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pClient = new FtpClient(ip) 报错 cannot instantiate the type FtpClient

ftpClient = new FtpClient(ip) 报错 cannot instantiate the type FtpClient

ftpClient = new FtpClient(ip) 报错cannot instantiate the type Ftp Client

想用JAVA做一个从FTP下载文件,copy了别人的代码。这行报错。已经导入了jakarta-oro-2.0.8.jar、commons-net-1.4.1.jar、commons-net-ftp-2.0.jar、commons-net-3.1-sourc es.jar,不知道是不是还少什么jar包,还是基他是什么原因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878699.html,.ftp.FtpClient 这个类在jdk的帮助文档中没有具体的说明,也就是并没有对外公开。并且这个类是在jdk的rt.jar中实现的。

jdk1.7下其构造函数FtpClient()被定义为private类型,所以无法new了。在jdk1.7,已经换成了FtpClient.create(ip)方法

同时,其他的一些方法也基本都改掉了,

如ftpClient.openServer(server);

ftpClient.login(user, password);

就可以换成:ftpClient.login(user, null, password);

ftpClient.binary(); ---> ftpClient.setBinaryType();

ftpClient.put(remotefilename);--->ftpClient.putFileStream(remotefilename, true);

IP数据包的校验和算法

IP数据包的校验和算法 IP数据包的头信息格式: +-------------------------------------------------+ | 版本 (4位) | +-------------------------------------------------+ | 首部长度(4位) | +-------------------------------------------------+ | 服务类型(TOS)8位 | +-------------------------------------------------+ | 数据包总长度(16位) | +-------------------------------------------------+ | 标识ID号(16位) | +-------------------------------------------------+ | 标志位(3位) | +-------------------------------------------------+ | 片偏移(13位) | +-------------------------------------------------+ | 生存时间(TTL)(8位) | +-------------------------------------------------+ | 协议类型 (8位) | +-------------------------------------------------+ | 首部校验和(16位) | +-------------------------------------------------+ | 源IP地址(32位) | +-------------------------------------------------+ | 目的IP地址 (32位) | +-------------------------------------------------+ * IP选项(若有) (32位) * +-------------------------------------------------+ * 数据 * +-------------------------------------------------+ 这里要说的是首部校验和字段。 在发送数据时,为了计算数IP据报的校验和。应该按如下步骤: (1)把IP数据报的校验和字段置为0。 (2)把首部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字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 (3)把得到的结果存入校验和字段中。 在接收数据时,计算数据报的校验和相对简单,按如下步骤: (1)把首部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字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包括校验和字段。(2)检查计算出的校验和的结果是否等于零。 (3)如果等于零,说明被整除,校验是和正确。否则,校验和就是错误的,协议栈要抛弃这个数据包。

IP数据报格式

IP数据报格式 TCP/IP协议定义了一个在因特网上传输的包,称为IP 数据报(IP Datagram)。这是一个与硬件无关的虚拟包, 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其格式如图所示。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是所有IP数据报必须具有的。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首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IP协议地址 1、IP数据报首部的固定部分中的各字段 (1)版本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通信双方使用的IP 协议版本必须一致。目前广泛使用的IP协议版本号为4(即IPv4)。 (2)首部长度占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值是15。请注意,这个字段所表示数的单位是32位字长(1个32位字长是4字节),因此,当IP的首部长度为1111时(即十进制的15),首部长度就达到60字节。当IP分组的首部长度不是4字节的整数倍时,必须利用最后的填充字段加以填充。因此数据部分永远在4字节的整数倍开始,这样在实现IP 协议时较为方便。首部长度限制为60 字节的缺点是有时可能不够用。但这样做是希望用户尽量减少开销。最常用的首部长度就是20字节(即首部长度为0101),这时不使用任何

