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xxx

指导老师 xxx

摘要:公共政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更是政治主体的意志表现。而公共政策执行则是政策过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无论多么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无法达到政策目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现状,对公共政执行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进一步探析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对策建议

Review of studies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Student majoring in Labor & Social Security Hongbo Li

Tutor Meirong Wang

Abstract:Public policy i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public, but also a political subject the will of the performance. The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cy process, also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goals, is the only way to policy objectives into reality. No matter how perfect public policy, didn't get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can achieve policy objectives. This paper comb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problems of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in this field.

Key words:policy implementation;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blem;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一、引言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公共政策的执行则是实现政府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必经之路。政策的执行有效与否事关公共政策的成败,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运行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学者们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多于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

代,公共政策执行被学者重视并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厘清了公共政策及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原因、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对此领域的研究做出评述展望。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有着不同的定义。最早将政策执行问题引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美国政策学家普雷斯曼(Jeffrey L.Pressman)和韦尔达夫斯基(Aaron B.Wildavsky)就把政策执行定义为:“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1]琼斯(Charles 0.Jones)认为:执行是一系列指向使一个项目生效的行动,其中尤为组织(资源、机构和使项目生效的方法的建立或重新安排)、解释(将项目语言转变成可接受和可行的计划和指示)和应用(服务、款项、工具等的日常供应)三种活动为要。[2]钱再见(2001)则指出,公共政策执行从根本上说就是指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为了实现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而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过程。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公共权威系统制定出正确的公共政策,更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3]台湾学者林水波和张世贤认为,政策执行可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执行的机关与人员组合各种必要的要素,采取各项行动,扮演管理的角色,进行适当的裁量,建立可行的规则,培养目标共识与激励士气,应用协商化解冲突。[4]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阐释,本文认为公共政策执行就是将公共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转化为预期公共管理的实际效果,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综合性的动态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相关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最先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晚于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了相关研究论文的出现。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国学者在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公共政策执行研究逐渐形成了行动理论学派、组织理论学派、演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和博弈伦理学派。 [7]当代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型理论也相当丰富,主要有公共选择

理论、灵活征服模式理论、重塑政府理论、市场模式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绩效评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国内学者曹堂哲(2010)把公共行政执行力定义为公共行政执行权力结构协同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力。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应该以经济学、组织管理学、社会学等为基础范畴。他认为可以使用协同学的思想来认识公共行政执行问题,抓住关键变量,引导执行过程不偏离目标,确保执行围绕特定目标形成合作和协同;可以借鉴协同学的思想研究公共行政执行过程中权力结构、利益结构、目标结构和激励结构的转化。[8]吕志奎(2006)则指出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任何一项政策都是目标与工具的有机统一,工具是达成目标的基本途径。

[9]他将政策执行工具作为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他认为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政策工具,以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从而使其行为与政策的目标要求达成合意,是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他将政策执行的核心定义为选择恰当的工具。认为政策执行作为一种动态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政府机构在特定环境下针对特定政策问题而对特定政策工具进行公共选择的过程。

(三)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公共政策执行的体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综述学者对于公共政策执行中问题的相关研究。

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指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负责落实公共政策的目标、措施的人和组织,主要包括公共政策执行者和公共政策执行组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整个政策执行过程中,是连接政策与政策受众的桥梁,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杨明军(2001)在研究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出,当代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类政府组织,也包括所有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不仅包括所有的国家公务人员,也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成员,以至全体社会成员。这是当代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当前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仍然掌握相当大的社会公共权力,处于社会公共管理的中心,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相对单一。整个执行过程缺乏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公共政策执行主体

单一化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杨明军指出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单一会造成公共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成本膨胀,公共资金浪费。[5]

2、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公共政策的执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艾利森指出“在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政策制定后并不能说明政策问题的有效解决,政策问题的有效解决还取决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诸多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问题:

(1)机械式政策执行的问题

学者向家吾(2006)研究发现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偏差行为,其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出现政策失真的现象。他指出机械式政策执行,表现为无视公共政策的精神实质,不考虑客观环境条件,对相关问题不能因时、因事、因地做出具体分析,机械地照搬其它地区、部门或行业的公共政策;或者表现为无视公共管理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机械地照搬陈旧的、过时的公共政策;或者无视公共事务的时效性,在公共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对亟须解决的公共事务问题无所作为,因坐等上级政策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6]万芊(2013)机械执行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下级政府没有真正领悟政策制定的初衷、目的、精髓,也没有与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生搬硬套上级文件规定,形成了“上级利好的政策,被下级念歪经,办坏事”,貌似执行,实际上则是南辕北辙。[10]宋丽华(2006)认为机械式执行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执行主体对上级下达的政策机械地照搬照抄,把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严重地分离。呆板的执行政策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容易形成责任推诱,把过错归咎于政策本身,认为问题没有解决是政策质量的问题。[11](2)选择式政策执行的问题

