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09

免疫09
免疫09

第九章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概述

一、概念

细胞免疫应答是从初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成效应T细胞并将抗原清除的过程。

二、细胞免疫应答分为三个阶段

抗原识别阶段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免疫效应阶段

一、抗原递呈细胞(APC)

第一节T细胞的抗原识别

二、T细胞的抗原识别方式及特点

细胞TCR与APC表面提呈的MHC-肽复合物结合。

(一)识别方式初始 T

(二)识别特点 T细胞识别抗原具有MHC限制性。

MHC限制性识别:免疫细胞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除需要识别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外,还必须识别细胞上的MHC分子,即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受MHC的约束,T细胞只能识别由宿主MHC分子(而不是其它同种异型MHC分子)所呈递的抗原肽现象,称为MHC限制性。

细胞识别APC递呈的MHC II-肽复合物;

CD4+ T

细胞识别APC递呈的MHC I-肽复合物。

CD8+ T

细胞识别的抗原的种类

三、T

1. 由MHC I类分子递呈的抗原,即存在于胞浆

(cytosol)内的抗原。

来源于:

(1)病毒和一些细菌感染细胞后,于胞浆内及胞核内合成的抗原;

(2)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

2. 由MHC II类分子递呈的抗原,即存在于囊泡系统

内的抗原。

来源于:

(1)巨噬细胞摄取到内粒体(endosome)中的颗粒成分(如细菌、细胞等)及细菌增殖中新合成的抗原

成分。

(2)APC通过吞噬和吞饮作用摄取内化的细菌代谢

产物和其它可溶性蛋白质抗原。

四、T细胞的抗原识别

(一)对 MHC I类分子递呈抗原的识别

--- 内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胞质溶胶途径):

指胞浆内的抗原,经酶降解成小的肽片段,与MHC 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面,供CD8+ T细胞识别的过程。

(二)对MHC II类分子递呈抗原的识别 ------ 外源性抗原的递呈过程(内体溶酶体途径):

指抗原在囊泡系统内被酶降解成小肽片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运送到细胞表面,供CD4 T细胞识别的过程。

APC内 MHC II类分子(新合成) MHC II

 -Ii链 (invariant chain,恒定链)复合物 离开内质网到达酸性内粒体 Ii链可被酸性蛋白酶(如组织蛋白酶)切割

Ag(摄取内化) 内粒体, pH下降为酸性 

蛋白质抗原被降解成小肽片段(在酸性内粒体)

 识别 Ii链被抗原肽取代形成MHC II类分子-肽复合物(在酸性内体) 细胞表面 TCR

和同CD4分子结合(CD4T细胞)。

蛋白质抗原加工提呈两种主要途径的比较

内体溶酶体途径胞质溶胶途径

提呈分子MHCⅡMHCⅠ

抗原来源外源性(细菌产物)内源性(病毒)

抗原酶解细胞器内体、溶酶体蛋白酶体

结合MHC分子的部位溶酶体内质网腔

主要伴随蛋白Ii链钙网蛋白等

APC 专职APC 所有有核细胞

激活的T细胞亚群CD4Th CD8T

第二节T细胞的活化

细胞活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分裂增殖,克隆扩增,并出现分化,由静止状态转变为效应细胞并执行各种功能。如辅助T细胞帮助分泌抗体的功能(Th),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的功能(Tc),诱导靶细胞凋亡的功能。

一、 T细胞活化需要几个基本条件:

信号T细胞APC

第一信号 TCR和CD4或CD8 MHC-肽复合物

第二信号 CD28

白细胞介素2 (IL-2)

等细胞因子B7(B7.1、B7.2)

白细胞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2和T细胞表面IL—2受体的产生是T细胞活化的重要标志。

第二信号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活化CD4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作用于靶细胞后,使其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二是直接由活化的CD4T细胞提供IL-2,后者与CTL前体的IL-2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

二、T细胞活化中细胞的黏附分子及其辅助作用

1.黏附分子

T细胞APC

(1)LFA-1 ICAM-1,ICAM-2

CD2 LFA-3

ICAM-3 DC-SIGN(DC)

