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_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_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_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

第17卷 第5期2004年10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7 No.5October 2004

收稿日期:2004 08 25

作者简介:许小玲(1978 ),女,安徽省合肥市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政法系教师,硕士。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

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

许小玲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50多年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人们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总之,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关键词:择偶标准;变迁;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4)05-0631-05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择偶标准及其模式无疑会反映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在以往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在 乡土中国 中的看法,婚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由此可见,择偶标准和择偶观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阶段择偶标准和择偶模式的变化,透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整个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模式间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影响人们择偶标准变化的动因。

一、择偶标准包含众多变量因素

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如乔题认为主要的标准有:性别、教育和智力、健康与相貌、经济状况、气质、年龄、持家能力、宗教等。巴斯概括了有关研究,发现择偶变量涉及身体特征、年龄、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等。[1]

费舍则

提出这些标准: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育、健康、相貌、民族、职业、经济状况。李银河发现最受重视的标准有: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

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2]所有这些都与

一个时代的心理、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关。而这些,从以下两种主要择偶理论中得到具体反映。

(一)实证研究理论

从西方的一些经典文献中来看,用于实证研究的择偶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即: 同类匹配 理论、 资源交换 理论和 择偶梯度 理论。

1. 同类匹配 理论。 同类匹配 理论也就是人们择偶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价值观等方面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

偶。[3](P 283)这与中国人传统观念中 门当户对 有

类似的含义。

2. 择偶梯度 理论。 择偶梯度 理论指男性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当或者比自己地位稍差的女性为伴侣,而与此相反,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在受教育、薪金收入和职业阶层等方面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中常说的 男高女低 模

式。[4](P 196)这一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对男女社会性

别的建构从而导致的男尊女卑现象有着密切的关

系。尽管从社会经济地位看,男性一般在婚姻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还包括长相、体型、相对年龄和持家能力,这些都使一些女性可以用她们的美貌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和向上流动的潜力。

3. 资源交换理论 。 资源交换理论 认为人们被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于他(她)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这些资源是多方面的,如个人的气质、财富、才能、社会地位。假设某人的某一种资源不足,但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比如在包办的婚姻中,彩礼和新娘的价格是最常见的交换。女子较好的容貌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被用来交换社会经济地位等。[5]

(二)进化社会心理学的择偶理论

除此之外,目前进化社会心理学对于男女择偶观又有了新的解释。它从男女生理方面如年龄与生殖力的差异解释导致男女在择偶时对年龄偏好的不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吸引服从一致律,强调文化因素对择偶时男女双方年龄上的差异,而进化心理学则认为它们是男女对后代的投资方面的性别差异造成的。例如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男性的投资主要是间接收入,像食物、金钱、提供保护与安全,这些并不必然随着年龄而减少;而女性是直接的投入,其生殖力却随着年龄而减少,在50岁左右由于绝经而结束。所以在择偶时男性一般倾向于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因为她们生殖力较强,而女性则更愿意选择年龄稍长的男性。

总之,进化社会心理学对于男女择偶观的解释是新颖的,也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任何一种择偶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择偶观念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从多种理论的角度出发,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二、建国至今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是人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从某种程度上看择偶标准是动态的和可变的。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仰形成了各异的择偶标准。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时代的择偶标准就是社会文化转型的晴雨表。因此,从其变迁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时代发展的脉络。建国至今,择偶标准经历了这样一条发展的道路:从家庭成分、政治出身占主导 文化与经济并重 经济压倒一切 多元结构,感情得到复归。

(一)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择偶标准单一化,家庭成分、政治出身占主导封建时代的中国女性被剥夺了参与政治、经济和婚姻自主的权利,处于极其低微的社会地位。在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多,少数先进女性在择偶中开始更多地考虑对方的性情和才能。总之,建国以前,女性的择偶基本上是从经济上的安身立命考虑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女性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对政治、经济、文化的追求形态,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对女性择偶观念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子佳人式的择偶取向与新中国轰轰烈烈的时代气息格格不入,这一时期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捍卫祖国尊严的解放军成为了新时代女性的偶像。同时,人们在择偶时也非常重视对方的政治出身和家庭成分。大中城市和农村的先进女性会优先考虑党团员、解放军、政府机关人员和农村干部。只要男方的政治条件好,他的经济、相貌、年龄条件差一点并无妨。当时正值建设事业蓬勃展开,出身好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农民也很受女性青睐。

