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2.正义【柏拉图】

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

个人正义:理性起领导作用,激情辅助理性,两者共同对欲望加以节制和控制

城邦正义: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理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勇敢和节制服从智慧的领导

3.政体三要素

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政体都由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这三要素构成,如果这三部分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的机构,各要素的组织不同则由以合成的政体也不同。亚里士多德将议事机能视为最高要素,应赋予其最高权力。但还不能看做三权分立,因为亚里士多德所述的三权不具有独立性和相互制约性,而且在三个机构之上耸立着一个所谓的“优良的立法家”。

4.《雅典政制》

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史,是亚里士多德对158个城邦政治制度进行综合调查的成果的一部分。他自觉运用历史和经验的研究方法,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历史与现实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理论,是当时极有创见的做法。书中他详尽阐述城邦、公民、政体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共同体的存续取决于政体的存续,政体比法律更根本。根据统治者人数多少和是否以为城邦共同利益服务为目的,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在书中他指出各种政治变革原因,及防止的办法,体现了他的政体论。

5.自然法

产生于希腊时代,指遍及宇宙,与人的本性一致,并支配宇宙和人的普遍法则,是正义和法律的基础。

6.城邦

所谓“城邦”就是以一个设防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不大的一片农村所构成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7.绝对主义

在政治上,“绝对主义”(专制主义)一词指称这样一种政府形式,即国家的全部权力集中于某个个人,即统治者手中,其意志便是法律。其他所有人皆服从统治者,而不得分享其权力,因此该权力是无限和绝对的。政治绝对主义意味着被统治者完全不享有个人自由。

8.国家主权【布丹、格老秀斯】

布丹:主权是超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主权与国家合一,布丹第一次提出此概念,主权是一个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没有主权就不能称其为国家

格老秀斯:主权是其行为不受另一个权力的限制和支配的权力,对内最高,对外独立。国际活动的主体是国家

9.社会契约论

契约论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由于自然状态不安全,理性指导人们订立契约,即订立契约转让自然权力给个人或集体,从而换取公共力量的保护,即国家

10.自然权利【斯宾诺莎、杰斐逊】

斯宾诺莎:每个人生来就有生存权这一最高的自然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求自己的利益。“一切人的幸福即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自我保存权利。

杰斐逊: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2.古典自由主义

发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通常被视为由于工业革命和随后的资本主义体制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以理性和个人主义为基础。

内容:思想自由,财产自由和政治自由

13.公意

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意志

是卢梭国家理论的基础,卢梭认为政府的统治意识只能是公意,是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公意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和依据,公意享有最高权威,不同于私意,众意,公意是个人意志的真正融合,服从公意就是服从自由,不服从的要强迫其服从

14.人民主权【卢梭】

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是完全绝对、神圣的。具有不可转让性,不可分割性不能被代表及绝对性,国家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职能之分,但主权表现在立法权,立法权必须属于全体人民

15.政治自由【孟德斯鸠】

内涵:公民无人身安全之忧

外在:公民言论自由,他强调政治自由受制于法律并与权力滥用对立,法律立法重视公民的荣誉,财产和生命自由,保证公民各项自由,否定公开确认不平等,任意践踏人民权益的法律是专制主义

16.代际契约

通常,把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关系称为代际契约关系。不仅是生者与生者之间,而且是生者与后人之间的契约

17.法制【洛克】

强调依法行政,即用法律约束和限制王权,其目的和价值目标是尊重和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洛克由法律思想出发,极力反对专制制度,强调国家必须以正式的,经常有效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进行统治

18.分权与制衡【孟德斯鸠】

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的分立,而且三权之间的制约与均衡,以权力约束权力,目的是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三种权力分开掌握与行使,彼此相互合作和制衡,从而保证了公民的政治自由和国家的正常运行,防止权力滥用

19.自然状态

国家之前的状态,是一种非真实的状态,是国家学说的逻辑前提,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20.宪政

宪政就是国家依据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宪法进行活动,以充分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为目的,以科学规范国家权力的运作为保障,以宪法精神的充分贯彻为樗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概括来讲就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政治为核心,法治为基石,人权保障为目的。

