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康发展历史

金球康发展历史

金球康发展历史

2004-2013年:金球康连续十年被广州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2005年:金球康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质量、服务双优单位”

2010年:金球康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诚信服务满意单位”2012年:金球康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质量、服务诚信承诺单位”

金球康被评为“广东知名产品质量领先企业”

金球康被评为“广东知名品牌质量领先企业”

2013年:金球康成为“广东省保健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2014年:金球康公司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2014年重质守信3.15满意单位”2015年:金球康公司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2014年重质守信3.15满意单位”2016年:金球康公司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2014年重质守信3.15满意单位”

工业工程发展

工业工程发展 任何一门科学能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强有力的工具,必然存在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和动因。概略地说,工业工程发展的动因在于三个方面,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成果的支持作用和社会环境(或说经济形态),确切地说是商品经济所提供的社会发展环境。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与管理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多样化。这客观上要求必需存在着分析、设计、改善这些系统和管理的技术体系,因而本世纪初在生产力开始快速发展时,才产生工业工程。而科学技术成果如运筹学、统计学、系统工程、计算机工程及信息技术都为工业工程技术体系提供支持和手段。商品经济提供了企业竞争的社会环境,谁做得更好,谁就生存、成功,否则就会消亡。这样客观需要提供竞争的武器。因而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像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工业工程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且收效甚佳。也可说工业工程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工业工程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过程。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应从本世纪初算起,起源于美国。泰勒(Taylor)和吉尔布雷斯(Gibreth)等一批学者应视为IE的创始人。从那时起至现在工业工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二次大战结束40年代中期可称为奠基期。这个时期由于福特生产线的产生,生产系统从小规模的作坊式企业走上了较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制。由于电动机的产生与广泛应用,人

们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原始积累结束将要快速起步阶段。恰恰此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需求工厂效率提高,因而工业工程得以诞生和发展。从1895年起,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和《科学管理原理》等论著,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思想,主要是以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为主的工作研究理论。在本世纪初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科学管理既被管理者接受与采用,又被工人阶级视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而反对。这样在当时形势下人们提议将“科学管理”更名为“工业工程”。从这时起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纯技术型工程学科发展与壮大到今天。然而,科学管理并未由此而偏废。到本世纪30年代产生了行为科学,使科学管理与之相结合补充又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众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因而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与现代工业工程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今天已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大学科体系,但又紧密相联,只不过功能不尽相同而已。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为发展期。这个时期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特别是由战后经济建设的恢复需求,生产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大量流水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的三种典型的生产系统。同时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和运筹学的产生为工业工程解决越来越大的管理与生产系统规划、设计、改造、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市场竞争的焦点以资本、实力竞争为主,工业工程从早期应用工作研究解决现场效率提高发展到企业整体的设计、改善,包括工厂设计、物料搬运、人机工程、生产计划、贮存控制、质量控制等。在这一时期工业工程已不仅仅是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专

初一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评价

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评价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 ...地图的语言的是()A.方向 B.比例尺 C.图名 D.图例 2、下列不属于社区的是() A.村庄 B.邮局 C.小区 D.绍兴市 3、习惯上以和经线为界,划分东、西半球() A.0°,180° B.20°W,160°E C.20°E,160°W D.180°,本初子午线 4、绍兴解放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那么它属于() A.生活小区 B. 商业区 C.高科技园区 D.工业区 5、在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形,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形。() A.平缓,陡峭 B.山坡,山谷 C.山谷,山坡 D.陡峭,平缓 6、下列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地中海气候的是 ( ) A.意大利的罗马 B.中国的上海 C.东南亚的新加坡 D.俄罗斯的莫斯科7、在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通常确定方向是 ( ) A.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B.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C.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D.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8、王芳一家要到北京旅游,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北京的旅游信息,她最好选择() A.中国旅游图 B.浙江省旅游图 C.北京市交通图 D.北京市旅游图 读A、B两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9-10题。, 9.B地气温特点是 ( ) A、终年高温 B、夏季高温 C、四季如春 D、终年严寒 10.B地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 A.4月 B.6月 C.8月 D.12月

二、综合题(本题有3小题,共30分) 1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填出以下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A 、B 、C 、G 。(4分) (2)修建水库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有( )(2分) A.气候类型 B.海拔 C.太阳辐射强度D.坝区地质构造 (3)根据地形图,判断河流干流的流向,理由是 。(3分)(4)G处如果要发展农业,应如何发展?理由是什么?(3分) 1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结合图片,简述新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考虑)(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世界三大宗教,并回答新疆地区主要分布的是哪种宗教?(4分)

安康属汉中省,省会在安康。看看古代安康的强大!安康人应记住历史!