4-1BB(CD137) 4-1BBL

(2)CD40L(活化) CD40(活化)

2.辅助作用

(1)维持抗原特异T细胞与APC的结合时间,有益于T细

胞活化、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2)传送活化信号给T细胞,进一步刺激T细胞克隆增

殖。活化的APC表达B7分子增加。

三、T细胞活化中IL-2的作用

1.作用

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

2.机制

T细胞(启动后进入G1期) 分泌IL-2,表达IL-2R

 自分泌作用 细胞增殖周期继续进行,促进T细胞分化。

3.特点

CD8+T细胞的活化较CD4+T细胞需要更强的协同刺激信号,IL-2 对此起重要作用。

四、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及基因表达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将细胞膜表面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产生的信号通过受体蛋白或其它跨膜分子从细胞外转至细胞内,转换成生物化学形式。

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T细胞

Th1细胞

CTL细胞

一. CD8CTL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主要效应功能:杀伤表达同MHC I类分子结合的特异性抗原的细胞。

1. 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在宿主抵抗细胞内寄生物的防御中起重要作用。

如病毒、一些细菌及寄生虫等病原体。

2. 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穿孔素

颗粒酶系统

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

致敏Tc的效应机制:细胞间接触后,由Tc向靶细胞中释放下列物质而导致后者发生凋亡。

1) 穿孔素(Perforin):在Ca2+参与下可以插入靶细胞膜内形成管状孔道最后导致细胞渗透压改变,水分子和Ca2+入胞、K+和蛋白大分子出胞,细胞死亡。

2) 丝氨酸蛋白酶:即颗粒酶类,由Tc释放并经穿孔素通道进入靶细胞内,通过激活靶细胞内的内切酶系统使后者DNA断裂,细胞发生凋亡。

3) Fas-FasL介导的凋亡:活化Tc可高表达FasL,在Tc同靶细胞结合时可释出FasL同靶细胞表面的Fas分子结合,进一步启动凋亡信号通路,导致靶细胞的凋亡。

二.CTL对细胞杀伤的特点

1.具有抗原特异性和MHC-1类分子的限制性。由于MHC-1类分子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所以其防御范围是广泛的。

2.直接接触。杀伤过程需要与靶细胞直接接触,不伤害其他细胞。

3.反复杀伤。

三.CD4Th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主要免疫效应功能(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

和表达的膜表面分子发挥):

活化巨噬细胞;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诱导活化B细胞产生抗体。

思考题

1 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是什么?

2 T细胞活化至少需要哪些信号刺激?

3 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免疫标记技术讲解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题名称:免疫标记技术 组员:朱恩鹏拉巴卓嘎 张燕培汪婷婷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胶体金及化学(或生物)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藉助于荧光显微镜、射线测量仪、酶标检测仪、和发光免疫测定仪等精密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镜检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可以在细胞、亚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上,对抗原抗体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或应用各种液相和固相免疫分析方法,对体液中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因此,免疫标记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精确性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远远超过一般免疫血清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建立的仪器分析的应用,免疫标记技术也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至今已成为一类检测微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免疫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在医学和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及临床检验中应用十分广泛。 根据试验中所用标记物的种类和检测方法不同,免疫标记技术分为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和发光免疫测定等。 第一节放射免疫技术 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是将同位素分析的高灵敏度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物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由于此项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可检测出毫微克(ng)至微微克(pg),甚至毫微微克(fg)的超微量物质,特异性强(可分辨结构类似的抗原)、重复性强、样品及试剂用量少、测定方法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等多个优点。因此,在医学及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和临床实验诊断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微量蛋白质、激素、小分子药物及肿瘤标志物等的分析与定量测定。 (一)放射免疫测定(RIA) 放射免疫测定(Radio immunoassay , RIA)是1959 年Yalow 和Berson 首先创建的经典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血清中胰岛素含量的测定。30 多年来,由于此项技术灵敏、特异、并已制成多种标准试剂盒,使用方便,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国外已成功地应用RIA检测的物质多达300余种,国内研究的被测物质也达百余种,试制的RIA试剂盒已有60余种,是测定各种微量物质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免疫放射测定(IRMA)

