4、仔猪消化机能不全,胃底腺不发达,体内缺乏淀粉酶和胃酸,影响植物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特别是在肠道内腐败分解,产生毒素,致使肠道功能异常。 5、过早断乳,饲料骤换,饲养方式不当,气候变化,阴雨潮湿,以及防疫和阉割等诸多外部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三、临床表现 急性型:患猪突然发病,步态不稳,走路蹒跚,倒地后肌肉震颤,严重的全身抽搐。眼

睑苍白、水肿如鱼肉状,口吐白沫。通常是在敏感猪群中一头或几头见不到明显症状,几小时即死亡,被感染的猪只大多很健壮,吃得饱长得快。 亚急性型: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大多正常。眼睑、鼻、耳、下颌、颈部、胸腹部等水肿,其中耳朵水肿最为明显。皮肤发亮,指压有窝,重症猪水肿时上下眼睑仅剩一小缝隙。但65日龄病猪水肿不明显。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左右摇摆,站立不稳,形态如醉,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状。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跑。很快出现后肢麻痹、瘫痪,卧地不起。有的病猪出现便秘或腹泻。触诊皮肤异常敏感,叫声嘶哑,皮肤发绀,体温降到常温以下,心跳加快,最后因间歇性痉挛和呼吸极度困难衰竭而死亡。 四、病理变化 剖检死猪,最突出的变化是胃、结肠系膜、眼睑、喉部、皮下、腹部,尤其是胃壁大弯部和贲门部粘膜下层水肿最明显。切开水肿部,流出透明无色至黄色的渗出液,或呈胶冻状,位于粘膜下至粘膜肌层。全身淋巴结水肿,有的可见肺水肿、大脑水肿及直肠周围水肿。心包、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或腹水。胆囊水肿,肝脏脆易碎。多数仔猪胃内充满食物,小肠和结肠内容物较少。 五、预防措施 1、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天,用0.5%的高锰酸钾或者1:6 00百毒杀喷洒消毒。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隔2天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有利于杀灭圈舍及周围环境的致病菌。 2、在母猪临产前40天和15天,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每次每头2毫升,以增强母猪血清和初乳中大肠杆菌的抗体。怀孕母猪临产前第7天和第2天,分别肌肉注射猪水肿抗毒注射液10毫升,可确保所产仔猪85.71%得到保护。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并在饲料中添加0.2%的金霉素饲喂。仔猪断奶前后皮下注射K88和K99基因工程苗三分之一头份,可明显降低腹泻及水肿发病率。 3、仔猪生后哺乳之前,给仔猪口服0.1%的高锰酸钾2毫升~3毫升,以后每隔5天再喂饮一次。在仔猪3日龄~4日龄肌肉注射富铁力1毫升或牲血素1毫升,0.1%亚硒酸钠2毫升,能有效补充铁和硒的不足。3日龄~5日龄饮用淡盐水,7日龄补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以促进器官发育,适量增加粗纤维饲料。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猪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猪传染病扑灭的措施 1.疫情报告一旦发现了全面的村镇信息共享猪的可疑传染病后,应立即把发病时间、发病头数、主要症状及死亡情况向当地有关单位或部门(兽医部门)反应和报告。 2.诊断与检疫采取及时正确的诊断,在防治传染病的措施中是最重要的-环。因为 确诊为某种传染病时,即可根据这种病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当确认已发生猪的某种传染病时,要摸清疫情,同时加强检疫工作,防止或减少在交易、运输、收购等过程中传染疾病。 3.隔离封锁发生传染病时,应及时将有病的和可疑病猪隔离饲养,饲养人员、饲养 用具要分开,以便切断传染媒介,控制疫病流行。同时隔离猪舍应与健康猪舍远一些,设专人饲养,非有关人员不得随便进入。在门口设消毒池,人员、车辆等进出必须经过消毒。封锁的目的是防止传染病向安全地区扩散,把传染病扑灭在原发的地点。封锁后,严禁猪只、猪肉、饲料等向封锁区外流动。在最后一头病猪痊愈或处理后3周左右,才可解除封锁。 4.药物预防通常注意猪只易发病的年龄,在流行季节,对自养户或大型场应进行药 物预防,这是防疫中的必要措施。应用土霉素、磺胺增效药物或用中草药,根据传染病的种类,选用验方加入猪饲料中喂给,以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一般在平常饮水中加入适当药物,防病效果显著。 5.妥善处理病、死猪只病猪经隔离后,有治愈希望并有治疗价值的可进行治疗, 以减少损失,否则可进行急宰。猪肉、内脏等须充分煮熟后再利用。不要自行宰杀,以免病原体扩散。病猪尸体的妥善处理,对消灭传染源有很重要意义。最好高温化脂处理,亦可在离猪场、村庄、水源、公路等较远的僻静地点,挖1-2米左右的深坑掩埋,在尸体上要撒上石灰粉等消毒药物。停放死猪的地面泥土要铲起一同掩埋。绝对不能把死猪乱丢在河滨、池塘以及田野中,更不能私自分食,否则将造成传染病的进一步蔓延传播。

