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jpgxk/xnkt/index.html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及应用进展介绍张宁1,2,平其能1(1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南京210009;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摘要]生物药剂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框架,目前FDA、WHO 和EMEA都接受了这种分类概念。文中比较了不同管理当局对于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的定义以及BCS在药品注册申报中支持生物等效免除的应用情况,综述了不同管理当局对于BCS的认识并提出了展望。[关键词]生物药剂分类系统;溶解性;渗透性;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R94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3-3734(2008)19-1655-04Introductionof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BCS)anditsa pplicationprogressZHANGNing1,2,PINGQi2neng1(1Schoolof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Busines s,ChinaPharmaca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09,China;2CenterforDrugEvaluation,StateFoodand Drug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38,China)[Abstract] 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BCS)isascientificframebasedonthesolubilityandpermeabilit yofdrugs.Currently,FDA,WHOandEMEAhaveacceptedtheconceptofBCS.Inthisreview,wecompare dthecriteriaofBCSindifferentregulatoryagencies,presentedbiowaiverapplicationsbasedonBCSandth eregulatoryexperiencegaineduptodate,andexpectedfuturetrends.[Keywords] 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BCS);solubility;permeability;applicationprogress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biopharmaceuticsclas2sificationsystem)是由Amidon等[1]于1995年提出的一个分类概念,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特点将药物分为4个群组:高溶解、高渗透药物属于BCS分类Ⅰ;低溶解,高渗透药物属于BCS分类Ⅱ;高溶解,低渗透药物属于BCS分类Ⅲ;低溶解、低渗透药物属于BCS分类Ⅳ。BCS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基于对药品上市后的变更以及放大给予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考虑,即在考证变更前后产品以及放大前后的产品是否保持生物等效时,不再采用耗时耗资源的体内研究来进行验证,而是采用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近来,基于BCS分类体系免除生物等效研究的应用已扩展至口服仿制药的申请,当然主要是局限在普通口服制剂。FDA在2000年发布的指导原则《WaiverofInVivoBioavailabilityandBioequivalenceStudiesforIm2mediate2ReleaseSolidOralDosa geFormsBasedona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中根据BCS分类提出了对于普通口服制剂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考虑;2001年EMEA发布的指导原则《NoteForGuidanceOnInvestigationOfBioavailabilityAndBio2equivalence》中引入了BCS的概念;WHO自1999年开始在仿制药的研究中引入BCS概念后,逐渐推进,在2006年发布的技术文件(WHOTechnicalRe2portSeries,No.937,2006)附件8“ProposaltowaiveinvivobioequivalencerequirementsforWHOModelListofEssentialMedic inesim mediate2release,solidoraldosageforms”中明确了BCS分类的概念,并且对WHO基本药品目录中收载的口服药物进行了BCS分类,以指导仿制药的研究申报。下面进行具体介绍:1BCS 分类标准BCS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以及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研究工具,为了保证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测定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是首要前提。1.1溶解性的测定在BCS分类框架下,溶解性的测定主要是考证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平衡溶解度。FDA指导原则[2]中对于溶解度的测定条件规定的比较明确:①测定方法为药典规定的摇瓶法

其他适宜的酸碱滴定法。②测定温度为(37±1)℃。③测定介质为覆盖pH值1~7.5范围的水性介质,要求选取足够多的测定介质,以保证能够绘制pH2溶解度曲线。通常可根据所测药物的离子化特点进行测定介质的选择,例如当药物的解离常数(pKa)在3~5的范围内,就可以在pH=pKa,pH=pKa+1,pH=pKa-1,pH=1和pH=7.5的几种介质条件下进行溶解度的测定。一般应使用美国药典中规定的标准缓冲液进行溶解度的测定,将药物加入到缓冲液中后应对溶液的pH进行测定和校准。④考虑到方法可能的误差以及变异,每种介质中的测定需至少重复

