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演变及趋势

商业模式的演变及趋势
商业模式的演变及趋势

商业模式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21世纪以来,“商业模式”这个词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商业术语,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也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所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本文主要阐述了商业模式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影响商业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基础上分析了在互联网大时代下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

关键字:商业模式;要素;演变过程;互联网

1 商业模式的概念及要素

1.1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是缘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界及实践界普遍接受和应用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却并不存在一个让大家普遍认同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如何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增值活动来盈利,企业不再仅仅将顾客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而是将顾客作为企业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学界虽然并未对商业模式定义做出一致性的界定,但学者们澄清了一些商业模式的理解偏差:(1)商业模式并非从供应商一企业一顾客的线性价值创造机制;(2)商业模式既不同于产品市场战略(即不同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中差异化、成本领先的战略定位,也不同于公司战略,即描述和指导企业如何在商业领域中变得更有活力;(3)商业模式不能缩减为“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如激励机制、控制机制、活动系统以及核心企业等概念来加以替代。商业模式往往因注重“顾客需求”而用来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较少将关注的视角转移到战略上来。总而言之,商业模式既非价值主张,也非收益模式或关系网络,而是对上述要素的整合和一体化。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在本文中将商业模式界定为“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利用自身独特的战略、网络、技术等核心资源,为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逻辑架构”。该定义具有以下内涵:首先,商业模式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这区别于经济学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单纯目标,商业模式不仅要考虑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还需要实现与之有各种关联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显然己经将顾客纳入价值的共同创造体系之中,而不仅仅将其视为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其次,商业模式的最终构架需要依赖企业自身己拥有的核心资源,如己有的销售渠道、企业网络以及核心技术特征。最后,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和运行一般针对的是特定的市场或行业环境,故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针对性和定位。

1.2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1.2.1定位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赢得胜利,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定位就是企业应该做什么,它决定了企业应该提供什么特征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客户的价值。定位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商业模式体系中其他有机部分的起点。

关于定位已有大量的文献和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应属波特、特劳特和科特勒分别对定位的不同理解。在波特的战略理论体系中,十分强调定位的重要性,关于竞争战略的低成本和差异化本身就是企业对于未来发展态势的刻画。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没有取舍,就没有选择的必要,也就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20世纪90年代,波特曾经批评日本企业普遍缺乏战略,实际上是指日本企业过分关注运营效益的提升,尤其是达到生产率边界后仍然忽视企业的方向选择,大量企业的战略趋同。所以,在波特的战略体系中,定位实际上就是企业选择应该做什么,这个定位在内涵是关注企业在公司层面如何发展。

相对波特对于定位即战略选择的理解,特劳特关于“定位”的概念则聚集在企业具体的产品服务层面。特劳特在具体产品营销方面强调利用社会消费心理学塑造获得消费者心理认同的独特产品定位,利用消费者已有的观念构筑差异化的产品形象,也就是如何在目标受众的头脑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方法。

我们认为,定位是在战略层面和执行层面建立更直接和具体的联系,即企业的定位直接体现在商业模式所需要实现的顾客价值上,强调的是商业模式构建的目的。企业对于自身的定位直接影响(而非决定)到企业需要构筑何种“物种”的商业模式。与战略中的定位略微有些差异的是战略中的定位将决定战略的成败,而商业模式中的定位更多地作为整个商业模式的一个支撑点,因为同样的定位可以有不一样的商业模式,同样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实现不一样的定位。此外,商业模式中的定位更多地可以用来帮助理解企业的状态,这个状态包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什么样的市场、深入行业价值链的哪些环节、选择哪些经营活动、与哪些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怎么分配利益等。在商业模式的定位中,选择不做什么与选择做什么同样重要,同时,这也关系到企业如何构建业务系统、确定盈利模式、分布资源能力、设计现金流结构等商业模式体系中的其他部分。

1.2.2 业务系统

业务系统是指企业达成定位所需要的业务环节、各合作伙伴扮演的角色以及利益相关者合作与交易的方式和内容。我们可以从行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以及合作伙伴的角色两个层面来理解业务系统的构造。