免疫概念解释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

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

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 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 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

免疫部分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如何理解免疫功能的“双刃剑”特点。 2.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3. 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第二章抗原 1.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2. 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3. 试述B细胞决定基和T细胞决定基与半抗原、TI抗原和TD抗原有何关系? 4. 何谓异嗜性抗原?举例说明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5. 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6. 论述TD-Ag与TI-Ag的区别。 7.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抗原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第三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 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3. 简述粘膜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种类。 4. 简述粘膜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特性。 5. 试述机体免疫器官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固有免疫细胞 1. 简述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2. 简述巨噬细胞表面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有关的主要膜分子? 3.简述NK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机制? 第五章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1.简述CD2分子的细胞分布,配体及其功能? 2. 简述CD28分子和CTLA-4分子的配体,细胞分布及其功能? 3.简述T淋巴细胞的亚群? 4. 简述Th1 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作用。 5. 简述CD4+T 细胞和CD8+T细胞的区别。 6. 叙述T细胞表面重要的分子有哪些及其功能? 7. 叙述T细胞功能。 第六章适应性免疫细胞——B淋巴细胞 1. 简述不同分类方法下的B细胞亚群。 2. 试述B2细胞的主要功能。 3.试比较B1细胞与B2细胞的主要特点。 4.试述B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第七章抗原提呈细胞 1.抗原是如何通过MHC 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抗原是如何通过MHCⅡ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3. 抗原提呈细胞分为哪两类?其成员都包括哪些? 4. 根据分布部位不同,树突状细胞可分为哪些种类? 5. DC的发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6. 作为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有哪些特点? 7. 简述抗原提呈途径有哪些? 8.比较两条主要抗原提呈途径的异同。 9.比较非成熟DC和成熟DC各自有何特点? 10. 列表比较三类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 11. 试述DC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

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 一、免疫标记法及其分类 1.荧光免疫法 原理是应用一对单克隆抗体的夹心法。底物用磷酸-4-甲基伞形酮,检测产物发出的荧光,荧光强度与Mb浓度呈正比,可在8min 内得出结果。结果以Mb每小时释放的速率表示(△Mb)表示。该法重复性好,线性范围宽,具有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 以双抗夹心法为例,首先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除去未结合抗体,然后加受检标本,使其中的蛋白抗原与固相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物,接着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使之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根据荧光强度,即可对蛋白抗原进行定量。 传统的荧光免疫法受本底荧光的干扰较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是以具有特长寿命的稀土金属如铕,作为标记物,加入正常液后激发测定,能有效去除短寿命本底荧光的干扰。

2.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是以过量的未标记抗原与放射性物质标记的抗原,竞争性地与抗体结合,形成有放射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无放射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有过剩的标记抗原与未标记的抗原。然后通过离心沉淀等方法,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抗原分离,分别测定其放射性强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即可对未标记的待测抗原进行定量。 RIA法测定血清蛋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准确定量到ng/ml 水平。但早期的方法操作麻烦,耗时长,且有放射性污染。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的应用,RIA的灵敏度又有了较大提高,且操作大为简化,并已有商品试剂盒供应,使用方便。 3.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有竞争法和夹心法两种。竞争法是基于标准或血清Mb 和微孑L板上包被的Mb竞争性地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的原理而建立,该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μg/L,线性范围达1 000ug/L。夹心ELISA 法与EI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2)。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操作简单,适用于多份标本的检测,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易于推广普及。但不适合急诊的快速检测。