3次;所选择的测定方法应能够区分药物和可能的降解产物。当药物的单次最高剂量与药物在以上介质中的溶解度的比值小于250mL时,则认为药物为高溶解药物。1.2渗透性的测定药物渗透性的测定可采用人体实验方法或其他能预测药物体内吸收程度的非人体实验方法[2]。人体实验方法包括质量平衡法、绝对生物利用度法和小肠灌流法等。质量平衡法是指采用经同位素或放射性元素标记的药物进行药代研究,考察药物的吸收程度。多数药物研究结果显示质量平衡法测定结果变异大,故一般应优先考虑采用其他方法。绝对生物利用度法是指以静脉注射给药为对照,测定口服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当绝对生物利用度大于90%时,则无需进一步考证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其他能预测药物体内吸收程度的非人体实验方法也可作为判定药物渗透性的依据,如使用适宜的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在体灌肠研究(通常适合于被动转运药物),使用人或动物肠组织样本进行体外通透性实验,体外表皮单层细胞培养通透性实验。考虑到药物在透过胃肠壁膜前可能会有部分降解,为证明药物从胃肠道消除是由于药物透过胃肠壁膜而不是发生降解,研究中需注意考察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多数情况下,一种实验方法已经可以说明药物的渗透性(如90%以上的药物可在尿中回收)。当一种方法不能确定药物的渗透性时,可采用2种不同的方法互相佐证。为了验证所建立渗透性测定模型的适用性,通常需要采用已知渗透性的内标物质同时进行试验,比如已经明确的高渗透性药物有安替比林、普萘洛尔、美托洛尔,低渗透性物质有甘露醇、PEG4000(渗透性为零)。对于前体药物,其渗透性的测定取决于前体药物向活性药物转化的机制和部位。如果前药在透过肠壁膜后转化为活性药物,则需测定前药的渗透性;反之,如果前药在胃肠道内已转化为活性药物,则应测定活性药物的渗透性。根据FDA对于1995-2002年申报的172个药物的BCS分类信息的回顾性分析可知[3],对于渗透性的测定,115个药物采用绝对生物利用度的方法,103个药物采用质量平衡法,5个药物采用体外表皮单层细胞培养通透性实验,其中部分药物同时采用了2种测定方法。以上结果提示人体试验方法更具有说服力,体外细胞培养方法由于需阐明药物的吸收机制、验证建立模型的有效性、选择适宜的内标物质等原因,虽然研究中应用较多,但在药品注册申报过程中应用较少。如果以上研究显示≥90%的药物在小肠得以吸收,则药物可以定义为高渗透性药物,反之则定义为低渗透性药物。2不同管理当局对于BCS分类的认识各管理当局相关指导原则的发布显示WHO、FDA、EMEA在药品研究注册申报过程中都接受了BCS的概念,但是三方对于如何准确定义药物的高溶解性和高渗透性有些差别,具体见表1。表1不同管理当局对于高溶解性和高渗透性的定义不同管理当局高溶解性高渗透性FDA37℃条件下,药物单次最高剂量可溶解于250mLpH1~7.5的介质中≥90%的药物在小肠得以吸收EMEA37℃条件下,药物单次最高剂量可溶解于250mLpH1~8的介质中(通常为pH1.0,4.6,6.8)线性及完全的吸收WHO37℃条件下,药物单次最高剂量可溶解于250mLpH1.2~6.8的介质中≥85%的药物在小肠得以吸收三方将药物是否定义为高溶解性均是将溶解药物单次最高剂量的介质体积和250mL进行比较,主要是考虑到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时,一般都要求受试者同时饮用250mL水。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

WHO对于高溶解和高渗透性的定义条件相对宽松。对于高溶解性,测定介质由pH1~7.5或1~8缩小至pH1.2~6.8,这是考虑到为了保证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药物应在达到空肠前就保持溶解状态。对于高渗透性,药物在小肠的吸收比例由90%放宽至85%,这样某些FDA定义为BCS分类Ⅲ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乙酰水杨酸、别嘌呤醇、拉米夫定、异丙嗪就可以归类为BCS分类Ⅰ。3BCS分类在各管理当局的应用进展3.1FDA自FDA于2000年颁布了BCS指导原则后,美国制药工业协会和FDA于2002年9月联合组成了BCS工作小组,CDER于2004年3月成立了一个BCS委员会,专门对药品注册申请过程中提出的BCS分类信息进行评价。根据2007年5月21-23日在美国NorthBe2thesda召开的“生物等效性以及BCS分类系统”的研讨会发布信息[4],目前FDA已对25个产品进行了有关BCS信息的

