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小菜蛾的防治

抗性小菜蛾的防治
抗性小菜蛾的防治

抗性小菜蛾的防治

1.小菜蛾的特点: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也是对农药产生抗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对蔬菜产品的品质损害严重。已有80多个国家报道了该虫的危害,并且可能在所有十字花科植物的地区均有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危害尤为严重,每年可以繁殖数代,小菜蛾的寄主多达402种以上,主要为害十字花科的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白菜、萝卜、油菜等作物。小菜蛾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尤其在南方危害较为严重,如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9-14代,为害主要集中在5-6月份和9-10月份这两个高峰期,在广东每年发生20代左右,世代重叠严重,没有滞育现象,每年有“春峰”(4-5月份)和“秋峰”(9-10月份)这两个发生和为害高峰期。

小菜蛾成虫为灰褐色,体长6~7毫米,翅展12~15毫米,翅狭长,前翅后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两翅合拢时呈三个连接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卵扁平,椭圆状,约0.5×0.3毫米,黄绿色。老熟幼虫呈淡绿色,体长约10毫米,体节明显,两头细尖,腹部第4~5节膨大,整个虫体呈纺锤形,头部淡褐色。蛹体长5~8毫米,茧呈稀疏的网状,灰白色。成虫一般在夜间活动,产卵期约10天,雌虫每头产卵200粒左右,产卵适温20-30℃,卵期3~11天。初孵幼虫潜入叶肉取食,2龄从隧道中退出,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呈“开天窗”,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空洞及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幼虫共4~5个龄期,发育生长适温18-28℃,历期12-18天,幼虫很活跃,遇惊扰即扭动、倒退或翻滚落下。小菜蛾喜栖于凉爽处,多雨、高温、高湿不利于其发生危害。

2.抗性小菜蛾的防治策略

由于十字花科蔬菜的周年集中连片种植,小菜蛾有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得以快速繁殖,同时因为滥用作用机制较为单一的化学农药使小菜蛾过快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常规用量的化学农药难以控制其为害,其结果是化学农药的用量不断增加,小菜蛾的抗性不断增强,而防治效果却每况愈下,这不仅使防治成本增加、污染了环境,而且还因为农药超标使蔬菜丧失了食用价值,给蔬菜种植者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的经济损

失,同时也极大地损伤了他的商业信誉。

3.小菜蛾的防治方法

小菜蛾的防治应是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以及其他防治方法相协调的综合治理方法。

农业防治:(1)合理的品种布局,避免连片、连续种植十字花科蔬菜;(2)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及老菜头,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晒田”以减少虫源栖息地。目的主要是切断害虫食物链,降低田间虫源数。

生物防治:通过引进或饲养天敌释放到田间,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或者在害虫少量时,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压低小菜蛾数量,保护田间的蜘蛛,绒茧蜂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物理防治:在成虫发生期,可用黑光灯或特制粘性黄板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

药剂防治:广东省不同蔬菜种植区用药种类及水平差异较大,小菜蛾的抗性水平也不一致。要克服小菜蛾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采取不同杀虫机理药剂交替使用,含增效剂药剂的使用,新的高效农药等方面。在多年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以下防治措施:

(1)小菜蛾发生初期或低龄幼虫期,用“高效Bt乳剂”、杀虫双、灭幼脲、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用800倍“高效Bt乳剂”喷雾,但使用时应注意,Bt乳剂易

被雨水冲刷和阳光的紫外线破坏,因此施药后4小时内下大雨,要及时补施,不

要在阳光猛烈的下午施药。

(2)小菜蛾发生高峰期,用高效的菜宝、害极灭,菜喜,除尽,宝路等药剂进行防治,可达理想的防效。其中菜宝是由阿维菌素配以高效增效剂而成的新型杀虫杀螨剂,

其有独特的有效成分和杀虫机理,小菜蛾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安全,因此它是对

付抗性小菜蛾的理想药剂,还对潜蝇、螨类、白粉虱等害虫有较好的兼治作用。使

用浓度为1000~1200倍,兑水喷雾,可达理想的防效。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建议一造菜使用不宜超过3次,且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杀虫剂轮换使用,收获前5

天停用。

(3)小菜蛾:可选用10%除尽2000倍或1.5%菜宝1000倍或0.6%齐螨素(虫螨光)1000倍液喷雾。

(4)药剂可选:①奥绿1号悬浮剂800倍;②15%杜邦安打悬浮剂3750倍;③20%米满悬浮剂1500倍。

(5)BT粉剂100克/亩,防治间隔期5天,(最适在午后4时左右开始喷药,回避紫外光影响药效,一般需喷药后三天发挥药效)。

5%锐劲特40-50毫升/亩,防治间隔期10天

5%菜喜70-100毫升/亩,防治间隔期10天

随着苏芸金杆菌(Bt)复合剂、阿维菌素、宝路、除尽、菜喜等一系列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的相继应用,供港菜区小菜蛾为害受到有效控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低毒、低残留、与环境兼容性好,同时也是世界上研究最深入,产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对20多种重要的农林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我国对Bt的研制与应用已跨入世界先进行业,1999年我国年产3万吨,使用面积840万公顷,主要用于棉花、蔬菜、水稻、果树及林业害虫的防治,防治对象主要为棉铃虫、小菜蛾及松毛虫等,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与生态效益。