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

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 一、单选题 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最重要的抗原是: A.Rh血型抗原 B.mH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HLA抗原 E.超抗原 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下列哪种排斥最严重? A.急性排斥 B.超急排斥 C.亚急性排斥 D.慢性排斥 E.以上均不是 3.一肾脏移植患者,术后一切正常,三个月后出现体温升高。肾移植一侧胀痛,尿量减少,病人可能是: A.迟发排斥反应 B.急性排斥反应 C.慢性排斥反应 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E.严重感染 4.用鼠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最主要的并发症是: A.GVHR B.H VGR C.I型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肿瘤 5.超急排斥主要由: A. ABO血型抗体或抗MHC-I类分子抗体引起 B. T h细胞和Tc引起 C. 移植物供血不足引起 D. 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 E. 增强抗体引起 6.肾移植时,HLA配型最为重要的是 A.HLA-DP、HLA-C B.HLA-DR、HLA-A、B C.HLA-DQ、HLA-C

D.HLA-A、B E.HLA-B、C 7.无血缘关系的同种器官移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主要原因是: A.移植物供血不足 B.移植物被细菌污染 C.MHC的不相匹配 D.受者免疫功能紊乱 E.受者体内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 8. GVHR主要见于: A.肾脏移植 B.心脏移植 C.骨髓移植 D.肺脏移植 E.脾脏移植 9.根据移植物来源,哪种肾移植存活率最高? A.同卵双胞胎供体肾 B.亲属供体肾 C.异种供体肾 D.父母亲的肾 E.同种供体肾 10.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骨髓中的: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基质细胞 D.造血干细胞 E.巨核干细胞 11 临床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 A.自体移植 B.同种同基因移植 C..同种异基因移植 D.异种移植 E.以上均不是 12.同种异体移植常发生下列哪种反应 A.超急性排斥 B.急性排斥 C.慢性排斥 D.GVHR

免疫学习题及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免疫名词解释1

免疫名词解释 1. 免疫: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所产生的一种在本质上属于生理性的反应。 2. 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执行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的功能系统。 3. 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4.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5. 固有性免疫应答: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遇病原体后首先并迅速起防卫作用,在感染早期执行防卫功能。 6. 适应性免疫应答: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对抗原应对的全过程。 7.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发生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8. 抗体(Ab):抗原刺激相应B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分泌的一种在体内、体外都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 9. Ig:免疫球蛋白,为具有抗体活动性或化学结构与机体相似的球蛋白。 10.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围的靶细胞。 11.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完全相同的同抗原体。 12. 独特性:同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 13. 抗原(Ag):指能与TCR/BCR结合,促使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结合,产生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14.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 15.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6. 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与抗原同时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17.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低级浓度即可激活机体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18. 构想表位:指序列上部连接的多肽或多糖,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 19. 顺序表位:指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的表位。 20.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 21.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 22. 交叉反应:抗原对具有相同的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考试答案 免疫部分

1、常见免疫细胞抗肿瘤作用 (一)T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机制 1、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 ⑴释放IL-2促进CTL增殖、激活NK细胞;⑵释放IL-4、IL-5促进B细胞活化、分化和抗体形成;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等发挥抗肿瘤作用。 2、CD8+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细胞毒T细胞) CTL是机体重要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可直接杀伤带有致敏抗原的肿瘤细胞。CTL杀伤肿瘤靶细胞的过程分为三阶段:⑴效靶细胞结合:CTL与肿瘤靶细胞结合,CTL的TCR和CD8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⑵致死性打击。⑶靶细胞裂解。(二)自然杀伤细胞(NK)的抗肿瘤作用 NK细胞不经致敏可直接杀伤敏感的肿瘤细胞。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主要机制: 1、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细胞溶解.。 2、通过配体诱导的受体介导的凋亡激活途经引起靶细胞的凋亡。 3、释放细胞因子(NK细胞细胞毒因子、NK细胞肿瘤坏死因子)杀伤靶细胞。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三)单核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最大特点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选择性,不损伤正常细胞。 1、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膜相互融合,溶酶体等直接进入靶细胞,致靶细胞溶解。 2、产生TNF-a:是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重要机制。 3、ADCC作用 4、分泌单核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如IL-1、IL-2、IFN-r等因子可剌激B细胞活化,增殖,促进抗体产生,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 (四)B细胞和抗体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1、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 )。 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 dependent cell--ediated cytotoxicity , ADCC ) 2、生物免疫调节剂特点应用 生物免疫调节制剂: 最常应用者有以下几种: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起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按细胞来源不同分为α、β和γ三型。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主要具有抗病毒作用,γ-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 集落刺激因子: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CSF能增进外周血粒细胞的形成。GM-CSF能提高骨髓系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白细胞介素类:是由各种白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白介素不但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参与其他细胞的调节,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临床应用以白介素2最为广泛。 转移因子:包括正常人白细胞转移因子和胎盘转移因子(胎盘肽)。具有获得供体样的特异和非特异细胞免疫功能,并能促进释放干扰素。后者能针对性调节和增强机体抗乙肝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传递特异性免疫,并诱导干扰素生成。 胸腺制剂:胸腺肽和胸腺素是从小牛或猪的胸腺中分离得到,胸腺五肽是合成得到。胸腺肽

