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终极版)

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

【第1课】

1.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及意义?

答: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意义: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

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分裂

割据埋下了隐患。

2.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继续分封。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宗法制的目的、特点及作用?

答: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答: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二者互为表里。

【第2课】

1.皇帝制度的特征?

答: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下“三公”的职能?

答: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答: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答: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

1.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①推行“郡国并存”;②颁布“推恩令”。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①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派文官,设通判。

③财政上: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答: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职能?

答:①中书省:决策②门下省:审议③尚书省:执行

5.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作用:①分散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②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6.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答: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②参知政事:行政权

③枢密使:军权④三司使:财权。

7.汉朝、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答:①汉朝:察举制②魏晋:九品中正制③隋唐:科举制。

8.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答: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答:①明太祖:废宰相②明成祖:设内阁。

2.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答:①康熙:设南书房②雍正:设军机处。

3.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

答:职能:接受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作用:使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5课】

1.雅典三位执政官的改革内容?

答:梭伦:①按财产多寡,将公民分成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

克利斯提尼: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伯利克里: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扩大公民大会及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④向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及“观剧津贴”。

2.三位执政官的改革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1)梭伦改革(奠基):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顶峰):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了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希腊城邦的特征?

答: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实质?

答: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

实质: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第6课】

1.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答: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2.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答: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对于当时)?

答:①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4.罗马法的历史影响(对于后世)?

答: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7课】

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答:①17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②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通过什么文献确立了什么政体?

答:文献:《权利法案》

政体:君主立宪制政体。

3.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答: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作用:①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4.责任制内阁的职能和作用?

答:职能:决定国家政策,掌握行政权。

作用: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的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第8课】

1.美国通过什么文献确立了什么政体?

答:文献:1787年宪法(通称《美国联邦宪法》)

政体:民主共和制政体。

2.“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原则?

答:内容:①国会掌握立法权。②总统掌握行政权。③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原则:分权与制衡。

3.“1787年宪法”的历史影响?

答:进步性: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将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相结合,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

制度的建立树立了典范。

③“分权与制衡”原则,防止了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

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①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种族歧视明显。

②明确将财产作为划分标准。

4.美国的两党制分别是哪两大政党及其本质?

答:政党:民主党(驴)、共和党(象)。

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第9课】

1.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答:①18世纪时,法国是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②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什么文献确立了什么政体?

答:文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政体:民主共和制政体。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答:①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起来。

②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4.德国统一后通过什么文献确立了什么政体?

答:文献:《德意志帝国宪法》

政体:君主立宪制政体。

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影响?

答:内容:①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影响:进步性:①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来。

②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10课】

1.鸦片战争前夕的社会背景?

答: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了工业革命。

②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①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根本原因)

②1839年6月,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3.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答: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客观)

②清政府腐朽没落。(主观)

③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

4.《南京条约》的内容?

答: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5.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答:①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②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原因: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根本)

②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直接)

影响: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

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和标志?

答:背景: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根本)

②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农民难以生存。(直接)

标志: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2.《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1)进步性: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①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开设新式学堂。

意义: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局限性: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现。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答: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④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①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

【第12课】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答: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出台了“大陆政策”。(根本)

②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直接)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答: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内地税。

影响:①《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答:兴起:①民族危机严重。(根本)②宗教矛盾尖锐。(直接)失败: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观)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4.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及其性质?

答: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答: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妄图进一步瓜分中国。(根本)

②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

6.《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答:内容: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 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

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

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

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①列强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税收受到列强的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成为了“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④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境地。

【第13课】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答:①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的建立。

④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性质及意义?

答: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和原因?

答: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主观原因)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客观原因)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健全。(根

本原因)

4.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影响(即成功的一面)?

答: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两个“没有”)

答:①没有最终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第14课】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答:①政治上:北洋政府统治黑暗,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

③思想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④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意义?

答: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意义:①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②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答:①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④客观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及标志?

答: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

②国共双方都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5.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标志?

答:原因:①中国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②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经验,陈独秀坚持右倾路线。

标志:①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15课】

1.南昌起义的时间及意义?

答:时间:1927年8月1日。

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

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①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答:①主观:共产党的“左”倾错误。

②客观:国民党军队力量强大。

4.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时间:1935年1月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5.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

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第16课】

1.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①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1月,潘家峪惨案。

③日本“七三一部队”。

2.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答: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③徐州会战④武汉会战⑤常德会战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国内: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1.重庆谈判的背景及结果?

