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研究综述_康晓梅

体育旅游研究综述_康晓梅
体育旅游研究综述_康晓梅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文昌,郭伟编著.现代旅游学(第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2. 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 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 查尔斯·R·格德纳, J·R·布伦特·里奇著李天元,徐虹, 黄晶译.旅游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 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 克里斯·库珀等主译张俐俐, 蔡利平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1. 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著.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2. 王健民著.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3. 宋子千著.旅行社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4. 孙宗虎,肖书民编著.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5. 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16. (美) 马文·塞特龙, 佛瑞德·德米科, 欧文·戴维斯著.张凌云, 李天元译.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7. (加) 罗伯特·C. 刘易斯, 理查德·E. 钱伯斯著.徐虹主译.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8. (加)刘易斯等著.谢彦君等译.饭店业营销案例(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9. 戴斌等著.饭店品牌建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0. 巫宁编著.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1. (美) 约翰·沃德,乔·佩帕德著.吴晓波,耿帅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2. 肖江南. 旅游信息管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3. 陈志辉,陈小春. 旅游信息学.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4. 贾鸿雁. 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5. 黄娟琴. "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国土资源遥感,2004,(3) 26. 波林·谢尔登著,武彬译.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 旅游学刊,1995,4. 27. 保继刚等著.旅游景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28. 李俊清,石金莲编著.生态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9. 张超著.旅游目的地产品差异化理论与实践.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30.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1. 马耀峰,李天顺, 刘新平著.旅游者行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2. 黄翔著.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3. 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4. (英)约翰·斯沃布鲁克(John Swarbrooke)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5. A.J. 维尔著.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旅游景区管理论文题目借鉴

旅游景区管理论文题目借鉴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热潮铺卷开来,目前旅游景区管理成为重中之重,今天xxx为研究此领域的同学们精选了111个关于旅游景区管理的论文题目,欢迎各位同学借鉴。 旅游景区管理论文题目一: 1、地方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2、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文献研究综述 3、国内景区管理研究十年--基于《旅游学刊》的综述 4、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5、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探讨 6、长白山旅游景区管理问题研究 7、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智慧旅游视角下的景区游客管理体系研究 9、五台山景区管理研究 10、基于环境认知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方式的态度测量 11、推行生态型旅游景区管理

12、浅析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3、优化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对策研究 14、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5、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6、旅游景区管理改革创新研究 17、智慧景区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18、试论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基于网格化的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研究 21、旅游法背景下景区管理的游客满意度研究 22、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景区管理 23、庄河市旅游景区“四维互动”管理模式研究 24、西安旅游从业人员景区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 25、景区拥挤度评价体系研究 26、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的智慧 27、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 28、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 29、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云和梅源梯田景区管理创新实践探析 31、我国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研究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意义及分析,以期为未来我国体育旅游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旅游发展现状意义;策略分析 1、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1.1我国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景观及自然风景。中国历史悠久,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当然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更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温泉、江河、湖泊、海滩、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在东北各省有天然滑雪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数十个;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1.2我国体育旅游缺乏政策扶持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当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体育旅游的管理部门还很不明确,体育与旅游部门之间很少相互配合管理体育旅游项目,体育旅游资源很难得到全面的整合。这些都是导致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缺少优惠政策扶持,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由于资金的不足,

导致我国许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 1.3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很少前面两点是从实践角度去探索,但同样可以看到,在理论研究方面,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很少,因此制约了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产品的开发、营销,也制约了体育旅游行业向更深层次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引进的方法。 2、发展体育旅游的意义 2.1体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离不开体育方面的参对旅游的选择机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体育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尚处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比较稀缺,因此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非均衡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1】首先,所有的体育场地都是开展体育旅游不可缺少的资源,如奥运比赛场馆、训练基地等。虽然西部地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相对落后,但却拥有一批国内著名,甚至于亚洲一流的体育训练基地,尤其以高原训练基地别具特色,如昆明海埂训练基地、红塔体育基地等。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开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最新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

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隋映辉.城市创新:山东半岛城市创新圈及其构建[J].山东经济,2004(9):85-88. 孟祥林.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京津冀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中国城市化,2013(1):55-60. 陈延斌,程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24. 李宏,胡智慧.国外技术转移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12(5):1-32. 任锦鸾,吕永波,郭晓林.提高我国创新政策水平的综合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4. 刘岩.美国科技创新体系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D].锦州:渤海大学,2013. 马敏象,屈娥,李金玲.美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运作经验及借鉴[J].云南科技管理,2012(2):46-50. 王经亚,陈松.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9(8):203-206. 司徒唯尔,席与亨.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制比较研究的启示[J]. 管理纵横,2010(13):12-13. 武学超.美国联邦政府提升大学技术转移能力政策的价值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12(39):88-95. 王俊,任真.韩国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4):32-38. 孙占芳.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1):87-88. Zhang Bo,Tao Qiuyan.Research of SME s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from multiple perspcetives[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2(1):124-136.. 金廷芳.2011.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97-98. 梁鹏,李江.2013.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8):191-194. 施晟,卫龙宝.2012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J].中国农村观察(4):14-28.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综述论文.docx