安康要发展,首先要让更多人知道。但是在实际和外地人接触过程中,特别是除掉安康邻近的四川和湖北人,知道安康的人还是很少。甚至感到意外的是,在已接触过的河南人当中,知道安康的人也很少,坐火车约6个小时就可以到河南宝丰呀!多数外省人不知道安康,也不弄清安康在哪个省。如果提及汉中,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外省人知道。如果偶然遇到海外华侨,提到安康是在陕西时,他们基本上都会想到西安、兵马佣、大唐这些内容,并不去分辩安康的具体身份,甚至把西安和安康扯到一起(很多外省人也是这样,他们也不想分的很清)。 如果谈到金州,知道的人更少,大连的金州更有名些。 提高安康知名度,涉及安康的文化底蕴定位问题。首先,我们这里讨论的文化底蕴,是要以经济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以学术为目的。过去,我们宣传安康时,经常说秦巴文化,我认为这样不是很有利。先余老师曾写文章,谈到要打造汉水巴文化(汉巴文化)时,我这里反对。因为,我们首先要让人家知道安康在哪个省!如果打造汉巴文化,可能更多的人搞不清安康在什么地方了。 思来想去,站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看,至少目前来讲,还是要先注意宣传秦汉文化,把安康定义为古城。秦,秦国,秦岭,大多人知道。汉,汉朝,大多人知道,汉水不很清楚位置,但是很有名,我们可以进一步给人家讲,汉水除了流经江汉平原、武汉这些地方,其上中游实际在陕西。这样,可以给外地人留下安康是在陕西,秦岭边、汉水旁的较深印像。 从历史知名度和记忆的角度讲,这样宣传是最有利的。从大旅游的格局看,很多人到陕西旅游,还是奔着西安去的,安康和西安很近,我们可以借助这个趋势,进一步推荐我们的东西,比如汉水呀(西安没有),比如古汉中(西城)呀,秦楚相争呀等等,大胆一点设想可以叫一山两岸(山是指秦岭,穿秦岭隧道到安康,就是在穿越今天的子午道,北边是西安,南北是水城安康)。有了知名度,才能吸引人家产生兴趣、才可能吸引旅游、投资,才有利于安康发展。 ***************************************************************** *****

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1-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与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1)非独立性(2)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3)原始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特征:(1)阶级性(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特征:等级性、专制型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学校萌芽 五帝时期已有“成均”和“痒”的教育场所,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商代已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 ②西周的教育 “六艺”是西周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④两汉时期的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为标准的选拔官吏。 ⑤隋唐时期的教育 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六学二馆 ⑥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1905年科举被废。 (2)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3)古代希腊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家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即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其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两种教育均脱离生产劳动。 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主要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的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特点:(1)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

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这个学期我们上了有关工业工程的学科前沿讲座,这相当于是我们与工业工程这门专业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在老师的讲解与带领下,我们对工业工程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知道了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工业工程的定义、目标以及职能、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与特点、工业工程的应用等内容。同时也使我们对工业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使我们增强了对工业工程这门学科的信心和投身于工业工程事业的决心。正如Wayne C. Turner 在《工业工程与系统工程概论》中所说的那样,“工业工程正成为少数几个有巨大魅力的、用于解决未来高科技社会中复杂问题的行业之一。社会对于工业工程师的需求是强烈的,并且在逐年增长。实际上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这种供求不平衡明显高于其他工程和学科领域,并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会长期存在。”下面我就从以上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工业工程的起源 工业工程是工业化的产物。各种工程学科早期阶段都是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开始的,实际工作者从自己或前人成功的经验中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并经过不断实践后加以归纳总结,才逐步形成某种理论。工业工程的发展也是从经验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并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弗雷德里克 .温斯格.泰勒是工业工程之父。1873年,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企业竞相引进新技术、开展合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泰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的企业管理的科学研究的。他认为当时的管理没有采用科学方法,工人缺乏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大大影响了效率。他致力于工作研究并系统地研究工厂作业和衡量方法且创立了“时间研究“。他通过改进操作方法,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采用标准化而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他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被公认为是工业工程的开端。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是另一位工业工程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动作研究”,即对人在从事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动作进行分解,确定基本的动作要素,进行科学分