答:背景:①美国扶蒋反共,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②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结果: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确立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答: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3.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标志及结果?

答: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结果: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扭转了战局。

4.三大战役的时间及结果?

答:时间: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

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③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结果: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18课】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及标志?

答:条件:①经济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

日益暴露。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表明工人已经觉醒。

③思想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

社会主义。

④主观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

制度的进步作用。

③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

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意义: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

地发展起来。

3.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及失败的原因?

答:背景:①国际: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②国内: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准备以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导致阶级

矛盾激化。

原因:主观:①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

②巴黎公社没有联系外省革命者。

③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客观:普法联合镇压,反动势力强大。

根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上升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还未达到

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4.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

答:政权建设:①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

行政权。

②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③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

④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⑤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社会经济:①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②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答: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性质)

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

经验和教训。

【第19课】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答:主观: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②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③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客观: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及特点?

答: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特点: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四月提纲”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①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③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4.“十月革命”后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政治上: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外交上:通过《和平法令》,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经济上: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

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④组织上: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国内:①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②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国际: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

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化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

新局面。

【第20课】

1.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

答:①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

②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2.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职能及意义?

答: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职能:暂代全国人大职权(前期);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后期)。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

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5.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答:①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答:①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③新中国成立前,历代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

④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条件。

7.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及意义?

答: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意义: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8.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的先后顺序。

答:①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

④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

⑤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

【第21课】

1.“文革”爆发的背景?

答:①20世纪60年代,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蔓延。

②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

③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治践踏的表现?

答:①批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

②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③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被夺权。

④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3.“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答:①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③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必须使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4.“文革”后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背景?

答:①思想基础:党和人民吸取“文革”的深刻教训。

②政治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5.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具体表现?

答:①国家机构: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政党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工作:1984年,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基层民主: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第22课】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时间及其内涵?

答:背景:①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

②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时间:20世纪80年代。

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及其意义?

答:背景: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②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历程:①1982年,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

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

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

答: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

②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③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④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胡连会”。

⑤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第23课】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答:国际:①“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②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国内:新中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句话的含义及其意义?

方针政策具体含义作用、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

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

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

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

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

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

关系的问题。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

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

础。

“一边倒”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

命胜利果实、捍卫和平以

及维护独立与自主的斗

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

位。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答: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①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目的、特点及意义?

答:时间:1954年4月至7月。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5.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特点及意义?

答:时间:1955年4月。

特点: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意义: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时间及意义?

答: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抵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

意义: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③更加有利于中国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原因?

答:中国:①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③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美国: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③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漫长过程?

答: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

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答:①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5.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目标及成就?

答: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成就: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第25课】

1.美苏“冷战”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及标志?

答:背景:①“二战”后期,雅尔塔体系确立。

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基础消失,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②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努力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④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是根本对立的。

⑤“二战”刚刚结束,美苏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

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美国对苏“冷战”的政策?

答:①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经济上: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提出。

③军事上:1949年8月,“北约”成立。

3.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

答:①政治上:1947年9月,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②经济上: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③军事上:1955年6月,“华约”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美苏“冷战”产生的影响?

答:不利: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搞军事备赛和局部战争,干扰别国内政,使世界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有利:①由于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都注意发展经济和进行内部改革,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③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

【第26课】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历程?

答:原因:①“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②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凋敝,出现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

③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④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历程:①1950年5月,舒曼计划提出。

②1967年7月,欧共体成立。

③1993年11月,欧盟诞生。

④1999年1月,欧元正式发行。

⑤2002年1月,欧元正式流通。

2.欧洲走向联合产生的影响?

答: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3.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

答:①成员国不断增加。

②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③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

4.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答:原因:①日本政府的民主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的大力扶植。

③朝鲜及越南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④日本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的投资与发展。

⑥日本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影响:①日本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日本逐渐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有联合也有摩擦。

5.不结盟运动形成的原因、时间及影响?

答:原因:①“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时间:1961年9月。

影响: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

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6.不结盟运动的政策、任务及行动纲领?

答: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27课】

1.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及标志?

答:原因:①主观: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②客观:西方的“和平演变”。

③根本:斯大林模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2.“冷战”后,局部动荡的表现?