选项。 (#我们一般看到的版本和首部长度两个字段是十六进制45,就是版本号version=4,headlength=5,也就是首部长度是60个字节) (3)区分服务占8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这个字段在旧标准中叫做服务类型,但实际上一直没有被使用过。1998年IETF把这个字段改名为区分服务DS(Differentiated Services)。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时,这个字段才起作用。 (4)总长度总长度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总长度字段为16位,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 216-1=65535字节。 #可以看这个以太网frame总长为336字节,而IP数据包Total length=322,336-322=14正好是Ethernet包头的长度,所以就可以看出这IP数据包总长度一值就是除去Ethernet头的剩余长度,也就是IP包头加数据的长度。 在IP层下面的每一种数据链路层都有自己的帧格式,其中包括帧格式中的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这称为最大传送单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当一个数据报封装成链路层的帧时,此数据报的总长度(即首部加上数据部分)一定不能超过下面的数据链路层的MTU值。 (5)标识(identification)占16位。IP软件在存储器中维

IP数据报的格式

IP数据报的格式 (TCP/IP标准中,各数据格式常以32位(4字节)为单位来描述) 各字段含义: 版本: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通讯双方的IP协议必须一致,目前广泛使用的IP协议版本号为4(IPv4),还有以后将要使用的IPv6。 首部长度:占4位,表示IP数据报首部所含4字节(是以4字节为单位的)的个数,最大值为15,即首部长度最大为60字节。当首部长度不是4字节的整数倍时,必须利用最后的填充字段加以填充。最常用的首部长度就是20字节,不带任何选项。 区分服务:占8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在旧标准中称之为服务类型,但实际上一直没有被使用过。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时,这个字段才起作用,一般情况下不使用。 总长度:占16位,表示首部和数据部分的总长度,单位为字节。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16 2-1=65535字节。 但在IP层下面的每一种数据链路层都有自己的帧格式,包括帧格式中的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即最大传送单元MTU。一般主机和路由器处理的IP数据报长度最小576字节最大不超过1500字节,当超过1500字节时就需要进行分片。还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总长度指的是分片后的每一个分片的首部长度与数据长度的总和。 标识:占16位,分片时,此字段的值被复制到所有的数据报片的标识字段中,只有标识字段的值相同的分片才能正确地重装成原来的数据报。其作用就是用来标识各数据报片。 标志:占3位,目前只有最低位和中间位有意义。最低位记为MF,MF=1表示该数据报片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MF=0则表示该数据报片已是最后一个分片。中间位记为DF,意思为“不能分片”,只有DF=0时才可以分片,也就是说分了片的数据报,其首部DF标志位都为0。 片偏移:占13位,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的相对位置。分片数据字段起始位置相对原分组数据字段起始位置(原始分组数字字段起始位置为第0字节),片偏移是以8字节为偏移单位,也就是说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字节(64位)的整数倍。 生存时间:占8位,用TTL来表示,表明数据报在网络中的寿命。后来功能改为“跳数

IP数据包格式简介

IP 数据包格式 IP 数据包是网络传输的信封,它说明了数据发送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数据传输状态。一个完整的数据包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首部前20字节属于固定长度,是所有IP 数据包必须有的,后面是可选字段,其长度可变,首部后面是数据包携带的数据,见图5.3.1。 48 16 19 31 版本号 标志 生存时间 协 议标 识 服务类型数据包总长度 段偏移首 部 检 验 和 源地址目 的地址可 选字段+ 填 充位首部长度 数 据部 分 数 据 首部首部 IP 数据包 发送 图5.3.1 IP 数据包格式 1. 版本号(4bit ) 版本号占4位,是IP 协议所使用的版本号,目前是广泛使用的是第四版本,即IPv4。 2. 首部长度(4bit ) 首部长度用于指出IP 包头长度,用于标识数据包头在何处结束,所携带的数据在何处开始。首部长度占四位,数值范围5~15,以4字节为单位,则IP 首部长度为20字节~60字节。如假设首部长度取值“1010”,转换为十进制为“10”,表示IP 包头长度为10×4=40字节,数据从第41字节开始。 3. 服务类型(8bit ) 服务类型用于获得更好服务,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使用。当网络流量较大时,路由器会根据不同数据包服务类型取值决定哪些先发送,哪些后发送,见图5.3.2。 D 优先级T R C 未用 0 1 2 3 4 5 6 7 图5.3.2 服务类型格式 (1)前3个bit 表示优先级,取值范围0~7共8个优先级,数值越低优先级越高。 (2)后四位是服务类型子字段,用于标识QOS 质量服务。 D :表示要求更低时延 T :表示要求更多吞吐量 R :表示要求更多可靠性 C :表示要求更小路径开销 注:DTRC 默认4位值都为0,表示一般服务;

