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重点

中医临床方剂重点
内科
肺系常用方剂主要由以下几类药物组成:
①疏风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紫苏、荆芥之类疏风散寒。李时珍谓“麻黄为肺经专药,肺病多用之”;桂枝《本草正义》谓治“祛营卫之风寒”;荆芥《本草纲目》谓治“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这类药物味辛性温,能发散风寒,祛邪出表,消除病因。如桑叶、菊花、薄荷、蝉蜕、柴胡之类疏风清热。桑叶并能清肺润燥止咳,柴胡轻清升散,善于退热,无论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皆可应用。
②化痰止咳平喘药:如半夏、陈皮为化痰常用“二陈”;桔梗,旋覆花一升一降,疏利肺气;白前、前胡降气化痰;瓜蒌、贝母清热润燥化痰。止咳平喘如用麻黄、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适用于新久咳嗽;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并能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止咳;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③清肺热药:有肺中实火可用黄芩、石膏、知母、芦根、花粉、竹叶之类。热毒炽盛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金荞麦、射干等以清解肺中实热。若清虚热可用地骨皮,银柴胡、白薇之类。
④补肺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之流,这类药专为补气之用。
⑤滋肺阴药:如南北沙参、天麦冬、玉竹,此为滋补肺阴而设。
⑥温肺化饮药:如干姜、麻黄、细辛、配此在于消除病因、宣通肺气、温化水饮。
⑦敛肺止咳药:如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罂粟壳味多酸涩,以敛肺止咳。

肺系常见的配伍形式约有以下几种:
1、疏风散寒宣肺:以疏风散寒药宣肺为主,配伍止咳平喘、化痰药物而成。适用于风寒束肺,肺失清宣者。代表方如三拗汤、麻黄汤等。
2、疏风清热肃肺:以疏风清热肃肺药为主,配伍宣肺化痰,清泄肺热药物而成,适用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者。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等。
3、疏风清肺润燥:以清宣肺热、润肺药为主,配伍益气生津、止咳化痰药物而成,适用于风燥伤肺,肺津不足者。代表方如清燥救肺,沙参麦冬汤、桑杏汤等。
4、燥湿化痰:以燥湿化痰药为主,配伍健脾利湿药物而成。适用于痰湿蕴肺,肺气上逆者。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等。
5、清热化痰:以清热化痰药为主,配伍生津凉血药物而成。适用于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者。代表方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丸、清金降火汤等
6、温肺化饮:以温肺化饮药为主,配伍敛肺止咳、泻肺平喘的药物而成。适用于寒饮伏肺的证型。代表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
7、补肺益气:以益肺敛气药为主,配伍止咳、化痰平喘的药物而成。适用于肺虚气弱,升降无权者。代表方

如补肺汤,四君子汤等。
8、滋养肺阴:以润肺生津为主,配伍清肺化痰的药物而成。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火内灼的证型。代表方如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等。

心系常用方剂主要由以下几类药物组成:
①安神药:如朱砂、磁石、龙骨、琥珀之类重镇安神。朱砂《本经》谓“养精神,安魂魄”;龙骨、琥珀《别录》皆谓“安魂魄,定五脏”。这类药物来源于矿物,质重,有镇静安神之功,故称“重镇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之类养心安神。酸枣仁《别录》谓治“烦心不得眠”,柏子仁《本经》谓“主惊悸,安五脏”,远志并有化痰作用,痰蒙心窍,神志失常者。这类药物来源于植物,性平和,有滋养心血之功,故称“养心安神”药。
②开窍药:如麝香、牛黄、冰片、苏合香、石菖蒲之类。用于神识昏乱。麝香为开窍第一要药。牛黄能开窍定惊,清心豁痰。冰片辛香走窜,“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故常与麝香为伍。苏合香性温,可豁阻滞之痰,辟秽浊之气。石菖蒲能化痰浊以开窍。
③活血化瘀药:川芎、乳香、没药、郁金等活血兼行气,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牛膝等活血祛瘀,丹参应用范围广,还能安神、凉血。此类药物适用于心血瘀阻,脉络不通者。
④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瓜蒌、贝母、远志之类专为豁痰所用。
⑤清热泻火药:竹叶,黄连、黄芩、栀子之类善清心火,心火旺盛可以选用。
⑥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之流,这类药专为补肺脾之气,并能补气生血。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甘草、大枣能补中缓急。
⑦补血药:如当归、熟地、芍药、首乌等,此为养血而设,且当归又能活血,赤芍偏于凉血散瘀。
⑧补阴药:如麦冬、玉竹甘寒,能补心肺之阴,沙参,天冬,石斛能养肺胃阴生津,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偏补肝肾阴,此类药物临证可以灵活选用。
⑨补阳药:肉苁蓉、巴戟天、仙茅、淫羊藿之类能补肾壮阳,且前二者性润不燥;杜仲、枸杞等补肝肾,菟丝子、紫河车等补肾益精。

心系常见的配伍形式约有以下几种:
1、清心泻火:以清心泻为药为主,配伍镇心安神,补养阴血药物而成。适用于心火炽盛,心火上炎者。代表方如朱砂安神丸、导赤散等。
2、通阳泻浊:以化痰泄浊通阳药为主,配伍宽胸行气药物而成,适用于痰浊壅阻之胸闷痛、气短、喘促者。代表方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等。
3、豁痰开窍:以清化痰热开窍药为主,配伍理气化痰药物而成,适用于痰热扰心,心惊,烦燥,不寐者。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等。
4、活血通脉:以活血通络药