二.命题或名句解析

1.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所提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这个命题集中代表了普罗塔格拉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错误观点,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他触及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表明了人类认识的进步2.离开了城邦,人非神即兽

亚里斯多德阐述了城邦的本质和目的,在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上,持整体主义观念,他把城邦比作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完善其自身,亚里斯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因为人类生活在城邦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得以在城邦中完成,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人的本性在城邦生活中才得以充分体现,他才能真正的人

3.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西塞罗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国家带有契约成分

一.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国家和法律是人民的共同财产。因此,国家的权威来自人民的集体力量。对国家来说,人民的幸福就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正当且合法地行使政治权力则是人民的共同权力。

二.国家是人民的事业,那么国家应该是由伦理的目标和道德的纽带联系起来的一个集合体,决不是纯粹的功利集体,否则国家将失去其本质。

三.“一个共同的协定”和“参与互利行动的愿望”是人们走到一起形成“共同体”的前提。因此,国家带有契约的成份。

四.国家是一个法人团体,这个团体拥有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和共同权力。因此,国家可以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帮助其成员建立一个公正的政府,为其成员提供互利互助、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使人人受益.

五.国家自身和它的法律要永远服从上帝的法律--自然法。因为自然法代表着至高的理性和正义,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因此,它超越了人的选择和人所订立的制度,是更高一级的正义统治。

4.思想自由,行动守法

是斯宾诺莎全部政治学的最终结论

思想自由

财产权、信仰和思想自由权永远由个人自己保存。人们在订立契约成立国家时,放弃的只是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了自由思考之权。

行动守法

在社会政治问题上,斯宾诺莎认为国家和法律是决定社会存在的力量,是人的各项权力的保障,他相信自由就是服从法律,人越自由便越自觉遵守他的国家的法律,服从他所属的统治权的命令

5.因信称义,不靠事功

15—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思想,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真正的基督徒,首先应该做到内心信仰上帝,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真正的信仰,无论靠什么功行都不能获得释罪、自由和圣洁,成为上帝的儿女。人的灵魂获救在于内心的信仰,无需依赖事功,也就是不必服从教会规定的各种宗教仪式。

6.自由是法的规定性

是黑格尔关于理念的观点,强调自由与法的关系是直接统一的,法不是对自由的外在约束,它本身就是意志自由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体现,真正的自由包含着限制,社会和国家对个人人性的限制,不是对自由

的否定而是实现自由的条件

7.“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是: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即道德法则。是由18世纪德国思想家康德提出的名言,康的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你的行为不能只根据个人意愿和爱好,而要与普遍道德法则一致行动才是有道理的,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是大家应该普遍遵守的,而且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绝对命令”,人们必须无条件服从。实现道德法则是人们的义务。这个道德法则又体现为:你要永远把人当做目的而不能当做实现目的的手段。因为在道德领域人是绝对自由的。这种道德法则是人为自己是设立的法则,它必须以意志自由为前提,这是道德法则得以成立的保证。

8.“在涉及任何政体和确定法体制的一些制约、监控机构时,必须把每个政府或成令设想成为无赖之徒,并假定他的一切行为是为了谋求利益,别无其他目的。”

由18世纪英国已有主义思想家休谟提出的著名的“无赖假设。”无赖假设主要针对主权者和掌权者,把国家看做主要威胁,无情解剖统治者的劣根性。在自由主义者看来,统治者也是人,具有人具有的一切缺陷。权力是个大染缸,通过他的腐蚀作用,掌权者的缺陷尤其严重。因此对掌权者的期望不能太高,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应该对他们保持怀疑与警惕,不能给予他们充分信任。但他只在价值层面上坚持这一观点,并非事实判断。这一命题只在分析政治问题时为真,以经验主义哲学观为基础,从习惯、感情的角度推出这一假设。在政治生活而非现实生活中将统治者假设为无赖,对政治制度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休谟修正了柏拉图“哲学家王”的政治统治权观点,由谁应当做统治者过渡到如何管理统治者的问题,古典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想兼有。

