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知识点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一)概念

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例: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例: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现象: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有这些现象发生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不一定引起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

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毒性、

酸碱性、活动性等。

3、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化学性质常用“易、会、能”等词来描述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或需要仪器测定。但一定不能有新物质生成

4、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三、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保存和取用

1.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或滴瓶)中。

2.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2)节约原则:如果未指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3.固体药品的取用

(1)往试管中装入粉末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药品时,一般使用药匙或纸槽,倾斜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不沾在管口和管壁上。(2)把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或者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使用镊子夹取,先平放容器,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让药品缓缓地滑入试管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取用一定质量的固体药品用托盘天平。①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对于易吸水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烧杯)里称量。③称量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4.液体药品的取用

(1)倾倒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标签一定要向着手心,以防残留在瓶口的液体流下来腐蚀标签。取完后应立即盖紧瓶塞,标签向外并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2)滴加法:取用少量液体时常用胶头滴管。向容器中滴加试剂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滴液后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不能平放或倒持,防止药品腐蚀胶头,用后要立即清洗后放入一洗净的小烧杯或小试管中。滴瓶上的滴管专管专用,用完不必清洗)。

(3)蘸取法:取用极少量的液体时用玻璃棒蘸取。

(4)量取法: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一般用量筒量取。读数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四、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做到“两查”和“三不”,即一查灯芯,二查酒精量(酒精灯容积的(1/2—2/3)。三不指一不给燃着的酒精灯加酒精;二不相互对火;三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2、加热仪器的选择:给液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以用:试管、蒸发皿

3、加热的操作:

(1)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2)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

(3)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4、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1)外壁不能有水,(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五、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一光,二热,三生成)

例:镁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大量的热,3、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六、燃烧、加热与点燃的区别

1、加热是指用热源(酒精灯)使反应物温度升高、反应进行。

2、点燃指反应开始时引燃,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物质引燃后可去掉热源,可燃物在点燃后发生的反应是放热放应。

3、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描述的是一种现象,

区别:

1、加热和点燃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条件使用,而燃烧是一种现象,不能作为反应条件。

2、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点燃时的温度不一定比加热时的温度高。

3、如果反应需要在不断地提供热能中进行,这是就需要以加热为条件。

七、应当掌握的常识

1、镁是一种银白色固体金属,质软。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点燃

镁+氧气→ 氧化镁

2.铜在空气中加热,红色逐渐变为褐色。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加热

铜+氧气 → 氧化铜

3、钠与水的反应式为: 钠+水 → 氢氧化钠+氢气 八、科学探究的步骤

观察与问题 假设与预测 实验与事实 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拓展与迁移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知识总结

1. 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CO 2):0.03%;水蒸气和其他杂质:0.03%

记住:氮气:N 2 氧气:O 2 二氧化碳:CO 2 水:H 2O 氦气:He 氖气:Ne

氩气: Ar 氨气:NH 3 氯化氢气体HCl (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其测量原理是利用4P+5O 2点燃

2P 2O 5(白色粉末),消耗掉氧气后使容器中气压减小,水被压入其中,而进入的水即代表氧气的体积量

a 可燃物:红磷 可燃物要求:1.只与氧气反应且产物是固体2.、过量

b 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放热,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c 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N 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请注意以下问题:

1 其反应物必须是易燃物且固体,且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

2 反应物必须足量,且容器的气密性良好。 ○

3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d 、实验装置:(常见的有四套)

装置1 装置2 装置3 装置

e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5.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 、SO 2、NO 2)和烟尘等

(1) 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损坏地面设施,破坏文物古迹,产生温室效应,

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等;

(2) 空气污染的防治与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实行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2)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 2、CH 4放出热量等) 酸雨(NO 2、SO 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纯净物和混合物

物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质 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保持原来的性质) 从微观的角度说:纯净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是由多种分子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探究: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O 、S 、C 、P 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 、Na 、Mg 、Zn 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2H :表示二个氢原子,2H 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3) 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因此这些元素,

