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

1:白虎摇头

2:苍龟探穴

3:赤凤迎源

4:留气法

5:龙虎交战

6:龙虎升降

7:纳气法

8:青龙摆尾

9:烧山火

10:提气法

11:透天凉

12:阳中隐阴

13:阴中隐阳

14:运气法

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

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

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3:赤凤迎源[概述]赤凤迎源法由呼吸、捻转、提插、行气等法组成,因其操作类似凤凰展翅飞旋之状而命名。本法首载于《金针赋》,系“飞经走气”之最后一法。之后,在《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对其具体操作及作用特点都有进一步的阐明和发展。[操作方法]进针后,先刺入穴位深层(即地部),再提至穴位浅层(天部)。待针下得气,针体摇动时,即插针至穴位中层(人部),然后用边提插边捻转之法。具体操作法为,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一捻一放,两指展开,行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并可结合呼吸,病在上则吸气而右转提针,病在下则呼而左转插针。[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手催气、行气、守气,保持针刺感应,疏通经络气血,古人认为以行络脉气为主。因本法的进退操作是先深后浅,符合徐疾泻法,故兼泻实作用。本法主要用于各种疼痛症候,如四肢关节痹痛等。[注意事项]本法提插时,必须在浅层(天部)获得针刺感应后,才能插至人部;在捻转行飞法时,宜用拇、食指边提插、边捻转,每捻一次,离针柄一次,要以气裹针,插而不入,提而不动,捻而不转为宜。4:留气法[概述]留气法又称流气法,是徐疾、提插、九六补泻的组合。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高武、汪机、杨继洲等明代医家予以充实和发

展。[操作方法]凡用针之时,先刺入穴位内7分左右中,行纯阳之数,紧按慢提9数(或27、49次),若气至,便将针直插至1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临床应用]本法用于补气助阳,行血散瘀,治疗因气血瘀阻所致症瘕积聚。[注意事项]掌握针刺先七后三的分层深浅,先刺入7分,得气后再直插至1寸处,也就是先补阳,后泻阴的原则。5:龙虎交战[概述]龙虎交战法是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用于镇痛的手法。龙,指左转,为补;虎,指右转,为泻。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龙虎交战法,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针灸问对》、《针灸大成》又有所发展。一般都以先向左捻转9次,后向右捻转6次为操作方法。也有以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手法相结合,由捻转、提插、九六组成而分层进行补泻。[操作方法]一、进针至适当深度,待得气以后,先以拇指向左转(行龙)9次,使九阳数足;再以拇指向后右转(行虎)6次,使六阴数足,此为先补后泻。欲先泻后补,则先右转,后左转,然后反复交替。

二、可先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三提九按,令九阳数足。再予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三按六提,令六阴数足。上述二法任选一种。[临床应用]本法可疏通经络气血,以住疼移痛。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如风寒痹症,胃火牙痛、胃痛等,也用于疟疾

的寒热往来之证。[注意事项]本法是在九六、提插、捻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等手法的基础上综合而成,注意要点可参照有关手法。6:龙虎升降[概述]龙虎升降又名龙虎升腾法,是以捻转、提插补泻手法与行气法相结合的针刺手法。为明代针灸医家所创,《针灸聚英》有“龙虎飞腾歌”,然术式不详。《针灸问对》与《针灸大成》中具体操作有所不同。汪机所述,系提插、九六补泻与盘法的结合;杨继洲所述则是医生左右拇指交替捻针,结合提插的方法。[操作方法]可分二法,分述如下:一、先进针至天部,持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拇指,乘势按针至人部。复将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食指,乘势将针慢提至天部。随用中指扶住针身,复按至人部,如此反复施行9次,行青龙纯阳之数,引天部阳气深入,是为龙降。然后插针至地部,左转捻针1圈,右转捻针1圈,乘势紧提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如此反复施行6次,合白虎纯阴之数,以引地部阴气外出,是为虎升。二、医者以左右手交替运针,右手拇指向前,捻针左转;左手拇指向前,捻针右转,一左一右,两手并用,同时可下按上提。[临床应用]第一种方法可调和阴阳,疏通经气,补泻兼泻,临床应用于治疗疼痛痒麻等营卫虚实不调病症;第二种方法,主要用于行气,以利经气运行,气至病所。可据症情,任选一种。[注意事项]本法多在腹部施术,操作时需注意针刺深

