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学舌的中国式教育

鹦鹉学舌的中国式教育
鹦鹉学舌的中国式教育

鹦鹉学舌的中国式教育

北京——1999年春,我在北京一所小学读五年级。某天放学后,老师给我留了一项作业。一周前,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轰炸了在贝尔格莱德的中国使馆,导致三名中国记者丧命。华盛顿将这次袭击称作意外,而中国民众相信这是故意挑衅。我的任务是为第二天的校会写一篇演讲稿,我的老师告诉我,“来谴责西方列强几世纪以来欺压中国的霸行”。

那天晚上,我埋头于一摞摞报纸之中,将头版标题中的词句串联起来,拼凑出了演讲稿。第二天,当老师看了我交给她的草稿后赞许地点了点头时,我感到我的努力有了回报。演讲稿充斥着诸如“百年国耻”和“反帝斗争”这样的短语。它们的发音令我心跳加速,但它们的含义我却不甚明了。

上高中时,这些词语再次出现在了我的历史课本里,成了我们需要记住的准则。“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我对自己重复道,“是现代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然而到那时,这样的词句已经无法激起我和同学们的兴趣。它们的含义也没有深入人心。中国历史仿佛是由意识形态的套话勾勒出的一系列条约和运动,既难以琢磨又缺乏实质。

但课程的简单又是一件幸事。不用学会阐述艰深复杂的论点或调和令人费解的矛盾,我们只要能一字不差地重复课本、准确地回忆年表,就可以在考试中得分。

这样的理解在我去美国读大学后开始改变。西方对中国历史的论述多侧重于类似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件上。它让我对这些在国内舆论中被严格审查的国难话题有了更细腻的认识。然而,直到读了研究生并开始深入了解西方关于中国的学术成果时,我才逐渐明白中国教育是怎样以更为微妙的方式,塑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

中国课堂将对历史的叙述放置于不完整的背景中,以后世强加的逻辑贯穿,剥夺其它阐释方式的存在空间。在中国,古代史被展示为朝代之间由奥妙玄虚的“中华文明”所连接,被含义模糊的“中华民族”所统治。而如蒙古族和满族等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的视角则无处可寻。西方研究显示,这些信息往往揭露更加复杂的史实。以1919年的群众示威命名的“五四运动”是开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关键事件。我的高中课本将它被描述成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而对在运动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西方启蒙思想却少有论及。

这套体系的另一个弊端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身处其中,中国

学生难以学会批判性质疑。就算他们意识到中国历史课中的偏见,鹦鹉学舌复述权威的习惯致使他们既没有思想动力也缺乏分析技巧来对这些偏见进行探究。因此,尽管很多学生承认中国历史教育背后的政治动机,在遭到不熟悉的观点挑战时,他们会本能地依赖于自童年起就熟记于心的老生常谈。而当挑战来自外国人时,民族自豪感可能会强化这种倾向。

最近,我与一位刚从香港和台湾求学归来的朋友吃午餐。他解释说他外出求学是为了获取“对中国的全新认识”,然而他承认求学经历反而固化了他对香港和台湾社会的态度。他认为香港民主运动中的抗议者多是受到了“外国势力”的煽动。否则,他问道,他们“怎么可能自己看不到中国稳定高效的政治体制所带来的好处呢?”

此外,当学生们为了考试而努力记忆教科书上那些自己也不相信的字句时,学习在他们眼中便成为了实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无法带来好处。在一个轻视诚信观和原创性的环境中,学生们顶着取得成功的压力,学会了使用不反映他们真实想法或脑力劳动的作品,并将其视为正当行径。

我在美国念大学时,校方突然取消了一个和中国顶尖高校北京大学的学术交流项目。在各种争议声中,一名在北京的美国生物教授曾抱怨北京大学的学生中普遍的抄袭现象。我在北大读书的朋友们对这种情况的存在直言不讳,但声称这只不过是学生的务实之举。“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类的课,我们交换试题答案并分享论文,是为了有更多时间来学习那些真正重要的科目,”其中一人告诉我。