还多了一个表示意义:表示一种物质。如Fe:表示铁元素,表示铁这种物质,表示一个铁原子。

(4) 必须掌握的元素符号:

氢 H 氦He 锂Li 铍Be 錋B 碳 C 氮 N 氧O 氟 F 氖Ne 钠 Na 镁Mg 铝 Al 硅 Si 磷P 硫

S 氯 Cl 氩Ar 钾 K 钙Ca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及其描述 1.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2. 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不断运动,有间隔,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4.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1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①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 +、Mg 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 -、O 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 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 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 +

、Ca 2+

、Al 3+

等,阴离子:Cl -、S 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

NO 3- 硝酸根离子 OH - 氢氧根离子 SO 42- 硫酸根离子 CO 32- 碳酸根离子 PO 43- 磷酸根 NH 4+ 铵根离子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1.1认识氧气

要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合反应 1.1.1氧气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当温度降低至-183℃时,凝结为淡蓝色的液体,再降至-218℃时,凝固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密度比空气稍大,在0℃、101.3kPa 下,它的密度是1.429gL-1。不易溶于水,常温时,1L 水只能溶解30ml 氧气,水中的生物就是靠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呼吸的。 1.1.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可用通式表示:A+B→AB。

H 2和O 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 和O 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 4和O 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1.1.3氧气用途

由于氧气性质活泼,所以很多物质容易跟氧气发生氧气,这正是氧气广泛应用的原因。 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高空飞行、潜水、登山);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液氧炸药等)。

臭氧:由氧原子构成的分子,除了双原子的氧气分子外,还有3个原子构成的臭氧分子(O 3)。臭氧分子所构成的物质叫臭氧,是一种不同于氧气的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它在空气中的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离地面10~50km 高处的大气层中,并形成臭氧层,吸收掉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臭氧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变成氧气,这正是高空臭层遭受破坏的原因。 臭氧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可用于饮水和器具的消毒。但过量的臭氧则对人体健康有害。 1.2制取氧气

要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分解反应 ㈠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㈡氧气的工业制取

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3-4: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3-5:用高锰酸钾溶液加热制取氧气 ㈢催化剂(触媒)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一变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H 2O 2

2H 2O+O 2MnO 2

MnO 2△

2KClO

2KCl+O 2↑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㈣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品

2CO+2NO2CO2↑+N2↑

铂、钯

㈤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可用通式表示:AB→A+B ★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A)、固液不加热型(B)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1.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有些氧气反应进行的速度比较缓慢,这种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

比如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自燃:如果缓慢氧化的热量没有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就会发生自动燃烧。这种由缓慢氧气引起的自动燃烧叫做自燃。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现象,称之为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1.4辩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要点:元素及其符号、单质、化合物

什么是元素

㈠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㈡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国际上用统一的字母来表示各种元素,称为元素符号。元素符号采用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再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⑴书写方法:一大二小

⑵意义: 注意:*有

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 、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㈢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㈣分类

㈤元素之最:地壳:O 、Si 、Al 、Fe…;细胞:O 、C 、H…。

㈦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构成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

物质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H 2O CuO CO 2…酸:HCl H 2SO 4 HNO 3…

盐:NaCl CuSO 4 Na

2CO 3…

碱:

NaOH Ca(OH)2 KOH …有机化合物: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

化合物

(多种元素)单质

(一种元素)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

(一种物质)

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说明:绝大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单质或化合物可以由原子直接构成;还有些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物质

同种成分组成同种分子组成

不同种成分组成

不同种分子组成

纯净物混合物

从宏观认识:由同种元素组成

从微观认识:分子由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构成单质金属

非金属

由多种元素组成

分子由质子数不同的原子构成

化合物

氧化物

(尚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

从宏观认识从微观认识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等

剧烈氧化

自然: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动燃烧燃烧

定义: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气反应

条件:可燃物跟氧气密切接触;同时温度达到着火点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

内积聚大量的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现象。

表示某种元素。如O :表示 氧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表示一个氧原子

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排列依据

元素: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

4.1我们的水资源:

1、水的存在:水占在地球表面积的70.8%,但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主要有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表水.