度和角度。7:纳气法[概述]纳气法是运气

法的深化,是提插补泻手法与针刺方向、吸气、插针等行气法的结果。在《金针赋》中始有载述,《针灸问对》、《针灸

聚英》又有发展,《针灸大成》称为“中气法”。认为此法能除积聚之症。[操作方法]根据症候虚实不同,或用紧按慢提而行九阳之数;或用慢按紧提而行六阴之数。得气后,即卧倒针身,针尖指向病所,使针感向病所放散。同时,令病人吸气,催送经气上行,待气至病所,立即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上行之气不复后退。稍待片刻,可继续施行。[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疏通气血、消除积聚,治疗症瘕积聚等病症。[注意事项]必需在掌握运气法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待气至病所后,再扶针直插下纳。8:

青龙摆尾[概述]青龙摆尾法是以针尖方向行气为主,并结合摇针行气,九六补法组成的复式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称“苍龙摆尾”。本法是以操作时拨摇针柄,犹似龙尾摆动

状而命名,明代各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所区别者,只是在操作次数与应用上有异。[操作方法]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

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度角以内)或前后慢慢拨动,往返拨针如扶船舵之状,然后将针缓缓拔出,急闭针孔。(图例) [临床应用]本法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

行的作用。临床多用于症瘕积聚、瘿瘤瘰疬、关节痹痛等病证。[注意事项]本法一般在穴位浅部操作,左右拨动针柄,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9:烧山火[概述]烧山火手法,是较常应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金·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的针法。《标幽赋》则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热补手法的要点。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始列“烧山火”之名,并述其操作方法与主治范围。因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世医家各执一端。根据《金针赋》烧山火应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同时配合捻转补法,待针下热至后出针,并急按针孔。明·汪机指出烧山火“令天气入,地气出”。这里,所谓天气即是阳气,地气指体内寒气而言。杨继洲认为“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说明要达到阳气入内,充满腠理的目的,就需从阳(外)引阴(内),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热感自生。对于各家理论,宜综合分析,不必拘泥。[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口呼鼻吸,然后:1、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2、紧按慢提9次,按针时以右手拇指向前捻转,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3、进至人

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4、再进针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如针感强者即有热感;5、得热感后可将针由地部一次提到天部,稍停针随其吸气缓慢把针拔出,左手急按针孔。从天部、人部、地部分层进针,再从地部一次提针至天部的全过程,称为1度。倘无热生,可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继续按上述方法施术,至热感产生。[临床应用]本法一般用于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如中风脱症、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阳萎偏坠,五更泄泻等,亦可用于外感风寒。[注意事项]一、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二、刺激强度应根据病人针感反应的耐受程度来决定。三、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病人皮肤发热或出汗,或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四、施术应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无热感则宜留针10~15分钟,往往可出现热感,提高疗效。

五、每次操作刺激量较大,操作时间不宜太长。六、病人注意力应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予以暗示。七、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成功。八、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必须分清紧慢,不能模糊。九、手法熟练者,可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仅以提插为主,只有在针感不明