评估,其中16个药物被评估为BCS分类Ⅰ。25个产品中,有11个是新的化学实体,其中有4个处于IND阶段,7个处于NDA阶段。25个产品中有14个为仿制药,其中有9个被确认为BCS分类Ⅰ。药品注册申报中,BCS分类信息的引入主要是用于支持研究过程中产品变更前后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免除、临床用样品和上市样品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免除、新增规格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免除、不同规格间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免除以及仿制药上市时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免除。FDA也在考虑根据近期的研究进展适当放松BCS分类条件。在FDA近期提出的CriticalPathInitiative活动计划中,基于BCS分类信息考虑口服仿制药生物等效豁免已成为目标之一。3.2WHO BCS所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药物是以一定的速率通过肠粘膜吸收,吸收速率同肠粘膜表面的药物浓度有关,而药物浓度又同药物在体内的溶出行为有关。推理同样的体内溶出行为可以导致相同的吸收情况,最终达到相同的生物利用度。所以药物是否生物等效实际上就是一个溶出和吸收的问题。WHO在FDA相关指导原则基础上,同FIP(Fed2eration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合作,根据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进展,对于基本药品目录中的口服药物进行了BCS分类,并从药物所针对的适应证和治疗特点进行了是否能够以体外溶出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评估[3]。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数据主要来自公开发表的文献,如马丁代尔(Martindaleπs)、默克索引(TheMerckIndex)和科学刊物。具体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考虑思路由FIP研究发表在the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cgi2bin/jhome/685038 13),也可以在FIP的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中查阅。第14版基本药品目录(EssentialMedicineList,EML)中的口服药物有132个,其中有81个药物可以进行明确分类,属于BCS分类Ⅰ的有39个,属于BCS分类Ⅱ的有13个,属于BCS分类Ⅲ的有26个,属于BCS分类Ⅳ的有3个。对于36个药物进行了不准确分类,由于渗透性信息的不充分,14个药物确定为BCS分类Ⅰ或分类Ⅲ,17个药物确定为BCS分类Ⅱ或者Ⅳ,由于溶解性信息的不充分,5个药物被确定为BCS分类Ⅲ或者Ⅳ。在BCS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所针对的适应证特点,提出WHO基本药物中有82个药物可根据相关规定考虑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并提出了体外溶出测试的要求。本着避免不必要的临床研究,减少临床资源浪费的考虑,WHO提倡尽可能拓展BCS分类信息的应用,结合考虑其他有效体外测定手段,减少仿制产品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3.3EMEA EMEA对于药物批准的态度一向较FDA保守,对于基于BCS分类提出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政策提及甚少,惟有在“NoreForGuidanceOnInverstigationOfBioavailabilityAndBioequiva2lence”中提及少量原则性意向[6]。尽管EMEA在已发布的指导原则中提出了基于BCS分类信息对于生物等效豁免的考虑,但是其中大多技术考虑要素都过于笼统,难以把握,导致工业界对其存在各式各样的理解。为了在欧盟内部制定一个合理并且统一的生物等效豁免申请程序,EMEA启动了一项计划,即在已有指导原则基础上增加一个关于生物等效豁免的附件,目的是希望通过政府部门对管理要求的澄清来给基于BCS信息提出生物等效豁免申请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申报环境。该项计划拟在2007年底拿出草案,然后用半年时间进行外部咨询和征求意见,再用3个月完成初稿。3.4其他管理当局尽管EMEA并未明确BCS分类信息在生物等效豁免中的具体考虑,但其成员国如德国、瑞典、荷兰都已经开始了基于BCS分类的生物等效豁免批准[7]。例如在瑞典已经根据BCS分类信息批准苯甲氧基青霉素、氢化泼尼松、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布洛芬口服固体制剂免除生物等效

研究,在德国和荷兰发布了可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药品名称列表。澳大利亚管理当局(TGA)和加拿大卫生部目前未出台明确的关于BCS信息应用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注册过程中已很大程度参考FDA和EMEA的相关政策。展望尽管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药物基于BCS 分类信息获准了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免除,但是由于国际上对该问题的认知尚未达到统一,各大制药公司为了避免不同国家申报政策不同导致延迟批准的风险,BCS应用的推进仍较为

