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解读

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解读
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解读

詹颖: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解读

内容提要: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的一大特色。本文概括了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和现状,并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了解读,以期探明它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模式儒家文化鱼尾狮文化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国家,社会构成多而复杂。在约300万的全国人口中,华族约占77%,马来族约占14%,印度族约占7%,其它民族如亚欧后裔、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等约占2%。不同的种族及异质文化纷繁斑驳,为避免各民族在宗教及文化上的隔阂,新加坡领导人十分重视处理好语文教育方面的政策。他们既承认任何~种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在此背景下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双语教育政策应运而生,它为促进新加坡各民族的和谐发展、东西文化的美妙结合、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国际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新加坡教育的基石。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自1959年实施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l、独立多语文学校阶段。这一时期政府推行的是“混合学校制度”,即同一个学校里开办各种语言班。2、四种语文双语制学校阶段。从1966年开始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必须学习和使用两种语文,除第一语文担当主要教学语外,第二语言也为必读必考科目。3、单一的英文双语制学校阶段。从1979年发展至今,英语成为各学校主要的教学用语,母语基本上已下降为一门语言课程。现行的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基本精神是: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教学,官方规定的“母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除10%最优秀的学生外),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英语,以明了其使用价值;学习母语,以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1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其社会构成、国家的语言政策、教育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经济发泛N,,‘、才的需求密切相关,但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它时,就不难发现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贝克查斯(Bacchus)于1989年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双语教育政策。该框架包括五个模式:l、同化主义模式;2、文化中心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模式;3、文化整合的结构功能主义模式:4、复性社会模式;5、多元文化主义模式。贝克查斯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模式最有希望成功地促进多元社会的社会文化整合及全民族的发展。该模式不但承认各种族保持自己传统的需要,同时也承认建立一套核心信仰体制和通用语言的必要性,并且还许诺为所有种族群体提供进入社会机构的平等机会。

我们将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置于多元文化主义模式下进行分析。具体表述如下:(1)、多元文化主义决定了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首先选择两种语言而非一种语言来实施教育。由于多元文化主义尊重各民族文

.43.

 

万方数据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3期

化,并认为有权利发展其最优良部分,而不是最大的民族才有此特权,这就意味着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一样都可以在任何学校使用各自的民族语。这与同化主义模式大相径庭,同化主义独尊一种语言即国语、官方语言,并将该语言用于立法、行政、教育等各领域而排斥其它语言。如马来西亚,其独尊马来语为国语,以马来语为全民族统一的基础。此外多元文化主义模式还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合,使各民族能团结和睦、共存共荣,因此产生了通用语的必要性。新加坡人选择具有中立性的英语作为通用语。基于以上分析,新加坡选择英语一

华语、英语——马来语、英语——泰米尔语三种组合来实施教育,充分体现出多元文化主义模式的指导原则。

(2)、多元文化主义模式也不排斥双语教育政策中对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区别对待,即在双语中并不是平衡地强调两种语言的功能,而是强调通用语的工具性功能,民族语的情感性功能。以上原则可以用来分析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对语言的选择。第一,由于英语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又是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英语的普及和应用有利于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就个人而言,凡是精通英语者,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方面,也深得其利。再加上英语是唯一不属于某一民族专有的语言,具有中立性,使各民族之间不至于因为语言问题而造成摩擦和冲突。因此选择英语作为各民族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是基于其工具性功能。第二,各族人民由于对各自的民族文化和语言具有情感依附性,以及有保持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需求,又必须选择一门民族语。因此把民族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是基于它的情感性功能。

双语教育中涉及两种语言(英语和民族语),但由于两者之间的地位和功能的差异,加之新加坡的行政及商业用语是英语,

.44.造成了在学校双语教育的实际中无疑更加重视英语,从而使学生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处于不平衡状态,即英语水平大大高于民族语的水平。长此以往,英语一枝独秀的情况将会给新加坡双语制前景及新加坡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伴随推行双语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而来的是老年人与青年人“代沟”加深、不赡养父母的现象日益普遍、勤俭自律美德淡化以及道德沦丧。新加坡人逐渐认识到失去了母语也就失去了民族的根,东方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也会沦丧。加强母语教育,弘扬传统价值观,成为力挽狂澜的现实课题。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弘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如他们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主而主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提倡“父慈子孝,入则事父兄”,这对于融洽家庭关系,促使家庭成为一个稳定社会的核心单位有积极作用;强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精神,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加坡政府针对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现实性对儒家价值观进行新的凝练,推出了新加坡人共同遵守的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本;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政府要求以此价值观来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

