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从其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和功用性之分;从其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之分;从其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操的人。

功用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

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即具体教育过程(或某门课程建设)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育目的)

第3章教育目的 1.说明教育目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答:(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之一。它是指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①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以便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如果偏离了社会要求或违背了社会性质,社会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教育进行批评、整顿、改造,严重的甚至予以取消。 ②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

些方面的素质等。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而这种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在总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坚持了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把握了它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说明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和把握它们。 答:(1)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 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各类教育目的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①各类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都具有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都会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目的方面做出规定,对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以便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第二,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②各类教育目的都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不受到社会及各个时代的制约,这也就使得教育目的在历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什么是教育广义的教育: 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4、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他们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 1 / 16

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成书于战国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另一本是第一个教育学理论家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的解释夸美纽斯于 1632 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18 世纪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的两大最根本的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方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4、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青少年的身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导入:人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一个既定的目标。目标就像上帝之手一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2、主体的自觉自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以高考为例)。因而,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及特点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不仅规定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致性: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2)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 A、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政治倾向 B、规定了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中国古代:亲王贵胄接受教育,平民所受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为官,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倡导儒学,儒学为主流。《管子》帝王之术 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 洋务运动:西学中用,维持清政府饿统治。 五四文化运动: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全民素质,唤起国人的觉悟。 中国现代: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教育目的的确定实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教育的本质到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 xx 教育局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教学目标的叙写反映(三个方面): 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其规范表述(四个方面): (一)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 学生能……。 (二)行为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等。 (三)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 …、“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 …、“根据所给的图表… …、“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四)行为程度具体化。如: “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二、行为动词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现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 应用——应用,使用,置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证明,评价等.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模拟,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 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抵制,克服,拥护, 帮助等.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行为条件的发生 1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一)环境因素: 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二)人的因素: 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三)设备因素: 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四)信息因素: 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五)时间因素: 速度、时间限制等。 (六)问题明确性因素: 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标准的接受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

教育学教育目的练习

一、基本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目的是________,它是全部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________,是全部教育过程的________。 2.教育目的的意义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目的之所以具有双重性,是因为教育产生于________与________的共同需要。 4.在教育史上,围绕着教育目的的确定,曾经出现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争论。 5.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6.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________。 7.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________、________。 8.我国普通中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 9.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质在于________由冲突走向整合,并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________。 10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因而,它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势。 (二)选择题 1.从逻辑关系上看,教育目的应是教育目标的________。 A.下位概念 B.上位概念 C.同义词 D.交叉概念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________。 A.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B和C 3.在关于教育、个体、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上,真正达到历史、辩证、唯物高度的是________。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马克思主义 D.实证主义 4.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人的异化理论 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________。 A.表述不同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B.表述不同,精神实质也不同 C.前后没有必然联系 D.有联系也有区别 6.素质教育的实质是________。 A.一种教育思潮 B.一种教育模式 C.一种教育政策 D.一种教育价值观念 (三)判断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2.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3.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辩证统一关系的反映。 5.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完全放弃考试。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四)激励功能 简要回答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一)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新方法。(四)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五)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二)科学的育人观(三)正确的学生观(四)现代的教学观(五)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哪些义 务? 第一,遵守法规义务 第二,教育教学义务 第三,思想教育义务 第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第五,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第六,提高水平义务 请结合实际,试分析我国进 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原因。 1、第一,培养目标不能完 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 旧。 第四,课程实施重“教书”和 “背书”。 第五,课程评价重选拔,轻 发展。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 行,特别是从我国人口数量 众多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 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 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 民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 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 复性和渐进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 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 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 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 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 程。。这种长期性、反复性 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 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 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 看,品德的形成,知、情、 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 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 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 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 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 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 复,长期的教育过程。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 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 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 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 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 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 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 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 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 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 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

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要点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学目标] 1.表述教育目的含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功能; 2.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3.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掌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5.明确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了解实现教育目的策略;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育目的概念及教育目的的功;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与注意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内容与精神实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定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理想的和现实的)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法令之中的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之中的) (4)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 (四)教育目的功能——出发点与归宿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4)激励功能。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三、教育目的选择价值取向 (一)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二)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 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国际化和本土化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四、我国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含义: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基本内容: 1)旧式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3)大机器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 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功能

第二章教育目的和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 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 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目的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三:教育的目的