缓慢。相信伴随着制药工业界和科学界对于BCS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及时引入BCS信息并进行科学应用,可以缩短药物研究开发周期并节约研究费用,加速药品上市进程。[作者简介]张宁(1977-),女,硕士,主要从事药品的技术审评工作。联系电话:(010)68585566-532,E2mail:flyzxg@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通讯作者]平其能(194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制剂以及社会管理药学研究。联系电话:(025)83271098,E2mail:pingqn@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参考文献][1] AMIDONGL,LENNERNH,SHAHVP,etal.Atheoreticalba2sisforabiopharmaceuticdrugclassificatio n:thecorrelationofinvitrodrugproductdissolutionandinvivobioavailability[J].PharmRes,1995,12(3): 413-420.[2]

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FoodandDrugAd2ministration,CenterforDrugEvaluati onandResearch(CDER).Guidanceforindustry:waiverofinvivobioavailabilityandbio2equivalencestu diesforimmediate2releasesolidproducts,basedonabiopharmaceuticsclassificationsystem[EB/OL].(2 007-12-17).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cder/guidance/3618fnl.htm.[3]

RAMANASU.PermeabilityClassification:Regulatoryexperience[EB/OL].(2007-05-21).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meetings/files/90/14Uppoor.pdf.[4]

JAMESEP,BERTILSI,YULX,etal,SummaryWorkshopRe2port:Bioequivalence,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System,andBeyond[J].JPharmSci,inpress.[5]

Anonymous.WHOExpertCommitteeonSpecificationsforPharma2ceuticalPreparations:FortiethRep ort;Annex8:ProposaltowaiveinvivobioequivalencerequirementsforWHOModelListofEssen2tialMe dicinesimmediate2release,solidoraldosageforms[EB/OL].(2007-12-15).http://whqlibdoc.who.int/tr s/WHO_TRS_937_eng.pdf.[6]

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mitteeforProprietaryMedicinalProducts,NoteforGuidanceontheInvestigationofBioavai labilityandBioequivalence[EB/OL].(2007-12-15).http://www.emea.europa.eu/pdfs/human/qwp/14 0198enfin.pdf.[7]

BARENDSDM.BCS/BEinTheNetherlandsandEurope[EB/OL].(2007-05-21).http://www.aapsphar https://www.360docs.net/doc/bd2489271.html,/meetings/files/90/35Barends.pdf.编辑:王宇梅/接受日期:2008-04-20第二届全国医院药房建设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医院药房建设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拟于2008年11月7日-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立足于运用现代管理观念和手段进行药房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医院药房服务水平;将探讨和交流医疗机构药房建设、流程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大会主要报告:11中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法规司司长领导)21香港医院药房现代化历程(香港医管局专员蒋秀珠)31台湾医院药学的发展(台湾荣民总医院药学部主任周月卿)41日本医院药学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翟所迪)51医院药房现代化的路径与思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张晓乐)61我院药房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保障中心主任郭代红)71医药分开公众与专业人员调研报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沈群红)81医院药房现代信息与物流系统的探索(上海长海医院药学部主任胡晋红)91高危药品管理与风险控制(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梅丹)101医院药房调剂工作的绩效管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药剂科主任张健)学分:参会代表将被授予中国药学会Ⅱ类药学继续教育学分6分。地点:北京广电国际酒店(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外大街2号);时间:2008年11月7日报到,11月8日-9日会议。联系人:宋彦平、蔡婧、钟燕;电话:(010)58699016/18/19/20/21/23-8000,58699025,58699392;传真:(010)58699035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收给药 正确答案: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 B药物因素 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 正确答案: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正确答案: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正确答案: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A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 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药物制剂的分类