业务系统是商业模式的核心。高效运营的业务系统不仅仅是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本身。一个高效的业务系统需要根据企业的定位识别相关的活动并将其整合为一个系统,然后再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分配利益相关者的角色,确定与企业相关价值链活动的关系和结构,围绕企业定位所建立起来的这样一个内外部各方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的业务系统将形成一个价值网络,该价值网络明确了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影响企业通过商业模式而获得价值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1.2.3关键资源能力

业务系统决定了企业所要进行的活动,而要完成这些活动,企业需要掌握和使用一整套复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技术和能力,我们称之为“关键资源和能力”。

关键资源和能力是让业务系统运转所需要的重要的资源和能力。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构建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明确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需的资源能力,如何才能获取和建立这些资源和能力。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构建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了解企业所需要的重要的资源能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如何才能获取和建立这些资源和能力。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是同等珍贵,也不是每一种资源和能力都是企业所需要的,只有和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相契合、能互相强化的资源能力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1.2.4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指企业如何获得收入、分配成本、赚取利润。盈利模式是在给定业务系统中各价值链所有权和价值链结构已确定的前提下,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格局中企业利益的表现。良好的盈利模式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更能为企业编制一张稳定共赢的价值网。

一个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收益和成本分配机制。例如,同样是新闻媒体,电视台与报纸对于客户的收费方式就不完全一样。电视台的收入主要是向广告客户收取的广告费、赞助费等,而报纸则除了向广告客户收费外,还可以从读者客户中收取报纸费用。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往往可以产生多种收入来源,传统的盈利往往是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就针对这种产品和服务向客户收费,现代企业的盈利模式则变化极大,经常出现的盈利模式是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收费并且是永远不收费,吸引来的顾客产生的价值则由其他利益相关者支付。例

如,客户使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不需支付费用,但被搜索到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却需要支付费用。同样的业务系统的盈利模式也可能不一样,例如网络游戏就有收费、免费和向玩家付费三种方式。

1.2.5自由现金流结构

自由现金流结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收入扣除现金投资后的状况,其贴现值反映了采用该商业模式的企业的投资价值。不同的现金流结构反映企业在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体现企业商业模式的不同特征,并影响企业成长速度的快慢,决定企业投资价值的高低、企业投资价值递增速度以及受资本市场青睐程度。

1.2.6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即企业的投资价值,是企业预期未来可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

如果说定位是商业模式的起点,那么企业的投资价值就是商业模式的归宿,是评判商业模式优劣的标准。企业的投资价值由其成长空间、成长能力、成长效率和成长速度决定。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即投入产生效率高、效果好,包括投资少、运营成本低、收入的持续成长能力强。

商业模式的这六个要素是互相作用、互相决定的:相同的企业定位可以通过不一样的业务系统实现;同样的业务系统也可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能力、不同的盈利模式和不一样的现金流结构。例如,业务系统相同的家电企业,有些企业可能擅长制造,有些可能擅长研发,有些则可能更擅长渠道建设;同样是门户网站,有些是收费的,而有些则不直接收费,等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只要有一个要素不同,就意味着不同的商业模式。一个能对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有贡献的商业模式需要企业家反复推敲、实验、调整和实践这六个方面才能产生。

2 影响商业模式发展的因素

2.1外部经营环境发生激烈变化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以及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外部环境(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环境)的瞬息万变,不断冲击企业原有的经营假设和条件,给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无论进行怎么样的改善,都将必然被更适合市场新环境的先进商业模式所取代。企业只有顺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2. 2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消费市场日益全球化趋势,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收入不断增加,当前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更强调个性化消费、体验式消费,更注重消费的乐趣而不是商品本身,更侧重精神产品的消费,等等,这种种的变化使得消费者变的越来越挑剔。面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延伸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必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变化。这样,市场必然会呼吁企业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产生一系列高效的、灵活的、新型的商业模式,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2. 3商业模式的趋同化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对成功商业模式的模仿带来趋同化,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因此,没有商业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始终会是企业所关注的焦点。企业经营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获取利润,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应以顾客为中心,来调整、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以合作共赢的观念来建立各种联系,不断地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思考,采用合适的创新途径来调整商业模式,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3 商业模式的演变