显,或不得气时,才配合捻转等法。十、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出现部位因人而异,或先在施术处产生,以后扩散到全身;或先出现在施术腧穴的肢端,而后沿经延至全身;或先出现于对侧,逐渐波及另一侧。10:提气法[概述]提气法是由提插、捻转、提针等法结合的手法。始见于《针灸聚英》之“提气法歌”,《针灸大成》则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指出:“提气法,提针从阴微捻提,冷麻之症一时除”。[操作方法]将针刺入人部,紧提慢按,行六阴数(6、18、64次不等,可根据针下气至情况决定泻法次数),待得气后,左右捻针,同时将针轻轻上提至天部,使经气隆至。[临床应用]本法用法祛邪扶正、疏导经气,专治顽麻冷痹。[注意事项]本法一般在人部施术,操作时,动作宜缓和,用力宜均匀。同时,不论行提插泻法或补法。均宜在人部上下1~2分范围内进行。11:透天凉[概述]透天凉手法,是较常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捻转、呼吸、九六、开阖等法组合而成。《素问·针解》篇说:“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金·窦汉卿《针经指南》有取凉感的针法。《标幽赋》则有“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关于凉泻手法的论述。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首先提出“透天凉”的名称,与烧山火手法并列对待。其基本要点是“先深后浅”,“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以及配合呼吸动作。根据《金针赋》透天凉手

法理解,也是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提慢按,同时配合捻转泻法,待针下凉至后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穴。明·汪机指出透天凉“令地气入,天气出,热可退矣。”这里,天气应指阳热,地气或指体内凉感而言。杨继洲认为“虚者,气也……阴生于内,故出。”说明要达到阴气隆至,必须在阳邪已退之后,阴胜于阳,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从阴(内)引阳(外),将亢盛的阳热之气,由地部逐层引导至天部而宣泄去之,而后则所谓“倒阴”,寒凉之感自生,阳热之邪尽退。[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鼻呼口吸,然后:1、随其吸气,用舒张押手法;2、不捻转缓慢地将针插进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6次,提针时以右手拇指向后捻针;3、候针下气至沉紧时,则将针急提到人部依前法施术,连续紧提慢按6次,以保其凉感产生;4、最后将针提到天部,仍依前法施术。如此分三部操作,每部紧提慢按,并配以向右捻针,可有凉感。5、出现凉感后即可由天部随呼气急速出针,摇大其孔,不闭针孔。如凉感不至或不明显者,可依法继续施行。[临床应用]本法多用于邪热炽盛,相火上炎,脏腑经络气火有余之证。如中风闭证、暑热病、高热、癫狂等。[注意事项]一、透天凉手法适宜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二、操作时刺激量应较轻,操作时间可适当延长。三、凉感较难以产生,不宜强求,在操作3度后仍

未有凉感时,可留针10~15分钟。四、施术必须在得气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成功。其他注意事项与烧山火相同或可类推,兹不复述。12:阳中隐阴[概述]阳中隐阴法,是在同一穴位先行烧山火,后行透天凉,补泻兼施,先补后泻的复式手法,系受《灵枢·终始》及《难经·七十六难》有关补泻先后兼施原则启发产生的。本法最早见于《金针赋》,《针灸问对》则加上针刺分寸的说法,并述其机理。《针灸大成》做了进一步阐发。目前临床应用,常以“二进一退”的方法操作,以徐疾补法和提插补法、泻法组合而成“二补一泻”的形式。[操作法]令患者口呼鼻吸,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入天部,候其气至,即将针急插至人部。在人部1分上下的范围内紧按慢提九阳之数,也可配合捻转补法,拇指向前捻针,患者如有热感,稍停片刻,候热感消失,再令患者改为口吸鼻呼的呼吸,医生改用舒张押手法,将针缓慢地插至地部,再在地部1分上下的范围内慢按紧提六阴之数,也可配合捻转泻法,拇指向后捻针,待针下凉感,稍停片刻,即将针提至天部,再稍停片刻,将针拔出,缓慢揉按针孔。[临床应用]阳中隐阴法,以补阳为主,兼能清热,临床上适用于先寒后热的疟疾,或寒多热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表寒为主)、虚实夹杂(内实外虚以外虚为主)的杂病。[注意事项]一、本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来说,在人部行烧山火法宜在

