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期末考题

自然辨证法期末考题
自然辨证法期末考题

1.西方科学精神从何而来(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西方文化成长中取经)

在公元前600年,科学本是哲学的一部分,它与技术一起,构成了科学技术。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慢慢从哲学的领域当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分,即科学哲学。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之后提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自我”概念的差异谈起。

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我”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与我相连的有我的家人、朋友和老师等等。由他们延伸出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关系网络,这个网络具有很多自相似的分形结构,如家——国——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哥们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家族本位”的观念,十分注重家庭和血缘纽带关系。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次将个人的内在成长与家国天下的治理联系起来。当一个人停留在关注自身的衣食住行道德修养上时,“自我”概念表示的是“小我”。当一个人不仅关注自身发展,更将个人的发展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小我”便成长为“大我”。通俗的说,“小我”指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自我”,而“大我”指代表多数人利益的“自我”。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当一个人选择自己行为的时候,不仅仅考虑自己内在的情感和需要,更多的是要反映他人的利益和期望。但这种“自我”概念无关“理性思维”,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思考,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正如此,庄子才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意思是,物质界之外的事务,圣人知道其存在但不讨论它。

西方文化中是这样看待人的本质问题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到:“类比人类的灵魂也有三种品质,欲望、理性和激情。”欲望的典型例子是干渴和饥饿,这时候每个人的欲望就是得到自己本性所要得到的东西;激情是我们借以发怒的那个东西;而理性是能够限制欲望的施展。以理性一词来区分人类和动植物。理性是一种理念,它存在于人的灵魂而不被人所发觉,其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理性思维是经验思维和反思性思维的总和。其中,经验思维是人对外在客体进行思考所获得的三观,一旦形成便难以推翻;而反思性思维以经验思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思考和总结,由此获得人的自我成长。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力量和自我意识,“自我”即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附带关系,这是“小我”。个人行为完全以自己内在情感、动机和价值为转移,不受外界影响,通过充分发挥个人的品质和潜能来获得成功。而“大我”指绝对的真善美。“小我”是“大我”的种子,具有无限潜能。人要在有生之年通过反思性思维探索自然的规律,不断追寻和回归大我。

西方文化追求“大我”的道路,也是追求努斯精神的道路。努斯精神孕育了信奉自然世界理性秩序和规律的本体信念,肯定了人类凭借知识和智慧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人生理想。在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以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为代表的Philosophy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自然万物以数为范型而产生;小我是灵魂,灵魂要摆脱肉体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柏拉图同样认为“小我”是独立于肉体之外的灵魂,但同时着眼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推崇几何学说,认为灵魂来源于理念世界中,几何学是其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是事物的本性。这些学说对后世科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统一天上和地上的力学,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海森堡建立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狄拉克统一量子力学的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所有这些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宗教改革解放思想,建立了calling的道路。中世纪基督文化的内在矛盾是关于神性和人性的尖锐冲突。教会利用其权势和地位,实行购买赎罪券、神职、通奸等腐败的赎罪手段,将人的善功与外在利益相挂钩,企图建立从外在物质世界到上帝即“大我”的一条捷径。这种宗教腐败行为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16世纪,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给每个人心中重新种下神性的种子。人们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以简朴的生活、勤劳的工作来追求大我,即上帝的召唤。基督教讲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并施舍帮助穷人。这种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文化思考得更多的是自然和规律,即“大我”。西方自古以来便热衷于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便成了欧洲思想的主流。同时为了解释自然现象,他们建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的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使得西方成功地建立了近代科学的框架,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