十年动乱 开始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女性的择偶标准出现了偏差,政治标准成为唯一的标准。在大中城市,男方的出身必须是 红五类 ,最好是工人阶级中的一员;而在农村,男方最好是贫下中农,当时人们都以出身于贫下中农尤其是雇农的身份感到自豪。那时女性不太考虑文化和经济条件,因为当时知识分子都是 臭老九 。而且当时除一些高级干部的收入略高一点之外,同一年龄层的男性在经济收入上几乎相差无几,农村里吃的是 大锅饭 。到十年动乱后期,由于大规模的政治动乱基本结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措施,女性的择偶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择偶标准为政治因素第一,文化、经济因素第二。特别是1972年恢复高考后, 工农兵大学生 在女性中比较受欢迎,因为这类男性符合女性当时追求的理想类型,既有良好的政治出身又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这种择偶标准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客观上造成了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

(二)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经济因素地位一路攀升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被全面平反,

632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17卷

四个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使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认定。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女性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开始被忽略。知识分子成为女性择偶的新标准,从某种角度看,知识成为了获取爱情的捷径,尽管这带有一定的功利嫌疑,但这种占据主流意识的择偶标准毕竟在那个时代占了主流。

到1984年后,女性择偶中的 文凭热 开始降温。城市女性择偶中首先考虑的是男方的个人素质,比如品德、才干、学历、职业、相貌等。农村女性择偶中的经济因素也开始减少,许多女青年把有技术、有手艺、有文化、会致富的男青年作为选择的目标。经济因素在女性择偶中地位的下降与当时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有关。女性的才干开始受重视,收入比以前明显增加。当然,也有许多女性对男方的经济条件十分关注,但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表现为对男方经济条件的现实功利的要求,而转化为一种潜在的希望与期待。也就是说,即使对方眼前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优越,但只要本人能力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女方也会接受。经济要求的减少和个人要求的增多,是我国女性择偶观的巨大进步。择偶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选择,而不是单纯地对物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都开始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心,渐渐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社会主义也并不是 越穷越光荣 。人们发现能够打破旧框框,具有开拓意识的人更容易为社会也为自己带来财富和荣誉。于是,新旧体制冲突中的胜利者再次成为女性心目中的英雄。改革的确带来了爱情价值观和择偶观的变化。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因素成为主导其它一切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个人价值体现方式的多样化,从较早对知识拥有者的崇拜,到对社会开拓者的青睐,体现价值的方式越来越模糊,不过结果却是一样的,即以创造价值的多寡来体现,这种价值又常常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女性的爱情观和择偶观也开始向这一方面倾斜, 金钱至上 的思想开始严重影响着人们。社会地位曾经不太高的个体户作为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或者那些能够把知识直接转化为财富的人,更容易成为女性爱慕的对象。

1987年以后, 读书无用论 的思潮又开始抬头,知识分子在女性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 能挣会花 的男性成为女性择偶的首要目标。[6]即使是知识女性也希望男方既有知识又有一定的经济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观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愈演愈烈,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成为一部分女性的共识,因此社会上少数富人以及在权力部门中工作的男人成了女性择偶中趋之若鹜的对象。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多元化的择偶因素,感情因素得到复归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变革与循规、开放与束缚共存的多元结合体。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政治变革和文化碰撞,不断地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婚姻,作为人生重要的里程碑,关系着男性和女性的命运。当代中国社会使人们选择婚姻的自由度增大,择偶行为已经摆脱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来政治、家庭的羁绊,向物质满足与心理需求接近。因此当代女性的择偶观也趋于务实和多元。女性首先考虑的是双方的感情,除此之外对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教育程度、职业声望、容貌长相等实在的因素,也成为女性择偶时不可回避的重要参考条件,讲求 门当户对 成为现实择偶的时尚。[7]感情因素重新得到男女双方的重视和认可,情感因素得到复归。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田晓虹等学者,通过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上海800对夫妇的调查表明:以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也包括婚姻的质量。[8](P229)市场机制运作中的利益获取和财富拥有已不再依赖于政治面貌、家庭出身等外在条件,而更多地与学历、职业、能力、胆识等个人素质条件相联系。因此,这些因素对择偶标准的确定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高学历是好职业的首要前提,而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不但与个人能力、价值、地位相关联,更是保障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富足和丰裕的主要资源。

