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首个被批准植物药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策略

从美国首个被批准植物药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策略
从美国首个被批准植物药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策略

药事管理

从美国首个被批准植物药探讨中药药代

动力学研究与评价策略

黄芳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药物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批准了首个植物药V ere gen 。本研究结合FDA 对植物药药代动力学的要求、V e regen 被批准所依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并结合目前国内对中药、天然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技术要求及研究现状,对中药、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评价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中药;植物药

[收稿日期] 2009 10 07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 I21B10)

[通信作者] 黄芳华,T e:l (010)68585566 425,E m ai:l huangf h@cd e org c n 。

2006年10月3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批准了植物药V eregen 软膏(15%Po lyphenon E 软膏)的新药上市申请,该药局部使用治疗外生殖器和肛周疣,这是自2004年7月FDA 发布 植物药新药研究指南 以来第1个得到FDA 批准的植物新处方药。与其他小分子化学药物不同,V eregen(绿茶叶提取物)为含有多种已知的并且可能是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作为美国被批准的首个植物药,其研究内容和FDA 评价所关注的要点对于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的研究和评价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拟结合FDA 对植物药药代动力学的要求、V e regen 被批准所依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并结合目前国内对中药、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要求及研究现状,对中药、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评价策略进行讨论。1 FDA 对植物药药代动力学的要求

[1]

FDA 发布的 植物药新药研究指南 (下简称指南)为指导植物药开发的重要文件,解读该指南,可看出FDA 对植物药扩大的临床试验和上市的要求与一般的高纯度化学药物相比无本质区别,但是考虑到植物药的特殊性,在初期的临床试验前要求相对放松。药代动力学方面也体现了该原则。指南首先指出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有助于临床试验的设计及其结果的解释 ,肯定了药代动力学的意义。但是,由于考虑到了植物药的特殊性,指出 由于植物产品通常是由多种化学成分所组成且通常活性成分未知,采用标准的、在动物和/或人上进行系统暴露研究的药代动力学测定方法难以进行。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FDA 对植物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取积极鼓励态度。

针对所申请的植物药是否上市和是否有安全性担忧的不同情况,以及申请临床试验阶段的不同,指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1期和2期临床试验的I ND 申请时,鼓励申请者在可能的情况下检测植物药产品中已知活性成分、指标性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的血药浓度水平。而针对未上市和有已知安全性问题的植物药产品,除鼓励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外,若临床试验中包括有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内容,还要进行药物相互作用试验。当植物药要进行扩大临床研究(亦即3期临床试验研究)时,对药代动力学的要求更为全面,指南指出:在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面,鼓励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利用度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要求方面则与一般药品的要求相似,由于植物药的特殊性,有可能利用合适的生物学测定方法来测定急性药理作用和时间的函数关系,若生物学测定仍然难以进行,植物药的生物利用度将根据在良好控制条件的临床试验中所观察到的临床效果来确定。常规药品免做体内生物利用度试验的一般标准也适用于植物药产品。应研究植物药与其他常用药物和/或膳食补充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可能包括药物对代谢酶特性和/或代谢途径的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研究在病态受损伤情况下的药物清除率(肾或肝)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2 V eregen 进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V e regen 是一个多组分的植物药,是多种儿茶素类成分以及其他茶有关物质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EGCg ,进行了以下药代动力学/毒代动力学研究工作:不同浓度的EGCg 制剂在体外经人体皮肤的吸收试验;

3

H EGCg 在Beag le 犬

体内的组织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茶多酚代谢有关文献

资料综述;雌性小型猪皮肤和阴道反复使用10%Po lyphe nonE 乳膏后血浆中E G Cg ,ECg ,EC 总含量的半定量测定。另外,在V eregen 的很大一部分毒理学研究中联合了毒代动力学研究,如雌性小型猪重复皮肤和阴道内给予15%P o l y

phenonE软膏的毒性试验联合了动力学研究,测定了EGCg,总EGCg,ECg,EC的血浆浓度;在13周的EG Cg和Po l yphe nonE大鼠灌胃毒性研究、13周的EGCg和Po lyphenonE犬灌胃毒性研究、CD大鼠13周重复外用15%P olyphenonE软膏的致癌性剂量范围探索研究、小猪皮肤应用15%Po l yphe nonE软膏9个月的长期毒性研究、致癌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的第1阶段和第2阶段试验中,以测定Po l yphenonE血药浓度初步研究了毒代动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方面,进行的CT1007试验用于研究尖锐湿疣患者使用15%P olyphenonE软膏3周后的血浆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并与口服绿茶后测得的儿茶素血浆浓度和药代动力学进行比较。