酸胀感的情况下,地部行透天凉法宜在沉重、麻感的情况下施术。二、分层操作,必须严格按要求执行,切忌混淆。三、针法熟练者可不必配合呼吸,分二层操作,可先在腧穴5分深处行九阳之数的烧山火,后在腧穴1寸处行六阴之数的透天凉。13:阴中隐阳[概述]阴中隐阳法,是在同一穴位内先行透天凉,后行烧山火,补泻兼施,先泻后补的复式手法。此法与阳中隐阴一样,是受《灵枢·终始》及《难经·七十六难》有关补泻先后兼施原则发展形成的,首见于《金针赋》,《针灸问对》则加上针刺分寸的说法。在《医学入门》中却将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称为“龙虎交战”法。而《针灸大成》则对本法又做了进一步阐述。目前临床应用,常以“一进二退”的方法操作,以徐疾泻法和提插泻法、补法

为主,组合而成“二泻一补”的形式。[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用舒张押手法,缓慢的将针进至地部,在地部1分上下的范围内慢按紧提六阴之数,也可配合捻转泻法,拇指向后捻针,如有凉感稍停片刻,候凉感消失,然后令患者改为鼻吸口呼式呼吸,医生改为单指押手法,将针退至人部,在人部上下1分左右紧按慢提九阳之数,也可配合捻转补法,拇指向前捻针,待热感产生,稍停片刻,将针拔出,缓慢揉按针孔。(图例) [临床应用]阴中隐阳法,以泻热为主,兼能补阳,临床上适用于先热后寒的疟疾,或寒少,寒热错杂(内热表寒以内热为主)、

虚实夹杂(内实外虚以内实为主)的杂病。[注意事项]针法熟练者可不用配合呼吸,分二层操作,即在腧穴1寸深处先行六阴之数的透天凉法,后在腧穴5分处行九阳之数的烧山火法。其他可参照阳中隐阴法。14:运气法[概述]运气法是在《金针赋》“进气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法,始见于《针灸大成》。其法是在穴位中行提插泻法,配合针尖方向与吸气,以调节针感走向,促使气至病所。[操作方法]先将针直刺入穴位人部,紧提慢按,行六阴数(6次或18次),待针下得气,将针微微退出,针尖扳倒约45°,朝向病痛部位斜刺2~3分,令病人吸气5口,以使气引向病所。[临床应用]本法有催气、行气作用,以疏通气血,去壅决滞,为专治疼痛而设。[注意事项]施术时,先行纯阴之数,针下气满即有明显感应后,便扳倒其针。本法与龙虎交战法同有住疼移痛之功,但本法多用于远隔部的穴位。15:子午捣臼[概述]子午捣臼法是以捻转、提插为主,并结合徐疾补泻组成的复式手法。子午,即左右捻转;捣臼,即上下提插。始见于《金针赋》,明代以后医家均承袭之,认为有导引阴阳之气的作用,可治疗“蛊膈膨胀之疾”。现代有人强调本法操作应以频繁的捻转、提插为要务,从而达到“针转千遭,其病自消”的要求。[操作方法]下针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三进二退,如此3度,计为九入六出。即在进针时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81

次;退针时分二部,每部紧提慢按64次。同时,在紧按慢提时,结合左转针;在紧提慢按时,结合右转针。这样在每度行针时三进二退,要在五个分部内提插捻转371次。3度行针,共提插捻转1113次。临床应用]本法可导引阴阳之气,壮阳以制水,补阳兼泻阴,能治疗阳气不行,水湿泛滥所致的水肿、鼓胀。[注意事项]本法施行三进二退分五部操作,需掌握穴位深浅,以确定分部。另外,本法多在腹部操作,需注意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以防误伤内脏。