【考点1】教育目的及其特点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其一是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其二是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考点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和功用性之分;从其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之分。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功用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内在教育目的即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他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考点3】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主要包括: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以上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考点4】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学目标、知识类型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分类 ——知识领域 一、记忆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反映。具体到生物教学领域来说,记忆就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的各种生命现象在头脑中产生反映的过程。 也就是说,是指对各种事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发展变化过程的回忆;对学科中的普遍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回忆;对研究学科问题的各种方法的回忆;对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回忆。 1、再认 是指对当学习过的学科知识再次呈现到自己面前时,能够正确地辨别出这些知识,这类行为(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再认。 2、再现 是指当学习过的学科知识没有呈现在自己面前时,能够在头脑中正确地回忆出这些知识。这类行为(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再现。 二、理解 是指学生对各种关于学科语言或文字的信息中所表达的含义的把握;对其中所表达的外显行为的内在体验;并且能将其中所表达的含义正确传递出来的行为。(即能够在心理和行为上反应相关生物学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理解。 1、转化 是指个体能把交流内容转化为其他术语,或转化为另一种交流形式。 2、解释 是指对学习内容的说明或总括,即个体能在头脑中对交流材料重新排列、重新整理或用新的形式进行描述。 3、推断 是指根据对已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从已知的知识中经过推理推测出新的知识。 三、运用 是指学生能在某些特定的或具体的情景中,(学生对于从没有见过的客观现象或问题,能够采用不曾使用过的方式、方法)使用所学过的各种学科知识,解释客观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在个人生活或生产中遇到的与某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行为。 “运用”的标志是:在没有说明为解决的模式的情况下,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于相应的情境中,对产生现象的原因做出解释,或者使问题得到解决。 “运用”就是使所学过的知识达到了“迁移”水平。 1、解释与学科相关的现象 是指用所学过的知识(形态结构、功能、关系、概念、原理规律等),经过推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 L.W.安德森 教学是艺术,心理学是科学,目标分类学是目标建模工具 读书笔记

二〇一〇年一月 一分类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 1 绪论 在生活中,目标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和精力,并标明我们想要完成的任务。 1.1 需要分类学 一个教学目标的示例:“描述历史和文化影响与文化选择之间的联系”。产生如下问题: ?什么联系? ?什么影响? ?什么选择? ?描述是什么意思? “这些东西怎样帮助我们教得更好,怎样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分类学是一种特殊的框架。用来清晰的描绘目标是什么。同时,就像建筑图纸中所使用的标准图标、软件工程中的UML(建模语言)一样,在教师、教师培训人员、课程协调者、评估专家、学校行政人员之间的交流中起到标准表述语言的作用。 1.2 分类学应用 增强对分类学的理解,怎样才能帮助我们?教师传统上经常被教育、教学、学习问题所困扰。主要有四个最重要的组织问题: (1)在时间有限的学校和课堂里,学什么对学生是最重要的?(学习问题) (2)怎样计划和传递教学内容才能让大多教学产生高水平的学习?(教学问题) (3)怎样选择和设计评估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效果的正确信息?(评估问题)(4)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一致性问题) 2 目标的结构、具体性和争论问题 2.1 目标的结构 泰勒提出“陈述目标的最有用形式是按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陈述,行为类别指意

欲通过教学发展的学生的行为类型;内容指学生的行为加以运作的教材内容”。

目标的陈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 ?动词,描述我们意欲实现的认知过程(行动)。 ?名词,描述预期学生要学习或建构的知识(内容)。 2.2 目标的具体性 克拉斯沃尔和佩尼鉴别了三种具体性水平: 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3 目标不是什么 不要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或评估混淆: ?目标描述结果――希望的结果,希望的变化。

教育目的的分类与研究

教育目的的分类与研究 【摘要】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设想,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作为社会主要意识形态控制工具,它的发展及其目的的制定都有必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由于教育主客体立场、价值观的不同,所以对教育结果的期待也各异。鉴于以往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教育状况,结合新时期我国教育需求,对教育目的进行分类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教育目的;主体客体;分类研究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受教育者身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教育目的也是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对于教育结果预期的期待较为复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各异。以下对教育目的的分类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鉴于以往的分类复杂、零散,我主要从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分类和研究。 教育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立法、行政部门和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宗教组织及能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经济实力集团、教育团体、教育实体、教育过程当事人。教育客体指接

受教育的个人。不难看出,教育主客体之间有着阶级立场、利益需求等方面的差别,所以教育主客体都有各自的教育目标,同时作为社会统一体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了教育主客体的教育目的。 一、基于主体的教育目的分类与研究 外在的教育目的 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合法形式确立下来的,又被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看似是基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个人进步的理想状态,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难掩教育主体支配性地位所带来的弊端。其次,制定教育目的时太过依赖教育的外化功能,最终导致教育过程的形式化。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目的是基于主体的教育目的。 内在的教育目的 内在的教育目的是指个体主体当事人的目的,这些个体主体通常是因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对教育行为产生目的性指导。这种目的是隐性的,不明显的,不会通过条文或书面形式确定下来,所以也被称为“隐性的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 从社会本位出发制定的教育目的主张以社会的价值为核心,充分考虑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反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本章的内容结构、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章内容,要遵照从基本的原理到史实;从历史到当代;从我国到世界各国的顺序,培养学生在较为全面的了解教育目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对我国的教育目的能有所议论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对教育史上教育目的论稍加分析,可把教育目的观划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⒉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⒊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⒋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⒈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在当今时代看来,无论是传统的个人本位目的观,还是社会本位目的观,都是只持一端,时代的发展要求二者实现融合。 ⒉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 教育的超越论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