阿维菌素介绍

1.1阿维菌素 1 M* q0 r. `0 r( v; B* c! W* P6 Y1 ] 阿维菌素,又称阿佛曼菌素,英文名称为Avermectin,是一种新型农畜两用抗生素,属大环内酯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是土壤微生物灰色链霉素(Strentomyces avermitilis)的发酵代谢产物。阿维菌素的化学结构是带双糖支链的大环内酯,由A1a、A1b、A2a、A2b、Bla、B1b、B2a和B2b等8个组分组成,在8个组分中B组分的生物活性优于A组分,其中以B1a组分活性最强。B1a的分子式为C48H74O14(R=C2H5),分子量为872;B1b的分子式为C47H70O14(R=CH3),分子量为858。 3 x/ u6 Z( ]- e8 i3 M+ Q3 r 阿维菌素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1 b; E2 @/ Y: L( y% c 阿维菌素为白色或浅黄色结晶,熔点为157-162℃,[α](CHCl3)=+55.7,在237、245、254 nm处均有吸收峰,λmax=244±2 nm。阿维菌素溶于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三氯甲烷、乙醇等溶剂,微溶于正己烷和石油醚,在水中溶解度极低(10μg/L)。小鼠经口:LD5013.6-23.8 mg/kg;大鼠经口:LD5010.6-11.3 mg/kg,无致癌致突变作用。本产品应在干燥、密闭、阴凉遮光下保存。! n& ~% p2 S6 K$ ~3 I. E$ [ 阿维菌素对多种农作物的害螨和害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它是一种优良的抗生素杀虫、杀螨剂,防治对象主要是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烟青虫、蚜虫、木虱、桃小食心虫、斑潜蝇、叶潜蝇、瘿蝇、螨类等,具有广谱、高效、低残留和对人畜及环境安全等特点。由于它的作用机制独特,可有效防治对常用的杀虫、杀螨剂产生抗性的害虫和害螨,是当前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中较理想的农药品种之一。% Q4 \' D4 z. V, O' | 阿维菌素(Abamectin)是由Sterptomyces avermitills 所产生,其为链霉菌素的一种,属灰色链霉素,阿维 * Y( h2 N- [4 A$ _( z6 [. j, A, g w! f0 \6 W9 P0 w* b1 J4 ?8 Q 菌素存在于发酵液的菌丝体中,经过过滤弃去滤液,滤饼用乙醇提取后脱糖、浓缩、结晶可得到阿维菌素精品 ; G) g8 e$ W7 H+ z5 J' {% ~# N e, K; j6 [0 i. T& j0 H" |, y (含AbamectinB1≥95%),母液经脱溶后得到油膏(含AbamectinB1 3%-9%)。6 Z7 ^' a" Z! R 3 D/ ?' ^2 @. i6 _阿维菌素为天然发酵组分的混合物,共8个组分:A1a、A1b、A2a、A2b、B1a、B1b、B2a、B2b,主要有4种 " T3 _3 D2 {, @7 s* O/ R / \( M4 n( d" G0 R* m E% B3 F即A1a、A2a、B1a和B2a,其总含量≥80%;对应的4个比例较小的同系物是A1b、A2b、B1b和B2b,其总含≤20%。 0 p9 I, j4 ~. c5 s/ T% R8 T: \: F3 \1 b7 k# F. O3 l& u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小菜蛾基本知识介绍

小菜蛾基本知识介绍 小菜蛾又叫菜蛾、方块蛾,幼虫叫小青虫、吊死鬼、吊丝虫、两头尖,属于鳞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其中以萝卜、水萝卜、甘蓝、花椰菜、油菜、芥菜等受害严重。 一、分布 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各省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以南为害尤为严重。 二、危害特点 小菜蛾以幼虫为害叶片,小龄幼虫食量小,仅啃食叶肉,叶面造成小洼坑,有时头部可潜在叶组织内为害;幼虫稍大后多在叶背面取食叶肉留下一面表皮,成透明斑状如同“小天窗”,3~4龄以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的菜叶成网状。还可为害留种菜的嫩茎幼荚及籽粒,直接影响产量。 危害症状危害症状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翅展12-15mm,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翅前半部有浅褐色小点,中间从翅基至外缘有一条三度弯曲的黑色波状纹,后面部分灰黄色;停歇时两翅覆盖于体背成屋脊状。 卵:长约0.5mm,宽0.3mm,椭圆形,出产时淡黄色,具光泽。 幼虫:出孵时深褐色,后变为绿色。体纺锤形。成熟幼虫体长约10 mm。 蛹:体长6-8 mm,颜色变化大,初化蛹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灰褐色。

外被薄茧。 卵幼虫 茧成虫 四、生物学习性 1. 成虫习性: 昼伏夜出,羽化、取食、交尾、产卵等,多在晚上,趋光性较强。 成虫飞行力不强,但可随风远距离迁移。 性诱力强。 产卵:雌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交尾后当晚就能产卵,卵在夜间产于叶背近叶脉的凹陷处,散产或3‐5粒聚集在一起。 成虫寿命一般为11-28天,雌虫寿命长于雄虫。 2. 幼虫习性:幼虫昼夜都能孵化,共4龄,初孵幼虫钻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啃食叶肉或在叶柄、叶脉内蛀食,形成细小遂道。1龄末或2龄初从潜道退出,取食下表皮厚叶肉,形成透明斑;3、4龄后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幼虫性活泼,受惊扰时可扭曲身体后退;或吐丝下垂,待惊动后再爬至叶上。

