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经济供需失衡和产能过剩

中国实体经济供需失衡和产能过剩
中国实体经济供需失衡和产能过剩

论中国实体经济下行

15汉语言1班韦锦怡201542302120

中国实体经济供需失衡和产能过剩的现状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其中24个产业部门里面有21个产业过剩,并有220多种产品世界第一。当前社会产能过剩的根源是生产大于消费的累积,根本不是所谓硬币的正反两面即需求不足,通过加大投资和扩大消费解决产能过剩是南辕北辙和饮鸩止渴,其后果导致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经济学是研究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所以经济问题应该从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分析:第一、社会发展自从剩余产品出现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社会的人借助生产工具形成的综合生产和供给能力远大于他自身的综合需求和消费能力,由此形成的社会产能过剩导致经济供需失衡是西方国家历次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大于消费可从员工和企业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两方面来分析,企业(资本家)之所以聘用职工(劳动者)是因为能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就算是不存钱的月光族劳动者个人的生产能力也会大于消费能力;同时企业(资本家)也要为国家缴税费等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即使企业老板(资本家)把税后全部利润用于个人消费,同样是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何况企业(资方)还要扩大再生产和科技创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消费支出包括社会福利等来源于已有的税费收入、国企红利收入和借债,但政府债务是建立在已有的社会积累基础上通俗讲就是政府借钱能借到,就算政府总是能借新还旧也根本改变不了生产大于消费的现实。生产大于消费的逐渐累积就会形成社会的产能过剩,世界各国解决产能过剩普遍采取办法是人为扩大当前消费其手段就是消费信贷,通过透支未来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我们如果从一个人20岁-----60岁40年的时间段来综合分析,消费信贷总体上不但根本不可能增加消费反倒因为贷款利息支出而减少消费,结果加剧产能过剩对经济发展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经济中的产能过剩根本不是所谓硬币的正反两面即需求不足,当然这里讲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的需求。

第二、资本要保值增值肯定不会用于消费,只能投向扩大再生产和科技创新。因为工业生产基本上不受季节、气候和天气的限制可24小时生产,也就是说生产和供给能力可无限扩张,社会生产供给的增长速度会远大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所以不管政府如何人为扩内需总是远远满足不了资本的贪婪和逐利性,大家都见过加班加点的生产,谁见过加班加点的消费?

第三、政府投资只是在项目建设期间有社会消费需求,但最终结果是直接或间接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拿修路来说,在施工过程中会对钢铁、水泥、机械设备等行业形成一定的社会需求,但道路畅通后运输能力提高就会间接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修路的最终结果和最终目的不会永远停留在在修路的过程中。2009年4万亿投资最终结果是提高了工业的生产能力而不是社会的消费能力,反而加重了经济的供需失衡。另外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今后类似的刺激政策对提振经济所能持续时间和实际效果会逐渐减弱。

第四、在现有产业内科技排斥劳动,随着科技进步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替代人工是大势所趋,同等产值的工业生产和服务业所需人员和人工逐步减少。我们常见挖掘机、叉车等的应用就节省了大量人工,现有的城市工业和服务业越来越不需要很多人员。概括为科技进步提升生产能力而降低消费的购买能力。强调一下是现有产业内科技排斥劳动,但科技创新也能创造新兴产业和新的消费需求,这里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不同概念。

第五、以城市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只是一、二产业的延伸。服务业像“毛”一样依附于工业这张“皮”而不能单独存在,并且服务业必须与工业发展水平相对应,中国农民工永远没有条件消费美国高端服务业,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高等教育造成每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大学生就业季和青年技术工人短缺的用工荒并存骑虎难下的局面!所以只有高效、高附加值的工业才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西方国家先有发达的工业以后才有发达的服务业,而不是相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工业发展服务业只是一厢情愿的空