针对以上试验,FDA审评认为:整体研究提供的数据(即非临床研究结果、临床药理及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在局部应用15%V e regen软膏后,4种主要的儿茶素类全身性暴露很低,通过观察临床安全性数据显示,除局部反应以外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非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小型猪进行药物局部治疗后并未发生明显的全身毒副作用。对全身性暴露的评估依赖于非临床和临床安全性数据,因为在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CT1007中,关于对15%V eregen软膏中4种主要儿茶素类(EGCg,EGC,ECg,EC)的全身性暴露的研究结果没有做出很好的评估,由于样本保存期间的稳定性数据不被认可,因此该项评估并不符合要求。为评价药代动力学参数,血浆中的活性成分未被恰当地鉴别和测定,因为真正的活性成分并不清楚。但是申请人已经鉴别和测定了4种含量最丰富的儿茶素,申请人在NDA申请书中没有提供这4种儿茶素与15%Po l yphenon E软膏的安全性和/或有效性方面有关的任何信息。

分析以上药代研究资料及FDA审评意见,相比较于V e regen药理毒理研究的其他方面资料(尤其是安全性研究),药代(动物和人体)方面属于其较不完善之处。最后,FDA 考虑让其通过,是在综合了多方面因素后作出的结论:植物药成分复杂,使得药代动力学研究存在困难;本品为外用制剂,综合多方面资料,如现有的非临床和临床安全性数据、绿茶和绿茶多酚被广泛地口服或局部使用均无安全性的顾虑等,可得出本品不存在明显的全身吸收(即全身性暴露少),因此也不会造成明显安全性问题,不存在明显的安全性担忧;对于临床药代试验方法的不完善,由于样本保存时间的稳定性数据不被认可导致FDA不认可该项研究,但鉴于临床试验数据已能说明有效性,FDA认为不影响药物整体评价,因此对于此NDA申请,对临床药理(药代)不再要求,而允许其在4期临床试验时完成,要求4期试验中比较15% Po l yphenon E软膏的局部应用后和口服绿茶后所获得的儿茶素类的药动学特征;同时临床药理标签评价也被推迟。

3 目前国内对中药、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的技术要求及研究现状

国内对中药、天然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要求是随着药物研究的进展、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近10多年来才逐渐完善起来的。根据2007年颁布的新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及相关规定,中药、天然药物药代动力学主要针对单一成分制剂(如1类新药)进行了要求,并对特殊的缓控释制剂及含化学药的中西药复方制剂进行了要求。另外,在具体品种的审评过程中,可能根据品种情况的不同作出不同的要求,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仿制或改剂的品种,其成分为单一成分或含有化学药物,可能要求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

与FDA指南对植物药的药代动力学要求相比,国内对中药、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对一些药代动力学相对较易实施的药物(主要是1类药即单体成分)进行了明确要求,而对含有复杂成分的中药、天然药物(如有效部位制剂及复方制剂)未作要求,这主要是考虑了中药、天然药物成分复杂使得药代动力学难以全面要求的客观情况所致。

中药、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虽然开展时间较晚,但这些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研究深度和广度均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单体成分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逐渐完善。从新药申报资料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正逐渐加强,如刚开始仅进行单剂量的血药浓度测定(吸收试验),到现在进行单剂量、多剂量的吸收试验以及分布、排泄试验,药物的代谢研究也正在逐渐深入。药材或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逐渐开展。如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对归经理论进行阐述等。探索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尤其是中药复方制剂的复杂性,使得常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难以进行,研究者努力探索实践各种方法,以说明中药在体内的过程。如除了传统的血药浓度法外,生物效应法也是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如采用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微生物指标法等[2 3]。

虽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仍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如:分析方法学确证不完善。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是目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常存在问题之处,有些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中分析方法存在明显问题,如:分析方法不合适、测定灵敏度不够、特异性不足、稳定性考察不全面、不随行标准曲线使得质控不合格等等。V e regen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样品在贮存期间无法保证稳定性导致分析方法不被认可,因此试验结果未能得到FDA的认可,而要求在4期临床试验期间继续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药代动力学研究不全面。目前,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绝大多数停留于非临床药代(主要是动物药代)阶段,人体药代较少开展。为达到新药审评的要求,研究者重视1类药物评价,因此1类药药代研究相对来说研究较为完全和深入,但针对有效部位制剂鲜有系统的研究,复方制剂则更少。即使是1类药的药代评价,吸收、分布、排泄的研究基本与化学药相当,而代谢研究则相对薄弱,难以说明物料平衡问题。毒代动力学研究薄弱。因目前中药开展毒代动力学研究

较少,故目前尚未将毒代动力学研究纳入到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申报时必须提供的项目,但是鼓励研究者开展毒代动力学研究,如在长毒试验中伴行毒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分析评价与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不紧密。药物开发是一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难以真正地做到指导临床剂型选择、解释毒理学机制、指导药物的下一步开发研究和临床用药监测,与研发过程存在明显脱节,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未能得到体现。研究者在做完药代动力学试验后,常常对其结果缺少综合分析评价,未能结合药物开发进程及临床应用之间进行全面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用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但很多中药未将药代参数与临床用药方案真正地结合起来。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确实存在较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针对单味药材和复方制剂,化学成分研究已存在较大困难,建立在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则更为困难。如有些中药选择合适的含测难度较大,使得难以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选择何种成分作为药材及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指标成分,是1个成分还是1组成分,或是多种成分,如何能代表药材或整个组方,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困难之一。

