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n然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elan然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elan然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文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北京1”””84)

摘要:近1”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相关研究体现在研究取向、理论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方法论、元高等教育学、学科建制及合法性等五个方面。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呈现出愈益明显的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这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复杂多样的高等教育现实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学是2”世纪8”年代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但在学科建设和研究范式上有较鲜明的中国特色。自高等教育学科化以来,国内学者研究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论述性、探究性与论战性的文章、专著或报告可谓卷帙浩繁,争论也喧嚣不止。回顾近1”年来所进行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对高等教育学基本研究取向的讨论;对具体的理论体系构建方法的探讨;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从元高等教育学角度探讨高教理论的研究;从学科合法性和学科制度构建等更为宏观的社会学视角对高等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分析。以下笔者将按照这五个方面,对近1”年来有关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论述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基本的研究取向

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伴随着2”世纪6”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开展起来的,从研究开始到现在一直作为问题领域进行,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从一开始就被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因此有较强的体系构建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和变革,已有的理论积累已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究竟是通过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来完成,还是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来达到?对于这一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主要的观点有三大类:第一类主张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二类强烈呼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体系;还有一类观点则认为问题研究和体系构建并不构成矛盾的双方,主张二者并重。

1.理论体系研究。不少学者认为,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研究应该以理论体系研究为主,对于问题研究的过于关注会导致理论研究永远滞后于问题,无法解释新的问题。方展画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出发,认为产生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论的缺陷,即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固着于实用主义的目的,提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之‘本’,在于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对具体问题的研

究,哪怕是在理论研究层次上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末’”,“本末的关系决不能倒置”,要加强对于“‘热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的思考。[1]赵文华则反驳了“现在构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条件不成熟”[2]一说,认为构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可以作多种尝试,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构建不同的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学派。理论体系并不等于真理系统,它可能是基本正确的,也可能包含有错误的成分”[3]。

2.问题研究。支持问题研究的学者则将高等教育学定位为一门应用学科,他们所谓的问题实际上是指需要认识、研究和解决的现实教育矛盾和引起人们困惑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增加学科知识和完善学科体系,而在于帮助人们对问题本身进行认识和评价。刘承波认为,高等教育领域主要的研究应该是问题研究,因为在现阶段,即使建立起一个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也必然是一个不成熟的体系,难以处理好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大量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发展、修改某些理论。“我们不能一开始即要形成一个理论框架,不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去逻辑推演,这样只会将问题研究的思路框死,而无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林杰则指出高等教育研究必须采取问题性取向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高等教育活动,而非一种纯粹的社会意识”。[5]

3.理论体系与问题研究兼顾。这一类观点基本中和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问题研究和体系构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更不存在根本或本质上的冲突,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在教育研究目标取向上应该二者并重,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刘振天把体系构建与问题研究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两点:“第一,教育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人们在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把握教育这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为人们研究和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供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第二,问题研究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论的源泉。问题研究有助于体系构建,而理论体系构建最终要为实践服务。”[6]他肯定了近年来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为科学体系的确立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但也提出“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践、问题永远是理论的归宿”[7]。

笔者认为,目前还是一个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作准备的阶段,如果置高等教育实践于不顾,认为只有搞出一个理论体系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就有可能“坐而论道”,脱离实际,最终无法构建起一个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理论体系构建方法

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在我国产生之初就备受关注。已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和教材虽然对“体系”都有所涉及,但这些“体

系”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不够深入,缺乏内在联系,达不到逻辑自洽

的标准,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模糊化现象。不少学者积极探索高等

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问

题系统论、范畴水平论、方法论角度、宏观中观微观论、逻辑起点论、基本分析

单位论、三系统论、公理化方法论、实践经验论等九种。鉴于朱国仁在其《关于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体系与方法的思考》一文中对前三种方法已有详细论述,