阿维菌素及其在果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阿维菌素及其在果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分类:农业 ?作者:韩林 ?字数:2307 来源:山西果树第1期2007 1阿维菌素的名称 阿维菌素是我国的通用名称,国际通用名abamec-tin,其他名称为商品名称,常见的有齐螨素、海正灭虫灵、7051杀虫素、爱福丁、阿巴丁、虫螨光、阿维虫清、除虫菌素、杀虫菌素、揭阳霉素、螨虫素、杀虫丁、阿巴菌素、阿弗菌素、齐墩霉素、害极灭、农哈哈、爱力螨克、爱比菌素、MK-936等。 2阿维菌素的杀虫机理和作用特点及安全性 2.1阿堆菌素的杀虫机理 阿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杀虫杀螨剂,属昆虫神经毒剂,杀虫机理主要是通过刺激害虫神经传递介质r一氨基丁酸的释放,干扰其正常的神经生理活动,抑制其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从而导致害虫、害螨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2~4d(天)后死亡。 2.2 阿堆菌素的作用特点 由于阿维菌素的作用机制独特,使用后,害虫不易产生抗性,与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无交互抗性,残效期10d(天)以上(一般对鳞翅目害虫的有效期为10~15天,害螨为30~40天),特别适合于防治对其他类型农药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阿维菌素对害虫、害螨主要通过胃毒(咀嚼式和刺吸式昆虫)和触杀作用(可以通过昆虫的气孔或爪垫进入体内),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此外还有一定的驱避性。无杀卵作用,对胚胎未发育的初产卵无毒杀作用,但对胚胎已发育的后期卵有较强的杀卵活性。无内吸性,但有较强的渗透作用,药液喷到植物叶面后迅速渗入叶肉内形成众多的微型药囊,并能在植物体内横向传导,杀虫(螨)活性高,比常用农药高5~50倍,用药量仅为常用农药的1%~2%。 2.3 阿维茵素的安全性 阿维菌素原药为白色或浅黄色结晶粉末,无气味,难溶于水,无腐蚀性。尽管根据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阿维菌素属高毒杀虫剂,但其对环境是安全的,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对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对鸟类低毒,对水生生物高毒,对蜜蜂高毒,在试验剂量内对动物元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阿维菌素制剂含有效成分剂量较低,在2%以下,加水稀释后使用,有效成分浓度更低,毒性也随之下降,在常用剂量范围内,对人、畜、天敌安全。可以在一般无公害食品和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使用,在AA级绿色食品中限用,阿维菌素对捕食性昆虫和寄生天敌虽有直接触杀作用,但因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在植物表面残留少,而且在环境中经2~4h(小时)后迅速光解为无毒物质,因此对益虫的损伤很小。此外,阿维菌素在土内被土壤吸附不会移动,并且易被土壤微生物代谢分解,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因此对环境安全,无累积作用。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在同一个体为特点的综合征。如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等等。 二、诊断标准 (1)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男性腰围:欧洲≥94 cm,南美和中国≥90 cm;女性腰围:欧洲≥80 cm,南美和中国≥80 cm。 (2)血压升高(high blood pressure):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 (3)血糖增加(elevated blood sugar):空腹血糖≥100mg/dl(5.6 mmol/L) (4)低水平的HDL(low HDL):男性<40 mg/dL (1.03 mmol/L),女性<50 mg/dL (1.29 mmol/L) (5)甘油三酯增高(elevated triglycerides levels):甘油三酯> 150 mg/dL(1.7 mmol/L)。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 一、年龄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40岁以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二、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1)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异常沉积。(2)伴随着脂肪沉积在肝脏、肌肉和胰岛组织,脂肪组织分泌大量活性信号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游离脂肪酸以及脂肪组织的活性巨噬细胞。 三、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四、疾病因素 有糖尿病史(2型糖尿病史,孕期糖尿病史)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既是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五、遗传因素 代谢综合征各成分的遗传度显示,中心性肥胖为25%~40%,高血压为50%,甘油三酯为25%~40%,总胆固醇为50%~60%,HDL-C(高密度脂蛋白)为30%~55%。代谢综合征

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的生物活性比较

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的生物活性比较 李靖*董克园孙伟凌泽洪何林**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北碚天生路2号 400716) 摘要:采用室内生测方法比较了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甜菜夜蛾、敏感朱砂叶螨、阿维菌素抗性朱砂叶螨以及烟草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生物活 性略高于伊维菌素,其对三种供试生物的毒力是伊维菌素的1.5-2.4倍,但对阿维 菌素产生抗性的朱砂叶螨对伊维菌素没有交互抗性。 关键词: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甜菜夜蛾;朱砂叶螨;烟草根结线虫;毒力 1975年日本北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静冈县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A-4680 (NRRL8165),1976年,美国Merck公司从该菌发酵菌丝中提取出了一组由8个结构相近的同系物组成且具有驱虫活性的混合天然产物,并命名为阿维菌素(avermectins,简称AVM)。8个同系物中以异构体B1杀虫活性高、毒性低,在阿维菌素中的含量超过80%,特别是B1a杀虫活性最高。随后,Merck公司将阿维菌素活性成分B1的C22=C23双键加氢还原成饱和状态,又开发出了第1个阿维菌素(AVM)类药物衍生物-伊维菌素(ivermactin, 简称IVM ) [1]。伊维菌素的毒性较阿维菌素低,稳定性更好[2]。目前,相对于阿维菌素,伊维菌素主要作为兽药使用而在农业上使用较少。本文比较了AVM和IVM的杀虫、杀螨和杀线虫活性,以探讨伊维菌素作为农药使用的前景。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供试虫源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ubner):从中山大学养虫室购买蛹,在人工气候室内26+1o C、相对湿度60%-80%、光照条件L:D=14h:10h条件下用人工饲料进行饲养,以二龄幼虫作为试虫。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mus):敏感品系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都来自于西南大* 作者简介:李靖(198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药剂型加工及其应用; Email:jingkang830912@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532773.html, ** 通讯作者:何林,教授,Email:helinok@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532773.html,