三、理论分析与探讨

(一)理论分析

从以上建国至今人们择偶模式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择偶标准变化的脉络:从单纯满足

633

第5期 许小玲: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

经济上的温饱到择偶标准革命化,从贬斥物质欲望到单纯关注物质,从标准的单一化到多元化,最后到情感的复归和认可,这些都与人的需要层次是相符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 人类动机的理论 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方面:生理需要,比如吃、喝,这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9](P175)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人们的需要是按照先后顺序发展的,也就是说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建国初期女性基本上没有自立的能力,所以择偶基本上从满足温饱的角度出发,但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自身价值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承认,当自身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时,对物质的需求就退居其次了,更重要的是对感情的追求。

由于择偶标准远离政治,淡化了非个人的因素,因此择偶中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复归。当代青年对身材、容貌等外在条件的追求大大强于上一代,对异性美的欣赏、仰慕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而重新得到认同,把择偶的感性需求贬低为邪念或思想不健康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男女双方都更加注重兴趣爱好的投合,脾气性格的互补以及温柔体贴等内在素质和个性魅力。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择偶标准中心理需求增强的现象,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物质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进一步充实和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满足,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完善的条件下,女性在选择婚姻时的心理需求考虑,完全有可能超越对物质满足的追求。

此外,进化社会心理学则从权力资源角度对择偶予以解释。它认为权力资源对于男性和女性在配偶选择中作用是不同的。对男性影响较大,对女性影响较小。因为那些高收入和高地位的男性明显意识到他们有吸引高价值女性的能力,而女性则倾向选择比自己地位高、资源多的男性。在人类进化史的大多数时期,女性很少能够控制足够的资源,长期的进化压力使女性形成对高地位、高权力男性的偏好,演化形成的认知情感机制使女性倾向于认为高地位男性更有吸引力。因此,人们择偶观念的形成也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

(二)讨论与反思

以上我们分析的只是从整个大环境的变化来看择偶趋势的发展,并未涉及具体的对象。因为个体的变化虽然与整个社会的变化相关但还与其活动的具体环境密切相联。纵观我国女性择偶观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女性择偶观受时代的影响很大,社会上推崇什么样的人,女性往往就会去选择什么样的人。盲从心理比较严重,自主意识还比较弱。

第二,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择偶观尽管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毕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女性选择配偶不再是为了 穿衣吃饭 ,而是为了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对人的重视正在开始大于对物质的重视,但是她们重视的不是现成的物质条件而是转化成这种条件的个人潜能。相信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现代化,人们会越来越看重爱情。

第三,传统的男女性别意识形态还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择偶观念。传统的性别意识赋予男性在外赚钱养家、女性在内照顾家庭以最高的价值,由此社会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男女行为的标准。女性在择偶时有些还倾向于找个比自己强的、可以依靠的丈夫。

第四,教育素质较高者往往更认同般配模式,对意中人期望更高,择偶也更慎重。他们不仅关心对方的社会经济背景,而且也更在乎情侣的个人的人品个性和双方的情投意合。

可见,当代中国女性的择偶观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就是注重男性的品质,对感情要忠实,给人以安全感,有责任心;另一方面,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体现了反传统的审美价值。女性不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职业等 硬件 ,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这一充满了可变量的 软件 ,女性在情感领域中自我意识增强。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除了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外,还受到西方婚恋观的影响。

总之,影响人们择偶取向的因素是多元和复杂的,诸如性别、地区、家庭经济、住房背景、结识途径、般配意识以及对方的吸引力等都可以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目前,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市场化,以往用行政手段保障的女性婚前的充分就业和婚后连续就业的倾斜政策,已难以在不同经济成分所有制的企业推行,下岗女性多于男性以及怀孕、生育的女性不再被继续聘用等现象的蔓延,或许还将强化女性对男性经济依赖的传统心理定势。鉴于择偶标准和模式深受文化、社会舆

63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17卷

论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观念还影响着人们,因此,社会应致力于良好社会舆论的建立,利用公允的信息传播媒体,转变人们对世俗的择偶标准的价值判定,形成全方位、多向度和发展性的综合择偶观念。

[参考文献]

[1] Buss D M.Human Mate Selection.American Scienti st.

1973,(2):36 39.

[2] 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中国社会科学

1989,(4):42 46.