2、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上农业消耗的淡水占人类消耗的60%-80%;工业用大量水来洗涤、溶解、加热、冷却,并且以水作原料制造化肥或以水力发电。

3、水的污染: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4、水污染的防治:加强对水质的滥测;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处理生活用水。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水和净化原因:自然水含有泥沙、腐殖质、藻类、细菌、藻渣等污物质。

(1)沉淀法:例如:加入明矾[KAl(SO4)2?12H2O],使悬浮物沉淀,从而得到净水。

(2)过滤法:

(3)饮用水的净化过程,凝结沉淀、过滤、空气氧化、杀菌、除臭。

(4)净化后的水只是干净的水,可以饮用,但不是纯水。

6、水的纯化

原因:经过净化的水,只是干净的水,可以饮用,但不是纯水。

方法:除去自来水的化学物质,可用蒸馏法,将水加热沸腾,变成蒸汽,再冷却凝结成水,这样制得的水叫蒸馏水,它是一种纯净水。所用仪器: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等。

7、各种饮用水:蒸馏水、去离子水、矿泉水

8、硬水

(1)、硬水的危害:引起锅炉爆炸,降低肥皂去污能力,口感不好、影响人体健康。

(2)、硬水的处理方法:蒸馏法、化学处理法。

4.2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压强这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C,沸点是100?C,温度为4?C,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

二、电解水实验

1、主要装置:水电解器和直流电源或自制装置(由水槽、试管、直流电源、电极等组成)。

实验药品:水、烧碱或硫酸。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个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内(或试管里)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电相连(阳极)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电相连(阴极)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3、检验气体: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或点燃时有爆鸣声)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证明是氢气。(可简记为阳极产生氧气,氢二氧一)

4、实验结论:

(1)水在接通直流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事实,也说明了化学反应从微观实质上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4)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为H2O。

4.3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组成被破坏,破坏成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新的物质。

2准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去理解。宏观两不变:(1)参加反应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2)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三不变:(1)原子的种类不变(2)原子的数目不变(3)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两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质的质量。(2)推断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3)推断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4)结合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判断某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4.4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反应方程式。

1书写规则:遵循两个原则:①必须以科学实验事实为根据,绝不能凭空捏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②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符号两边各原子数目必须相等。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表明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之比。(3)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粒子个数之比。

3化学方程式的写法:(1)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2)配平。(3)注明反应条件。(4)短线改成等号。(5)“↑”或“↓”注明物质是气体或沉淀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应用题——解法步骤

(1)解、设未知量;(2)写出配平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写出答案。

4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从而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常用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法。

最小公倍数法:以左右两边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原子为标准,用这个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该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然后再调整其他原子的个数。

观察法:查左右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然后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奇数配偶法:

A、找出化学方程式里左右两端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

B、若该元素的原子在各端的总数是一奇一偶,选定这一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将化学式前计量数变为2。

C、由已推出的化学计量数确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第五章燃料

1、氢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最小(3)极难溶于水

2、氢气是物质世界最轻的气体,证明:用氢气吹肥皂泡或气球,肥皂泡或气球迅速上升。

3、用途:充探空气球

4、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5、纯净的氢气燃烧,火焰为淡蓝色,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手触烧杯感觉发烫,化学方程式2H2 + O2点燃2H2O

6、点燃不纯的氢气,易发生爆炸,所以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7、验纯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接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到尖锐爆鸣声,则表明不纯,这时要用拇指按住试管口一会,使试管内的火焰因缺氧而熄灭,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噗”声,说明纯了。

8、氢气是理想能源的优点:(1)燃烧产物无污染(2)燃烧热值高(3)来源广泛。

但是没被广泛使用的原因:(1)廉价制取难(2)贮存运输难

9、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料是锌和稀硫酸,化学方程式Zn + H2SO4 = ZnSO4 + H2↑

10、氢气的收集方法:(1)排水法(因氢气难容于水)(2)向下排空气法(因密度比空气小)