选择性式执行是国外学者提出的概念,国内也有学者提出相似概念。蔡香平认为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基于自己的利益得失,对上级的政策

选择性地执行。表现为大力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内容,漠视甚至舍弃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导致上级的政策到了执行阶段被拆分得七零八落、残缺不全,政策意图无法完整地贯彻至基层,甚至出现与原定目标完全相反的结果。[12]张为波和王莉(2005)指出任何一项政策都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一项大的政策往往包括若干个小政策,它们相互依存,是为了解决共同的政策问题而整体地设计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执行者应该全面地把握政策的内容,才能避免执行偏差,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但有些单位和部门在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相冲突时,合自己“利”的就执行,不合自己“利”的就不执行,在执行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置国家的政策原则于不顾。[13]

(3)野蛮执行公共政策的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公共政策的执行应当注重政策执行的合法性、规范性。但是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滥用行政手段的行为。学者张为波和王莉指出当下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接受。行政手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演变成野蛮执行,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还有一些政策执行人员向执行对象解释政策不够,宣传不到位,忽视了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旦执行对象对政策不理解,出现为难和抵触情绪,执行人员就采取制裁、经济处罚等方式,野蛮执行公共政策。学者杨明军也指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执行手段不科学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是野蛮执行。其具体表现在:一是执行手段简单化;二是忽视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三是采取极端手段,背离工作程序,违法违纪实施公共政策。[5]

(4)替代式执行公共政策的问题

宋丽华(2006)指出替换性执行是指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出与上级公共政策目标表面上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部实施。[11]向家吾(2006)认为这种执行是指当政策执行主体与所需执行的政策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执行主体对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而做出不同于原有政策精神实质的解释,从而导致政策失真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它们表面上一致,但其政策内容、政策

目标、政策性质已发生根本变化。[6]

除以上问题外,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敷衍式执行、附加式执行等诸多出现执行偏差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公共政策的成效起到非常消极的影响,以至于政策效果失真甚至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四)公共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宋丽华(2006)在研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原因的相关文献中指出,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因素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则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其二是目标团体因素。政策目标群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政策目标群体能否认可和接受政策,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因素。其三是公共政策本身因素。公共政策本身的优劣是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大小的先决条件。[6]仲艳君(2009)同样认为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又以公共政策的复杂性和自身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她还表示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和公共政策执行机制方面的因素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有重要影响。[14]万芊(2013)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公共政策自身的复杂性、权威性、正确性、明确性、具体性、稳定性、连贯性、可执行性等因素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的影响不可小觑。此外她还特别强调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中的人员素质、认知因素、利益因素等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的影响。[10]综上研究可以得知公共政策的执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效果突出显著,公共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这两个关键的因素。

(五)对于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建议

就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而言,执行比政策本身更为重要我们应积极探索完善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确保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吕雪曾经指出要完善政策制定体系,加强政府法制建设,鼓励各个利益集团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在制定程序上的规范性,加强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环节。其次要完善执行机制,提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传播,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方式,同时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此外要创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评估体系,建立专家评估组织或团体,提高社会公众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积极提高政策评估可信度,强化评估制度化。[15]

仲艳君认为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分配,它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理顺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导致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出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公共

政策本身的不完善。所以她特别强调通过提高公共政策本身的质量来解决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此外她也注重完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消减公共政策目标群体的障碍,实现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多元化。[14]钱再见(2001)在研究降低公共政策执行风险的对策中强调提升政策的合法化程度,才能使公共政策在严密的制度安排下得以产生,从而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要政策制定过程必须公开化,避免暗箱操作,建立约束和监督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还要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16]综上各位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不管是执行主体还是监督机制都要求人这一根本的主体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

三、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研究最早起于西方国家,但在最初也只是重视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直到进入 20 世纪 70、80 年代,美国学术界最先对政策执行的忽视进行反思。之后,对于西方国家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勃然兴起,先后产生很多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

