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学习目标】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

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西域:汉朝时,人们把和以西、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地区,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时间,目的。第二次:时间,目的。

3、张骞通西域时,汉朝的统治者是。

4、年,西汉设立,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5、丝绸之路的路线:从出发,经河西走廊、今,到达、南亚和,再到,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

6、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促进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复习特训三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 课丝绸之路的开通复习特训三 第1题【单选题】 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通西域 B、通南美洲 C、通北美洲 D、通非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一组图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他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今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西域都护 D、重用谏臣魏征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最新丝绸之路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共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西域包括今天的() ①新疆地区②甘肃地区③河西走廊④新疆以西部分地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B.加强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寻找匈奴的去向 D.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3.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漠北战役同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时() A.设西域都护府 B.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4.张骞两次通西域是在()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1世纪 5.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结果是() A.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B.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C.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D.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6.2003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的物产传入内地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7.汉朝如果派使臣去大秦,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 ①今新疆境内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安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8.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和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片 C.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9.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A.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D.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10.除了陆路丝绸之路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开辟的吗()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11.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曾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 A.甘英 B.鉴真 C.玄奘 D.班超 1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了中国与西域、欧洲的友好往来 C.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13.下列历史事件与匈奴无关的是() A.昭君出塞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秦长城的修筑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刘宗亮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本课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1、民族政权的并立;2、民族关系的交融与发展;3、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4对外交流的频繁几个方面。本节课内容通过介绍宋元时期科技与交通的发达反映了宋元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这一时代特征。 所以学习这一课,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又可以理解宋元时期发达的海陆交通与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 课标要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2、主要内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达的中外交通 教学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课时要求: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情分析:我校北校区七年级三个教学班70%以上为就近乡村学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整体认知能力偏弱,且个体差异很大。但学生学历历史知识积极性较强,热情度较高,可塑性较强。 2、相应对策: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多种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发挥集体的智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应用和传播的基本情况;知道宋元时期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史实。 2、掌握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发展的影响。 3、理解宋元科技传播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答形式讲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分析说明宋元科技发明的传播及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得出宋元科技发达的原因;利用《元代交通路线图》等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出海陆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特点;拓展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宋元科技传播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这一热点新闻,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一部分,宋元科技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树立为祖国发展和世界进步不懈努力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合作学习法、问题讨论法、引导法等。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活动课的组织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背投、联网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板书设计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3、昭君出塞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2、出使西域的原因 3、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 4、西汉对西域的统治 三、丝绸之路的开辟 1、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2、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3、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尽情的施展。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的活跃起来了。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讲授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关于战国时期的匈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9页的小字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 设县,从内地移民到那里生产和生活,安定了北部边境,也为进一步开拓西域奠定 了基础。 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西汉初年,匈奴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冒顿单于统一蒙古后,进入极盛时期。 冒顿是头曼的儿子。当他已被定为继承人的时候,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生少子。头曼爱少子,欲废冒顿,送冒顿到月氏作人质。此后,头曼发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而杀冒顿。月氏果然欲杀冒顿。在紧急关头,冒顿盗其善马,亡归匈奴。头曼见冒顿勇壮,觉得杀了可惜,遂改变主意,命他为万骑将领。 冒顿日夜练兵,教士卒射猎鸟兽。他以鸣镝为号令,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以鸣镝射自己的善马。有些将士不敢发箭,冒顿便把他们统统斩杀。而后,冒顿又鸣镝射其爱妃。将士仍有犹豫未射者,冒顿又把他们杀掉。不久,冒顿以鸣镝射其父的善马。将士皆随鸣镝发箭,至此,将士已养成绝对服从的军纪。后来,冒顿率将士随其父狩猎。突然,冒顿鸣镝射其父头曼单于。将士皆随鸣镝放箭,头曼单于被乱箭射死。冒顿既杀头曼单于,随即尽杀其后母与弟以及大臣不服从者,自立为单于。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人教版