教授第二语文的意义恰恰在于保持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精神,对于主体民族华人而言,华文教育的最大价值正如李光耀所说“在于传播社会行为与道德行为准则。这主要是指儒家学说对做人、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思想和观念”。2华文课本注重激发民族自尊、爱国主义、强调自信心、提倡孝顺父母、敬老尊贤、奉公守法、通人情等传统价

 

万方数据

詹颖: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解读

值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得以抵制西方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维持住自己民族的根。

有鉴于此,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华文教育,以改革有失平衡的双语教育制度,举其要者如下:

l、推广华语运动。1979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在全社会各阶层开展“鼓励使用华文的运动”,现称为“讲华语运动”。其目的之一是为在学校接受正规华文教育的孩子回家也能使用华语与家人交流。另一考虑则是能使孩子们入学前在家就能开始讲华语,以减轻上学后华语学习的负担。

2、新加坡政府把华文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培养华文文化精英的高级华文课程;普通的华文课程;强调读写能力的华文课程。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政策,一方面扩大修读高级华文的人数以培养一批对中华文化传统、历史、文学和艺术有深厚根基的核心分子。另一方面也为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学习华文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规定比较实际的华文水平,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华文。

3、规定包括华语在内的母语作为学生升级和申请进入大学时教育部必考和必须及格的科目;在有些学校开设“华文特选课程”,教育部特设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选修这一课程,以期其对中华语言文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有人把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称为“鱼尾狮文化”,是由于作为新加坡标志的鱼尾狮雕塑既有若有所思的雄狮面庞,也有委婉自得而具活力的鱼身,却又能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完美结合,形象地说明了新加坡各种文化既能保持其独特性又能相互沟通、融合。这种文化融合更加体现在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互补交融上。新加坡人既宣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价值观以治疗西方狭隘的科学主义、工具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社会弊病,另一方面又认为东方传统价值观必须先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例如法制、民主、自由、权利等,再进行一番创造性的转化,才能有所作为。“鱼尾狮文化”关键是在根据时代的进程,把握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自身扬弃的频率与东西方文化优化组合的比例。3新加坡根据历史进程,对东西文化的优化组合进行调整,“鱼尾狮”正向东回归。

推行英文与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教育措施,它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新加坡人能通晓西方和东方的语言,从而使他们比任何国家的人都更容易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但在双语教育政策实施中也出现了英语与母语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英语成为主要的教学用语,而母语基本上已经降为一门语言课程。这种情况显然与新加坡的“鱼尾狮文化”的发展趋势相悖,有可能导致新加坡文化的全盘西化。新加坡领导人认识到语言、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实行完全英文式的教育势必将产生民族认同感的危机,不能耀学童所受的正式教育同他的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新加坡政府有必要使每一个学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以及文化产生的渊源和背景。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开始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将双语政策逐渐向英文以外的其它民族语言倾斜,而且越来越重视精通华文人才的培养。只有各族人民维护住了东方传统文化之根,新加坡社会才不会失去她的支柱,不会中断她的繁荣。

参考文献:

l、李阳臻:《影响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若干因素分析》,U)《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94期。

2、《李光耀四十年政论选》,(M)联邦出版社,1993年版。

3、王茂林:《也谈鱼尾狮文化》,(J)《源》,1993年第24期。

.45.

 

万方数据

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文化解读

作者:詹颖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刊名:

外国中小学教育

英文刊名: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年,卷(期):2003(3)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3条)

1.王茂林也谈鱼尾狮文化 1993(24)

2.李光耀四十年政论选

3.李阳琇影响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若干因素分析 2000(04)

引证文献(2条)

1.董霄云探析文化视界下的我国双语教育——基于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新加坡四国双语教育的国别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2.孙晓菲小学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053157.html,/Periodical_wgzxxjy200303005.aspx

国外住房制度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公租房制度在起步探索阶段,有必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己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解,汲取它们的优秀经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借鉴的方式不应该以照搬的形式直接移植,需要事先认清国情国力,认清社会保障体系的异同,“中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既是大国,起点又是穷国,还是一个转型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中国对于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借鉴比如是大拼盘似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比较的前提。即对异同点的梳理。 相似处: 第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基本相同。除少数福利国家和强制储蓄型国家,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采取由社会各方共同承担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即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这一点从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划分就一目了然,各国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原则基本相同。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阔"和"稳定器",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实现文明社会的公平性。 区别处: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基础不同。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会遇到诸如怎样培育资本市场、怎样建立劳动力市场、怎样适应对外幵放等问题,而这些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障碍。因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度和难度比西方国家更大。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不同。在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之时,我国仍处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经济的二元结构还很明显,加之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所以,在就业、收入、国际竞争等方面都存在着更大的压力,自然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同。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其全体社会成员。我国受生产力水平不高的限制,国民经济还处在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局限在城镇居民,少于制度开始向农村居民蔓延。离全民覆盖的距离还有一大截。 基于以上前提,以下对于国际相关的住房保障制度经验做简要介绍,“公租房”是中国根据自己当下政策内容订立的名称,其性质即由国家提供以出租的公共住房,各国对此的命名不同,但是其运营方式、制度性质都是一致的。 根据对各国住房保障制度的观察,美国在公共住房的法制建设上最为完善,新加坡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典范国家,亦是我国借鉴最多的国家,相较而言是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内容最为相似的国家,香港的“以房养房”“以商养房”模式值得借鉴。故以下,我们分别对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住房保障经验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借鉴之处。 美国的公共住房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使得城市涌入大量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的住房成了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贫民窟”,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为了应对此问题,美国政府进行了不少尝试,但是当时的目的都是在于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挽救衰弱的住房工业。 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瓦格纳住房法,人道主义才被作为公共住房建设的主要理念,这也是正式的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开始。二战后,美国城市面临着内城衰败、贫民窟恶化,同时城市黑人移民增加、大量复员军人和军工企业工人的失业都加剧了住房短缺问题。为此,195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49年住房法”,首次强调政府在住房领域的重要责任,成为美国住房政策的里程碑。