11、碳的单质有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富勒稀,其中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石墨是最软矿物质之一。

12、金刚石可裁玻璃是因硬度最大,可作装饰品是因为折光性强;石墨作铅笔芯是因为色黑质软,可作电极是因为能导电,可作润滑剂是因为滑腻,可作坩锅材料是因为耐高温。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是因为有吸附性,炭黑墨汁绘画不易变色,是因为常温时非常稳定。

13、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4、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 + O2点燃CO2;氧气不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2C + O2点燃2CO

15、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16、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它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很强,使血液失去输氧功能。

17、二氧化碳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

18、二氧化碳化学性质:(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不能供给呼吸;(3)跟水反应生成碳酸;(4)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19、向点燃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可得结论:(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0、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时要做得灯火试验。

21、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二氧化碳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原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化学方程式H2O + CO2 ===H2CO3给试管加热,现象:红色又变成了紫色,原因: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H2CO3 === H2O +CO2↑

22、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否则不是。化学方程式Ca(OH)2 + CO2 ==== CaCO3↓+ H2O

2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水,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2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1)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原因: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2)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3)用石灰石而不用碳酸钠的原因:碳酸钠是粉末状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快,不易操作不易收集。

25、工业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高温煅烧石灰石,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 + CO2↑

26、二氧化碳用途:(1)化工原料,制汽水、纯碱、化肥等;(2)“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人造云雾,作制冷剂;(3)灭火;(4)作温室肥料。

27、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2)森林的乱砍滥伐。温室效应的不良影响:(1)地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一些沿海城市被淹没;(2)土地沙漠化;(3)生态环境变坏。采取的措施:(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2)、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水能,氢能,太阳能,地热能等。(3)植树造林。

28、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1)化石燃料的燃烧;(2)动植物呼吸;(3)动植物腐烂。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9、长期存放石灰水的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物质是碳酸钙。如何形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a(OH)2 + CO2 ==== CaCO3↓+ H2O 可用稀盐酸洗去,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0、化石燃料指煤、石油、天然气,他们都是混合物。

31、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化学式:CH4燃烧的方程式CH4 + 2O2点燃CO2 + 2H2O

32、化石燃料的污染:(1)温室效应加剧;(2)形成酸雨;(3)固体废弃物污染;(4)余热污染。

33、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

第六章金属

1、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金属的化学性质:(1)多数金属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2)活泼金属跟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反应。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ZnCl2 + H2↑铁和稀盐酸Fe + 2HCl==FeCl2 + H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MgCl2 + H2↑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2Al + 3CuSO4 ==3Cu +Al2(SO4)3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2AgNO3 ==2Ag+Cu(NO3)2

3、铝制品比铁制品耐用或铝有较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跟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起保护作用,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

4、金属活动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5、金属活动顺序意义:(1)排在越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酸反应产生氢气;(3)排在前面的金属可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6、基本反应类型:(1)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3)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7、合金指有一种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融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是混合物。

8、合金跟组成他的成分相比,硬度增大,熔点降低。

9、金属在地壳中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游离态(即单质形态存在,如金银铂)和化合态(即以化合物形态存在)。

10、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前五位元素:氧硅铝铁钙。其中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氧,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形成化合物为氧化铝。11、常见矿物及主要成分是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铝土矿Al 2O3、孔雀石Cu2(OH)2CO3

12、实验室炼铁:

(1)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再加热,为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与空气混合,引起爆炸;(2)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继续通CO,直至冷却为止,为防止生成的铁重新氧化;(3)原理:3CO+ Fe2O3高温2Fe+3CO2

(4)实验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尾气处理方法:点燃或收集。

13、还原反应:氧化物失去氧的反应。

14、具有还原性的物质:碳、氢气、一氧化碳。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Cu + H2O

氢气还原氧化铁:3H2 +Fe2O3加热2Fe+3H2O

氢气还原四氧化三铁:4H2 +Fe3O加热3Fe+4H2O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高温4Fe + 3CO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高温3Fe + 2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高温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高温3Fe + 4CO2