药物制剂的分类 按形态分类 1.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 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等) 4.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 1. 溶液型 2. 胶体溶液型 3. 乳状液型 4. 混悬液型 5. 气体分散型 6. 固体分散型 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注射给药如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等。 (2)呼吸道给药如吸入剂、喷雾剂、气雾剂等。 (3)皮肤给药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贴剂等。 (4)粘膜给药如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舌下片剂、栓剂、膜剂等。一般把直肠给药也归于粘膜给药一类,如灌肠剂、栓剂、直肠用胶囊栓等。[1] 药物制剂化学分解与稳定 药物在制剂中的化学分解有氧化,水解异构化、脱羧、裂环或环重排,聚合等分解途径,其中以氧化和水解最为常见。 水解 (一)水解反应引起的药物稳定性水解反应可分为离子型水解和分子型水解两大类,离了型水解是强酸一弱碱型盐或强碱一弱酸盐等具有离子键的药物与水的瞬时反应速度一般比较缓慢,在H+或OH-催化下,反庆加速并趋于完全。分子型水引起分子结构的断裂,可使药物失效或减效。例如(用通式表示)

1、酯类药物的分解;很多含有酯的药物,在溶液中容易被水解生成有机羧酸和醇的混俣物。这种水解主要是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即酰一氧键之间的共价键的。虽然个别酯类(主要是低分子量的伯醇酯类药物)在单纯的水中也能产生明显的水解,但大多数酯??解酶)的催化下才能加速其反庆,使反太进行完全。酯的酸或碱催化水解的动力学方程式通式:d【酯】/dt=-k【酯】【H+】 d【酯】/dt=-k【酯】O【H-】 故为二级反应。但如【H-】或【OH+】>>【酯】,或用缓冲盐保持【H -】或【OH+】于几乎不变,则:d【酯】/dt=-k【酯】【酯】故为伪一级反应。酯的水解常为一级或伪一级动力学反庆但有时是二级反应。琥珀酰氯化胆碱较氯化乙酰胆碱稳定,注射液(PH3-5)可以98-1000,30分钟灭菌粉剂安瓿为宜。琥珀酰氯化胆碱溶液在PH3.7左右时最为稳定,在 P0.9-8.5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可用嗵式K=1.36×10”exp (-17230/RT)计算。本品水解酸一碱催化,例如醋酸盐缓冲液(600,离子强度=0.2,PH=4.69,3.98)分解为二级反应,反应速度数为5×10(升/克分子小时)。故该注射液不应含有缓冲剂;。羧酸酯(R-C-OR)的水解程度与R的结构关系很大,R基愈大或碳上的烷基或其他基团占据的间愈大,则阻碍H或OH对酯寒攻的作用愈大,故该酯尖药物愈不易被水解所以溴本辛、普鲁本辛就比较稳定,但要制成可以以久使用的水溶液还是困难的,制成片剂时水分也应注意,普鲁本辛片剂的水份如果超过3%,贮藏一年以后咕吨酸的含量将超过药典规定(>2%)。 2、酰胺类药物的水解本类药物比相应的酯类药物可稳定,例如盐普鲁卡因胺比盐酸普鲁卡因要稳定。但有些酰胺药物,由于结构上的特殊原因。也比较容易被水解。现举常见的几种药物为例子以说明: ①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分屯结构中的B内酰胺环是四节环,内部存在张力,在H、OH影响下易于裂环而失效。例如青霉素G钾,水溶液室温贮藏7天,效从下降80%左右,因此只能制成灭粉针安瓿。根据实验青霉素G钾在PH6.5时最稳定。用枸椽酸盐缓冲液(PH6.5)制成的溶液至多也只能用三天。PH2,24℃时的半衰期仅18.5分钟,故不可口服。 ② 巴比妥类钠:巴比妥类是六节不的酰胺类药物,不易水.在溶解度小,通常用钠盐作注射液可被空气中的CO2作巴比妥类分子结构中的亚酰基酸的性比碳酸还弱,故其钠墁溶液可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巴比肝的沉淀,故灭菌粉针宜用无CO2的注射用水溶解。钠盐水溶液(灌注于安瓿中,无CO2)在加温(灭菌时的湿度)或室温贮藏一个朋,约有22%分解。用60%的丙的二醇为溶剂电的注射泫则甚为稳定,至少可用一年。 ③ 氯霉素:氯霉素的化学性质比较,干燥粉末闭密保存二年,其抗菌效力几乎不变。溶液(水中溶解度:1:400)煮沸五小时,效价几首无显著变化。在显著碱性(PH>8)时或酸性时水解较。氯霉在PH=6时最稳定.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剂学分类

