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5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5例临床分析

可刺激!细胞生长和合成免疫球蛋白"如果#细胞减少则体液免疫下降抗感染作用下降$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有机体"各种免疫功能不是孤立的"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既有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总之"肺结核并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体内寄生的’(杆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危险因素包括年老%肺结核病程长%有合并症%各种治疗措施的副作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过长和免疫功能损害&症状体征可不典型"血像和)线表现不突出"易被原发病肺结核掩盖"常造成病情复杂化恶化甚至死亡&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治疗上应早期采取规范抗痨化疗"预防合并症"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住院时间"给予提高免疫的治疗"才能促进肺结核患者的早日康复"减少肺结核并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陈灏珠"李宗明.内科学+/-.第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2.34530.

+4-马健"胡必杰"何礼贤.胃腔定植菌在医院内肺炎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6-.中华结核呼吸杂志",111"44748*,925,9:. +0-王宗升"刘金淑"韩全乡"等.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评价研究+6-.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499,",,7,8*;9.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例临床分析

杨肖红

7洛阳市中心医院"河南洛阳2:,9998

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症"易合并呼吸道%泌尿系和皮肤感染&但合并肝脓肿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对我科,110年4月=4999年0月期间收入病房的;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例均为>型糖尿病"男0例"女4例"平均年龄2:.0?,9.4岁&;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其中恶心%呕吐4例"上腹部疼痛肝大0例"肝区叩击痛4例"黄疸,例"诱发酮症酸中毒2例&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2=4@A"合并肺炎4例"泌尿系感染,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最高达4:.0B,91C D"中性粒细胞比例均E:4F"血糖7,2=4;8G G H I C D"平均7,@.;?,. 108G G H I C D&J K#增高2例&;例血培养均阴性&肝脓肿分泌物培养"产气肠杆菌4例"肺炎克雷伯菌,例&腹部!超检查*肝右后叶脓肿0例%肝右叶脓肿4例"大小由74.,3B0. 228L G0=7@.:4B3.4:8L G0&

M结果

联合选用头孢曲松7菌必治8%苏泰加甲硝唑0例"头孢噻肟钠%氧氟沙星加替硝唑4例"疗程4,=0:A&在腹部!超下穿刺肝脓肿0例"穿刺均在4次以上"最多,例达;次&4例在全麻下腹腔引流&同时用胰岛素%支持疗法"空腹血糖控制在:.@G G H I C D以下&;例治疗后体温%血像正常"复查腹部!超,例脓肿闭合"2例脓肿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症状好转后出院"随访0例4个月后已愈合&

N讨论

N.<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收稿日期*499,59@5,3大"腹部!超诊断本病不困难&但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分别以肺炎%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而住院"说明糖尿病的感染不只局限在一个脏器"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低"易造成误诊"4例发病后:=,;A才出现腹痛及肝大",例腹部!超提示*肝血管瘤"后经肝穿刺证实为肝脓肿&对于糖尿病患者"不明原因的高热"O P J"无论有无腹痛的症状"应及早做腹部!超或Q#检查"必要时局部穿刺"得以确诊"对早期不典型的肝脓肿"要定期随访&

N.M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以肝右叶%右后叶为主&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阴性"肝脓肿分泌物为产气肠杆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例&我院培养的致病菌大部分对头孢第三代%喹诺酮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治疗上选用联合用药"加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N.N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要综合治疗"要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用药疗程要长"监测肝脓肿的吸收情况"根据个体情况及脓肿的大小"采取腹部!超下穿刺或手术治疗"术中局部注射抗生素"可加快症状的改善"促进脓肿的吸收"缩短疗短"必要时可反复多次穿刺&要停用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尽量R@G G H S C D"胰岛素治疗的时间不应短于肝脓肿的治疗过程"支持治疗可输白蛋白%血浆%红细胞等&

糖尿病感染的并发症"一般认为是代谢障碍%小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山梨醇旁路的病理效应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与高血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平时血糖控制不佳"降糖药物治疗不正规"感染和血糖的控制有关"感染又引起高血糖"早诊断和治疗是很重要的&因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在临床上易误诊"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T

2

2

T Q U V S6O H W H L H G V H I X H I.,4O H.34994万方数据

糖尿病足31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31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足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据报道,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以上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溃疡或坏疽。我国糖尿病患者并发足坏疽占0.9%~1.7%,而60岁以上患者则占2.8%~14.5%,男女发病比例为3:1[1]。糖尿病足正在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寿命,所以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和诊治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1年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1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均符合《实用内分泌学》关于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2± 2.6)岁,仅1例<50岁,50~59岁7例,60~69岁13例,70~79岁6例,≥80岁4例。糖尿病病程平均(10.6± 3.8)年,<5年2例,5~10年10例,>10年19例。入院时检查结果示空腹血糖(1 4.5±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9.2±2.3)%,血压高,大多伴血脂异常及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肾功能不全。