故本文着重归纳后六种。

1.宏观中观微观论。持该论点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至少包括微观教育学、中观教育学与宏观教育学三个层面,同理,高等教育学也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高等教育学研究各类高等学校的共性问题,如高等教育的本质,国民教育的任务与地位,高等教育规律、目标、层次、结构等,中观高等教育学主要着眼于高等学校研究,而微观高等教育学则是研究单科教育学和单科教学法。[8]

2.逻辑起点论。该观点认为,构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应把握其逻

辑起点,然后从逻辑起点出发,运用逻辑手段,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

升为具体,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这一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中

后期达到高潮,见诸报刊的文章有上百篇,提出的逻辑起点有十个以上(学生、

高深知识、学科、课程、专业、教育原理等),一时间尚未能就某个逻辑起点达

成共识,也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理论体系。在此笔者挑选其中两种最有代表性的

观点进行点评。

(1)知识起点论。王洪才在《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提出了寻

找逻辑起点三步走的论证途径:第一,对系统进行要素分析,寻找最基本的共同

要素;第二,看要素的抽象是否符合逻辑起点的属性;第三,从历史溯源考察高

教活动之始这一起点是否存在,并提出了逻辑起点应该具备的四种属性,即基本

性或单一性、公设性或不证自明性、内涵的广延性和自在性。作者按照上述三个

步骤分析得出知识特性可以定义高等教育学中任何一个概念,同时符合逻辑起点

应该具备的四种属性,并且知识的分化和阶级的分化同步,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

一致。由此得出结论:“知识揭示了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也实现了其作为高

等教育学逻辑起点所应担负的使命。”[9]然而,正如有关学者质疑的那样:“知识

的多样性能说明学科的多样性,但能否说明高校类型与高校管理体制的多样性?

知识的层次性能说明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但是能否说明入学的等级性及学术权力

的层次性?”[10]知识可否被作为惟一的能全面涵盖高等教育学概念的范畴,尚

值得商榷。

(2)教学活动起点论。薛天祥和他的研究生尹丽从考察高等学校活动中呈

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出发,得出结论:“高深专门知识的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学

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11]。这种观点比前一种知识起点论深化了,但是教学活动

与其他高等教育活动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假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又是什么?显然高等教育学作为母学科,其逻辑起点一定要涵盖分支学科的逻辑起点。对逻辑起点的寻找和努力已有20余年,有关逻辑起点的论述和观点也不少,遗憾的是,依照逻辑起点建立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却很少见。笔者认为,对此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高等教育的研究及其实践尚不能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创造客观条件,即缺乏理论构建的基础;二是为构建体系而构建体系,因此出现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出发点建立起不同的逻辑起点的情况。高等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确定其理论体系的多视角性,惟一的逻辑起点是否是一门学科成熟的必要条件尚值得商榷。

3.基本分析单位论。该论认为,各种应用性科学的共性在于学科的确立不一定要建立在逻辑起点的基础之上,但确立基本的学科分析单位都是可行的,而且这个基本的分析单位不是惟一的。在确定有无逻辑起点之前,不妨先确定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分析单位,并以此为依据构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但是,持这一论点的学者对“如何确定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没有更多的分析论证,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基本分析单位和范畴似乎有相似之处”[12]。

4.三系统论。该论提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教学系统三大系统构成”[13]。主体系统主要由基本主体和学科主体两部分构成。高校教师和学生分别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主导着高等教育的基本过程,是主体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故称为基本主体。学科主体包括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系统,以及以高等教育制度为中心的体制方面的内容。客体系统是主体系统作用的对象,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下培养合格人才所要求的知识系统。客体系统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包括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培养目标引导出本学科一系列的内部规律。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内容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教学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可划分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这三大系统即本学科体系的三个主要分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也正是高等教育学的三个子系统;从结构论观点看,也可视为高等教育学的二级层次;从高等教育内涵看,三者完整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基本关系,是符合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规律的。”[14]但有学者提出该论存在的问题是:“涉及面太广,在高等教育学的名称之下,将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内容、高等教育方法构建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自洽性理论体系是非常困难的。”[15]