上个冬天,我在北京的家中打开电视,收看由国家电视台组织的一场颇受欢迎的演讲比赛。我高中时代的一个朋友站在台上。他表情严肃,在演讲中控诉西方媒体通过向中国发动“文化战争”来“攻击中国人的自信和自尊”。下一轮比赛中,他身披一件蒙古袍,表达了对中国领土永远完整的衷心祝愿。

最终我的朋友赢得了比赛。在社交媒体上,同学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我回想起高中时代,我们课后一同抱怨课程单调乏味,嘲笑试题毫无意义的时光。那些记忆和他在电视上的表演实在格格不入。

几周前,我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遇到了他。我走近他,想提起那次比赛,问问他关于政治的真实想法:他真的相信自己在电视上所说的话吗?我停住了。不知为何,我突然想起五年级时,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的中国使馆后我写的那篇演讲稿。我咽下了要说的话。

作者高雨莘生于北京,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硕士研究生。

中国式教育的感想

中国式教育的感想 ——《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视频观后感 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是什么呢?看完视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国民辛勤地耕耘;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民众的自尊自强;一个中国的年轻学者,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融汇于新世纪中华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有最大的成就。我想:这才是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吧! 我之前从未听说过郑强这么个教授,不是我孤陋寡闻,我想很多大学生也都不知道吧?!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很多科研界的人员都是一问三不知,也不去了解:但对于一些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却能说的头头是道,甚至生日、血型都能倒背如流。我个人认为这样畸形的现象不仅仅是学生个人价值取向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那就让我们先来了解唤醒中国学生的教授吧。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经历,我对这位教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深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却让我产生一丝担忧,也有一丝期待。 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来去培养,而只学会了拍马屁、讨老师喜欢、说成人话。上次电视上就曾经播出,一个小孩得了个奖,主诗人问他最愿意说什么,他说:“我最愿意跟江爷爷说:我向你报告!““江爷爷”是谁?还不是老师教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活得很累,到了大学就没人管了,所以就要玩、就要谈恋爱。” 中国人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郑强教授真的讲得不错,中国的教育方式就像灌书筒一样,想一下子把知识灌到你的脑子里,通过了考试就算了!有没有人在读书的时候理解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吗??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我!就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想一步登天,未学行就想学跑了!! 中国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只懂得怎么去赚钱,怎么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新闻报道说儿女为了夺取家产而不顾父母的死活!现在很多人怎么一定要用进口的产品,为什么就对自己国内的产品就失去信心?是不是国外的一督屎都是香的呢?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国外的生产技术会那么先进,有没有想过国外会有那么多聪明人?是神赐给他们的吗?难度中国就没有聪明能干的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 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应试教育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学生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不能通过考试,学生觉得心血白费引起学生反社会的心理,唐朝黄巢考进士不第起兵造反,黄巢起兵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朝洪秀全四次考秀才不第,一怒之下发誓要推翻清朝,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大起义导致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40年后灭亡。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 演讲稿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本科生眼中的中国教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的确没错,在自己眼中,没有什么不为一定利益所服务的,只是“利”有集体、个人之分。有所谓大我和小我。那这里我讲的有关中国教育就围绕一个字“利”来展开。 着力点从有利来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优缺点、调整方案。 谈起中国的教育,大家更多地是看到教育制度的弊端,致使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创造力在评价结果似乎就逊人一等。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也是常常听到大家讨论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对比所显现出的缺点。的确,不得不感叹,严谨有序的中国课堂与闲散轻松的国外课堂,所得出的结果会如此的迥然不同,中国的教育虽称不上被千夫所指,但事实确实批判多于褒奖。那就先说说我们教育中确实存在的不可否认的那些弊端吧。 一、中国教育产业化。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改 革,它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具体做法是:在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例如,把名牌中学的初中部变成高收费的“改制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办高收费的“二级学院”。大学扩招使得高中成为瓶颈。在中考竞争远比高考激烈的新态势下,中等教育进一步出现大规模的两极分化。 少数豪华学校与大量贫困学校并存,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畸形化的一道荒唐的风景线。 二、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中学课程改革表面是“教育改革”,实际只是教学内 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我们并不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试点”来救赎那些学业压力重的可怜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可是这一“考”的结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考定终生”。孩子心中的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那是可有可无。在这里,就可以引出关键目的“利”。这里主要有利的是学校一方,还有所谓的地区和学校的名声和口碑。这种“功利式”的教育方式,将会产出怎样的结果,恐怕这才是“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吧!那么腐败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教育史不公平的。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的奋斗目 标,然而现实是不平等的。我们的视角方圆一些,进入偏远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除了 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之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而且山里孩子有的衣着依旧褴褛,有的一 天依旧保持着吃早晚两餐。再看看城市的近郊,那些农民工孩子借读的学校,那是昔年 陈旧简陋逇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最后回到城市里,学校被分成 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还有职业中学。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成绩分成不一 样的班,学费按此缴纳。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 劣质教育。这些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差别越来越大,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当教 育与官帽、职称、工资等联系在一起时,教育总是躲在冷漠陈腐的黑板后面,不见一丝 血痕。 说到以上的中国教育现状,我们对此不可溢美溢恶wu。只是从全方面来看,也不可一味崇尚、效仿别人被认可的方式。毕竟,不同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选择方略的差异性。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改善,也需要着力于关键字“利”。考虑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有关教育的相关部门等,这些主客体的利所在,针对最大可能满足利来达到几者的平衡。 对于从大体上改变中国以考试选拔人才的体制,以及与此引申出来的中国教育产业化问题,可以说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从每一环节加以改善,使整体不断优化。 如对受教育者不应该被灌输成绩与学历()与个人今后发展紧密联系,对个人能力取向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弊端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的五千年历史长廊中,凝聚了源远流长、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传统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慢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成为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代表。 从社会要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就是培养统治者要求的治才、吏才,表现为“读书做官”。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确立,孔子的学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教育目的有益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从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中国传统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身心,培养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为“明人伦”,在他看来“人伦”就是“人道”,“道”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明明德”,进而“亲民”以至于“至善”之境。为达此目的,《大学》中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项要求。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社会,这一指导思想一直贯穿着传统教育的始终,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及内容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历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踏上了救国图强的道路。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国人,培养人才,强国强民。在此同时,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寻求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为近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确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内容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中国式教育的八大问题