9.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再枷锁之中

这是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名言。这是卢梭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社会状况做出的概括论断。他一方面原则上肯定了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权利,另一方面又指出现实中的人生活在不自由的状态中,饱受种种奴役。其原因是人不能主导自己。要获得自由必须与套在人身上的枷锁、不平等作斗争。简言之,人应在社会中服从经自己同意的法律道德,生活中服从良心的呼唤,卢梭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公民”,只有公民才配享有自由。从卢梭的概括性判断里,我们可以分析出自由的含义:自由意味着自主,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要服从自己订立的法律。为了寻找这些规律,人必须认识自己,与自己的不自觉状态分开。

10.“如果自然法没有成为古代世界中一种普遍的信念,这就很难说思想的历史,因此也就是人类的历史,完全朝哪一个方向发展”

这句话是由19世纪著名法律史专家梅因提出的。他认为由于自然法成为古代世界中的一种普遍信仰,从而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斯多葛学派奠定了在西方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它对罗马法、中世纪基督教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法学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整体上是积极的。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政治学家以自然法为武器,批判现存社会政治制度弊端,推动社会变革,倡导新的政治原则,自然法成为政治理论进步的有力杠杆。

11.政治的自由是要有安全。或至少自己相信有安全

(1)此句话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说的,反映

了他关于政治自由的主张。

(2)“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平和的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他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3)他认为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事情,而不应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去做的事情”,而政治自由则是要有安全,就是人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没有人身安全的忧患,这种安全的外在表现就是公民享有人身、言论、财产的自由。孟德斯鸠同时强调政治自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与保障,而不应该被滥用,但即使这样政治自由也必须拥有社会现实的保证。在这种分析的前提下,孟德斯鸠提出了他的分权与制衡理论。

由此可见,孟德斯鸠认为要确保政治自由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确保公民个人的自由的实现;二、合理设计一国的政治制度。公民个人自由的实现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合理的政治制度是政治自由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12.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著名命题,深刻反映了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和希腊人的政治理

念,其包含的明确的自然人性思想和潜在的自然人观念,他认为城邦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

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每个人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在城邦生

活,个人的本性才能得以实现,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个人的发展和城邦的命运息息相关。人

类的目的是实现所谓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人只有实现

了良好的道德才实现了人类的本性。而任何孤立的个人和小规模的社会团体都不能使人实现

这三种善业,只有城邦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必须成为城邦的成员,

过城邦生活,追求城邦政治。

13.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的状态,不成熟的状态就是不经

别人的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

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种不成熟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了,所以“有勇气运用

你自己的理智”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三、问答题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政治意义何在?

智者学派实现了从现象和问题的客观的神的综合到主观的人的综合的转变,以人的眼光去考

察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人类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

成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的合理化了,但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忽视人的道德,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善的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可以说,它是感觉主义的先驱和个人主义的始祖

2.比较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政体分类思想有什么特点?其混合政体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基本

原则是什么?

在继承柏拉图整体理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一是政府

的宗旨,据此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二是掌握全邦政权的人数的多寡,将前两类政

体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三种,这样就共有六种政体。在具体研究时,

又将每种政体细分为不同类型,比较而言,他不再像柏拉图那样只专注于对政治的抽象原则

和价值体系的探讨,而把重心转向对现实城邦的经验的和历史性的描述与分析

基本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个机构中采用不同的政治原则

3.西塞罗是如何论述国家的性质和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以及法律统治的普遍性的?

1.共和国理论,国家定义代替了“城邦”的概念,强调了国家法制的意义

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人民并不是偶然事务联系起来的人群,而是共同拥有法律和各项权利,希望分享共同利益的为数众多的人们的集合。”

2.自然法思想

认为自然法是一种复合自然的、适合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正义的理性,是一切人类法的准则;把自然法等同于神法,认为上帝是自然法的制定者、解析者和颁布者;人赋有上帝给予的理性,可以把整个宇宙看作是神和人为其成员的国家。

4.简述阿奎那神学政治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国家理论中的表现?