探寻丝绸之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 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 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新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小 组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 和思考的积极性。 3学情分析 主要优势在于现代中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和整理 资料。但是,中学生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提前设定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4重点难点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一一 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 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丝绸之路》 【展示】丝路的风光,同时播放音乐《阳关三叠》 在欣赏美丽风光和音乐的同时,想一想:这些风光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 荒漠……)是啊!这里现在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路,它就是――丝绸之路。 活动2【讲授】《丝绸之路》 这节课是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课,共分四个小组:背景组、路线组、小品组和作用组。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主合作探究:(约3分钟)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前面背景组介绍了丝路开辟的背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和武力反击匈奴,非常准确非常清楚,很好!路线组引导同学通过看图对比,学习了丝路的路线,思路清晰, 可见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好,谢谢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过渡)我们来看地图,一起来说说它的路线:长安一一河西走廊一一敦煌 再往西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隔,所以分成两条线:天山以北是北线,从玉门关出发,经西域到大宛。天山以南是南线,从阳关出发,经西域到中亚一一西亚,最后到达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有史料为证。在当时的丝路上,重要的城市有:长安、敦煌、楼兰等。这是今天的敦煌,给你们的感觉是非常凄凉,为当时的敦煌是非常繁华的。现在有请小品组出来演两个小品,让我们一起感受敦煌昔日的繁荣。 感谢小品组同学的精彩表演。通过欣赏他们的表演,可以让我妈感受到昔日丝路明珠的繁荣,那么,这条丝路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有请作用组的同学上来概括。

开辟丝绸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573397.html, 开辟丝绸之路 作者:颜红娟宋丽霞纪晓梦梁和和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2期 摘要: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张骞自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共历时一十三年,使汉朝人和西域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来,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北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并设置河西四郡,从而大大加强了丝绸之路的通畅,自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桥梁。 关键词:丝绸之路;汉朝;张骞;西域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商路,开通于西汉武帝时期,从西汉都城长安始,经河西走廊,出阳关和玉门关,分别沿昆仑山北麓或天山南麓,经安息到达大秦(古罗马)及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印度)或至康居等地。 1、丝绸之路的形成 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画下句号,然大战之后,百废待兴,稳定民生成为了刘邦巩固统治的头等任务。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自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后,匈奴势力范围扩大到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达贝加尔湖。匈奴人能征善战,且作战以骑兵为主,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烧杀抢掠,严重威胁西汉王朝的安全。 公元前201年,刘邦为接触匈奴边患,亲率三十万大军与匈奴决战,由于刘邦冒进轻视,于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日,后来,刘邦的谋士陈平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脱困,并采纳娄敬的建议,把刘姓宗室女作为公主嫁于匈奴单于,以和亲政策来换取边境安宁,随赠大量的财物作为公主的陪嫁,从而缓和匈奴的侵扰。和亲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匈奴与汉朝和亲贸易的同时,又派军侵扰边郡。但是,和亲政策避免了汉朝和匈奴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有利于汉朝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 刘邦驾崩后,汉朝经过惠、少、文、景四帝共四十余年,推行黄老之学,行无为之治,在此期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从而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到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为汉武帝北伐匈奴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持汉节出使西域,其目的就是为了联合被匈奴赶出故地的大月氏人,共同讨伐匈奴,然而张骞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在匈奴扣留十余年,仍不忘初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大连第三十七中学赵红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本课共有三目,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核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一子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个子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第二子目是第三子目的前提,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发展延续。三个子目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本课中的小字部分、“每课一得”、“材料阅读”和十幅图片、示意图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补充作用,可指导学生在过程中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张骞通西域。这里包括较多的较生疏的地域名以及行走路线的复杂。此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另外,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图片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力求提高学生们的学史读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中较强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书局版拔高训练四十六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丝绸之 路的开通中华书局版拔高训练四十六 第1题【单选题】 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联系的纽带,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铸铁技术传到西域 B、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 C、汉朝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汉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匈奴的统治 B、恢复东汉政府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C、建立同大秦的直接联系 D、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北匈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是介绍丝绸之路的一部著作,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作者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品尝西安火锅 B、作者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浏览敦煌莫高窟 C、作者在新疆品尝鲜美的葡萄和哈密瓜 D、作者在莫斯科观看二战纪念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实物的发现证实了( ) A、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 B、班超曾最远到达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他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答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情感目标: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作用。 2、本课难点: 张骞出使西域, 五、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具,递进式层层深入地设计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自然的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详见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模式: 导知——导情——导行 九、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理解教师的要求,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对比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十、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丝绸之路。 2、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3、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二、知识链接: 1、课本插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这幅图是根据敦煌壁画摹画。图中伞盖下骑马者为汉武帝,身后是侍从。跪在马前 的是张骞,他在向汉武帝行拜别礼,身后是他的随从。 2、两汉与日本的交往 古代中国对日本泛称倭。倭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汉书》记载,“乐浪海 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可能是指以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小部落国家。这些小国中, 不少已与西汉交往。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一般认为,“委(倭)奴国”在今日本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这说明在公元1世纪,日本北九州 一带确实已与汉朝交往。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然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 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梨(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 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的僮仆都 尉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汉朝便设西域都护,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 三、前提测评: 1、两汉时,人们把现今什么地区称作西域? 2、西汉初年,西域被什么人控制? 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其目的是什么?出发地是哪里?这次出使的目的达到没有?又有何意义? 4、想一想,张骞出使西域最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四、自学、讨论、展示: 5、公元前多少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有何收获?