章猪的常见寄生虫病第三节猪鞭虫病

定义: 由猪鞭虫或称猪毛首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流行特点: 世界性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报道。集约化饲养的猪及散养的猪均有发生。主要危害仔猪,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 幼畜寄生较多。一个半月的猪即可检出虫卵;4个月的猪,虫卵数和感染率急剧增高,以后逐减;14月龄的猪极少感染。由于卵壳厚,抵抗力强,故感染性虫卵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在清洁卫生好的猪舍,多为夏季放牧感染,秋、冬出现临床症状。在不卫生的畜舍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夏季感染率最高。近年来研究者多认为人鞭虫和猪鞭虫为同种,故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收听教师讲解,同时观看以下图文,掌握猪鞭虫的形态。 猪毛首线虫形态参见图3-3-1“猪毛首线虫1”和图 3-3-2“猪毛首线虫2”,呈乳白色。前端细长,毛发状。寄生 时,毛发状前端深陷在盲肠肠黏膜内,后部粗短,游离于肠腔中,虫体粗细过渡突然,形状呈鞭子样,故俗称鞭虫(whipworm)。雄虫长20~52毫米,尾部卷曲,交合刺鞘短而膨大成钟形,上布满小刺。雌虫长39~53毫米,尾部稍有弯曲,后端钝圆。食道部占虫体全长的2/3,阴门

位于粗细交界,见图3-3-3“猪毛首线虫雌虫”。虫卵(52~61)毫米×(27~30)毫米,腰鼓形,黄褐色,两端具塞,处单细胞期。寄生于猪的盲肠,也寄生于人、野猪和猴。 图3-3-1 猪毛首线虫1 1.雌虫 2.雄虫 图3-3-2 猪毛首线虫2 3.雄虫尾部 4.雌虫尾部 5.虫卵 图3-3-3 猪毛首线虫雌虫 学习活动:收听教师讲解,同时观看以下图文,掌握猪鞭虫的生活史。

猪鞭虫的发育过程见图3-3-4“猪鞭虫发育史”。 成虫寄生在肠腔 图3-3-4 猪鞭虫发育史 成虫在盲肠中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3周时间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卵内含感染幼虫。虫卵随饲料及饮水被宿主吞食,幼虫在肠内脱壳而出。直接固着在大肠黏膜上,经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 学习活动:阅读下面文字,收听教师讲解,掌握猪鞭虫病的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诊断 轻度感染不显症状,精神倦怠,体温略升高,体形消瘦,

传染病预防知识

传染病预防知识 进入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所以说秋季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初秋时,气温较高,即“秋老虎”天,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一、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1.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夏秋季为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2.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本病以夏秋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3.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常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 4. 甲型肝炎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 5.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以饮食卫生为重点,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 1. 提倡良好的个人和饮食卫生习惯。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罐头食品出现鼓起,色香味改变的情况,不可食用。不喝生水。 2. 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3. 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二、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必要时可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三、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与预防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防治 春季气温变化大,易滋生致病性细菌、病毒、支原体。以猪而论,常发疾病有猪瘟、副伤寒、仔猪水肿病、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感冒、仔猪低血糖症和疥癣等病。 1 猪瘟 贯彻免疫程序,常发地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2头份/头,1~2 h 后再喂初乳),3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4头份/头),6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6头份/头)。安全区35日龄首免(4头份/头),65日龄二免(6头份/头)。 种母猪春、秋季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发生猪瘟的猪场应紧急“超”剂量接种猪瘟疫苗。 早期发病猪只根据临床症状应用抗病毒药品和抗菌素类药物标本同治,主要措施是用相应的抗病毒药品增强猪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和杀灭病毒,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具体处方如下: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同时用氨苄西林钠配合长维舒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重症病例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C,将氨苄西林、5%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如果病猪开始吃食,每头猪可喂1~2个生鸡蛋和适量奶粉,以增加机体能量,增强抵抗力。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 防措施