[3] 威廉 J 古德.家庭[M ].魏张玲译.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1986.

[4] 莱斯利.社会脉络中的家庭[M ].北京:华夏出版

社,1982.

[5] 依凡 奈.选择、交换和家庭[J].当代家庭理论,

1979,(2):40 43.

[6] 李 伟.征婚狂潮[N].中国青年报,1999 06 23(6).[7] 吴雪莹.当代人择偶重什么[J].妇女研究论从,

1997,(1):29 31.

[8] 徐安琪.中国婚姻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9.

[9] 全国13所高等院校 社会心理学 编写组.社会心理

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高文盛)

On the Epoch Characters of Mate selecting

Standard Viewed from its Changes

Choice Made by Chinese Female in the Past 50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X U Xiao -ling

(School o 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s,

Hefei U 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He f ei 230009,Anhui,China)

Abstract:Standard of mate selecting is dynamic.Political reforms and c 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people s life style,way of doing things and value orientation exert great effect on the standard.In the past 50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the mate selecting standard has undergone dra matic changes.Different from holding uni tary standard,people tend to choose their mates by pluralistic standard,with the attention paid to individual emotion demand rather to the non personal factors,such as political belief and family background.Pluralistic standard of mate selecting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value,and at the sa me time,it accords with modern times.Social development is mirrored clear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healthy mate selecting standard.Key words:standard of mate selecting;changes;epoch c haracters

635 第5期 许小玲: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

青年择偶观

为什么青年人择偶观的变化,会成为使人们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原因? (转载) 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50多年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人们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总之,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方面、非常可观地反映出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 的变化发展历程。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择偶标准及其模式无疑会反映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在以往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看法,婚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由此可见,择偶标准和择偶观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阶段择偶标准和择偶模式的变化,透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整个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模式间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影响人们择偶标准变化的动因。 一、择偶标准包含众多变量因素 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如乔题认为主要的标准有:性别、教育和智力、健康与相貌、经济状况、气质、年龄、持家能力、宗教等。巴斯概括了有关研究,发现择偶变量涉及身体特征、年龄、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等。[1] 费舍则提出这些标准: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育、健康、相貌、民族、职业、经济状况。李银河发现最受重视的标准有: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2]所有这些都与一个时代的心理、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关。而这些,从以下两种主要择偶理论中得到具体反映。 (一)实证研究理论 从西方的一些经典文献中来看,用于实证研究的择偶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即:“同类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机电工程学院丁勇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二)儒、道、法、佛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主体构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体,并形成互补之势。从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大体来说,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科技、宗

女性择偶标准问卷

女性择偶标准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们: 感谢你愿意花时间来做这样一份调查表,此份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同学们心中的择偶标准,用来了解大家所认可的男性应具有的特质。此份调查为匿名调查,希望你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填写,感谢你的配合! ★基本资料登记 请在你认为符合你的选项上改变字体的颜色,如是理科,则将理科变为“理科”※你的学科类别 □文科□理科 ※你的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 ※你成长的地方 □农村□城镇 ※你的家庭经济状况 □困难□一般□富裕 ※你婚后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做一个家庭主妇□有自己的工作即可□成为事业上的强人 ★答题规则: 重要程度分为1 2 3 4 5 五个等级,1为无关紧要,5为非常重要,请在你认为符合你的观点的等级上,更改其颜色,如为1,则改为“1”(可用格式刷完成,最好用同样的颜色,再次谢谢你的配合!) 第一部分:个人的基本情况 1.外貌(身材+相貌) 重要程度 1 2 3 4 5 2.年龄 重要程度 1 2 3 4 5 3.健康状况 重要程度 1 2 3 4 5 4.学历 重要程度 1 2 3 4 5 5.职业 重要程度 1 2 3 4 5 6.工作地点 重要程度 1 2 3 4 5 7.月收入 重要程度 1 2 3 4 5 8.是否幽默风趣 重要程度 1 2 3 4 5