药剂学分类 分类《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药)附录收载了26种剂型,二部(化学药)附录收载了21种 剂型,三部(生物制品)附录收载了13种剂型。这些剂型基本包括了目前国际市场流通与临床所使用的常见品种,但是还没有包括一些发展中的剂型,如脂质体、微球等。药物剂型的种类 繁多,为了便于研究、学习和应用,有必要对剂型进行分类。剂型分类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按形态分类 可将剂型分为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 糊剂等),液体剂型(如溶液剂、芳香水剂、注射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一般 形态相同的剂型,在制备特点上有相似之处。如液体制剂制备时多需溶解,半固体制剂多需熔 化和研匀,固体制剂多需粉碎、混合和成型。起效时间方面以液体制剂最快,固体制剂较慢。这种分类方式纯粹是按物理外观,因此具有直观、明确的特点,而且对药物制剂的设计、生产、保存和应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制剂的内在特点和给药途径。(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相)分散于另一种物质(分散介质)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此法将剂型看作分散系统,以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说明各种剂型的特点。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直径大小及状态特征,可作如下分类:1.分子型 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剂型。通常药物分子的直径 小于1nm,而分散介质在常温下以液体最常见,这种剂型又称为溶液型。溶液的分散溶媒主要是水、乙醇、丙醇、丙二醇等药用有机溶剂或液体分散复合溶媒。分子型的分散介质也包括 常温下为气体(如芳香吸入剂)或半固体(如油性药物的凡士林软膏等)的剂型。所有分子型的 剂型都是均相系统,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2.胶体溶液型 胶体溶液型是指固体或高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不均匀(溶胶)或均匀的(高分子溶液)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散相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如溶胶剂、胶浆剂、涂 膜剂等。胶体溶液型制剂具有丁达尔现象等一切胶体溶液的特征。其中,高分子胶体溶液仍属于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而溶胶则是非均相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3.乳状液型 乳状液型是指液体分散相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组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分 散相的直径通常在0.1~50μm之间,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滴剂、微乳等。 4.混悬液型 混悬液型剂型是指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组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液体制剂。 分散相的直径通常在0.1~50μm之间,如洗剂、混悬剂等。 5.气体分散型 气体分散型剂型是指液体或固体药物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系统的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 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pH= ㏒(Ci/Cu)。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 Higuchi方程和 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 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 三、问答题 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1.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②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2)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 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蛋白质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给药途径包括经肺部、经直肠、经鼻腔等。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of kingdoms oforganisms) 根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特别是根据生物的演化概况所进行的各种“界”级分类系统。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种生物界级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林奈的两界系统(1735),包括植物界和动物界;(2)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866年),包括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植物界和动物界;(3)李代尔(G.F.Leedale)的四界系统(1974),包括原核界(Kingdom Monera)(细菌、蓝藻)真菌界(Kingdom 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4)魏泰克(R.H.Whittaker)的五界(1969),包括原核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胡先骕的二总界系统(1965),包括始生和胞生两个总界,始生总界(Suprastatus Protobiota)只有病毒界,胞生总界(Suprastatus Cytobiota)包括细菌界(Status Bacteriobion-ta)、粘菌界(Status Myxobionta)、真菌界(Status Myco-bionta)、植物界(Status Phytobionta)和动物界(StatusZoobionta);(6)陈世骧等的三总界六界分类系统(1979),即: Ⅰ.非细胞总界(Superkingdom Acytonia) 1.病毒界(包括类病毒) Ⅱ.原核总界(SuperkingdomProcaryota) 2.细菌界(Kingdom Mycomonera) 3.蓝藻界(Kingdom Phycomonera) Ⅲ.真核总界(Superkingdom Eucaryota) 4.植物界(Kingdom Plantae) 5.真菌界(Kingdom Fungi) 6.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生物的分界 面对着众多的生物,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起见,逐将生物分门别类。凡是形态功能相近的生物,即归为一类。显微镜未发明之前,传统上将生物划分为动物与植物王国,这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图4.1)提出的二界分类法(two kingdom classification)。到了18世纪显微镜发明以后,科学家发现尚有许多低等的微生物兼具有动植物的特征,例如细菌、眼虫等等,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 一、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 (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 二、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药剂学 2. 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 +、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K 2.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 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4.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分类学知识