针灸补泻手法

附表1-针灸补泻手法 附表2-艾灸使用 附 表 3-电 针仪使用 波形 机理 功用 类型 补泻名称 操作 提 插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捻 转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平补 平泻 补泻 针下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开阖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迅速用棉球按压针孔,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摇大针孔,为泻法 疾徐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为泻法 迎随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呼气的时候出针,为泻法 分类 灸型 类型 功用 艾炷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虚寒性疾患 瘢痕灸 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间接灸 隔姜灸 因寒而致呕吐,腹痛,风寒鼻痛等 隔蒜灸 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瘰疬,肺痨及痈疡肿毒初期。 隔盐灸 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隔附子饼灸 命门火衰而至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慢性病 雀啄灸 急性病 回旋灸 急性病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雷火神针 温和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适于各科病证治疗。 天灸 白芥子灸 痰饮咳喘,胸肋疼痛,反胃呕吐,中风失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损伤等 蒜泥灸 捣敷足心,治霍乱转筋、泄泻暴痢、鼻血不止;敷内关治疟。 斑蝥灸 银屑病、头痛、周围性面瘫、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小儿咳喘、痛经等疗效更务确切。

针灸的安全操作规范

针灸的安全规范及器具灭菌 1 预防感染 与任何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样,为避免感染针灸时需要做到:.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者手的清洁 ..针灸部位的准备 ..消毒针和器具以及适当的存放 .无菌操作 认真管理和销毁使用过的针和棉签。 1.1 清洁的工作环境 治疗室应无灰尘,并具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区域,例如盖有消毒巾的桌子,摆放消毒过的器具(包括针灸盘、棉球和棉签,70%的酒精)都必须盖上消毒巾直至使用。整个治疗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 1.2手的清洁 治疗前,操作者必须洗手。针灸施治前再次洗手对于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洗手包括用肥皂彻底地涂擦双手和指甲,流动水冲洗15 秒,取干净纸巾仔细擦干。 1.3针灸部位的准备 针刺部位应清洁,并且没有伤口,皲裂或感染。用70%酒精或异丙醇,从穴位中心向外周绕圈擦拭,令酒精自然干。

1.4消毒以及针和器具的存放 所有针具(毫针、梅花针、七星针、皮内针、揿针)、火罐和其他的器具(储物盘,镊子、管针管、棉球或棉棍等)都需消毒灭菌。 一次性针使用后必须马上丢弃,并放置专门的容器中。每一支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 梅花针或七星针可反复用于同一病人,但在下一个病人使用前必须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梅花针头。 针灸盒中的消毒针需在每天工作结束后重新消毒,因为针灸盒在治疗使用中已被污染。 1.5 无菌操作 行针时操作者的手指不能触摸针体。对于长针可持消毒棉球夹住针体进针。 起针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刺部位的皮肤,以保护受创皮肤的表面不接触潜在的病原菌,也保护医者不接触到针体和病人的体液。 所有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过的敷料或棉球等都必须丢弃到一个专门的污物器中。 2.禁忌症 考虑到针灸在治疗中的“调整作用” ,很难为其界定绝对的

中医针灸三针系列秒杀绝技【收藏不后悔】

中医针灸'三针'系列秒杀绝技【收藏不后悔】 靳三针有两层含义。 刚开始是指靳老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 后面靳老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察发现都是扎了三针,于是写了篇“靳三针轰动巴黎”的文章。从此,靳三针名扬天下。 下面一一道来: 四神针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 为四神针+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面肌针 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一、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

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二、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

1、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包括毫针刺法及其他针法操作)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 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一、毫针刺法 【准备工作】 针盒内盛无菌毫针,无菌持物钳,75%乙醇消毒棉球以及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一)选择针具 针具的选择和介绍:临床常用的针具,一般粗细为28~30号,长短为1~3寸。 (二)选穴定位 按照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 (三)选择体位 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操作时顺手。 1.仰卧位:适用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取后身部(侧头、胸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取侧身部(头颈、背、腰、臀、下肢后侧)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胸、四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腧穴。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 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患者本身的体位,选取便于取穴的体位;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最好选取仰卧位,以防晕针;选穴处方时便要考虑到体位,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进行取穴针刺。 (四)常规消毒 1.医者手指术前以肥皂水洗净,然后以75%乙醇消毒棉球消毒。 2.施术部位以镊子夹住75%乙醇消毒棉球在所选腧穴部位处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五)进针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中医针灸手法技巧