9.是否有兴趣爱好 重要程度 1 2 3 4 5 10.人缘是否好 重要程度 1 2 3 4 5 第二部分:性格及人品 1.是否善良 重要程度 1 2 3 4 5 2.是否体贴 重要程度 1 2 3 4 5 3.是否自信 重要程度 1 2 3 4 5 4.是否诚实可靠 重要程度 1 2 3 4 5 5.是否有责任心 重要程度 1 2 3 4 5 6.是否有内涵 重要程度 1 2 3 4 5 7.是否孝顺 重要程度 1 2 3 4 5 8.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重要程度 1 2 3 4 5 9.做事是否认真 重要程度 1 2 3 4 5 10.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要程度 1 2 3 4 5 第三部分:生活习惯 1.是否抽烟 重要程度 1 2 3 4 5 2.是否喝酒 重要程度 1 2 3 4 5 3.是否经常玩网络游戏 重要程度 1 2 3 4 5 4.是否帮忙做家务 重要程度 1 2 3 4 5 5.是否懂得享受生活 重要程度 1 2 3 4 5 6.是否讲究个人形象 重要程度 1 2 3 4 5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从征婚广告看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调查报告

从征婚广告看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近年来155则征婚广告进行统计分析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从中发现当代女性择时最为注重的是男性的责任心、经济条件、相貌、健康等,而且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女性在择偶时对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中的各项指标的侧重均有所不同,征婚女性在择偶时普遍存在求稳心理。 关键词:征婚广告女性择偶标准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女大难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少大龄女青年自身条件优越,既有花容月貌,又才华横溢、事业有成,但在爱情上却常常搁浅,以致于到了而立之年仍闺中待嫁。近日,更听闻上海一名双学位靓女公开宣称:“我想嫁个实力派”不仅如此,她还同时与5个实力雄厚的行业精英来了次“超级相亲”,虽然最后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这足以让众人心中的五味瓶翻了个底朝天。她们的婚姻难题是不是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更替息息相关呢?本报告将从征婚广告探寻征婚女性的择偶标准,并研究分析影响择偶的因素。 (二)研究征婚女性择偶标准的重要意义 本报告主要对近年来征婚广告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整理出当代女性的择偶标准。它的意义在于:首先,本课题的样本选择限制在书刊杂志、网络以及电视上刊登的征婚启事,虽然较有局限性,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女性的大致择偶要求趋向。其次,本研究的结果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进而推断出女性的社会化进程在择偶标准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通过对女性择偶标准的分析,可以从中看出当代女性对男性性别角色的期待。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为文献法。文献包括《知音》、刘香-中国金牌红娘网站、北京-7生活秀栏目上的征婚启事,对已刊登的征婚启事进行筛选分类,筛选出女性的征婚启事,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知音》2006下半年,2007年全年的期刊上征婚广告88则,刘香-中国金牌红娘网站征婚广告57则,北京-7生活秀栏目征婚广告10则,总计155则。根据征婚广告的内容,本调查小组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问卷①,并将征婚广告的内容填入问卷中。 由于本调查为文献法,所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统计的过程中凡是提到的内容视作对此项指标有要求(如,要求长相一般或长相俊美,即是对容貌指标有要求),同时,很多指标在征婚广告中并未提到的视作missing。除missing的数据外,按职业、学历、年龄分类②,在样本中有婚史的女性为74人,无婚史的女性为70人,未提及婚史的女性有11人。 本报告即在上述所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SPSS将数据整合分析撰写而成。 ①见附录1 ②样本的构成见附表1、2、3