成功承办了99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 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首 次突破200亿,达到204 亿,比1998年增长49。 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 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 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云南素有" 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 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 个方面1、多样性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 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 在海拔764~6740 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 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 更是

体育旅游的发展与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体育旅游的发展与研究文献综述学生姓名褚佳美 专业班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13级1班学号541314020104 院(系)体育学院 指导教师李展(讲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

体育旅游的发展与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体育旅游作为一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交叉学科以其独特的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特点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觉在近年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快速而迅猛的发展逐步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时尚旅游活动。而观赏性体育旅游常常以大型体育赛事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具有极强的号召力。目前已成为和正在成为国内外最主要的体育旅游形式,发展前景广阔。 体育赛事的特征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空间大市场大潜力大。体育旅游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旅游市场的一种新型项目、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领域在我国正成为当今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吸引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而观赏性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最常见、最直接的旅游方式,是其核心组成部分。根据的搜寻结果,年以来国内以观赏性体育旅游为主题发表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目前还很缺乏,大都是从体育旅游和赛事旅游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现将有关的资料归纳如下: 关键词: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国内外体育旅游现状观赏性体育旅游现状体育赛事体育文化 一、概念: 综观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可见,体育旅游被众多国内外学者定义。国外体育旅游主要分为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两大板块,我国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深入。 认为体育旅游指旅游者离开常驻地小时以上以参与、参观和欣赏具有体育明显特征的非商业性活动。提出一切主动或被动参与体育活的形式且参与形式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其目的可以是为了非商业利益也可以为了商业利益但必须是离开常驻地和工作地的出游行为。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活动。指出体育旅游是渡假过程中涉及参与和观战的体育旅游活动。长积日本提出了体育旅游指将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的这样一种活动的观点。英国在他们合著的《体育旅游》一书中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是通过活动、场地和参与者之间特殊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体育旅游导轮》柳伯力陶宇平中对体育旅游的界定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夏敏慧在她的博士论文《海南体育旅游的开发研究》中将[1]体育旅游定义为以旅游和体育为双重目的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20811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学号2010 系(部)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2012 年10 月26日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关心的焦点也集中在旅游地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因而乡村旅游地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在供求关系链上寻找供需协调平衡。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核心获取有利于旅游地发展的信息, 关键词:乡村旅游、满意度 一、相关概念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 于1965 年首次用于营销学。上世纪70 年代, 美国学者Pizam 等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研究为游客满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测度等方面。我国的游客满意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研究文献较少, 而且国内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内地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 Kolter ( 1996)指出, 满意度是体验与期望两者间差异的函数, 因此顾客满意度是来自于对产品之功能特性或结果的知觉, 以及个人对产品的期望, 两者比较后形成其感觉愉悦或失望的程度。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 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 ~10%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 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法国在1998 年, 2/ 3 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程度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据Allen,et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反之,经济部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 1997 年, 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

旅游文献综述

南通大学 信 息 技 术 检 索 作 业 论文题目:现代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 姓名:顾鹏斐 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班级: 132班 学号: 1315052037 指导老师:钱智勇 日期: 2015年5月4日

现代旅游体验要素 顾鹏斐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 正文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第一阶段,观光旅游。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第二阶段,休闲旅游。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第三阶段,体验旅游。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 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而Cohen(1979)认为,旅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第10卷第3期 体育科学研究V o.l 10,N o .3 2006年9月Sports Sc i ences R esearches Sep .,2006 收稿日期:2005-10-31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2003DGQ 3D 112);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 B03123);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十五0规划 (第二期)项目(2003E09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Schoo l o fG eograph i ca l Sc i ence ,Fu jian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Fuzhou 350007,Chi na 作者简介:孟铁鑫(1982)),男,浙江绍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开发和规划。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孟铁鑫 摘 要:国内对于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体育旅游需求研究和体育旅游影响研究4个方面,对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 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体育旅游;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G 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06)03-0013-04 Su mmary of Do m estic Research on Sport Touris m MENG T ie -x i n Abstrac t :Dom estic theo re ti ca l research on sport tour is m is i n the ascendant .Through t he ana l y si s o f research docu m ents con - cerni ng t he sport tour is m i n Ch i na ,t h is paper presents a su mm ar i zed account o f Chi na p s researches on the sport touris m i n four aspects of re levant concepts defi n i ng,t he present sit uation and prospects of s upp l y o f spo rt t our i s m,researches on the require - m ent o f sport tour i s m and researches on t he i nfl uence of sport tour i s m.T he paper a l so puts f o r w ard som e fi e l ds and directi ons to wh i ch spec ial attention shoul d be pa i d i n the days to co m e . K ey word s :Ch i na ;sport tour is m;touris m research 0 引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就出现了体育旅游新动向,并渐成新潮流。20世纪末,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体育与旅游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的不断发展,两门学科的切合点和交叉点日益扩大,体育旅游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研究领域也日益扩展。但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完善的学科研究体系。近年来,在广大旅游、体育和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旅游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文献的综述,不仅可以及时反映出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进展、学术动态、学术水平,从中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我国体育旅游现阶段的发展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 综观国内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文献,对于体育旅游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体育旅游保障体系的架构等几方面。 1.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内容涉及资源的分布、开发原则、开发模式、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总体来看表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1.1 建立在分区域的个案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显著 许多研究者结合具体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本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开发优劣势、品牌策