各种免疫接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各种免疫接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1)免疫接种的方法免疫接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注射免疫法(皮下免疫、皮内免疫、筋肉接种、静脉接种)、经口免疫法、气雾免疫法、滴鼻、点眼等 1. 注射免疫 (1)皮下接种法皮下接种是最常用的免疫接种途径,凡是易溶解的无强烈刺激性菌苗、疫苗等均可作皮下注射。家畜应选择皮肤容易移动的部位,马、骡多在颈侧;牛在颈侧或肩胛后方的胸侧;猪在耳根或股内侧;犬、猫在颈侧或背部、股内侧;家禽:颈部、大腿内侧。优点:操作简单,吸收较皮内接种为快,免疫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需要逐只免疫,注射剂量大,有刺激性等 皮内接种法马:颈侧、眼睑部位。牛及羊:除颈侧外,可在尾根或肩胛中央部位。猪:耳根后。鸡:肉髯部位。目前兽医制品用作皮内接种的,仅有羊痘弱毒菌苗、猪瘟结晶紫疫苗等少数制品,其它均属于诊断液方面。一般使用专供皮内注射的注射器,也可使用lml注射器和相应的注射针头。 皮内接种的有点:是使用药液少,同样的疫苗皮内注射较之于皮下注射反应小。同时,真皮层的组织比较致密,神经末梢分布广泛,特别是猪的耳根皮内比其他部位容易保持清洁。同量药液皮内注射时所产生的免疫力较皮下注射为高。皮内接种的缺点是操作较难,技术含量高。

肌肉接种法马、牛、猪、羊:臀部和颈部两个部位。鸡:多在胸肌,在龙骨外侧胸部l/3处,以15号针头成30°,倾斜朝背部方向刺人胸肌,切忌垂直刺入胸肌,以免刺穿胸腔。在翅膀靠近肩部无毛处的翼下内侧肌肉注射比较确实。在腿部肌肉注射时,可抓住鸡脚,朝身体方向刺入外侧腿肌。 兽医生物制品,除猪瘟弱毒疫苗、牛肺疫弱毒疫苗、新城I系苗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接种血清采用肌肉接种外,其他生物制品一般都不应用此法进行接种。肌肉接种的优点是药液吸收快,操作方便。注射方法也较简便。其缺点是工作量大、需要逐只免疫,注射剂量大,有刺激性。同时臀部接种如部位不当,易引起跛行。 静脉接种法马、牛、羊:颈静脉,猪:耳静脉。鸡:翅静脉。兽医生物制品中的免疫血清,除了皮下或肌肉接种外,亦可采用静脉接种,特别在急于治疗传染病患畜时。疫苗、菌苗、诊断液一般不作静脉注射。静脉接种的优点:可使用大剂量,奏效快,可以及时抢救病畜。缺点:比较麻烦;如所应用的血清为异种动物者,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血清病)。 胸腔注射胸腔注射目前仅见猪喘气病弱毒疫苗的免疫,它能很快刺激胸部的免疫器官产生局部的免疫应答,直接保护被侵器官,但是免疫时需要保 定猪只,免疫刺激大,接种技术较高