为主,配伍行气药物而成。适用于心血瘀阻,心脉不畅者。代表方如血府逐瘀汤、失笑散、桃红四物汤等。
5、化饮宁心:以温阳化饮药为主,配伍健脾利水、活血化瘀药物而成。适用于水饮凌心,心阳不振者。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味、真武汤等
6、清心开窍:以清热解毒药为主,配伍养阴清热、化痰的药物而成。适用于高热昏迷、神识不清等温热入心包的病证。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等。
7、益气养心:以补益心气药为主,配伍活血通脉、养心宁神的药物而成。适用于心气虚者。代表方如养心汤等。
8、温补心阳:以温补心阳药为主,配伍补益心气的药物而成。适用于心阳衰弱,及心阳欲脱的重证。代表方如参附汤、四逆汤、保元汤等。
9、养血宁心:以补血养心药为主,配伍益气生血、养心安神的药物而成。适用于心脾两虚或心血不足者。代表方如归脾汤等。
10、滋养心阴:以滋养心阴药为主,配伍养心宁神,补血养心的药物而成。适用于心阴不足,阴虚火旺,心神不宁者。代表方如天王补心丹、养胃汤等。

脾胃常由以下几类药物组成:
①消导药:如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等。具有消食导滞,解除饮食停滞等作用,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消导药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增加行气导滞之功。
②理气药:如柴胡、枳壳、枳实、佛手、香橼、青皮、厚朴、木香等。理气药大多芳香而燥,能行散而疏通气机,消除气滞。肝郁气滞化火者常配清肝火药。
③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等。“脾喜燥而恶湿”,芳香化湿药性味多辛苦温,具有醒脾和中开胃之功,常与理气、利湿、温里、健脾药配伍同用。
④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郁李仁、杏仁、蜂蜜等。促进排便的目的是排除肠道积滞,促进肠腑的蠕动。
⑤补益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百合、黄精等。气味大多甘平,专为脾胃虚弱而设。

脾胃常见的配伍形式约有以下几种:
1、辛开苦降:常用辛开苦降药,平调肠胃寒热,药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等,配以人参、甘草补气和中药组成方剂,适用于邪在胃肠,以致升降失职,寒热互见,虚实夹杂的肠胃不和证。代表方如清中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左金丸等。
2、疏肝健脾:常用理气疏肝或养血活血药如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白芍、当归等,与健脾助运药如白术、茯苓、甘草等配伍组成方剂,适用于肝气郁结,肝脾不调,或津聚痰凝,或日久化火之证。代表方如芍药甘草汤、四七汤、化肝煎、丹栀逍遥散等。
3、通腑泻下:“腑以通为

用”,常用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实积等药物大黄、芒硝、火麻仁等,再根据热结、寒积、燥结的不同以及人体素质差异,适当配伍,可组成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和攻补兼施剂,适用于腹痛、便秘等症。如寒下剂适用于肠胃热结证,常用寒下药大黄、芒硝、芦荟配伍行气的枳实、厚朴等,代表方如六磨汤、更衣丸、大承气汤、枳实导滞丸;温下剂适用于肠胃寒积证,常用大黄、巴豆配伍温里药如附子、干姜等,代表方如温脾汤、半硫丸;润下剂适用于肠胃燥热津伤的燥结证,常用火麻仁、杏仁、肉苁蓉配伍益气药、养阴药,代表方如黄芪汤、润肠丸、麻子仁丸、济川煎等;临床里实积滞而正气亏虚者,常配伍当归、生地、麦冬、玄参等补益药而成攻补兼施之剂。
4、温中降逆:以温中散寒药为主,配伍和胃降逆药物而成,适用于寒邪偏胜,阻滞中焦,胃失和降所致的胃痛、呕吐、呃逆等。代表方如丁香散、丁香柿蒂汤、丁香透膈散、小半夏汤等。
5、燥湿和胃:常以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浊药如苍术、藿香、白豆蔻等为主,配伍理气、解表药组成方剂,适用于湿浊中阻,脾胃失和所致胃痛、呕吐、泄泻等。代表方如不换金正气散、藿香正气散、平胃散等。
6、理气活血:常以活血化瘀之丹参、桃仁等,配伍理气药组成方剂,适用于病程日久,气滞血瘀阻于中焦所致胃痛、噎嗝等,代表方如启膈散、通幽汤、丹参饮等。
7、健脾益胃:常以补益脾胃为主,配伍清泻胃火之药组成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之虚证或虚中夹实证,代表方如益胃汤、补气运脾汤、驻车丸、连理汤等。

驻车丸 《千金要方》
【组成】黄连360克,炮姜120克,当归180克,阿胶180克。
【主治】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
【功效】滋阴,止痢。
【歌括】
驻车丸内用黄连,阿胶当归炮姜选,
滋阴止痢此方能,阴虚久痢急服煎。


肝胆常由以下几类药物组成:
①利湿退黄药:如茵陈、虎杖、金钱草之类为治疗黄疸常用的药物。茵陈为退黄要药,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如茵陈蒿汤。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如茵陈五苓散。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如茵陈术附汤。
②疏肝理气药:青皮、香附、川楝子、佛手、乌药、橘核等。疏肝理气具有疏理肝脏气机,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气郁日久化火者常配伍丹皮、栀子等清肝泻火药,

如栀子清肝汤。
③平肝熄风药:羚羊角、钩藤、天麻、僵蚕、蜈蚣、全蝎等。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适应证状有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麻震颤,手足蠕动,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脉弦而细,或猝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④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龙骨、磁石等。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证。
⑤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龙胆草等。用具有清除火热作用的方药治疗火热炽盛证、气分证的治法。
⑥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牛膝、红花、郁金、延胡索、三棱、莪术等。常用于瘀阻于肝所致的胁痛痞块等。川芎辛温,功擅疏通,能上行头目,下行气海,为血中之气药,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