分类学知识(寝室有本笔记)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已很久,在把握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时最主要的都是以植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固着生活为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不断地有了新的看法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区别。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 纲,把动物分成6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该两界系统。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9世纪前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它们中一部分种类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 用,同时又可运动。裸藻还没有细胞壁,有的种类进行异养生活。 特别是又发现曾列入植物中的黏菌类在其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为动 物性特征(营养时期为裸露的原生质团,可作变形运动),另一个阶 段为植物性特征(无性生殖时期形成孢子囊和产生具细胞壁的孢 子)。在探索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0年霍格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 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个原始生物界;1866 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他把原核 生物、原生动物、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 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这就是生物分界的三界系统。海克尔 和霍格的三界系统内容基本相同。但海克尔的三界系统在当时直至 20世纪中叶并未被德国和国际上接受和采用。此外,E.O.Dodson在1971年也提出了另一个由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组成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1、原核生物 2、原质虫类(原生动物) 3、鞭毛生物(原生动物) 4、硅藻 5、黏菌 6、黏壳虫类(原生动物) 7、根足虫类(原生动物) 8、海绵动物 9、原始植物(绿藻类) 10、红藻类 11、褐藻类 12、轮藻类 13、真菌及地衣 14、茎叶植物 15、腔肠动物 16、棘皮动物 17、关节动物 18、软体动物 19、脊椎动物 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 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10年后,魏泰克在他的四界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界系统,他将四界系统中归入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之下。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但是对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界不少学者存在质疑和反对意见,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整理版

生物药剂学概述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 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药剂学考试大纲.doc

《药剂学》考试大纲 参考教材:《药剂学》第五版(本科教材)崔福德编人卫出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剂型与制剂的定义 2、药剂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 3、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按分散系统分类的类别 4、药典的定义和历史演化 5、处方的定义和类型 6、GMPGSP的含义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1、介电常数与极性的关系及代表溶剂 2、溶解度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与增加溶解度方法 4、药物溶解速度的定义,Noyes-Whitney方程的概念 5、粒径的表示方法与粒度分布图 6、粉体密度的概念 7、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 8、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9、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品种) 10、HLB的计算,不同HLB表面活性剂的用途 1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性质和用途 12、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 13、影响稳定性的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增加稳定性的方法 14、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各方法的实验条件) 第三章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2、液体制剂常用溶剂的类型 3、液体制剂常用辅剂(防腐剂、矫味剂和着色剂) 4、芳香水剂、糖浆剂的定义与制备 5、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6、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过程 7、溶胶剂的双电层结构和性质

8、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Stokes方程) 9、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方法及原理 10、乳剂的定义和特点 11、乳化剂的种类、选择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12、乳剂的不稳定性的表现和原因 第四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1、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 2、热原的定义、组分、性质及去除方法 3、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4、注射剂常用附加剂 5、等渗、等张的概念及调节方法(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6、注射剂的生产环境特点和要求 7、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8、制备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9、Vc处方分析及实验步骤 10、输液的临床应用、分类和质量要求 11、输液的生产工艺流程 12、冷冻干燥的定义、流程图及存在问题 13、滴眼液的质量要求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第五章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与丸剂 1、散剂的定义、分类和制备工艺流程 2、粉碎的机理和混合的方法 3、颗粒剂的定义与特点 4、颗粒剂湿法制粒的主要步骤 5、胶囊剂的概念和特点,制成胶囊剂的限制 6、空胶囊壳的成分与规格 7、硬胶囊剂的制备过程 8、软胶囊剂的定义、特点与制备过程 9、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和工艺流程 10、中药丸剂的定义与制备方法 第五章片剂 1、片剂的特点和分类 2、片剂的常用辅料的选用原则、分类、作用机理、主要辅料举例 3、干湿法制粒流程图 4、片剂压片前处理