3.1 店铺模式

一般地说,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要比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商业模式更复杂。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Shopkeeper Model)”,具体点说,就是在具有潜在消费者群的地方开设店铺并展示其产品或服务。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和服务。它还提供了有关公司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与(公司)战略一起,主导了公司的主要决策。商业模式还描述了公司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

3.2“饵与钩”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模式也变得越来越精巧。“饵与钩(Bait and Hook)”模式——也称为“剃刀与刀片”(Razor and Blades)模式,或是“搭售”(Tied Products)模式——出现在二十世纪早期年代。在这种模式里,基本产品的出售价格极低,通常处于亏损状态;而与之相关的消耗品或是服务的价格则十分昂贵。比如说,剃须刀(饵)和刀片(钩),手机(饵)和通话时间(钩),打印机(饵)和墨盒(钩),相机(饵)和照片(钩),等等。这个模式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变形:软件开发者们免费发放他们的文本阅读器,但是对其文本编辑器的定价却高达几百美金。

3.3 硬件+软件模式

苹果以其独到的iPod + iTunes商业模式创新,将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进行结合,以软件使用增加用户对硬件使用的粘性,并以独到的iOS系统在手机端承载这些软件,此时消费者在硬件升级时不得不考虑软件使用习惯的因素。

3.4 其他模式

在50年代,新的商业模式是由麦当劳(McDonald’s)和丰田汽车(Toyota)创造的;60年代的创新者则是沃尔玛(Wal-Mart)和混合式超市(Hypermarkets,指超市和仓储式销售合二为一的超级商场);到了70年代,新的商业模式则出现在FedEx快递和Toys R US玩具商店的经营里;80年代是Blockbuster,Home Depot,Intel和Dell;90年代则是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Netflix,eBay,Amazon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模式则是许多dot -com的一个严重问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商业模式也有了多样化趋势,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由于新兴商业模式太多故不一一列举。

4 互联网时代下商业模式的发展

随着工业经济时代演进到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互联网的不确定性下,以往的商业模式被颠覆,传统意义上可依托的壁垒被打破,任何的经验主义都显得苍白无力。黑莓、诺基亚、东芝、摩托罗拉等多家国外著名传统电子厂商被兼并、倒闭的消息接踵而至,而苹果公司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中国的小米公司成立4年市值已超百亿美元。无数例子说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需要让消费者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让厂商与消费者连接,厂商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这样才能够既享有来自厂商供应面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好处,又享有来自消费者需求面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好处。如果说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闭,那么,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是在充满不确定性且边界模糊的互联网下,通过供需双方形成社群平台,以实现其隔离机制来维护组织稳定和实现连接红利的模式群。

互联网的特质驱动了新商业模式的发展。①互联网带来了厂商组织环境的模糊与“混沌”,使厂商的经营处于一种边界模糊、难分内外的环境中。正如管理学家Tom J. Peters

认为:“混沌将导致一场革命—一场必要的革命,向我们自以为熟知的关于管理的一切知识提出挑战”。互联网的模糊让传统的产业分工、以往成功的商业模式变得毫无意义。②由于互联网时代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厂商的商业模式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不固定性,厂商已经没有坚固的堡垒可以依托和支撑,只能求新求变,一切成功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都很难持续。

③互联网推动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这不仅相对于中心化媒体,甚至与早期的门户和搜索互联网时代相比,如今的互联网已经从少数人建设或机器组织内容然后大众分享转变为共建共享。自媒体使得互联网的中心原子化,信息发生自传播。微信、人人、微博等更加适合大众参与的服务出现,信息由大众产生、大众参与、大众共有,使得互联网内容的来源更多元化。④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具有极强的不可复制性,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商业模式。