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概况 国家历史 新加坡最早的王朝是在14世纪信诃补罗王朝。从1819年到1942年,英国将新加坡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在这个时期,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七大港口。在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新加坡,从1942年到日本投降,新加坡承受了巨大苦难,经济崩溃。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新加坡再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但在新加坡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于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成为联邦的一个州。但由于不同政见,新加坡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期间,马来人与华人不断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发生民族冲突的悲剧,马来西亚联邦中央政府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推出马来西亚联邦,宣布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其实,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还是十分要好的,这从国徽就可以看出。而且新加坡有许多政策政见都是参考马来西亚的。 从1965年到现在,新加坡只有47年的历史,却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步入发达国家之列,被誉为“小国中的大国”,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地理位置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南端,北部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咽喉。由于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利益,交通运输业成为新加坡经济的五大支柱之一。作为新加坡国民是坚决反对在马来半岛修建克拉地峡的。 地形特征 新加坡是个岛国,地势平坦。国土面积为741.3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的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8%。土地利用率很高。东部为平原地区,西部和中部为丘陵,适宜农业的耕地并不多,仅占国土面积的5%。但新加坡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大量种植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弥补耕地少的不足。 气候 它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温度宜人,雨量充沛,植物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温度在23至35度之间。旅游业很发达。 自然资源 新加坡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植物品种多达2000种以上,其中椰子、油棕、橡胶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普遍种植有著名的热带观赏花卉胡姬花(即兰花),胡姬花每年被大量销往欧、美、日、澳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该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新加坡矿产资源极其贫乏,除岛中部武吉知马山的锡矿、辉钼矿和绿泥石的小矿藏外,其他矿产资源匮乏,锡矿也在早年被采尽。新加坡农业受制约,粮食依赖进口,连淡水也主要靠从国外引入。 在新加坡,水一直是政府和民众的十分关心的话题。为了防止因水受制于人,新加坡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不遗余力,一方面通过节约用水,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研究新生水。开源节流,使得新加坡逐渐成为水资源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而且还成为了掌握世界先进水务技术的国家。这也说明了新加坡是一个创新性国家,很重视技术开发。

新加坡的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浅谈新加坡的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新加坡共和国是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岛国。其北面隔着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巴淡岛相望。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新加坡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绩斐然,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加坡的特色文化 (1)宗教 佛教与道教: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多年以来,各个佛教团体通过主办各种宗教、文化、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将佛法与公众的距离拉近。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其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我国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之一。新加坡道教占人口的11%。南来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早期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也获赐清帝御题,可见在百年以前,这两间古庙已名扬海外。另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最著名、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每天来庙堂烧香进贡的香客络绎不绝。天主教与基督教:教徒占人口的18%。新加坡共有260多座教堂,最早的教堂是阿美利安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在新加坡草创初期,不同的团体,比如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对两个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新加坡天主教教会也先后开办学校、医院、老人院和儿童收容所等慈善组织来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伊斯兰教:占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马来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信徒基本上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另外也有部分印度血统和华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当中较为著名的有花蒂玛和苏丹回教堂。兴都教:信徒约10万人,占人口的5%。新加坡共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其中马里安曼兴都庙和尼瓦沙柏鲁马兴都庙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锡克教与其他宗教:

中国和新加坡住房制度概况

新加坡住房与中国住房之比较 新加坡住房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项制度。新加坡政府通过运用中央公积金来解决广大国民的住房问题是新加坡的一大创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加坡在中央公积金制度发展过程中,将其保障功能扩展到住房保障,允许会员使用公积金购买住房。同时,政府还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兴建居民住宅楼(即政府组屋),并以比较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公积金人员。在这种条件下,新加坡90%以上的国民都能居住在政府组屋里。新加坡将政府组屋建设与使用中央公积金购房相结合,住房保障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加坡的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组屋的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包括共管公寓等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内的商品房则是由私人投资修建,按市场价格发售。 新加坡政府坚持以行政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牢牢掌握了房地产市场的主动权,供应充足的组屋既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也有效平抑了房价。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也为私人开发商提供了商机,这种各阶层在住房品种上各取所需的机制,符合市场规律。新加坡组屋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政府已经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自效的经验。住房的属性除了政府的就是私有的,大部分居民都可以通过一次性自购、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支持等方式最终获得产权,极其困难家庭也能得到基本居住权。

新加坡规定只有本国居民才能购买组屋,永久居民只能购买二手组屋,对其收入不设限制。对于骗买骗租者,法律将给以高额罚款或刑事处罚,严惩不贷。 新加坡政府对申请购买组屋的居民有收入上的严格限定,首先照顾无房户,然后逐步减低门槛,放宽政策,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住房福利。新加坡规定居民在获得组屋后5年之内不可以出租,5年之后允许腾出半套出租,但房主必须与房客合住。在购买组屋后5年之内,不得将其转让,也不能用于商业性经营。过去40多年中,新加坡共修建组屋近100万套,目前约84%的人安居在组屋中。而商品房的购买者主要是收入较高的二次置业者、投资者或者外国公民。 新加坡政府规定,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再购买新房子,旧组屋必须退出来,以防有人投机多占。对于商品房,新加坡政府规定,业主出售购买时间不足1年的商品房,需要缴纳高额房产税,从而有效抑制了“炒房”行为和商品房价格暴涨。 中国住房制度概况 中国从1994年开始学习借鉴新加坡运用公积金制度解决住房问题的经验,在全国城镇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分别按职工本人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4%缴纳住房公积金,由各级政府设立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管理。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的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

新加坡文化中的长期导向

新加坡文化中的长期导向 (一)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 1980年,霍夫斯泰德在《文化的效应》中提出了国家文化四维度模型。其后不久,霍夫斯泰德遇到了加拿大人彭迈克,霍夫斯泰德借鉴彭迈克在23个国家进行的华人价值观调查,在原有的国家文化四维度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 长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尤其是坚韧和节俭。与之相对的另一端,短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关于过去和当前的品德—尤其是尊重传统、维护面子,以及履行社会义务。 在长期导向的国家,人们更加注重长远目标,愿意为目标而不断奉献;在家庭中,孔子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受到尊重,家庭成员各有明确的角色和位置,所有人都应谦虚谨慎,维护群体的和谐;学习成绩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在短期导向的国家,人们更加注重当前的生活和享受,不愿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家庭生活比较宽容,没有过多的长幼次序;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应该谦虚;学习成绩更多地跟运气有关。 在政治以及宗教方面,长期导向的国家由于没有公民社会的传统,政府往往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自治的空间比较狭小;以中国为代表的长期导向国家,一直没有产生西方式的宗教,即使儒、释、道被划归宗教行列,并不能掩盖它们同西方基督教的本质区别。短期导向国家中,政府仅仅是同企业、第三部门并列的社会部门之一,政府本身往往又划分为互不隶属、互相制衡的多个部门,社会自治的空间比较广;短期导向的西方国家普遍信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等派别),教徒的虔诚与狂热,往往是东方人所不能理解的。 在彭迈克主持的华人价值观调查中,长期导向指数被称作“儒家文化动力”,显然,不同国家在该维度上的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长期导向指数较高,反之则较低。 (二)新加坡对儒家文化发展的重视 新加坡受东西文化的双重影响甚深。独立后,新加坡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为了消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影响,统一国民思想,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提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此淡化移民及其后裔对移出国的归属感,强化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 早在七十年代初,李光耀就要求在学校中开设“儒家伦理道德”这一必修课,以培养新加坡人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他强调如果能够按照儒家这些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把五伦中的君臣关系改释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李光耀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视为儒学思想的核心,提倡把这八个字化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将其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提出“儒家基本价值观应升华为国家意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唐太宗夫曾感叹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严复曾指出,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富强来说,“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一个国家不学习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难以进步。但一个民族不秉承其传统,失去其文化历史,便也丧失了其立足之本。 (三)从《小孩不笨》探讨新加坡文化的长期导向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主要讲述了文福、国彬、Terry三个小孩的学习和生活遭遇。该片探讨了家庭关系、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深入浅出,嬉笑怒骂。在新加坡,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把学生划分为:EM1,EM2,EM3三个等级。EM3,相当于中国的后进

新加坡地理环境

新加坡地理环境 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3、投资和金融中心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

