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感_是类词缀的探析

[作者简介]薛玉,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语法。

关于 感 是类词缀的探析

薛玉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类词缀一直是汉语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学术界对类词

缀的许多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们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语素 感 是否为类词缀的分析,进一步对类词缀的判定标准加以探讨。

[关键词]!类词缀;!意义虚化;!位置固定

中图分类号:H 0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1-0141-03

一、类词缀和语素 感 研究综述

(一)类词缀的研究现状

类词缀 的概念是吕叔湘先生于70年代正式提出的,即 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还是差一点??它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还得加个#类?字,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 。

近年来,汉语中的类词缀现象成为许多语言研究者共同的兴趣,对类词缀的讨论也从该不该有类词缀一类逐渐扩展到研究类词缀的定义、特点和范围等方面。对于该不该有 类词缀 ,虽然曾有朱德熙等学者不主张划分,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类词缀已经基本上被语言学界接受了。对类词缀的定义,各家表述虽异,但研究者大都受吕先生的影响,主要观点基本相似,即 位置比较固定,意义没有完全虚化,虚实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词素 。

对类词缀的特点,各家的认识却有所差异,这也造成了类词缀判定标准不统一,进而影响了类词缀范围的确定。吕叔湘认为类词缀 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 ;沈孟璎认为 语义上虚实各异,表现语义趋于概括和抽象,意义泛化,语义偏离,但在形式上有定位性,语义词性上的类化性,构词能产性,派生词的三音化 ;王绍新则认为类后缀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意,但已有某种程度的虚化,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即成词或必变词性的作用,不读轻声。 ;汤志祥认为 类词缀的语义没有虚化,本身为独有的自由的实词缀,但具有能产性、定位性、类化性以及构词双音节三音节。 ;马庆株认为类词缀(准词缀)有三个判定标准, 1)准词缀的意义是实在的或抽象的(词典不单列词条且不是第一第二义项);2)准词缀是相对不成词语素(在基本义项上可成词);3)准后缀通常不读轻声。

概括一下各家的共同点,即:类词缀意义上趋于虚化;形式上有定位性;具有能产性、构词的类化性以及不读轻声。

不同点主要集中在对 类词缀 意义虚化程度的把握,各家的表述都很模糊,有的认为意义没有完全虚化,有的认为意义泛化,有的认为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意,有的则认为意义没有虚化。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类词缀的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类词缀的意义虚化程度没有明确一致的表述。其次,定位性和能产性以及构词类化性虽然是类词缀的特点,但毕竟不是类词缀独有的特点,并不能以此作为类词缀判定的标准。

再次,类词缀的范围并不确定,对类词缀特点的归纳难免带有研究者的主观的色彩。

最后,对类词缀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前途需要进一步阐

述。

我们将在后文的论述中试着对类词缀意义虚化的程度及对类词缀的判定标准做出更加具体的表述,对没有得到解决的其他问题做出比较合理的分析。

(二) 感 的研究现状

感 这个语素,如同 族 、 热 等一样,是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新词语产生发展中出现的构词能力比较强的语素之一。由于类词缀的判定标准并不统一,所以对于 感 这个语素是不是类词缀,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并不相同,实际上不仅仅是 感 ,在很多语素是否为类词缀的认识上学术界都存在分歧。

从前人研究来看,认为 感 是类词缀的有汤志祥、沈孟璎、苏锡育、曾丽英、任志萍等,他们大都是从语义虚化、构词位置固定、构词能力比较强的角度来看的,我们是赞成他们的观点的。但是,他们对 感 的研究并不具体,大多数都是对其进行构词现象的描述,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对 感 与什么词语组合才是类词缀上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沈孟璎将 感 %

141%语文学刊!!!!!!!!!!!!!!!!!!!!!!!!!!!!!2010年第1期

的词缀化倾向分析的较为详细,他认为 感 词缀化倾向有五个方面,包括 构词能力强;构词位置固定;意义虚化;有表示词性的类化作用;同多音节和双音节组合 ,他对 感 的讨论是基于 感 构成新词的整体特点。而任志萍则对 感 作为类词缀的分类讨论是比较细致的,她认为在 美感、手感、快感、观感、球感 中, 感 都是感觉的意思,可以为实在的;在 紧迫感、压抑感、亲切感、失落感 中,把 感 解释为 感觉 有些言不尽意,这些 感 的意义开始带有抽象概括的 类 ,再加上 感 越来越定位,所以她认为 感 的确是一个正在虚化的语素,可看作一个类词缀。