1.2 临床分级按Wagner分级法:0级6例(19.4%),1级10例(3 2.2%),2级7例(22.6%),3级5例(16.1%),4级2例(6.5%),5级1例( 3.2%)。 1.3 发病诱因自发性水泡8例,烫伤2例,鞋子磨 伤3例,霉菌感染6例,抓伤3例,修甲不慎伤8例,不明原因1例。 1.4 治疗方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一般水平,餐后9.0mmol/L,空腹7.0mmol/L,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有霉菌者用派瑞松外擦。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治疗措施:静脉滴注血栓通、复方丹参等,同时静点654-Ⅱ,以改善血液循环,口服阿司匹林抗凝。脑梗及冠心病采取抗凝、扩管、对症处理,并行营养脑神经、补液、维持水电平衡等支持疗法。糖尿病足局部予以清创(蚕食法)、消炎等西医疗法及中药去腐生肌膏外敷等处理。有条件单位可应用高压氧。治疗时间12~180天。 1.5 疗效判定参照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有关指标[2]和疗效判断标准[3]综合评定。治愈:①足部溃疡面完全愈合;②临床症状基本完全消失;③肢端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明显改善。显效:①溃疡面缩小2/3以上;②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①足部溃疡面愈合生长达到原溃

糖尿病合并感染文档

糖尿病合并感染 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和皮肤感染。 感染可使糖尿病患者原有的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第一节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主要机制 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常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是导致机体感染的中心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血糖 高血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白细胞内糖代谢紊乱,糖酵解能力降低,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杀菌能力下降。此外,长期高血糖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尤其是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女性外阴部,常引起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和念珠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二、代谢紊乱 糖尿病时体内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减慢,免疫球蛋白、补体生成能力减弱,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导致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作用减弱。 三、胰岛素缺乏 机体免疫细胞上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体内外均能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使抗原呈递作用增强,胰岛素缺乏可使免疫细胞中和、吞噬毒素、血清调理素及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因而降低免疫功能。 四、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管病变,使大、中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致血流缓慢,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影响了局部对致病菌的及时清除。 五、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减退,一旦遭受损伤(溃破、挫伤、烫伤)常不易早期发现,易致感染;而自主神经病变常伴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肌无力,可致尿潴留,常需插尿管,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定殖、繁殖提供了条件。 六、皮肤的完整性受损 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广泛存在,从而使皮肤易破损,故成为病原微生物的门户。

第二节各系统感染情况 糖尿病继发感染多由化脓性细菌、结核杆菌、真菌、病毒等引起,其发生率约为 32.7%~90.3%,全身大多数器官、系统均可发生。 一、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主要部位,约占45%,病死率可高达41%。肺部是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的器官,肺炎是糖尿病并发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是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此外,还可见于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时,常起病急、感染不易控制,易形成化脓性感染灶,如脓胸;此时患者体温虽有升高,但常达不到非糖尿病患者化脓性感染的体温水平,而且全身炎症反应也不如后者强。临床常表现为新近出现的发热、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肺部可有湿性罗音或扣浊等体征,易并发心肾功能损害、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胸片示新出现片状、斑片状肺浸润影, 其次为肺结核,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8倍。多见于血糖控制不良的青少年、老年人及消瘦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被发现,多数患者并无发热、咯血、盗汗、咳痰等结核中毒症状,仅表现为消瘦、乏力等单纯糖尿病症状。与非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结核病灶多分布于中下肺野,病情进展迅速,主要呈干酪样病变,其次为渗出性病变,易形成空洞。痰中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肺部浸润影时,应常规检查痰中结核杆菌和结核菌素试验,以免漏诊。儿童糖尿病多发生支气管、肺淋巴结核。 近几年来,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日渐增多,且进展快,病死率高,越来约受到重视,需提高警惕,加以鉴别。常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而球孢子菌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真菌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 二、泌尿系统 尿路感染仅次于肺部感染,女性多于男性,前者为19%,后者为2%,这与女性尿道短有关。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和肾盂肾炎,并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为最常见。常见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约占50-70%,这主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尿中糖的含量高,而葡萄糖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主要营养物质。此外可见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霉菌的检出率较高,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其次为隐球菌、光滑球拟酵母菌及毛霉菌等。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感染不易控制,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发展成败血症。如发生肾乳头坏死,常导致肾功能损害,病死率高。因此临床上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发热、腰痛者,应作详细检查包括尿常规、中段尿培养、血培养以及泌尿系B超。 三、皮肤粘膜软组织 由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易引起皮肤,粘膜的损伤,而造成不易愈合的感染,皮肤化脓感染包括毛囊炎、疖、痈等,偶见丹毒。糖尿病患者的疖肿常此起彼复,经久不愈,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感染。其次为坏死蜂窝织炎,常见的有溶血性球菌、金黄色