传统的学业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1、传统的学业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错误质量观导致“片面追求成绩”。传统教育质量观是培养了多少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有多少人升入重点学校。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苦海”现象。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奖励导向的错误,导致学生自我认识和追求的错误。奖励制度主要是三好学生的认定制度和学科优秀学生的认定制度,并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值得奖励。这样单一的观点将导致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习惯的忽视,以及对不同学生发展方向不同的忽视。 第三,学业评价不公平。将所有的学生置于同一标准下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等级,并认为这样的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而事实上由于遗传因素、教育环境、教学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 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标准上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的方法上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评价过多地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有哪些根本性转变? 新课程要求评价学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的需要,要利于学生整体发展,即:“从精英的评价转向大众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工具评价转向成长评价”。即: (1) 整体性原则。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2) 教育性原则。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3) 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 (4) 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关于当前历史课程、教学与学业评价的若干思考

关于当前历史课程、教学与学业评价的若干思考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逸红 (丹江口市一中刘志远听课整理) 交流提要 高考综合改革下历史教学应有的坚守与改变 正在走来的新高考是与新课程相衔接的一项系统工程。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一方面,要深入正面解读改革方案,把握其精神,放大其有利因素;另一方面,要研究高校招生科目的要求,比较高考改革方案与现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哪些是一致的要求?如何做得更好、更扎实到位?哪些是高考改革倒逼下应该做的必要调整和改变?从而厘清未来教学中的坚守与改变。 一、高招专业导向对中学历史课程提出的要求 (一)高考方案与中学历史课程的相关点 2014 年9 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帷幕。按照文件精神,“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它明确把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的轨道。为此,上海市和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分别出台的方案规定:“高中学业考试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等级赋分的成绩既用于评定学业水平,又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 新高考方案中,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并以等级呈现。沪浙两个方案关于高校招生录取中选考科目的要求是一致的,“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 (二)高校招生选考历史科目的统计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招生是为大学挑选要培养的人。为此,高校制定选考科目主要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下文以部分北京高校在浙江省招生的要求,并结合上海市的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2017年约1400所高校拟在浙江省招生,首次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其中,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各校提出选考科 由表格可知,在浙江省招生的高校中,历史科目在传统文综中涉及的专业最多。从上海各高校汇总的情况看,37所本科高校共设置专业(类)1096个,大部分高校对于选考科目较少限制,但仍有41个专业涉及历史科目,略低于地理47个,远高于政治26个。较改革之前的文理分科,选学历史的学生在专业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发挥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三)高校专业对历史科目的要求分析 1.历史学类专业 历史学是有明显单一科目属性的专业,对于考生史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水平等有较

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

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 张金平 最近一段时间听课很多,收获也很多,同时还要评课。从哪些方面去评课呢?我查阅很多资料,现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再结合教材的具体叙述,最后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比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古代史”“上古人类文明”的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给人们的初步印象是原来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但是,仔细读来,就会发现这是《课程标准》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从文明起源来了解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标准》中还有不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发掘,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生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

它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历史教师只有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整合、讲授历史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科学性原则。 二、正确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理念。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整体育人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所以,主体与主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同样,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自然也不会有优质的历史课。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安排恰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正确处理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评定优质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因素。 三、要落实三维目标并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提高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能力,也不可能产生丰富的历史思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样,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一个学生不可能学完人类的全部历史知识。为此,我们必须把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限定在“普及性、基础性和