与之相伴的是,工业经济时代商业模式中很多重要的元素在互联网模式下逐渐消亡。商业模式包含了价值创造的逻辑和商业资源的有效协调,由于互联网时代下价值创造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商业资源的流向也无法避免地发生改变。分销渠道曾经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渠道为王”是工业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主旋律,借助他人的渠道或分销商体系进行销售和配送,是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完成价值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基本工具。但是,互联网时代出现“脱媒”以后,供需双方可在没有渠道的帮助下进行互动,比如020,通过线下(Offline)的体验然后进行线上(Online)的购买,根本不需要中间环节,直接在供需双方间促成交易行为的实现。分销渠道曾经作为商业模式的重要元素,无法起到创造价值和协调资源的作用,自然被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所抛弃。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逻辑下的新元素正在逐渐形成。互联网的世界是通透的,无法通过地理的距离形成区域市场,也无法对厂商进行人为区隔,加之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通常一个商业模式只能存活一个厂商,很少有完全相同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密切,知识溢出范围增大,知识生产难度下降。促使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商业模式的更替速度加快。但是,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背后存在共同的逻辑,即以社群为中心的平台模式或称为社群逻辑下的平台模式,简称社群平台。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有着自身独特的关键要素。

互联网思维对于商业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经济运行核心已经从计划经济的政府和市场经济的厂商转向互联网经济下的顾客。本文认为,随着社群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价值载体的发展上传统的供应端与消费端会得到极大的融合,供应端将成为两端沟通的平台提供商,而产品的设计乃至生产将由供应端与消费端共同决定。

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厂商面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价值创造的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租金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而背后的原因有三:①过去供方的单向输出流动被供需双方的双向交换流动替代;②社群替代以前的技术和渠道成为了异质性资源;③提升价值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以前增强产品的使用价值变成了强化对产品使用价值的感知,强调顾客体验,并且衍生出了新的租金—连接红利。而在这次变革中,经济增长的方式也从斯密增长转变成了熊彼特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敬伟,王迎军.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辨析--兼论商业模式研究的意义[J].外经济与管理.2011(33).

[2]原磊.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经济管理.2009(03).

[3]陈翔.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 东南大学 2005.

[4]战略突围:商业模式发展新趋势[J].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0(09).