3种不同增效剂对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532773.html, 3种不同增效剂对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作者: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顾中言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7期 摘要:在1.8%阿维菌素乳油中加入不同增效剂0.3%GY-Tmax、0.3%GY-T1201、0.03%有机硅GY-S903,测定其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加入3种不同增效剂的阿维菌素乳油对小菜蛾2龄初期幼虫具有很高的活性,LC50值在1.563 4~2.447 8 mg/L之间,明显低于1.8%阿维菌素乳油 3.905 6 mg/L的LC50值,共毒系数在150以上,增效作用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增效剂后,阿维菌素常规用药量降低25%~50%,对小菜蛾仍然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种不同增效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1.8%阿维菌素乳油+0.3%GY-Tmax>1.8%阿维菌素乳油+0.3%GY-S903>1.8%阿维菌素乳油 +0.03%GY-T1201。 关键词:阿维菌素;增效剂;小菜蛾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110-0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世代重叠,对一些常规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1-2]。阿维菌素(abamectin)为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具有很好的胃毒和触杀作用,对植物叶片有一定的内渗作用,适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害虫和害螨,由于没有内吸作用,在田间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3-4]。增效剂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加入增效剂能够降低农药的表面张力,提高农药的润湿展着性,在田间喷洒过程中易被植物和靶标害虫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用量[5-6]。GY-Tmax、GY-T1201、有机硅 GY-S903 为农药专用增效剂,为明确这3种增效剂在小菜蛾防治中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笔者对加入不同增效剂 GY-Tmax、GY-T1201、有机硅GY-S903的1.8%阿维菌素乳油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靶标 小菜蛾:在南京郊区甘蓝田内采集小菜蛾高龄幼虫及蛹若干,室内用甘蓝叶片继代饲养繁殖。 1.2 农药和增效剂

阿维菌素的作用机制

阿维菌素的作用机制 目前生产上提倡使用阿维菌素、锐劲特及其与毒死蜱、丙溴磷、氟铃脲等农药的复配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这些药不仅对稻纵卷叶螟1~2龄低龄幼虫有效,而且对稻纵卷叶螟3龄以上已卷叶危害的大龄幼虫也有效。目前还没有稻纵卷叶螟对阿维菌素、锐劲特、氟铃脲等农药产生抗药性的报道。使用这些农药后田间出现稻纵卷叶螟大龄幼虫很快不吃食并逐渐死亡,低龄幼虫很快又出现并正常吃食、生长的情况,不会是因为这些低龄幼虫有抗药性,而是与这些农药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 阿维菌素的作用机制为阻碍神经传导,导致昆虫麻痹,不能正常活动而死亡。这一作用机制与一般杀虫剂不同,因而它与其他类型的药剂无交互抗性。阿维菌素对昆虫和螨类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杀卵作用,主要是胃毒作用,昆虫食入药物10小时后就中毒,24小时死亡,而触杀效果缓慢,需要3~4天左右才致死。阿维菌素没有内吸性,喷药后药物不能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但它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喷药后药物可渗透到叶片的表皮下(在植物表面残留少,因而对益虫损伤小),杀死表皮下的害虫,而且药物能在叶片表皮下形成贮药层,因而具有较长的持效期,持效期一般可达半个月以上。 阿维菌素没有内吸性,这很可能是喷药后田间大龄’幼虫不吃食而低龄幼虫仍然出现并正常吃食和生长的真正原因。稻纵卷叶螟四(二)代、五;0(三)代田间蛾源主要从南方随风雨迁入,这两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田间通常有多个蛾迁入峰,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重,蛾迁入期长,总体表现为田间源源不断地有大量蛾迁入。这一时期田间水稻不断地有新生叶长出(一般5~7 天长出一张叶)《四(二)代、五(三)代虫发生期一般在水稻12~15叶期就是7月至8月上旬北方的》,喷药时药物只能喷到已抽出的叶片上,并被其吸收,喷药后新长出的叶子上没有药物,而稻纵卷叶螟成虫特别喜欢在新生叶上产卵,这些叶片自然就成为受害对象。到六(四)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是六(四)代蛾源主要由本地繁殖,基本没有外来虫源,田间不会有大量成虫源源不断迁入;二是此时水稻一般剑叶已抽出,喷药后所有的稻叶都能得到保护,在阿维菌素半个月的保护期后,稻叶长得比较老健,不太适合稻纵卷叶螟幼虫卷叶和吃食生长,这时候即使田间有少量幼虫发生,也不会形成大的危害,一般不需要再用药防治。 锐劲特作用机理也很独特,与有机磷、菊酯类农药以及阿维菌素等农药没有交互抗性。锐劲特有较强的触杀、胃毒作用,并且有很强的内吸性,但药物在水稻等作物体内主要向下传导(因而对主要从茎基部蛀入危害的水稻二化螟等害虫防效极佳),向上即向新生叶传导较少,对喷药后新长出的叶片保护效果不是太好。在水稻剑叶抽出后再喷施锐劲特防治稻纵卷叶螟,则对水稻所有叶片都有良好保护作用,而且持效期可达半个月以上。 掌握了农药的特点,就可以根据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和水稻生长情况采取合理的用药防治措施。在防治四(二)代、五(三)代稻纵卷叶螟时,最好在各代第一个蛾迁入峰过后一周左右幼虫孵化高峰期使用毒死蜱、丙溴磷等农药,在第二个幼虫孵化高峰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使用阿维菌素、锐劲特及其与氟铃脲、毒死蜱、丙溴磷等农药的复配剂。对六(四)代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剑叶完全抽出前,只要田间新增虫苞数量不超过防治指标(百穴15个),就可以暂缓用药,等剑叶抽出后再大剂量喷施一次药,将所有叶片都保护起来。这样有利于减少打药次数,节省用药成本,并取得良好的保产效果。 另外,目前生产上在用药防治稻纵卷叶螟时加水量普遍较少,这也是影响防效的重要原因。阿维菌素等农药不具有内吸性的特点决定了药喷到哪儿就只能保护到哪儿,漏喷药叶片不能得到保护,而且幼虫在这些叶片上取食,长大后耐药性增强,转移危害时甚至可能对喷