6、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7、公元73年,东汉又派谁出使了西域?其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8、你能说说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吗? 9、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10、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是什么? 五、我的思考和疑问 六、达标检测: 11、两汉时期,人们称为西域的地方是指() A、当时的安息和大秦 B、当时的西方各国 C、现今内蒙古地区 D、现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12、中国古代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是()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张骞 D、卫青 1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始于()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38年 14、担任西域都护的是() A、卫青 B、窦固 C、张骞 D、班超 15、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设置 D、司隶校尉设置 16、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与西域通商 B、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C、与匈奴和好 D、设置西域都护 17、在游览丝绸之路途中,导游让大家猜测,这条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被生动、形象地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你认为最佳答案是() A、中国是盛产丝绸的文明大国 B、西汉时,丝绸是最主要的原料 C、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盛产丝绸及其丝织品 D、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18、班超“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经营西域30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A、西汉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19、张骞通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开辟的史前基础

丝绸之路开辟的史前基础 刘学堂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后历代中国政府都把西域经营作为重要国策,逐渐打开了由中原经中国西北至中亚、西亚,并联结欧洲北非的陆上交通道。通过这条大道,欧亚东西方人群的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产的丝织品等沿着这条道路销往西方。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形象地将始自西汉张骞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此后的研究过程中,丝绸之路起始时段、丝绸之路的内涵与外延迅速扩展,丝绸之路逐渐泛化为以欧洲为中心的欧亚西方世界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欧亚东方世界历史上人们交往的总称。如果从整个东西文化交流史的视野来看,东西方世界对话与交流的时代上限要比张骞使西域久远的多。所以,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以张骞西行为界,可将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张骞使西域前的东西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也有的学者称其为史前的丝绸之路。 从考古发现与研究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西文化就有了接触。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发掘了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晚期遗址,发现这一遗址中有属于西方莫斯特文化的勒瓦娄哇石器。2003年国内出版的《水洞沟——1980年发掘报告》明确提出,以勒瓦娄哇石核和石叶的发现为突出标志的水洞沟文化“是我国最具有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的单独类型”。其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先后发现过含勒瓦娄哇石器的遗址。勒瓦娄哇石器技术是欧亚旧石器工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代表着更新世中古人类行为与认知发生的演化,在人类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北方特别是近年来新疆地区勒瓦娄哇石器发现与研究表明,早到距今10万年以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一支来自西方的人群集团,通过中亚草原来到新疆并抵达宁夏的水洞沟,这条传播线路基本明确。中国北方其他地区零星发现的勒瓦娄哇石器,则有可能是通过很早就开辟的北方草原通道传入。一些学者将西方石器技术向东传播的途径称为史前的石器之路。石器之路不仅对中国西北北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由于东西方人群长期共居通婚,扩大了基因交流,这对中国北方人种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东西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东方彩陶文化的西进。距今一万年前后,生活在欧亚东西方的人群几乎同时步入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八千年开始,源于自黄河流域关中区域的彩陶文化缓慢地向西流布,距今5000年前后进入中国西北的甘青地区,并再度发育,创造了辉煌的西北彩陶文化。距今4000年前,欧亚东方传统的彩陶文化出现在新疆东天山的哈密盆地,并继而沿天山西进,公元前2千纪末到达吐鲁番和焉耆-拜城盆地,在这里演化为洋海文化和察吾呼文化早期类型,公元前1千纪初出现在伊犁河谷,在这里和当地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穷科克上层文化。黄河流域彩陶文化沿天山地区东西向渗透,使天山史前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汉代前后彩陶文化渗入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东岸七河流域,成为这一区域塞与乌孙文化的构成因素。具黄河流域文化特质的彩陶文化,历经数千年抵达这里时,早已是强弩之末,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 的开辟》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 2、西域都护的设置和意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作用和内容。 