15、钢铁厂炼铁:(1)设备:高炉。(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3)原理:在高温条件下,利用还原剂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4)石灰石的作用:使铁矿石中的脉石转化成炉渣而出去。16、生铁的含碳量为2%——4.3%,性能硬而脆;

钢的含碳量为0.03%———2%,性能硬而韧,有弹性。

17、加热孔雀石(碱式碳酸铜)现象:有黑色固体生成,试管口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Cu2(OH)2CO3加热2CuO+ H2O + CO2↑

18、氢气还原氧化铜时:(1)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为了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2)导气管应延伸到试管底部的上方,一方面为顺利排出试管内的空气,另一方面为了氢气和氧化铜充分接触,充分反应。(3)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为排除试管内的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混合遇热而爆炸。(4)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通一会儿氢气到试管冷却为之: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时被重新氧化。(5)氢气还原氧化铜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化学方程式:H2+ CuO加热Cu + H2O (6)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19、冶炼金属方法(1)热还原法3CO+ Fe2O高温2Fe+3CO2(2)电解法2Al2O通电4Al+3O2↑(3)直接加热法2HgO加热2Hg+O2↑(4)湿法冶金Fe + CuSO4 ===FeSO4 + Cu

20、铁生锈的条件:铁和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21、防止铁生锈的方法:(1)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2)加保护层:涂油、喷漆、搪瓷、电镀、烤蓝。(3)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制成合金。

22、保护金属资源:(1)有计划合理的开采资源;(2)积极寻找金属代用品;(3)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再利用;(4)防止金属锈蚀。

23、在食品包装中加一小包铁粉作用:防止食品受潮,防止食品腐烂。原理:铁粉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第七章溶液

7.1 溶解与乳化

一、溶液: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概念: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质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溶液组成概念: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剂水是常用的溶剂,但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中溶质是HCl,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1、温度2、搅拌3、颗粒的大小

三、溶解过程:

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等

(2)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氯化铵等

(3)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

四、溶液的导电性: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五、乳化作用

1、乳浊液:(1)、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特征:不均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2)、常见的乳浊液:牛奶、豆浆、油和水的混合物

2.乳化剂和乳化作用

(1).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如:洗涤剂、洗发精

(2).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液体稳定,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征:不均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7.2 物质溶解的量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

1、气体的溶解度:指的是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的体积数叫做气体的溶解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条件:(1)内部条件:与气体的本性和溶剂的种类有关。(2)外界条件:与温度、压强的变化有关

2、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有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曲线

概念: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所示温度下的某物质的溶解度。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线: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

曲线上面(包括曲线)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

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7.3溶液浓稀的表示

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含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3、溶液的稀释:溶液稀释(浓溶液与水混合或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时,稀释后溶液里所含溶质等于稀释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加溶剂)、(升温)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前各溶液里所含溶质质量之和。

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①固体物质的配制过程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②液体物质的配制过程计算、量取、溶解用到的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7.4晶体的生长

一、晶体的概念

二、两种固体混合后的分离方法

1.过滤法:一种可溶,另一种不溶时采用。

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结晶法:两种可溶物,它们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差别较大时采用。分离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8.1溶液的酸碱性

一、区分溶液酸碱性的方法:酸碱指示剂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到酸不变色。碱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二.pH与溶液酸碱性酸碱度:溶液酸性或碱性强弱的程度

pH: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溶液pH的范围:0 ~14

酸性溶液pH ﹤7 pH越小酸性越强中性溶液pH =7

碱性溶液pH ﹥7 pH越大碱性越强

三.pH的测定:测定溶液的pH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pH试纸。将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即改变颜色,再与比色卡比较,便可读出溶液的pH。

四.pH与生命活动

pH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煤和石油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造成的。酸雨影响人体健康、使森林大面积枯死、使湖水酸化、鱼类死亡、使农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及名胜古迹。

8.2常见的酸和碱

一、“三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纯净的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盐酸中因含有杂质(主要由Fe3+引起)而显黄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瓶盖会