基本特征: 在坚持基督信仰的前提下,极力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以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基础。

表现: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俗权,维护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国家是人的理性的产物,其目的是公民的共同幸福,即在国家中过一种有道德生活,这一任务归世俗的统治完成

国家的作用:国家是有政府和法律的社会国家,负有一种道义

5.简述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一政治观点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主要内容:主张国家的基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国家的目的是依据人性的状况以强有力的权力使得人们做出符合国家利益及统治者所预期的行为理论基础:一是法律,二是军队,重视法律君主应由法律治理,然而法律离开权力则一无所有,这样他更强调实力的作用,法律必须以武力为后盾,只有拥有优良的军队国家才会有良好的法律

研究的方法特点:重视历史经验,但他只是用历史解释说明他观察现实得出的结论,他的这种见解与方法迥异于古代和中世纪道德为先的观念,开始把政治问题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从此成了西方人人观察国家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马基雅维利不注重书本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丢弃了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命题,将国家建立在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基础上。他提出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军队作为权力的构成要素。马基雅维利在近代最早将政治的目标与道德区分开来,从此权力便成为国家一切相关机构职能及法律体系的基础。

6.简述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发展阶段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深刻性

不平等的第一阶段:财富的不平等阶段。穷人和富人的状态是为这一时期所认可的。财富的不平等是各种不平等的基础,因为人们可以用财富来购买一切,财富最有益于幸福。人类创造了财富也就意味着创造了不平等,创造了不幸。而富人为了保全财富,引诱和欺骗穷人签订契约,建立国家,不平等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不平等的第二阶段:政治的不平等。强者和弱者的状态是为这一时期所认可的。由于私有制使得富人和穷人都不得安宁,所以富人对穷人说:“咱们联合起来吧,好保障弱者不受压迫,约束有野心的人,保障每个人都能占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淳朴粗野的人们相信了富人的话,建立了国家,制定了法律,以为可以保障自己的自由,其实是使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由财富上的不平等变成了政治上的不平等。

不平等的第三阶段:专制政治的不平等阶段,主人和奴隶的状态为这一时期所认可。在这种社会中,一切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在暴君面前都等于零。于是人类又回到了一个

新的自然状态,但“这种自然状态并不是我们曾由之出发的那个自然状态,因为后者是纯洁的自然状态,而前者乃是过度腐化的结果。”“暴君只有在他最强的时候才是主子,当他被驱逐的时候,他是不能抱怨暴力的。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行动同样合法。暴力支持他,暴力推翻它。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的顺序进行着,无论这些短促而频繁的革命结局如何,任何人都不能抱怨别人的不合适,他只能怨恨自己的过错或不幸。”

卢梭主张人们用暴力推翻暴君、消灭这种不平等之后,并不是要返回自然状态,重归那种淳朴的、没有法律的自然平等,而是订立新的契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新的平等。“如果不是防止受压迫,不是为了保护可以构成他们生存要素的财产、自由和生命,他们为什么要给自己找出一个统治者呢?”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要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为此他建议:国家应该干预工商业,限制自由竞争,限制继承权,专心发展农业,确保小私有制等。

7.汉密尔顿分权与制衡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基本内容:(1)分权制衡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保证

(2)权力的分立,严格划分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的权力界限,使各个部门独立行使权力

(3)权力制衡:三种权力的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在权力、力量的对比上形成均势

特点:汉密尔顿坚持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通过不同机构的共有权力形成制约,达到制衡的目的

8.简述休谟和洛克在财产权问题上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休谟观点的理论意义

(1)共性:

a.都属于现代市民阶级的理论务求,体现市民阶级对财物正当、合法占有的诉求

b.个人财产权看做一个社会的基础,最核心的东西。

c.把财产权上升为政治哲学的层面。

(2)区别:

a.洛克:认为财产权是自然权利,时不证自明的、先验理性规定的原则。

休谟:不是自然权利,而是一种政治社会规则下的权利。

b.洛克:强调个人占有。

休谟:财产占有当中的社会性,财物稳定占有是历史演进的结果。

c.洛克:财产占有的正当性来源于劳动。

休谟:占有涉及一个所有权的划分规则,与劳动本质无关。

(3)意义:

a.财产权规则是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协调机制。

b.最大的公共利益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正义规则。

c.用奠基在经验、传统、习俗上的正义规则替换了启蒙政治学的理性,突出人的需要,为后来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开辟了道路。

9.托克维尔社会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民主思想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对民主问题的阐述,是通过对法国社会的的历史和现状同美国政治制度的比较,通过深思熟虑进行的.