答:①1992年4月,南斯拉夫联邦正式解体。

②1999年3月至6月,北约轰炸南联盟。

③2001年9月,美国发生“9·11事件”。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答:①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②日本经济的崛起。

③俄罗斯力量的壮大。

④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

历史必修二知识清单

【第1课】

1.中国农业的起源?

答: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表现: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及生产工具?

答: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等。

3.商周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①耕作方式:石器锄耕。

②生产工具:出现青铜农具,常用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③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商周时期农业的特点及影响?

答: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影响:①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②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①生产工具:出现铁农具、牛耕。

②耕作方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③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6.曹魏、唐朝、宋朝、明清的灌溉工具有哪些?

答:①曹魏:翻车;②唐朝:筒车;③宋朝:高转筒车;④明清:风力水车。

7.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②生产工具:耦犁、犁壁、耧车。

③耕作方法:推行代田法。

④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制。

⑤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

8.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

答:条件:①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9.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答: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

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0.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答:(1)积极: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

积极性。

②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消极:经营规模很小,徭役沉重,十分脆弱。

【第2课】

1.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答:特点: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③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地位:①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直到明代中叶,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的成就?

答:冶金技术:(1)冶铜: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冶铁:①西周:中国已有铁器。

②战国:铁农具得到推广。

③两汉:出现高炉炼铁。

④东汉:杜诗发明出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炼钢:①两汉:炒钢技术。

②南北朝:灌钢法。

制瓷技术: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定(白瓷)、汝、哥(青瓷)、官、钧。

⑥明清:青花瓷(唐出现、元成熟)、彩瓷、珐琅彩。

丝织技术:①原始社会:开始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出现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生产出细密精致的缎。

3.家庭手工业的地位及产品用途?

答:地位:以纺织为代表的一种农户家庭副业。

用途: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4.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答:①春秋战国:受到鼓励,获得初步发展。

②秦汉时期:获得极大发展。

③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④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⑤宋元时期: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⑥明中后期: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背景及表现?

答:背景:明朝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表现: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雇佣关系。

6.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及其表现?

答:地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表现:(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丝绸之路”。

(2)唐朝时期:中国瓷器大量输出,远销欧洲、非洲。

(3)明清时期:①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销量更大。

②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

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第3课】

1.中国古代商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答:先秦时期:①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称“商人”。

②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许多大商人。

秦汉时期: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①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③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时期: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商业都市较多。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繁多。

明清时期:①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和晋商。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答:(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①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②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①中国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3.朝贡贸易的含义、特点及目的?

答: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一种贸易方式。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①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②我国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下艰难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③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我国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⑤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第4课】

1.井田制的内容及其性质?

答:内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标志及表现?

答: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③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

标志: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

表现:①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

②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背景及过程?

答:背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过程:①春秋时期: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土地兼并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危害?

答: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实行。

②具体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危害:①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②影响国家赋税收入。

③农民生活困苦,以至破产、流亡。

5.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及措施?

答: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措施:①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②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6.“重农抑商”政策确立的原因及目的?

答: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

统治等问题。

目的:①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7.“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影响(积极性和消极性)?

答:积极性:①政治上: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②经济上:保护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

消极性:①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答:原因:①具体原因:为了对付威胁统治的外来势力和反对势力。

②根本原因: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影响: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的殖民入侵,客观上有利于防御

外敌入侵,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

【第5课】

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及条件?

答: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

②社会根源:随着对黄金、白银需求量的增大,欧洲出现“寻金热”。

③现实原因:意大利、阿拉伯商人在与东方的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刺激了其他西欧国家寻找新航路的欲望。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⑤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条件:①政治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②技术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2.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人物、时间、航线等等)?

人物时间国籍支持者航线结果

迪亚士1487年葡萄牙葡萄牙王室从欧洲到达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伦布1492年意大利西班牙王室绕过好望角

到达印度

最早直航

印度

达·伽马1497年葡萄牙葡萄牙王室从欧洲到达美洲最早发现美洲大陆

麦哲伦1519年至

1522年

葡萄牙西班牙王室

穿越大西洋、太平

洋、印度洋返回欧洲

船队首次完

成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答:对欧洲: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

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②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了“地理大发现”