糖尿病足72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72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的病因。方法对72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是血糖、血脂控制不良而导致的并发症,预防重于治疗。结论糖尿病足的发生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管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糖尿病患者只要规范治疗,注意足部护理,即可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足;血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足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为此,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尤其重要。现将我院2003年8月—2008年6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2例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32~76岁,平均6 2.1岁;糖尿病病程21天~30年,平均8.4年。按糖尿病足(DF)wangner的分级法:1级12例,2级39例,3级18例,4级3例。

其中1型糖尿病3例,其余均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1例,应用胰岛素治疗40例,未经治疗2例。 1.2 入院后检查空腹血糖10.3~2 2.4mmol/L 48例,餐后2h血糖12.3~30.7mmol/L 56例,糖化血红蛋白7.8%~15.3% 51例,甘油三酯1.7~4.1mmol/L ,胆固醇5.2~8.8mmol/L 35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1.0mmol/L 30例。 1.3 并发症72例患者中伴有冠心病18例,糖尿病肾病26例,高血压49例,白内障1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8例,反复发生低血糖昏迷9例,脂肪肝16例。 1.4 足部情况足趾水泡伴渗出11例,足趾溃疡伴感染28例,足踝部溃疡7例,足跟部溃疡6例,足底部溃疡7例,足趾间溃疡3例,足背部溃疡5例,胫前及踝部抓伤感染5例,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显示胫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狭窄>50% 6例。 1.5 治疗及转归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胰岛素治疗,逐渐使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达标的同时,辅以降血压、降血脂,有感染者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同时配合营养神经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局部消创后敷以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膏剂(龙珠软膏及康复新喷剂)。治愈65例,足部坏疽、X线显示骨质破坏后截肢4例,合并感染及继发心梗、脑血管疾病死亡3例。 2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染、溃疡形成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据报道约15%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病人的护理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04-23T08:49:01.9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期作者:陈立群蓝雅琼[导读] 探讨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总结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脓肿32例患者所采取的护理对策 陈立群蓝雅琼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内分泌科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总结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脓肿32例患者所采取的护理对策。结论:发热、用药、及营养支持的护理,加强基础护理,落实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能使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肝脓肿;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233-02 糖尿病为我国多发病、常见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并发感染临床比较多见,但深部感染如合并肝脓肿相对较少见,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肝脓肿多由血行感染和胆管感染引起,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和有效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隐源性肝脓肿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类型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和全身代谢性疾病,其中25%的患者伴有糖尿病[2]。如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血培养证实的糖尿病合并败血症32例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类标准,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参照Foo等[3]在2010年相关研究中提出的诊断标准:(1)患者有发热、寒战、恶心、肝区不适、乏力、肝区压痛或叩击痛等临床表现;(2)腹部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脓肿;(3)临床细菌学检查结果阳性或抗菌药物治疗后有效;(4)经皮肝穿刺术或外科手术治疗后证实;(5)排除阿米巴性、结核性肝脓肿、肝包虫病及肝脏液化梗死。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5~76岁,平均55.6岁,1型糖尿病2 例,2型糖尿病30例。血糖15.0~27.6mmol/L,白细胞:7.1~25.2×109/L,体温38.3~40.1℃,糖尿病病史最短9年,最长30年,平均15年。 1.2 临床表现 出现腹痛24例,寒战16例、发热30例,多呈中等至高度发热,表现高热有19例。 2.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血糖监测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糖、神志、末梢循环和出入量变化。(1)测体温:Q4h,体温降至39度以下后测体温Q6h,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观察降温治疗的效果:当体温超过38.5度,遵医嘱使用退热药,使用物理降温时,可用32~35度温水擦浴。患者体温持续>38.5,有明显畏冷、寒战或休克时,应连续多次抽血培养加以确定。应用抗生素之前做血培养;已用抗生素无效,在更换抗生素前再抽血培养,抓住这些时机抽血培养,可大大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2)重视血糖监测,测血糖8次/天(3餐前后、睡前、凌晨2点各1次),对于高血糖及使用胰岛素微量泵的患者,每1~2小时监测末梢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乏力、头痛、意识改变等搪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表现。使用胰岛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心悸等低血搪症状。 2.2 发热的护理 寒战、发热为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高热时慎用退热剂,以免患者出汗过多引起虚脱。(2)密切观察退热时的伴随症状,并注意心率和血压变化。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快药的排泄,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又可避免因大量出汗引起脱等并发症的发生。(3)降温后注意保暖,及时更换汗湿的被褥、衣裤以保持患者的清洁、舒适。(4)注意降温后患者体温的变化,若降温后体温持续不升,要密切观察心率、血压、血象的变化,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5)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 2.3 用药护理 在本病的治疗中,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并重,因为糖尿病合并急性感染易诱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使高血糖难以控制,同时高血糖又有利于细菌生长,并抑制粒细胞功能导致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故控制感染与控制血糖是相辅成。 2.3.1胰岛素的治疗和观察与护理:(1)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胰岛素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详细讲解胰岛素的药理特性及作用,消除“害怕胰岛素成瘾”而抗拒胰岛素治疗等不科学的认知行为。(2)重视血糖监测;(3)正确注射胰岛素;(4)防止低血糖反应。 2.3.2抗生素治疗的观察和护理:(1)认真询问药物过敏史,做好药物过敏试验;(2)严格遵守给药时间,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且现配现用,以保持药物的最佳生物利用度;(3)严格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4)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口腔黏膜白斑、腹泻等,若出现上述情况,正确采集标本送检,及时汇报医生。 2.4 营养支持的护理 肝脓肿常合并败血症与糖尿病均是消化性疾病常因消耗增加、摄入不足、或长期卧床等原因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食欲下降等致营养不良。故应强调营养支持治疗,以促进炎性反应的消退与吸收,缩短病程。在饮食护理中,重点关注的是兼顾营养支持与血糖控制,饮食原则遵循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摄入标准。高热期间,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减弱,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体温控制后改为普食。 2.5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整洁,保持皮肤、会阴清洁,做到勤洗澡、勤换衣,避免抓伤皮肤。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反复皮肤软组织感染,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难题,所以对皮肤黏膜有破损应及时做好局部护理,控制血糖并对症处理,避免病情发展,促进早愈合。加强口腔护理,嘱患者勤漱口和保持口腔清洁,对危重患者应做好口腔护理。长期卧床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特别是老年患者合并感染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6 落实健康教育