5.公理化方法论。该论认为,每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逻辑起点的结体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科,但自然科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为许多学科所普遍

采用。公理化方法就是依照某门学科所提供的理论知识,从中抽取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作为定义、公理,然后应用逻辑规则演绎出一系列命题,构成理论系统。然而,针对公理化方法论,有学者提出,公理乃是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而不需要再加以证明的命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有多少这样的命题?在高等教育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探索的情况下,急于去寻找定义、公理,是否行得通?没有大量的教育实践、教育研究和总结,公理、公设如何确定?基本的命题难有定论,又何言构建体系?”[16]同时,数学、自然科学可以按照数学的推理进行逻辑推导,高等教育学用什么逻辑规则进行推演也是问题。在上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前提下,公理化方法对于学科体系建设并不可行。“高等教育学是应用科学,应用科学的应用性理论研究,不能像哲学、数学的纯粹理论那样,从-公设、定理.出发进行推导。”[17]“高等教育学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确定一些外延最广且并不互为种属关系的基本概念,予以精确的定义,统一学术用语。这些概念、范畴好比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材料。”[18]

6.实践经验论。针对逻辑起点论、公理化方法论等观点,有论者认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建立在大量教育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然后提升到应用性理论,再在应用性理论基础上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最后升华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基本理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和进行研究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表面上看建立学科体系是从抽象到具体;研究工作是从具体到抽象,但实际上,学科理论体系的展开只能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只有研究工作完成以后,“抽象”才能落到实处。逻辑起点只是形式上的先验结构,实质上是以充分的实践材料为基础的。只有努力挣脱过度思辨的方法,在广泛收集具体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才能揭示高等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与规则,这是理论构建的一般途径。刘承波则把这种方法划分为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为事实描述阶段,第二阶段为概念、范畴、原理抽象阶段,第三阶段为体系构建阶段。”[19]高等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呈现上述多样化的局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层次多,结构复杂,内涵丰富,并且要在新事物层出不断,许多规律有待重新认识的情况下把握学科整体系统,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学科理论、方法很不完善,惟能借助普通教育学的基本体系作为参照。然而这两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教育科学毕竟各有特点,而且普通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建设也相对薄弱。另外,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划分体系的思路似乎还存有某种偏差。

三、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论

学科研究方法在一门学科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能否把具有独特

的研究方法作为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成熟的一个标志呢?对此,学界存有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无独特方法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大都受西方高等教育界的影响,认为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领域,正如阿特巴赫所言,“并没有专门的方法论......可以对大量的学科和运用各种不同方法的研究者开放,而使之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方法论或意识形态上的传统作法。但同时也应当注意,通常来说,这种边缘性的研究领域缺乏方法论上的严密性,从而使人无法-提供.精确的概括”[20]。虽然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为人们所接受,但是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主要是借用了教育研究的方法,而教育研究方法又是借用了通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某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21],还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不是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来建立的......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往往需要运用到几乎所有其他学科的有关方法”[22]。

2.有独特方法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一门学科在创建过程中需接受哲学方法的指导,借鉴一般科学方法,吸取各种综合性方法、横向性方法和交叉性方法的养料,但必须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在创建过程中具有方法论高度的创造性尝试,是适用于本学科理论构建的具体的发现方法、检验方法和发展方法,对本学科的创生具有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新工具意义”[23]。从这一观点推演,高等教育学必须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学者坚定地指出:“肯定高等教育学理论的学科独立性,必须同时承认或论证高等教育学方法和研究规范的特殊性”,并认为,“有无特殊的方法和理论研究规范,正是区分学科研究和研究领域的重要判断依据和标志......如果某种研究没有建立特殊的方法和理论研究规范体系,它就处于研究领域或潜科学研究的初始阶段;如果根本无法建立特殊的方法和理论规范,那么它只能是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可能成为显科学和独立的学科研究”[24]。在具体的方法论上又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多学科方法论,一种是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