中国式教育的八大问题 问题1、施加压力大 有一些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搞得孩子心情紧张,无所适从,结果适得其反。 李振霞教授楼下有一个孩子,与她大儿子金煜是同班同学,两人十分要好,成绩也不相上下。但高考考完后,成绩尚未揭榜,这个孩子就断定自己考不上。 金煜吃惊地问:“为什么呀?你成绩一向很好的!” 那孩子口气,说:“我太紧张了。我爸跟我说,要我一定要考上,否则一切自理。我这些天心里很乱,一直在琢磨怎么个自理法呢?我上哪儿去住呢?” 金煜说:“我爸不这样,他说,考不上就再复习一年,不要有压力。” 成绩出来后,两人分数果然悬殊很大,金煜金榜高中。李振霞教授说:“我们父母不能搞太多形而上学的东西。”她坦诚,平心而论,她虽然望子成才,有意识地教导他们,但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必须个个是博士生,都得飘洋过海,风华绝代。

老大小时候是有名的淘气鬼,人称“小闹”,是打群架的孩子王。考大学时,他们夫妇也曾替他捏了把汗,一方面鼓励,另一方面又正视现实,做好出现意外的打算。一旦考不上,就再复习一年,实在考不上,就考个技校,将来有一技之长,能给社会做贡献就行。他们常常教导孩子教;“清洁工,也可以做成全国劳模的,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 问题2、减负两极化 如今提倡给学生减负,李振霞教授认为:减负是对的,但不能两极化。 有的父母急于教子成才,认为孩子学得越多,就越接近“素质教育”,于是一到周六、周日,琴棋书画、英语、武术等等,马不停蹄地往孩子脑子里灌输,搞得孩子疲惫不堪,身心在经过一周紧张的学习后得不到调节,造成恶性循环,结果成绩每况愈下。而另一种父母,则是一听说要减负,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减,减到孩子不学习了,甚至看父母打麻将。 一位海南的教师讲:学校响应减负的号召,将作业留到最少,但有的学生磨磨蹭蹭不好好做作业,不但在学校完不成,带回家依然不专心做,弄得晚上十一二点还做不完,好像作业堆成山。不明就时的父母一看急了,找学校告状来,说学校不减负。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摘要:1.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2.应试教育的弊端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教育弊端人才培养竞争道德虚化 前言: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应试教育又存在哪些弊端?这些弊端是否严重? 正文:一·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1.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 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 .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 .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