谈。举例:你去我家打扫卫生做饭,我去你家打扫卫生做饭,这样脱离实体经济的服务业虽然也能创造GDP但最终结果大家只能喝西北风。同理,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业和资本运作也全都是庞氏骗局或击鼓传花,钱本身并不能生钱!若把经济发展比喻成行驶的列车,那么第一产业是底盘第二产业是发动机而第三产业只是润滑油!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约80%。然而,正因为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最终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形成产业空心化再加上无度的信贷消费,最终导致泡沫膨胀破裂直接引爆世界金融危机。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政府正在汲取金融危机的种种教训,并竭力推动美国经济向实体产业回归,即强调实业是立国之本,创新乃强国之路。现在美国已经认识到错误并开始着手重振实体经济,但中国某些经济学家言必称美国把其错误也当成先进经验,滑天下之大稽!你服务我、我服务你能发展经济,世上还会有落后国家吗?请睁眼看看如今的希腊吧!

综上所述,扩大消费就算能做到理想中的极限,也无法改变生产大于消费的现实,不压缩生产社会产能过剩只会越来越严重。再有所有消费最终都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消耗上,人类若对大自然过度索取而不节制贪婪必将受到生态灾难的惩罚!不但发展成果会毁于一旦,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008年以来的事实已经证明,靠强征土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缩减社会福利和剥削劳工来发展低水平、低附加值工业的城市化道路走不通。结合我国国情和多丘陵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经济要走精耕细作种植养殖结合的田园式有机农业和科技创新、高效高附加值工业的道路,概括一句话为:发展两头压缩中间制造业过剩的产能。

世界工厂是中国再给世界打工,也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奴役,消耗资源、污染环境、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下游,并时常遭到国外的双反调查,依附于发达国家的打工经济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任人宰割,回想一下大清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曾创造世界第一的GDP和世界第一的贸易顺差,并且大清国的贸易顺差换回的是真金实银,不也是落后就要挨打吗?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所以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创造新的需求,引领世界的发展,中国崛起要靠科技创新和高效高附加值的工业,打工经济和荒废农业的低水平城镇化没有出路。

你不知道的中国经济的真实内幕!

你不知道的中国经济的真实内幕! 如果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统计数据也可以用来粉饰业绩。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不过,无论如何粉饰,都经不起推敲。一旦不真实,是可以被发现的,因为数据之间存在彼此的勾稽关系。鉴于最近大家对中国经济是否见底争议颇大,笔者不妨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深度剖析来揭示GDP背后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2015年GDP增速只有5%吗不少很资深的国内经济学家,也对GDP数据产生怀疑,认为去年6.9%的GDP增速是虚假的。海外的舆论更是对中国的GDP提出质疑,或许是因为2015年进口额下降了13.2%,表明内需大幅下降。不过,GDP所覆盖的经济指标实在太广了,不能仅就一两项指标来“略见一斑”。但统计部门需要反思的是,为何大家总不相信统计数据。不过,本人认为,仅就GDP这一个数据而言还是比较接近现实的。仍以中国进口贸易为例,之所以进口额大幅下降,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有关。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故进口的多以大宗商品为主,如铁矿石、原油等,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在2015年下降幅度甚至超过20%,即便进口量没有下降,价格因素也会导致进口额的大幅下降。目前,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消费市场份额:水泥、猪肉、镍、煤炭、钢铁、铝、铜、铅都超过40%,因此,如果只统计第