小菜蛾抗药性及治理的研究进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178~182 CN 53-1045/N ISSN 0258-7971 Jour na l o f Yunnan U n iv er sity Ξ 小菜蛾抗药性及治理的研究进展 罗雁婕1,吴文伟1,杨祚斌2,浦恩堂1,郭志祥1,尹可锁1,何成兴1 (1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5;21云南省保山市植保植检站,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小菜蛾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蔬菜重要害虫,已报道小菜蛾对50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及苏云金杆菌(Bt )类等杀虫剂.阐述了国内外及云南省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概况,包括小菜蛾抗性发展、抗性稳定性、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云南省小菜蛾抗药性的治理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菜蛾;抗药性;抗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S 4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971(2008)S1-0178-05 小菜蛾(Pl u tell a xylostel la L 1)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蔬菜重要害虫,其寄主多达40种以上,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年发生世代多,繁殖率高,世代重叠现象严重[1],也是云南省蔬菜生产上主要的害虫之一.化学药剂一直是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手段,故小菜蛾也是抗药性发展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其抗性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小菜蛾的抗药性及防控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在云南省的主要菜区,一些常用农药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个别品种甚至达到基本无效的程度;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因药剂种类、地区及使用时间、频率、强度等不同而异.了解云南省小菜蛾抗药性发展及抗性产生机制,是云南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的基础工作,对有效制定抗性治理策略,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抗药性发生现状 自1953年Ankersmit 首次报道小菜蛾对DD T 产生抗性以来,到目前为止,小菜蛾已对50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防治用药[2],成为20种抗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在 我国,小菜蛾自20世纪70年代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以来,一直在南方省份如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湖北等地严重发生.近十几年来,随着北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保护地蔬菜迅速发展,小菜蛾的为害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有机磷在国内外使用虽然普遍,时间也较长,但抗性发展就多数品种而言,与其它类型的杀虫剂相比较相对较轻、较慢的一类杀虫剂,目前多数地区还处低抗至中抗水平[3].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从沙蚕毒素的分子结构衍生开发出的一系列有杀虫活性和商业价值的化合物[4].由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具有较为独特的杀虫机制,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抗药性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陈之浩等在1989~1993年对小菜蛾的抗性监测中发现,其对杀虫双产生的抗性是1993年较之1989年增长了2315倍[5].广东供港菜区小菜蛾对杀螟丹和杀虫单分别产生4147和6143倍的抗性[6].在云南主要菜区,小菜蛾则对巴丹也产生了中度抗性[7].目前对沙蚕毒素类药剂抗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生化指标的检测和遗传分析等方面[8~10].昆虫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抗性的发展较慢,目前较为 Ξ收稿日期:2008-02-18 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2006NG18) 作者简介:罗雁婕(1979-  ),女,云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害虫综合治理及害虫抗药性方面研究,E -mail :yanjiel uo @6通讯作者吴文伟(63  ),男,云南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害虫综合治理及农药研究开发;2@y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532773.html,. :19-E -m ail :g pes ticidemail ahoo.co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532773.html,.

阿维菌素主要用途

阿维菌素主要用途:对螨类和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不能杀卵。作用机制与一般杀虫剂不同的是干扰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γ-氨基丁酸,而氨基丁酸对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有抑制作用。螨类成虫、若虫和昆虫幼虫与阿维菌素接触后即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2~4天后死亡。因不引起昆虫迅速脱水,所以阿维菌素致死作用较缓慢。阿维菌素对捕食性昆虫和寄生天敌虽有直接触杀作用,但因植物表面残留少,因此对益虫的损伤很小。阿维菌素在土内被土壤吸附不会移动,并且被微生物分解,因而在环境中无累积作用,可以作为综合防治的一个组成部分。调制容易,将制剂倒入水中稍加搅拌即可使用,对作物亦较安全。 丙臭磷主要用途: 1、不对称有机磷杀虫剂。具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作用,杀虫谱广,能防治棉花、蔬菜地有害昆虫和螨类。施用剂量为:对刺吸式害虫和螨类为2.5~5.0g有效成分/100m2;对咀嚼式昆虫为6.7~12g 有效成分/100m2。 2、用于防治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的多种害虫,特别是对抗性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极佳 3、属内吸性广谱杀虫剂,能防治棉花和蔬菜地的有害昆虫和螨类 4、属三元不对称的非内吸性广谱杀虫剂,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能防治棉花、蔬菜、果树等害虫和螨类。施用剂量以有效成分计,对刺吸式昆虫和螨类为16-32克/亩,对咀嚼式昆虫为30-80克/亩,对抗性棉铃虫有特效,使用量为30-50克/亩制剂。