晚期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护理

晚期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护理 【关键词】肿瘤合并糖尿病护理 晚期肿瘤属于高消耗疾病,多数也为恶病质,身体虚弱,全身各器官系统已处于衰竭状态,而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系统失调,以胰岛素分泌缺失或减少,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以说这两种疾病互为病因、互为因果,又相互作用,导致恶性循环,同时在治疗和护理中又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因此是一类临床护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我科自开科以来,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临床经验,在此提出仅供同行参考。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3年开科以来,共收治晚期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共36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晚期恶性肿瘤,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肺癌16例,合并糖尿病病史者14例,高血糖者2例,肝癌8例,合并糖尿病史者5例,高血糖者3例,其余乳腺癌4例,甲状腺癌1例,肾癌2例,脑瘤2例,直肠癌1例。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24岁,平均年龄54.5岁,其中12例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13例应用渃和灵30R、50R、渃和灵N控制血糖,10例应用口服降糖药加渃和灵注射联用控制血糖,1例应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 护理措施 一.健康宣教 以病人入院开始,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途径进行健康宣教。如:小册子、宣传栏、讲座以及管床护士一对一的讲解和交流等方式,讲

解本病的病因,病症以及如何进行调护等,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正确认识、了解疾病的转归,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本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同时也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二.心理调护 由于此类病人病程长,长期住院,经受反复疾病折磨,多数长期卧床,势必精神处于抑郁,悲观甚至消极失望等负面情绪状态,有着强烈被关心、被理解、被安慰的心理需求。经过长期住院治疗,家属的经济负担也较重,以致社会支持系统也较缺乏。我们从病人入院起,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根据不同个体、年龄、文化层次的不同开展不同的个体化心理护理,即采取全程心理疏导。平时多关心照顾病人、理解和尊重病人,经常与其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积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上的帮助,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工作,积极治疗。另外,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技术操作等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的情绪,所以,优雅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娴熟过硬的技术也会赢得病人的信任,取得病人的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护患氛围,调动病人的正面情绪。 三.饮食指导 癌症是一种高消耗疾病,营养成分的缺乏可能是发生肿瘤的原因,也是促使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晚期癌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调理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肿瘤患者要求高营养而糖尿病患者为了使血糖维持在一个接近正常的稳定水平,又要求计划饮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不同报导为32.7%~90.5%,据统计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感染,而肺部感染约占糖尿病合并感染的45%,其病死率可达41%,糖尿病不仅使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而且病情加重,治疗较困难,预后更差。高血糖对机体有诸多不良影响:①使机体防御功能下降,高糖环境下不仅体液免疫失调,细胞免疫功能也下降,当血糖超过14 mmoL/L时,白细胞趋化性下降,吞噬功能减弱。血糖控制不良时,体内蛋白合成下降,分解加速,使免疫球蛋白、补体、抗体等生成减少,对致病菌的防御功能减弱,细菌可在肺内立足和生长繁殖;②肺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靶器官之一,糖尿病患者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床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导致弥散功能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功能受损;③糖尿病患者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2,3-DPG)合成减少,血中HbA1c增高,使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释放,易出现低氧血症,持续低氧及感染应激情况下使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感染风险;④糖尿病使肝脏转化VitA机能减弱,影响呼吸道上皮修复和角化过度,黏膜细胞分泌功能障碍,局部抵抗力下降;⑤糖尿病患者常并发胃轻瘫,尤其老年患者吞咽与声门动作不协调,增加误吸危险,加之气管和支气管粘液纤毛功能减退,咳嗽反射差,肺组织弹性低等均可致排痰障碍,易促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使其更易生长繁殖。 