IP首部校验算法共7页文档

IP首部校验算法 IP Header Checksum Algorithm LIU Pai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transmission, IP simplifies the protocol by not providing a reliable communication facility. There are no acknowledgments either end-to-end or hop-by-hop.There is no error control for data, only a header checksum provides a verification that the information used in processing internet datagram has been transmitted correctly. There are no retransmissions. There is no flow control. The RFC documents give the algorithms used to compute the checksum and the wireshark software provides the function of catching the IP packets. This data can be used to verify the algorithms . The research also shows there is a bug in the algorithm and can be overcomed and optimised. 1 IP 首部 如图1所示,IP数据报首部的固定部分中的各字段: 1) 版本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 2) 首部长度占4位,可表示最大十进制数值是15。 3) 区分服务占8位,用来获得更好地服务。总长度总长度是指首部和

ip数据报解析源地址目的地址

ip数据报解析源地址目的地址

青岛农业大学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习报告 题目IP数据报解析源地址/目的地址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2014年11月8日

目录 一、设计任务和目的 .............................................. - 2 - 二、设计要求 .......................................................... - 2 - 三、设计内容 .......................................................... - 2 - 3.1原理概述: ................................................... - 2 - 3.1.1 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 2 - 3.1.2 IP数据报格式:.......................... - 2 - 3.2 运行结果及分析........................................ - 4 - 3.2.1程序运行及截图.............................. - 4 - 3.2.2 分析................................................. - 5 - 四、设计方案改进及建议 ...................................... - 5 - 五、总结体会 .......................................................... - 6 - 六、主要参考文献 .................................................. - 6 - 七、附录 .................................................................. - 6 - 附录1 程序流程图.......................................... - 6 - 附录2 程序源代码及解释.............................. - 8 -

实验 IP数据报的格式

实验IP数据报的格式 【实验目的】 1、通过分析IP数据报的格式了解IP数据报各个字段的大小、取值范围; 2、掌握它们在IP协议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内容】 1、分析IP数据报的结构,熟悉各个字段的内容、功能、格式和取值范围; 2、编辑IP数据报首部各字段的内容; 3、单个或批量发送已经编辑好的IP数据报。 【实验原理】 IP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是所有IP数据报必须具有的。20字节之后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IP数据报的格式如下图所示: 版本:占4 bit,指IP协议的版本。通信双方使用的IP版本必须一致。目前广泛使用的版本号为4。 首部长度:占4 bit,可表示的最大数值是15个单位(一个单位为4字节),因此IP的首部长度的最大值是60字节。

