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感悟

纪录片《幼儿园》感悟
纪录片《幼儿园》感悟

《幼儿园》观后感

时间飞逝,转眼间又走过半个学期;时间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从孩童长成大人;时间飞快,转眼间我们已经走过幼儿园、校园即将迈进社会。

周老师上课没有那些疯狂教师的高调激情,没有那些古板老师的严肃,周老师上课喜欢把自己的经历和对生活的认识像聊天一样的告诉我们,给人一种惬意与舒服。遗憾的是,大四的我们总会时不时有些事情耽误上课,以至于老师放的片子我只看过《迁徙的鸟》《幼儿园》和《在一起》。每一部片子都让我难忘,每一部片子都让我有再看一遍、再看一遍的冲动,每一部片子都让我对另一个我不熟悉的世界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或许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吧!此时,特别想写一写对《幼儿园》的感触,只因那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导演组历经数月从5000分钟里剪辑出67分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真实的画面,后一句是观众们看完影片后产生的思考与情感共鸣。俄罗斯纪录片创作家吉加·维尔托夫也曾提到纪录片要“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它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孩子们的生活片段。

片中那个叫陈志鹏的孩子在等父母来接时,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把自己的期待与焦躁毫无保留的展现给我们。当看到妈妈时,又突然变得很安静幸福。他也是那个因穿不上衣服而愤怒地把里面衣服全部脱光,说不穿了的孩子,这穿不上衣服的挫折是不是我们以后人生道路上有可能出现的困难坎坷的一个缩影呢?

5岁的孩子在被问到交警收到钱后该怎么样做的问题时,小大人似的语气说:“要把钱一部分交给领导,因为领导有钱了自己才有钱”。这样的回答会引起我们的哄堂一笑,可是笑过以后呢?似乎有种莫名的悲凉袭来。连最纯洁的小孩子已经被染上了这个社会上的铜臭味。他们已经在用自己幼小的心去理解什么是利益,什么是等级观念。这会不会有点早了呢?

而在回答关于“爱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上,所有孩子都表现得很羞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读解“爱”——“爱就是我把你抱着”。很多孩子都没有说过“我爱你”,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肯说“我爱你”,甚至说:“因为恶心”。这或许和情感内敛的国人对下一代的教育有关。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中怎么能缺少爱呢?如果连开口说的勇气都没有,还怎么让孩子们体会到爱的存在,并努力地去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爱生活呢?

孩子模仿着大人,在父母或老师身上,他们吸纳着最初的社会是非观。“日本鬼子很坏。”“开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王八蛋。”“金钱买不来幸福。”“国足真臭,我支持土耳其。”或许,这些认知会在他们稚嫩的思维中形成定式,从而影响未来的一生。看着孩子

们的故事,想到的却是自己的经历,甚至于想到了以后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走怎样的人生,我们就要展示给他们一个怎样的世界。从此刻开始,不要敷衍和小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心的去为他们营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让他们无忧的成长吧!

这部片子的另一个特点是: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的《茉莉花》。这首歌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孩时的我们还都喜欢哼唱这歌。但是以前听的时候是欢快的,是喜庆的。但在本片中听到却更像一声叹息,带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且每次歌声的响起似乎都在同学们观看影片发出一阵阵肆无忌惮的笑声之后,或许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导演故意把音乐加在这动静转换处,也或许是为了引发观众发笑后对更深一层问题的思考与感悟。让我们思考该怎么正确的看待幼儿园的生活,怎么正确对待孩子们的世界。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欢声笑语,童真童趣,又存在着纷争与暴力,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和关怀,更需要的是理解与聆听。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篇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6篇篇一: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幼儿园》是一部记录片,反映的是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记录片中,有幼儿哭闹——吃饭——午睡——户外活动——洗澡——上课——晚休——离园等镜头,都有教师参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园”和“洗澡”的镜头。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 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