的时代。

③引起了商业革命。

④引起了价格革命。

对世界: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

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

“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相结合”的总结

“细胞分裂和DNA 复制相结合”的总结 细胞分裂和DNA 复制相结合的相关题目是学生易错的知识点。细胞分裂(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要进行DNA 复制,最后DNA 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这一过程中要涉及到DNA 的半保留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和同源染色体等染色体行为变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等知识。学生常常由于对细胞分裂过程缺乏深刻认识或考虑不全面,感觉无所适从。其实在分析过程中,通过画简图的办法就可以疏清脉络,化难为易。 一、 绘制有丝分裂过程图。见图一 通过绘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一个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了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和亲代细胞一样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并且每个细胞中的每一条染色体上的DNA 分子都保留了亲代细胞DNA 分子的一条链,体现了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通过绘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一个性原细胞经过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产生了四个子细胞。 亲代细胞 图一 注: 胞中一对同源染色 上的两个双链 分子,并用15N 15 双链15N 图二 子 细 胞

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较性原细胞减少了一半,并且每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上的DNA 分子都保留了性原细胞DNA分子的一条链,即半保留复制。 三、例题分析: 1.(2010·山东理综,7)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解析】答案:B 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在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放射性。继续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所以DNA分子一半含放射性,一半不含放射性,每个染色单体含一个DNA分子,所以一半的染色单体含放射性。 2.取1个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细胞,这4个细胞中含15N的细胞个数可能是 ( ) A.2 B.3 C.4 D.前三项都对 【解析】答案:D 四、练习题 1.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形成第2代细胞时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 ) A.5条B.40条C.20条D.10条 2.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知识点总结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某时刻的速度;学会用图像法、列表法处理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的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4~6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⑵电火花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220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③打点原理:它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器,当接通220V的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电火花,于是在纸带上就打下一系列的点迹。 ⑵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⑶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四、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下纸带, 换上新纸带, 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 确定好计数始点0, 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 作v-t图线, 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常见考法 纸带处理时高中遇到的第一个实验,非常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均会高频率出现,以致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也做为重点考察内容,是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同学们要引起重视。 误区提醒 要注意的就是会判断纸带的运动形式、会计算某点速度、会计算加速度,在运算的过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总结 力学部分 一、高中阶段常见的几种力 1.重力 :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方向:竖直向下 2.弹力: 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并发生形变 常见的几种弹力: (1)压力、支持力:方向与支持面垂直 (2)细线的拉力:方向沿着绳 (3)弹簧力:F = 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x —弹簧的形变量) ——胡克定律 (4)杆的弹力:大小和方向需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 3.摩擦力: 滑: f =μ N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静:大小: 0< f ≤ f m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方向一般需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确定。 最大静摩擦力f m :一方面指明了静摩擦力变化的范围,另一方面也指明了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所需的最小作用力。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4.万有引力: F = G m 1 m 2 r 2 ——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球体) 5.库仑力: F = k q 1q 2 r 2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电场力: F = q E 方向:+q 的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同 -q 的受力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 7.安培力 : I ∥B 时 F = 0 I ⊥B 时 F = BIL 方向:F 与B 、I 垂直,由左手定则判断 8.洛仑兹力: v = 0或v ∥B 时 f = 0 v ⊥B 时 f = Bqv 方向;f 与B 、v 垂直,+q 所受f 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q 所受f 的方向与+q 相反。 注意: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 二、基本的运动模型 1. 匀速直线运动: v 不变 s = vt a=0 2. 匀变速直线运动:v 均匀变化 a 不变 (1)基本公式: v = v 0 + at

细胞分裂知识点总结

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2、特点:分裂间期历程时期大于分裂期 (二)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亲细胞染色体数表示为2n,DNA数表示为2a 时期染色体行为其他变化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间期蛋白质合成和DNA复制2n 2a→4a4n 前期 染色质→染色体,每条染色体 含两条染色单体 出现纺锤丝 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2n 4a4n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 面上,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 晰 形成纺锤体 2n 4a4n 后期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 色体,染色体数暂时加倍纺锤丝收缩 4n 4a0 末期染色体→染色质 纺锤丝消失,核仁、核膜形 成,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 2n 2a 0 1、在有丝分裂中始终看不到核仁和核膜的时期是:(B) A、间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前期、中期和后期 D、中期、后期和末期 2、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内活动最旺盛的细胞是(B)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中心体 D、核糖体 3、大多数动、植物细胞数目增加的方式是(B)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以上三种方式 4、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的(B)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4、在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可以看到的中心粒的数目是(C) A、1 B、2 C、4 D、8 5、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C) A、N和Q B、N/2和Q/2 C、N和Q/2 D、N/2和Q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生物体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人体小块擦伤的皮肤能重新长好,主要是由于细胞能进行(B)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 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 .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细胞分裂的方式