服务类型:占8 bit,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前三个比特表示优先级。第D比特表示要求有更低的时延。T比特表示要求有更高的吞吐量。R比特表示要求有更高的可靠性。C比特表示要求选择代价更小的路由。最后一个比特目前尚未使用。 总长度:占16 bit,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 标识:占16 bit,它是一个计数器,用来产生数据报的标识。 标志:占3 bit,目前只有前两个比特有意义。最低位记为MF,MF=1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MF=0表示这已是若干数据报片中的最后一个。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记为DF,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片偏移:占13 bit,表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片偏移以8个字节为偏移单位。 生存时间:占8 bit,表示数据报在网络中可通过的路由器的最大值。 协议:占8 bit,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是何种协议。 首部校验和:占16 bit,只校验数据报的首部,不包括数据部分。 源IP地址:占4 bit。 目的IP地址:占4 bit。 可选字段:用来支持排错、测量以及安全等措施。此字段长度可变,从1个字节到40个字节不等,取决于所选择的项目。 【实验步骤】 练习一:分析IP数据报格式 1、运行报文仿真编辑器; 2、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打开”菜单项,选择安装目录下Data目录中报文仿真编辑器 存档文件:udp.pef; 3、选中报文列表框中的一条记录,报文仿真编辑器中间部分自动显示此条报文记录的协议 结构树; 4、选中协议结构树中的“IP首部”结点,报文仿真编辑器右侧部分自动显示当前IP数据 报首部各个字段的内容; 5、查看IP数据报首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结构和内容; 6、分析IP数据报首部中的类型字段所表示的含义。 练习二:编辑IP数据报格式中的字段内容 1、在报文仿真编辑器的右侧修改IP数据报的各个字段的内容; 2、单击“保存”按钮; 3、查看修改后的字段内容。 练习三: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序列 1、运行报文解析器;

IP首部校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ip首部校验报告人: 学号:成绩: 【实验要求】: 根据wireshark在网上抓包,计算IP首部(16进制),输出数据是否在传输中出错。 【实验原理】: 将IP数据报文的首部部分的L个16比特构成的16进制数转换成2进制相加,将求得的和模(1621 ),将高于第15比特的各位取出,往后移16位,并把它们加回到和中。将所得和取补码并判断是否为0,若为0则数据没有出错;若不为0,则数据传输出错。 【程序交流】: 将L个16比特构成的16进制数文件读入,直接将这些数进行16进制加法,将超出4位的16进制数取出。向后移4位,加到和中。若最后的和为ffff,则数据没有出错;否则数据传输出错。 源代码在附录中。 【测试结果】: 输入“input.txt” 45 00 00 30 80 4c 40 00 80 06 b5 2e d3 43 11 7b cb 51 15 3d 输出:

将b5 2e 改为c5 2e 则输出: 附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har a[21][4]; string s; int change(char ch) { int b; if(ch>='0'&&ch<='9') b=ch-'0'; else b=ch-'a'+10; return b; } int main() { int i=0,j=0,k=0,len,num,sum[6]= {0},temp=0; char ch; ifstream fin; fin.open("input.txt"); getline(fin,s);

IPv4 数据报首部格式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实验报告 ZHUHAI CAMPA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班级XXX 3班学号0123456 姓名 XXX 指导教师ZHANG XUE 成绩 实验题目IPv4 数据报首部格式实验时间 2014.1 一、实验目的 掌握IPv4 协议原理,理解IPv4 分组首部结构及各字段的含义。 二、实验环境 1.连接外网的Windows XP 主机一台,并安装有科来网络分析系统。 2.通过科来网络分析系统捕获一段时间内的IPv4 分组。 三、实验内容 1.用科来网络分析系统捕获数据包。 2.分析捕获到的IP数据包中首部各个字段的意义。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开始捕获数据包。 2.用浏览器访问百度,用ping 命令探测临机、网关和百度。 3.停止捕获,观察捕获到的数据包。

访问百度: Ping临机如图:

Ping网关如图: Ping百度如图: 4.将访问百度以及ping 临机、网关和百度的IP 数据包首部中各字段的值记录在下表中,需要记录IP 数据报的版本号、首部长度、总长度、标识、标志、片偏移、生存时间、上层协议、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5.比较所记录的各字段的值,理解首部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五、心得体会 经过上一次上机实践对网络命令的操作的结果分析,本次实践已经大概明白了网络命令的操作和作用和对网络命令的操作的结果分析… 六、实验要求 完成本次实验后,仔细观察所捕获的数据包,对网络层数据包首部的各字段进行整理,说明参数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加深理解网络层的工作过程。 思考与讨论:

解析IP数据报

郑州轻工业学院 网络协议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解析IP数据包 姓名: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网络工程08-1 学号:200807030140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2011年6月12日至2011年6月17日

郑州轻工业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解析IP数据包 专业、班级网络工程08-1 学号 200807030140 姓名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主要内容:捕获网络中的IP数据包,解析数据包的内容,显示结果,并将结果写入日志文件。设置停止标志,当程序接收到停止命令时即停止。 基本要求:使用图形界面实现IP数据包的解析,画出基本流程图,写出解析的实现过程、操作演示截图与核心代码。 参考资料: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 《网络协议分析》寇晓蕤、罗军勇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TCP/IP协议族(第4版)》王海、张娟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c#高级编程(第6版)》李铭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Visual C#.NET网络核心编程》周存杰清华大学出版社 完成期限: 指导教师签名: 课程负责人签名: 2011年 6 月 16 日

目录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内容 (4) 三实验环境 (4) 四实验步骤 (4) 1.实验流程图 (4) 2.实验核心代码 (5) 3.演示截图 (6) 五实验体会 (7) 六参考文献 (7) 七附录 (7) Socket.cs (7) CatchIP.cs (10) ShowIP.cs (11)

一实验目的 熟悉IP包结构,加深对IP层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内容 (1)捕获网络中的IP数据包,解析数据包的内容,显示结果,并将结果写入日志文件。 (2)显示的内容包括:捕获的IP包的版本、头长度、服务类型、数据包总长度、数据包标识、分段标志、分段偏移值、生存时间、上层协议类型、头校验和、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等内容。 (3)设置停止标志,当程序接收到停止命令时即停止。 三实验环境 本实验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为c#程序语言 实验开发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流程图

ip数据报解析源地址目的地址

青岛农业大学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习报告 题目IP数据报解析源地址/目的地址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2014年11月8日

目录 一、设计任务和目的........................................................................................................................ - 2 - 二、设计要求.................................................................................................................................... - 2 - 三、设计内容.................................................................................................................................... - 2 - 3.1原理概述: ..................................................................................................................................... - 2 - 3.1.1 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 2 - 3.1.2 IP数据报格式: ........................................................................................................... - 2 - 3.2 运行结果及分析......................................................................................................................... - 4 - 3.2.1程序运行及截图............................................................................................................... - 4 - 3.2.2 分析.................................................................................................................................. - 5 - 四、设计方案改进及建议................................................................................................................ - 5 - 五、总结体会.................................................................................................................................... - 5 - 六、主要参考文献............................................................................................................................ - 6 - 七、附录............................................................................................................................................ - 6 - 附录1 程序流程图........................................................................................................................... - 6 - 附录2 程序源代码及解释............................................................................................................... - 7 -

IP 首部校验和的计算 zz

IP 首部校验和的计算zz 1IP数据包的头信息格式: +-------------------------------------------------+ | 版本 (4位) | +-------------------------------------------------+ | 首部长度(4位) | +-------------------------------------------------+ | 服务类型(TOS)8位 | +-------------------------------------------------+ | 数据包总长度(16位) | +-------------------------------------------------+ | 标识ID号(16位) | +-------------------------------------------------+ | 标志位(3位) | +-------------------------------------------------+ | 片偏移(13位) | +-------------------------------------------------+ | 生存时间(TTL)(8位) | +-------------------------------------------------+ | 协议类型 (8位) | +-------------------------------------------------+ | 首部校验和(16位) | +-------------------------------------------------+ | 源IP地址(32位) | +-------------------------------------------------+ | 目的IP地址 (32位) | +-------------------------------------------------+ * IP选项(若有) (32位) * +-------------------------------------------------+ * 数据 * +-------------------------------------------------+ 这里要说的是首部校验和字段。 在发送数据时,为了计算数IP据报的校验和。应该按如下步骤: (1)把IP数据报的首部都置为0,包括校验和字段。 (2)把首部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字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 (3)把得到的结果存入校验和字段中。 在接收数据时,计算数据报的校验和相对简单,按如下步骤: (1)把首部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字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包括校验和字段。(2)检查计算出的校验和的结果是否等于零。 (3)如果等于零,说明被整除,校验是和正确。否则,校验和就是错误的,协议栈要抛弃这个数据包。 首先,查看了Linux 2.6内核中的校验算法,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显然效率要高些。代码如下:

ip首部校验和算法

实验报告(3) ——首部检验和的编程实现 一、实验人员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一)实验内容 编写一个计算IP报文中首部校验和的程序,并且通过抓包随机选择一个数据报,提取出IP报文首部部分,根据程序计算出校验和的计算值,与报文中检验和对比,检验程序的正确性,计算结果为0保留数据报,否则丢弃。 (二)实验要求 1.掌握IP数据报的结构,通过wireshark抓包随机选择一个TCP数据报,提取IP报部分,并找到首部。 2.学习理解并运用IP首部校验和的计算算法,通过程序实现。 三、实验环境 Wireshark抓包工具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C# 四、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实验过程 1.利用wireshark抓包分析包格式并提取IP首部 (1)IP数据报格式 如图1,IP数据报的首部为前20字节。因为首部校验和的计算只需要IP数据报的首部20个字节即可,数据部分不参加运算。所以只需要把IP数据包中的前20个16进制数提取出来作为运算的数据即可。 图1 IP数据包格式 (2)抓包得到的数据报

图2 TCP数据报 如图2,通过wireshark抓包,随机选择一个TCP数据报,根据TCP数据报的格式,我们分析数据报内容可以知道:首先开始6个字节为目的mac地址,后面6个字节为目的mac地址,后面2个字节为协议类型为0800,是IP协议包。所以再后面的20个字节就是IP数据报的首部部分。也就是实验所需要的数据。 IP首部为:450000280000400034060ab73baf84710a687191 并且,通过包的计算的校验和结果,此包被留下,校验和的值为0。也是座位后面对设计程序计算得到结果的一个验证。 2.设计计算首部校验和的的算法 (1)程序设计的函数模块关系

IP数据报格式

IP数据报格式: TCP/IP协议定义了一个在因特网上传输的包, 称为IP数据报(IP Datagram)。这是一个与硬件无关的虚拟包, 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 字节, 是所有IP数据报必须具有的。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首都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IP 协议地址。 那么IP数据报格式又是怎样要求的呢? 1. IP数据报首部的固定部分中的各字段 ①版本: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通信双方使用的 IP协议版本必须一致。日前广泛使用的IP协议版本号为4 (即IPv4)。IPv6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②首部长度:占4 位,可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值是15。请注意, 这个字段所表示数的单位是32位字( 1 个32位字长是4 字节), 因此,当IP 的首部长度为1111 时(即十进制的15), 首部长度就达到60字节。当IP 分组的首部长度不是4字节的整数倍时,必须利用最后的填充字段加以填充。 因此数据部分永远在4字节的整数倍开始, 这样在实现IP协议时较为方便。 首部长度限制为60字节的缺点是有时可能不够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用户尽量减少开销。 最常用的首部长度就是20 字节(即首部长度为0101), 这时不使用任何选项。 ③服务:占8 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 这个字段在旧标准中叫做服务类型,但实际上一直没有被使用过。 1998年IETF把这个字段改名为区分服务DS (DifferentiatedServices)。 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时,这个字段才起作用。