中国教育改革之我见

中国教育改革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5-04-24T11:01:15.8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3月总第150期供稿作者:李新 [导读] 建国之初,全国人口中有绝大部分是文盲。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李新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261300 前言: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如何提高综合国力?这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大量企业无人可用。这是需要我们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要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但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长期待业。高职学生由于“适销对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这说明,我们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对口的人才。 二、要看到中国教育的巨大成就 我国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以下方面: 1.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建国之初,全国人口中有绝大部分是文盲。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2.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教育机构,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这些年来,各级各类教学、教育机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级各类中专、职业教育机构发展迅速,已经遍地开花。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前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近几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平稳。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 3.教育资金投入加大,教育设施有所改善,教师待遇有所提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对教育投资力度,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有所改善,教学条件有所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次提高教师待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三、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高校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扩大规模,而相应的师资配置、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又一时难以跟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另外,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学生学无所用。教材设计落后于时代。 2.基层教育机构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 许多中小学教育设施极其落后,有些甚至连校舍维护的基本费用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 中国教育改革要自上而下的推行。要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舆论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创设民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废除个人负责制。 五、中国教育改革的措施 1.大学教育要合理控制规模,按照社会要求开设新课程。 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内容要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避免盲目性。教材编写者首先要加大教材编写的改革力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时代的脉搏,编写出质量更高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材。 2.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加大在基础教育中的投资比例。 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教室简陋,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注重依法治校,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来达到防止校园腐败的目的。保证教育资金充分、合理应用。 3.加强教育的管理,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设立举报电话,号码公开,严厉制止不法行为。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时间上、制度上予以鼓励和保障。改变“个人负责制”,逐步实现集体负责制,权利分散后,民主得以加强,使决策不因个人的决策失误而受影响,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逐渐落到实处。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六、结语 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巨大,问题众多,改革势在必行。这需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重大,惠及亿万人,惠及千秋万世的伟大事业。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教改,支持教改,愿教育改革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就业状况》https://www.360docs.net/doc/b81992282.html,/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2]《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https://www.360docs.net/doc/b81992282.html,/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3]初中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40页。 [4]《教育问题》https://www.360docs.net/doc/b81992282.html,/view/21982.htm 28K,2009,8,27。 致谢辞 本人的这片论文在编写的过程中,受到了各位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王刚先生。同学们提供的观点也让我受益不少。还有,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借鉴了一些专家的观点或论据,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做为正方辩手的你准备好辩词了吗?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一辩亮出观点:应试教育是有利的,它能够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方式,为身处社会中下层的人提供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的平台。 自由辩论: 1. 反驳应试教育其实是为不好好学习找借口。 2. 应试教育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作为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心想着考完试就结束了,那样也是学生有问题。 3. 当今的应试教育是与素质教育融合的多面体,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应注意区分。 4. 高考为广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而不是直接送他去成功,把握不好是自己问题。 5. 考上好的大学最后失业是多方面因素,如:a.个人能力问题。b.自身眼界太高太过挑剔。c.社会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平台。d.个人意愿。 6. 中国人口众多用这样的方法是公平的。周济所说,人们对考试之外的评价缺乏认可,有些措施在当今条件下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客观上形成了对高考制度的过于依赖,强化了考试的选拔功能和竞争性。在没有解决好素质教育的“公平公正”前提下,想推进素质教育可能会产生“不公”。 7. 在现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下应试教育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人力物力。

8. 升学制度是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在目前的程度下只适宜应试教育。 9. 不否认应试教育有缺陷但一切都在改革发展中,状况会越来越好。 10. 其实更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应试教育而引发的教育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例:父母让孩子拼命学习是为他以后有个好的工作能赚钱,同样有钱人家不会太过逼迫孩子学习,只会要求其有个正确的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就比如李开复对他的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答案显而易见。 11. 提倡广义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僵硬的狭义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同样需要素质教育,应为只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教育最终是为社会而服务的。 12. 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模仿发达国家的学生散养模式。 问题: 1.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该进行何种教育? 2.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中国的人才从何而来? 3.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社会公平如何保证? 4.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保证大量高等人才的输出? 5.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相比? 6.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学生学习的动力? 7.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中国蓬勃发展的动力? 8.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你将如何改革教育,你确保一定能成功吗?