1、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托克维尔认为,当时最全面地反映民主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民主发展规律的国家是美国。

他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意识为其同时代的人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民主大道,他指出国家统治者肩负的首要任务是:对民主加以引导;在可能的条件下重新唤起民主的宗教信仰;洁化民主的风尚规则民主的行动;逐步以治世的科学取代民性的经验。以对民主利益的认识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民主的政策适应时间和环境的需要。

他相信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

2、民主、平等、自由思想。托克维尔将“民主”看作是“平等的趋势”,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体现出这一趋势。

热爱自由始终是他的坚定信念。通过对美国民主制度和法国大革命的考察研究,以惊人远见卓识预测了资产阶民主的光明前途,阐释了未来社会的民主趋向。说明了法国这样的专制国家进入民主时代的历史必然和独特方式。他所坚持的比较研究方法令人大开眼界,他所强调的“让观点以事实为依据,绝不硬要事实迁就观点”的原则为后人所瞩目。尽管他的论述不可避免地带有贵族的情感和色彩,但他的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的一些被历史应验的对未来社会以展的预测更确立了他在世界学术界的独特地位。

四、论述题

1《理想国》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试述这一核心及其理论依据、历史意义、现实意义1、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治国,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只有哲学家才能正确把握理念。2、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实行知识治国,一元取代多元的取向,将社会进步投注于伟大人格,这是对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否定。

2.试述密尔代议制理论的主要内容、积极价值和实践困境

基本内容:

1,从功利原则出发,把“社会利益的总和“作为检验政府好坏的标准

A促进社会普遍精神上进步的程度

B将现有的道德的、智力的和积极地价值组织起来以便对公共事务发挥最大效果所达到的完善程度。

2,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就是代议制政府。

3,针对代议制政府中议会智力条件不充分以及可能导致“多数的暴虐”对个人自由的侵犯的缺陷提出用官僚制的优点弥补不足以及在议会中保持一种对抗职能以实现阶级力量平衡的解决办法。

4,主动扩大选举权特别是妇女要有选举权,但又主张实行一定限制。

实质:

是密尔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原则在政治问题上的应用。密尔的这些主张显然是想要取缔英国贵族的权力,限制民主力量,以扩大官僚集团的权力。

3.试述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异同,并指出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意义

异:第一,霍布斯认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每个人把自己的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没有例外的人和权利,洛克则主张,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权利只是在自然状态下所享有的解释和执行自然法、惩罚犯罪的权利,人们所具有的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是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

第二,霍布斯认为,人们把转让出去的权利交给了主权者,这个主权者作为第三者没有参加契约的签订,是契约的结果,不受契约内容的约束,其权力不受限制。而洛克则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委托

来行使权力

第三,霍布斯认为,契约一经订立就永远生效,必须永远信守,不得违背和毁约,除非主权者同意。洛克则认为,当被授予权力的人违背契约的内容时,人们有权废除旧的契约而订立新的契约。

同:(1)洛克与霍布斯思想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社会契约立国。 (2)洛克与霍布斯都是以自然状态作为理论的逻辑起点。(3)霍布斯与洛克作为同一个阶级的代言人,都为资产阶级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他们深刻揭露了“君权神授”对人民的欺骗性。

4.试述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1)在马其雅利、布丹、霍布斯、洛克等人之后,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卢梭以“人民是主权者”为重点,以“主权在民”、“公意”、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论为核心,对主权学说做了全新的阐释。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2)卢梭的主权理论是同公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

3)从公意理论出发,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4)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

5)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然而,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如否认代议制的可能性、否认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重要性、否认对主权的限制性等。

判断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 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 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 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正是在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国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让任何阶级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因此国家权力,应为各个阶级平衡的共同掌握。 3、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权只是一种以阶级为主体的分权思想,为“纯粹的阶级分权”。 (二)古罗马机构分权掩盖下的间接阶级分权思想 古罗马时期,生活于罗马共和时期的波利比乌斯与西塞罗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及分权思想。 1、波利比乌斯为了探求罗马强大的原因,他在罗马搜集了大量资料,悉心考察了罗马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政治制度,完成了名著《通史》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各种政体的起源和衰败的历史,吸取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对分权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活于罗马共和末期的西赛罗也论述了分权理论,他主要继承和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罗马现存制度的承认。此外,他还主张“权力从属于法律”,代表统治者力量的执政官,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官力量的元老院,代表平民力量的监察官、保民官、平民大会,三者的地位必须由法律确立,并依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