肝胆常见的配伍形式有以下几种:
1、理气活血: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常同行气药同用,因气行则血行,亦可配伍清热、补气等治法使用。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胁痛、积聚、头痛等。代表方剂有化积丸、调营饮、芎芷石膏汤等。
2、行气化湿: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配伍健脾化湿、芳香燥湿等药,适用于肝脾不调,气郁湿阻之证。代表方木香顺气散、中满分消丸、加味不换金正气散等。
3、清热退黄:以利湿退黄药为主,配伍清热利湿解毒凉血药物而成。适用于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肌肤所致的阳黄证、急黄证。代表方如《千金》犀角散、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汤、甘露消毒饮等。
4、温阳利水:以淡渗利水药为主,配温阳化气药物而成,适用于水湿内停之鼓胀,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等。
5、行气化痰:以化痰药为主,配伍行气之品或搜风通络药物而成,适用于痰气郁滞所致瘿病、风痰阻络之中风。代表方四海舒郁丸、真方白丸子、解语丹等。

肾系常由以下几类药物组成:
①补气药:补气药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之类。这类药物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均具有补气的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
补气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元气等,此外,某些药物分别兼有养阴、生津、养血等不同功效,还可用治阴虚津亏证或血虚证,尤宜于气阴(津)两伤或气血俱虚之证。
②补血药:补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楮实子等。补血药甘温质润,主入心肝血分,广泛用于各种血虚证。使用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即所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若兼见阴虚者,可与补阴药或兼有补阴补血作用的药物配伍。
③补阴药:补阴药如南北沙参、天麦冬、黄精、旱莲

草、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鳖甲之类。本类药性味以甘寒为主,能滋养肝肾之阴,主要归肝肾经。本类药均可补阴,并多兼润燥和清热之效。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热邪伤阴或阴虚内热证,常与清热药配伍,以利阴液的固护或阴虚内热的消除。如阴虚兼血虚或气虚者,又需与补血药或补气药同用。
④补阳药:补阳药如仙灵脾、巴戟天、杜仲、川续断、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冬虫夏草等,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诸证。主要适应于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
⑤温里药:温里药如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蜷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⑥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如猪苓、茯苓、薏苡仁、泽泻、冬瓜皮、玉米须等。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
⑦利尿通淋药:利尿通淋药如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萹蓄、瞿麦、海金沙、石韦等。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泄,寒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⑧固精缩尿药:固精缩尿药如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刺猬皮等。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某些药物甘温还兼有补肾之功。适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带下清稀等证,常与补肾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治。本类药酸涩收敛,对外邪内侵,湿热下注所致的遗精、尿频等不宜用。

肾系常见的配伍形式约有以下几种:
1、温补肾阳:以补阳药为主,配伍温里药物而成。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代表方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2、补肾固摄:以补肾药为主,配伍固精缩尿药物而成。适用于肾虚不固遗精、滑精。代表方如金锁固金丸、缩泉丸、水陆二仙丹


3、补肾纳气:以补肾纳气药为主,配伍益精血药物而成。适用于肾不纳气证。代表方如人参胡桃汤、参蛤散。
4、温肾利水:以温肾通阳药为主,配伍燥湿、渗湿利水药物而成。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水肿。代表方如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5、滋养肾阴:以滋肾阴药为主,配伍制火药物而成。适用于肾阴亏虚的病证。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饮。
6、补肾填精:以补阴药为主,配伍补气、补血、补阳、清热药物而成。适用于虚损劳伤,阴阳亏损,气血不足的夜梦遗精,精衰神疲,腰腿软弱。代表方如河车大造丸。
7、滋肾(阴)降火:以填补肾阴药为主,配伍清泄相火药物而成。适用于肾阴不足,虚火偏亢之病证。代表方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8、阴阳并补:以补肾药为主,配伍益气药物而成。适用于肾气亏虚,肾元不足,腰酸,耳鸣,头晕等。代表方如大补元煎。

气血津液常由以下几类药物组成:
①补气药: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之类。这类药物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可用于气虚之证。
②补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楮实子等。用于血虚之证。
③补阴润燥药:如南北沙参、天麦冬、黄精、旱莲草、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鳖甲之类。本类药性味以甘寒为主,用于阴虚燥热之证。
④补阳药:如仙灵脾、巴戟天、杜仲、川续断、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冬虫夏草之流,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用于阳虚之证。
⑤理气药:药如柴胡、青皮、香附、川楝子、佛手、乌药、橘核等,具有疏理肝脏气机,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用于肝郁气滞证。
⑥活血药:药如川芎、丹参、牛膝、红花、郁金、延胡索、三棱、莪术等,常用于瘀血内所致的肿块等。
⑦利水药:如猪茯苓、薏苡仁、泽泻、冬瓜皮、玉米须等。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饮消退。用于水饮内停之证。
⑧收敛药:如五味子、龙骨、牡蛎、糯稻根等,用于表虚汗多之证。
⑨清热药:如黄连、黄芩、大黄、丹皮、山栀、石膏、知母等,用于热盛致致血证、郁证、癌症、消渴等。

气血津液常见的配伍形式约有以下几种:
①固涩药配补益药,以收标本兼顾之效。有实邪者,如气虚多汗,用牡蛎散;
②止血剂配活血剂,以防留瘀,如失笑散。
③止血药配泻火药,如泻心汤、十灰散等。
④理气药配活血药,如血府逐瘀汤等。
⑤化饮药配温阳药,饮为阴邪,非温不化,如苓桂术甘汤、济生肾气丸等。
⑥理气药配化痰药,如半夏厚朴汤等。