免疫课本名词解释

自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 获得免疫: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形成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等作用。 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抗原刺激T细胞,T 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 细胞,通过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及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抗肿瘤、抗寄生虫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克隆选择:克隆选择学说,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是:①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②细胞受体和该细胞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半抗原+ 蛋白质→完全抗原 三.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是抗原物质中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五.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后的学科重点。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Ig:即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Fab:免疫球蛋白(Ig)的抗原结合片断(Fab)。相当于抗体分子的两个臂,由一个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结构域组成。 Fc:可结晶段,相当于Ig的CH2和CH3结构域,是Ig与效应分子或者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 (D)J rearrangement:(D)J重排重链基因两次重排中的第一次,D基因片段与Jh基因片段的重排连接,得到DJh基因片段。 补体活化途径:补体活化途径也称作补体系统。补体的各成分,为抗原抗体复合体以及其他成分,离子等相继会合连锁被活化,结果引起免疫细胞溶解和免疫溶血,也就是细胞和细菌、红血球等的溶解或免疫粘着等许多免疫生物学现象。 溶膜复合物:即补体的膜攻击单位,可使细胞膜穿孔受损。溶膜复合物的形成是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 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免疫习题2-免疫学-第七部分免疫应答与调节

第七部分免疫应答与调节(第13,14,15,16,17,18章) 一、选择题 1.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SRBC受体 D.丝裂原受体 E.MHC分子 2.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不包括 A.使B细胞增殖 B.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C.使记忆性B细胞库扩增 D.使Ig轻链V、J基因连接 E.使抗体产生类别转换 3.关于TDTH的正确描述是 A.不分泌淋巴因子 B.与其他CD4+细胞不能区分 C.其TCR与MHCⅠ类分子结合 D.比浆细胞寿命短 E.可引起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 4.IL-2受体存在于 A.活化的巨噬细胞表面 B.静止的Tc细胞表面 C.静止的巨噬细胞表面 D.活化的TH细胞表面 E.静止的TH细胞表面 5.B细胞作为APC,是因为 A.能形成大量IL-2受体 B.SmIg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 C.有一定的吞噬能力 D.其数量优于巨噬细胞 E.可表达MHCⅡ类分子 6.在抗原诱导的TH细胞活化过程中,下列哪些分子是必须的 A.TCR—CD3 B.TCR—CD3、MHC分子 C.TCR—CD3、MHC分子、CD4 D.TCR—CD3、MHC分子、CD4、CD28、B7 E. TCR—CD3、MHC分子、CD4、CD8、CD28 7.①MHC分子—TCR, ②MHC分子—Ag,③MHC分子—CD4,④TCR—Ag。构成三元体的成分哪些参与了分子间的识别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E.①+③+④ 8.①CD28—B7, ②MHC—Ag—TCR,③MHCⅡ—CD4,④SmIg—Ag。上述哪些分子组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A.①+③ B.① C.②+④ D.③ E.①+②+④