三、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是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使政府能循环滚动地建设公共住房,同时可以帮助中低收入者在购房时支付首付款和分期付款,这种强制储蓄的手段保证了公房建设资金的滚动利用。作为社会保障储蓄的一种形式,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国家机关或者私人机构的雇主和雇员须以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政府在建造和出售“组屋”时充分利用这一制度。 (二)政府“组屋”建造 新加坡政府在住房保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新建成的房屋称为“组屋”,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目前新加坡的房屋90%以上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组屋”为全体公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三)“组屋”的合理配售 在新加坡购买或租住“组屋”的人,初期以登记的先后顺序获得住房。后期改为订购制度。政府每季度公布一次建房计划,定购并申请房屋的人进行抽签,中签后经过购房审查交付订金后随即签订购房合同,并交付房价的首付款。一般两年左右可以住上新房。这种办法缩小了各地区、各类型住房的供求差距。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申请和审查制度,以有效防止利用“组屋”进行投机活动的行为发生。 (四)分级补贴政策 新加坡政府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房保障的水平,以各种形式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分级住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购房。政府针对购买不同住房面积的家庭,制定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对无力购房的家庭,政府允许其租用“组屋”,待有能力买房时再给予优惠。新加坡政府还规定在住房翻新时,给予的津贴与居住面积的大小成反比,以缓解社会住房压力和倡导节约。 (五)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细致而周全的法律法规如《新加坡改造法令》、《建屋与发展法》等。 四、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之比较 通过介绍并分析德国、美国、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各国在住房保障问题上具有各自的特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这些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一)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方面的作用 这些国家的政府在住房问题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德国的住房保障以政府主导为主。在推动住房建设、实施住房保障方面,还通过运用金融财税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作用来实现。美国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在住房供给与分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交易是美国的住房分配和消费主要渠道,政府公共住房机构辅助分配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性住房。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分层调节制”。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则完全由政府主导。新加坡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并不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而是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这是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不同国情下的住房保障模式 这些国家虽然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同的住房保障模式。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自有住房率不高,因此德国基于住房储蓄制度以社会福利房作为最低保障,鼓励住房合作社等非政府形式的建房形式,制定房屋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美国拥有发达的住房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政策、财税手段、法律保障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的模式,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对于一个发达而规模小的经济体,新加坡建立了以政府建设

新加坡地理经济文化英语介绍-Singapore

新加坡地理经济文化英语介绍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 Singapore, officially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is an island country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Malay Peninsula. It lies 137 kilometres (85 mi) north of the equator, south of the Malaysian state of Johor and north of Indonesia's Riau Islands. At 707.1 km2 (273.0 sq mi), Singapore is one of four remaining true city-states in the world. It is the smallest nation in Southeast Asia. Prior to European settlement, the island now known as Singapore was the site of a Malay fishing village at the mouth of the Singapore River. Several hundred indigenous Orang Laut people also lived along the nearby coast, rivers and on smaller islands. In 1819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established a trading post on the island, which was used thereafter as a strategic trading post along the spice route.[4] Singapore woul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centres o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hub of British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The city was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Winston Churchill called "Britain's greatest defeat".[5] Singapore reverted to British rule immediately postwar, in 1945. Eighteen years later the city, having achieved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merged with Malaya, Sabah and Sarawak to form Malaysia. However, less than two years later it seceded from the federation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on 9 August 1965. Singapore joined the United Nations on 21 September that same year. It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Since independence, Singapore's standard of liv ing has been on the ri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a state-led drive to industrialisation based on plans drawn up by the Dutch economist Albert Winsemius have created a modern economy focused on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petrochemicals, tourism and financial services alongside traditional entrep?t trade.[citation needed] Singapore is the 5th wealthi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GDP (PPP) per capita.[6] This small nation h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f more than US$177 billion.[7] 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is approximately 4.84 million.[2] Though Singapore is highly cosmopolitan and diverse, ethnic Chinese form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English is the administrative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established the nation's political system as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while the country is recognised as a parliamentary republic.[8]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dominates the political process and has won control of Parliament in every election.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东南亚历史梗概 ?第一节古代东南亚 一、史前东南亚 ? 1891年,荷兰科学家尤金·杜波依斯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的特里尼尔(Trinil)发现了距今约70万~5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盖骨,这是东南亚最早的原始人群,被称为爪哇猿人,也称“直立猿人”。 ?继直立猿人之后出现了早期智人,距今约20万~30万年前至5万年前。 ?晚期智人距今约5万年到1万年,以梭罗人和瓦贾克人为代表。 ?东南亚的早期居民为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大约4万年前,他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后裔称为尼格利陀人,他们的肤色呈浅黑色,身材矮小而壮实,被有些学者称为“小黑人”或“矮黑人”。 ?距今约10000—8000年前,东南亚大陆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东南亚的发展进程明显加速,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东南亚各地相继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以后,铁器在东南亚地区开始大量使用。 ?大约从纪元前后起,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势力的扩展,中国和印度对东南亚各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强,加快了东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 二、国家政权的出现及其发展 (一)中南半岛上的古代国家政权及其发 ? 1.柬埔寨的古代国家政 ? 1世纪,高棉人建立柬埔寨最早的国家——扶南王国 ? 3世纪时,扶南成为统治中南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受婆罗门教的影响较深。 ? 7世纪后期,扶南王国被其北部的真腊国兼并。802年,真腊迁都吴哥,故又称吴哥王朝。12~13世纪,吴哥王朝达到极盛。 ? 2.越南的古代国家政权 ? 968年,丁部领统一了越南的北部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丁朝之后,越南又先后经历了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后黎朝、西山朝、阮朝等封建王朝。