A.威尔达夫斯基和 G·马琼的作为进化的政策执行。他们在《作为进化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指出,以前关于政策和执行的关系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其一,把执行简单地看成是控制过程其二,把执行看做相互作用。认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行政不能程序化,因而必须使用裁量权。要通过已有的经验来纠正错误,政策的执行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进化性质。在进化

的政策执行中,实行主题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处在不断重新制定政策的位置上。 E·巴尔达茨的政策执行游戏理论。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巴尔达茨在《执行博弈》一书中,将博弈理论应用于公共政策的执行问题。他认为可以将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赛局国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综述》,包括竞赛者(政策执行人员和相关人员)、利害关系(竞赛可能的原因)、竞赛资源(包括策略与技术等软资源和财经、权威等硬资源)、竞赛的规则(竞赛获胜的标准或条件)、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性质、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等。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加者的竞争策略。E·巴尔达茨给人们展示的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包含的政治性和不确定性,详细地说明了政策执行是如何被拖延的,从而证明了政策制定并不能自动的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强调了研究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R·爱尔莫尔的后向式执行分析理论。R·爱尔莫尔在他的“后向探索——执行研究与政策决定”一文中主张:为了使执行分析给政策决定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应该采取后向式研究方法。后向式研究方法从基层出发,他以基层行政组织为其出发点,把重点放在最基层执行者的具体行为上,而不是放在决策者的意图上。后向式研究强调“问题之源泉”,强调基层官僚的知识和能力。

国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研究新颖和具有开拓意义对于我们实际借鉴解决本国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评述与展望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认识的不断加深,国内外对公共政策执行研究正逐步深入。但总体而言,西方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较侧重于理论,而我国的研究则主要是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但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在研究中又都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西方研究虽然对公共政策执行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的确丰富了政策科学的理论内容,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以及实现对执行效果的有效控制都大有裨益。但这些理论模式最集中而突出的缺陷是这些理论模式在体制上存在着局限

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认识不同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前提下,从当前政策执行的具体实践出发,因地制宜并且注重实效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理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去除不合理因素,才能为我所用。其次,国内对公共政策执行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具体专业领域的政策执行研究,二是中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研究,三是政策执行理论研究。对于这三个方面,我国研究者较侧重于具体专业领域的政策执行研究和中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研究,而对于政策执行理论研究较少。

学界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由来已久,完善公共政策执行政策,对于解决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问题有重要作用。完善的政策执行机制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有效渠道,才能完成公共管理的功能,解决公共问题。而在现实环境里,由于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较多,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是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因此,为了能更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就要详细的分析决定政策执行的关键要素,优化功能架构,为公共政策执行带去更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effrey L.Pressman,Aaron B.Wildavsky.Implementation[M].3rd e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XX-XXI.

[2].Charles O.Jon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M].3rd ed.California:Brooks/Coles Publishing Company,1984.166.

[3].钱再见, 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与对策. 理论探讨, 2001(05): 第72-73页.

[4].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

[5].杨明军,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6].向加吾,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表现、原因及对策.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01): 第11-14页.

[7].马娜,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综述.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07): 第111-112页.

[8].曹堂哲.公共行政执行协同机制——概念、模型和理论视角[J]. 中国行政管理,2010(01),No.29501.

[9].吕志奎.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执行研究的新视角[J]. 太平洋学报,2006(05).

[10].万芊,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宋丽华,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06, 东北师范大学.

[12].蔡香平,公共政策执行研,2011,湖北工业大学.

[13].张为波与王莉, 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3): 第173-176页.

[14].仲艳君,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09,大连海事大学.

[15].吕雪,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13.

[16].钱再见,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行为. 探索, 2001(04): 第63-65页.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公共政策可行性研究与政策执行力改进_杨妮娜