2.复杂系统

有人认为科学之美在于简单,而复杂却和简单相悖。自牛顿以来,主导科学界的思想是线性和还原。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越来越发现,世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并非线性发展。复杂系统便是相对于简单而存在的。在它的形成、维持和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输入大量的信息和能量。与一切死的、组分少的、线性的、可还原的、没有进化的简单系统不同,复杂系统是活的、进化的,它拥有三个以上组分并能形成非线性的耗散结构。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例,它是城市居民及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在该系统内部,以人为核心,伴随着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这些组分相互作用,相互推进。虽然系统能够自己不断进化,但其存在的最基本的太阳能是从外界输入的,且一个城市必须与另外的多个城市之间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对外部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雷泽尔提出的关于现代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很好地阐述了复杂系统的发展进化过程。(1)无时间性、可逆的图景,即第一类简单系统。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推导出牛顿定律,并认为自然是由物质微粒和力构成的简单系统,它根据牛顿定律不停地运转,既没有进化,也没有衰退。由于没有时间性,所以它也是可还原的。(2)有时间性、熵增序减的图景,也是第二类简单系统。以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示的热力学过程为例,热力学过程不可逆,并且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即最大熵的状态演化,熵等同于“无序”。它描述的是孤立系统,孤立系统内部的一切变化与外界无关,因此熵永远不会减少,无序性增加,系统随着时间退化。(3)有时间性、熵减序增的图景,即复杂系统。例如地球这个大生态系统,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太阳)吸取大量的能量,即负熵。只要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就可以使整个新系统的熵值减小,这也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基调。

耗散结构存在于开放的系统中,靠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输入产生负熵流,从而使系统的熵减少而形成有序结构。拥有耗散结构的系统会保持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例如直升飞机停留在半空中就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态,它停留在空中,所以相对稳定;但它同时又在运转,并非处在完全不工作的平衡态。拥有耗散结构的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即存在反馈机制。例如多米诺骨牌,它是一种正反馈系统,局部(一块牌)的状态变化能瞬间改变整个结构的状态。拥有耗散结构的系统中存在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状态的涨落,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这种涨落放大,造就了有序结构。以发烧为例,人体发烧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状态,这时药物的作用或体温维持机制起负反馈作用,使得人体体温恢复正常有序。

复杂系统进化的基本模式是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类似于“爬楼梯”的过程。系统靠负反馈作用维持在稳定态1,当出现某些变革因素使原有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这些变革因素通过正反馈机制将系统推到稳定态2上;系统的稳定态2仍在靠负反馈在维持,当出现新的变革因素时,系统又将进入到稳定态3。如此循环下去,系统越来越朝着远离平衡态的稳定态发展。例如,每当已有的科学架构不足以解决一个集合的问题,新的科学理论就会孕育而出。

复杂系统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1)路径依赖。以打字机的键盘字母分布为例,当时的设计是为了控制打字速度。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打字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许多人设计了更为符合人体功能学的键盘,却一直没能被大众接受。因为人类已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适应了打字方法,这就是一种路径依赖,并且这种依赖性是无法更改的,即人们不会愿意重新回到打字机发明之前并重新接受和学习一种新的键盘打字方法。(2)分形结构。将复杂系统拆分到最小结构,其最小结构总是跟整体的系统具有自相似性,即能够简单的局部来描述复杂的整体。分形结构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中,以计算机科学中的二叉树为例,它是一种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子树的有序树,树杈最末尾的结构与树干第一个结点处的形状是相似的。(3)幂律分布。与钟形的泊松分布曲线不同,幂律分布是一种“长尾”分布,即绝大多数个体的尺度很小,只有少数个体的尺度相当大。以国家人口数为例,全世界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只有11个国家的人口数超过一亿。若以人口数为横坐标,以不低于该人口数的国家数为纵坐标,可以得到一条向右偏斜得很厉害,拖着长长“尾巴”的累积分布曲线。