免疫学

1免疫: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楚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态、免疫监视。 3免疫防御:生理性-抗感染;病理性-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生理性-清除损伤/衰老细胞;病理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生理性-识别、清除突变细胞;病理性-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4免疫器官:中枢(初级)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腔上囊;外周(次级)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Max)、及黏膜相关组织。 5脾脏结构:分为白髓(淋巴细胞聚集处,副皮质区是T细胞集中区即胸腺依赖区;淋巴小结是B细胞聚集区为非胸腺依赖区)和红髓(分为脾索和血窦)。 6 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的淋巴细胞祖细胞一部分分化为T细胞的前体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后,被诱导并分化为成熟的淋巴细胞,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一部分淋巴细胞祖细胞分化为B细胞的前体细胞,在哺乳动物中前体细胞在骨髓内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APC):一类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使其活化的细胞。分类: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B细胞 7内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呈递不同: MHC-Ⅰ类:①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②降解抗原的酶结构:蛋白酶体③处理抗原的细胞:有核细胞④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内质网⑤提呈抗原:CD8+T细胞(主要为T 细胞) MHC-Ⅱ类:①抗原的来源:外源性抗原②降解抗原的酶结构:溶酶体③处理抗原的细胞:专职APC④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溶酶体⑤提呈抗原:CD4+T细胞(主要为Th细胞)MHC-Ⅱ类:抗原的加工处理途径 8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能与由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又称抗原性.. 小分子半抗原必须与载体结合才能发生免疫原性。 9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及微生物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如:肾小球肾炎,心肌炎,溃疡性结肠炎。 10超抗原:由细菌外抗原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极低浓度产生强免疫应答,使宿主20%T细胞活化。 11同种异型抗原:同属不同种个体存在的抗原。 12交叉反应: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对有相似或相同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 13 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需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D,TI性抗原免疫应答区别:是否需要辅助性细胞。 14自身抗原: 形成原因:①自身隐蔽抗原释放:机体未建立先天免疫耐受的自身物质,在解剖位置上与免疫系统相隔绝。如眼睛晶状体蛋白。②自身抗原被修饰:生物,化学,物理修饰。 ③机体有免疫耐受机制时期,引起免疫反应的条件,造成免疫性疾病的情况, 15非自身抗原:外来入侵机体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学部分答案

2.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体 3.因为共同抗原的存在,由甲乙两种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可分别与其自身表面的相应抗原表位结合,而且由甲菌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还能与乙菌表面的相同表位结合;同样,乙菌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亦可与甲菌表面的相同表位结合,但反应程度较弱,这种抗原、抗体反应即称为交叉反应 4抗原通常是由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的,由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由一个B淋巴细胞接受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称之为单克隆抗体 6.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有效增强免疫应答的强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7.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相应地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单克隆抗体混杂在一起就是多克隆抗体,机体内所产生的抗体就是多克隆抗体 8.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 9.发生了交叉反应与没有发生交叉反应的比值 10.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猝灭,荧光猝灭分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 12. 变应原又称超敏反应。是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13.指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利用抗原抗体结合专一性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14.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即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即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16.。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一类反映肿瘤存在的物质,其存在和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只需取患者的一滴血液,检测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就可以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 17.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所发生的反应 18. 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血清中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19.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称为放射性比度 20、ELISPOT通过显色反应,在细胞分泌这种可溶性蛋白的相应位置上显现清晰可辨的斑点,可直接在显微镜下人工计数斑点或通过ELISPOT分析系统对斑点进行计数,1个斑点代表1个活性细胞,从而计算出分泌该蛋白或者细胞因子的细胞的频率。

移植免疫考试题

移植免疫考试题

————————————————————————————————作者:————————————————————————————————日期:

第三十四章移植免疫学及检验 Chapter 34 Transplantation Immunity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移植免疫的有关概念、预防及减轻移植排斥反应的措施;熟悉: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类型;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 二、教学内容 1。按供者和受者间关系分类,按移植物来源的移植分类。 2。移植排斥反应:移植抗原,排斥反应的类型。 3。预防排斥反应的免疫措施:移植物预处理,组织配型,交叉配型,免疫抑制,免疫耐受。 4.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供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监测,非供者特异性免疫学指标的监测。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和供受者间高度相关的指标是 A.年龄差距 B.ABO血型配合程度 C.血缘关系; D.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合程度 E.组织特异性抗原配合程度 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哪种排斥最严重? A.急性排斥 B.超急排斥 C.亚急性排斥 D.慢性排斥 E.以上均不是 3.超急排斥主要的排斥因素 A.移植物供血不足 B.中性粒细胞浸润 C.ABO血型抗体 D.T DTH细胞 E.抗体增强 4.临床PRA值高的肾移植易产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作为可否移植界线的PRA值为 A.10% B.20% C.30%~40% D.50% E.80% 5.在临床开展最多、效果最好的器官移植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脾脏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6.临床对组织配型要求最为严格的器官移植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7.临床上进行的器官移植主要是 A. 细胞移植 B. 自体移植 C. 同种同基因移植 D. 异种移植 E. 同种异基因移植 8.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主要见于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9.通过激活补体参与移植排斥的主要抗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0.移植排斥反应主要介导的细胞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NK细胞 E.粒细胞 11.异种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 A.超急性排斥反应 B.细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Ⅰ型超敏反应 E.迟发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12.肾移植组织配型中,HLA- 位点的相容性对移植后果影响最大。