肢体经络常由以下几类药物

组成:
①祛风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细辛之类。羌活《药性论》谓治“手足不遂,口面歪斜,遍身顽痹”;独活《药性论》谓治“诸风湿冷,皮肤苦痒,手足挛痛”;防风《别录》谓治“四肢挛急”;细辛《本经》谓“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皮肉麻木)”。这类药物味辛性温,能祛邪出表,消除病因;除湿宣痹,通调津气;缓解痉挛而使肝系筋膜得舒,为了突出解痉作用,才以风药名之。风者,筋脉挛急之象也。
②行气药:由于祛风药多具辛温行气作用,所以多数方剂未配专门行气之品,偶亦选用陈皮、厚朴、紫苏等药,取气化则湿化之意。
③活血药:如当归、川芎、赤芍、牛膝、姜黄之类。配此可以畅旺血行,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④燥湿行津药:如苍术、白术、乌头、半夏、防己、茯苓之流,这类药专为祛湿之用。
⑤舒缓筋脉药:如木瓜、白芍、甘草、大枣,此为筋脉挛急而设。
⑥温阳散寒药:如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配此在于消除病因、宣通气血、温化水湿。
⑦清热药:如秦艽、黄芩、黄连、黄柏,这类药是针对气郁化热的热痹而设。

肢体经络常见的配伍形式约有以下几种:
1、祛风宣痹:以祛风药为主,配伍行气、活血、除湿药物而成。适用于风邪偏胜,游走疼痛的行痹。代表方如防风汤、蠲痹汤等。
2、散寒宣痹:以温阳散寒药为主,配伍舒缓筋脉,活血行津药物而成,适用于寒邪偏胜,疼痛较剧的痛痹。代表方如乌头汤、薏苡仁汤等。
3、除湿宣痹:以燥湿行津药为主,配伍调气活血药物而成,适用于湿邪偏胜,重着而痛的着痹。代表方如肾着汤、防己黄芪汤等。
4、清热宣痹:以清热除湿药为主,配伍祛风活络药物而成。适用于气郁化热的热痹。代表方如白虎桂枝汤、宣痹汤、木防己汤、当归拈痛汤等。
5、补虚宣痹:以祛风除湿药为主,配伍补气血、滋肝肾的药物而成。适用于本虚标实的证型。代表方如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汤等。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炮)
【功效】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歌括】桂枝芍药知母汤 ,术附麻甘与姜防。
身体尪羸肢节痛,寒热错杂此方彰。


外科
消、托、补三法是针对疮疡初期(肿疡)、中期(脓疡)、后期(溃疡)三个不同发病阶段的临床证候特点,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

的指导下制定,对有效地指导中医外科临床病证的治疗十分重要。
1、消法
消法是指用多种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尚未化脓的疮疡吸收消散,是治疗疮疡最理想的方法。故《外科证治全生集》说:“以消为贵”。
消法主要包括
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清热祛瘀法:仙方活命饮
清热利湿法: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柴胡渗湿汤
通里清热法:大黄牡丹汤
温阳通滞法:阳和汤
理气化痰法:海藻玉壶汤
消法的组方配伍特点
清消法:清热解毒药为主:银花、地丁、蒲公英、连翘、三黄等
配伍疏散风热药:荆芥、防风、麻黄、桂枝、柴胡、羌活、独活、白芷、桑叶、牛蒡子、连翘等。如仙方活命饮中的防风、白芷。
配伍清热泻火药:三黄、栀子、石膏、知母、龙胆草等。如普济消毒饮中用芩、连等。
配伍活血化瘀药:如红花、桃仁、丹参、川芎、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等。如仙方活命饮中用归、芍、乳、没等。
理气药:柴胡、香附、木香、青皮、陈皮、郁金等。如仙方活命饮,舒肝溃坚汤中用陈皮、香附、柴胡等。
配伍化痰软坚药:半夏、贝母、桔梗、杏仁、茯苓、牡蛎、海藻、昆布、白芥子、瓜蒌等。如仙方活命饮、阳和汤等。
祛湿药:苍术、厚朴、半夏、薏苡、滑石、车前、茯苓、泽泻等。如五神汤中用茯苓、车前等;萆薢渗湿汤中萆薢、菖蒲等。
泻下通里药:大黄、芒硝等。如大黄牡丹汤等。
温消法:辛温宣通药(温经散寒药)为主:肉桂、桂枝、附子、炮姜、 干姜、麻黄、白芷、细辛等,如阳和汤中用炮姜、肉桂、麻黄;薏苡附子败酱散中用附子等。
在配伍上可加半夏、白芥子(阳和汤等)化痰、祛湿、活血、软坚之品。
2.托法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虽说本法主要适用于疮疡的中期。但通过现今临床和古代文献的研究发现,托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它既适用于肿疡和溃疡,也应用于虚证或实证。实证宜于托毒,虚证宜于补托。一般来说,托法可分为托散(或称清托)、托溃和补托三类。
2.1托散法:即与消法密切配合,托里散之。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局部焮热,气滞血瘀,热盛肉腐,脓将成而未成,根盘不深,形症在表。此时,宜以消法为主,辅以疏气活血、芳香散郁或解表的透托药,如归尾、赤芍、桔梗、白芷、乳香、没药等。
2.2托溃法:本法可使脓早成速溃而毒泄。热盛腐肉欲成,消之不应,托散未已,就应当促其脓成速溃。组方时针对病因以托法为主,辅以消法,佐以扶正之品,如穿山甲、皂角刺等