(新)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6篇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6篇 篇一: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幼儿园》是一部记录片,反映的是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记录片中,有幼儿哭闹——吃饭——午睡——户外活动——洗澡——上课——晚休——离园等镜头,都有教师参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园”和“洗澡”的镜头。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相形之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人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对于这部纪录片,片子开头的字幕是比较震撼的,黑色的背景,画面中仅有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随后便是通过大全景别与中景别的结合。其中,大全景主要是幼儿园外的景象,交代了一定的环境和一些信息,随后切换至幼儿园内的中景,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过后又是几个孩子们的中景,表现出当时孩子们的心情和对新环境的恐慌。幼儿园是每个孩童接受外界的第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自己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和事是一个挑战。这个片段中多次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将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外景虚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观众造成一种陌生的朦胧感,再一次唤起人们对真实 世界的重新审视。将室外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耍的画面虚化,这与孩子们在教室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淡入淡出的手法不仅可以组接画面还有舒缓过渡的作用。它连接了情节段落的发展,给观众一种看几个小短片的感觉,更轻松更容易融入影片中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本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比如

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在条叙事线索采访的拍摄中,导演采用了黑白影像的影调方式来表达一种思 想深度,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 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 先看记者提问的问题: “你个子真是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 “你喜欢中国足球吗?” “金钱、权利和快乐,你会选择哪一个?” 孩子们的回答: “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亚洲别的国家足球都在进步,只有中国还那么差。土耳其这个国家很怪,大部分在亚洲,小部分在欧洲,他却为欧洲踢球,也许是因为亚洲足球太差了。”

幼儿园 纪录片

其实影片的主题多是在采访纪实时体现出来。有这样一段采访:孩子说交警可以收很多钱,记者问孩子收到的钱给不给领导,孩子天真地回答“当然要给,要不领导没钱”,体现了孩子的天真,也折射了社会贪污现象的严重。记者还问孩子关于爱的问题,孩子都似乎不理解这个词,当记者问道孩子有没有爱的人时,孩子却说没有,这不但是孩子身上人性的冷漠,也反映了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从而产生的一道道难以打破的厚重的隔膜。当被问起“钱、旅游、快乐”三个词选择一个时,孩子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了“快乐”,孩子是真诚的、质朴的,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简单的快乐就好。当被问起9.11事件时,孩子充满着同情,这是孩子善良的本性的体现。足球赛时中国的表现并不好,但孩子激动的喊着“中国加油”时,让我们的爱国热情顿时更加强烈起来。影片对上课有一个全面的记录,一直重复的训练这简单的动作,是希望孩子们进入社会后也要有秩序的做事,同时也隐隐的突出了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束缚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新作。该片是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的,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非典”之后的2003年9月,创作开始进入后期剪辑制作阶段。2004年3月修改并完成。他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该片以整齐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开场,继而以入院的人群为背景打出淡蓝色片名“幼儿园”。全片沿着入院到毕业的主线拉开,以小班、中班、大班依次轮流展现,并在中间插入节幼儿园个别“特殊”小朋友的专访片段,使用黄褐色色调。 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全托)入托第一天,也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涯的开始,片中突出表现了孩子们迷茫和害怕而无助的眼神,对家长的恋恋不舍,大声的哭泣,叫着妈妈。此时突然插入黄褐色调的幼儿园心算班优等生熊经纬的心算问答。转回小班,一个孩子疯狂地哭泣着找妈妈,一个被拖入幼儿园班的大门,依然吵嚷着。此时,《茉莉花》的音乐响起,画片除掉了同期声,以孩子们流泪和伤心迷茫的眼神镜头串联起来。到了第一顿饭的时间,孩子们仍然思念着家,自理能力不足除了许多小状况,还有信心十足的认为吃完就能回家了的。接下来便是第一个午觉,小班的孩子们总是充满了各种第一次,孩子们依然哭着喊着,不肯安睡,很久之后终于睡下。下午,孩子们依然边吃吵着要回家。此时,再次插入了心算生的片段。 镜头再转回来时,已经变成了中班的孩子们,这里的孩子已经不哭喊了,很开心的跟着老师做游戏,秩序井然,也有很疲惫的孩子的身影。游戏结束后,插入了对一位戴眼镜小男孩的有趣采访。镜头转回中班,是休息时间,老师在帮被蚊子咬的很惨的小朋友擦花露水,另一边,两个孩子就被弄坏的玩具展开了可爱的交涉,最终无果。继而插入了可怜的(个人

