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本章导航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

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文学创造是以哪里为开端的呢?和常人一样处于某种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从事文学创造的念头呢?这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最先面临也必须最先回答的问题。

文学创作发生的材料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积累素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艺术发现是什么呢?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创作动机

什么叫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是怎么来的?总的说来,当然是由现实生活所暗示给作家的,但具体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创作动机和动态轨迹

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可作如下描述:创作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

创作动机的结构

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可以说,一切文学创造过程都存在着不同样式和不同程度的动机冲突,一切文学作品恰恰是在各种不同的动机冲突中完成的。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构思阶段可以说是从观念上实现或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阶段准备好可以下锅的“米”。在构思阶段,需要掌握的主要问题是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内在心理机制和构思的基本方式。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从艺术构思的一般过程看,其心理机制有共同之处:

(一)回忆与沉思(二)想象与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四)理智与情感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回忆和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等。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的对象进行再度体验。

三想象和联想

想象就其本义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想象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相对于再现想象来说,后两种又叫创造想象。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已发现了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联想,类似联想与对比联想)。联想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的暂时联系”。

四灵感与直觉

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灵感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但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一说,就大致道出了灵感的内在轨迹。

直觉,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指视线、外形。英文是intuition,俄文译作直觉、直观、直觉力、洞察力;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五理智与情感

理智是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动力的嚼勒。两者都不可缺少。古人认为:为文尤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衔勒制之(颜之推),很好地道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六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观念,它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它在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的情况下,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

意识与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共存于同一创造过程之中。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作用。

在艺术构思中,意识的作用是明显的、大量的和主要的,而无意识的作用虽不可忽视,但也只是次要的和受控制的。

不承认无意识的内在辅助作用,便是将艺术构思简单化,不承认意识的主导作用,又可能走向艺术构思的不可知论。

二构思方式

1,作家用什么方法创造出他以前从未有过的艺术品呢?文学构思绝非行为主义所说的拼凑,而是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综合。

综合不是拼凑。首先,综合有定向性。其次,综合有选择性。最后,综合有新颖、鲜明的整体性。综合是作家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构思技能和方式。

2,突出与简化

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紧紧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并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清晰和与众不同。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其一,浓涂重抹;其二,淡化背景。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简化不是为了省略笔墨,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

简化与突出的区别(略)。

3,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很多,诸如:1.扩大法和缩小法;2.粘合法;3.漫画法;4.夸张法;5.幻事法。如果说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来创造的话,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作者或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地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的描写不会落入“套板反应”,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物态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物化阶段中的具体步骤犬牙交错,难分先后。本节抽出三个主要问题加以讨论: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

一,形即象也。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即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

把构思移到纸上,是一个甚至比构思本身还艰难的操作过程。其表现为: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形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等等。

运用技巧所应注意的原则:其一,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其二,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三即兴与推敲

即兴与推敲既是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它的特点是趁热打铁。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如果说即兴创作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跋涉的艰难。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材料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

直觉灵感综合突出简化

变形陌生化即兴推敲

[思考问题]

1.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及其来源是什么?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何在?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5.试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陆机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与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开拓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此后,出现了浩如烟海的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文学创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既要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融和结合,无疑地要受“美的规律”的直接制约.许多杰出作家的经验表明,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倾注他们的感情和理想.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指出,文学创作“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又说,《阿Q正传》反映的正是“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指出:“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五十多年中我也有放弃探索的时候;停止探索我就写不出作品.……我的每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作家的这种探索和追求,正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性质. 文学创作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着诸如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它因时因事而异,变化无穷,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应当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他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因此,作家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文学描写的中心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人、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们的各种命运,设身处地地体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和节奏,从生活中获得只有作家个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深入思考,透过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真谛,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生活中,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人和各种社会现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选取题材.作家所写的应当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接着而来的,是酝酿主题.文学创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题材选择得恰当,而且尤需从中发掘出它的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到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主题应该是从丰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复思索和探求而酝酿成熟的结晶,它来自生活的深处,是和生动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构思由此继续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才能化为艺术形象. 文学创作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既要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要寻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其特点,人们把作家形象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过程称为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又指出:“艺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文学创造过程培训讲学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本章导航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一、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 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 么。 文学创造是以哪里为开端的呢?和常人一样处于某种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从事文学创造的念头呢?这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最先面临也必须最先回答的问题。 二、文学创作发生的材料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 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准确地说,文 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 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三、积累素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 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四、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 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艺术发现是什么呢?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 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五、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文学理论教程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 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