目前的很多中药的药代研究多停留在1个成分或几个成分的研究上,这些测定成分是否是真正的有效成分,对组方的整体药代情况代表性如何,大部分均未能说明。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能真正起到指导合理用药的原因。中医中药讲究整体观、从宏观角度出发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药代动力学则是用现代方法来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属于微观研究。通过微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如何来体现中药的整体性,是药代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通过创新性科研思维,使传统中药和现代药代动力学研究相结合,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统一,使现代科学化与传统中医药的整体观有机统一,这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4 中药、天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评价策略探讨

由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中药、天然药物研究及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应对药代动力学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面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结合中医中药本身的特点,进行药代动力学探索,对各种不同的药物,针对药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以下从几个方面对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评价策略进行探讨。

4.1 鼓励中药、天然药物进行药动力学评价,其基本要求并无本质区别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将中药、天然药物定义为:中药是指在我们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从以上分析,中药、天然药物作为药物本身,并无明显本质区别,区别在于是否有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因此,作为说明药用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的药代动力研究,其基本要求也无本质区别,方法学基本一致。但是在药代设计时会有一些区别,如对于天然药物,由于之前无太多及基本无临床用药经验,药代动力学探索需更加全面,如对其中多种成分进行药代探索,对所选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探索,将其结果指导药物的下一步开发。而对于中药,由于其有中医药理论的支持,也有以往的用药经验,在药代设计时,要考虑临床应用的背景,选择有效的成分进行药代探索研究,要考虑与整体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等,在指导下一步开发时,应结合多方面资料(如临床应用背景、药效学结果、药代学特征、毒性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而对于不同类别的药物,如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复方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要求的深入程度也不一样。

4.2 加强1类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应系统规范 中药、天然药物1类药,单一成分已达90%以上,与化学药已无本质区别,需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系统研究,法规及相关的技术要求中也作了明确规定。由于其与化学药无明显区别,故未撰写中药方面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应参考化学药物的相关指导原则,即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化学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时,应注意研究的系统完整性,若药物在体内主要以代谢物存在,应加强药物的代谢研究,以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药物起效的物质基础。

4.3 鼓励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制剂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在新药研究中,有效部位制剂及中药复方制剂并未强求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这主要是考虑此类药物进行药代存在明显困难。但是,不强求不等于不进行,若不进行,中药的应用将处于停滞状态,中药也难以得到真正发展。V eregen事实上相当于中药的有效部位新药,该品种在药代动力学方面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比目前同类的中药研究更为深入,值得借鉴。正如FDA指南所称,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有助于临床试验的设计及其结果的解释,我们鼓励对于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制剂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对于此类制剂,若采用标准的药代动力学测定方法(即血药浓度法),选择合适的药代考察指标极其关键,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选择合适的、特异性的药代考察指标。如紧密结合临床应用情况,根据拟定的临床适应症选择明确的活性成分(有效成分),通过研究说明主要有效成分的药代特征以说明药物有效性的物质基础及体内变化规律;根据已有的临床前药理毒理试验结果、以及临床试验中发现的不良反应等选择影响制剂安全性的毒性成分,研究毒性成分在体内的变化规律以保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中药组分复杂,单一组分的作用可能无法代表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过程,提供多组分药代动力学参数才能对临床用药具有实际意义,因此鼓励进行多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测定成分选择的多少,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银杏提取物制剂,常规认为黄酮和内酯均为有效成分,则应

考虑分别对黄酮和内酯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

4.4 拓宽思路,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探索 血药浓度法是常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但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常导致常规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不可行,此时可考虑多种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的测定,如前已提及的生物效应法等研究方法。

生物效应法中最多采用的是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以药物效应为指标,而药理效应代表着原形药及其具有相同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所产生的药物作用以及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药理效应法的关键点是:判断指标与临床用药目的吻合;选择适宜的药理反应可获得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那些缺乏准确、灵敏而特异的化学分析方法的药物以及中草药有效成分非常适用,尤适用于化学组成未明的中药及其方剂以及中药活性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由于药理效应法是以药效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故所选药效指标的代表性极其重要,如抗疟药可选择对疟原虫的抑制活性。但是对于目前大多数中药,作用靶点并不清楚,药物作用宽泛但各方面强度并不高,且诸多中药存在量效关系不明确的特点,因此难以选择能真正代表药物作用的药效指标,这也局限了药理效应法的广泛应用。