纪录片《幼儿园》镜头分析

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睡姿,有的手拉手,有的不停的在动。通过这些特写镜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非常的安静、温馨的气氛。 看不见的真实—虚化 本片的外景镜头皆以虚化。孩子们的纯真烂漫,与窗外赤裸裸的世界,有着一种鲜明强烈的对比。教师窗外的大树,笔直的挺立在操场,画面中模糊的树干与树叶,透露着绿意,被曝光的现实,被虚化的外景,在创造一定意境的同时,也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越发醒目,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的真实。契合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却又是他们眼中朦胧真实的世界,通过虚化的处理,为“幼儿园”形成了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的演绎他们的故事。更为影片深刻沉重的主体思想,起到了对比,渲染的作用。 运动的真实—镜头 空间镜头的运用,结合摇,拉镜头等手法,采用近,中景的景别。成功的将幼儿园内的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现出来。到了午睡的时间,孩子们熟睡在床上,镜头从左至右的摇摄,从下往上的拉摄,在展现房间内部环境结构真实的同时,阴暗的光线与孩子们可爱,无邪的脸庞,更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绑住了孩子们的天性和自由。而纵览全影片,全片的镜头节奏较缓慢,这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创造的节奏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体现孩子们的心里特征,也采用了大量采用的“特写镜头”。熟睡中伸展的小手,与同伴吵架后哭闹的眼睛,清澈却又不失童真,展现出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率真的一面。 2.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 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它,并成功地运用了它。 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镜头虚化(虚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也经常被采用。但在纪录片这样重大而特定的题材中,将外景几乎全部使用虚焦处理,光靠灵感或者胆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得看是否能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 除此之外,虚焦画面的巧妙运用,从传播效果上看,还别有一番意蕴: 其一,外景之虚,更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其二,外景之虚,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之实,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其三,外景之虚,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 当然,虚化的外景,也让张以庆找到了一个仿佛空灵般的圣殿,并顺利地捕捉到了一连串灵动的符号,最终将其变成了一串串成功的果实。 因为小朋友们在镜头前能够表现得如此真实和自然,说明在拍摄之前张以庆等人必然做了大量的努力,因为任何一个小朋友对摄像机和摄像师这种“新鲜事物”肯定存在着好奇和陌生,要让他们消除在好奇和陌生的情境下表现出的不利于拍摄的因素,方法只有去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这对于任何一个摄制组来说是一件及其不易的事。 终上所述,《幼儿园》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它既完美地诠释了幼儿园儿童

赏析纪录片《幼儿园》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 纪录片《幼儿园》由湖北电视台出品,导演张以庆在20XX年筹备拍摄。在拍摄之前,张以庆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幼儿园进行观察,9月份开始正式拍摄。之后用了14个月的时间拍摄了近5000多分钟的影像。20XX年9月该片进入后期剪辑阶段,20XX年3月修正完成,于是将进70分钟的精华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 该片以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为背景,记录了幼儿园中小班、中班、大班14个月的生活状态。导演张以庆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拍摄的界限,将小朋友们的生活碎片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片中并没有儿童类题材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上课、过节、游戏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影像。在看完该片之后观众不可避免地审视片中的孩子,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幼儿园》的成功也带来了许多荣誉,如20XX年获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XX年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20XX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最佳编导、最佳摄像单项奖;中国电视彩虹二等奖。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 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 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XX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的评委们认为,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子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知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影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正如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纪录片《幼儿园》则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了真实的童年。诚如片头所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记录片吸引观众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提示的现实生活与观众经验中的现实相距甚远,对观众产生触动,并促使观众去思考其间的差距。2、通过片子所展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以及可以感受到的作者的责任感,会引发观众去思考或触动他们的良知。《幼儿园》无疑具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采用外景虚化的表现手法。 张以庆在接受采访时说:“很注重片子要有好的构图、好的影调、好的光效、好的色彩”,我想这是他选择着重拍摄室内画面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起对比的作用。在《幼儿园》中,窗外哗哗下雨的场景、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穿流的人群等外景都被虚化,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为《幼儿园》的成功奠定的基础,也与幼儿园内真实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1、这种表现手法使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更加真实;2、这种表现手法也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之实,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3、外虚内实,也是孩子们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外面虚幻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到好奇,所以才会有站在窗边向外看风景的孩子们。 二、穿插黑白影像的对话增加了思想深度。 提到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在人们审视的目光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思想者了。而且这种深沉的色调也与人们观念中孩子的概念截然不同,让人深思。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分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幼儿园》纪录片欣赏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纪录片《幼儿园》欣赏 二.故事简介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 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 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 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三.感受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吃完回家。”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 纪录片《幼儿园》拍摄的是一群儿童在幼儿园里的成长过程,影片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有选择性的创作。在长达2年的拍摄时间里,导演张以庆累积了大量的素材,这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了资源,让他可以在选择和取舍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游刃有余。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纪录片中,少了老师、家长的身影,少了上课和教育的画面,多的是孩子们嬉闹、可表述他们真实情感的画面。 一、拍摄角度具有选择性 按照常理,我们想象中的幼儿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上课识字、画画、唱歌,做游戏等等有老师组织的活动,而在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里老师则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基本就是镜头边缘的人物,小孩子才是主角,而且片中出现的上课部分要么是为小孩间打架做现场,要么是为小孩各种各样的动作和神情做衬托。除打架和表情之外片中大量表现的细节还有吃饭、睡觉、穿衣系鞋带、理发、洗澡、摞凳子、等待以及孩子们之间的“聊天”内容等等,有时画面还会出现定格,刻意表现小孩子在某一时刻的神情。这些虽然不是幼儿园生活的“常规”内容,但这些内容却能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园小朋友最最真实最最自然的一面,从这些内容中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小孩子幸福、快乐、无知,而是成人们并不关注的孩子的烦恼、焦虑、茫然、无助还有对大千世界的认识。 二:情节设置具有启示性 导演采用连续拍摄的方式记录了孩子们一年多来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中间还穿插了大量的访谈。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长期拍摄以及访谈突,出人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情节设置具有启示性。 例如片中对白玉兰的“描写”。最开始,她不听老师指挥,表现很个性。人物刚开场的镜头语言是她站在桌子上,跟老师对抗。“可是后来她的镜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其实是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批评教育过程中给磨掉了”张