浅谈针灸手法几个细节 “ 要看一位医生针灸水平怎么样,就要看他取穴是否精简,手法是否纯熟圆润” 恩师就是这样教导我的。 “ 百穴易得,针术难求” 不少的医书上只给出下针穴位,手法的甚少,针法历代是不传之术,也因为手法是身传临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针灸大成》里面所讲到到的针刺手法也是能算是一个方向。 真正是内涵是没法写出来的。就好像做菜一样,程序给你了,但能否做出一首美味的菜,就看自己的悟性了,“ 师父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学中医更加。医者意也。多想想吧。 站在高处远望,思考会更好。(在这我多言一名望,不是看风景,而是看天地运转之气,阴阳之道,尽我直接杀入主题吧,就拿现在很多人在义论的“ 烧山火” “ 透天凉” 来说吧,我在网上自到不少有关对这两个手法的作了很深透切的议论。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把我的对这个手法的认识也作深一步的婵述。尽是个人观点,请各位网友点评。 我把一个针灸分成三个部分,并作计分。 一下针前(为1分)二手法(2分)出针后(1)。这整个针灸过程只有4分。我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这样我感觉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力求能争取稳拿每一分。是医生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去做。 《针灸大成-神针八法》开头一段是可以概括了下针前的应用“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心,病者心,与针随上下” 。心指的是医者心,患者心,如何做到心无内慕??这就是下针前的一个重点。我的方法是“ 放松” (没有思考的放松)我的做法患者取针灸体位,闭目,鼻子深吸气,嘴巴呼气,慢慢放松全身,慢慢放松太阳穴,不要思考,放松感觉紧张的地方“ 朋友,你们也可以试试,现在就去感受一下,多做几次,找感觉.也可以看看有关催眠的书,就知道这个原理了。 医者患者都做到心无内慕,当然能随针上下。 值得一提的时《针灸大成-八法神针》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无痛下针方法。“ 左捻九而右捻六,此乃无痛下针方法” 意思说,左手按在穴位上,向左按转九圈,右按转六圈。这个方法,非常不错,我在临床上都是接下来谈谈,我对上乘心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认识。 好了现在到这里先,我有时间再打,先把上面的慢慢学好,一定要稳拿这一分先。针灸不可心不在焉的。 在我打下一次时,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发过的< < 清朝之前的针灸医案> > 里面有一本无极针法.是很难得的一本书,可惜大家没有重视.很遗憾.很心痛.临床上用烧山火和透天凉与《针灸大成》为指导方向,并注重一些细节上,以透天凉为例试问有没有被吓着的经历,是否还能对那当时的感觉记忆犹新,如果没有那就试想打屁股针时的感觉,当进针时,全身如触电一样,顿时有清凉感,紧接着可能会发热,当针深入时,感觉就不明显了,其中原理我就不进行细说,但由此推论并总结针刺角度为45度并逆经。 其次紧提慢按钩鱼的朋友都知道,鱼标沉下去,并有一定深度时,就证明鱼上钩了。迅速甩杆(当然也只有钩小鱼的时候才会甩杆)。紧提慢按就是这种意境,慢慢插下去,快速提起来。而两者的幅度不同,如鱼标沉下去不比甩杆的幅度大吧,具体怎么样,要结合实际自己惦量,由于进针的幅度比退针的幅度小,所以由地部开始,才能渐退到天部。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

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 —1— 腧刺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 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 经刺 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 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 分刺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 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 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 1.直刺90°左右 2.斜刺45°左右 3.平刺15—25°