由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为药物临床应用(主要是有效性)提供支持基础,因此,需要加强药代 药效同步分析。药效学 药动学同步分析是今后药动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临床对药物提出的更高要求。

4.5 开展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毒代动力学研究 如前所述,目前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绝大多数停留于非临床药代(主要是动物药代阶段),人体药代较少开展,包括1类新药,由于大多数处于临床前研究及申报阶段,临床药代动力学较少开展。而复方制剂则由于研究方法、经费等多种原因,基本未开展。但是由于动物与人体之间的差异性,真正要说明人体内药物的变化情况,还需进行人体药代研究,因此应积极开展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同样,毒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研究中也极为重要。毒代动力学是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解释毒性试验中药物全身暴露与毒性发现之间的关系,可用来比较动物和人的全身暴露以解释毒理试验数据的价值,可为临床前毒性监测的试验设计提供依据。有些中药效能很高,但毒性很大,局限了其临床应用,而这一部分中药可能正是中药的精华所在。通过毒代动力学研究,能够说明该成分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吸收、分布、消除),通过毒性剂量和安全剂量下的血药浓度测定,提供安全窗,并解释毒理的机制,这将能指导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通过扬长避短,可能开发为高效的、安全的新药。V e regen在多个毒理学试验中伴随进行了毒代动力学研究,该种方法值得中药借鉴学习。

5 结语

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物开发中起重要作用,应深入开展中药、天然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提高新药研发水平及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应积极探索各种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注意药代动力学开发的时间点,来指导药物剂型选择和临床应用。注意对结果的综合分析评价,为下一步药物开发提供决策意见,如药代动力学发现某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低时,可考虑改变给药途径来提高生物利用度,或通过辅料、制剂工艺等来改善生物利用度。由于中药在临床使用中常涉及与化学药物的合用,鼓励开展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FDA Gu i dance for indu stry:Botan ical drug p roducts[S].2004.

[2] 师少军,陈汇,曾繁典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及

展望[J] 中药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17(3):235.

[3] 向大雄,李焕德,胥新元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1):61.

D iscussion about trad iti onal Chi nese m edicine phar m acoki netics

study based on first botanical drug approved by FDA

HUANG F anghua

(Center for D rug Evalua tion,S t a te Food and D rug A d m i n istra tion,Beijing100038,China)

[Abstract] Phar m acok i netics st udy i s one of ma i n co mponents of phar m aceutica l s deve l op ment Food and D rug A d m i nistrati on (FDA)approved V eregen as the first botan i cal drug i n2006 T his article i ntroduced FDA s requ i re ment on phar m acoki netics study of botan i ca l drug and phar macokinetics studies of V eregen,su mmar i zed current requ i re ment and status quo of phar macokinetics st udy on traditi ona l Ch i nese m edici ne(TC M)and na t ura lmedici ne i n Ch i na,and d i scussed about phar m acok i ne tics study strategy f or TC M and nat uralmedici ne [K ey words] pha r macoki ne tics study;trad iti onal Ch i nese m edic i ne;bo tan ica l drug