本例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发生肺部感染后即表现低氧血症,又因病原菌不明的经验性抗菌力度不够,尽管入院后即开始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糖代谢紊乱一度得到缓解,但由于感染病情进展,糖尿病病理生理所致的气道改变使排痰不畅发生痰阻塞,窒息加重缺氧,导致感染进一步恶化,再次出现高血糖及酮症,经纤支镜多次吸痰并多次取标本培养,最终明确致病菌并按药敏给药,使感染得到有效遏制,糖代谢也相应得到纠正。 糖尿病与肺部感染常互为影响,使病情复杂、迁延不愈,对此类患者治疗糖尿病与抗感染是否能同时重视,同时进行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均会影响预后。控制血糖是基础,血糖控制不佳者死亡风险高达30%。对于血糖控制,首选胰岛素静脉泵入,如能进食,可予三餐前追加相应剂量。由于感染制约,血糖常不稳定,治疗中定时监测血糖,精细调整剂量,使血糖控制在6~10 mmoL/L之间为宜。糖尿病肺部感染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包括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属)、结核杆菌和病毒,但多数为G-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比例大,对抗菌素的耐药率高,应争取尽快作出病原学诊断,合理应用抗菌素。在获得病原菌诊断之前常需采用广谱抗菌素,并需联合用药,足量足疗程,同时也要考虑肝肾功能,疗程虽无严格研究证据支持,但一般临床经验主张适当延长至X线上肺炎吸收或基本吸收。对气道管理不容忽视,由于高血糖,尤其高龄患者对气道的特殊影响,患者排痰不畅加之潜在的误吸,因此,气道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以解痉排痰,改善小气道通气功能,可减少由于通气障碍而发生的并发症,应用纤支镜吸痰不仅使气道通畅,而且对采取有效标本检出致病菌,应用有针对性抗菌素治疗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时,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易发生低蛋白血症,改

肝源性糖尿病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器官,对血糖的调节代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种肝脏疾病,一旦造成肝细胞广泛损伤,均可能导机体的糖代谢紊乱。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或血糖增高现象,由于该类型糖尿病和原发胰岛病变所致的糖尿病不同,有学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D),意指继发于肝脏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绝大多数的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升高,但常伴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正常,提示胰岛素分泌正常,可能和胰岛素抵抗有关。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长期的胰岛B细胞代偿功能增加导致其最终的功能衰竭,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 1.高胰岛素血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50%一80%的胰岛素经过肝脏清除。肝硬化时肝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灭活也自然减少;同时侧枝循环时部分胰岛素可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使肝脏摄取胰岛素减少,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水平可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数目的减少以及和胰岛素的亲和力的降低。大部分胰岛素通过肝脏降解,而C 肽则主要在肾内降解。通过对血清中C肽和胰岛素的同时检测,有助于判断胰岛素分泌情况和肝脏胰岛素摄取水平。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分泌曲线正常,高峰出现在服糖后的120 min,2型糖尿病患者C肽分泌曲线低平,高峰后移至服糖后l 80 min,故通过OGTT实验可初步鉴别肝源性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 2.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肝硬化时,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细胞信号传导异常,胰岛素受体减少;加之由于血浆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及游离脂肪酸等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其灭活减少而血浆水平升高,从而产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肝硬化患者糖耐量异常及肝源性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发展,胰岛B细胞不能相应增加足够的胰岛素分泌,最终导致其功能衰竭。肝病患者摄取和灭活胰岛素作用减弱,慢性高胰岛素血症易产生胰岛素抵抗。3.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的多种酶活性降低:慢性肝病患者糖负荷处理能力低下,肝糖原异生能力减弱,葡萄糖激酶、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影响葡萄糖磷酸化和糖原合成。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_席时颖