公共政策可行性研究与政策执行力改进 □ 杨妮娜 (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公共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密切相关,政策本身的不完善是限制执行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而加强政策的可行性研究是提高政策质量的有效途径。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应该包括政治、法律、组织、经济、技术等内容,当然,不可行性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警惕可行性分析的异化与具体政策制定环境的不同影响因素。本文以政策的可行性研究为着眼点,从政策质量提高的角度探讨政策执行力提升的路径。关键词:公共政策;可行性研究;执行力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1-0020-03收稿日期:2010-08-10 作者简介:杨妮娜(1980—),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读博士,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创新、公共人力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重点课题“吉林省领导干部提高执行力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0110。 一、公共政策质量是影响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因素公共政策本身的科学与否与政策执行的效果紧密相关。政府执行力之所以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本身不完善。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明确性、协调性、稳定性、连续性、科学性、目标具有弹性、公共政策之间能够良性循环等特征。[1]尽管我国政府正在由经验型决策向科学化决策转轨,但现代化的政策体制并未完全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和行政成本过高等现象;对一些重大决策还缺乏深入的调查、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执行这样的决策,不可避免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有些部门还以政策的灵活性为理由,制定公共政策时主观臆断,使政策缺乏前瞻性。由于对政策效果没有较好的预期,导致了政策的低效或失效。因此,偏低的政策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政府执行力的一个突出障碍。 公共政策是政府需要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变量,其质量是公共政策的生命。政策制定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而确保制定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公共政策涉及政治、法律、组织、经济、技术、信息等内在和外在多种条件与资源,直接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公共政策的可行性高,公共政策本身就容易得到不同群体的认同,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方案才能够连续、稳定地被执行,才有利于维护公共政策权威。如果决策者制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发出的指令本身有误,执行力造成的负面效应就可能增大。政策执行中困扰政府多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很多时候是因为政策不具备可行性而使执行者不得不变通引起的。因此,只有保证政策具有可行性,具有较高的质量,才能使公众认同政策,公共政策才能得以顺利执行。 二、加强可行性分析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可行性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可行性研究,是在制度环境难以迅速改变的条件下相对比较容易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途径。对一项政策进行可行性分析是指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分析决策是否可以实施,是否具备了条件和能力,确定决策实施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以供决策者进行选择的过程。同时,针对决策成功的必要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的不可行性分析,通过各种手段否定政府决策的可行性来发现政府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应包含在可行性分析之中。 当前,政府在进行政策可行性分析时往往不够充分或者说忽略了不可行性分析,这样,很容易因意外因素而导致决策的失败或错误。多数时候只是强调了可行的一面,这就自然会引导人们只考虑可行的、有利的条件,而忽略了不可行的、不利的条件。缺乏不可行性研究或对反对意见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重大的政策风险和投资风险,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政府的权威性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不可行性分析部分 可行性分析中包含的不可行性分析内容可以有效防范低水平政策的出台。不可行性分析是指由政府组织和实施的、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证明和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提供确切的事实和理论根据,从而否定政策和决策的可行性,作为政策可行的最重要的补充依据。[2]既然可行性研究是为公共政策决策者服务的,那么,就理应为决策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每年都出台很多决策,但 公共政策 20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范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出版社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6年1月考试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本门课本学期启用了新教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资料在橙色的《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书上,没有领这本指导书的同学请赶快到班主任处领取。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完整word版)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政策是一个在现代社会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制于国家的公共政策。人们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可行,是否正确,依据的标准通常是政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都要由该国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和调整。可以说,没有公共政策的必要干预,就难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 公共政策过程包括分析、制定、执行、评估、终结五个阶段,其中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公共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政策不被执行,就仅仅只是政策而已,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也就不会对个人、社会、国家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政策的好与坏也就无从知晓了。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执行”究竟有多么重要。 一、公共政策执行及其地位、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②

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政策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制定政策是研究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但是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研究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政策执行才是直接的、实际的、具体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执行政策,才可以知道政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政策执行是后续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经制定就尽善尽美,政策制定者往往需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修正和完善,或者制定新的政策。 总之,政策执行的作用和影响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的始终。因此,要想让公共政策顺利执行下去,首先就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执行活动,把政策执行作为政策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将计划转化为实践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很多时候,政策已经制定好了,但是实际上却并不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得到有效的执行,执行的现象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总是直接的或间接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才能够排除这些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从而使政策顺利地执行下去。我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v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二、政策执行的基本内容 v 三、政策执行力 v 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一)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背景 v 1、政策科学早期的认识 v 虽然拉斯韦尔等早期政策科学家把政策执行看成了政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政策执行并没有引起政策科学学者的足够重视,政策科学被认为是研究政策制定的科学,例如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就认为政策科学就是对政策制定的研究,其目标是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政策过程被分成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包括政策制定和评估等环节)三个阶段。 v 2、政策执行不受重视的原因 v 天真地假设政策执行过程是简单的且人所共知的;强调权威决策者的作用而排除了“低层次”官员对政策执行过程负责;执行过程涉及严重的边界问题,往往难以界定相关的行动者;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消耗。 v v (二)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契机 v 1、美国奥克兰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v 1973年美国学者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创造就业的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的跟踪研究而写成报告《执行:华盛顿的宏大计划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这本书成为70年代“执行运动”兴起的标志。 v 2、政策科学研究视野的拓宽 v 从理论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政策科学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实践上看,60年代约斡逊总统发起的“伟大社会”改革的许多政策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客观上提出了为什么比较理想的政策方案及项目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样一个问题,这促使人们从政策执行上寻找原因。 (三)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 v 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v 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这种偏好随着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或职员。 v 2、自下而上的途径 v 这种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客观存在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v 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v 这种途径或多或少有作为前两种途径的综合的意味。政策制定者将作出限制其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而行动者将做出规避决策者权力的决策。这一途径是以权力作为焦点的。 v 4、工具选择途径 v 政策决策的实质或形式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利用的政府工具箱选择特定工具。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2014《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与答案[1]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C 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 ) A. 元政策 B. 基本政策 C. 具体政策 D. 实质性政策 正确答案:D 3. 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大卫?伊斯顿 B. 戴伊 C. 汤姆逊 D. 林布隆