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

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猪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猪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猪群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疫情报告兽医当怀疑养猪场发生危害严重、流行性和人猪共患传染病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生的疫情。 诊断对猪场发生或怀疑有传染病时,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实施防疫灭病的措施,减少损失。如不能立即确诊时,应尽快采取病料送有关业务部门检验,在未得出结果前,应根据初步诊断,采取相应紧急措施,防止疫病的蔓延及扩散。 猪传染病的确诊,常采用综合的诊断方法。根据流行特点调查、临诊诊断和病理剖检,做出初步诊断。为进一步确诊,还需进行微生物学等方面的试验等。 隔离病猪隔离病猪(包括可疑感染病猪)是为了控制传染源,便于管理、消毒,切断流行过程,防止健康猪群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紧急免疫接种当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传染病的流行,而对猪场尚未发病的猪进行应急性免疫接种叫紧急免疫接种。一般紧急接种以使用免疫血清较为安全有效,产生免疫快,但血清用量大、价格高、免疫期短。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发生口蹄疫、猪瘟等一些急性传染病时,用疫(菌)苗进行紧急接种切实可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疫区应用疫苗作紧急接种时,必须对所有受到传染威胁的猪逐头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仅对正常无病的猪以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对病猪及可能已受感染的潜伏期病猪,不能再接种疫苗。由于在外表正常无病的猪中可能混有一部分潜伏期患者,这一部分猪在接种疫苗后不能获得保护,反而促使它更快发病,因而在紧急接种后一段时间内猪群中发病数反有增多的可能,但由于这些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较短,而疫苗接种后又很快产生抵抗力,使发病数不久即可下降,能使流行很快停息。 治疗和淘汰 治疗的原则(1)治疗和预防相结合在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及其他防疫工作,以控制其蔓延,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2)早期治疗和阶段性治疗相结合早期治疗对消灭传染源和阻止流行意义很大,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病程的各个阶段须进行不同的治疗。 (3)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通过针对病因治疗消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但对症治疗也迫切,“急则治表,缓则治本”,说明具体情况下两种治疗的意义。 (4)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 (5)中西医治疗相结合要根据具体疾病和对该病治疗方法及效果,取中西医之长,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猪常见寄生虫疾病