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对比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弊端

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对比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弊端 今天坐地铁回家,在地铁上来一个妈妈带了一个也就4,5岁的小孩,可是那个小孩却带了一个厚厚的近视镜,顿时我的心很难过,为什么呢,这么小的孩子就成了近视眼,是家长眼中所谓的家庭幼儿教育导致的吗?这无不是一种对孩子的幼小心灵的伤害,也许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也许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已经根深柢固的教育观念。现在看看人家欧美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小学玩,对,孩子们还小,正是玩的年龄,是要释放的,而不是被强加很多学习的东西,你得顺应这个人的正常发育规律。 2,初中混,也是啊,正是青春期发育期的孩子们,也正是叛逆期的到来,也正是告别孩童,正在成长,接近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心理难免会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青春嘛,谁的青春没放纵过。 3,高中学,嗯,是的,高中时候孩子们差不多都长大了,该玩的时候也玩够了,该混的时候也混够了,都懂得学习了,开始逐渐进入学习的状态,注意,这可不是家长老师用教鞭打出来的,这可全是自觉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有些没有经过高中的洗礼就来上大学的孩子想法和上过的就是不一样)。

4,大学拼,到了大学,更得为自己的将来着想了,把从小到大的学习劲头全用上了,这样出来的学生,那个个都是精英,因为人家欧美的高等教育可是世界一流的。 而中国的教育则恰恰相反,唉,也分为四个阶段: 1,小学拼,"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于当今时代是如此响亮,也正是这种态度的影响导致很多家长,从孩子刚断奶(甚至还没出生就开始胎教)就给孩子报了好多种培训班啊,特长班啊什么的,就这样,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得到了一副厚厚的眼镜。到最后,会发现孩子们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趴在了起跑线上。 2,初中玩,孩子的童年被无情的学习所剥夺,而在中国孩子们的青春叛逆期,开始玩了,因为孩子觉得小时候失去那么多快乐,现在得玩。 3,高中学,现在才知道开始学了,因为要进大学的,得努力进个好大学。 4,大学呢?混,所以现在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在混日子,无论成绩好坏,到毕业就给个毕业证,一毕业就失业了。

填鸭式教育的利弊分析

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利弊分析与思考 “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由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现在在中国应用很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 中国学生现状: 1、考试的巨人(如屡获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牌……),实践和创新的侏儒。 2、知识面:狭窄、头脑不灵活,70%以上的青少年对科技不感兴趣。 3、心胸:普遍胸无大志,以找到好工作、拿高薪为最高理想。 4、中国学生: 学前:百般溺爱并强行灌输知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小学:进入残酷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缺乏个性化、实践化、协作性学习,开始出现恶性竞争。 大学:被要求做学问(大而空),学会做人(刚刚强调品质问题),让学生很茫然,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研究生、博士生:越学越死,创造力低下。 弊端分析 一、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制度里,学校分为“重点校”、“一般校”和“垃圾校”,学生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这种单以考试标准划分的类别,严重地扼杀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泯灭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求知的热情,使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在比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的人面前感到自卑。教育内容片面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到知识的积累与提取,造成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对号入座,而不去理解知识的涵义,缺乏对知识的验证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几乎没有”。五育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教育教学中并不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结果造成学生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脱离社会实际应试教育只注意考试,只关心升学率,在教育教学上不顾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考虑大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形同虚设,职业教育遭到冷落。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双重目标的要求,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二.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使学生失去了青少年应享有的欢乐,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能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形成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1.导致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为了过份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导致知识狭窄,高分低能。 2.导致学生的严重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缀学,造成人为的教育不平等。 3. 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中,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是一