do:i10.4268/cjc mm20100729

[责任编辑 周驰]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关键词]:挥发油,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注册申请 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挥发油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尤其在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等科属中较为常见。在常用的中药材中,解表药、行气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大都含有挥发油。临床上除应用含挥发油的中药饮片入药外,还直接使用从药材中提取的挥发油,如薄荷素油用于驱风,丁香罗勒油用于龋齿、广藿香油用于发表解暑和开胃止呕、肉桂油用于驱风健胃、牡荆油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等。一般情况下,挥发油所含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可由十几种到100多种成分组成。挥发油中的成分按结构可分为含氮含硫化合物、脂肪族直链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几大类;还可根据其结构特点进一步划分,如脂肪族直链化合物可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酸类等。挥发油所含成分中有的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这些成分的研究对于保证相关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的研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关于挥发油有效部位的认识 在目前的新药注册申请中,还有以挥发油为有效部位的品种,但是,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不符合法规的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的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而挥发油常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的成分,并非所有结构类型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且具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之和也不一定大于 50%。若挥发油中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总量大于挥发油量的50%,可以将该类结构的成分视为有效部位,而挥发油则相当于提取物。如荆芥挥发油中胡薄荷酮、薄荷酮类成分的量大于50%,可以将荆芥挥发油作为提取物,而荆芥萜类含氧化合物为有效部位。此种情况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2011年第20卷第7期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牛楠1,郝海涛2 (1.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41)摘要:目的总结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疗效、提取分离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情况。方法通过查阅国内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结果中药复方配伍的疗效不是各单味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药物成分间发生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来达到解毒增效等目的。运用合适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化学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分析化学技术与仪器的不断进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结论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技术为其研究服务。应加强对中药复方(特别是经方)的研究和复方专利保护,并扩大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运用,让中药复方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疗效;提取分离;药代动力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931(2011)07-0077-03 3讨论 奥沙利铂抗癌谱广,临床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类及亚叶酸钙(CF)联合已成为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标准方案和复发转移性肠道肿瘤的一线化学治疗方案[4]。尽管奥沙利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其外周神经毒性限制了最佳治疗剂量的给予。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以末梢神经炎为主要表现,如肢端感觉障碍、痉挛、对冷刺激极为敏感等。欧州Ⅲ期临床试验报道,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的神经毒性发生率高达68%[5]。随着靶向药物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联合含奥沙利铂方案的问世,含奥沙利铂的化学治疗方案使用频率和周期数明显增加,而奥沙利铂的外周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使用,并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6]。如何预防和减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已成为目前临床科研的一大难题。 氨磷汀为一种广谱的细胞保护剂,是一种前药,在组织中经碱性磷酸酶作用脱去磷酸,成为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硫醇代谢物,此代谢物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性。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内微环境的差异,影响组织细胞对氨磷汀的转化和吸收[7]。由于正常组织毛细管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pH高于肿瘤组织,且具有更好的血管分布,因此氨磷汀可以在正常组织中迅速代谢为硫醇产物,持续进入组织细胞,结合并减轻化疗药物毒性,清除产生的氧自由基。研究提示,氨磷汀对机体因顺铂、紫杉醇等引起的神经毒性有保护作用,可对抗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元轴突破坏,促进生长和修复[8]。恶心、呕吐和低血压是氨磷汀的常见副作用,本研究中氨磷汀组轻度恶心、呕吐反应增加可能与此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氨磷汀能预防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发生,降低神经毒性的严重程度,同时其自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由于本研究中神经毒性症状的统计结果主要以患者对主观症状的叙述为依据,可能存在因患者对神经毒性的耐受或感知程度不同而影响对其神经毒性症状的判定,进一步试验可结合相应神经肌肉系统生理、电生理方面的客观指标测定来衡量神经毒性症状等级。 参考文献: [1]Gamelin E,Gamelin L,Bossi L,et al.Clinical aspects and molecular basis of oxaliplatin neurotoxicity:current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asures[J].Semin Oncol,2002,29(5Suppl15):21-33.[2]Kouvaris JR,Kouloulias VE,Vlahos LJ.Amifostine the first selective- target and broad-spectrum radioprotector[J].Oncologist,2007,12(6): 738-747. [3]Gamelin L,Boisdron-Celle M,Delva R,et al.Prevention of oxalipatin- related neurotoxicity by calcium and magnesium infusions:a restro-spective study of161patients receiving oxaliplatin combined with5-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4,10(12Pt1):4055-4061. [4]Kelly H,Goldberg RM.Systemic therapy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urrent options,current evidence[J].Clin Oncol,2005,23(12):4553-4590. [5]Cassidy J,Misset JL.Oxaliplatin-related side effects: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J].Semin Oncol,2002,29(5Suppl15):11-20. [6]Grothey A.Clinical management of oxaliplatin-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J].Clin Colorectal Cancer,2005,5(Suppl1):S38-46. [7]Culy CR,Spencer CM.Amifostine,an update on its clinical status as a cytoprotectant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receiving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nd it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Drugs,2001,61(5):641-648. [8]Verstappen CC,Postma TJ,Geldof AA,et al.Amifostine protects against 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toxicity:an in vitro investigation[J].Anti-cancer Res,2004,24(4):2337-2341. (收稿日期:2010-03-07;修回日期:2010-07-05) 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更能从本质上阐明复方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解释中医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探索复方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从而优化处方,制订科学的制剂工艺,提高制剂质量。因此,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此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配伍作用 1.1协同作用 传统中药制备均采用水煎法。中药复方配伍以后,在煎煮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由于多种成分的共存,煎煮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溶性成分或产生新的化合物。 如生物碱与鞣质反应可形成鞣酸生物碱沉淀,酚性化合物及含羧基的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可形成络合物。夏云等[1]对生脉散合煎、分煎液及各配伍组水煎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全方合煎液中产生了新物质5-羟甲基糠醛(5-HMF),且此物质的产生对复方的整体疗效是有利的;进一步研究证实,该物质是麦冬与五味子在共煎过程中生成的。严永清[2]对麻黄汤进行研究发现,杏仁中苦杏仁苷水解产物苯甲醛和桂枝中的桂皮醛在煎煮时能与麻黄碱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两种容易分解的新化合物。 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与甘草的有效成分FM200联合用于腹腔注射后,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和消炎作用均因协同而得到加强。芍药苷的作用是通过一种皂苷与细胞膜结合来改变细胞膜的理化结构,起到快速调节作用,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而甘草的有效成分FM200通过调节胃黏膜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起到调节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因此,芍药、甘草的配伍使 综述报告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中国药业China Pharmaceuticals·77·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 要求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中药新药分类及申报资料项目 本文中的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本文中的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二)说明 注册分类1~8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9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以传统工艺制成,处方中药材必须具有法定标准。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可以采用非传统工艺制成。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包括:不同给药途径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及局部给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是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是指我国已批准上市销售的中药或天然药物的注册申请。 二、申报资料项目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讲解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 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