德国住房制度

考察德国的住房制度 近段时间以来,多个部门纷纷辟谣房地产调控放松,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继续以资金支持地方保障房建设。种种迹象显示,4月中旬开始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很可能是“来真的”。这虽然短期内减轻了普通民众的焦虑感,但从长远计,反思和重塑中国的住房体制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而年初以来的政策实践及近期的一些理论探讨,也显示出各方对住房调控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在这些探索中,比较强烈的呼声就是学习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建立市场化和保障性住房并行的双轨制,以此稳定房价和创造社会公平。更有甚者,从土地国有这一宪法基础出发,要求由国家出面解决大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凡此种种,愿望确实美好,但不顾国情差异的简单模仿很可能导致“南橘北枳”结果。 德国完善的金融体系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建立多元化的住宅融资机制。过去,一提到德国的住宅金融体制,人们比较重视“储贷合同”契约型融资。其实,这只是德国住宅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封闭式的住宅储蓄尽管在住宅金融体系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它所提供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将契约型融资与商业性的储蓄融资结合起来、将住宅金融与整个金融市场联系起来,相互协调,才能使之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为住宅投资和消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住房互助储蓄应遵循自愿和机会均等原则。德国的住房互助储蓄实行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既保障了所有需要购房者都有机会参加住房低息储蓄,并按其对住房储蓄的贡献来确定获得贷款资格,保障了储蓄与货款权利与义务对称和储户之间机会均等。相比之下,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强制性储蓄,强制让一部分人参加住房储蓄,歧视性将另一部分人(如城镇个体劳动者、

新加坡历史

探寻新加坡的历史之旅 虽然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录因时间迷朦不清,但是有一个第三世纪的中国故事将其描述为"蒲罗中" (婆罗洲),即“半岛顶端的孤岛”。后来,这个城市被命名为淡马锡(Temasek)“海城”),于公元1298年至1299年之间建立了首批定居点。 在公元14世纪,小岛国淡马锡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获得新名。据传说,巨港(即三佛齐首都)王子桑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外出狩猎时,见到一只前所未见的动物。他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就在发现动物的地方创建了一个城市,命名为“狮子之城” ,即Singapura,源于梵语词“Singa”(狮子)和“pura”(城)。 那时,这里被狮城的(Singapura)五位国王所统治。由于这里地处马来半岛顶端,是海上航线的天然交汇点,该城迅速成为大量航海船只的海上贸易中心。其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布吉帆船。 新加坡历史上的下一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8世纪,即是现代新加坡的创建时间。此时,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沿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枢纽,英国逐步认识到在该地区设立港口的必要性,英国商人需要一个战略地点来补给和保护日益壮大的帝国商业船队,并预防荷兰人在此地区肆意扩张。 当年担任苏门答腊明古连(Bencoolen)(现在的明古鲁省Bengkulu副总督)的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 ,在考查附近岛屿后,于1819年1月29日正式登陆新加坡。他认识到覆盖岛屿的沼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并协助与当地统治者谈判签订条约,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海上贸易中转站。不久,岛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来自亚洲、美国和甚至中东的商人们纷至沓来。在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的行政中心。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轮船的出现,新加坡作为扩大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到1860年,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人口从1819年仅有的150人增长到80,792人,主要是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 但是,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在1941年12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战机袭击而遭受重创。一度被视为坚不可摧的新加坡,在1942年2月15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陷。在被日本人占领的3年半时间里,大批无辜的平民死于战火,国家遭受到极大的凌辱和压迫。 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岛被移交给英国军事管理,执政一直延续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解体为止。1946年3月,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 1959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新加坡成立了自治政府并迎来了首次普选。选举中,人民行动党(PAP)赢得43席以绝对优势领先,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理。1961年新加坡加入马来亚,与马来亚、沙捞越和北婆罗洲合并组成联邦,1963年组成马来西亚。不过,这次合并并不成功,不到两年后,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主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终于宣布成为独立共和国。 今天,您可以探访到新加坡丰富的历史遗产,许多古迹、博物馆和纪念堂在静静地等待着您的探索与发现。当您在此旅游时,请一定要记得漫游古迹和著名地标性建筑,以体验一个完整的新加坡文化之旅。