浅谈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期末论文

浅谈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景区管理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了对游客的管理, 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后果, 如环境污染、文物的破坏、游客的投诉等等, 给旅游景区造成了重大损失。在这些由于对游客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中, 旅游景区失去的不仅是金钱, 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游客对景区的信任, 从而使景区的经营活动陷入困境。 游客管理指景区经营管理者以游客为管理对象,对游客在景区内活动全过程的组织、管理, 以保证景区内的旅游活动能长期稳定的发展。由管理的目标差异出发, 可以将游客管理分为环境负面影响管理和游客体验管理。一方面,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需要一定的面向游客的管理措施。另一方面, 游客在一定时空中总是容易集中, 局限于某些季节、部分时段及少数景点, 容易造成拥挤、等待等不愉快的旅游体验。因此, 游客管理还必须考虑对数量众多的游客如何有序组织, 以维护正常的游客游览和娱乐的问题。根据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游客管理模式分为环境导向型、游客导向型、环境-游客导向型三种。环境导向型管理模式上要适应于自然景观或文物古迹类景区,游客导向型游客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人造景区,环境-游客导向型管理模式则介于二者之间。 游客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合理有效的游客管理对旅游景区的维护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环境内涵,实现旅游景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最大化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及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出现了资源损毁、游客满意度下降,旅游需求减退等使多方利益蒙受损失的情况。游客管理在我国景区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得不到重视,相当部分景区只有在旺季时才将游客管理作为景区工作的重点。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管理。过度重视旅游经济效益,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目标重点在于如何吸引大批量的游客,缺少对大批量游客对景区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考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部分地方为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促使游客消费,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充耳不闻;即使部分大的景点实行游客管理,通常也是在旅游旺季将旅游工作的重心倾向于游客管理,但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旅游管理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 吴旷恒 体育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是在当前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着管理与规划结合不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较差等问题,影响了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为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必须要针对当前问题,加快体育旅游管理与规划工作,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加快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不断推出新的体育旅游产品;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借助全民健身的“东风”促进体育旅游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一、前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完美结合的体育旅游恰好能够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释放身心压力、运动健身、拓宽眼界等需求,因此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 体育旅游是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旅游领域,其基础是各地区不同的体育资源,而对于游客最大的吸引力也来自于这种具有深刻地方特色并融合大自然“野趣”的魅力。不同于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人文历史旅游等旅游活动,体育旅游的根本在于旅游活动与体育活动的紧密结合,这就造成了体育旅游活动独特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新的享受资料消费的形式。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旅游经济在我国的经济总体格局中

所占地位虽逐年上升但是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体育旅游在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以欧洲著名的旅游国家瑞士为例,该国依托于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每年仅滑雪旅游一项就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超过1500万人次的光顾,其经济产值达到70亿美元。再以地处地中海沿岸的“靴子”意大利为例,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成熟的足球旅游业,这一情况在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城市同样如此。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体育旅游开展现状 作为一个有着辽阔疆域、56个民族、复杂气候与地理环境条件的国家,我国发展体育旅游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辽阔的疆域以及复杂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地理环境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56个民族在各自发展的进程中均形成了具备自身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民族条件。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旅游发展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体育活动紧密相关,诸如河南省的“少林武术节”、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湖北荆州的“端午龙舟节”等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吉林省地处北疆,自然环境独具特色,每年冬季时间长、冰雪期长,为开展以滑雪为中心的体育旅游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包括长春市净月潭滑雪场、吉林市的北大湖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在内的诸多滑雪场以及由此举办的滑雪节均为吉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除了以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为主体开展的体育旅游活动,我国较为小众的体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