(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本文就其基本内容归纳如下,以期对当今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1制定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 虚之。”又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曰:“盛 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补虚 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 所竭力遵循。 2创立多种补泻手法 2. 1迎随补泻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指出迎着经气循 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 2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虚 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是以进针、出针 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 3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怜;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 针一,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 命曰补。”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 4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 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 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2. 5捻转补泻 《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 这是以针的捻转方法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泻法用力较重,捻转幅度大,频率快,补法用力较轻,捻转幅度小,频率慢。 2. 6开阖补泻 《灵枢·官能》云:“泻必……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 其皮,盖其补门,真气乃存。”《灵枢·终始》又曰:“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清, 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清,无使邪气得入。”是说出针后 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后摇大针孔或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2. 7导气补泻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导气补泻又称导气法,是慢进针,慢出针,以导引逆乱的经气,使其 恢复正常。这种补和泻,手法轻巧无形,其月的在于调和精气。因为这类病证,并不属

(推荐)针灸进针方法

针灸进针方法

一、基本方法 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二、进针法分类 进针法依进针速度、刺入术式、刺押手势和进针器具而有不同分法。临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进针法,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应用目的。 分类法内容 以进针速度分类速刺法、缓刺法 以刺入术式分类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弹入法 以刺押手势分类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以进针器具分类针管针进针法、进针器进针法 1.速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3.插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及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图见上) 4.捻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刺入皮下。 5.飞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随后五指放开作飞鸟状。 6.单手进针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7.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多用于短针进针。 8.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或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体下端,露出针尖3~5mm,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快速刺入,然后再与押手配合刺入所需深度。适用于长针进针。 9.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开置于所刺处。右手持针从食、中二指之间刺入。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入。适用于长针深刺法。 10.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11.针管针进针法:用特制的金属管或玻璃管(消毒)代替押手置于所刺处,选平柄毫针套于管中,右手食指对准针尾,利用腕力将针拍入皮肤,然后将套管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操作要求。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所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效果也不同。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效应、提高疗效、防止针刺意外的重要环节。临床应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求、患者体质等具体灵活掌握。 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相辅相成。一般而言,深刺多用于直刺,斜刺、横刺则多浅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背部等有重要脏器部位的穴位,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发生医疗事故。 角度 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刺入。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胸部正中线穴多用横刺;也适用于施行透穴时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倾斜刺入。适于肌肉较浅薄处及不宜深刺的穴位,如颈项部、咽喉部、侧胸部穴多用斜刺,在施行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方向刺入。适于全身肌肉丰厚处大多数穴,如四肢部、腹部、腰背部穴多用直刺。 方向 针刺方向:指进针后针尖所朝向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部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而定。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 1:白虎摇头 2:苍龟探穴 3:赤凤迎源 4:留气法 5:龙虎交战 6:龙虎升降 7:纳气法 8:青龙摆尾 9:烧山火 10:提气法 11:透天凉 12:阳中隐阴 13:阴中隐阳 14:运气法 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

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针灸操作技术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 第一节毫针刺法 一、针刺前准备 (一)毫针的选择 在选择毫针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较粗、较长的1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至于根据腧穴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予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l寸时,可选用k 5_2寸的毫针。 (二消毒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 (1)‘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98一147kPa的压强,115℃一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一60分钟,?取出用无菌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瓤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无菌巾或消毒纱布遮盖好。 ' j T·(-3)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犀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l5—20:分钟j亦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易造成锋科的金属器械之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戚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从而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2.医者双手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定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4.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三)体位的选择 针刺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韵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中医针灸手法技巧