。 导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政治思想的主要和基本内容集中反应人们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主张、观点、理论和学说。(2)、正式思想是由政治实践规定的,是其直接反应,并为其服务。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想意识的基本方法。(3)、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4)、坚持寓评于介的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1)、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时期的基本政治观;(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3)、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首先,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而政治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核心。(2)、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有助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我们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3)、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 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 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2)、理性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

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西方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西方思想史》课程复习大纲 (2010年2009级) 第一章西方政治学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重要思想家简介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杰出人物简介: 代表人物有普罗 泰戈拉、安提丰、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克吕 西波、色诺芬、李维、塔西陀、希罗多德、安提斯泰尼、第 欧根尼、普壁鸠鲁鲁塔克、波利比乌斯,潘尼提乌、波 塞东、卢克莱修、西塞罗、修昔底德、塞内卡、爱比克波利 比乌斯西塞罗泰德、奥勒留、查士丁尼等等。查士丁 尼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原名阿里斯托勒斯。柏拉图之名据说是体育老师给他取的, 意思是“宽阔”(指柏拉图强壮的体格)。柏拉图一生著述很多,其最经典的作品是《理想国》、《政治家》和《法律篇》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 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 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 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 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 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 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大学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兴起:(名词解释,需略作加工改写) 中古时期,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官方哲学是经院哲学,因其产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经院)里,故而得名。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神学思想,基本任务是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使之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更好地为教会的神权政治服务。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社会现实,轻视经验,反对实践,因而完全脱离实际,极其空洞和烦琐,所以又称烦琐哲学。正是由于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现世的问题,所以,经院哲学往往误入歧途: “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一个在经院哲学界争论颇为激烈的话题,但毫无现实意义。) 经院哲学经常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上帝万能”,经院哲学家们不厌其烦地试图对此加以论证。这又引来了另一个反论:“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有关上帝万能的思辨论题,反映了基督教教义的内在矛盾。) “自然法”思想的传承: 虽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我们这门课程从时间看从公元前5世纪讲到公元19世纪,从地域上看横跨中国、西欧、北美,涉及的思想家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我们将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做了归纳,有些不作为重点的,没有作答或没有列出,大家可以对照教材看看。具体见下面内容。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1.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2.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3.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1.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地区,100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古代希腊思想特点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分类:默认栏目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期末加油!!!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1.为什么古希腊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摇篮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出现政治实体,形成国家,也就出现了政治思想。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形成于古代希腊的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内部关系是政治关系,政府和法律是政治性的公共权威,在城邦形成时期,希腊人摆脱了宗教神话的形式,开始自觉地认识和研究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思想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了。 2.试分析伯里克利民主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认为雅典民主在于“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民主制度的基础是平等,认为民主制度是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认为雅典民主使公民们将个人自由与服从法律结合起来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思想比较准确的表达了一般雅典公民的政治追求,对后世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过积极地影响,伯利克里民主政治思想吧雅典民主理想化了,没有关注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民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 3.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其它贵族政体的区别 理想国:由哲学家执政的国家,即贤人政治,贵族政治,哲学家执政是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的权利组合 理想国(贤人政治)贵族政体