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含义 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表现 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黑格尔:《小逻辑》 三、创作动机 ?含义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一、发生阶段——关键词:材料、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二、构思阶段——关键词:艺术构思、心理机制 三、物化阶段——关键词:即兴、推敲 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文学材料(素材-题材) P124 (名词解释)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材料的来源:“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的获取途径: P125 1)无意获取(自发接受):是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对于这些刺激,他虽然没有有意地记忆或着意地思索,但它们却作为连续不断的信息流悄悄地进入大脑,有些甚至会再长期记忆中扎根。 2)有意获取(自觉积累):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或笔记、摄影等)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例如,罗曼罗兰、纪德到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采访,巴金到朝鲜战场考察,都属此类。 相关的主体能力:感知、观察、记忆 (名词解释)艺术发现P127 :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相关主体能力:审美感知力、洞察力 (名词解释)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或外在刺激所引发的。 动机的类型:1)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2)有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 注意: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P145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从观念上解决,“写什么?”“怎么写?” (名词解释)艺术构思P130: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文学作品的创作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文学作品的创作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文学创作首先要经历发生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材料的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正是这些客观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积累素材方面,有时候是无意地积累,有时则是有意地积累。比如说我今天去旅游了、去参观了某个地方,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遇到了值得开心的事情。我会习惯性的写下日志,而这个写日志的过程就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过程,日志的内容素材自然就是我平常在生活中无意积累下来的。那什么叫有意地积累呢,我是这样理解的。今天我看了一本书,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材料,以此作为我创作的素材,那么这就是有意积累。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创作人,还必须具备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个作家,必须要具有独特的眼光。或者说,想成为一个作家,就要练习自己的观察力。当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事件,如果你不具备非凡的观察力,也许它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普通的事件,无法成为你笔下的作品。想要创作文学作品,就要懂得挖掘一件事情的本质,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很多人都会说,没有东西写。我想说,不是没有东西写,是你缺少发现精彩素材的眼睛。这一点,我觉得也可以和创作动机联系起来。创作一篇文学作品时,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这样才能使创作具有内在的动力,使创作过程也不那么的枯燥乏味。我想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写作业吧,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上交然后拿分数,这就是创作动机,有了一个上交拿分数的目的你就有了写作业的动力。也许这个例子并不是很恰当,写作业同时也是检验我们的一种方式,也能让我们得到锻炼,但我所说的同样也是事实的一部分。 文学创作同样离不开构思阶段,想要创作一篇文学作品,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创造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自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的。可能有些人会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说这句话只是为了提醒人要勤奋,或者说是体现了量变质变的道理,仅此而已。想要写出好文章,是需要有前期构思的。不是说不构思就写不出文章来,只是写出来的东西会缺乏思想性,结构安排也不甚合理。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姑苏晚报校园记者的考核,一般考核时间都比较紧迫。写文章的时候就比较赶,来不及提前构思,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很空洞的。虽然最后仍然幸运地第一批通过了考核,但是我觉得我的写作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构思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真的很重要。 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物化阶段,如果说构思时打腹稿的话那么物化阶段就是实战了,可想而知,这是不可或缺的。心中所想固然重要,但是意图有时可能会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也有可能创作动机中途发生了转变。所以说,物化阶段,就是一个转化的阶段,是作品的完成与定型。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想要吸引人,要学会词语的提炼和技巧的运用,要寻找最准确的词把作品呈现出来,多多利用肖像、行动、心理等描写。这点,可以用英语写作来说明。对我们来说,文学创作可能主要指的是中文作品的创作,但我认为中英文也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在写一篇英语作文时,如何取得高分呢?一直强调的就是要使用高级词汇替代低级词汇,多使用好句型。我想这在中文里也同样适用。可能中文不分低、高级词汇,但哪些词用在哪里合适,这是可以判断的。创作时,就是要有这种判断力。即兴与推敲是文学作品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手段。即兴,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灵感。灵感来了,作品也出来了。但是很多人误解灵感是一瞬间的冲动,其实不是这样的,即兴创作也是一种长期酝酿的产物,因为此这和之前所说的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并不冲突。推敲则与即兴不同,要对词句进行精选、对细节进行提炼,这是一个求精准的过程。当然,即兴与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侧面,我们是不可以把它们绝对分割开来的,所谓的矛盾也是具有同一性的。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本章概述: 本章把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首先介绍作者创作的准备条件,创作缘起,其次描述和描述创造过程中的在心理机制,以及常见的构思方式,最后分析并阐释文学作品的物化过程,即它如何成为有一定形态的可被他人观照和消费的物态化产品。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本节概述: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容,并通过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的。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动机的冲突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产生。 知识点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准确地说,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容,并通过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的。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 知识点2: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是作家在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容。 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作品的独特风貌及其部灵性,一般都是以艺术发现中那不同寻常的“发现”为基础进行独特开掘的。 知识点3: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其实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又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构思过程与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与选择创作动机;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则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这是一个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既是我们说的创作表现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我们一直在追看、讨论的《美人心计》,我们十分期待的《泡沫之夏》、《蓝色佳期》(原著名为《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原著名为《碧甃沉》),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因为与原著不同而带来的缺憾和思考。 珠玉在前,我不能接受电视剧在剧情上的变动,不能接受演员与心中角色的巨大差距。但因为有对原著深刻的感情和想对电视剧版本和原著对比的想法,即使失望,我还是一直在看,一路期待。也会觉得自己十分矛盾,但交流之后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这让我萌发了对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深入探究的愿望,于是顺其自然的有了写作的欲望。 首先我和几个关注这个类型电视剧的朋友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听取了大家或褒或贬的意见,我有了更多感悟,但还是坚持最初自己的想法:这归根结底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种“拿来主义”,即使原有读者群的追捧带来了高收视率,仍不值得推崇。 然后,我上网查阅了这几部小说及改编后的电视剧的资料,重点是网友对剧情改编及演员选择的看法。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泡沫之夏》与《蓝色佳期》。 《泡沫之夏》主演被质疑集体装嫩,《蓝色佳期》则被疑“台味”太浓。仔细翻看剧照,再联系自己当年看小说时幻想的主角形象,我十分唏嘘和感慨,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还有一点无奈。 妆容再精致,服装再华美,也会是我读原著时心中的那个形象。相信众多忠实读者和我也有一样的想法。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本章导航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二、艺术发现 三、创作动机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三、即兴与推敲 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 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文学创造是以哪里为开端的呢?和常人一样处于某种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从事文学创造的念头呢?这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最先面临也必须最先回答的问题。 文学创作发生的材料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积累素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艺术发现是什么呢?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创作动机 什么叫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