[5]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6] 张瑶.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创新模式[J]. 财经界(学术版). 2014(06).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 —— —以长春市为例 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RESEARCH O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SPATIAL STRUCTURE FORM EVOLVEMENT —— —A Case Study of Changchun LIU Yan-jun,LI Cheng-gu,XU Yi-wei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The"city-region"system theory considers that,with the ris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level,cit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core spatial support of modern regional economic element and indsuatrial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ity is restricted by urban economic function,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city land structure and spatial form.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angle of supply factor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the upgrading and chang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pends on urbanization spatial support such as expanding urban spatial form,developing new urban areas and so on,which make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volvment of urban spatial form produce interaction mechanism.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旅游市场的需求与实实在在的高速增长的消费,已经不断冲破着旅游文化相关各界已有的行政藩篱,以市场为中心形成一个产业的构型。 从为了接待而形成的事业单位――风景区,到为了保护而形成的事业单位――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再到为城市配套及教育等等而形成的事业单位――城市公园、开发绿地、博物馆、收藏馆、文化馆等等;由政府推动发展了一个极大的旅游观光休闲基础。 但是,作为市场化的产业来看,旅游仍然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缺乏最基本法律基础的产业! 旅游产业的结构,具有极为复杂的综合性,并处于不断打破行政制约,建立良性支撑的过程之中。 一、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1、法律基石不牢、政策不配套――旅游资源资本化的障碍 市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旅游资源资本化的障碍。 这也是我们企业在境外上市的障碍,是旅游企业与民营资金合作的障碍。 民营资金将成为我们旅游开发的主流。国家不可能投资去开发旅游产品,那么在这种形式下,资源又被认为是国家保护的资源,在国家体制与法律基础上存在着的这个重大缺陷,已经成为了这个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障碍。 这个问题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但随着WTO和国内政企之间的改革发展,这个问题已被提到了很尖锐的前台,建设部最近正在修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条例,准备出一个关于特许经营权的相关办法,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我个人认为,旅游资源,首先属于土地资源,没有土地也就没有生命,也就不可能有旅游资源,(当然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另一类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附着于土地之上的一种资源形态,它应该属于国土资源部统一进行管理,才符合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规范,现在关于国有资源中形成了土地的租赁、土地使用权,其它的矿藏有开采权,那么旅游资源除了它本身的土地价格之外,当土地不能进行建设性开发的时候,其上的旅游资源以什么方式出现,那么以旅游经营权或者旅游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出现完全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旦标准化,形成法律法规,比如五十年特许经营权这种概念,就象采矿权一样,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可能变成这样一个模式,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就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说旅游资源是无价之宝,但无价之宝也是有价值的,有价资源的价值评估而并非旅游资源的生态评估,是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估、投资价值的评估,只有对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有了评估并有了准确的价格结构,那么进一步延伸的才是资本化,资源有价才可以进入资本,它资本化以后,它才可以成为一个公司的投资、可以成为股权、它也可以和其它的现金投资结合形成资本结构上的安排,那么现在这个问题未解决之前,特别是对于国家保护性的资源而言,已经成为旅游开发中间的重要障碍,这条线也已使得我们仔细地去研究如何去解决它。 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旅游资源的价格无法评估,不允许评估,没有法律前提。 2、畸形投资行为与投资心态 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与投资商签订的联合开发协议,特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存在一个没有法律依据,合同违法的问题。 按风景名胜区现有的规定,资源是不允许出让的,所以任何投资商签定了这个合同以后,都面临着随时有可能被撵出局的危险,因为毕竟没有真实的法律依据。投资商在这样一个法律前提下,它投资的行为作为一个非纯国有的行为,特别是只要是非本地政府的投资的行为,就都会面临无法克服的障碍。 旅游投资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投资非常大、收益期比较长,收回投资的速度比较慢,前期投资成本很高,如果又在一个缺少法律依托的环境下进行投资,投资商的投资风险性就会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如何设计商业模式? 没有什么比战略和商业模式更重要,也更容易被误读的商业概念了。商业模式指的是 企业运营的逻辑,也就是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运作,并为股东创造和获取价值。战略指 的是通过规划为企业设定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定位,包括一系列差异化的行动。两个概念 相互关联,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商业模式和战略都与市场竞争和企业资源相关,但各有侧 重点。 对商业模式的经典定义来自于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的经典文章《如何重塑 商业模式?》一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认为,商业模式包括四 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其中最 重要的是创造价值。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对其他部分和整体产生影响。 对战略的经典定义则来自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经典之作《战略是什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 的价值组合。战略定位有三个原点:基于种类的定位;基于需求的定位;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 厘清了概念的差异之后,再来谈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就更清楚了。好的商业模式具有某 些共同特点:与企业目标和资源一致、能够自我强化战略定位、能为企业带来活力。最重 要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具有自我强化能力的良性循环,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 优势和战略定位。这是商业模式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因此,要设计商业模式,必须要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以及市场竞争的现实。企业通 过商业模式开展竞争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强化自身的良性循环。比如空客公司研发出空客380来挑战波音747的垄断地位。二是削弱竞争对手的良性循环。比如微软预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来遏制了Linux。三是变竞争为互补。比如在线博彩交易所允许彩民匿 名相互下注。 当商业模式过时时,如何更新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麦格拉思在《商业模式 过时怎么办》中建议,要寻找那些能创造客户黏性、忠诚度和进入壁垒的商业模式,而忽 视那些向顾客兜售完产品之后就万事大吉的商业模式。企业要在稳定现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向多个方向发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清晰了,企业可能要面临的是巨大的不 确定性。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商业模式的演变及趋势