执政者哲学家(不以高贵门第为条件,不是世袭的)贵族(高贵门第为条件,可世袭) 状态一种理想历史存在 内在原则与标准智慧荣誉 4.柏拉图为什么要哲学王治理国家 一方面: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根据分工原则,国家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级统治者由哲学家担任,另一方面,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只有哲学家才能改造人的品性。 必然性:只有哲学王才达到了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只有哲学王真正掌握了治国这一专门知识,依据专业分工原则,只有哲学王才有资格执政。 可行性:哲学王可通过建立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对公民教育实现对城邦的改造和治理。 哲学王执政实现了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的权利组合。 5.怎样理解“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着名命题,用来说明人的本性与社会性间的关系。 人类的目的是实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人只有实现了良好的道德才实现了人类的本性,而人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才能充分显现认的本性,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个人的发展和城邦的命运息息相关。意即人只有在城邦中享受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完善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修订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5′=30′) 1.自然法:萌发于古希腊哲学,最早的定义为:世界都处于一种必然性与自然律的支配下,具有永恒性;神与人一样,都服从于这种永恒的自然律;对自然律所确定的秩序,便是一种正义。 2.宗教改革(路德):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随后发展出来新教教派。 3.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宗教、贸易、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方式、制度架构、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总和。 4.公民(积极、消极):1791年法国宪法取消等级的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其中经济上独立,叫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经济上没有独立性和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叫消极公民,不享有选举权。 5.主权(布丹):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永恒的绝对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对内具有至高无上、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6.国家(黑格尔):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国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结果。 7.人民主权(卢梭):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是主权者,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遵循主权神圣、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原则。 8.乌托邦(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的代表作,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是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二、简答题(5×8′=40′) 1.斯宾诺莎的自由观念 思想自由权 在国家生活中,每一个人保留他的权利的一部分,由其自己决定,不由别人决定,即思想自由之权。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三种政治观的演进 ◇西方政治观 ◇中国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当前学术界的观点 关系说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 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 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总和说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 ◆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教材 (5)利维坦——《圣经》中所描述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在西方政治术语中通常用来指称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或者政府。 (6)社会契约——人们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以让渡个人权利、建立公共权威而换取社会和平与个人安全的协议。 2.《政治学核心概念》 (1) 主权,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绝对与不受限制的权利原则。但是在使用时通常要对法定主权和政治主权进行区分。法定主权指无上的法律权威,即由法律规定的要求顺从不容置疑的权利。政治主权指的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即掌控服从的能力,这是通过对强制性力量的垄断来确保的。 (2)合法性,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中的用法也并不一致。政治哲学家一般将合法性视为道德或理性原则,以及政府可以要求公民服从的根据。因此,对合法性的宣称要比公民服从的事实更为重要。政治科学家则通常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合法性,将其当成是依从某个统治系统的意愿,而不管该系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正如韦伯所言,这种视野下的合法性,表示的是对合法性的一种信仰,即对“实施统治的权利”的信仰。 (3)经验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即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 (4)理性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世界有一种理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能被人类的理性与批判性探索所揭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理性主义坚信知识来源于理性而非经验,并因而与经验主义形成了对照。但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理性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

(5)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指出任何一项行动、政策或制度 的“正确性”都能够以其增进幸福的趋势来确定。这一观点基于这样的假定,即个人是由自身利益驱使的,这些利益可以定义为追求快乐或幸福的欲望和避免痛苦或不幸的愿望。因此,个人总是通过计算每项可能的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数量来选择能保证最大快乐与最小痛苦的行为路线。 (6)宪政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的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7)民主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人民来统治,林肯在盖茨堡演讲中极力赞美他所称之“由人民构成、由人民通知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的优点。这一表述凸显了民主的三个核心特征的重要性。第一,对“人民”的强调意味着政治平等,即对政治权力和影响的平等分配。第二,政 府“由”着人民强调了大众参与的重要性。第三,政府“为”着人民突出了民主意味着按公共利益实施的统治理由。 (8)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的重要性高于任何社会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作为描述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它认为个人是任何政治理论或社会解释的核心——任何关于社会的论断都应该以组成社会的个人为依据。作为规范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道德个人主义,它意味着,个人的权利、需要或利益应放在优先地位;社会应该按照个人受益的目的来建设。 (9)正义是主张从道义合理地分配奖励与处罚的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就是给予他或她“应得”的东西,这又常常被视为他或她的“正当报酬”。 (10)同意的意思就是表示赞同或作出应予。同意,作为一项政治原则一般与权威相联系,是人民答应接受统治并因而服从政治义务的一种方式。