浅谈中药复方制剂研制

浅谈中药复方制剂研制 学生姓名:杨洲 所在院系:动物医学学院 所学专业:动物医学 学号:A06080047

摘要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良好发展以及复方制剂在当代医学的广泛应用,对中药复方制剂制备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索,提倡复方制剂制备工艺研究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组方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剂型,优选合理的制备工艺流程,并对其进展进行评价。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备工艺;研究思路

复方制剂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成分或药材组方的制剂。根据其成分组成,可分为化学药品复方制剂、中药复方制剂和中西药复方制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回归自然”、“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呼声日益高涨,中医药事业前景一片光明。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随着物理化学、中药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相互渗透,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中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也显得愈发重要。 1 中药复方制剂概述 中药复方制剂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中医用药的基本形式。与单纯对抗和补充的药物干预模式不同,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辨证后,针对病因病机的关键环节,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遵循“君臣佐使”,配伍诸药形成“有制之师”,来针对患者的证或病,达到整体综合调节作用。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其中医药理论的文化背景难以被其他文化背景的医药界人士接受,其次是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落——“作坊”式的生产很难跟上现代社会步伐,还有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剂型落后(主要为汤剂),用量大,服用不方便,跟不上现代人生活节奏,传统中药复方制剂质量不稳定影响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中药制剂设计与制备。解决办法:(1)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中药复方制剂的主要功效和配伍理论为前提,选用恰当的药理模型,利用多种新兴技术,对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进行了作用机制的研究。(2)运用现代制剂工艺,使其服用方便,外观精美。(3)加强质量稳定性研究,保证药品的质量稳定[1]。 有效药物应用于临床必须选择适宜并保持高疗效的剂型[2]。科学、合理的制剂工艺研究是确定药物适宜剂型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制剂工艺研究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进程和临床用药的有效与安全[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1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宋丽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路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路 发表时间:2012-12-29T10:27:03.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籍艳秋 [导读] 重视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研究和海洋药物及中药非处方药的研究开发。籍艳秋 (吉林省四平市中医医院 136000) 一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总结,许多方剂疗效确切,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新药研究的前提。从临床、药理证明青黛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归芦荟丸”的有效单味药,从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红,再经过结构改造合成了异靛甲,其疗效更高,毒性更小。陈竺教授等对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等有效的验方(含砒霜、轻粉、蟾酥)逐一筛选,从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终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灵一号”注射液,创造了白血病治疗的临床奇迹。 二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麻黄素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这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研究发展了异喹啉生物碱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杜冷丁的发现。我国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①生物同行基取代说。②活性成分相结合。③受体假说。④药物潜伏化。⑤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配位化学学说,并获得一些成果。总之,从以上多种途径拓展了由中草药有效成分创新的广阔领域,成功率高。它是当今摆脱我国西药研究以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关近代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理论和技术,也应认真汲取,以开阔新药研制思路。 三新药的二次开发 对过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选择有潜力的苗头进行二次开发。从分离出混合组分作为药物的可以进一步把各个单体分开,分别检验其疗效,然后或者单用,或者用化学单体组方。如抗感染的双黄连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白芍总甙。又如最近报道的常用中药黄芪通过系统成分分析,从黄芪总皂甙分离出21种成分,其中黄芪总甙Ⅲ、Ⅳ、Ⅵ治疗心力衰竭有效,以黄芪皂甙Ⅳ疗效最佳,可能成为新型的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又据最近消息,美、韩从高丽参发现一种全新成分人参甙Rf,可能成为新型非成瘾性高效止剂。 四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构效关系的研究,定向诱导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新剂型、新工艺的研制等都可以应用生物技术。 五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中医药学。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辩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因为复方药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所谓的多模式、多指标控制体系的研究工作。化学模式识别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关联化学数据阵与药效数据阵,确定可用于复方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直接试验设计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直接试验设计运用蒙托克洛方法,在规定的实验域内随机模拟取点,结合药效试验,经分析、整合、比较、评价等操作,最终确定“最优”复方。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探头有效部位的主次(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建立复方量效关系,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走向全世界。 六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长期以来检测中药及其制剂是以TLC、HPLCS等为主,这些手段所提供的参数,如RF值,TR值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仪器设备依存的;作为标准参数,尚存在一定困难。从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来看,联用技术将会逐渐替代独立的分离和分析仪器。气质联用(GC/MC)或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连用(GC/FTIR)或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联用(GC/FTIR/MS)用于中药挥发性样品分析。电喷雾(ESI)或离子喷雾技术以及近期发展起来的大气压离子化技术能够把极性强、不挥发和热不稳定的化学成分的离子从溶液中蒸发出来,进行质谱分析,从指纹鉴定的角度来看它是远较色谱优越,如质荷比,是一个物理参数,不会受仪器和实验条件不同变化,容易建立标准谱图库;质谱仪提供的分子量是指示成分化学属性的重要参数;对于一些非极性成分可以应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除上述优点外,还提供液相色谱质谱(LC/MS)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亦可与新兴的分离技术如毛心血管电泳(CE)相结合,使成分分离的能力大大提高;CE/MS和CE/MS/MS是研究中药复杂体系,尤其是复方的有力工具。此外超临界色谱(SFC)和高速逆流色谱(HSCCC)在中药分析中颇为有用。 上述的高新科技仪器无疑会在中药研究和质量分析方面产生突破性的冲击,这些高效率和高信息量的分析方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质量分析方法的主流。 七制剂工艺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如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液滴逆流萃取、超声波萃取等和分离技术中的层离技术、大孔吸附技术、凝胶分子筛选技术,模分离技术、超速离心技术等,以及干燥技术的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此外,尚有新辅料、固体分散技术和β—环糊精包合等技术的应用。八其他 重视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研究和海洋药物及中药非处方药的研究开发。