(1)多学科方法论。国内最早明确提出多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学的方法论的是潘懋元,他受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学的观点:八个学科的比较概念》一书的启发,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宏观的外部关系或微观的结构研究,都涉及诸多学科,需要诸多学科的支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多学科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打破严格的学科疆界,在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上看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观点的不足”[25]。也有学者提出,相比于方法,学科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如果能从制度上保障本学科的建设者与继承者的多学科性,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26]。该观点还提出,通过

制度性保障与多学科的方法,将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将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2)新制度主义方法论。近年来,随着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兴起,有不少学者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分析诸如人事制度改革[27]、学术自由[28]等问题。在这一方法论视角中,制度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外在既定条件,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变量,它的本质是教育主体对其行为方式的选择及其选择结果。因此,制度分析不仅可用于解决高等教育制度问题,对其他高等教育现象也能作出合理而有效的解释。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与解释框架中,组织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各种高等教育组织构成了参与高等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其组织特性决定了活动中的行为取向。如何将组织理论与制度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分别从组织内部以及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去解释高等教育组织规章制度的演变过程,这些构成了制度分析的主要研究路径。

四、元高等教育学

最早提出在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里引入元教育学概念的是朱国仁,他在《元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科群建设》[29]一文中提出了元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问题,建议将这种研究思路引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领域。他着重强调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高等教育学科的地位和性质问题,二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的概念问题,三是高等教育学科的体系构建问题,四是关于高等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五是高等教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六是高等教育科学与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另外有关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在其学科化的历程中,无论是从哲学或其他更成熟的学科出发,通过寻找高等教育学的上位概念,进而演绎出高等教育活动赖以存在的最基本概念,还是从高等教育具体实践中归纳,然后通过经验提升,寻找到与实践比较相符合的概念体系,都难以完成学科体系构建之重任,进而提出研究应该回归高等教育学的“自我意识”,即进行高等教育学元研究,而这种元研究的哲学基础应定位于实践哲学。[30]

甚至有学者还认为,应该建立一门元高等教育,不直接关注具体的高等教育现象,也不直接提出理论、构建体系,而是以已有的高教理论、体系、方法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理论、体系、方法的正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原有学科方法的基础上引进逻辑论证和语言分析的方法,从而“揭露对象学科的缺陷,推动对象学科的发展”,才能“把原来对高等教育学学科零散的反思和研究综合到一个更大的背景框架中”。[31]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学本身也需要进行理论构建和反思,这种理论研究和元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界限如何划分?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是

否有必要再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这些问题都还值得商榷。

五、学科建制及学科合法化角度

近年来,一批学者跳出以往从理论到理论的分析框架,从学科制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这一类分析一般以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为出发点,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史,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已基本完成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方面的工作,现在要做的便是构建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即学科的内在制度,以此推动或催生学科划分”[32]。他们根据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如下框架来构建新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学问→学术组织→学科→课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目的”[33]。该观点还认为,判别高等教育学究竟是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应该参照学科制度化的标准及历史经验来作具体分析。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只是获得了“行政上的合法性”,其学科制度化的进程实际比称之为“研究领域”的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科制度化进程更为缓慢。[34]还有学者专门从合法化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合法化只完成了“行政合法化”和“社会合法化”两个层面,“学术合法化”这一最为根本的层面尚未达到。[35]

从学科制度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构建过程是近两年来的一种较新的研究思路。笔者认为,这种思路以学科制度构建为基本出发点,既从历史角度考察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又将这一过程按学科制度构建的三个层面(行政设置、社会认可、理论体系独立)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提出构建理论的意义和框架,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学学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近10年来对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愈来愈呈现出多学科、复杂化的趋势,学者们也逐步借用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框架,如学科学、社会学、历史学、制度研究等。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现状,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在学界并未达成共识,是需要大力攻关的课题;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仍然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复杂多样的高等教育现实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

参考文献:

[1] 方展画.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认识论问题[J].教育研究,1997,(2).