学业标准:让学业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学业标准:让学业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建立学业质量标准,是完善我国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督制度”,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调高质量上来”。 2015年,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价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研究与实践》正式出版。这是“首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标准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这项课题以北京市十余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为基础,选取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地理和小学品德与社会四个学科,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思维特征与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学段为单位、相对模糊的内容标准,转化成以年级为单位、从学生学习结果呈现的学业标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于理解又易于落实的学业水平评价指南。 一、为我国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学业标准作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在常规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基于学业标准的研究和教学改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有三十余

年历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指导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纵观国内的教育改革和研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学业标准的研究与建构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体现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等,不仅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的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但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概括性和普适性,远远满足不了科学、准确、全面地开展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实际需求。建立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学业标准,是完善我国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基本保障。 本书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中学地理四个学科作为研究样本,建构了较为完善、操作性强的学业标准体系。这一成果不仅具有国际视野,而且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对于落实课程标准,改善评价方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二、为教师科学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提供操作指南 我国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应学习的领域、主题及内容的描述,对于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以及这种要求对应什么层次的认知水平,则缺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评价建议。因此,虽然许多教师在观念上认可新课改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理念,但在实践中还是更多地倚重以考试成绩作为单一指标的考试型评价。本书结合学科教师的教学实际,在

紫阳历史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今紫阳县地,据传为古梁州之域,商代属庸国,春秋属巴,战国后期属楚之汉中郡。战国末期,秦灭巴、楚,汉水流域俱归于秦。 秦汉之际,紫阳地属益州汉中郡西城县;曹魏时属荆州西城郡西城县;魏文帝改西城为魏兴。 晋泰始三年(267),分益州立梁州,魏兴郡改属梁州。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为了安置巴山一带流民,晋廷增设晋昌、安康等郡县。宁都县治在今紫阳境内白马石,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宁都县治松溪口。 南北朝时,晋昌、安康等郡先属南,后归北。刘宋时(约于公元420年),宁都县划归安康郡辖;并分宁都县南、西城县西设广城县,隶于魏兴郡。县治在王谷(今任河)谷道中,疑为今八庙。 梁天监初,梁州西部被魏占领,梁武帝将梁州迁设西城。魏分安康郡设魏明郡,辖汉阳、宁都2县,属新设立的东梁州。西魏大统元年、梁大同元年(535),梁夺回东梁州。西魏废帝元年、梁天正元年(552),西魏大举伐梁,占领汉水上游之地,寻改东梁州为直州,撤销广城、汉阳2县,并入宁都。 北周时。沿袭西魏建置,在宁都县治增设安康郡,仍属直州。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安康郡;大业三年(607)撤销直州,同时改宁都为安康,改属金州总管府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于安康县兼设西安州,同时分设宁都、广德2县;武德二年(619)改西安州为直州;贞观元年(627)撤销直州及宁都县,将广德县并入安康,属山南东道金州西城郡。天宝元年(742)西城郡更名安康郡;至德二年(757)又更名汉阴郡,并将安康县更名汉阴。 五代时(907~960),今紫阳县地仍属汉阴,隶于金州。先后属后梁、前蜀、后唐、后周、后晋、后汉、后周领有。 北宋时(960~1127),汉阴县属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昭化军节度;南宋初沿袭北宋建置,建炎四年(1130)改属利州路。 元代(1271~1368),汉阴等县撤销,辖地归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明洪武三年(1370),分金州地设汉阴等县;洪武十年(1377)撤销汉阴,并入石泉县,后又复设,仍属金州。 正德初,川陕一带爆发农民起义。明廷于正德五年(1510)设立紫阳堡;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升为县,割金州西南、汉阴县东南为其疆域,隶于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兴安州。 清代,紫阳属陕安道兴安州。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安州升为府。 中华民国初年,紫阳隶于陕西省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道,直隶于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后,隶于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30日紫阳解放后,属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辖;1950年2月10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5月整编各区,紫阳县属安康专区。1969年,专区改称地区,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地区。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陕西精神”,下列不属于“陕西精神”的是 A。爱国守信 B。弃农兴商 C。宽厚包容 D。勤劳质朴 2下列关于陕藉作家与其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A.杜鹏程:《创业史》 B.路遥:《平凡的世界》 C.原平凹:《浮躁》 D.陈忠实:《白鹿原》 关于?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东起古长安(今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把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的国际陆路通道 B。丝绸之路?起初为丝绸贸易而开通,17世纪,意大利人皮罗德首次将之称为?丝绸之路?,即被广泛接受 C。?丝绸之路?是指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D。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途径17个国家,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22转眼之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大量涌现并且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手机、楼宇电梯间电视、公交移动电视……这些20年前的人们闻所未闻的新媒体正大行其道,并且在竞争激烈的广告市场上刮起一阵阵旋风。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新媒体之势的汹涌 B.新媒体种类的众多 C.新媒体影响范围之广 D.新媒体与广告的关系 31.改革高考制度一个关键方面就是要改革我们的招生思路,或者说改革这种 “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如果把“一考定终身”的制度逐步改革成从几个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的新制度,从一个只看高考成绩,改为用五六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就会对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大的改变,以高考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方式就会有逆转,学生高考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及创新型思维都会有很大的发展。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高考不能用来决定个人一生 B.学生的考试负担亟待减轻 C.高考制度不利于学生发展 D.衡量学生应从多角度进行