2019年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细胞分裂的方式查字典生物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细胞分裂的方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生物网。 2019年高考复习正在进行中,高考生物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分,这就要求考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量,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以下是小编对《2019年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细胞分裂的方式技巧》进行的总结,供考生参考。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是活细胞繁殖其种类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一般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步。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在单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就是个体的繁殖,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是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1855年德国学者魏尔肖(R.Virchow)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著名论断,即认为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除细胞分裂外还没有证据说明细胞繁殖有其他途经。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细胞分裂的生理作用 主要是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对组织培养的烟草髓或茎切段,细胞分裂素可使已停止分裂的髓细胞重新分裂。这种现象曾被用于细胞分裂素的生物测定。茎切段的分化常受细胞分裂素及生长素比例的调节。当细胞

分裂素对生长素的浓度比值高时,可诱导球芽的形成;反之则有促进生根的趋势。如对抑制的腋芽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对腋芽的抑制(即顶端优势)。天然的簇生植物(莲座状植物)或由于病害发生“丛枝病”的植物里,常含有较多的细胞逼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还有防止离体叶片衰老、保绿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素能够延缓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降解速度,稳定多聚核糖体(蛋白质高速合成的场所),抑制DNA酶、RNA酶及蛋白酶的活性,保持膜的完整性等。在叶片上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能吸聚其他部分的物质向施用处运转和积累。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还不完全清楚。已知在tRNA中与反密码子相邻的地方有细胞分裂素,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它们参与到tRNA与核糖体mRNA复合体的连接物上。但这可能不是外源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因为在tRNA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是由原来在tRNA中的嘌呤的改变产生的。而外源细胞分裂素并不参入tRNA中,但可促进硝酸还原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除了天然的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外,还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一些类似激动素的物质。通常也统称细胞分裂素。其中活性较强,也最常用的是6-苄基嘌呤。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细胞分裂的基本知识点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高中物理目录(知识清单)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1问章直线运动1 第1节直线运动的描述1 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7 第3节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抛体运动13 第2章相互作用16 第1节力重力16 第2节弹力19 第3节摩擦力23 第4节力的合成与分解28 第5节受力分析34 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36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36 第2节牛顿第三定律39 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41 第4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46 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52 第4章曲线运动61 第1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61 第2节抛体运动68 第3节圆周运动73 第5章机械能85 第1节功85 第2节功率91 第3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94 第4节动能定理97 第5节机械能恒定律101 第6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06 第1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06 第2节宇宙航行112 第7章静电场119 第1节电荷守恒定律库化定律119 第2节电场电场的力的性质123 第3节电场的能的性质128 第4节静电现象140 第5节电容器143 第6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148 第8章直流电路154 第1节部分电路欧姆定律154 第2节电阻定律半导体与超导体157 第3节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159 第4节串并联电路161

第5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68 第6节简单的逻辑关系178 第9章磁场181 第1节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181 第2节安培力187 第3节洛伦兹力192 第4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195 第5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205 第6节带电粒子在三种场并存的复合场中运动211 第10章电磁感应214 第1节磁通量,电兹感应现象214 第2节楞次定律右手定则218 第3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23 第4节互感与自感涡流电磁阴尼磁驱动235 第11章交变电流239 第1节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239 第2节描述交谈电流的物理量242 第3节电感电流对交变电流的影响246 第4节理想变压器248 第5节电能的输送252 第12章传感器255 第13章分子动理论259 第1节分子动理论259 第2节物体的内能262 第14章气体267 第1章气体实验定律267 第2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271 第15章物态及物态变化274 第1节固体和液体274 第2节饱和汽与物态变化中的能量277 第16章热力学定律280 第1节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280 第2节热力学第二,三定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83 第17章机械振动秘机械波286 第1节简谐运动287 第2节单摆,外力作用下的振动292 第3节机械波及其描述295 第4节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干射、多普勒效应及声波304 第18章光312 第1节光的反射与折射312 第2节全反射、光导纤维315 第3节光的干涉、衍射及偏振现象318 第4节光的颜色和色散激光324 第19章电磁振荡与电磁波328