[2][4][16][17][19] 刘承波.高等教育研究与理论体系构建——兼对“公理化方法”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偏向”的质疑[J].航海教育研究,2001,(1).

[3] 赵文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取向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5] 林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偏向[J].上海高教研究,1998,(1”).

[6][7] 刘振天.“研究问题”还是“构造体系”?——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8,(4).

[8] 林毓.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1994,(3).

[9] 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江苏高教,1997,(2).

[10][18] 林杰.公理化方法对高等教育学体系构建的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1998,(2).

[11] 薛天祥,尹丽.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J].上海高教研究,1997,(3).

[12][15] 李硕豪,闫月勤.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之研究[J].江苏高教,2004,(5).

[13][14] 张洁,刘建党,张今今.高等教育学基本体系“三系统”划分法构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0 ] PHILIP G ALTBACHAND, DA VID H KELLY.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A Surveyand Bibliography[M]. Mansell Publishing Limitied,1985.

[21]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2]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3] 陈燮君.学科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4] 何云坤.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和研究规范问题新探[J].上海高教研究,1995,(3).

[25]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6] 王建华.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27] 戴绯.从制度创新角度探讨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J].交通高教研究,2002,(1).

[28]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9] 朱国仁.元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浅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2).

[30] 王珺.高等教育学的“自我意识”与元高等教育学[J].大学教育科学,2004,(1).

[31] 李均.元高等教育学引论[J].江苏高教,2002,(4).

[32][33][34] 王建华.高等教育学的演进——学科制度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35] 冯用军.高等教育学学科合法化的一种理性诠释[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9).

教育学考研各个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与方向

一、教育学原理(专业代码040101) 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基本问题、比如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与功能问题、教育体制创新问题、受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制建设问题等等。其中既有教育学原理传统的理论领域,也有近年来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新开拓的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 1、教育基本理论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理论问题。主要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元教育学、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当代教育热点和问题、教育改革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理论的比较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 2、教育哲学方向 教育哲学是多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原本科哲学专业的学生再选择这个专业比较好。注重对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哲学考察研究,着重探讨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教育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西方教育哲学思想的借鉴和批判。 3、教育文化学方向 教育文化学是以人类的教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多角度地透视并理解人类的教育活动,重点是在深入诠释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研究不同国家教育观念里各自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中体现一国怎样的教育文化等。 4、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方向 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同时,注重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与定位研究,区域教育规划研究等。如关于义务教育管理与资源配置的研究,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研究,对学校管理与规划的研究。 5、教育政治学方向 教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着重探讨教育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及二者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国内的研究一般包括:教育与政治的基本关系、教育与政治主体及其行为的各种关系、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国际化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等。 6、教育法学方向 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如何用法律规定一切教育中权利与义务问题,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完善。 7、教育社会学方向 教育社会学以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主题: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教育分流研究等。 8、教育人类学方向 教育人类学是指用人类学的概念、理论、观点和方法,描述、解释教育现象的应用性学科,旨在提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9、德育原理方向(含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 主要研究对公民整体或个人怎样进行有效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比如研究如何培养学生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为历年简答题★为历年论述题 1、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P:11~12 1)有助于我们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的观念,指导高等教育时间,提高工作的自觉性; 2)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 3)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4)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2、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P:20 局限性:1)浓厚的宗教性质;2)组织和纪律上松散性;3)教学上的繁琐性。 贡献:1)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3)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中一系列教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P:24 提出两条最基本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2)学术自由的原则。 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另外还强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认为纯粹科学的抽象思维是精神训练的极好材料。 4、政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P :44~50 作用内容: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教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教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教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教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高教机会的扩展;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作用性质:直接制约、间接性和交织融合。 5、◆◆◆★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作用P :52~56(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 高教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一般关系)经济制约着高教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制约着高教发展规模;2)经济制约高教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教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教终身体系的形成。特殊关系:1)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教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受到高教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教发展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 6、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P :58~61 1)促进了新的高教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教发展空间;2)改变了高教专业设置,极大地丰富了高教内容;3)改革了高教的层次结构;4)促使高校强化科学研究;5)强化了高等院校于产业的联系;6)提升了高教的社会地位,为高教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7、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P :65~67 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8、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P :68~71 (一)促进社会政治延续1)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2)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二)推进社会政治生活1)高教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科学化;2)