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一)

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一)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传统课程评价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具有不合理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生学业评价,强调学业过程、学生发展和活动表现,让学生学业真正满足社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课程评价;学业成就评价;学业评价;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并投身了这次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由于课程评价的特殊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课程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把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提到课程理念的地位,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意味着课程评价不仅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本身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受传统科举考试的影响,我国课程评价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实际上是预先建立一个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判断所谓学生学业成就的优劣。这种课程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属性和特征进行评价,过分强调了课程评价的选拔功能,并直接左右着基础教育活动。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教育模式中,升学率成为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硬杠子”,学生的考分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考试由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异化为教学双方片面追求的目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姑且不谈这种课程评价对学生、教师的伤害,我们也要追问:如果建立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的依据是对未来社会人才规格的预测,那么,能准确预测吗?显然,在文化、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未来社会人才规格的预测的可信程度是值得怀疑的,因而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也是不可靠的。因此,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进行课程评价的意义不大,课程评价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业本身的评价。新课程从课程评价的本质和目的出发,重新审视课程评价活动,希望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生学业评价。 一、课程评价本质 1.课程的双重价值主体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里,“根据一定标准”并不仅仅意味着“社会评价标准”,也包括“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传统课程评价(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以考试、测验为主要手段,以掌握知识多少为目标,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功能。传统课程评价的根本问题是,仅仅以抽象的社会作为课程的价值主体,忽视学生自身的价值主体地位,以异化了的所谓社会需要(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要求)为目标,并强调通过传统考试来选拔和淘汰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看,学业成就就是学生的属性,评价学生的属性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传统课程评价把学生、学生学业和学生学业成就混为一谈。 根据价值哲学,从广义的价值主体来看,学生、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均是课程的价值主体,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它对学生、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需要的满足。对学生而言,课程的终极价值是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课程或学业活动有没有价值,主要应该看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社会而言,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则期望经过学业活动,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某些属性,即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人们希望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满足学校(包括教师)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需要,也“可能”满足家庭对子女的要求,还“可能”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因此,社会是通过学生的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来间接地对学生学业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但是,问题是,具有某些社会所预期的学业成就的学生在未来社会活动中能不能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预期的贡献?事实上,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可见,课程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其中最基本的是学生个人与社会这两个价值主体。课程或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 一、备课组长应在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本年级本学科 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好教学进度。 三、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制订课时计划,讨论的要求,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四、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开展教学研究,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并做好记录。集体备课时,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就教材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提出意见,其他教师一起研究探讨。要求每次备课组活动不少于40分钟,做到“三定四统一”(三定:定时间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落实;四统一: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核);填写好备课组活动记录表,每月按时交科组长检查,学期末汇总给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交教科处备查。 五、组织本组教师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做好期中和期末考的命题工作,客观地检查教学质量,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减轻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六、组织本组教师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负责本备课组织活动的考勤登记工作等。