较,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符合糖尿病患者失去心血管女性性别保护特点[3]。曾有文献[4]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WHt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我们2型糖尿病在有无颈动脉斑块两组WHt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是否与我们纳入观察的DM2病人例数偏少有关?我们将以增加分析大样本病例作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9-31. 2.王佳,邹大进.2型糖尿病口服药的心血管狭窄与风险.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5):340. 3.苟文华,许樟荣,陈兴明,等.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和性别的关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7):407. 4.邵俊涛,于杰,王锐,等.2型糖尿病患者腰围身高比值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分析.临床荟翠2009;24(20):1760-1762. (2013-03-14收稿) 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 江苏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214011)席时颖 摘要分析6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有如下特点:(1)典型腹痛所占比例少;(2)平素血糖控制差,血HbA1c水平高;(3)症状重,疗程长。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糖尿病;临床特征 近年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也低下,其防疫功能减弱,白细胞趋化性下降,吞噬作用减弱,杀伤力降低,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肝脓疡[1]。Thomsen等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发肝脓肿的危险性比无糖尿病者增加3.6倍。现将我院2002年1月 2013年4月共收治的64例回顾性分析,总结为临床提供借鉴。 1对象和方法搜集我院2002年1月 2013年4月共收治64例肝脓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21 91岁,排除肝胆系统恶性肿瘤,慢性肝炎,肝硬化,终末期肾病,肾病综合征,白血病及结核或阿米巴性肝脓肿。分为糖尿病组38例和非糖尿病组26例,均为2型糖尿病。前者:男22例、女16例后者:男16例、女10例,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 2结果(1)主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腹痛症状,体格检查有上腹压痛、肝区叩痛、肝肿大症状。由于临床表现较典型,多数患者在门诊或入院时当天即可得到确诊。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腹痛表现少而轻微,常主诉为发热伴其他系统感染症状(如咳嗽、尿频、尿急等)或仅表现为发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38例糖尿病者既往明确为糖尿病者26例,平均病程0.2 17年,入院时随机血糖8 36mmol/L,入院后新诊断糖尿病12例,糖尿病组入院时HbA1c平均值:9.5% 12.4%。(2)影像学表现:细菌性肝脓肿B超表现从囊性回声至高实性回声不等,早期脓肿未液化时表现为实质性回声,中期脓肿开始液化时表现为液性暗区伴混杂密度,后期脓肿成熟液化时,主要表现为囊性改变。CT平扫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脓腔不强化,而脓肿壁有不同程度强化。2组患者的脓肿均好发于肝右叶,单发多见。(3)合并症,并发症情况:细菌性肝脓肿多由血行感染或胆道感染所引起,患者入院时常合并胆道系统疾病或其他系统感染的表现,但仍有部分患者的传播途径不明,称为隐源性肝脓肿。本研究中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疾病为胆道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炎症等,胸腔积液为最常见并发症。2例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未有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合并感染性休克2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为糖尿病组。 3治疗及转归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在治疗上应是控制炎症和控制血糖两者并重,不可偏颇。因为两者是互为因果,相互加重的。高血糖使患者的血渗透压升高,抑制外周血白细胞的趋化,吞噬以及杀菌能力,同时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等在高渗葡萄糖的组织中更容易生长,因此,血糖不控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不能恢复,感染难以控制;而感染不控制,则全身应激状态不能解除,高血糖则难以恢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均使用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0 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8.0 10.0mmol/L。患者每日使用胰岛素总量12 80μ不等。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对脓肿体积大,接近体表及已有坏死液化者,行B超定位下穿刺抽脓,置管引流。术后向脓腔内注入抗生素。对穿刺困难或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及合并有需要手术的疾病时予手术治疗。抗生素选用替硝唑加三代头孢加喹诺酮类,亦有使用上述抗生素效果不佳者换用超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如亚胺培南等。因为几乎所有患者在起病时已使用了抗生素,故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不高(本组为20%),主要为大肠埃斯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抗感染治疗应持续较长时间,即使脓腔闭合后应继续使用1 2周。本组未手术及穿刺引流,仅抗炎,控制血糖保守治疗即脓肿吸收好转者共47例,糖尿病组29例,非糖尿病组18例,13例行B超定位下穿刺吸引及置管引流,糖尿病组9例,非糖尿病组4例,均治疗好转出院。行开腹手 · 32 · 实用糖尿病杂志第10卷第3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DIABETOLOGY Vol.10No.3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探讨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住院接受治疗的50 例糖尿病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并且寻找预防措施。结果两组间血糖控制不佳、高胆固醇血症、β2 微球蛋白异常及D-二聚体异常,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血糖难以控制、出现高胆固醇血症、β2 微球蛋白异常及D-二聚体异常等因素,成为主要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积极控制患者血糖、血脂及微球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等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肺部感染的发生。 标签:肺部感染;糖尿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lung infection,and summarizes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Select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in our hospital of 50 ca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50 cases of diabetes without pulmonary infection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to analyz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observ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ection,and to find preventive measures.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oor blood sugar control,hypercholesterolemia,beta 2 microglobulin anomalies and D - dimer,compa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to control,hypercholesterolemia,beta 2 microglobulin anomalies and abnormal factors of D - dimer,becom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diabetic lung infectio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ontrol blood sugar,blood fat and micro globulin and D - dimer level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Lung infection;Diabetes;Risk factors;Preventive measures 糖尿病是臨床常见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中包括肺部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并且感染速度较快迅速,病情容易发生恶化,难以彻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给予重视,并积极防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次研究为探讨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现对该院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50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