穿山甲、皂角刺为最有代表性的透托药,两者“走窜很快,透脓极易,……(对于)坚块漫肿,借其流动窜透作用,也可以消散它的凝滞。若有脓成肉里,深藏筋骨,不易透达,则可用此,并加川芎,能使肿势高突,透达于外,提深就浅……”(张赞臣《中医外科诊疗学》)赵炳南认为:山甲、皂刺生用时穿透力强,长于冲散托溃,适用于肿疡未溃;炒用穿透力缓,长于化瘀托散,适用于脓疡已溃,瘀血腐肉未尽;炭用穿透力弱,长于活血生肌,排解余毒,适用于脓溃已久而余毒未尽者。(初:配清解消散药以消肿疗痈;中:配托毒排脓药以脓溃毒泄;后:脓溃一般不用,但脓出不畅肿难消可用。)
2.3补托法:针对正虚邪实或正虚邪衰等情况,以扶正托毒外出,或托里护心,防止毒邪深陷。具体可分为两种。
2.3.1脓已溃者,使肉早生:脓疡已溃,脓溢而气血耗,新肉难生,使用补托法。常用药生黄芪、当归等。
2.3.2气血虚者,托里补之,其组方原则以补药为主,但在具体应用时,又有三种情况
①脓溃日久,气血已虚,除全身虚象外,局部肌寒肉冷,脓液清稀或少,疮面苍白无肉芽等,应用补托。②气血素虚,外受邪毒,无力溃脓,必用内托,同时包括阴证在内。③正虚邪盛,毒气攻冲脏腑,必须提深就浅,托里护心,积极救治。
3.补法
采用补益药为主,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法则。适用于疮疡溃疡后期阶段为主。
病类 病机 主要症状 治法方药
溃疡后期 气血两虚 溃后不敛,脓水清稀 气血又补:八珍汤
阴虚 全身阴虚症状 六味地黄丸等
阳虚 新肉难生,肌冷肉寒 桂附地黄丸等
脾胃虚弱 食少便溏 参苓白术散等
湿浊中阻胃失和降 胃纳不振,胸闷欲呕舌苔白腻 异功散二陈汤等
胃阴不足 阴虚,口干少津,舌光红,胃纳不馨 益胃汤等
仙方活命饮 《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3克 贝母6克 防风6克 赤芍6克 当归尾6克 甘草6克 皂角刺6克 穿山甲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金银花9克 陈皮9克
【用法】水酒各半煎,取汁分服。疮疡已溃者禁用。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方义】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前人称之谓“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然单用清热解毒,则气滞血瘀难消,肿结不散,又以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疮疡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更用辛散的白芷 防风相配,通滞而散其结,使热毒从外透解;气机阻滞每可导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贝母、花粉清热化痰

散结,可使脓未成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本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溃坚诸法为主,佐以透表。行气、化痰散结,其药物配伍较全面地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本方与普济消毒饮食均为清热解毒之法,但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本方则通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歌括】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剌酒煎佳。

透脓散 《外科正宗》
【组成】黄芪12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炒穿山甲3克 皂角刺5克
【用法】水煎,取汁分服。
【主治】脓毒不透。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溃脓。
【方义】本方所治脓毒不透,是由毒邪深蕴,脓成难溃所致。治宜托毒溃脓。方中黄芪益气托毒排脓,为君药。臣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溃坚排脓,穿山甲又能活血通经。五药合用,共奏托毒溃脓之功。
【歌括】透脓芪归芎甲皂,补益气血溃脓好,脓毒不透疮漫肿,脓成难溃胀痛疗。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30克 肉桂(去皮,研粉)3克 麻黄2克 鹿角胶9克 白芥子6克 姜炭2克 生甘草3克
【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克),日二次。临床效果胜过水煎服。
【主治】阴疽。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义】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方用姜炭、肉桂温热之品为臣。脾主肌肉,姜炭温中,破阴通阳;寒在营血,肉桂入营,温通血脉。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两味合用,既能使血气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胶补而不滞。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是补血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经络,补养精

血而扶阳气。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而布阳气,使筋骨、肌肉、血脉、皮里膜外凝聚之阴邪,皆得尽去,故以阳和名之。
【歌括】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妇科
中医肝证用药探析
常见证型
肝郁气滞
肝郁化热
肝经湿热
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肝郁气滞—肝郁化火—损伤阴血—阴虚阳亢
逍遥散 加味逍遥散 黑逍遥散 杞菊地黄丸
柴胡疏肝散 滋水清肝饮 天麻钩藤饮
肝证配伍结构
疏肝理气药:柴胡、香附、橘叶、陈皮、乌药、川楝子、陈皮等
养血柔肝药:当归、芍药等
活血和血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牛膝、益母草、丹皮等
清肝泄热药:黄芩、栀子、龙胆草、茵陈等
平肝潜阳药:菊花、天麻、钩藤、石决明、磁石等
滋阴养血药:生地、熟地、山茱萸等
四物汤在妇产科中的配伍应用
四物汤配伍本意、功能、主治。
配伍演变
1.配伍温经散寒暖宫药
温经汤《校注妇人良方》:四物汤去地黄加肉桂、莪术、人参。治寒凝血滞之月经不调、月经后期、小腹冷痛。
少腹逐瘀汤:四物汤去地黄加小茴香、官桂、干姜、失笑散、延胡索。治寒凝血瘀之痛经。
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四物汤加艾叶、香附、吴茱萸、官桂、黄芪、续断。治宫寒虚冷之月经不调,带下清稀,妊娠腹痛及不孕等。
荆防四物汤:四物汤加荆防。治产后血虚外感风寒。
2.配伍清热调经安胎药
芩连四物汤:四物汤加黄芩、黄连。治血虚有热之闭经。
先期汤:四物汤加黄芩、黄连、知母、黄柏。治血热之月经先期、量多。
清热调经汤:四物汤加黄连、丹皮、桃仁、红花、延胡索、香附、莪术。治血热兼气滞血瘀之痛经。
清肝引经汤:四物汤去川芎加丹皮、栀子、黄芩、川楝子、茜草、牛膝、茅根、甘草。治肝经郁火之经行吐衄。
顺经汤:四物汤去川芎加沙参、茯苓、黑芥穗、丹皮、牛膝。治肝肾阴虚之经行吐衄。
加味五淋散:四物汤加栀子、黄芩、车前、木通。治湿热下注之子淋。
当归散:四物去地黄,加黄芩、白术。治胎热之胎动不安。
3.配伍活血行气药
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治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淋漓不净。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四牛桔梗。治瘀血闭经。
膈下逐瘀汤:桃红四四去柴地,加乌药、灵脂、香附、丹皮、延胡。治瘀阻痛经。
过期饮:桃红四物加香附、莪术、肉桂、木通、甘草。治瘀阻月经后期、量少,小腹胀痛。
4.配伍补益扶正药
圣愈汤:四物汤加参芪。治气血虚弱,不能摄血之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神疲