产生大量白雾,这是因为它们挥发出的氯化氢气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了盐酸小液滴。用途:电镀、食品、化工生产。

2.浓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易挥发,强腐蚀性,强吸水性,密度较大。用途:车用电池、化

肥、农药、精炼石油。3. 浓硝酸是无色的,打开瓶盖会产生大量白雾,这是因为它们挥发出的硝酸蒸汽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

成了硝酸小液滴。用途:化肥、染料、炸药。

4.浓盐酸和浓硝酸易挥发,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轻,溶质的质量分数会较小。浓硫酸易吸水,露置在空

气中质量会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

二、稀酸的化学性质

1.酸跟指示剂的作用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到酸不变色

2.酸跟金属的反应

酸+ 较活泼金属→ 盐+ 氢气(浓硫酸、硝酸除外)

2HCl + Mg == MgCl2 + H2↑ H2SO4 + Fe == FeSO4 + H2↑

3.酸跟盐的反应酸+ 盐→ 新盐+ 新酸

2HCl + CaCO3 == CaCl2 + H2O +CO2↑ HCl + AgNO3== AgCl↓+ HNO3

H2SO4 + Ba(NO3)2 == BaSO4↓+ 2HNO3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氯离子的检验:向待检验的溶液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待检验溶液中含有氯离子。

4.酸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 金属氧化物→ 盐+ 水

H2SO4 + CuO == CuSO4 + H2O 6HCl + Fe2O3 == 2FeCl3 + 3H2O

四.浓硫酸的特性:1.强脱水性(强腐蚀性)将物质组成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使物质碳化。

2.强吸水性:将物质中混有的水蒸气除去。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五.浓硫酸的稀释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二.碱的化学性质

1.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碱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作用碱+ 非金属氧化物→ 盐+ 水

如:2NaOH + CO2 == Na2CO3 + H2O

注意: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既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3.碱与盐的反应碱+ 盐→ 新碱+ 新盐

如:2NaOH + CuSO4 == Ca(OH)2↓+ Na2SO4

8.3 酸和碱的反应

为什么不同的酸会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因为酸溶于水生成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所以它们在水溶液中会表现共同的化学性质。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

..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H+ + 酸根离子H n A = nH+ + A n-

酸根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酸分子电离时生成的氢离子的总数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

..是氢氧根

...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碱= 金属离子+ OH-B(OH)m = B m+ + mOH-

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数等于碱电离时生成的氢氧根离子的数目

3.酸跟碱的反应酸+ 碱→ 盐+ 水

HCl + NaOH == NaCl + H2O

4.复分解反应(基本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B + CD → AD + CB

5.中和反应:酸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6. 中和反应应用:改良土壤、处理污水、医药应用。

8.4 常见的盐

一.常用的盐物性及用途

食盐(NaCl):白色晶体,味咸,中性,易溶于水。食品加工和调味、医用生理盐水、化工原料

碳酸钙(CaCO3):白色固体,难溶于水,理石建筑、珍珠首饰、炼铁、制造水泥

碳酸钠(Na2CO3):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易风化。玻璃或瓷砖、印染、制洗涤剂、去污粉、造纸

碳酸氢钠:白色粉末,能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中和胃酸胃药、面点发酵剂、灭火剂原料

二.盐的化学性质

(一)盐与金属的置换反应CuSO4 + Fe = FeSO4 + Cu Hg(NO3)2 + Cu = Cu(NO3)2 + Hg

盐+ 金属(前)→ 新盐+ 新金属(后)

要求:1.参加反应的盐必须可溶于水 2.铁单质参加反应时生成亚铁盐

3.参加反应的金属除钾、钙、钠

(二)盐的复分解反应

1.盐与酸的反应

BaCl2 + H2SO4 = BaSO4↓+ 2HCl Ba(NO3)2 + H2SO4 = BaSO4↓+2HNO3

盐+ 酸→ 新盐+ 新酸

2.盐与碱的反应如: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

盐+ 碱→ 新盐+ 新碱

3.盐与盐的反应Na2SO4 + BaCl2 = BaSO4↓+ 2NaCl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盐1 + 盐2 → 新盐1 + 新盐2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向待检验的溶液中滴入几滴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待检验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