糖尿病足2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26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 【摘要】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提出了早期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性。 【关键词】糖尿病足;诊治;预防 现对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26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6例2型糖尿病足,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49 ±10)岁,病程(10 ±5)年,其中兼有神经病变16例,视网膜病变10 例,肾脏病变6例。平均血糖(15 ±!.6)mmol/L,平均糖化血糖蛋白(9.6 ±2.4)%。发生部位有足趾、足背、足跟、踝部、小腿;按Wegner 分级,1级11例,2级7例,3级4例,4级3例,5级1例;下肢彩色多普勒均有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硬化,血流缓慢,其中3例下肢动脉血管 闭塞。

1.2治疗方法(1)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mmol/L, 餐后2h血糖控制在6?10mmol/L;(2)控制感染。经验用药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保证足量足疗程;(3)创面局部处理。清洁创面去除脓液、结痂及坏死组织,深部溃疡及有窦道者刮除表面坏死物质,充分引流,彻底清创,每天换药1?2次,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根据病变性质可采用局部湿敷,湿敷液的配制:生理盐水20ml,胰岛素4?8 U,庆大霉素4?8万U,甲硝唑10ml,配合紫外线照射[1];(4)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可选用凯时注射液、丁咯地尔、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中药制剂如血塞通、川芎嗪等;(5)营养神经,调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纤溶,控制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6)截肢。病变进展快,感染明显扩大,应及时采取截肢。 2疗效和转归 3例截肢,其余23例均血糖稳定,局部感染控制,痊愈出院。 3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生主要是大、小、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所致[2]。据报道,15%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 的足部溃疡[3]。在糖尿病病程中5?10年以上者更易发生。本组平 均病程(10拐)年,而最短的在诊断糖尿病3年后出现了糖尿病足。在下肢感染、溃疡、坏疽的病人中,糖尿病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4?5倍[4]。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胰岛素湿敷液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使创面水肿减