一、第二产业的GDP,则中国的GDP也明显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老大。中美之间的GDP差距实际是在第三产业,中国第三产业的占比在2015年首次超过50%,但美国却要占到80%左右。因此,大家在评估中国GDP增速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实体经济的状况,如企业的盈利状况,包括经济学家们也是如此。这也不奇怪,术业有专攻,经济学家们不太研究众多统计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如果只统计第一、第二产业GDP之和的增速,按我的估算,中国2015年的GDP增速为5.6%,确实与大家的判断比较接近。但大家的习惯总是不全面去看数据,如2015年M2的增速是13.3%,比2014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但GDP增速却比2014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没有人质疑M2的真实性吧,M2也多多少少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量。中国的M2是美国的两倍,但经济规模却只有美国的60%,明显不相称。如果在 M2如此庞大的基础上,经济规模还要缩减,那么,大家是否又要质疑GDP被低估了呢?的确,金融不创造“价值”,但创造GDP。2015年金融业的GDP增速达到15.9%,这主要是靠股市活跃的交易所做的贡献,当然,如果没有银行业予以资金的支持,信托、保险业的积极参与,证券业自身也不可能有那么大能量。2015年A股的交易金额竟然要占全球股市交易金额三分之一以上,使得第三产业的GDP增速达到8.3%。如果刨去股市对GDP的贡献,那么,去年名义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oc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发展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痼疾”。自“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政府将治理产能过剩列入了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重点,不断出台各种整顿治理措施,但产能过剩不仅没有得到根源解决,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已陷入“越调控越扩张”的怪圈。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源性转变,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并转而进入“新常态”。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严重障碍,并正不断加剧宏观经济发展的系统风险。 2013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危机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产能危机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康健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大局”。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化解产能危机过剩矛盾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根源、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产能过剩化解方法显得意义巨大。本文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与现有文献例外的是,本文将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及供给学派理论的相关原理,从供给端切入。该选题充分考虑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国情,对实际的产能过剩化解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分析与坚实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定义、研究方法、全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与不够。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对于产能过剩,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争议,而对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存在着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和判断,甚至是在政策层面。 本章在吸收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能过剩实际情况,对“中国式”产能过剩做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形成几个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详尽内容包括对产能过剩界定、测度、成因和化解对策四个方面的文

如何看待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看待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作者:————————————————————————————————日期:

如何看待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企业管理论文 如何看待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任重而道远,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落后的生产方式亟待改变。 文/龙艳 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 据测算,建筑业每完成100元产值,便可带动相关产业130~150元的产出,建筑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另外,建筑业在解决城乡人口的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企业利润长期依赖规模扩张,企业创新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这直接制约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状况,与国内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技术进步缓慢和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最终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建筑行业产能过剩。 所谓产能过剩,即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库存积压、行业利润下滑、企业生存艰难等局面。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产能过剩具备三大特点:低产能利用率、低利润率、高负债率,而低产能利用率是最直观的特点。 工程建筑单位与其他制造业不同的是:其生产(提供)的是建筑产品,建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 2013-10-23 来源:期货日报 对部分高增长的行业来说,产能过剩的判断需要放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中考虑;对品种分析来说,应该特别关注这些行业在去产能过程中的供应问题 今年月,工信部将年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等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予以公告,要求有关方面力争在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确保在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 在这份名单中,除了水泥、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这个行业和期货市场上市的品种相关性不大外,其他的个行业或者有上市的期货品种,或者和相关的上市品种密切相关,如印染和化纤。 产能过剩的界定 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统计上一般采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是否过剩和过剩的程度。产能利用率又叫“设备利用率”,业内通俗些的说法为“开工率”,通常被定义为实际产出与产能(潜在产出)之比。 实际产出也就是当期所生产的商品的供应量,潜在产能一般是指在既有的制度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判断产能利用水平的方法包括调查统计法和估计法。调查法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统计出总体和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估计法主要包括定义法、峰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等。其中定义法直接采取产量除以产能得出产能利用率,峰值法则是观测到的产出与潜在最大产出的比值,其中潜在最大产出假定在峰值年份产能得到充分利用,峰值年份的产能即为潜在最大产出;生产函数法估计实际产出与一定时间内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的比例,来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应用较为宏观,对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的估计效果一般,在国别报告中采用此方法评估各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对产业链各种类型的企业样本的调研获得开工负荷情况并推导产能利用率较为常见,另外通过峰值测算加上峰值后期的产能投放情况综合进行估算也经常使用。 考虑到设备检修等因素,一般认为的产能利用率为工厂和设备的正常状況。当产能利用率超过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率较长时间在以下,表示设备利用不足。国内目前没有官方发布的产能利用率指标,许多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估计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在—左右。 国内外产能利用率状况 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比中国要稳定