纪录片赏析---幼儿园观感

《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 作业名称:追忆&惘然?! ——《幼儿园》观感 姓名:xxx 学号:2009xxxxxxxxx 班级:09丁颖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 得分:

追忆&惘然?! ——《幼儿园》观感 xxx 生命科学学院 09丁颖班 幼儿园,在人们心目中总是美好的,那里是一片净土,那里都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儿童,那里充满了笑声,洋溢着快乐,荡漾着幸福,那里远离烦恼,没有忧虑,没有人性丑恶。在成人记忆中那里总是美好的,因为成人远离了童年时代,因为现实的种种困境,常常容易用疲惫的心境去回忆品味童年,于是童年就在成年人的理想幻化中,成为令人怀念的天真纯洁的象征,成为远离叹息的无法追回的世外桃源。在这种成年心态下所建构的幼儿园,永远有灿烂阳光的普照,永远充满着欢歌笑语。在观看《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以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也是如此美好的一幅画面,里面孩子们自由嬉戏,欢声笑语,说着孩子天真的话,乖乖做着符合孩子身份的事,笼罩在一片无忧无虑的欢快气氛之中。然而从一开始观看时起,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心中似乎没有那么轻松,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因为张以庆一开篇便亮出了他的“视角”:“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让我感觉到这绝对不仅仅是描述幼儿园小朋友幸福的生活那么简单。他似乎想通过《幼儿园》来反映我们成人跟幼儿园小孩的某种关系。在看的过程中,很多意想不到画面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笑了,看完之后,深深地回味一下,我发现那笑并不是因为“乐”而笑,更多的是因为“可笑”而笑。坦白地说第一次看之后,脑海里是一团乱糟糟的画面,想不清楚这片到底要表现什么,其深层意义是什么。课后自己再看了一遍,并查阅了一些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资料,总算对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与众不同有了些许了解,下面谈一下我了解其特有表现手法和独特视角后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看到的关于孩子们的画面跟我预想的画面相差很远,简直是令人出乎意料的。从幼儿园的角度考虑,我起先认为片中关于孩子的画面肯定会是关于小孩如何唱歌跳舞,如何嬉戏玩乐,如何在老师地耐心教导下乖乖地学习。然而记录片中的画面都不是这些方面的,它没有这些看似快乐的画面,里面展现的是更实际的、自然的却异乎寻常的画面。认真一想,其实我希望看到的画面都是外