丁氟螨酯是由日本大冢化学公司开发的新型酰基乙腈类杀螨剂,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2007年首次在日本获准登记并销售,用于果树、蔬菜、茶树等农作物和花卉防治寄生于植物的主要螨类。该产品为20%悬浮剂。对叶螨的卵和成螨均有效,对若螨的活性更高。根据试验对比,丁氟螨酯各方面效果均优于螺螨酯和阿维菌素。丁氟螨酯对阻止红蜘蛛卵的孵化作用较低,但对其各个生长阶段有很高的活性,尤其对幼螨的活性更高,对卵、成螨、幼螨、第一阶段若螨、第二阶段若螨的LC50值分别为30 mg/L、4.8mg/L、0.9 mg/L、1.0mg/L、1.9 mg/L,对卵孵化前后的幼螨的LC50值为2.5 mg /L,同时对各种植物均无药害,对哺乳动物及水生生物、有益生物、天敌等非靶标生物均十分安全。

预防代谢综合征

预防代谢综合征 发表时间:2012-09-29T08:33:33.0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朱群亚 [导读] 每周走路4-6次,每次45分钟,即可有效达到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目的。 朱群亚(江苏省江阴市马镇卫生院江苏江阴 214406)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预防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369-01 我国最新一次研究发现,全国约有7700万名代谢综合征患者,即每8个成年人就有1个患有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四个隐形杀手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有效防治代谢综合征,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1 四大隐形杀手 1.1 血糖升高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时,即使未达到糖尿病水平,体内长期高血糖也足以导致脏器和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例如免疫功能下降,肾小球和血管壁损伤。由此可诱发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肾病[1]。 1.2 血脂改变包括起“好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H-LDL)减低和起“坏作用”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甘油三酯的升高。血脂的异常不仅可以促进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还可以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及胰腺炎的发生。研究表明,长期甘油三酯升高可以引起记忆损伤甚至痴呆,有些病人还可以罹患抑郁症。 1.3 高血压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除了能引起心脏病、脑出血和脑缺血等危重病人,还会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发展成尿毒症[2]。 1.4 肥胖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腹型肥胖(俗称将军肚)。腹型肥胖可加重心脏负担,最终导致心脏的多变,腰腹部的脂肪细胞非常活跃,这些脂肪细胞不仅能将脂类物质输送入血管,使血脂升高,还能产生大量有毒的细胞因子,引起机体炎症的发生。例如当它们沉积于胰岛?细胞时,可产生脂毒性作用,使胰岛?细胞凋亡,从而加重代谢综合征的发展。其次需要强调的是,患代谢综合征的亚洲人更容易发生内脏脂肪的禁集,这些患者看上去没有欧美人肥胖,体重也正常,但实际上体脂含量已严重超标。 2 核心问题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主要为肝、脂肪、骨骼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对胰岛素摄取、利用的效率减低的状态,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致病基础。当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身体会进行反射性调节,胰岛细胞会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来弥补胰岛素的不足,以保证体内血糖达到正常水平。久而久之,?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代偿能力会被耗竭,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最终造成代谢综合征。而代谢综合征造成的糖脂代谢紊乱可引起血管的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正常人群中,仅有15%-20%人存在胰岛素抵抗。而在出现超重、血糖和血压增高、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的人群当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率和程度显著增加,有60%-75%的糖耐量低减患者和85%的糖不高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非药物治疗 3.1.1 引导居民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这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每人每天摄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合理比例应各占45%、30%、25%。 3.1.1.1 糖类一种是简单的糖类,如大米制品、土豆制品、果汁、蜂蜜等。其结构相对简单,易于消化。另一种是复杂糖类,如水果、蔬菜及纤维类制品(如燕麦),其结构复杂,人体需多个步骤才能完全消化吸收。 简单的糖类制品被消化后可迅速进入血液,使血中葡萄糖浓度快速升高,从而引起胰岛素的大量快速释放来降低血糖。长此以往,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会长期维持在高水平,并造成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最终导致代谢综合征。而复杂糖类的消化吸收过程缓慢,血糖升高过程较缓,因而不会造成胰岛素的快速升高。由于这些食物含有膳食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还可在肠道中膨胀而引起饱腹感,因此是合理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1.1.2 蛋白质人体内有8中必需氨基酸,其中以动物性蛋白(如瘦肉、鱼类、牛奶)中的氨基酸含量齐全、丰富,属于优质蛋白质。而植物性蛋白质(如豆类、谷类)必需氨基酸种类较多。 3.1.1.3 脂肪酸(1)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各种烘、烤、炸制的食品及各种方便食品中。(2)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各种家禽、肉类、黄油、奶类等食品中。(3)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深海鱼等食品中和各种植物油(如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当中。应鼓励和引导居民注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控制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3.1.1.4 维生素各种维生素对身体都非常必要。 此外还要注意限制钠盐(每人每日<6g),控制饮酒(每日酒精量<20g)。 3.1.2 适度运动运动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因为肌肉组织是对胰岛素最敏感的组织,运动可以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不仅可以减轻体重,改善呼吸功能,还能减少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脏病发病率。每天身体所消耗的能量根据运动量不同而有所差别,很少运动的人约为30Kcal/kg,偶尔运动的人约为26Kcal/kg,经常运动的人约为30Kcal/kg 。在各种运动方式中,走路最为安全、经济、可行。每周走路4-6次,每次45分钟,即可有效达到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方.肥胖与糖尿病[J].新医学,2008,39(4):9. [2]闻静,华琦,谭静,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07,9(8):514.