6中药药代动力学

学校在专业引导和择业指导上有待于改进[11]。 2.3 满足老年人的身心文化需要 老年护理要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实际需要,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12]。依据老年护理的目标,以人为本,促使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达到最佳水平;促进、保持或者恢复健康,包括精神健康;防止和尽量减少急慢性疾病造成的失能;在临终过程中帮助维持老年人的生命,维持其尊严、减轻其痛苦,还应更深的层面发掘和探讨。 2.4 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 建立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老年保健评估制度,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建立居家养老的照料体系,比如社区老年公寓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的优点,既方便,又减轻了老年人子女的负担,还解决了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13]。 21世纪的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努力的方向,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年护理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参考文献: [1] 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 国全科医学,2003,14(1):39.[2]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2645. [3] Wolff JL,Starfield B,Anders on 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 comp licati ons of multi p le chr onic conditi ons in the elderly[J].JA2 MA,2002,162(20):226922276. [4] Credit or MC.Hazards of hos p italizati on of the elderly[J].Ann I n2 tern Med,1993,118(3):2192223. [5] R iedinger JL,RobbinsLJ.Preventi on of iatr ogenic illness:Adverse drug reacti ons and nos ocom ial infecti ons in hos p italized older adults [J].Clin GreriatrMed,1998,14(4):6812698. [6] A iken LH,Clarke SP,Sl oane DM,et al.Hos p ital nurse staffing and patient mortality,nurse burnout,and j ob dissatisfacti on[J].JA2 MA,2002,288(16):198721993. [7] Buerhaus P I,A taiger DO,Auerbach D I.I m p licati ons of an aging registered nurse workforde[J].JAMA,2000,283(22):294822954. [8] Jacel on CS.A ttitudes and behavi ors of hos p ital staff t oward elders in an acute care setting[J].App l Nurs Res,2002,15(4):2272234. [9] 王建荣,刘王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 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 [10] 刘忆普,张建平,黄敏.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老年护理之启示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95. [11] 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理专科毕业生从事老年护理意向的 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9):867. [12] 陈素萍,范勇.老年护理与展望[J].中华实用医学,2003,5 (7):115. [13] 陈洪海,陈忠,黄垂.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的探讨[J].护理 管理杂志,2006,6(2):55256. (收稿日期:2008208219)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潘海燕 (中化二建集团医院,山西太原030021) [关键词]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3324894204 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 药物动力学(Phar macokinetics),简称动力学,系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位置、数量、疗效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关系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由于对Phar macokinetics的译法尚未统一,药物动力学又被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其中的“代谢”概念是广义性的,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介于药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已成为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毒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并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同时药物动力学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近20年来,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新药研究、制定临床最佳给药方案、评价制剂质量、改进药物剂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曾强调指出:“对评价药物疗效与毒性来说,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在临床前药理研究阶段,而且在新药的所有阶段都很重要。” 中药药代动力学,其研究对象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体内中药的位置、数量、疗效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关系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与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药物动力学对中药现代化和中药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我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始于1963年陈琼华教授对大黄的研究[1],但直到80年代以后才快速发展。在80年代,我国药理工作者对中药有效成分和单味中药进行了大量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如赫梅生、李耐三、李成韶等提出毒理效应法与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并测定了33种单味中药和10余种中成药的药动力学参数[2,3,4]。90年代,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复方,对一大批中药复方及中成药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并提出不少新理论、新方法。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富杭育等对麻黄汤等4个解表名方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5],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黄熙提出“证治药动学”理论,表明中药复方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和药代动力学分析完全能进行。薛燕提出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结晶,但由于其药物组成较复杂、药效作用机制较难测定,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鉴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就成了一道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医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色谱检测、血清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神秘面纱得以揭露,也使得中医药向着科学化、微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中医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标签: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中药复方是指处方中含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中药材,一般来讲中药复方均有固定的搭配方法和治疗方向,甚至连如何制药和服药都有相关要求。