复杂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来深刻和理性地认识身边的事务,并为生活、生产实践提供指导。这里以一个实例来讲解我得到的启发:近几年流行的网络语言,如“酱紫”、“神马”、“SB”等,用另一组词语隐晦地表达原词语的意思。原本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和诙谐而采用的,久而久之形成了特定语言,已成为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已经对网络语言形成路径依赖,如此发展下去,常用的网络词语有可能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是网络语言这个复杂系统的进化方向。假如政府要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规范,那就应该在其还未发展到新的稳定态的时候,遏制住路径依赖性,使之走上规范化道路。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2014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2014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答:一、定义:自然辩证法这一名称,源于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的重要著作《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其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与总结。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观;二是自然科学观;三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意义:我所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时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利、渠务、防灾工程及交通等。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学习者,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辩证法提供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他科学的解决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土木工程的目的是形成人类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功能良好且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以提高国民之生活品质,促进国民之公共福祉。自然辩证法使我们更好的担负起专业知识的社会责任,更好的应用科学技术。 2、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思想武器,对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学习起到助发现的作用——为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服务,有助于我们在土木工程这一学科的学习上更加深入,更具创新,更加明确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社会地位与作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思路、方法和精神,从而更加明白我们的专业前途,更好的为自己找准工作的方向。 3、自然辩证法可以改变我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的技术创新。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有利于增强科学研究的预见性、创造性、系统性、科学性,克服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机械性、曲折性、摇摆性。为政策决策和政策分析提供哲学和理论的指导。 4. 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自然辨证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大体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用自然观来解决计算机科学问题将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观在计算机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1) 系统自然观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体现:在计算机领域,就拿一台通用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其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 (2) 自然观的整体性体现在:任何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上,无论开发什么类型的软件,无论要开发的软件规模如何,我们都要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软件的概要设计,再到软件的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的测试、维护,这些步骤的完成最终实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整个软件的设计都不能完成,所以说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3) 生态自然观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从

自然辩证法2015 2016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1

实用文档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

实用文档 特 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

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2)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 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 实用文档 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3)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①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②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③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实用文档 、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3(1)科 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 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目录 自然辩证法 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论述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答: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它,自前苏联传入我国,经历了三个传播时期,对《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学习、理解和介绍时期;自然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加速传播并确立为独立学科的时期。自然辩证法在我国大发展时期。在中国,自然辩证法是随着恩格斯这部着作中译本于 1929 年的出版,逐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以后, 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的哲学着作和,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和辩证法、开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4.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答:重大意义:第一,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6.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 程?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所谓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过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①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实际上对应着无序,最对称的世界时没有任何秩序和结构的,没有任何特殊方向的特殊点,这是平衡态的特征】。②与对称相反,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③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规范标准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习题

一选择题 1,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________。 ①,问题;②,理论;③,定律;④,假说 2,否定证据对于存在述可以__________。 ①,兼容;②;证实;③,证伪;④,确证 3,物理学中贝纳德花样说明,自然界的___________ ①,演化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②,不可逆过程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③,层次结构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联结链; ④,超循环现象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4关于人类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的理论,__________解决了人是从猿变来的问题,而恩格斯解决了人是怎样从猿变来的问题。 ①,马克思;②,达尔文;③,拉马克;④,华莱士 5,下列有一推理格式: H蕴涵E 证据表明E真 H亦为真 这种推理在逻辑形式上属于__________。 ①,确证;②,证伪;③,后件误断;④,证实 6,判决性实验在科学检验中能够__________。 ①,有条件地判定某个假设的真伪;②,历时地判定某个假设的真伪; ③,最终地判定某个假设的真伪;④,即时地判定某个假设的真伪。7,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 “P→TT→EE→P”,这一模式的思想基础在于: ①,科学研究必须重视科学信念的作用; ②,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猜测与反驳; ③,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在于科学理论能否得到证实; 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8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于: ①,逻辑原子论;②,不可通约的式; ③,“词典”理论;④,中国套箱理论 9,理想实验是一种________。 ①,思维中的逻辑推理过程;②;抽想化的概念; ③,仅限制在实验室中的实验;④,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10在下列命题中,哪一个最能说明自然界层次结构的构成具有相干性关系。 ①,自然界的系统结构中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质的属性; ②,自然界中低层系统的运动形式和高层系统的运动形式之间经过递进可以 相互转化; ③,自然界不是加和性的复合体,而是其部分与整体之间可以相互过渡; ④,自然界是稳定与涨落的统一体。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总结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 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5)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特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其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辩证的论述了人、自然与社会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要达到“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由此使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冲突得到解决,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内在的统一。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内容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其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我带来的当代启示如下:(1)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须以马克思自然理论为支撑,企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构建一个企业、社会与政府的多方协作平台。(2)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科技,建立循环持续的生产方式,政府在治理企业污染时转变“官本位”思想,向现代新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应坚持环境保护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并增强其贯彻力度。 2、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特点:1.生态自然观倡导人人平等;2. 生态自然观坚持整体性的思想,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3.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4.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启示同上1)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试由此来分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体化 的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活动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