认为 感 不是类词缀的包括许多不承认新词中有类词缀的研究者,其中曹保平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汉语词义的发展都有一个#实-虚?的过程?语素意义弱化、虚化、泛化也带有主观色彩。有人认为它弱化、虚化、泛化了,有人却并不认为是弱化、虚化、泛化,如#紧迫感、充实感、质感?等中的#感?,实在的意义比较强,有些学者却认为是变#虚?了。 在这里,他主要认为 感 的意义虚化的程度太小,不足以满足类词缀意义虚化的特点。

作为新词语的构成成分,许多新兴词缀都是从词根语素演变而来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 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 。所以对语素是词根还是类词缀的判断不同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意义虚化标准 的确是判断一个语素是否是类词缀的重要标准,究竟意义虚化到何种程度才是类词缀将是我们要讨论的重要问题。

另外,董秀芳虽然未明确指出 感 是类词缀,但是,她将 感 作为构成名词的能产性词法模式的代表,对 感 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类描写: X+感 表示某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X(当X是形容词时)或具有X(当X是名词时);有个别 X感 中的 X 是动词,如 犯罪感 、 参与感 ,但这种例子很少,不属于能产的词法模式;有一种 N感 中的 感 是指感知, N感 义为对 N 的感知,如 方向感 、 空间感 ,这类 N感 与其讨论的 X感 不是一类。她的分析是从能产性词法模式入手的,虽然角度与我们不一样,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 感 的构成新词能力很强的有力证据。

以上是到目前学界对语素 感 的不同认识,归纳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对 感 的问题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感 的意义究竟虚化到何种程度才是类词缀,这也是判断一个语素是不是类词缀的重要标准。

二是如果 感 是类词缀,那么是不是所有在词的末尾的 感 都是类词缀。

二、对 感 是类词缀的鉴定

对于语素 感 ,我们承认其为类词缀。在这里我们将首先探讨一下类词缀的判定标准,从判定标准入手对 感 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类词缀的判定标准

可以说,类词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从其与词根和词缀区别的角度入手的,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不同,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看一个语素是不是类词缀,就要观察它自己的区别性特征。我们都知道词根具有很强的能产性,而词缀的定位性也非常强,因此,可以说,能产性与定位性并不能作为类词缀判定的首要标准;而构词的类化性是许多词根词缀也具有的特点,当然,这里的 类化 是指词性上的,并不是意义上的。所以说,判断类词缀的重要标准就集中在意义上。

究竟意义虚化到何种程度才是类词缀,针对这个问题,沈孟璎认为是意义泛化,语义偏离;马庆株认为是词典不单列词条,且不是第一第二词条;任志萍认为意义的虚化包括两类:意义的类化和意义的泛化。他们实际都是强调了类词缀意义与语素的本义或基本义不同,换句话说,就是语素是类词缀的时候,它的意义一定不会是本义和基本义,即这种类词缀的意义可以是引申义,或者是从其构词过程中归纳出的一种新的具有归类性质的意义。它可能会以引申义为词根出现在其他词语中,但是在作类词缀时,却不决定词语的词根意义,这是它作为类词缀与其作为词根语素的重要区别。

我们知道,典型词缀的意义是完全虚化的, #缀?的本质应该是自然语言的羡余性在语法不同层级单位中的不同程度的反映,在词这个层级单位中表现为#词缀? ,词缀在意义上可以说是羡余的。而类词缀之所以不是词缀,就因为它是有一定意义的,它是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为了表达新的意义而出现的,在构词中它也是词义的一部分,和词根一起构成了整个词的意义,只是它的意义在新词语中不占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从与词缀、词根意义的比较中,我们看到,类词缀意义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类词缀的意义一定不是语素的本义或基本义;它可以是引申义,也可以是在构词中类推出来的新的意义。

2.类词缀一定是有意义的,它在构词中和词根一起组成整个词的意义,尽管它对词义的影响可能不太大。

我们认为,类词缀的意义虚化程度可以从以上的两个方面来进行界定,这有助于对类词缀进行更合理的判断和分析。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类词缀的其他特点,除了意义标准,我们也应该结合其能产性来判断,因为类词缀产生的本来原因是为了构成新词。其他如定位性、类化作用,以及不读轻声也是类词缀判断的辅助依据。

(二) 感 是类词缀的依据

在上文对 感 中研究现状中我们已经看到,对 感 是不是类词缀目前存在争议,我们认为它是类词缀,因为从 感 在构成新词后的意义的动态变化来看,它符合类词缀的判定标准。

在古代, 感 是以词根的形式存在的,可以单独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 感 主要有四种意思: (感受)感动?感激+感触、感伤、感慨 , 感 最早是个动词,在 圣人~人心而天下和平 (&周易?)中,它的意思就是 令人心情起变化 ;在 其~人深,其移风易俗 (&荀子,乐论?)中,它的意思是 感动 ;在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中,用的是它的引申意义 感触、感伤 ;清代时, 感 曾做过名词,如 太夫人并无别疾,偶感了些风~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在 感 组成的双音节词汇中, 感 也是词根语素,如