女生择偶标准

我妈的标准是:离我家近点,以后好可以经常回娘家,175CM以上,长得干净点。 我爸爸要求:家庭条件和我们家差不多,因为他说太富了,嫁过去以后会被看不起,会受欺负。 爸妈说的有理,毕竟是爸妈。 我心中的他呢。。。 先说外表,太帅的不要,我配不上,也看不住,自己男朋友老被别人惦记的感觉不怎么滴、再说我有自知之明。我不以貌取人,但要我和一个看起来不顺眼的人过一辈子,我还是不会干的。所以长得不在好坏,看起来是个干干净净,挺顺眼的就不错了。 所谓顺眼,很难说,主要是感觉,有的人看起来感觉就是坏人,不好不好。。 所谓的顺眼可以抽但要少抽,因为吸烟有害健康,我不想他死的比我早,他死了,我和谁坐着摇椅慢慢摇去啊。会喝酒,并且能喝酒,白的啤的都行。两杯下肚就找不到北了的男生好像有点怂。 我不是公主,不是灰姑娘,也不希望他是什么白马王子。希望他更像是一个骑士,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到放到人堆里根本就不会有人留意,他有最平凡的喜怒哀乐。他必须很孝顺,懂得感恩! 希望以后我的男人,要看起来就是一大老爷们,和他在一块时特有安全感,天塌下来也不会害怕。有血性,办事有魄力,不会遇事儿就变成老娘们,蔫蔫乎乎的我不喜欢。我这人比较没主见,希望他是那种比较果断的人,有时候还可以帮我拿主意。 不喜欢沉迷于游戏的男生,任何游戏!可以玩游戏,但是决不能把它当“事业”,他应该把游戏看得很透,任何游戏都只是娱乐,决不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应该有责任感,上进心,不用在学校功课门门优,挂科也无所谓,毕竟成绩真的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大道理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希望他对政治,军事,时事,历史都了解点,至少得比我懂得多,我喜欢好像什么都懂的男生,可以我随时觉得,哇~你懂得好多。男生的视野应该广点儿,别没事看些个娱乐消息,娱乐圈里的谁跟谁传绯闻了,关你屁事!最讨厌八卦的男生。 最好他比还我能说,歪理一堆一堆的,可以听的我一怔一怔的,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最好有些坏坏的,因为我自认为我自己有点小坏,那样就显不出来我坏了。 他上网不会常聊qq,会看些新闻,会经常去逛某个网站,会去读一些帖子,但是不会人云亦云,他有自己观点。呵呵,他会心疼的叫我丫头,坏笑的叫我媳妇儿、 他可以看起来整天无所事事,但是可以很认真的去做一件事,男生认真的时候是很有魅力的。他不会很势力,也不会很傲慢,不会自视清高,也不会存有什么偏见,他不会轻易说别人的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会理解别人,不会轻易去评论别人。 他有思想,想过自己的未来,甚至有很好的规划,他可以迷茫,但是他必须明白迷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必须行动起来! 。 他可以色,因为听说男生没几个不色的,男人本“色”嘛,可以理解。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姿色也一般,你可以去看别的女生,甚至我会和你一起讨论哪个女生比较美,哪个身材比较好。但是最好不要拿她们和我比较,我知道自己比不过她们,我也不会拿你和什么校草什么的比。所以希望你记住,你选择的是我,并且是世界唯一的我。 还有,他不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不会想着某天会被星探发现然后成为明星,也不会期待着中头彩赢亿万大奖,不会想着自己突然成为暴发户,他不会天真的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这样荒诞的事情,他明白所有的得到都先要付出的,希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以后我们的生活也是很平凡,不会有什么大风大浪,我喜欢平静平凡安稳的生活。

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内外矛盾关系分析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王洪树(1973-),男,四川绵阳人,讲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内外矛盾关系分析 王洪树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指导进行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体现代化”和“社会客体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的现代化在当代中国现代化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推进的可能性。 关键词: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社会主体现代化;社会客体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7)01-0054-03 无论是人的现代化自身,还是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 都处在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中。一方面,人的现代化内含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矛盾。当人认识改造自身时,他是人的现代化的主体;而当人作为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被认识、被改造时,他又是人的现代化的客体。这样,人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对矛盾关系在人的发展的不同历程中处于不同的状态。在私有制社会中,人将自己作为客体对象,经常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或者丧失了人自己的主体地位。如人创造了各种自然神和人格神,但在诸神面前人却忘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被动顺从神意,成为神的奴仆。人改造创造着自己,但缠足、苦行、阉割等自我改造活动,却是对人作为客体的自我摧毁、自我戕害,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人在发展中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另一方面,社会现代化中内含着社会主体现代化与社会客体现代化的矛盾。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个是“人”,这是认识和创造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另一个是“环境”,它包括物质财富、社会制度、科技教育文化等,是社会的客体。因此,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必然包括社会主体(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客体(环境)的现代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历程中,人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形式民主的制度体制和先进的科技等人为之物,却离开了为人的轨道,成为外在于人,支配着人的异己力量。工具排斥人,社会客体支配社会主体,形成新的“拜物教”。所以,在私有制社会人的发展中,人作为物质作用下的客体,被剥夺了人的主体地位;而人以主体地位进行创造时,创造的客体却反过来奴役人本身。人的主客体关系的分割、分离和对抗,使人丧失其主体性处于受压抑的客体的状态。从而使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外矛盾关系因其社会性质而无法从根本上加以克服。但随 着人类社会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后,人的现代化的内外矛盾关系就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所有制及其政治制度不仅使人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人,而且成为政治生活的主人。 (一)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 意识的对象”〔1〕 (96)加以考察,认识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奥秘,不仅对人的生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透过生命活动揭示了人与自然血肉相联的关系。人在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客体加以认识和改造时,就确立了人是自身及其发展的主体。 (二)“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2〕 (614)人在认识自己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认识自己的主体,而且亦是发展自己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每个人都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在私有制社会中,人们在名义上被宣称有发展的天赋权利,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人能真正享有发展自己的权利。而在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不仅在名义上(或道义上)而且在实践中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因为社会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人“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 (457)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不仅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且社会也确证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人第一次真正成了自身现代化的主体。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人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自己。历史作为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在社会中第一次成为现实,历史亦成为人作为主体的自我生成史、自我发展史。所 4 5 第1期 NO.1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January .2007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