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人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它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试做分析。 片子开头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 关于片中的真实性以前的纪录片大多数都只是表现孩子的天真、浪漫,而《幼儿园》在反映孩子的童心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一个人性的暗淡,童真的沦丧的社会。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看看那些本不该出现在小孩子身上的东西,不得不让人感概,让人叹息,更让人们对未来社会有了更多的担忧。导演以纪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另一面世界,在一双双近乎透彻的明眸下,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是出人意料的成熟,带给我们的震撼的同时,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导演在内容上进行了很好的选题,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画面,选择了画面中的细节,选择了细节中的动人之处。像吃饭、洗澡、睡觉、孩子的饭泼的到处都是,他们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大声的喊老师。孩子睡觉时的脸庞,蹬开被子时的姿势,这些让我们感到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在内心深处慢慢铺开,为之动容,仿佛看到了自己小的时候,那个曾经有过的童年。拍摄时同样选取了孩子打仗的场面,透过孩子我们看到了成年人,带着一种嘲讽的笑。这些内容很好的反映了主题,相信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本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关于片中的镜头运用。为体现孩子的心理特征,该片采用了许多特写镜头,盼望父母早点来接的期待的眼神,打架时的怒气未消的脸,睡觉时自然伸展的小手等,都让人看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这都是画面和镜头的成功运用所营造的良好效果。在晚上睡觉时用了很多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睡姿,有的手拉手,有的不停在动。通过这些特写镜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非常的安静、温馨的气氛。 关于情节编排上,本片的情节编排是以时间为主轴,情节的变化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从小班入学直到大班毕业整个过程也很自然。展现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场景,并在每个过渡阶段都加入了茉莉花的背景音乐,舒缓而且优美,过渡时加入了慢动作的特技,更加美化了画面,充满了情感。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 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 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 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 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 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一一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 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 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 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纪录片赏析论文 浅谈《幼儿园》

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 作业名称:浅谈《幼儿园》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院: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得分:________

浅谈《幼儿园》 一、简介 《幼儿园》是一部以孩子为主的纪录片,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14个月的生活。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语言和行为令人忍俊不禁。但是随着影像的深人, 我们发现这个小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成人世界, 一切有关人类的主题,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都赤裸裸地展示出来。 二、分析 从这部《幼儿园》的主题到它的表现方式我都非常的喜欢。首先,这是一部以表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为主题的纪录片。它通过儿童的世界的各种现象对照出成人世界,来表现成人世界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是一部富有寓意的作品。 虽然我不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从手法上也拍得很好,在观看过程中就可以感知到张以庆所花的功夫。其时间顺序是从孩子们开始入园到最后拍毕业照,中间的部分则是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情景。《幼儿园》中有两条线索,一条就是从小班到大班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的喜怒哀乐的这种情绪,另一条就是采访段落。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感受 我相信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记忆中,那从来就是强行将你从父母的温暖怀抱中带走的地方,就是你要去面对现实世界第一步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你要去和外面的人外面的世界接触,这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是得是失谁也说不清楚。四五岁的孩子需要这种独立吗?离开父母的生活,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吗?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常见。可这里是中国,也许父母这样做也不开心,也不忍心,但是为了家,为了养活家里的人而别无他法,于是就有了这样全托的幼儿园于是就有了开头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回忆起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哭的死去活来的,还记得那天在幼儿园的第一顿饭是红烧茄子饭,所以至今我没有再吃过茄子了,想想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对人的一生来说是多么具有影响力,这也是这部《幼儿园》想要传达的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就在那个小朋友搬个小椅子,准备摞在那里,翻来覆去怎么也放不好。旁白说:“翻过来。”他照做了可是依然不行。直到那个镜头渐渐结束。一开始看那个镜头时是觉得小朋友的一根筋很好玩很可爱,但是到了后来看她搬来搬去怎么也弄不好的时候突然觉得很感动,也很心酸。因为这是一种我正在慢慢丢失的坚持。也许一直坚持同一件事很傻,也许是傻才能一直坚持同