细胞分裂知识点总结

细胞分裂知识归纳 一、基础知识 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包括分裂间期 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2、特点:分裂间期历程时期大于分裂期 (二)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亲细胞染色体数表示为2n,DNA数表示为2a 时期染色体行为其他变化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间期蛋白质合成和DNA复制2n 2a→4a4n 前期 染色质→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 两条染色单体出现纺锤体 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2n 4a4n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面 上,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形成纺锤体 2n 4a4n 后期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 体,染色体数暂时加倍纺锤丝收缩 4n 4a0 末期染色体→染色质 纺锤体消失,核仁、核膜形 成,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 2n 2a 0 1、在有丝分裂中始终看不到核仁和核膜的时期是:() A、间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前期、中期和后期 D、中期、后期和末期 2、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内活动最旺盛的细胞是()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中心体 D、核糖体 3、大多数动、植物细胞数目增加的方式是()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以上三种方式 4、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的()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5、在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可以看到的中心粒的数目是() A、1 B、2 C、4 D、8 6、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 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 B、N/2和Q/2 C、N和Q/2 D、N/2和Q 答案:BBBBC

江苏省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秘诀:“想”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 ........(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 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 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对象、条件、状态、过程。(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做对?不扣分” 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 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 )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 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 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 ①匀速直线运动 F 合=0 a=0 V 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 合与V 0的方向关系) 但 F 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⑦波动及共振; 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 ⑨类平抛运动; 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 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 (1)力或定义的公式 (2) 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⑤加速度a 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 a 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 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 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 ⑩根据电荷的正负、电场线的顺逆(可判断电势的高低)?电荷的受力方向;再跟据移动方向?其做功情况?电势能的变化情况 V 。知识分类举要 1.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 ?求F 、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 θ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1

细胞分裂知识点总结

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1、 概念:就是指连续分裂得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包括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2、 特点:分裂间期历程时期大于分裂期 (二)分裂间期与分裂期 亲细胞染色体数表示为2n,DNA 数表示为2a 1、 在有丝分裂中始终瞧不到核仁与核膜得时期就是:(B) A、间期与中期 B 、中期与后期 C、前期、中期与后期 D、中期、后期与末期 2、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得末期,细胞内活动最旺盛得细胞就是(B)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 、中心体 D 、核糖体 3 、 大多数动、植物细胞数目增加得方式就是(B ) A 、无丝分裂 B 、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 、以上三种方式 4、观察染色体得形态与数目得最佳时期就是有丝分裂得(B)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 4、 在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可以瞧到得中心粒得数目就是(C ) A、1 B 、2 C 、4 D、8 5、在细胞有丝分裂得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得染色体数为N,D NA 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得染色体数与DNA 含量分别就是(C) A 、N 与Q B、N/2与Q/2 C 、N与Q/2 D 、N /2与Q (三)有丝分裂得意义 将亲代细胞得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生物体得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得稳定性。 1、 人体小块擦伤得皮肤能重新长好,主要就是由于细胞能进行(B) A 、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 、减数分裂 D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四)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得区别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得区别就是( C ) A、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B、染色体进行复制 C、纺锤体得形成D、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各期得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数量计算 (1)染色体得数目=着丝点得数目 (2)DNA数目得计算分两种情况: ?①当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②当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3)在含有四分体得时期(四分体时期与减Ⅰ中期),四分体得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得对数。 (4)染色体得数目在间期与减Ⅰ分裂期与体细胞相同,通过减Ⅰ分裂减半,减Ⅱ分裂后期暂时加倍,与体细胞相同。?(5)DNA 数目在减Ⅰ前得间期复制加倍,两次分裂分别减少一半。?(6)四分体在四分体时期与减Ⅰ中期有,其它各期无。 练习: 1.在细胞第一次分裂期间,如果细胞核内有2个四分体,那么它所含得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依次就是( C ) A2与4 B 4与4 C4与8 D 8与16 2、马得体细胞内有32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得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四分体( C ) A、0个B、16个 C、32个D、64个 3 、某动物得卵原细胞有6条染色体,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四分体时得着丝点数与四分体数分别就是( B ) A、6与12 B、 6与3 C、12与6D、 12与12 三、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比较表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 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 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 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 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B A B C 图1-1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 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 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 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 的反映物体 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 1=20m/s,v 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 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 速度运动。 6、加速度(A )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 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t v v a t 0 -=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 若加速度的