新加坡住宅体系

新加坡住宅体系(The Singapore Housing System) 读书报告 ——从新加坡住房体系看中国住房现状 系别建筑与房地产系 专业XX 班级学号XX 姓名XX 2011年9月25日

从新加坡住房看中国住房现状 摘要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对住房的需求几乎是没有弹性的。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和国际化的不断拓展,中国的住房已经成为“奢侈品”,住房的属性在发生着变化,高房价乃至天价房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共形象。本文通过中国与新加坡的住房对比,对中国住房制度进行思考。关键词住房对比思考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demand for homes is almost no flexibility. But as China continue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hina's housing has become a "luxury", housing attribute changes take place in high prices and even the day price, caused by the room soci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rious influences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imag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hina and Singapore compared to China, the housing of housing system thinking. Keywords: housing contrast thinking 1、新加坡住房现状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在填海造地后,人均绿化面积达6平方米,因此有花园城市之称。目前面积707平方公里,新加坡目前人口密度约7300每平方公里,可谓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均住房面积却达到了30平方米。其住房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房屋类型 一、组屋 就是政府盖的廉价公屋。散布在全岛各地,有些较为集中的就形成一个很到的组屋社区,人口可以多达30万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市镇的规模。一般组屋分三房式组屋,就是两个卧房,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客厅,面积约70多平米;虽然是算廉价屋,但是配套设施也是有的,比如运动设施,小公园,多层停车场,超市,商场,巴士转换站等,如果是大的社区,则建有轻轨方便居民出行。 二、公寓式组屋

新加坡文化特色简介

新加坡文化特色简介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因此在新加坡留学必须要注意尊重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信仰人士的风俗习惯,下面就出国留学就为大家简单介绍新加坡的文化特色及其风俗习惯吧。新加坡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奋、诚实、谦虚、可靠的美德。与新加坡人谈判,不仅必须以诚相待,更重要的是考虑给对方面子,不妨多说几句“多多指教”、“多多关照”的谦言。值得一提的是,与海外华人进行贸易,采用方言洽谈,有时可以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碰上说潮州话的商人,首先献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气”的潮州乡音,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其他象粤语、滇语等同样有助于谈判的进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进清真寺要脱鞋。在一些人家里,进屋也要脱鞋。由于过去受英国的影响,新加坡已经西方化。但当地人仍然保留了许多民族的传统习惯,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们见面时握手,对于东方人可以轻轻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人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谈话时,避免谈论政治和宗教。可以谈谈旅行见闻,你所去过的国家以及新加坡的经济成就。 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人们对色彩想象力很强,一般对

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在商业上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标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数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独立前,四面野草丛生,蚊蝇遍地。26年后的今天,被誉为“美丽的花园城市”。旅游业十分发达,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游客达四五百万。在高层建筑物之间,都留有较大的空地布置绿化,设有花架、花坛,并广植花草。因此,市区地面除了柏油马路和铺砖的便道以外,均以花草木覆盖,可以说做到了“黄土不见天”。北京商务旅游品牌服务提示新加坡除了园林绿化举世瞩目外,城市环境卫生也很出色,空气清新宜人。市内街道非常清洁,马路上根本看不到垃圾,就连建筑物上也极干净,确是一尘不染。街头严禁乱扔烟头及杂物,乱扔纸屑、烟头罚500新加坡元。随地吐痰的现象根本没有。新加坡政府规定,市民中凡是种花较好的,可以享受减免房租的优待。因此,新加坡人人爱花,家家养花,不但地上种花,连屋顶也栽花,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新加坡还有“花园之国”、“花园之都”、“公园国家”的美誉。 国会议员民选,任期5年。新加坡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讲究礼貌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在新加坡进行贸易谈判时,不要翘二郎腿,否则将破坏成交机会。假如不知不觉把一只脚颠来颠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对方,这笔买卖就要告吹了。哪怕是无意中稍微碰了对方一下,也会被认为是不可忍受的。 为了使人人都讲礼貌,新加坡政府对礼貌还做了一些规定:店员礼貌:顾客临门,笑脸相迎;顾客选购,主动介绍,百挑不厌;