体倦。
八珍汤:治气血两虚之痛经。
人参养荣汤:八珍汤去芎加陈皮、黄芪、肉桂、远志、五味子。气血两虚,月经后期。
当归芍药散:四物去地加苓术泽泻。治血虚妊娠腹痛。
当归饮子:四物汤加荆防、黄芪、首乌、白蒺藜、甘草。治血虚经行风疹。
胎元饮:四物汤去芎加四君去苓,再加陈皮、杜仲。治气血两虚之胎漏、胎动不安。
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汤去桂苓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治气血两虚之胎漏、胎动不安。
毓麟珠:八珍汤加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治肾虚不孕。
养精种玉汤:四物汤去芎加山茱萸。治肾虚不孕。
5.配伍疏肝理气药
定经汤:四物汤去芎加柴胡、菟丝子、山药、茯苓、荆芥。治肝郁肾虚之月经不调,先后无定期。
下乳涌泉散:四物汤加柴胡、青皮、木通、王不留行、花粉、漏芦、白芷、穿山甲、桔梗、甘草。治肝郁之产生缺乳。
由此可见,四物汤通过加减,可治妇科诸多病证“虚能补、瘀能化、热能清、寒能散、郁能疏”
《伤寒明理论》:“四物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

二仙汤《上海曙光医院验方》
【组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各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用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主治】肾阴阳两虚、虚火上扰之围绝经期综合征。
【功效】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
【方义】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火、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全方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泻火药同用,以适应阴阳俱虚于下,而又有虚火上炎的复杂症侯。由于方用仙茅、仙灵脾二药为主,故名"二仙汤"。

泰山磐石散
【方名】 泰山磐石散
【出处】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五。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人参(3克) 黄芪(6克) 白术(6克) 炙甘草(2克) 当归(3克) 川芎(2克) 白芍药(3克) 熟地黄(3克) 川续断(3克) 糯米(6克) 黄芩(3克) 砂仁(1.5克)
【功用】 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 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1]
【用法】 上用水一盅半,煎至七分,食远服。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后,方无虑也。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固胎元;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补血调血以养胎元;续断合熟地益肝肾而保胎元;砂仁调气安胎;糯米补脾养胃,黄芩与白术合用有安胎之功。诸药配合,使气血调和,冲任得固,自无堕胎之患。
【方歌】 泰山磐石八珍寻

,减苓(零)加芪(七)砂仁芩,
续断糯米泉水煎,胎孕屡堕保儿神。

逍遥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释名〗 王子接曰:“逍遥,说文与消遥通,庄子逍遥游经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组成】 甘草微炙赤 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 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共为散,每服6-9g,加煨姜,薄荷少许,同煎汤,温服,日三次,亦用丸剂,每服6-9g,日服两次。
【方歌】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肝血,柔肝体,帮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兼制柴胡疏泄太过;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促进气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薄荷——辛凉,助柴胡以疏肝气、解郁热;煨姜——辛温,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术以健脾胃。诸药相配,体现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四物汤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异名:地髓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四)、大川芎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组成: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用法: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功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治:

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方论: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儿科
一、儿科用药原则
1.治疗及时正确,处方审慎;
2.用药轻巧简洁,灵活有效;
3.注意顾护脾胃,助运防伤;
4.重视先证而治,防止传变;
5.掌握用药剂量,恰当适中。
二、儿科常用治法及例方
1.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风热外感:银翘散、桑菊饮
2.止咳平喘法 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
寒痰内伏: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
痰热内蕴:定喘汤、麻杏石甘汤
3.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丹毒、疮痈等。
表里俱热:栀子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阳明里热:白虎汤
湿热留恋:白头翁汤、甘露消毒丹
湿热黄疸:茵陈蒿汤
热于营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
火毒炽盛: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心经火热:导赤散
肝胆火旺:龙胆泻肝汤
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4.凉血止血法 主要适用于诸种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
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
成药:云南白药
5.安蛔驱虫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肠道虫证,如蛔虫、蛲虫等。
蛔厥:乌梅丸
驱蛔:追虫丸、下虫丸,使君子、苦楝皮驱姜片虫:槟榔驱蛲虫,大黄、使君子,百部煎剂灌肠
6.消食导滞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病等。
保和丸、消乳丸、鸡内金粉、枳实导滞丸。
7.镇惊开窍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等病证。
暴受惊恐:朱砂安神丸、磁朱丸
热极生风:羚角钩藤汤
热入营血: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
痰浊上蒙:苏合香丸
感受时邪秽浊之气:行军散、玉枢丹
8.利水消肿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
阳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五皮饮、越婢加术汤
阴水: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真武汤
9.健脾益气法 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小儿泄泻、疳病及病后体虚等。
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补中益气汤
10.培元补肾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