正确答案:D 4. 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 A. 目标确立 B. 政策方案设计 C. 后果预评估 D. 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B 5. 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 德洛尔 B. 拉斯韦尔A C. 勒纳 D. 林德布洛姆 正确答案:D 6. 决断子系统的核心是() A. 决策体制 B. 决策权力 C. 精英人物 D. 全国人大 正确答案:B 7.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A. 政策问题的确认 B. 政策议程的建立

C. 政策方案的择定 D. 政策目标的确立 正确答案:B 8. 提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的理论模型是() A. 系统模型 B. 过程模型 C. 团体理论模型 D. 制度理论模型 正确答案:D 9. 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C 10. 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 A. 利益集团 B. 公民 C. 大众传播媒介 D. 思想库 正确答案:C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ol.25,N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匡小平,龙 军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财政政策效应的主 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 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 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 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 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 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之所以要将文献综述限定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除了有关文献数量过多这一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这方面研究成果对我国具有的更大实际参考价值。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差额的高额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作用,以及如何精心设计税收制度和安排支出项目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话,那么,随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困境,印尼、韩国和泰国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严重衰退,以及最近美国和欧洲经济萎靡不振,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主要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挥的经济刺激作用方面了。 由于人们通常用财政乘数来说明财政政策的 收稿日期:2004-09-20

大数据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分析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7), 1352-1355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a2274537.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a2274537.html,/10.12677/ass.2019.87184 Analysis of China’s Public Policy in the Age of Big Data Ranran Xia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Jul. 10th, 2019; accepted: Jul. 23rd, 2019; published: Jul. 30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 single field can deny the value of timely information and effective data analysis. The public sector is no exception, so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s also a necessi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levant domestic literature on big data appli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analysis, ex-trac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rrent big data in public policy and the possible risks, how the big data can be applied to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big data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public policy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each stage. Finally, a brief review and summary are given. Keywords Big Data, Public Polic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大数据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分析 夏冉冉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19年7月10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30日 摘要 在这个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领域也不能否认及时信息和有效的数据分析带给他们的价值。公共部门也不例外,所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是一种必然。本文基于此梳理了目前国内关于大数据应用与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文献,提炼出目前大数据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作用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大数据、总结大数据应用与公共政策的路径研究及在各阶段的具体应用。最后,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和总结。

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就业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能否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我国能否保持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何谓就业政策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就业的反函数是失业,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实现就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拥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二是具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三是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形成雇佣关系的“纽带”,例如信息交流、法律保障等。 就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维护与就业有关的各种合法权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就业政策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 就业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就业政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所有劳动者,它不能只考虑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就业社会政策必然要涉及就业公平的问题;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的政策。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劳动者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利用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岗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下,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中日益提高的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同时,还由于这些劳动者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得展现自己,获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无法实现就业。针对这些情况,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就业保护方面的政策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劳动者获得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二、我国就业制度改革

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DOC)

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浅析——以江苏省为例 内容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实践过程。不仅是公共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公共政策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政策问题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越来越多,公共政策执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提出改善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若干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力;制约因素;对策 一、江苏省公共政策执行制约因素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作为社会权威机关——特别是政府行使权力、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社会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也使得如何确保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以江苏省来看,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关注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了一些关注政策执行的研究论文出现,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专著为数更少,这些情况是和我国的特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期,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业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最终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过程。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经济学“以最小的产出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理性”假设,政策执行必须带来一定的收益以弥补这些投入的成本。但是,往往由于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制约因素,以致政策的执行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机械性执行、野蛮性执行、附