一.常用化肥:

化学肥料中除了尿素属于有机物,其余都是盐。在氮肥中,铵态氮肥种类较多,应用广,它们都是铵盐。

二.铵态氮肥——NH4+的检验

方法一NH4HCO3和Ca(OH)2 混合——研磨——闻气味

方法二硫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共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放出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三.防止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

污染大气(由氨气等不良气体排

化肥????→

不合理施用污染水体(使水体含氮和磷增多,富营养化)

破坏土壤(使土壤酸化、板结)

注:一些常见物质的颜色

1. 气体:

①黄绿色气体——氯气②红棕色气体——NO2

2. 固体:

①红棕色粉末——Fe2O3②红褐色沉淀——Fe(OH)3

③黄色晶体——S

④淡黄色固体——Na2O2

⑤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Si

⑥蓝色沉淀——Cu(OH)2

⑦常见的白色沉淀——AgCl、BaSO4、Al(OH)3、Mg(OH)2、Fe(OH)2、CaCO3、BaCO3

⑧常见的黑色固体——Fe3O4、CuO、C

沪教版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点全集

初三化学(沪教版)知识点全集 (江苏省涟水县时码中学薛鸿美收集整理)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 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 克。) 注意点: (1 )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 )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 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 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并不同意这一种说法,第一,按照当时项羽和刘邦两军兵力对比.项羽在解赵国之围后,收编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兵力达到40万,而刘邦虽然占据了咸阳城,但是兵力只有10万,而且由刘邦军队把守着的函谷关已经被项羽攻破,可以讲,项羽消灭刘邦是指日可待.所以,鸿门宴,并不是唯一一次消灭刘邦的机会.第二,鸿门宴的出现的原因.由于当时项羽来到鸿门后,听到刘邦一个下属讲刘邦准备据关中为王,一怒之下便决定对刘邦发动一场军事行动,其实就是打击报复刘邦.但是由于项羽集团里面,一个人的出现,项伯.他和张良是老朋友.所以当他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连夜偷偷地跑到张良那里(当时张良跟随在刘邦的身边),叫张良快跑.而张良,则和刘邦在项伯面前演了一出戏,让刘邦在项伯面前诉冤,并告诉项伯,刘邦很希望化解这段误会,自己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赔罪.而项伯这个糊涂虫,回去后把刘邦的”冤“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心软了,居然取消了第二天对刘邦的军事行动,从而催生了鸿门宴.第三,鸿门宴上的刺杀行动.此次刺杀行动的主谋,便是项羽手下谋士范增,此事还得到项羽的默许.当刘邦一见到项羽时,便对项羽大拍马屁,让项羽的虚荣心和骄傲得到最大的满足,此时的项羽居然还对刘邦有一点点悔意,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刺杀刘邦.在宴席上,范增频频发出暗号示意项羽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却“不忍心”杀掉刘邦,而在项伯和樊哙的掩护下,项羽对刘邦的“悔意”越加严重.最后刘邦丢下张良和二百多随从,只带着四员大将,在陈平的协助下偷偷地逃出项羽的军营,回到自己的驻地灞上,从而结束了鸿门宴.所以,鸿门宴对于刘邦集团而言,是化解项羽对他的一场迫在眉睫的军事行动,而采取的一种妥协的行为,在项伯,张良和樊哙的精彩演出下,这场戏演的非常成功.而对项羽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 2 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有水雾 CO 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 2的量减少,CO 2 和H 2 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中考化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中考化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中有“能”“可以”“容易”等字眼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及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及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及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及结论→反思及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及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选择合适的量程:所测液体不能超过量程,也不能比量程太小为宜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 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 (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 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 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 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 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 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 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 (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 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 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 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 (—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 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 光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 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沪教版九下化学 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九下化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溶解现象 1、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NaOH 、CaO 、浓H 2SO 4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NH 4NO 3、KNO 3 ;还有些物质溶于水无明显温度变化,如NaCl 。 2、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 4溶液紫红色、CuSO 4溶液蓝色、FeSO 4为浅绿色、FeCl 3溶液黄色。 3、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5、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过程。(洗涤油脂的三种方法1.热的纯碱溶液-化学反应;2.洗涤剂-乳化作用;3.汽油或酒精) 6、水溶液的特性;(1)冰点的降低: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3)导电性: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7、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2)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溶解植物油。 8、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9、溶质的质量分数(1)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w=%100100?+S S (S 为溶解度,w< S ) (3 )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