常见 寄生 虫疾 病 感染原因及传播方式特征性临床症状预防治疗季节性 弓形虫病病原:刚地弓形虫感染, 终末宿主:猫科动物中间 宿主:人、猪等200多种 畜禽 病畜禽和带虫者由口、损 伤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 粘膜、眼、鼻、胎盘 易感动物:终末宿主:猫 科动物 中间宿主:人、猪等200 多种畜禽 病状:高热稽留,侵害呼吸系 统和网状内皮系统。猪、人、 猫、犬、羊、牛、禽。 剖检:出败、全身淋巴结、肺、 肝、脾肿大、出血等。 SD、 SMM+TMP 70-100mg/kg 猪消化道线虫病病原及生活史 1、猪蛔虫:成虫——猪小肠。幼虫——猪肝、肺。卵生。土源性线虫。 2、猪毛首线虫(猪鞭虫):卵生;猪大肠;土源性线虫。 3、猪胃线虫:圆形似蛔线虫卵胎生;有齿似蛔线虫猪胃粘膜;六翼泡首线虫土源性线虫;刚剌颚口线虫:卵生;猪胃壁;剑水蚤为中间宿主。 4 、球首线虫(猪钩虫):卵生;小肠;土源性线虫。 5、猪食道口线虫(结节虫):卵生;大肠;土源性线虫。 症状: 猪蛔虫病——成虫;幼虫; 猪鞭虫病——腹泻,甚至水样腹泻; 猪胃线虫病、结节虫病和钩虫病——肠炎,腹泻。 病理变化: 猪鞭虫病——盲肠、结肠炎症、结节; 猪结节虫病——大肠结节; 猪刚剌颚口线虫病——胃壁结节; 猪其他胃线虫病——胃粘膜发炎、充血、出血,胃壁溃疡; 猪钩虫病——小肠炎症、出血; 诊断: 生前:查粪中虫卵死后:剖检在寄生部位查虫体 治疗: 1、伊维菌素(害获灭)或阿维菌素(虫克星):0.2~0.3mg/kg皮下注射;或2mg/kg饲料, 混饲,连喂1周;或1mg/kg饲料,连喂2周; 2、左咪唑:8~10mg/kg,1次内服; 3、左咪唑擦剂:1mL/10kg,耳根部涂擦; 4、丙硫咪唑:15~20mg/kg,1次内服; 5、苯硫咪唑:10mg/kg,1次内服。 预防: 1、定期预防性驱虫;2、加强饲养管理;3、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及草料和饮水卫生; 4、勤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谈谈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谈谈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0-06-11T15:11:37.140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桑新华 [导读] 仔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溶血性埃杀氏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谈谈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桑新华 (河南省扶沟县练寺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461300) 【摘要】仔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溶血性埃杀氏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近年来,该病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调查, 该病多发生于出生6-15 周龄(断奶1-2 周)的仔和一窝中膘情较好的仔猪,特别是腹泻治愈的仔猪。该病发病率高达5%-8%,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死亡率仍达50%-60%,晚期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对本病的控制不容忽视。本文谈谈仔猪水肿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仔猪;水肿病;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1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40-01 1.流行特点 1.1本病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到3 月龄左右的中猪,百斤以上肥猪即使发病,死亡率较低。 1.2同窝仔猪中,体质较健壮的、较大的、易发病、先发病,死亡率较高,且死亡较急,急性症一般病程为半天到两天。 1.3病程后期的,已见有神经症状的猪,很难治愈,有的常出现不注射药物,尚可维持,一旦抓猪,打药,由于心肌功能衰弱,且死亡更快。 1.4本病具有传染性,一旦有发病猪,会陆续出现,逐渐扩展。 1.5本病多发生于转群,长途运输,突然断奶,突然换料,或饲料变换频繁,春秋气候变化,温差过大,卫生条件差,饲料单一等。 2.临床症状 其症状表现为:发病初期兴奋、转圈、痉等,行走时摇摆不定,步态不稳,后期卧地不骚动不安,最后嗜睡或昏迷。病猪叫声嘶哑吸急促,四肢下部及两耳发紫。后期常张口吸,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水样腹泻,粪便呈黄体温多数正常。 病理变化为: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病猪胃的大弯门部及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肿;结肠间膜及淋巴结水肿,整个肠间膜呈凉粉样水肿,切开有许多液体流出,粘膜红肿,甚至出血。 水肿病暴发的第一个表现通常是在敏感猪群中一头或几头猪死亡,平常往往观察不到临床症状,被感染的猪大多数很健壮。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发病初期有些猪食欲不振,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感觉过敏,触之惊叫。感染猪的体温在出现临床症状前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个别病例在疾病早期会发热,体温升高到41℃左右,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4 小时,以后降至常温,因此临床上很难见到体温升高的现象。发病仔猪初期便秘,水肿症状出现前2 天腹泻,后期肌肉运动失调,导致蹒跚样步态,可迅速发展到颤抖、痉挛跑动、麻痹和侧卧后作划水运动。出现神经症状后在几分钟或在几天内死亡,大多数猪在24小时内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变化最特征性病变是水肿, 水肿严重的部位为胃粘膜贲门区,比正常增厚2-3 倍;从水肿切面可以看到水肿液呈血清样胶冻状,偶尔在粘膜附近是血样的;如果严重,水肿可以延伸到基底粘膜下层。结肠系膜水肿比较常见,偶尔也见胆囊水肿、喉水肿、肺水肿、胸腔含有过量的浆液、肠粘膜充血、皮肤有不规则的充血和发绀。多数仔猪胃内充满食物,小肠、结肠内容物较少。有的猪心包腔中有过量的含纤维蛋白的浆液,心脏内、外膜有一些淤血点。 4.控制措施 猪群中一旦有的发病,应以控制全群为主,病猪隔离,单独治疗,圈舍消毒,大群药物预防。普遍注射,疗效更佳,但要坚持更换针头。绝不可发现发病的只治疗病猪,那样会出现,发现病猪即打针治疗,未发病的不采取措施,最后是发病的因病程治愈率低,未发病的陆续发病,结果,几乎全群都发病,都打了针,药钱花了不少,猪也死亡不少。 4.1加强日常管理。对仔猪逐步进行断奶。断奶后要逐渐改变饲料,喂量逐渐增加,防止喂饲料单一或蛋白质过多的饲料,增加青绿饲料及麦麸等富含无机盐和维生素饲料,适当补充添加富含硒、维生素%的饲料。对常发病的猪圈需定期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复方新诺明、土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等药物。 4.2治疗方法。综合防治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 根据水肿病的流行特点, 要采取“消、防、补、治”等一系列措施,即:彻底消毒、预防发病、早期补料、病源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应激因素,增加维生素供给,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的作用。 (1)彻底消毒,尽量减少母、仔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每批仔猪转入前、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先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火碱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 天,用0.5%的高锰酸钾喷洒消毒,也可用1∶600 百毒杀喷洒消毒,以尽可能地杀灭母、仔猪周围环境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2 天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以防止周围环境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 (2)给母猪注射疫苗,给仔猪补铁、补硒,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在母猪临产前40 天和15 天,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每次每头2毫升,以增加母猪血清和初乳中抗大肠杆菌的抗体。同时应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使之能够均匀地分泌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以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在仔猪3-4 日龄,肌肉注射富铁力1 毫升(每毫升含络合铁150 毫克,含硒化合物1 毫克),可有效增强仔猪体质,提高仔猪抗病能力。也可在仔猪3 日龄内注射牲血素1 毫升、0 1%亚硒酸钠2 毫升来预防铁、硒的不足;在仔猪3-5 日龄补水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人工盐,供仔猪自由饮用;7日龄起给仔猪补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饲料,以促进器官发育。仔猪断奶一周内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