高中物理匀速圆周运动基本知识

第4讲匀速圆周运动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 知识点一、匀速圆周运动 1. 定义:做圆周运动的质点,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2. 运动学特征:v大小不变,T不变,不变,大小不变;v和的方向时刻在变,匀速圆周运动是加速度不断改变的变速运动。 3. 动力学特征: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二、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 线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方向: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3)大小:(s是t时间内通过的弧长)。 2. 角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2)大小:(),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3. 周期T,频率f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也叫转速。 4. v、、T、f的关系 5. 向心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2)大小: (3)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三、向心力 1. 作用效果:产生向心加速度,不断改变质点的速度方向,维持质点做圆周运动,但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 大小: 3. 来源: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可以由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或由某个力的分力提供,如同步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圆锥摆摆球所受向心力由重力和绳上的拉力的合力提供或由绳上拉力的水平分量提供。 4. 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就是合外力,而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沿半径方向的一个分力,合外力的另一个分力沿切线方向,用来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公式大全 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公式大全 基本的力和运动 Ⅰ。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弹簧的弹力: F= Kx 滑动摩擦力: F 滑 = N 静摩擦力: O f 静 f m 万有引力: F 引 =G 电场力: F 电 =q E =q 库仑力: F=K (真空中、点电荷) 磁场力: (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 F= BIL (B I)方向:左手定则 (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 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 ① 匀速直线运动 F 合=0 V 0 ≠0 ② 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 ③ 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 合与V 0 的方向关系) 但 F 合 = 恒力

④ 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 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向心力的来源) ⑥ 简谐运动:单摆运动,弹簧振子; ⑦ 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 ⑧ 类平抛运动; ⑨ 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 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Ⅲ。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的公式 (2)各物理量的定义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Ⅴ。知识分类举要 1.力的合成与分解:求F 、F 2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 合力的方向与F 1 成角: tan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 -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细胞分裂知识点

1、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用作(细胞质基质)流动 ..。叶绿体(基粒的 ..的标志 囊状结构的薄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 .......,(基质)中有与暗反应 ...有关的酶。细胞质的 ..和光反应有关的酶 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的运动作标志。适当提高温度可加快流动。 2、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核膜为(双层膜),核膜上有(核孔),某些大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核孔。核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染色质包括(DNA)和(蛋白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 形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 ..场所(另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核膜),有含DNA的(拟核),细胞器中只有(核糖体),细菌的细胞壁中无(纤维素),主要成分是由(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蓝藻无(叶绿体),但有(光合片层),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最小的原核生物是(支原体)。 3、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分裂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细胞周期的分裂 方式只有(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并非都有细胞周期,只有连续 ..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4、连续 ..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 ...分裂完成 ....时为止,叫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 ......开始,到下一次 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主要完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需时间(长),经过DNA的复制,出现了(染色单体)。分裂期人为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前期的特点是(两出现两消失),出现了(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了(核膜和核仁)。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的染色体的(形态)最固定、(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中期)。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为零)。末期:出现了(核膜和核仁),消失了(染色体和纺锤体),基本相反的两个过程是(前期和末期)。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在(前期和末期),前期是(形成纺锤体的部位)不同,植物细胞是(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动物是(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的);末期(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是(细胞板向周围延伸),动物是(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 顺口溜:膜核消失现两体(前期);形定数晰赤道齐(中期);点裂数加均两极(后期);两消两现质分离(末期)(植物为三现) 6、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即:(复制一次,平均分裂一次)。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无)细胞周期,进行无丝分裂的生物是(蛙的红细胞) 7、制作和观察洋葱根尖装片的过程是:培养→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培养洋葱根时要经常(换水),让洋葱底部(接触)到水;取乳白色的含(分生区)部位作材料;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解离(3—5分钟);用(清水)漂洗(10分钟);用(碱性染料)如: (醋酸洋红或龙胆紫);(先用低倍镜 ...)→找(分生区)后,再用高倍镜。 8、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所以每个子细胞具有(亲代全套的遗传物质),因而细胞可具有(全能性)。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 (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的潜能。而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就整个细胞来说,(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但它的(细胞核)仍保持全能性。因细胞核内含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的(全套遗传物质)。 9、癌细胞的特征是:失去(细胞核)的控制,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从而使(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间黏性减少而扩散失。致癌因素外因有三大类:(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某些外因可使它由(抑制状态)变成(激活状态)。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并(不一定同步),它是从(成分)到(功能)的变化过程。具体表现在(水)减少,(酶活性)降低,(代谢)减弱,(细胞通透性)改变,(色素)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