地产研究 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V1.0

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图】 一、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痛点 在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中,房地产去库存化处于一揽子解决结构问题的关节点上。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房地产因素作用过大的经济体系来说,中国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痛点主要在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非健康发展态势,是这些痛点问题的集中性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在: 其一,房地产泡沫是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对房地产业的直接间接贷款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地位。如果不断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生猛烈的破裂,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的资产。例如,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商业银行融资,抵押的主要是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产权价值,因此推高土地价值取得更多的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正常的理性行为。这一抵押贷款型的商业模式对政府项目来说,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银行资金就会出现支付链的断裂,就可能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我判断,如果中国不幸发生系统性、大面积危机,一定会是从房地产泡沫突然被刺破开始,以房价大幅度下跌和相应的地价下跌开始;一定是

由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资平台的“债务地雷”所引爆;一定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和债务链断裂! 其二,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房地产库存过高后导致的投资增速下降过快、需求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88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创历史新低。而在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速度,2014年房地产投资达到10万亿元。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是影响GDP增长和产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许多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严重过剩,如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直接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产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都只有70%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5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表

长期性产能过剩问题原因探究(一)

长期性产能过剩问题原因探究(一) 内容摘要: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产业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企业为达到规模经济,不断的增加投资、扩充产能,导致供需失衡、产品价格暴跌、库存增加、利润下降,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情况。本文着眼于经济理论的不同观点来探讨当前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长期性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并就产能过剩造成的经济效果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产能利用率市场机能失灵规模经济 企业为从事生产必需雇用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能力等生产要素,并运用这些资源生产出特定的产品,以提供销售或服务。而生产能力即产能(capacity)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数量。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在自利的动机下,消费者追求最大满足,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市场的价格机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引导商品的供给量即需求量,不存在生产过剩(excesscapacity)的问题。然而,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完全竞争市场和价格自动调整的假设存在一定缺陷,市场机能完全可能失灵,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需均衡就算短期内可能达到,但要维持长期均衡则十分困难。 如果社会需求受各项因素影响而无法满足总供给时,厂商的总产能就会出现过剩。从1970年石油危机后美国制造业的不景气,到1990年初期日本的泡沫经济现象,甚至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面临的经济衰退,产能过剩似乎已成为一种长期性及全球性的问题。即使在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廉的我国,虽然出口的快速增长可持续地带动国内需求的成长,但在跨国公司逐渐将制造基地移至我国,同时国内企业也不断扩建增产的双重供给增加之下,国内各行业逐渐出现供过于求、产能闲置的情况。 根据商务部于2005年8月公布的《2005年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及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其中,如家用电器、纺织品、通讯手机、五金电料等主要消费品产能过剩的情况相当严重,行业利润继续恶化。而生产资料的情况虽然较消费品略好,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有66种,占22%;供求平衡的213种,占71%;供不应求的21种,占7%。但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及汽车等行业,也遭遇到产能扩张过快、库存增加、利润明显下降的问题。 如果生产者的理性行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厂商在面临生产过剩、利润下降时仍不断削价竞争,甚至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继续扩产呢?长期性的产能过剩对厂商的决策行为及消费者的福利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从经济学理论的不同观点,探讨长期性生产过剩能力的形成原因,并探讨长期产能过剩对总体经济和个体厂商的影响。 生产能力与厂商效率 在探讨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为生产能力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根据威廉.史蒂文森的说法,生产能力是指一个作业单元(operationunit)满负荷生产时所能处理的最大限度,简单地说,生产能力就是产能的上限。但是在实务管理上,可以将生产能力细分为两种: 设计生产能力,指可实现的最大产出,或称为理想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有效生产能力,指在考虑了产品组合、排程的困难、机器维修以及质量因素等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 从上述两种定义可以看出,有效生产能力通常小于设计生产能力,而两者间与实际产出的比率对分析生产能力的运用效率十分有效。一般来说,现场生产部经理重视的是实际产出与有效生产能力间的比率,即所谓的生产效率(productionefficiency),它代表在排除所有不是生产部经理控制的因素下,所能做到的最好情况和最大产量。 然而,对经营者和投资人来说,产能利用率(capacityutilization)可能是更有意义的指标,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我国2000年至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首先分别从进出口、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总供 求失衡的表现,然后从供给和需求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我国总供求失 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化解我国总供求失衡的主要对策。【关键词】供求失衡表现原因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一直以抑制总需求过快膨胀为目的的中国经济,首次遇到了总供给冲击的新问题。本文根据2000年-2006年我国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统计数据对供求失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一、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表1.1 我国2000-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数据(亿元)表 根据表1.1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出口-进口)、国内总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的变化,如表1.2所示: 表1.2 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国内总需求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表