【学习重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既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又对西域都护设置具有奠基作用,同时也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材料三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一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骞出使西域体现了张骞的什么精神? (4)材料三中,西汉政府是哪一年设立西域都护的,有什么意义? 2、识读下图 (1)对丝绸之路的开创,贡献最大的是谁? (2)西汉时,一个满载丝绸和其他货物的驼队,从图中A 地出发,准备沿图中路线到大秦去,请填出他们所经地区名称: (A 地)→ (B 地)→ (C 地→ (D 地)→ (E 地) (3)用史实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经济之路、文化之路? 3、请总结张骞通西域的作用(综合本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目内容)。 答: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①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②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③对西域都护的设置起到了奠基作用;④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 三、巩固训练 1、北京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传递。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马可.波罗东游 2、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新疆归属中央政府最早的标志是( ) A.张骞首访西域 B.张骞再访西域 C.班超出使西域 D.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3、汉朝的时候,在欧洲罗马(即大秦)最贵重的东方商品是( ) A.丝绸 B.铁器农具 C.毛织品 D.玻璃 四、作业 基础训练 C D E

第13课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理解“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升观察概括水平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实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解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动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相关张骞出使西域增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能够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理解。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 的开辟》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 2、西域都护的设置和意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作用和内容。 【学习重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既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又对西域都护设置具有奠基作用,同时也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材料三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一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 丝绸之路的开辟 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范围: 和 以西、 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天山南北今 ,称为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 时间: 年 目的:联合 夹击匈奴 结果:张骞出使西域的预期目的 ,但了解到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民想与 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 时间: 年 目的:加强西汉与 的友好往来 意义: 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 年 智能:对西域进行 、 , 意义:这是 的开始 丝绸之路 路线: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 出发,经 、今 ,到达 、 和 ,再转运到 (古代罗马) 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 交流内容:⑴中国到西方: 和 、 等技术 ⑵西方到中国:①中亚的 、 、 、 等农作物,② 罗马的 、 等手工业品和 ,③印度的

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名称的由来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为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材料题 北师大版

材料题: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出“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的史实根据。 (2)“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在汉武帝和昭君之间更倾向于哪一位?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出“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请回答: (1)举例说明匈奴在短暂的东方生活中,对中原汉王朝构成的强大的威胁。 (2)秦朝、西汉初年以及汉武帝时期各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 (3)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并谈谈你对“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 (4)请谈谈你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疆(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冒顿单于对历史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