一直一来中药复方都以其显著的药效、稳健的治疗机制、低伤害性的治疗手段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复方一般均为经验用药,药材中含数几种甚至十几种有效成分,为了确切地掌握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科学、合理、有效地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要。本文就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的药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并非都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一些药物是含量较高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一些药物则是含量较低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所以明确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组药结构,减少非必要成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制药、使用指明了方向。单体药材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基础,所以了解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是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基础。如根据梁鑫淼[1]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四逆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四逆汤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心急缺血,有强心、止休、回阳的功效,主要因为其中所含有的三种有效成分: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的作用效果附子生物碱强于干姜挥发油强于甘草酸粗品,三种成分的最佳用药比例为1:1:1。附子生物碱是附子单体的主要成分,干姜挥发油是干姜单体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粗品是炙甘草单体的主要成分,以附子生物碱为主要治疗机制,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起到辅助、增进功效,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看出单体中主要有效成分对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2复方合制后药物作用 除了上述四逆汤以主要单体药材的主含量成分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一些中药复方在制药过程生成新成分进而可起到治疗作用。如武孔云[2]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生脉散为研究对象,主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采用标准制药过程,并对生脉散汤做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汤剂中含有大量5-HMF(5-羟甲基-2-糠醛),这是原单体药物中所没有的,5-HMF具有软化血管、提升血压流速、清理血质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143 第12卷 第5期 2010 年 5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5 May,2010 中药复方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 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本文就近年以来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of drug metabolism,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方法,阐明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则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复方在体内的运动过程及动力学规律,它是中药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相互结合渗透而形成的。 由于中药复方由多味药组成,每味药又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所以难度很大,但是意义也十分重大。研究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规律,不仅可以阐明和完善中药复方原理及其作用机制,获取中药复方药动学参数,还能提高中药 复方制剂质量、优化给药方案,同时也为在研究中发现新活性代谢产物而创新中药新药奠定科学基础。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1 生物效应法 从中药的生物效应看,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 中药复方成分的主要部分,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试验。1970年后出现了通过测定生物效应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该实验方法发展到今天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微生物法。 2.1.1 药理效应法 最早提出此方法的是Smoden,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即在一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理效应存在对应关系,药理指标常能定量地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理指标,如血压、痛阈等,就可以求算半衰期、达峰时间等药动学参数,现在仍 有相关研究的报道。肇丽梅等[1] 运用镇痛药理为指标, 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周 莹1,杜武勋2,朱明丹2,马 朋1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收稿日期:2009-10-12作者简介:周莹(1983-),女,山东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血管方向。 摘 要:文章回顾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假 设或设想,并且客观评价了各种方法在研究中的特点。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5- 0143- 0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Generation of Dynamics Research Technique Progress ZHOU Ying 1,DU Wu-xun 2,ZHU Ming-dan 2,MA Peng 1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073, China; 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50,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short-term compariso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generation of dynamic's commonly used research techniqu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roposed to have the representative each kind of supposition or the tentative plan,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each method in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echnique 理组织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12 ( 8 ): 714-715.[ 9 ] 陈英,肖炜,马云,等.肾衰宁分散片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脏NO、NOS、SOD 和MDA 水平的影响[ J ].中药材,2008,31 ( 8 ):1190-1193.[ 10 ] 黄迪,何立群,杨雪军,等.腺嘌呤诱发慢性肾衰模型大鼠内分泌变化的研究[ 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 ( 2 ):95-98.[ 11 ] 张金海,黄云剑,蔡文琴,等. Smad2,3,4,7蛋白在大鼠5/6肾切除肾衰模型中的定位和表达变化[ J ]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 26 ( 13 ): 1141-1144.[ 12 ] 侯卫国,屠立群,何立群,等.抗纤灵颗粒对慢性肾衰药效 学动物实验研究[ J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 ( 2 ): 100-102.[ 13 ] 王米渠,吴斌,张卫,等.补肾灵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16 ( 3 ): 37-39.[ 14 ] 关鑫,周家俊,赵东,等.补肾壮骨汤干预治疗肾性骨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 ( 1 ):10-12.[ 15 ] 傅晓晴,武一曼,陈振彬,等.腺嘌呤制作肾阳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电镜病理学研究[ 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 ( 3 ):41-43.[ 16 ] 郑平东,朱燕俐.用腺嘌呤制作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 J ] . 中华肾脏病杂志,1989,5 ( 6 ):342-3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