从这几年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还相当好,GDP 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经济稳步上扬的趋势。但同时,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步提高,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0年的2.41%增长到了2006年的7.86%,外贸与经济总量增长也日益息息相关,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在提高。我国存货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似乎不太明显,这几年间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从1.01%变化到了2.01%,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的希望不能寄托在增加库存上,存货 增加过多形成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基本表1.1的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三大产业的动态变化和结构变化,如表1.3所示: 根据统计数据,第二产业增长最为明显,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5.92%跃至 2006年的48.68%,说明了中国的供给迅速扩张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创造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量增加也反映出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正是因为农产品供给的相对不足,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走高。 对表1.1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如表1.4所示: 表1.4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

中国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行业研究网2014-02-20 当淘汰落后产能进入第二阶段,仅仅靠淘汰已经淘汰不掉了,剩下的都是高手。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与淘汰落后产能一直如影随形,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6亿吨,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以2006年~2012年为例,8年累计减少的粗钢产能为7600万吨,但这期间,国内累计新增的粗钢产量产能达到4.4亿吨。根据中钢协的调研,目前在建产能规模依然很高,今后三年分别新增1.1亿吨的炼铁产能和1.3亿吨的炼钢产能。新增加的粗钢产能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六倍。 在越亏损越生产的怪圈下,中国钢铁产能不降反增,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先看看中钢协最新调研的汇总数据: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 76亿吨,到2012年,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其中,中钢协的会员单位去年炼钢产能是7.94亿吨,比2008年增54.8%,产能利用率76. 4%。 中钢协首席分析师迟京东表示,这些产能都是经各个省区市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钢铁企业产能,属于比较有效的产能范畴。 根据这份统计,2012年,国内炼铁炼钢轧钢工序完成投资共计4320亿元,按照新增产能折算,吨钢投资为3800元。"近五年,将投资加在一起同口径一共是1.71万亿元,新增产能对应的数据是3.96亿吨,平均吨钢投资是4318元。"迟京东说。 但总量激增,实际需求并未随着产能的增加而增加。 迟京东分析,根据国内外消费需求趋势和经验来判断,国内钢铁去年消费了6.7亿~6.8亿吨,预计峰值会在7.3亿~7.8亿吨,未来中国钢铁消费量也会在这一范围上下波动。"我们国内钢铁消费需求增长小于产能扩张,控制新增产能是化解长期产能过剩非常关键的一步。" 实际上,最近几年,钢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按国家产业政策,淘汰产能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 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 但如今,单靠片面的追求规模效益似乎行不通。当淘汰落后产能进入第二阶段,仅仅靠淘汰已经淘汰不掉了,剩下的都是高手。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 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 下面,九哥就带你来看,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究竟如何有多"过剩"? 1、钢铁业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上海市郊外的钢材市场"松江钢材城"。一度被认为是云集了2000家钢铁贸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钢材市场,如今已经门可罗雀,关门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数。然而,中国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国钢铁相关网站"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 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 2010年的"煤飞色舞"行情,至今被投资者津津乐道,不过彼时的人们,很难预见到:这竟然是煤炭股最后的绝唱,从2010年至今的整整四年里,煤炭股迎来的是惨烈杀跌,一跌再跌,持有煤炭股的投资者,则亏损累累深度套牢。 根据统计显示,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企,有8家煤企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企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元-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元-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企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下跌造成的。 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3国际煤炭峰会上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3、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据中国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统计,中国全境已有290条平