药剂学期末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小 夏 学姐整理 严禁二改商用药剂学重点 名词: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制剂学:制剂学是根据制剂理论和制剂技术,设计和制备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的学科,属于工业药剂学的范畴 调剂学:调剂学是研究方剂(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规定用法用量的药剂)的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属于医院药剂学的范畴。 处方: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偏方:大多指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上市出售,或不是正统的药方,其来源不为人知,也不见历代的药学典籍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药品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进行工作或操作管理的法定工作技术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乃至用药安全的可靠措施。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验从方案设计、实施、质量保证、记录、报告到归档的指南和准则。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为保证临床实验数据的质量、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而制定的进行临床试验的准则。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的法律依据。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使用的依据,具有法律约束力。 药物的配伍变化:指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常引起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效应等方面产生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药物的配伍变化。 DDS :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必要量的药物,在必要时间内递送到必要部位的技术,将原料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增容: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液度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加形成溶液的表面活性剂物质。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在溶剂中溶液度增加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能使液体表面张力发生明显降低的物质成为该液体的表面活性剂。是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两亲化合物 乳剂:是指互不相容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乳化剂:是一类能使互不相容的液体形成稳定乳化液的化合物。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助悬剂:是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D 值:在一定温度下,能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Z 值: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生物药分类系统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BCS指南最初建议将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成分渗透性的替代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的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的测定。并可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方法提供支持性的数据:(ii)采用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不能被单独考虑。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采用Caco-2细胞膜模型时,其透过性应大于酒石酸美托洛尔。影响药物透膜性的主要因素有分子质量、亲脂性和分子中的氢键。根据“rule of 5”规则,若药物分子(转运载体底物除外)满足下列任两个条件,往往预示该药物具有较差的透膜性,这对新药设计和合成及早期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含5个以上氢键供体(-OH 或-NH); ②分子质量超过500; ③logP>5【P 为正辛醇/水(在pH7.4中测定结果)分配系数】; ④含10 个以上氢键受体(N 或O)。 以下为部分药物渗透性一览表 中文名英文名渗透性水溶性 α- 甲基多巴α- Methyldopa 低略溶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 , biopharmacy) ------ 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龄差异、生理和病理差异、遗传因素等。 3. 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一物化11、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二剂型|: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三生理性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运行、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4. 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 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 制的影响。 5.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代谢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 Absorption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en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 ):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 nati on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 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 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 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研究药物的礼花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清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细胞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药物转运的机制有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是:⑴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的顺浓度梯度转运;⑵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⑶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⑷不存在

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竞争抑制现象。主动转运的特点有:⑴逆浓度梯度转运;⑵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⑶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⑷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当药物浓度较低时,载体的量及活性相对较高,药物转运速度快,当药物浓度较高时,载体趋于饱和,药物转运速度减慢,甚至转运饱和;⑸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和吸收;⑹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⑺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因为小肠有皱折、绒毛与微绒毛,表面积非常大,与药物充分接触。而且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生物因素有: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与胃空速率、场内运动、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作用、淋巴循环)、疾病因素。物理化学因素:解离度(PH-分配学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胃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的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关系为:弱酸性物质:pka-ph=lg( 【未解离】 /

生物药剂学练习题与标准答案

习题一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每空 2 分,共20分)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d )。 A.通常水溶性大的药物较难溶性药物易吸收 B.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 决定 D.通常酸性药物在pH 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减少,吸收也减少,反之都增加 2. 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 a )。 A.溶出度 B.崩解时限C.片重差异 D.含量 3. 药物(和其代谢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为:( d )。 A、汗腺 B、呼吸系统 C、消化道 D、肾 4.在体内,药物的代谢反应均是在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其代谢反应速度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即符合: (b) A、Fick 扩散方程 B、Michaelis-menten 方程 C、Ha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 D、Noyes-whitney 方程 5. 在新生儿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都延长,是因为( d )。 A.较高的蛋白结合率B.微粒体酶的诱发 C. 药物吸收完全 D.酶系统发育不全 6.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c )。 A、牙龈粘膜B、腭粘膜 C、舌下粘膜 D、内衬粘膜E、颊粘膜 7.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A.口服给药 B.静脉注射 C. 肌肉注射 D. 舌下给药 8.下列叙述错误的( b ) A.植入剂一般植入皮下 B.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实验,注射量在1m l左右 C.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D.肌肉注射的容量一般为2--5ml.其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 9.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以片剂改成注射剂,其剂量应( c) 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 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 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 10.如两个受试制剂与一个标准制剂比较时( b ) A、必须进行交叉实验 B、3*3 拉丁方实验设计 C、必须多选择受试对象 D、分别进行交叉实验比较 三、判断对错(共10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