细谈阿维菌素

如果说2008年国外产品的热点是康宽、福戈、垄歌和艾法迪等产品的话,那么国内产品的热点绝对集中在阿维菌素和甲维盐上。08年威远的阿维菌素(蓝锐)在水稻上的销量突破1亿元,广西田园以全铲为代表的系列水稻杀虫剂(成份也以阿维菌素为主)销量也不会小。阿维菌素在水稻上的市场一下子打开,让国内很多厂家蠢蠢欲动,在09年纷纷推出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系列产品,以抢占水稻杀虫剂这块农药的最大蛋糕。 阿维菌素是一个老药,几年前已广为人知。我在这里先跟大家简单回顾一些阿维菌素的基本知识,然后关于阿维菌素的几个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下。 1975年,日本北里研究所在土壤中发现1株菌株,它经发酵后的发酵液几乎无毒,但有很高的驱肠道寄生虫的活性。我们知道动物身上都有很多寄生虫,这些寄生虫不仅影响动物本身的健康(比如我们很多城市里养的宠物狗在2-3个月大的时候,常常为严重拉肚子,这其实是一种内寄生虫引起肠炎,如果不采取措施会引起小狗狗死亡。)而且会传染到人身上引起人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现在发现这么好的一个可以驱寄生虫的药,马上引起了美国Merck(默克)公司的兴趣。默克公司对该菌株进行深入研究,在1976年分离出其物质,并将它命名为Avermactin,中文名为阿维菌素。1981年阿维菌素真正商品化,默克公司作为兽药投放市场,当年获得巨大成功。1985年阿维菌素作为农药投入市场。我国从80年代末开始阿维菌素研究,1996年登记了第一个阿维菌素原药,到目前为止我国占全球80%以上阿维菌素产量,是真正的阿维菌素生产消费大国。阿维菌素发现及其应用是继青霉素科学对人类的又一巨大贡献,对全世界的农牧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我们讲的阿维菌素系列化合物实际上包括三类:阿巴菌素、伊维菌素和埃玛菌素。阿巴菌素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主要用在兽药上,埃玛菌素的苯甲酸盐就是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和甲维盐有什么区别呢?前面讲过阿维菌素开始主要是作为驱寄生虫的药剂,虽然它是一种优秀的兽用驱虫剂,但是人们发现它经皮的毒性很低,但人畜口服的毒性较高,所以做成口服剂的话有一个矛盾:用量太低效果不好,用量太高安全性不好。为了改善这一不足,默克公司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从中筛选了二个新的化合物即伊维菌素和埃玛菌素。伊维菌素明显地改善了人畜的急性口服毒性,所以现在兽用的阿维菌素驱虫剂一般都是伊维菌素成份。埃玛菌素则扩大了阿维菌素的杀虫谱并克服阿维菌素对鳞翅目害虫效果不好的特点。埃玛菌素的制剂苯甲酸盐就是甲维盐。所以说伊维菌素和甲维盐是原来阿维菌素的升级改良产品。伊维菌素的毒性更低,主要用在动物上(而且其结构更稳定,也是全球销量最大的阿维菌素系列。)。甲维盐的活性比阿维菌素高很多(胃毒毒性是阿维菌素的2146倍),而且对鳞翅目害虫表现出极高的活性(阿维菌素对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效果就不好,但甲维盐对斜纹夜蛾是特效的)。这些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阿维菌素是一种几乎能用于所有作物用来防止几乎所有害虫的一个效果很理想的药剂,而甲维盐是一种活性显著高于阿维菌素的同类药剂。 一、阿维菌素是一个很好药剂,它广谱,活性高、防效好,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在几年以前也老早知道。但在水稻上为什么直到最近才热门起来呢? 这主要有二个原因。(1)农业部给阿维菌素在水稻上使用设立了一个门槛,划了一条红线。大家不知有没有发现,阿维菌素生产厂家很多,但获得在水稻上登记的厂家却很少(包括复配制剂),威远算是一个,上海农乐有一个(2%阿维菌素,商品名叶不卷),钱江生化有一个复配剂,上海威敌也有一个复配剂,其他不知还有没有?这是由于阿维菌素对鱼等水生生物的毒性为高毒,其在水稻上的登记使用对水生生物存在着很大的危险。(2)是由于阿维菌素本身在水稻上的防治效果方面的原因。几年前,在国家下令全面禁止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前,农业部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组,名称大概叫“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筛选”,这个项目组主要是筛选出一些替代甲胺磷等农药的优秀药剂用于防止水稻害虫。项目分三个步骤:第

阿维菌素结构

阿维菌素结构: O OCH 3 HO H 3C O H O H 3C H O H 3C CH 3 O OH H OH O O O H H O CH 3 H CH 3 C 2H 5H OCH 3 用途和来源: 来源:阿维菌素是由日本北里大学大村智等和美国Merck 公司首先开发的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由链霉菌中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发酵产生。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由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开发的从广东揭阳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7051菌株,后经鉴定证明该菌株与S.avermitilis Ma-8460相似,与Avermectin 的化学结构相同。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立项研究并生产开发此药。 自从1991年害极灭(abamectin)进入我国农药市场以后,Avermectin 农药在我国的害虫防治体系中占有较重要地位。 用途:① 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在低龄幼虫期使用1000-1500倍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1%甲维盐,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药后14天对小菜蛾的防效仍达90-95%,对菜青虫的防效可达95%以上。 ② 防治金纹细蛾、潜叶蛾、潜叶蝇、美洲斑潜蝇和蔬菜白粉虱等害虫,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虫发生期用3000-5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高氯喷雾,药后7-10天防效仍达90%以上。③防治甜菜夜蛾,用1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