中西建筑风格概述

中西建筑风格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耸立起来。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有新颖、豪华的现代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风格以及西式建筑风格等。 一、中式建筑特点: 1、组群分布,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在中轴线上采取横向构图,把重要的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则对称地列于中轴线两侧。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2、讲究色彩的搭配。中国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不管是什么地方,都很讲究色彩的搭配,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而北方的建筑物多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如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红色的院墙,金光闪闪的屋顶,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装饰具有多样性:中式建筑物的窗是装饰的重点。窗的形状有方、圆、椭圆、花形、扇形、多角形等,窗中的格纹及种类更是多得无法统计。如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的安徽黟县西递村中,举目皆是用青灰色石料雕制而成的漏窗或花窗,多姿多彩,将一栋动楼舍装点得古朴典雅。 4、建筑物具有明显的等级规定:一般可从建筑物的屋顶式样和檐来区别。 庑殿式建筑: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它是四面斜坡、一正脊、四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屋角、屋檐向上翘起。 歇山式建筑:采用四面坡和二面坡的结合,即东西两侧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下部仍为斜坡。 攒尖式建筑:平面是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多见于坛、阁、亭、塔之顶。 悬山式建筑:屋面双坡,两侧伸出于山墙之外。有正脊一条和垂脊4条。 硬山式建筑:规格最低,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脊同悬山式。 一、西式建筑风格特点: 1、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是欧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确,造型重厚、敦实,其中有一部分最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如天津老西开教堂,它的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的塔楼3座。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色彩对比鲜明。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 2、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也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之一。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造型稳重、线条圆浑的风格恰恰相反,它以动式取胜,统贯全身、直刺苍穹的垂直线条,锋利的尖顶是其主要特征,是超凡入胜的宗教情绪的集中表现。如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南岗尼古拉教堂,为哥特式全木结构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两根交叉曲线复杂结合,线条轻快的尖拱形拱门,内部具有庞大的空间,顶上是巨大的苍隆,光线通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变作血红、紫石英和黄玉的华彩,造成一种向上的、天国的神秘幻觉,从而突出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3、复兴时期的建筑:此类建筑是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流行欧洲的建筑风格。其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人体美的对称、和谐为其意表。如矗立在上海外滩的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大理石外墙,古典式圆柱、半圆形拱穹,以拱穹为中心的对称的建筑形式,显示出庄重、华贵、典雅的审美趣味。建筑物的内顶及回音壁上有展示宗教故事的作品,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论述-1(7页)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答:步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地规模迅速扩大,国际化趋势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等教育普及化。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地学生与适龄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在15%--50%之间时,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二、高等教育多样化。随着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当今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接受高等教育。未来高等教育将逐步向多形式、多途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将变得更加灵活。(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私立或私人投入股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正在某些国家迅速地增长。(2)高等院校地规模多样化。高等院校呈现出小型、中型、和庞大三级规模。(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学科朝着更综合的学科方向发展,学习层次的多元化。(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私人资助和学费,只是比例不同。(5)学生成分的多样化。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时代将是全球化更加突出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一体化理念的一部分,它伴随着经济一体化、文化国际化、生活方式全球化思想和趋势而提出发展。国际化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活力,不但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将带来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带来了可能性。四、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等特点。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整体的质量观。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 答:大学理念是大学精神与大学传统的历史积淀与存在的标志,大学理念又是应时代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1.学术自由理念。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地大学理念,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就在于其高度的学术性,而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1、《高等教育学》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而设置的两门专业基础考试课程之一。 2、考试对象为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或同等学力人员。 二、考试范围 1、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2、高等学校的课程、专业与教学; 3、高等教育思想、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4、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5、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三、评价标准 1、全面掌握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高等教育学研究动态。 2、准确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 3、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4、能利用所掌握的高等教育理论分析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阐明自己的思想或观点。 5、能对高等教育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 1、本课程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题型及试题结构:简述题占30%,论述题占70%。 五、参考书目 1、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伯顿·克拉克等著,王承绪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主办)2000年以来各期。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特点。 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课程与专业。 五、大学的组织特性、内部结构与社会职能的变革与发展。 六、高等教育思想、制度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七、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八、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第三部分试题举例 一、简述题 1、试述通才教育观与通识教育观的联系与区别。 2、谈谈你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中小学教学过程的联系与区别的看法。 二、论述题 1、试述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分析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高等教育学的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教材体系、经验体系(或工作体系)、理论体系。请你谈谈不同体系高等教育学的特点,并着重谈谈你对建构理论体系的高等教育学的看法。 3、论述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伟大的土木工程综述