商业模式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21世纪以来,“商业模式”这个词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商业术语,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也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正如着名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所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本文主要阐述了商业模式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影响商业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基础上分析了在互联网大时代下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 关键字:商业模式;要素;演变过程;互联网 1 商业模式的概念及要素 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是缘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界及实 践界普遍接受和应用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却并不存在一个让大家普遍认同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如何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增值活动来盈 利,企业不再仅仅将顾客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而是将顾客作为企业价 值的共同创造者。学界虽然并未对商业模式定义做出一致性的界定,但学者们澄 清了一些商业模式的理解偏差:(1)商业模式并非从供应商一企业一顾客的线性价 值创造机制;(2)商业模式既不同于产品市场战略(即不同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中差 异化、成本领先的战略定位,也不同于公司战略,即描述和指导企业如何在商业 领域中变得更有活力;(3)商业模式不能缩减为“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如激励机 制、控制机制、活动系统以及核心企业等概念来加以替代。商业模式往往因注重 “顾客需求”而用来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较少将关注的视角转移到战 略上来。总而言之,商业模式既非价值主张,也非收益模式或关系网络,而是对 上述要素的整合和一体化。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在本文中将商业模式界定为“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产业经济学论文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系别商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xxx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王刚 201x年10 月04日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摘要 产业结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河北省经济不断发展,但在全国范围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其也在不断的优化升级,但速度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GDP总量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近95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迅速,第二产业稳中求进,第三产业增长缓慢。 河北省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整体竞争力低。河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是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规模不等于质量,因此第二产业须优化提升。稳定农业,做强工业,壮大服务业成为河北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河北省,三次产业

目录 1产业结构的概念 (4)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4) 3 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4)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4) 3.2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变 (5) 3.3 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8) 3.4 河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9) 4河北省城市发展趋势 (10) 致谢 (12) 参考资料 (13)

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全民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一般通过两类指标来反映:一类是反映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配置状况和变化的指标,如三次产业就业及投资比重等;另一类则是反映各产业部门产出和效益的指标,如产业GDP及利润比重等。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国民收入的主要生产产业由第一次产业转变为第二、第三次产业。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第一次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相应的有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业人口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产业结构也会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结构转变;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后,就业人口又会大量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增大,产业结构则会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结构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主要由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引起三次产业地位变动的趋势。 3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 3.1 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商业模式全史:纵观商业模式发展的百年历史.

商业模式全史 目录 序章围绕“钱”的五种新型商业模式 (2) 第一章商业模式究竟为何物? (3) 第二章近代商业模式的创生期(1673-1969) (6) 第三章近代商业模式的变革期(1970-1990) (8) 第四章20世纪末,速度与IT产业引领的创造期(1991-2001) (10) 第五章“巨无霸”的战争与“小个子”的崛起(2002-2014) (12) 第六章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16) 补章日本向世界发起的挑战 (18)

序章围绕“钱”的五种新型商业模式 归根结底,商业就是:把采购来或生产出的价值提供给他人,以换取同等的价值。这些要素的组合就是商业模式。凡是有实力的企业无不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 实践是先行者,理论是追随者。 “巨匠们的午后”序:美第奇家族的创始人乔凡尼和Square的联合创始人多西 美第奇家族创建的国际“汇兑.结算”体系以及对梵蒂冈公款的巧妙运用 (1)通过分散网点和信息网络构建起来的国际“汇兑.结算”体系 (2)化敌为友——美第奇把严禁利息的梵蒂冈也变成了合作伙伴 托马斯.库克和美国运通公司开发的旅行支票以及由此实现的个人国际结汇 运通老板的一声令下,世间有了“旅行支票”。 由美国银行的VISA卡构建起来的社会基础设施 无论何时何地何物,皆可赊购的信用卡 网络、密码和eBay:PayPal把陌生人连接在了一起 (1)公开键密码,赋予网络的新安全 (2)PayPal成功打破了个人结算的壁垒——“信用”和“小额结算” 现场支付的新方式:扩大卖方,改变买方的Square革命 (1)现场支付革命 (2)Square真的有竞争优势吗? (3)协同发展的三大企业vs 单枪匹马的Coiney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理论研究篇: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 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城市 增 长 极理 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式扩展 理 论 空想社会主义等早期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 恩温的卫星城理论 柯布西埃的明天城市理论 沙里宁的有机疏 散理论 索里亚· 玛塔的线形城市理 论 (同心圆理论 圈层理论 扇形理论 多核心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 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结构分析篇: 大连城市概况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位条件 口岸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是先决条件 经济地理使其变为可能 政治经济引领为...注入了催化剂 产业结构调整是内在动力 城市地价及极差地租是基本动因 技术进步是推动力 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动力源泉 超强中心与相对落后区域并存,城市发育不健全 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建设 城乡经济分割,乡村相对处于劣势 土地市场不完善,制约土地集聚效应的发挥 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各功能区布局分散混杂 交通道路系统不完善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 工业经济增长中城市 中心城市与所辖县市差异显著 众多小城镇均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 特殊影响因素 长兴岛临港新城的开发 港口的建设与发展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连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影响未来大连城市空间结构 大连未来城市空间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与可持续空间结构构建