如何提高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如何提高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度,以避免政策失败? 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府达到政策目标,通过对各种政策资源的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和效力。任何一项政策方案,即使再正确、再完美,要实现预定的目标,达到理想的效果,都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 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者的政治、业务素质低,对政策精神吃不透,导致原政策的“走样”“变形”。 二是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有利的政策内容,则传达、贯彻、执行;反之则不贯彻、不执行。 三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级组织自行制定“土政策”,取代上级有关政策,或寻找各种借口不执行上级政策,甚至阳奉阴违,进行抵制。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力度的方法。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政策执行权力。 中央政府应通过机构编制管理立法,特别是对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职能配置、内部机构配置等,需要机构编制的专项法律予以具体、明确的规范。从而弥补宪法和组织法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不足,并将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纳入法制化轨道,使机构设置有法可依,避免政府部门间因机构设置缺乏规范而造成职能配置的交叉重叠,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政策执行阻滞。 2.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制度 由于作为理性逐利人的政策执行者为政策执行阻滞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制度。①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②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通过理顺监督体制,改变专门监督机构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为垂直领导体制,使监督机构真正获得超然独立的地位。③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④落实和完善各项监督制度。 3.健全信息沟通传播机制 政府要运用各种手段宣传、解释政策,让全体社会公众认知、认同政策,接受并且参与到政策执行活动上来,以推动政策得以有效执行;同时,要建立政策执行的反馈机制和评估机制。各级政府应有自己的信息机构;一定层次的政府职能部门应有本部门的专业信息机构。同时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使信息能顺畅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在实现信息的手段方面要建立全国政府系统的互联网络,加快网上政府的建设,通过电脑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保证信息在传递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加强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公共政策执行必须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风险预警机制,将有助于激发政策执行者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使政策执行者权责一致,从而便于对政策执行者实行有力的监督,对因政策执行失败而造成损失的责任者,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保证政策执行的责任明晰和实施严肃,从而提高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促使其控制政策执行方向,规范政策执行行为。 二、康菲渤海溢油事故与紫金矿业汀江污染事故暴露出我国环境政策存在哪些问题?请具体分析。 在康菲渤海溢油事故和紫金矿业汀江污染事故中,体现出了我国环境政策存在着以下问题: 1.环境政策法规不健全 在事故发生后,出现无人可告、信息发布和处理不及时,赔偿过少或该赔多少无法界定等问题,充分说明我国的环境政策法规在诉讼主体、信息公开制度、应急制度、罚款金额和赔偿方式等方面严重缺失,不够健全。 2.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在现有的法律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2000),第九十条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第九十一条对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具体操作方式不够明晰,可操作性不强。

关于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2274537.html, 关于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的文献综述 作者:刘沛林 来源:《商情》2014年第25期 【摘要】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执行力”概念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纳入国家治理范畴。基层政府作为中国行政体系的最底层,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本文就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分类综述。 【关键词】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一、关于“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概念界定 基层政府的概念界定。一般认为,基层政府是相对于中央政府的,处在政策执行一线的,并与地方居民密切接触的政府。有学者将其界定为政府组织体系中直接参与政策实施和执行的一线政府。另有学者指出基层政府处在我国行政组织体系的“末梢神经”,是国家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直接面向地方居民、承担地方事务治理职责的政府。多数学者在研究时将基层政府默认为乡镇政府或村政府。 政策执行的概念界定。这里的政策一般指公共政策或者社会政策。有学者总结了中国的政策执行的三种模型,分别是官僚制模型,政治动员模型和博弈模型。 执行力的概念界定。执行力问题是学者探讨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重点,执行力评价体系也被广泛研究。执行力的本质就是政策执行主体将制定好的政策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内在能力和力量。 二、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的表现 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其不能在准确理解政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将中央政策全面、细致并务实地贯彻落实下去。也就是政策执行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执行中的“不作为” “不作为”主要表现在对政策的拒绝执行、逃避执行、敷衍执行和象征执行上。基层政府在态度上漠视中央政策,在行动上消极对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仅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只制定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使严肃的政策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 (二)政策执行能力低下 基层政府政策执行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执行机械,二是执行低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