免疫检测的基础知识

免疫检测的基础知识 ELISA是一种免疫测定。免疫测定(immunoassay,IA)是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 标本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性物质。 1.1抗原 抗原是能在机体中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 生抗体和引起细胞免疫。在免疫测定中,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能在机体中 引起抗体产生的抗原多为分子量大于5000的蛋白质,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甲胎蛋白(AFP)等。小分子化合物在与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能引起机体 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称为半抗原(hapten)。例如某些激素、药物等。抗原的反应性取 决于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称为表位(epitope)。一个抗原分子可 带有不同的决定簇,例如中可带有等决定簇。 1.2抗体 1.2.1抗体的结构 抗体是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分五类,即IgG、 IgA、IgM、IgD和IgE。与免疫测定有关的Ig主要为IgG和IgM。Ig由两个轻链(L)和两个 重链(H)的单体组成。Ig的轻链是相同的,有κ(kappa)和λ(Lambda)两种型别。 五类Ig的重链结构不同,这决定了它们的抗原性也不同。IgG和IgM的重链分别称为γ (gamma)链和μ(mu)链。IgG的结构见图。

①木瓜酶裂解部位 ②胃蛋白酶裂解部位 重链和轻链的N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因各种抗体而异,称为可变区,分别用 VH和VL表示。两者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 部位,只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匹配,发生 特异性结合(见图),是抗体专一性结合 抗原的结构基础。 IgG可被木瓜蛋白酶分解为三个区段,其中两个相同的区段称抗原结合片段(Fab)。每个Fab都保存结合抗原的能力,但只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是单价的, 与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或沉淀。另一区段称Fc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IgG 特有 的抗原性。 IgG可被胃蛋白酶分解为两个片段,一个Fab双体,称F(ab')2,能和两个相 同的抗原结合;另一片段类似Fc,随后被分解成小分子多肽,无生物活性。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含10个重链和10个轻链,具有10个抗原结合 价,由于空间位置的影响,只表现为五个抗原结合价。IgM分子量约为900000,IgG 分子量约为150000。 机体被微生物感染后,先产生IgM抗体,然后产生IgG抗体。经过一段时间,IgM 抗体量逐渐减少而消失,而IgG抗体可长期存在,在疾病痊愈后可持续数年之久。

名词解释免疫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和“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 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2.Ag: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3.Ab: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 球蛋白。 4.细胞免疫应答:指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 应T细胞,由效应T细胞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 5.APC:抗原提呈细胞,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 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6.Ⅰ型超敏反应:指IgE介导,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等合成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 起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7.人工主动免疫:人工给机体接种Ag性生物制品(如疫苗、类毒素等),诱导免疫系统 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而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8.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直接输入含有特异性Ab的免疫血清或CK等制剂,使机体获得 特异性免疫的方法。 9.消毒: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10.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细菌芽胞的方法。 11.毒血症: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或裂解后才释放 出来,对机体具有多种毒性作用。 1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地到达适宜部位后 繁殖致病,称为菌血症。 1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 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14.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基因组仅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5.HBsAg:HBV表面抗原,存在于HBV外衣壳上,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其相应抗体 具有中和作用,故HBsAg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16.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于胞浆内形成的圆形 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可辅助诊断狂犬病。 问答题

免疫名解(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 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 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 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 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 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 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 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9.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 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0.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 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 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12.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13.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 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4.J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一条多肽链。J 链可以连接Ig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15.分泌片(secretory piece):又称分泌成分,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