中医针灸手法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浅谈针灸手法几个细节 “ 要看一位医生针灸水平怎么样,就要看他取穴是否精简,手法是否纯熟圆润” 恩师就是这样教导我的。 “ 百穴易得,针术难求” 不少的医书上只给出下针穴位,手法的甚少,针法历代是不传之术,也因为手法是身传临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针灸大成》里面所讲到到的针刺手法也是能算是一个方向。 真正是内涵是没法写出来的。就好像做菜一样,程序给你了,但能否做出一首美味的菜,就看自己的悟性了,“ 师父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学中医更加。医者意也。多想想吧。 站在高处远望,思考会更好。(在这我多言一名望,不是看风景,而是看天地运转之气,阴阳之道,尽我直接杀入主题吧,就拿现在很多人在义论的“ 烧山火” “ 透天凉” 来说吧,我在网上自到不少有关对这两个手法的作了很深透切的议论。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把我的对这个手法的认识也作深一步的婵述。尽是个人观点,请各位网友点评。 我把一个针灸分成三个部分,并作计分。 一下针前(为1分)二手法(2分)出针后(1)。这整个针灸过程只有4分。我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这样我感觉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力求能争取稳拿每一分。是医生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去做。 《针灸大成-神针八法》开头一段是可以概括了下针前的应用“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心,病者心,与针随上下” 。心指的是医者心,患者心,如何做到心无内慕?这就是下针前的一个重点。我的方法是“ 放松” (没有思考的放松)我的做法患者取针灸体位,闭目,鼻子深吸气,嘴巴呼气,慢慢放松全身,慢慢放松太阳穴,不要思考,放松感觉紧张的地方“ 朋友,你们也可以试试,现在就去感受一下,多做几次,找感觉.也可以看看有关催眠的书,就知道这个原理了。 医者患者都做到心无内慕,当然能随针上下。 值得一提的时《针灸大成-八法神针》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无痛下针方法。“ 左捻九而右捻六,此乃无痛下针方法” 意思说,左手按在穴位上,向左按转九圈,右按转六圈。这个方法,非常不错,我在临床上都是接下来谈谈,我对上乘心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认识。 好了现在到这里先,我有时间再打,先把上面的慢慢学好,一定要稳拿这一分先。针灸不可心不在焉的。 在我打下一次时,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发过的< < 清朝之前的针灸医案> > 里面有一本无极针法.是很难得的一本书,可惜大家没有重视.很遗憾.很心痛.临床上用烧山火和透天凉与《针灸大成》为指导方向,并注重一些细节上,以透天凉为例试问有没有被吓着的经历,是否还能对那当时的感觉记忆犹新,如果没有那就试想打屁股针时的感觉,当进针时,全身如触电一样,顿时有清凉感,紧接着可能会发热,当针深入时,感觉就不明显了,其中原理我就不进行细说,但由此推论并总结针刺角度为45度并逆经。

常用针刺补泻法

常用针刺补泻法 一、概述 《内经》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可见,针刺补泻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也是针刺治病的关键。 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有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和热补凉泻法等八种,它们由针刺的基本手法结合其他方法组合而成。根据其手法简繁不同的特点,可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综合补泻手法)两类。 下面重点讲授常用针刺补泻法的操作步骤及要点。 二、单式补泻手法 名称概念操作要点 徐疾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进针、出 针的快慢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 法。 补法--徐徐进针,插针;疾速退针,出针(或结合少捻 转)。 泻法--疾速进针,插针;徐徐退针,出针(或结合多捻 转)。 提插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上提、下 插着重点不同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 刺手法。 补法--紧按(重插)轻提(结合先浅后深)。 泻法--紧提(重提)轻插(结合先深后浅)。 捻转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大指和食指末节的 指腹部来回转针,从掌握毫针左转(拇 指向前捻针)或右转(拇指向后捻针)、 角度大小、用力轻重、速度快慢的着重 点不同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左转为主,捻转角度小, 用力较轻,频率慢。 泻法--右转为主,捻转角度大, 用力较重,频率快。 迎随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的针尖方 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来区分补 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针尖顺经脉循行方向而刺。 泻法--针尖逆经脉循行方向而刺。 呼吸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配合患者的呼吸来 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补法:针的进出与气的出入正好相反;泻法:针的进 出与气的出入完全一致。) 开阖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出针当时按不按针 孔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出针后按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血)。 平补平泻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既可出针。 三、复式补泻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