七、对新教师的教学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具体、细致、耐心地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其教学、使他们能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八、学期末做好期末总结与成绩分析工作,收集、汇总好本备课组老师的教学工作手册、学年论文、课件资料等,收齐、核查无误后交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统一上交教科处存档、备查。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复习课被改革遗忘了,所以,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历史复习课教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型。历史复习课还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1、单纯地疏通历史知识点。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点”连成“片”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历史知识点,只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本应兴趣盎然的历史也失去了兴趣。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工业工程学科形成和发展

1、工业工程学科形成和发展 ●了解工业工程在国内外发展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P7-主要介绍了IE在美国和日本发展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P9主要介绍了国内IE 学科的发展及在企业中的应用。 ●了解工业工程学科形成的四个阶段; P3-科学管理时期(工业工程的缘起)、运筹学时期(工业工程有了理论基础)、定量和精细化时期(计算机的出现,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决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时期(网络化)。 ●理解工业工程与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工业工程是工程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侧重研究生产、技术、和工程管理类的问题;而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则是侧重财务、人事、金融等商务行政性的管理行为。就学科的设置而言,一般工业工程设在工学院,工商管理设在商学院。工业工程主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而工商管理则主要以社会科学为基础。 联系:工业工程的研究职能和工商管理的研究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了解科学管理时期工业工程学科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P4-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甘特,甘特图;(上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他见书。Shewhart统计过程控制 ●理解工业工程的定义及研究职能X围。 P10-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P11-职能:1-7点,也大致构成的IE学科的几大模块。 2、生产率和竞争力 ●了解生产率定义; P25-产出和投入之比。 ●分类及各自含义; P25-全部要素生产率、部分要素生产率、国家生产率(含义见书) ●了解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P26-内部因素: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外部因素(详细见书)。 ●了解生产率与质量及就业之间的关系。 P27-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随之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详细见书) 3、产品决策和生产方式 ●了解需求的构成及分解; P43-构成:趋势、周期性、随机、突变。 分解:可用一般数据处理方法。(在需求预测的定量分析方法中会有分解方法的介绍,作为概念只要知道是数据的定量处理即可。) ●了解定性预测的方法; P44-一般定性预测:根据底层经销人员提供的数据进行预测。

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

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 第一小节一、对50年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历程的回顾 学生学业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教育评价的改革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然,也受到人们对评价认识的制约。因此,对教育评价,乃至于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崔允漷先生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中说:“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变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试图通过不断完善选拔鉴别功能的单一考试的变革来驱动整个评价体系变革的历史。” 50 年来,全国的高考、中考等“高利害性”的考试,还包括各个地区的统考,占据着学业评价政策的核心。诚然,高考、中考一直在进行着改革。但是不管怎样变来变去,它始终以选拔和鉴别功能为轴心,这一根本功能没有改变。所以说,基础教育体系的评价改革,往往是这样的变革的不断的复演。 20 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教育评价政策强调的是考试次数的减少,出题的要求降低等,以减少由于过度强调考试的选拔、鉴别功能,给师生们带来的沉重负担。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减负,对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除此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前瞻性的评价方面的改革政策。这样政策的延续,使得我们的考试更加侧重选

拔与鉴别,而这种选拔鉴别性的考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我们学生学业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是深重的。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我们的课堂,甚至于还伸延到课外。我们来看一道题,这道题是幼儿园升小学的一道入学考试题。这个题目是这样的:有1到9,九个数,将它们分类,比如说一类是1、3、5、7、9,另外一类是2、4、6、8。这是以奇偶数为标准分类的。问:如果把数字分成三类,分别是“1、3、7、8”,“5、9”,“2、4、6”,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呢?我们初看这个题目,都感觉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当我们看到答案之后,更觉得啼笑皆非。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3、7、8,是读第一声,5、9是读三声,2、4、6是读四声。这样的考试,通过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仅在我们的小学、中学的课堂上出现,并且还前移到了幼儿园升小学的考试当中。这样评价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片面地追求标准化答案,片面地关注书面测验等。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评价后,学生的成绩还要被晒出来,和其他同学进行排名比较,这样的排名还会影响到他在教室中座位的次序。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样的评价最终只能让学生一次一次地获得挫败感,甚至感觉到对学习的厌倦。学校老师为了追求高分,追求评价的好结果,于是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机械训练。这种强化的训练,不能不能使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长足进步,有时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