%

142

%

说文解字!!!!!!!!!!!!!!!!!!!薛玉/关于 感 是类词缀的探析

感激 有两个含义:(感谢;)因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在这两个词中 感 都是词汇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 感叹 、 感应 、 感慨 中, 感 都是表现其自身语素意义。这些词组都是动词性的,发展到今天依然是动词,也是 感 构词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代,可以说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生命力。在这些词中,我们不难发现 感 作为词根语素的意义,也可以证明, 感 在古代是一个常用的语素,它自身是有实在意义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 感 的解释主要有六种: (觉得;)感动;?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中医指感受风寒;?感觉(情感;感想);.(摄影胶片)接触光线而发生变化 ,从中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的 感 的意思与古代意思基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义项中又多了一些引申义。主要变化是 感 基本上不再单用,而是变成一个黏着语素,大多是以双音词或多音词的形式出现了。通过分析 感 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及意义,我们可以发现 感 在大量的组成新词语之前,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实语素,无论在组词还是造句中,它都是有实在意义的,并没有虚化和变模糊。

近年来,尤其是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人们的情感体验也变得更加细腻,由此出现了许多由 感 组成的新词语,如手感、优越感、超脱感、失落感、观感、幽默感、美感、空间感、犯罪感等等。从形式上看这些词语最大的特点就是 感 的位置固定,都在词的末尾;但在意义上,研究者的认识并不统一。有人解释为 感觉 ,认为它的实在意义还比较强,有人认为只解释为 感觉 还不足以表达其意义,因为还有一点说不出来的韵味在其中,虽然结论不同,但是,都足以向我们证明,至少 感 在这些词中用的已经不是其本义或者是基本义了,也就是说, 感 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偏离,它在这些词语中运用的是引申意义或者是类化意义,而其所表现出来的词汇意义也已经减弱了。

虽然,这些词中 感 的意义已经不是语素的本义和基本义,但是,它又是有一定意义的,它的意义没完全虚化,它在构词中和词根语素一起组成新词的意义,人们可以凭着印象中对 感 意义的理解来加深对这些新词语所表达意义的认识。另外,正如董秀芳向我们展示的,这些定位于词的末尾的 感 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由其构成的词都是名词,所以,根据类词缀的判断标准,我们认为 感 是一个类词缀。

三、余!论

由 感 构成的新词可以说是极其丰富的,对于 感 构成新词的发展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新词的出现与语言内部机制作用有关。

第一,语言内部具有规则性,所以词语可以类推产生。类推造词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方便简捷;

第二,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注重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经济原则要求人们在表达新词时尽量减少记忆负担;

第三,近年来,双音节和多音节的汉语词语发展趋势,也是 感 新词产生的重要原因。

其次,社会的进步和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推动了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词汇的发展变化,这是类词缀出现的外部原因。

再次,从 感 自身来看,它具有构成新词的意义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和体验,而 感 正是具备了表意的条件才在新词中被类推使用。

感 作为一个类词缀,它的意义正处于不断的虚化中,在未来的发展中, 感 将有两种演变可能,或者它会完全演变为一个词缀,完全失去其现在的意义,变成一种词性的标志,但这需要很长的演变时间;或者它会继续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类词缀,即维持现状,以其构词的能产性发挥作用,构造更多的新词。

/参考文献0

[1]曹保平.汉语类词缀研究评述[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21):69–72.

[2]董秀芳.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J].汉语学

习,2005(6):13-19.

[3]刁晏斌.现代汉语准词缀发展变化的几种模式[J].廊坊

师范学院学报,2004(3):4-7.

[4]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J].扬州大学学报,2002(4):42

–46.

[5]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

(3):11-24.

[6]任志萍.小议 类词缀 的判别标准[J].新疆石油教育学

院学报,2002:48–50.

[7]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1996

(4):93-99.

[8]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J].语言科学,

2005(5):3–17.

[9]王素珍.汉语词缀和类词缀语法化的过程[J].语文学

刊,2006(5):124-126.

[10]杨爱姣.近代汉语三音词发展原因试析[J].武汉大学学

报,2000(4):568-571.

[11]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J].汉语

学习,2001(2):24-28.

[12]曾丽英.三字词中的类词缀[J].语言文字应用,2008

(2):32–40.

[13]董秀芳.汉语的词库和词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4]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3

(5):22-25.

%

143

%

语文学刊!!!!!!!!!!!!!!!!!!!!!!!!!!!!!2010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