最新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近年来,在部分行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宏观调控已成为当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经济原因,其发展变化也存在着自身的规律,本文从分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机制入手,探寻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经济规律及有效调控策略。本文的行业产能过剩是指由于行业内产品的生产能力远大于产品市场均衡供需量,导致产品市场价格低于部分行业内企业的最低平均成本而使部分行业内企业亏损、产能闲置的市场状态。 理论上行业产能过剩的自动调节机制 为了分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本文借用经济学中的供需模型及厂商理论进行以下假设:行业内产品同质无差异;行业信息完备,即市场参与者均能随时获得与交易有关的所有信息;企业可以自由进出行业;行业内企业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同。 假定初始状态市场处于供需均衡状态,并不存在产能过剩,即所有行业内企业经济利润至少为零。这时,产品的供需曲线相交于O0点,此时均衡价格为P0,那么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平均成本最小值至少不高于P0(如图1)。图1中,P代表价格,Y代表行业的最大生产能力,S代表产品供给曲线,D代表产品需求曲线,AC代表企业平均成本,Q代表企业产量。 这样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满足假设条件的理想市场环境下,受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短期内行业产能过剩不可避免;但产能过剩—市场均衡—产能再过剩—市场再均衡的过程将会自动循环进行,而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市场价格不断

下降,低成本企业不断替代高成本企业,社会资源因此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如果不考虑调整过程带来的成本,上述过程无疑会有益于增加社会福利。 现实中的行业产能过剩 然而,现实市场往往不同于上述理想市场模式,行业产能形势的变化不能严格按照上述规律变化:短期内,持续一定时期的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行业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效益下滑,职工失业增加等后果,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损失;长期内,行业产能过剩甚至可能使行业内企业结构按照相反的方向转化,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这里列举几个不符合模型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一)行业信息不完备 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市场参与者往往不能掌握有关行业产能、需求变化的健全信息。在商家炒作、投资的时滞效应等等因素的作用下,短期内往往出现市场价格严重偏离供求均衡价格的现象。而在缺乏其他有效参考信息时,企业投资决策往往只能以现实的市场价格作依据。如近年的中国焦炭行业,在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经销商的炒作曾大幅推高了焦炭价格,造成了长期严重供不应求的假象,由于缺乏有效信息指导,焦炭产能又迅猛增长,很快又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信息不完备成为此轮投资大幅涨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行业存在着进出壁垒 现实中,往往由于资金、技术、政策等因素构筑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如果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 作者:陈平 作为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去产能正落实成为各地方竞相完成的具体指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教授的此篇文章,重点讨论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 他撰写近万字长文,提出不少振聋发聩的观点。陈平教授认为,理想的美国市场,其过剩产能的周期变化很大。例如,美国钢铁设备的利用率在40-105%之间大幅振荡,从来没有实现什么稳定的均衡。振荡的平均周期在7年左右。 “目前‘僵尸企业’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搞清所谓的僵尸企业,究竟是技术上已经落后必须淘汰,还是市场波动引起的资金链的断裂?亏损企业的产品究竟是有实际需求的 民生产品,还是脱离或有害的商品必须销毁?” 他认为,化解办法必须要区别对待,不应重复美国倒牛奶的悲剧,而是要发挥中国现有体制中的社会主义优势。产能过剩成为本次两会的焦点问题。就在两会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反应似乎和政策意图背道而驰,包括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海外铁矿石的价格暴涨,以及实体经济继续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代表和部长们的讨论,虽然纷纷献计如何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化解过剩产能,但对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满矛盾。 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宣传不懂得产能过剩正是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不可能只靠市场机制去解决。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看清现实,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只会理论脱离实际,误国误民。 理想和现实的四种“市场机制” 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议论的“市场”概念,包含四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必须正本清源。 第一种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市场”,主要标志是存在稳定的均衡价格,前提是存在保证供求均衡的有效调节机制,才能保证市场出清。 问题是,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明白均衡市场存在的条件。那就是需求曲线斜率向下,价高需少;以及供给曲线斜率向上,价高供多。供求曲线只有唯一的稳定交点,才会有自动稳定的完美市场。假如市场价格不能自动稳定,市场机制必然失灵。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过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的污染,信息不对称的欺骗,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等等。行为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复杂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失灵的根源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S形或Z形,造成不稳