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一、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充满魔力的益智区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他们在其间自行操作、摆弄、摸索、尝试,在不断的发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智慧宫。那五颜六色的几何形体让孩子们既摸到了形又欣赏了色,不知不觉比较了大小又区分了高矮;那变幻多端的小小橡皮筋让孩子们感到创造力的神奇;在棋子的对弈中体味出成功所付出的艰辛。在那奇妙的思维、有趣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天赋和潜能,感受到智慧的翅膀在翩翩飞舞。让孩子们拥有一块这样的天地吧,相信那智慧的光环定会闪现出更绚丽的色彩。 在摆弄、操作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调动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观察比较,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 “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通过扑克游戏、拼摆游戏等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以发展。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取胜的信念、规则意识及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以锻炼和发展。 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细心、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有时互相模仿、互相学习,有时共同商量、合作玩耍,促进丁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 二、益智区中的操作活动 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反复体验来进行学习的,同样,在益智区教师投放一些色彩鲜艳、造型精巧的材料用具会吸引幼儿的眼光,留住他们的

脚步,使孩子们对此区的兴致更浓。此区操作材料的投放与其它区相比应更注重材料的自检性,即充分发挥材料的矫正功能。常见的有: 1.有关数概念的材料 ①计算器、算盘: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可进行单双数数,一五一十地数。 ②UNIFⅨ立方块与1~10船形排序板:练习点数1—10的数和认读数字,数物匹配,通过操作比较,领会长短、多少、大小等含义,强化数的守恒概念。 ③UNIFⅨ1~10插入式组合板:练习点数,数物匹配和认读数字,练习数的分解组合。 ④UNIFIXl~10阶梯排序板:练习点数,比较多少及认读数字,感知数序。 ⑤UNIFⅨ数字组成及分解底片与操作网格、底盘:练习数的分解组合及数的守恒。 ⑥多面盘、套管及珠珠:练习点数,比较多少,数的分解组合。 ⑦扑克牌:通过接龙、拉火车、配对比大小等游戏玩法练习认读数字、数的顺序、相邻数。 ⑧游戏棒:游戏后点数取出了多少根,比较谁多谁少,决出胜负。注:以上材料教师可灵活引导幼儿单独或配合使用,练习点数、计数、认读数字,理解10以内的基数、序数、相邻数、数序、数的组成等。 2.有关分类排序材料 ①333系列智能学具:练习按颜色、形状、材料进行分类。 ②圆圈分类:练习按圆圈的大小进行分类,比较每组数量多少。 ③几何形状分类:练习按形状进行分类。 ④几何柱分类:练习按几何柱的形状进行分类。 ⑤10孔几何分类:练习按材料上的不同数进行分类。 ⑥几何柱排序:练习按颜色、形状、高低进行排序。 ⑦几何形状排序:练习按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排序。 ⑧圆柱排序:练习按颜色、高矮进行排序。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意蕴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从所包含内容的主要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

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这种联系和区别,在我国现行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文献中有明显的体现。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所强调的主旨;而我国的教育目的则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 收稿日期:2007-08-04 作者简介:高俊霞(1971-),女,河北滦南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128 -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高俊霞1,毕树林2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职称考试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领域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工作的起点,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128-03 Relation among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GAO Jun-xia 1, BI Shu-lin 2 (1.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Professional Post Examination Center,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are essential issues in education field, and are also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practice. They are dialectic and uniform. Key words: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education aim 一、概念分析 1.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现象纷繁复杂,欲洞悉其本质,就要从理解价值和教育的概念开始。在价值的本质含义上,哲学界关于价值问题大致有三种理论:主体需要论、客体属性论和主客体关系论。我国的学者一般认同第三种观点,因此我们理解价值的概念基本上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从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上去理解价值的本质,价值是客体属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体化,又是主体需求和能力的对象化、客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和客体的辨证统一。 我国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价值进行论证,各家均有所侧重。陈理宣在其《教育价值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总结,如傅统先、桑新民、马凤歧、王坤庆等诸学者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概念进行了剖析[1]。总结起来,这些观点大体上基于哲学上关于价值概念的三种理论,即需要论、属性论和关系论,更多的人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认为教育价值是主客体间的一种特殊关系[2]。劳凯声教授在其教育学原理的专题研究讲义中对种种教育价值概念进行了归纳,认为教育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教育需求和作为客体的 教育活动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3]。 2.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活动的实现。教育有两大功能,即促进功能和选拔功能。一方面,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的这些人来作用于社会。教育功能这一范畴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带来的各种结果和影响都可以称为教育功能,不仅包括对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影响,而且包括对外部其他系统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也包括间接影响。由于功能在语义学上属于中性词,因此教育功能既可以指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结果和作用,也可以包括对人和人类社会不利甚至有害的后果和影响[4]。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两大功能,从教育产生的时候起即客观地存在着,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主张上,一直存在着分歧或孰轻孰重的观点,当前这种争论有走向统一的趋势[5]。 3.教育目的 对于教育目的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