中考必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见元素、原子图化合价口诀 正一氢锂钠钾银铵根;负一氟氯溴碘氢氧根;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锰有二四六和七,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0永不变;酸根负,一价硝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就是磷酸根。 一些常见元素、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2、初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 白色沉淀:CaCO3、BaCO3、Mg(OH)2、Al(OH)3、Zn(OH)2、AgCl、BaSO4(其中仅BaSO4、AgCl是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微溶于水:Ca(OH)2、CaSO4、Ag2SO4 3、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S (7)氢硫酸:H 2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苏打: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小苏打:NaHCO3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有毒、误食造成失明甚至死亡):CH3OH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 (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 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4、常见物质的颜色 (1)固体物质颜色 A 、白色固体: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氢氧化钠、五 氧化二磷、白磷、氧化镁、氯酸钾、氯化钾、氯化钠、 B、黄色固体:硫粉(S) C、红色固体:红磷(P)、氧化铁、铜(Cu)、氧化汞(HgO) .5H2O D、蓝色固体:胆矾CuSO 4 E、黑色固体:木炭、石墨、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 F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锰酸钾K2MnO4 G、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H、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I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锌等金属。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不好的高中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将最基础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进一步有难度的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必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 2、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3、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 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79065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绝对全,中考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 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质软),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 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 2 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 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 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金属。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 2: C+O 2 点燃CO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 2 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 2 ↑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用:冶金工业 2Fe 2O 3 +3C 高温 4Fe+3CO 2 ↑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A) (B) (C) (D)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A)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B)(C)(D)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A) (B) (C) 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A) 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B) 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 CO只能用排水法(有毒,密度与空气相近,不能用排空气法) CO 2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要溶于水、跟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2) 发生装置:左图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 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 2SO 3 (7)氢硫酸:H 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碳酸钠:Na 2CO 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 2CO 3·10H 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 3(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 4·5H 2O (13)铜绿、孔雀石:Cu 2(OH)2CO 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 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 2H 5OH (1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 、P 2O 5、CaO 、 NaOH 、Ca(OH) 2、KClO 3、KCl 、Na 2CO 3、NaCl 、无水CuSO 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 、MnO 2、Fe 3O 4(KMnO 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 、Fe 2O 3 、HgO 、红磷(硫:淡黄色)[Cu 2(OH)2CO 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 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 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 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超详)

初中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沪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

欢迎阅读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苏州)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C ) V读1. 2. 3. ,水进入集气瓶,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氦气填充气球,作焊接金属保护气,做霓虹灯和放电管 5.污染性气体SO2,NO x,和CO 二.氧气,二氧化碳及氢气制备,性质比较 A B (1)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CO2、O2), a 进气,b 排出空气。(2)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b 进气, a 排出空气。

(3)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先在广口瓶内盛满水,b 进气, a 排出水。 (4)用于洗气,在广口瓶内盛一定量的洗液, a 进气, b 出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注意事项: (1)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固体颗粒阻塞导管。(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要先均匀加热,然后再集中加热, 防止受热不均,炸裂试管。(4)铁夹夹在离管口1/3处 (5)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先移开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6)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方可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不纯。集气瓶中 水降至瓶口,且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 简易启普发生器启普发生器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排空气法收集的干燥 于溶解速率 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 燃则收集的是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