④总长度:总长度指首都及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 因为总长度字段为16位,所以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216-1=65 535字节。在IP层下面的每一种数据链路层都有自己的帧格式,其中包括帧格式中的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即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当一个数据报封装成链路层的帧时,此数据报的总长度(即首部加上数据部分)一定不能超过下面的数据链路层的MTU值。 ⑤标识(Identification):占16位。 IP软件在存储器中维持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 计数器就加1,并将此值赋给标识字段。但这个“标识”并不是序号, 因为IP是无连接的服务,数据报不存在按序接收的问题。 当数据报由于长度超过网络的MTU 而必须分片时, 这个标识字段的值就被复制到所有的数据报的标识字段中。 相同的标识字段的值使分片后的各数据报片最后能正确地重装成为 原来的数据报。 ⑥标志(Flag):占3 位,但目前只有2位有意义。 标志字段中的最低位记为MF (More Fragment)。 MF=1即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MF=0表示这已是若干数据报片 中的最后一个。 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记为DF(Don't Fragment), 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⑦片偏移:占13位。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 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相对用户数据字段的起点, 该片从何处开始。片偏移以8个字节为偏移单位。 这就是说,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字节(64位)的整数倍。 ⑧生存时间:占8位,生存时间字段常用的英文缩写是 TTL (Time To Live),其表明数据报在网络中的寿命。 由发出数据报的源点设置这个字段。 其目的是防止无法交付的数据报无限制地在因特网中兜围子, 因而白白消耗网络资源。最初的设计是以秒作为TTL的单位。 每经过一个路由器时,就把TTL减去数据报在路由器消耗掉的一段时间。 若数据报在路由器消耗的时间小于 1 秒,就把TTL值减1。 当TTL值为0时,就丢弃这个数据报。 ⑨协议:占8 位,协议字段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是使用何种协议,以便使目的主机的IP层知道应将数据部分上交给哪个处理过程。 ⑩首部检验和:占16位。这个字段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 但不包括数据部分。这是因为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器,都要重新计算一下首都检验和(一些字段,如生存时间、标志、片偏移等都可能发生变化)。不检验数据部分可减少计算的工作量。 ⑾源地址:占32位。 ⑿目的地址:占32位。 2. IP数据报首部的可变部分 IP首都的可变部分就是一个可选字段。选项字段用来支持排错、测量以及安全等措施,内容很丰富。此字段的长度可变,从1 个字节到40个字节不等,取决于所选择的项目。某些选项只需要1 个字节,它只包括1 个字节的选项代码。但还有些选项需要多个字节,这些选项一个个拼接起来,中间不需要有分隔符,最后用全0 的填充字段补齐成为4字节的

分析IP协议数据包格式

实验名称: 分析IP协议数据包格式 实验目的: 掌握IP协议的作用和格式; 理解IP数据包首部各字段的含义; 掌握IP数据包首部校验和的计算方法。 实验器材: 计算机及以太网环境。 实验内容(步骤): 1.打开Wireshark软件,选择菜单命令“Capture” “Interfaces…”子菜单项。弹 出“Wireshark: Capture Interfaces”对话框。单击“Options”按钮,弹出“Wireshark: Capture Options”对话框。单击“Start”按钮开始网络数据包捕获。 2.浏览外部网站,确保协议分析软件能够捕获足够的网络数据包,单击“Stop”按 钮,中断网络协议分析软件的捕获进程,主界面显示捕获到的数据包。 几乎所有的高层协议都使用IP协议进行网络传输,只有ARP和RARP报文不被封装在IP数据报中。 3.观察协议树区中IP数据包各个字段的长度与值,是否符合IP报文格式。

对帧61的IP数据包进行分析 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 IP )源:61.135.163.233,目标:192.168.1.2 Version(版本):一个4字节的字段。表示当前正运行的IP版本信息。上图中版本的信息是IPv4。 Header length IP(报头长度):一个4字节的字段,表示以32比特为单位的信息中数据包报头的长度。这是所有报头信息的总长度。上图为20字节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Filed(服务的类别):一个8字节的字段,表示一个特定的上层协议所分配的重要级别。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差分服务代码点6位):默认的DSCP值是0,相当于尽力传送。 two-bit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field(2位明确的拥塞通知字段) ECN-Capable Transport:(ECN Explicit Cogestion Notification -Capable Transport):显式拥塞指示能力传输字段,该ECN-Capable Transport (ECT) bit将被数据发送者设置,以表明传输协议的末端节点有ECN的能力。 ECT bit设置为“ 0 ”表明该传输协议将忽略ignore CE bit。这是ECT bit的默认值。 ECT bit设置为“ 1 ”表示该传输协议愿意willing并and能够参与在ECN。