我国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对策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1%,这也是自2012年4月以来连续43个月出现下滑,其中采掘业同比下降19.7%,原材料同比下降9.4%,加工业同比下降 4.1%。规模以上主要产品产量依然处于疲软状态,其中水泥产量同比下降4.6%,平板玻璃同比下降8.3%,生铁同比下降3.3%。价格下跌与需求不振也导致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下滑,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032.4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利润跌幅更是高达40%以上。工业数据持续表现不佳说明我国工业领域中的部分行业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现阶段产能过剩行业往往具有更大的价格下降幅度,产能过剩行业价格的下降会对PPI造成较大的下降压力,而PPI对CPI具有一定的领先作用,因此产能过剩会加大社会整体的通缩风险。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导致我国对外出口下降,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下行阶段,地方债务危机限制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效果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内外需求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利润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利润的减少将导致投资回报的减少并进一步减少国内投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增长。而且随着利润的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会出现恶化,杠杆率也会随之攀升,从而导致相关企业的债务风险加大。当产能持续过剩时,企业的债务风险会向银行系统传导,表现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特别是在现

阶段的大环境下,银行风险的不断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演化成系统风险。产能过剩的有效化解不仅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进而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而且还有利于降低经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及评价标准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 产能过剩是指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了正常期望水平的状态,其中又可以划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随着经济的衰退,部分行业由于需求萎缩而表现出产能的相对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由于需求量逐渐增加而造成产能的相对减少。非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受经济周期以外其他因素影响的产能过剩,其中又可分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时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受体制及政策影响扭曲市场供求关系时的体制性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产能过剩的评判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国际上对产能过剩的刻画主要基于产能利用率,衡量的是实际产出与可能获得的最大产出的比值。理论上,产能利用率若低于100%则存在产能过剩,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从投资到运营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受企业对市场预期的影响而采取的行为也会导致产能的波动,因此产能利用率通常会低于100%。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4-08-13 17:24:00 访问次数: 1332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本文主要对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剩”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钢铁业。目前,中国钢铁业虽然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国内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业。从2010年开始,我国煤炭行业的经营困境一直未得到缓解。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炭企业,有8家煤炭企业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炭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炭企业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不跌造成的。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 3.平板玻璃。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

2015年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

2015年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图】一、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痛点 在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中,房地产去库存化处于一揽子解决结构问题的关节点上。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房地产因素作用过大的经济体系来说,中国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痛点主要在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非健康发展态势,是这些痛点问题的集中性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在: 其一,房地产泡沫是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对房地产业的直接间接贷款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地位。如果不断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生猛烈的破裂,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的资产。例如,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商业银行融资,抵押的主要是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产权价值,因此推高土地价值取得更多的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正常的理性行为。这一抵押贷款型的商业模式对政府项目来说,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银行资金就会出现支付链的断裂,就可能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我判断,如果中国不幸发生系统性、大面积危机,一定会是从房地产泡沫突然被刺破开始,以房价大幅度下跌和相应的地价下跌开始;一定是由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资平台的“债务地雷”所引爆;一定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和债务链断裂! 其二,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房地产库存过高后导致的投资增速下降过快、需求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10月,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88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创历史新低。而在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速度,2014年房地产投资达到10万亿元。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是影响GDP增长和产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许多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严重过剩,如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直接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产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都只有70%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5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