2009年9月Sep .2009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 AL OF T I ANJI N UNI VERS I TY (S OCI AL SC I ENCES)第11卷第5期 Vo.l 11 No .5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与可持续空间结构构建 袁大昌,何邕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在简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原理。从产业结构转型对空间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可持续空间结构的主要途径:坚持在动态发展的框架下构建城市空间结构,选择与产业结构转型趋势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利用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最后,以深圳市为例,论证了产业结构转型与可持续空间结构构建的关系。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空间结构;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9(2009)0520411204 收稿日期:2009204214. 作者简介:袁大昌(1965) ),男,硕士,副教授.通讯作者:袁大昌,pub0606@vi p.si n a .co m .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等相似,均属于城市结构的内容,指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 [1]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具有密切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经典教材5城市规划原理6将二者关系表述为:/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它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城市功能演变在先,城市结构变化在后,城市结构必须适应城市功能,否则将引发城市问题0 [2] 。据此可以认为,可持续的城市空 间结构至少应该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动态适应城市功能变化对空间的要求。但城市空间结构不是被动适应城市功能变化,合理的空间结构可以为城市功能持续演进提供载体。 城市是多元功能的复合体,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则是多种功能共同推动的结果。5城市规划原理6将这些功能概括为两类: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前者指的是为满足本市以外的需要而服务的要素,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后者指的是为满足本市居民服务的要素,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种分类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中的城市发展需求模型,即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这些需求将促使城市基础产业部门建立和发展,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着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3] 。在 此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演化,城市的发展就 是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结构演化相互作用过程 中实现的。从这一点来看,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构建首先必须与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相适应。下文将具体探讨基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可持续空间结构构建。 一、产业结构转型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 原理 11产业结构转型改变城市基本功能 /转型0(Transiti o n )一词在社会经济领域已广为使用,泛指某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组合关系发生空间排列方式上的变化,从而使事物原 有的相对稳定的存在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4] 。产业结构转型则是指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类型的根本更替,一般情况下是从较低层次发展阶段到较高层次发展阶段的转变过程。以社会发展阶段为序,产业结构转型一般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再向多元结构演变。由于城市基本功能主要由城市主导产业决定,因此,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过程相对应,城市基本功能也将经历单一工业门类主导y 多种工业门类与生产性服务业主导y 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等多种功能共同主导的转变过程,总的趋势是由生产向生活、单一向多元转变,由此将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2.城市基本功能变更通过市场竞争引起城市空间结构改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始终受到无意识的自然生长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 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 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 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 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 考;3 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 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 利用网络技术提 高规划设计水平。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 市的过度蔓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出现了新城市主义—和地区主义思潮, 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 来了新的契机。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于 2002 年 2 月 12 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 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 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 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 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最 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 如连线城市、 电子时代城市、 信息城市、知识城市—、智能城市[9];虚拟城市 1[10]、远程城市[11]、信 息化城市[3]、比特之城[6]、网络城市[12]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13],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 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国内目前缺乏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大多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研 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14-17],还没有关于网络对城市空间系统的、 定量化和实证式研究的文章发表。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学者对于网络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滞后 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成果不具有时效性。 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短,很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并且西方国家与我国 的城市功能结构不同,有些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 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 行了探讨。 1.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 居住、 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