伟大的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的产物是每个人都必须与之接触,与之产生关系的。土木工程对每一个社会产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其的重要性与伟大。 一、土木工程的范畴 土木工程是利用伟大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的艺术,它包括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港口、海洋、给排水与环境工程、防灾减灾等许多内容。土木工程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通讯、教育等各项事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诸如工厂、矿井、铁路、公路、桥梁、商店、住宅、医院、学校、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统称基本建设,都是土木工程的“用武之地”。土木工程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它伴随着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拓展。 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

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共有六个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 土木工程大致经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古代-从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至17世纪中叶;近代-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300年间;现代-从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前后约7000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技术和理论的缺乏,土木工程发展很慢。远古时代,由于生存、居住和交往的需要,人类离开了自然洞窟,开始了掘土为穴,架木为桥的原始土木工程活动。最初土木工程完全取用自然材料,大约自公元前3千年,开始出现经过人工烧制的砖和瓦。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公元8世纪建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公元9世纪建的佛光寺大殿,是遗留至今较完整的中国木构架建筑。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秦代初期,李冰父子主持建造的都江堰,使在当时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巴蜀成为如今的天府之国。与此同时,欧洲大多国家则使用以石拱结构为主的房屋建筑。古罗马的券拱结构奠定了欧洲土木建筑科学的体系基础。中世纪西欧各国的建筑,意大利继承罗马的风格,而其他各国则以法国为中心,发展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新结构体系。一些文明古国的不少传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譬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公元6世纪建成的赵州桥,是世

教育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教育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下面梳理了教育学的六大从业方向。 1、普通高校,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2、出版社、报社,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工作。 3、政府单位,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超乎你的想象。 4、中小学校,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

专业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今年还出现了南京某中学几百个硕士竞争两个岗位的现象。 5、特殊教育机构,这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 6、新技术教育领域,这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包括去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授教育技术学课程以及去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做教育技术人员及网络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是随着部分高校改革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制以及高等教育学硕士持续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学硕士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学硕士就业难而高等教育女硕士就业更难。 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等教育学》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正当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专业: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指不同要求和成都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知道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证实的教学进行,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成都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文化(狭义):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宗教、政治、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简答 (1)简述教育的本质; 社会制约性;历史性;阶级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 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展; 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 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为什么说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 2.高等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3.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 (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 1.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用于迎接时代挑战; 2.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3.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4.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5.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 6.要求具有国际意识。 (6)大学职能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社会经济发展; 2.科学发展; 3.大学内在逻辑。