ip数据包格式

IP数据报格式(转) TCP/IP协议定义了一个在因特网上传输的包,称为IP数据报(IP Datagram)。这是一个与硬件无关的虚拟包, 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其格式如图所示。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是所有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 度是可变的。首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IP协议地址 1、IP数据报首部的固定部分中的各字段 (1)版本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通信双方使用的IP协议版本 必须一致。目前广泛使用的IP协议版本号为4(即IPv4)。 (2)首部长度占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值是15。请注意,这

个字段所表示数的单位是32位字长(1 个32位字长是4字节),因此,当IP的首部长度为1111时(即十进制的15),首部长度就达到60字节。当IP分组的首部长度不是4字节的整数倍时,必须利用最后的填 充字段加以填充。因此数据部分永远在4字节的整数倍开始,这样在 实现IP协议时较为方便。首部长度限制为60 字节的缺点是有时可能 不够用。但这样做是希望用户尽量减少开销。最常用的首部长度就是 20字节(即首部长度为0101),这时不使用任何选项。 (#我们一般看到的版本和首部长度两个字段是十六进制45,就是版 本号version=4,headlength=5,也就是首部长度是60个字节) (3)区分服务占8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这个字段在旧标准 中叫做服务类型,但实际上一直没有被使用过。1998年IETF把这个字段改名为区分服务DS(Differentiated Services)。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时,这个字段才起作用。 (4)总长度总长度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总长 度字段为16位,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216-1=65535字节。

IP数据报

IP 数据报 版本 报头长度 服务类型 总长度 标识 标志 片偏移 生存周期 协议 头部校验和 源IP 地址 目的IP 地址 选项+填充 数据 …… IP 数据报格式 1. 版本与协议类型 在IP 报头中,版本字段表示该数据报对应的IP 协议版本号,不同的IP 协议版本规的数据报格式稍有不同,目前使用的IP 协议版本号为“4”。为了避免错误解释报文格式和内容,所有IP 软件在处理数据报之前都必须检查版本号,以确保版本正确。 协议字段表示该数据报数据区数据的高级协议类型(如TCP ),用于指明数据区数据的格式。 2. 长度 报头中有两个表示长度的字段,一个为报头长度,一个为总长度。 报头长度以32位的双字节为单位,指出该报头区的长度。在没有选项和填充的情况下,该值为“5”。一个含有选项的报头长度则取决于选项域的长度。但是,报头长度应当是32位的整数倍,如不是,需在填充域加0凑齐。 总长度以8位的字节为单位,表示整个IP 数据报的长度(其中包含头部长度和数据报区长度)。 3. 服务类型 服务类型字段规定对本数据报的处理方式。利用该字段,发送端可以为IP 数据报分配一个转发优先级,并可以要求中途转发路由器尽量使用低延迟、高吞吐率或高可靠性的线路投递。但是,中途的路由器能否按照IP 数据报要求的服务类型进行处理,则依赖于路由器的实现方法和底层物理网络技术。 4. 生存周期 IP 数据报的路由选择具有独立性,因此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传输延迟也具有随机性。如果路由表发生错误,数据报有可能进入一条循环路径,无休止地在网络中流动。利用IP 报头中的生存周期字段,就可以有效控制这一情况的发生。在网络中,“生存周期”域随时间而递减,在该域为“0”时,报文将被删除,避免死循环的发生。 5. 头部校验和 头部校验和用于保证IP 数据报报头的完整性。请注意,在IP 数据报中只含有报头校验字段,而没有数据区校验字段。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大大节约路由器处理每一数据报的0 4 8 16 19 31 报头区 数据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