教育改革之我见

教育改革之我见 电子1002班LZ1101230210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时间的四分之三都在校园中匆匆度过,从完成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学习,到如今走进大学的校园,一路来经历了不同政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地区的教育,人们都说作为九零后的一代,经历了教育的改革和变迁,对这一概括,我深有体会,今就自己经历的以及目睹的教育改革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薄见和建议。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时期。我国整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国内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的地域不公平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正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现状,以及已经发生的改革的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在课本问题上,以及今后的改革意见提出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目的现状课本改革 目的与现状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育以及其目的的理解。教育一直以来是政府关注的,人

民重视的的热点话题,之所以其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度,原因在与其与国与民都是重中之重!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1]。 对于一国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不在满足于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在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物质方面,精益求精,商业价值,成为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关注重点,而这些得以完善和提高都不得不依赖于科技和创新,而科技和创新的来源必是教育;在精神层面,要想提高一国人民的精神素养,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相匹配,那么最直接的解决途径更是教育,国家只有通过有形的教育模式来改变无形的国民认识能力以及文明素养,由此看来,一国为文化底蕴也不得不依赖于教育。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世界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当地球从一个巨大的混合体变成一个可以触摸的到得村庄时,竞争也逐渐的走进各国的各个层面,在21世纪,有人才就有打赢一场竞争之战的把握,那么也就是说有良好的教育就是屹立世界之巅的前提和保障,由此可见,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一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该国的国际竞争力。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在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要想有好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社会有立足之地,一定的文化水平,一定的学历,一定程度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成绩和学历意味着: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个自己满意的社会地位,一个不错的妻子或丈夫,一个

关于中国式教育作文【初中初二800字】

关于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不然这么多年才出了一个诺贝尔奖。 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是父母,着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中国呢,父母给报上一个个补习班,制定好学习计划,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不然就是一顿皮肉之苦。 可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却提不上去。学习需要的是学习的兴趣,可中国的学生却失去这个好多年,在他们眼中,学习是完成作业——一张张的试卷、一套套的题、一个个任务……父母总说这是为你好,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想说:“学习既然是我自己的事,就不劳驾你多费心。” 排名靠前的学生,父母一般不过问他们的学习,而收到的却是满意的成绩。父母的教育是学生学习最大的阻力,在他们眼中,只有做题是学习,背诵和看书就是糊弄时间。学生好比一把尺,施加的越多,松开后反弹得越厉害,施加的力度再大些就容易折断,这个人就“废了”。

本来是块好料,加上父母的精心“雕琢”,这块料就费了。父母越是看得紧,成绩越是差,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添了几分厌倦和对父母的怨念。有人说,不管他们,他们就不学。可你管了,结果呢,级部第一吗? 是的,是有父母管出的清华大学生,那是什么,那是虎妈狼爸,棍棒底下出的大学生,他们还自以为豪地说:“他们的童年是痛苦的,但他们此后的人生是辉煌的。”我呸,我看从此他们的人生都会暗淡无光的,培养一批行尸走肉有何意义。 练一张字和练四行字哪个效果好?当然是四行字,可以轻松写到,而且会拿出最好的书写水平。如果被逼着练一页字有何效果,练字就成了任务,就成了惩罚,你对它毫无兴趣,只想草草了事。这就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兴趣变成任务,然后被形式化。开头是好的,可结尾就…… 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育,前面为何加一个“中国式”? 初二:王乐泠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指导教师:王兰 组员:胡皓阳李亮王翰高伟王群郭春景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在一定程度上,达尔文的“优胜劣淘”法则依然适用,但未来世界的优胜者,不再是发动暴力战争的杀戮者,而是属于那个教育更普及,文化发展更发达的民族。诚如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宣扬的:“如果还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倾注全力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是我们选取《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个课题的直接动因。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小组讨论。研讨讨论的目的是使全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调查的对象。并交流了各自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查阅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在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采集 photo 第三步是进行调查采访。在这一过程是最辛苦和劳累的在开展调查之前我们调查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给各类人群做了问卷,其结果经我们统计如下:

另外,我们还倾听了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国教育的看法。Photo 最后一步我们进行汇总和撰写研究报告。 主体报告内容:据这次调查所的资料如下 历史就是一条河。自然的河澜汗成灾,于是有鲧之捍洪、禹之导水,以让自然的河听命于人。后人循堤溯源,早已不见了当年捍洪导水的壮举,只见到那被不断修改的堤坝。人写的历史,就象这堤坝。散落在河中的文字和真实存在的人物,早已随着河水的更新而无影无踪,只有那充满筑堤者意志影响的堤坝,还静静地躺在大风扬起的灰尘中。也许,世人的冷漠,会让堤坝溃于蚁穴;也许,人们会踏上堤坝,去想象一下那久已消逝的历史。但是,倘若你也想做一个筑堤人,想踏勘旧时的堤坝而去追寻筑堤者的精神,也许你应当做的是:“体悟历史。” 二百年前,西欧最落后的德意志,以“未开化”闻名,当英法两强并起,主导欧洲时代的时候,普鲁士人还在德意志的黑森林边上,茹毛饮血、烤火维生,当时“法国革命”后拿破伦趁机成立专制军事政权,依仗兵强马壮,一再发动对西班牙、义大利和普鲁士的侵略战争,攻城掠地。1807普鲁士败于拿破仑,迫使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最终刺激了德意志的觉醒,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当时欧洲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通称哲学家)费希特在对他的国家深入研究之后,发表他的:《告德意志人民书》,大声疾呼“教育复国”“教育救国”。他把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菲斯泰齐,推崇得与复活基督教的马丁.路德齐名。并最终说服普鲁士总理,在内外交困之际,忍痛拨出巨款,选派出一个由二十四名精英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远到名声遐迩的瑞士取经。 当时法国和后来的英国也派了留学生到瑞士,但规模零散,学习时间短,仅一年或几个月。只有德国深刻理解教育落后的后果,所以坚持在菲斯泰洛奇那里学习三年之久。这些精英回到德国仅几个月,德国就拟好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法》,明确宣告德国人民,战败挨打的原因就是教育落后。它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规定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义务教育”,违犯者将遭到法律的严酷制裁。这一教育革命的直接结果,使德国人口素质迅速提高,国家摆脱封闭愚昧,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迅速崛起。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张珍珍096070190 外语学院 1.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巨大的价值。然而传统文化在如今中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比如,现在很多人一提传统文化都觉得是该进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似乎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 文学博士傅谨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以中国的国粹京剧为例,表达了了她对传统文化现状的担忧。她说很多人说京剧落后了,它跟不上时代,跟这个时代不合拍,她觉得这个说法是非常浮浅的。她觉得关键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尊重和认同,现在我们青少年,包括中年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西方的文化比中国传统的文化要高一层,很多年轻人说他不喜欢京剧,为什么?他们说京剧节奏慢,京剧是农耕社会的东西,是老人的东西,跟我们的时代合不上拍。她说即使那些希望保持京剧应有的价值的人们,也只是觉得京剧不能丢,所以才留着它。而在我们内心,我们真正意识到京剧艺术是和芭蕾、交响乐一样高的吗?我们自己都没有自信心,都很少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所以,她觉得问题还在于文化价值的重建,只有整个社会重新体验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不能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来衡量的,只有这种时候,我们整个社会的这种文艺复兴才能够真正实现。这是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不是那么乐观的解读,我觉的得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确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打开了国门,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猛烈地冲击着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却有一些人存在这崇洋媚外的心理,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传播的很好吗?你看国学热,不仅在国内搞得红红火火,而且在全世界都掀起了着一股热潮。还有名声大噪的百家讲坛,深受观众喜爱的易中天和于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不是也作出了贡献了嘛。但是我想说的 不论是国学热也好百家讲坛也好,先不说他们普及的是不是真正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就是他们传播的方式也还是有待于商榷的。拿《百家讲坛》来讲,它不仅主讲权谋,而且进行过度化的市场包装,显然是重“利”轻“义”、重“器”轻“道”的典型,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仅仅靠有些夹杂着利益目的的传媒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我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目前在中国文化界,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实际是中国整个民族的福音。中国传统文化在将来还是值得乐观的。像元朝和清朝,每次外族入侵都会对汉文化带来严重冲击,但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太浩瀚了,任何的异族和强权都消灭不了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实际上世界各地,因为各种原因,各个民族都存在传统文化的断代和危机,因此民族文化的竞争也成为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为此,我衷心地希望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