新加坡儒家文化

新加坡儒家文化 摘要: 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新加坡的儒家思想是由早期移民带入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随着新加坡的社会变迁而重塑自己,本文认为摆脱宗法势力,与科学管理模式相结合,以及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是儒家在新加坡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儒学之所以在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关键。 研究新加坡的经验,自然要考虑到儒家文化,重视它在新加坡所起的实际作用。继美国学者卡恩与佩珀合著《日本的挑战》、英国工党前议员麦克法库尔发表《后儒家的挑战》之后,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出版了《新加坡的挑战》。关于这部著作,诚如新加坡教学发展总署王孟林总监在序言中所说,它“很好地概括了一位儒学学者对于儒家伦理及其在新加坡的现实意义的想法。”〔1〕统观“三挑战书”,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却不约而同地提示了儒家文化与东亚经济腾飞的连带关系,肯定了儒家文化仍然是活跃在东方的一种活的精神。这几位学者都是采用了马克斯·韦伯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方法论,却得出了同韦伯的观点相悖的结论:韦伯认为只有新教伦理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理性工具,儒教伦理只能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发生起限制作用;而杜维明博士等人却认为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格能造就一种东方的企业精神。这种看法现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要正确认识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除了了解儒家伦理怎样铸成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外,还必须探讨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征。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讨论新加坡的儒家文化。 一 新加坡这个岛国有十来个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华族,占总人口的76.3%,次为马来族,占总人口15%,再次是印度族,占总人口6.4 %。此外还有欧洲人、欧亚混血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尼泊尔人、菲律宾人、泰国人和缅甸人等。华族同其它民族一样,多属于移民的后裔,同本土文化自然维系着一条感情的纽带。儒家文化是成千上万的华族从移民船上带过来的,儒家伦理存在于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说和最初来到此地的华工一样早。 儒家文化是由华族移民带到南洋的,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下,它就同固守在本土的本源的儒家思想有了分别。同时,它也和通过其它国家,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移植到该国,结合那里的特点进行改造的儒家学说有所不同。 新加坡华人社会主要是由中国华南沿海闽粤两省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离开自然灾害和兵燹频仍的家乡到海外谋生的主要是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间或有些小商人。考察一下新加坡社会发财致富的巨商,几乎都是苦力、小贩出身,或者是苦力、矿工和橡胶园工的后代。如:陈旭年,原籍潮州,早年渡黑水“过番”,到新加坡开始做码头工人,积攒一笔钱后做布贩,后来靠做港主和贩卖苦力致富。章三潮,即章芳琳的父亲,刚到新加坡时做苦力,克勤克俭,积累了资本,在顺源街开“长越号”店,专门经营烟酒和土产致富。被称为星洲首富的陈笃生,从马六甲移居新加坡,开始做小贩,靠沿街叫卖蔬菜起家。这些贫苦农民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谋生,不同中国历史上永嘉之乱时中原大姓举宗迁徙,所以强宗大族的势力达不到海外。这一点对儒家伦理来说,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在贵族式家族所有制的人伦关系中生长起来的。其特点就是既对血缘关系所强调的族内“休戚与共”给予重视与肯定,从而提倡“仁者爱人”、“泛爱众”;又特别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的关系,从而强调“名分”、“爱有等差”。中国传统文

新加坡土地规划和住房政策

新加坡土地规划和住房政策 发布时间:2006-12-8 摘自: 新加坡面积仅为682平方公里,国土资源严重不足,为此它进行了填海工程。实际上早在19世纪,居住在新加坡岛的人们便开始了填海造地。而在过去的40年里,新加坡因填海增加的国土与总面积比较起来更具有相当的规模,填海工程使该国领土面积增加了100多平方公里,到2010年增加的国土面积将累计达到160平方公里。 新加坡的土地规划和管理 新加坡城市形态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MND)主管,而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城市重建局(U-RA)。新加坡的发展规划采取二级规划体系,分别为战略性的概念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指导规划。在1967-1971年期间,新加坡制定了第一个概念规划,即环状加卫星城方案。发展环的核心是水源的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城市中心在南海岸的中部,将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形成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市镇。一般工业集中在西部的裕廊工业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指导规划逐步取代了总体规划,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则为核心,针对分区的特定发展条件,制定各方面细则,如用途区划、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步行和敞开空间体系、历史保护和旧城改造等方面。 1991年,新加坡重新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形成了2000年、2010年和X年三阶段的形态发展框架。新一轮概念规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中心,并形成4个地区中心,完善快速交通体系、交通节点和商务园区构成的高科技走廊,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提供更多的低层和多层住宅,并将更多的绿地和水源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新加坡一如既往地贯彻“花园城市”的理念,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新加坡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类似英联邦国家的批租制度,与香港特区十分接近。除少数历史遗留的私人永业权以外,没有私人永业土地,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基本上是由政府控制。新加坡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和房地产市场分为两类。一类由"法定机构",属于半官半民性质的建屋发展局、城市重建局等经营,这些法定机构既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政策性投资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