药后7-10天防效仍达90%以上。 ④防治果树、蔬菜、粮食等作物的叶螨、瘿螨、茶黄螨和各种抗性蚜虫,使用4000-6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喷雾。 ⑤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按每亩用500毫升,防效达80-90%。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一、不同的学术机构提出来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提出了以IR或高血糖为中心的工作定义,MS诊断标准为:糖调节减损( IGT或IFG)或糖尿病(DM)和(或) IR (由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的葡萄糖利用率低于下位1 /4位点),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1)高血压: ≥140 /90 mmHg(1 mm Hg = 0. 133 3 kPa) ;(2) 甘油三酯: ≥1. 7mmol/L;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 - c):男<0. 9 mmol/L,女<1. 0 mmol/L; (4)中心性肥胖:腰臀比(WHR)>0. 9(男),> 0.85(女)和(或)体重指数(BM I)> 30 kg/m2;(5)微量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20μg/min,或白蛋白/肌酐≥30 mg/g。WHO有关MS诊断标准公布的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等已得到公认,统一了以往众说纷纭的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的命名和内涵。然而,由于该定义中的一些项目如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等, 在临床上并不常规检测,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2.1999年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 EGIR)提出MS诊断标准为 IR(空腹胰岛素值上四分位数)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 (1)腰围(WC)≥94cm(男性) 或 ≥80cm(女性);(2)甘油三酯>2.0 mmol/ L(或已治疗);(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 - c):< 1. 0 mmol/ L ( 或治疗);(4) 高血压: ≥140 /90 mmHg(或已治疗);(5)空腹血糖>6.1mmol/L。 3.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 - ATP Ⅲ)提出MS诊断标准[8]:具有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情况即可诊断为MS:(1)中心性肥胖:腰围男>102 cm(男), > 88 cm(女);(2)高甘油三酯≥1. 7 mmol/L;(3)低HDL –c:男< 1. 0 mmol/L,女< 1. 3 mmol/L;(4)高血压: ≥130 /85 mm Hg;( 5 ) 空腹血糖≥6. 1mmol/L。其定义的特点适合于美国人群,在临床上简单易行,既往许多文献均采用该诊断标准来评估和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然而该定义的腹型肥胖判断的腰围切割点不适用于亚洲人,美籍非洲人, 南欧白种人等。 4.美国内分泌学会(ACE) 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提出MS的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情况即可诊断为MS:(1)超重肥胖BM I≥ 25 kg/m2; (2) 血浆TG 升高≥ 1.69 mmo/L; (3) 低HDL - C, 男< 1.04 mmol/L , 女< 1.29mmol/L ; (4)葡萄糖激发2 h 后血糖>7.8mmol/l , 或空腹血糖110~126 mg/dL;(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2型DM、HBP 或CVD 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征、久坐的生活方式、老年或CVD 的高危种族。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结合目前中国常用临床检测项目情况,于2004年提出国人的MS标准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的3项或全部定义为MS:(1)超重和(或)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包括中心性肥胖(高体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俗称“五高”,也有学者将高尿酸血症并列其中。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推荐将“五高”中符合“三高”者就列为代谢综合症。这些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脂肪性肝炎的重要危险因素,故曾有专家将这些称之为城市人群的“死亡四重奏”,可见代谢综合征的潜在危害性。 北京安贞医院的姚崇华教授撰文指出:根据我国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具有以下3个或3个以上指标的人即为代谢综合征患者: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5(将体重折算成公斤、身高折算成米,然后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即为体重指数);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以及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毫摩尔/升或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毫摩尔/升。依据这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全国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血压升高的约占90%、血脂异常的为80%以上、糖代谢异常的约占45%。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患代谢综合征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超重人群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0倍,而肥胖人群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76倍。随着年龄增长,超重和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研究同时证实,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的概率要比非代谢综合征人群高5倍至6倍。有关专家提醒说,目前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达6.6%,患病人数高达6000多万人。因此,正确认识和防治代谢综合征刻不容缓。 虽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其每一个组分错综复杂,但是许多研究都发现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基本因素,而氧自由基的氧化损伤则是“二次打击”,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氧自由基,它与代谢综合征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自由基是指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在我们人体内具有生物学作用的主要是氧自由基:例如含氧的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脂氧自由基;还有过氧化氢、单线态氧和臭氧等,通称活性氧。活性氧在体内具有一定的生物调节功能,如参于免疫反应和信号传导;但体内积累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就会产生破坏行为,导致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并引发多种疾病。近年来关于氧自由基在代谢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尤其是不匀称的腹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始动环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是一个兼具内分泌及代谢作用的功能非常活跃的器官,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如瘦素、肿瘤坏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脂联素等)参与人体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调节。其中很多因子与发生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代谢综合征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清除体内主要氧自由基即超氧阴离子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是脂质过氧化的代谢产物)堆积,均提示其抗氧化能力减弱,氧化应激增强。因此动态观察血清瘦素、脂联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可以了解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过程, 亦可以作为疗效观测的指标。 与肥胖紧密相随的当属脂肪肝。脂肪肝分为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种。二者虽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体内氧化剂增多及抗氧化能力下降引起机体氧应激水平提高是其共同发病机制。乙醇、缺血再灌注、淤胆、铁负荷过重及伴有氧自由基代谢产物的药物作用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氧应激过程。已知过多的氧自由基可直接氧化细胞膜上脂质分子,造成脂质过氧化,其代谢产物丙二醛(MDA)能与蛋白质形成加合物,从而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而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