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桑螵蛸散、参蛤散
11.活血化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如肺炎喘嗽、哮喘口唇青紫,肌肤有瘀斑瘀点,以及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有痞块等
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桃核承气汤
12.回阳救逆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证候。
四逆汤、参附龙牡救逆汤
七味白术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3克,藿香叶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
【用法】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或水煎服。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功效】健脾止泻。
【方义】此方乃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乃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藿香、木香、葛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组成四君子汤,功能益气健脾;藿香芳香化湿,无湿不成泄;木香功能理气健脾,木克土,肝气平则脾气健;葛根功能升阳止泻。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止泻之功。
人参五味子汤 《幼幼集成》
【组成】人参3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北五味6克,麦冬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者。
【功效】益气健脾。
【方义】此方体现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之法。方用四君子汤之义,功在益气健脾;土为金之母,健脾则脾气盛,母能令子实,则肺气不虚;麦冬、五味子配伍养肺阴、固表止汗,阴阳互根,阴液足则阳气不虚;生姜、大枣配伍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肺之功。


骨伤科
常用伤科治法
初期(攻):
攻下逐瘀法:大成汤、桃核承气汤等
活血祛瘀法: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络效灵丹,五逐瘀汤等
清热凉血法: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小蓟饮子等
开窍通闭法:苏合香丸等
中期(和):
和营止痛法:和营止痛汤,正骨紫金丹
接骨续筋法:接骨紫金丹等
舒筋活络法:舒筋活血汤等
益气固脱法:独参汤,参附汤,参附龙牡汤等
后期(补):
益气养血法: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补益肝肾法: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虎潜丸等
附:补养脾胃法: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一)骨伤早期(攻)
具体治法有攻下逐瘀、行气活血、清热凉血和开窍通闭。
1.攻下逐瘀法: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血留瘀、腹胀、便秘或小便闭,证属阳明腑实,年轻体壮者。多见于脊柱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损伤,腹后壁血肿引起的便秘、腹痛拒按等。
可用大成汤加减,亦可用桃核承气汤加减

。另外,《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以大黄、桃仁、穿山甲、当归、红花、柴胡、天花粉、甘草为伍,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临床疗效显著。
2.行气活血法:清?王清任有独到的治疗经验。
头部有瘀者,方用通窍活血汤;
胸胁有瘀者,方用血府逐瘀汤;
腰腹有瘀者,方用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四肢肌肤有瘀者,方用身痛逐瘀汤;
另外,亦可酌情选用桃红四物汤、张锡纯活络效灵丹等加减。
3.清热凉血法:可选用犀角地黄汤、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及小蓟饮子等加减。
4.开窍通闭法:适用头部损伤,包括临床晕厥期、复苏期和恢复期。
晕厥期昏迷不醒,可用苏合香丸灌服;
复苏期表现为眩晕、嗜睡、胸闷、恶心,则选用羚角钩藤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恢复期表现为虚烦、失眠、惊悸、怔忡,则选用天王补心丹或归脾汤加减。
(二)骨伤中期(和)
骨伤中期多表现为瘀肿已消,气血不足。中医学治病求本,此期以养气血、舒筋骨为治疗原则。
临床上常用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及益气固脱法。
5.和营止痛法:代表方如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6.接骨续筋法:本法适合用于损伤中期,肿胀基本消退,骨位已正,筋已理顺,骨折端已初步连接而尚未坚者,即“新生”阶段。常用方剂如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八厘散、续骨活血汤等。
7.舒筋活络法(祛痹通络法):代表方如蠲痹汤、舒筋活血汤、活血疏筋汤、舒筋汤等。
8.益气固脱法:急用独参汤灌服之,并可用参附汤加当归、黄芪、生龙骨、生牡蛎回阳救逆。
(三)骨伤后期(补)
肝肾同源,肝血充盛则筋得濡养,肾精足则骨骼强壮,筋骨损伤日久必累及肝、肾。骨折后期,各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此期以恢复为主。
依据中医学“肾主骨生髓”、“肝主筋”的理论,临证用益气补血和补益肝肾立法进行治疗,可加快患者康复。
9.益气补血法:可选用八珍汤,以补气养血;归脾汤合补中益气汤,以补脾益气生血。
10.补益肝肾法:常用方剂有健步虎潜丸、大补阴丸、六味地黄汤等。另外,肾阳虚者用右归丸,肾阴虚者用左归丸,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大成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大黄12克、芒硝6克(冲)、枳壳10克、厚朴10克、当归10、红花6克、木通6克、苏木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内蓄、腹胀便秘者。如胸腰椎骨折后见腹胀便秘等。
【功效】攻下逐瘀。
【方义】《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有“人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的记载。这一治疗原则为后世治跌仆损伤者所遵循。方中重用大黄攻逐瘀血,芒硝助大黄泻热逐瘀,枳壳、厚朴、陈皮破积行滞,木通通行血脉,甘草和中解毒。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组成】柴胡 9g 瓜蒌根9g 当归9g 红花6g 甘草6g 穿山甲(炮)6g 大黄(酒浸)12g 桃仁(酒浸)9g
【用法】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方义】本方证因跌打损伤,瘀血滞留胁肋,气机阻滞所致。胁肋为肝经循行之处,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气机阻滞,故胁肋瘀肿疼痛,甚至痛不可忍。治当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共为臣药。当归补血活血;瓜蒌根“续绝伤” (《神农本草经》),“消仆损瘀血”(《日华子本草》),既能入血分助诸药而消瘀散结,又可清热润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瘀祛新生,气行络通,胁痛自平。
接骨紫金丹 (《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硼砂、乳香、没药、血竭、大黄、归尾、骨碎补、自然铜、地鳖虫各3克
功用:祛瘀止痛,续筋接骨。
主治:筋伤骨折,瘀血内停。
方义:骨碎补、自然铜、地鳖虫活血疗伤,续筋接骨;骨碎补兼能补肾。乳香、没药、血竭、大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归尾养血活血,硼砂消肿防腐。