幼儿园 纪录片赏析

《幼儿园》纪录片赏析 从纪录片题材选择上看: 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关注主流群体、民生、教育 责任与良心真诚与人性 从纪录片拍摄过程看: 音响的处理 纪录片多为纪实性的风格,非常注意同期声的采制。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声音的采制是非常重要的。夜里孩子们睡觉时沉重的呼吸声反衬出宁静,在嘈杂的声音中凸显出被拍摄孩子声音。做的很精细。 背景音乐:茉莉花。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这种变化着的感觉与不同阶段渲染主题的《茉莉花》旋律交织在一起,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共鸣。 起初,我在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但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开始复杂起来。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 通篇不用解说词。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 镜头的运用 通过一系列的分切镜头来往成一个段落的叙述,更多的是采用长镜头的语言。长镜头调度的非常到位,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场的关系,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有丰富的镜头内部语言的变化,以及准确的节奏感。 镜头的叙述能力。得漂亮讲究用光、注重构图。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空镜头。制造意象。与别的画面配合起来,例如门外的雨、阳光。 镜头常常由细节到全景。直接找出最冲突的视觉点,再拉远镜头,看清事件发生的环境。比如夜里睡觉时,先大特写了两只握在一起的小手,然后拉远镜头,看到两个熟睡的孩子,在到一个屋里熟睡的孩子们。安静而引人怜悯。 注意细节 纪录片拍摄很多时候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的,需要等待和敏锐的观察。孩子床头的悄悄话;小男孩调皮的把胶带粘在自己的脸上并疼痛的揭下来;都被发现到镜头中呈现出来。 从纪录片的剪辑过程上看: 善用对比。一个孩子在笑,一个孩子的脸上还挂着泪。体现出幼儿园孩子们不同的心态;周五的晚上,一个被妈妈最后接走的孩子,从等待的焦躁,到见到妈妈时的喜悦的对比,强

纪录片《幼儿园》镜头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镜头分析 (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睡姿,有的手拉手,有的不停的在动。通过这些特写镜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非常的安静、温馨的气氛。 看不见的真实—虚化 本片的外景镜头皆以虚化。孩子们的纯真烂漫,与窗外赤裸裸的世界,有着一种鲜明强烈的对比。教师窗外的大树,笔直的挺立在操场,画面中模糊的树干与树叶,透露着绿意,被曝光的现实,被虚化的外景,在创造一定意境的同时,也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越发醒目,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的真实。契合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却又是他们眼中朦胧真实的世界,通过虚化的处理,为“幼儿园”形成了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的演绎他们的故事。更为影片深刻沉重的主体思想,起到了对比,渲染的作用。 运动的真实—镜头 空间镜头的运用,结合摇,拉镜头等手法,采用近,中景的景别。成功的将幼儿园内的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现出来。到了午睡的时间,孩子们熟睡在床上,镜头从左至右的摇摄,从下往上的拉摄,在展现房间内部环境结构真实的同时,阴暗的光线与孩子们可爱,无邪的脸庞,更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绑住了孩子们的天性和自由。而纵览全影片,全片的镜头节奏较缓慢,这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创造的节奏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体现孩子们的心里特征,也采用了大量采用的“特写镜头”。熟睡中伸展的小手,与同伴吵架后哭闹的眼睛,清澈却又不失童真,展现出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率真的一面。 2.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 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它,并成功地运用了它。 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镜头虚化(虚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也经常被采用。但在纪录片这样重大而特定的题材中,将外景几乎全部使用虚焦处理,光靠灵感或者胆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得看是否能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 除此之外,虚焦画面的巧妙运用,从传播效果上看,还别有一番意蕴: 其一,外景之虚,更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其二,外景之虚,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之实,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其三,外景之虚,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 当然,虚化的外景,也让张以庆找到了一个仿佛空灵般的圣殿,并顺利地捕捉到了一连串灵动的符号,最终将其变成了一串串成功的果实。 因为小朋友们在镜头前能够表现得如此真实和自然,说明在拍摄之前张以庆等人必然做了大量的努力,因为任何一个小朋友对摄像机和摄像师这种“新鲜事物”肯定存在着好奇和陌生,要让他们消除在好奇和陌生的情境下表现出的不利于拍摄的因素,方法只有去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这对于任何一个摄制组来说是一件及其不易的事。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学前专一宋子月130601010222 《幼儿园》是一部很有趣的纪录片。当你不再是儿童,再回头去观望儿童时,可笑之余,你也会觉得儿童和成人之间离得并不那么遥远。孩子们都很可爱,即使有个别孩子很霸道和暴力,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为统领,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而且,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个男孩子左顾右盼地等侯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孩子虽然一天没看到妈妈,接孩子时从窗口眺望着妈妈的出现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何况影片中的孩子一周没见到妈妈那

种急切盼望的心情,最后一个时孤单焦虑不安。老师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利用玩具和有趣的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欢乐的气氛中耐心等待家长的到来。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