西方政治思想史小抄

名词解释: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出生于雅典的一名门望族,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87年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一生著述颇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理想国》。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书中阐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它以理念论为基础,认为城邦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实现贤人政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年)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着,后来创立吕克昂学园,在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有《政治学》,《雅典政治》。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该书有意识地将城邦作为研究的对象,系统的讨论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等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还对各种类型的城邦体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研究。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一生著作甚多,涉及历史、军事、文学艺术、政治各个方面。其代表做是《君主论》。 《君主论》:是马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在书中他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总结国家强弱、权力得失的原因。在西方他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的问题,将法律、军队、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待定了基础。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之一,著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政府论》:洛克的精心之作,是他对多年的政治经验的理性思考和总结。书中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发扬了西方近代自由与宪政的传统,它被资产阶级奉为“圣经”。 孟德斯鸠:法国近代分权学说,地理环境论与历史方法的创立者,又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其学术巨作《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学术著作,书中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奠定了孟德斯鸠在近代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影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卢梭: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其政治思想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书中用公意这个学理概念和其他启蒙学者的理性论划开界限,全面阐述了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政府、法律理论,表明他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成型。 托克维尔:法国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出生于贵族世家,深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影响,其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上卷的《绪论》部分阐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柏克: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出生于都伯林的一个律师家庭,代表作有《关于目前不满情绪的根源》、《法国革命论》等。 保守主义; 简答题: 什么是贤人政治?柏拉图在为其理想国家寻找理想政治模式的时候,首先考察了四种不完善的政体形式: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均不合柏拉图之意,都构不成理想政体。他认为,理想国中应实行的政体形式是“贤人政治”,也就是哲学王的知识统治。在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的理想王国中,哲学王是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权威的结合体,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因为只有他才拥有以永恒不变的概念为对象的真正知识,只有他才能够正确地区别开实在、本质和现象,过一种清醒的生活。 在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分类:默认栏目 纵览历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可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修订版doc

填空题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辞学》波利比阿----《历史》 西塞罗-------《论国家》(又译作《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 阿奎那-----《反异教大全》《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提图·李维的前十卷》 布丹---《国家论六卷》 格老秀斯-----《论海上自由》《基督教的实质》《战争与和平法》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霍布斯---《利维坦》《自然法与政治体原理》、《论公民》 洛克---《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 潘恩----《常识》、《人权论》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英属美洲权利概观》、《弗吉尼亚笔记》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名词解释 1、自然政治观: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政治秩序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自然法思想。即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 第三,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俗权。 3、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 (1)十七、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应然”阶段。 这时,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先进思想家们认为,人们应该在理性(也 就是自然法)的指引下,通过协议(也就是契约)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 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政治体(即国家)。人权的基本内容:生 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 (2)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前期,是“实然”阶段。 一方面居于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已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说明现实政权是“怎样的”(实然)以及现政权应如何运作问题。“秩序”和“安全”已成为主要口号。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要求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 (3)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向“将然”转变的阶段。 一方面仍以维护和发展现存政权的思想为主。 另一方面,有的派别和思想家,开始揭露并批判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并提出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 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 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和城邦制度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2、智者的政治思想 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3、哲学家治国思想 4、政体思想 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 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 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 2、自然法思想 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4、人人平等思想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 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 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 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 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 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信仰和理性 3、教会和国家 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5、政体理论 6、法的性质和分类 ●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 治思想 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民族国家的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 3、宗教改革运动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权力政治观 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4、君主的统治方法

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关于自然法思想。早在希腊古代自然哲学时,就提出“逻各斯”思想,要探索事物的规律。这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萌芽。到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形成了系统的自然法思想。就是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这种思想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而延续到后世。 人们把西方古代政治观归结为伦理政治观、整体政治观、自然政治观等,我们也曾这样提法。我认为这也反映了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特色,都是可以的。但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城邦的整体和谐、统一,要求个 人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奠定了后来西方学者对个人正义的思考。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 会分工上,国家的三个等级,包括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从一定程度上给当权者一定的限制和不自由。 2.《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理想国》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

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 进行彻底改造。 3.《雅典政制》 ①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方面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 ②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选择,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研究方法。他运用了历史的和经 验的研究方法,他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的一般理论。而 《雅典政制》正是这调查材料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城邦本质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 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 4正义(亚里士多德) 正义有两种形态:对应当平等的方面给人们以平等的待遇;在不应当平等的方面,则对人们加以区别对待。因此,要努力实现分 配的正义,即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另外也要无差别的均等对待每一个人,即实现矫正的正 义。城邦的正义在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体现,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正义的各个方面。城邦正义要借助法律来实现。他认为,法律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