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健康指导

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健康指导 发表时间:2018-01-25T15:41:37.1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期作者:庞文一 [导读] 通过这种科学的教育医疗形式,能够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普遍提高。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 061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改变,让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这种疾病对于营养需求与饮食方法发生了一定的矛盾,再由于大多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对疾病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等都缺乏了解,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在胡乱猜测。健康教育的内容必不可少,能有效的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再此,主要对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肿瘤;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297-02 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机体功能紊乱严重,过度消耗和代谢紊乱导致患者抵抗力极度低下,当患有恶性肿瘤伴糖尿病时,往往让病人手足无措,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以下是对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恶性肿瘤伴糖尿病20例患者的健康教育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7月—2017年7月,共收治肿瘤放化疗合并糖尿病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0~80岁。其中肺癌10例,肝癌2例,直肠癌8例。 2.健康教育方式 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的代谢紊乱有加重患者病情,放射治疗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毒副作用更加重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加速病情恶化。[1]适时的帮助病人发泄不满,疏泄紧张情绪,改变认知,医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家属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作息,让病人处于愉悦的氛围中,以病人入院开始,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途径进行健康指导如:小册子,宣传栏、讲座以及管床护士一对一的讲解和交流形式,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正确认识,了解疾病的转归,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本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对医务人员的依从性,同时也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2.2 饮食宣教 指导患者一是适当控制饮食,二是合理营养。适当的控制饮食是指限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合理营养是指患者的饮食中应含有足够的热量、营养成分及适当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2]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减少油炸食品,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多数研究表明吸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和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同时吸烟也增加肿瘤的发病率,是肺癌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患者放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较轻的患者,可经口补充营养,胃肠道反应较重的患者,可补充静脉营养液,输注葡萄糖时,注意血糖的变化。 2.3 运动指导 合理地体育锻炼对控制血糖非常有利,运动可增强末梢神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原则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尊重兴趣、结合病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应在餐后1~2小时进行,避免发生低血糖。运动时要有人随同,并随身带上糖果,出现低血糖时自救。 2.4 用药护理 胰岛素抵抗和继发的高胰岛血症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促进增值作用,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3]有研究证明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可减少各种肿瘤的发病风险,抑制肿瘤转移,组织肿瘤血管增长。因此患者住院过程中,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时,应遵医嘱合理的给予患者指导。如有患者要注射胰岛素,护士进行注射时,但鼓励患者参与其中,逐步掌握方法和要点,保证患者出院后能自行安全、有效的用药。 2.5 皮肤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血糖持续偏高,使皮肤弹性降低,抵抗力低下,易发生破溃、过敏和感染,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放射部位皮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可出现发红、发痒、灼痛等。每日观察局部皮肤变化,指导患者温水沐浴,注意修剪指甲,穿着宽松纯棉衣服。如有严重皮肤损伤或压疮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药物涂抹并采取压疮治疗方案给予干预。 2.6 并发症的预防 2.6.1低血糖反应与酮症酸中毒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糖、血钾、尿酮的水平,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及有无烂苹果味,避免饮食不当引发酮症酸中毒。及时监测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应立即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或饮料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并监测血糖变化。 2.6.2肺部感染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因发射线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和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降低,机体免疫力低下,极易引发肺部感染或全身感染,因此,住院期间做好基础护理,严重控制患者家属探视次数,注意病室空气及物表消毒,为患者创造较好的治疗环境,尽可能的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2.6.3出院指导教会患者自己测血糖,遵医嘱药物治疗与坚持长期的饮食治疗,糖尿病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卡上标注姓名、家庭住址、亲属联系电话、并写明是糖尿病患者,请立即送我就医)还要交代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定期复查。 3.结论 由于高血糖与胰岛素抵抗可扰乱肿瘤微环境而影响化疗的疗效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在血糖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化疗,化疗期间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糖波动,此时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配合的依从性[4]科学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可以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放松身心,顺利完成治疗,无患者因血糖控制不理想或其他并发症等原因放弃治疗。此外,通过这种科学的教育医疗形式,能够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普遍提高。

糖尿病足2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26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提出了早期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性。 【关键词】糖尿病足;诊治;预防 现对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26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6例2型糖尿病足,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49±10)岁,病程(10±8)年,其中兼有神经病变16例,视网膜病变10例,肾脏病变6例。平均血糖(15±4.6)mmol/L,平均糖化血糖蛋白(9.6± 2.4)%。发生部位有足趾、足背、足跟、踝部、小腿;按Wegner 分级,1级11例,2级7例,3级4例,4级3例,5级1例;下肢彩色多普勒均有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硬化,血流缓慢,其中3例下肢动脉血管闭塞。 1.2 治疗方法(1)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mmol/L,

餐后2h血糖控制在6~10mmol/L;(2)控制感染。经验用药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保证足量足疗程;(3)创面局部处理。清洁创面去除脓液、结痂及坏死组织,深部溃疡及有窦道者刮除表面坏死物质,充分引流,彻底清创,每天换药1~2次,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根据病变性质可采用局部湿敷,湿敷液的配制:生理盐水20ml ,胰岛素4~8 U,庆大霉素4~8万U,甲硝唑10ml,配合紫外线照射[1];(4)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可选用凯时注射液、丁咯地尔、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中药制剂如血塞通、川芎嗪等;(5)营养神经,调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纤溶,控制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6)截肢。病变进展快,感染明显扩大,应及时采取截肢。 2 疗效和转归 3例截肢,其余23例均血糖稳定,局部感染控制,痊愈出院。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生主要是大、小、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所致[2]。据报道,15%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部溃疡[3]。在糖尿病病程中5~10年以上者更易发生。本组平均病程(10±8)年,而最短的在诊断糖尿病3年后出现了糖尿病足。在下肢感染、溃疡、坏疽的病人中,糖尿病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4~5倍[4]。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胰岛素湿敷液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使创面水肿减轻,提高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达到较强的抗菌作用,同时促进局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组织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