建筑史历年试题

1992 一、名词解释 1、营造法式 2、明柎 3、落地罩 4、 5、一颗印住宅 6、古典煮式 7、尖券 8、巴洛克建筑 9、城市居住单元 二、绘图比较 1、喇嘛塔与金刚宝座塔 三、简述特点 1、太原晋祠圣母殿平面特点 2、山西应县木塔结构特点 3、北京颐和园布局特点 4、试述欧洲“功能纹”制作特点 5、“象纹”制作手法 四、明清两代主要砖石建筑的成就展现在哪些方面 五、中国近代建筑如何受西方建筑的影响 六、简述“有机建筑”制作特征 1993 一、比较 1、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 2、《营造法式》与《建筑十书》 3、折衷主义与浪漫主义

4、唐长安与汴梁(开封城) 二、分析 1、拉萨布达拉宫 2、巴黎圣母院 3、贝聿铭创作思想 4、南京中山陵 三、绘图注释 1、罗马万神庙剖面 2、独乐寺观音阁剖面 3、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平面 4、北京天坛祈年殿立面 四、看法 1、你对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看法 2、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哪些西方可以学习1994 一、说明特点 1、唐代长安城 2、苏州拙政园 3、中山陵 4、泰吉玛哈尔陵 5、流水别墅 二、绘图 1、悉尼歌剧院造型 2、古希腊雅典卫城总平面 3、巴黎圣母院立面 4、宋代屋顶举折图 5、北京天安门立面 三、问答

1、佛光寺大殿室内艺术空间处理 2、文丘里R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介绍 3、中西古代建筑文化的比较 1995 一、基础理论 1、简述建筑起源 2、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原理是什么 3、绘一汉代明器,说明汉代建筑风格 4、绘一哥特式建筑,说明哥特式建筑风格 5、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 二、实际只是问题 1、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 2、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用石有哪几种 3、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年代、高度、结构特点及设计者 4、简述中国古建筑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5、从圆明园的兴毁谈自己的感想 三、综合分析 1、举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实例(绘图),论述其建筑理论及主要观点 2、从元大都至明清北京故宫的发展过程,分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变化 3、绘图分析南京中山陵的创作思想,兼论中国近代建筑的主要思潮 1996 一、基本概念 1、中国古建筑群体布景原则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中国古建筑的移柱法与减柱法 3、什么是巴西利卡建筑 4、巴洛克风格特点是什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教育学考研研究方向解析之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考研研究方向解析之高等教育学 和教育技术学 就全国范围而言,工商管理硕士、金融学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长盛热门专业虽然近几年来一直独占鳌头,但在部分高校,这些热门专业已经开始渐渐降温,而一些长期被视为“冷门”的专业,如教育学等,却在不知不觉之中热了起来。教师待遇的提高与工作的稳定,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教师职业独特的育人树人的魅力一直吸引着很多的热血青年。而拿到一个教育学的硕士文凭对于80年代大学扩招生的毕业生来说更是迈上光明前程的第一步。 2007年教育部大力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将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三门学科作为试点,第一批被划入了统考范围的专业课,使得教育学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现在比较热门的高等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两个专业。 一、高等教育学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20多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高等教育学以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探讨并揭示该领域中的特殊规律为主要任务。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教学论与课程论、大学生心理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系统的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独立地承担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 重点学科学校:厦门大学 随着全球高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1对人才、对教育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现代高等教育学,并改变以往计划经济下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二、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作为一个我国教育发展形势下新兴的跨专业交叉学科,教育技术学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报告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 出来。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面发展、变化的在原因。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由于关于此问题面的研究,国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 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但正如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世界艺术史?建筑卷》(志毅著,东出版社,2003.2,第73页)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 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 律的科学。(第一章,第1页) 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5—16页)?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等诸洲所接受。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 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 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 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员, 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德国、意大利。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 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 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 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6—19页)?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 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 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和大学要力争在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 产生双赢的结果。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页)?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23页)?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一点对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 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 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 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 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 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 会与未来负责。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学 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 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 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知识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