五官科病证处方原则及例方
五官位于人体之上位,因火为阳邪,其性升腾上炎,最易上冲头目,故火邪易引起五官之疾。《儒门事亲》中云:“目不因火则不病”,其说虽有偏颇,但反映出火邪容易引发头面五官疾病。所以治疗五官科疾病较多使用清热类方药,同时还有许多其他治法,五官科常用方以下几类药物组成。
①祛风药:如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菊花、薄荷、柴胡等。有祛风解表、消肿止痛、止痒收泪及退翳等作用。适用于风热外袭之五官疾病,内外障眼病,耳部疼痛,尤其是外障眼病初期。
②清热药:如石膏、大黄、黄连、金银花、蒲公英、丹皮、赤芍之类。清热药药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毒、退红消肿作用。适用于热毒火邪引起的各种热证五官科病,清热药可细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

、清热明目等。
清热泻火药多性寒味苦,寒能清热,用于火热上攻头目的眼病,常用药有石膏、知母、大黄、栀子、夏枯草、黄连、黄柏、龙胆草等;
清热解毒药适用于热毒炽盛的五官疾病,常用药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等;
清热凉血药适用于热入血分所致的胞肿如桃、白睛红赤、白睛溢血、瞳神紧小、血灌瞳神、断耳疮、喉痈等五官疾病,常用的药物有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等;
清热明目药多以清肝明目为主,多用于肝热所致的眼病,如黑睛生翳,绿风内障等,常用药物有夏枯草、决明子、桑叶等。
③祛湿药:如石菖蒲、茯苓、车前子之类。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内障眼病、水湿停聚清窍的耳鼻喉疾病。利水祛湿药可细分为芳香化湿、利水渗湿药两类。芳香化湿药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有化湿醒脾、行气和胃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苍术、石菖蒲等。利水渗湿药此类药具有淡渗利湿作用,用于水湿停滞或湿热引起组织水肿的各种疾病,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地肤子等。
④化痰药:如半夏、胆南星、贝母、瓜蒌、昆布之类。化痰药具有祛痰、消痰、软坚、散结作用。这类药专为用于治疗眼部肿块、结节,神膏混浊,眼底渗出、机化,痰浊困结耳鼻咽喉诸窍而致的耳眩晕、耳胀耳闭、喉痹等疾病。
⑤理血药:如白茅根、侧柏叶、丹参、桃仁之类。理血药可分止血药和活血化瘀药两类。
止血药适用于出血性五官疾病。常用的止血药按其作用分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药等。凉血止血药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如白茅根、侧柏叶等;收敛止血药用于各种出血初期,如仙鹤草、白及等;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眼部出血,如蒲黄、茜草、三七等。
活血化瘀药具有行血、祛瘀、消肿、定痛等作用。适用于血滞或血瘀所致的耳目出血久不吸收,胞睑肿块、结节,眼底渗出、变性,耳部固定性疼痛等。常用的药物有川芎、丹参、红花、桃仁、泽兰、牛膝、茺蔚子、郁金等。
⑥退翳明目药:如蝉蜕、谷精草、白蒺藜、秦皮等。配此在于祛风退翳、清肝明目。
所列六类为五官疾病常用方剂组成药物,临证组方,应该根据病性的寒热,病情的偏胜,决定以某一类药为主。再适当选配其他药物而成。常见的配伍形式约有以下几种。
1、祛风清热:以祛风清热药为主,适用于风热为患的外感五官科疾病,如外障眼病、孔窍闭塞类疾病。代表方如银翘散、新制柴连汤等。
2、泻火解毒:以清热解毒药为主,适用于实热毒邪所致的五官疾病。代表方如泻肺饮、黄连解毒汤等。
3、利水祛湿:以渗水

利湿药为主。适用于湿邪外侵或内生所引起的一切眼病,如胞睑浮肿、眼底渗出、水肿等,全身见体倦困重,胸胁痞满,纳呆便溏,苔腻等湿邪表现。代表方如五苓散、抑阳酒连散等。
4、理血法:以活血化瘀或止血药为主。适用于血瘀于局部或出血性五官科疾病。代表方如生蒲黄汤、桃红四物汤等。
5、疏肝理气:以疏肝药为主,配伍补益、活血祛瘀药物而成。适用于因肝气郁结而致气机不调的一切五官疾病。代表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6、补益法:以补益药为主。适用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五官疾病。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八珍汤等。
7、退翳明目:以消障退翳药物为主。适用于黑睛生翳,以促进翳障的消退,减少瘢痕形成。代表方如石决明散、滋阴退翳汤等。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银花、牛蒡子各9克,苦桔梗、薄荷各6克,竹叶4克,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各5克。
【用法】上杵为散,每次服用6g,以鲜芦根煎汤代水煎服。亦可作丸剂、片剂。
【主治】风热外袭之五官疾病,外障眼病,胞睑红肿,耳部疼痛。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义】方中重用银花、连翘,既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又芳香辟秽以祛秽浊之邪。薄荷、牛蒡子辛凉以疏散风热,清利头日,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虽辛而微温,但配入大队辛凉解表药中,可去性存用以助银花、连翘辛散透表之力。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胞睑红肿渐退,耳痛渐愈。
【应用】
1.辨证要点:风热之邪初犯,风邪为甚,故辨证以胞睑肿胀、痒甚,耳部灼热疼痛及舌苔薄黄,脉浮数为要点。
2.加减变化:热重者加赤芍、丹皮、当归以凉血活血、消肿散结;若痒甚者,加桑叶、菊花以助祛风止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睑腺炎、外耳带状疱疹等。
【歌括】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风热煮勿过。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洒炒龙胆草、柴胡各6克,炒黄芩、酒炒栀子、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各9克,泽泻12克,当归3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头目,目赤,耳鸣耳聋。
【功效】清肝泻火。
【方义】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入肝胆经,为凉肝猛将,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黄芩、桅子亦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清热,车前子、木通、泽泻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易伤阴血,上述诸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祛邪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