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支持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看法而开展的,调查采取不记名形式,因此不会影响您的个人隐私。本着广泛征集、普遍调查的原则,以求真务实为目的,期望对今后的当代青年恋爱择偶标准的良好发展和规范形成有所帮助。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在以下( )范围: A.12岁以下。 B.12岁-18岁。 C.19岁-25岁。 D.25岁-30岁。 E.30岁以上。 3.您的现状( ) A.单身。 B.恋爱。 C.已婚。 4.您对恋爱的理解( ) A.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彼此喜欢、彼此的宽容与理解。 B.恋爱就是异性之间的友谊。 C.恋爱就是爱情至上主义。 D.恋爱就是只注重过程不顾后果的爱情。 E.其它的。 5.您认为恋爱应走出的误区是( )(多选题) A不要为了消除孤独感而恋爱。B.不要把恋爱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 C.不要过高估计恋人的优点。 D.不要偏爱身体的魅力。 E.不要将爱情视为“赌气”或“占有”。 6.您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 ) A.恋爱就是结婚 ,为了结婚才恋爱。B婚姻就是爱的表现,恋爱可有可无。C.恋爱就是爱的表现,婚姻是一种责任。D.两者关系说不清楚。 E.其它的。 7.您恋爱的目的是( ) A.为了排除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以寻求精神寄托。 B.为了选择终身伴侣,而组建家庭。 C.为了满足物资需要。 D.为了应付长辈的唠叨。 E.为

了满足生理需要。 F.其它的。 8.您在择偶时,您对对方的性格要求是( ) A.与自己相似。 B.与自己互补。 C.无所谓。 9.您认为对择偶观影响最大的是( ) A.传统观念。 B.家庭背景。 C.所受教育。 D.所在学历。. F.其它的。 10.您选择配偶所考虑的因素有( )(多选题) A.外貌。 B.性格。 C.人品。 D.健康。 E.职业。 F.年龄。 G..未来发展。 H.其它的。 11.您是怎样看待婚前性行为的( ) A.情到浓时的必然表现,自己表示可以接受。 B.没什么反感,但是自己不能接受。 C.觉得违反了传统观念,但是如果别人做了,不会明显排斥。 D.完全无法接受。 12.您比较倾向的恋爱择偶方式是( ) A.亲戚、朋友介绍 B.自己寻觅 C.依托媒介 D.以上都可以 E.无所谓 13.您自己的恋爱择偶观是什么?( ) A.追求传统保守型。 B.追求事业情感性格与精神和谐型。 C.追求经济务实型。 D.追求外表满足欲望型。 E.追求所谓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型。 最后,谢谢您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支持与肯定,愿您永远快乐,年轻!

择偶标准调查问卷(中文版)

关于大学生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1.你的性别是:A. 女 B. 男 2.你是文科还是理科:A.文科 B.理科 3.是否独子: A:是B:否 二、.以下三题为关于你理想的对象的外在条件方面的问题,请在你选择的选项上画“√”。 1.你对对方的外貌要求是? A.好看 B.一般,但五官端正 C.普通 D.无所谓 2.你更想要对方的身高要求是? 男:A.1.80以上 B.1.75—1.80 C.1.70—1.75 D.1.70以下 女:A.1.70以上 B.1.65—1.70 C.1.60—1.65 D.1.60以下 3.你对对方的体型要求是? A.骨感 B.正常 C.微胖 D.无所谓 4.你对对方的年龄要求是? A.与自己一样大 B.比自己小1至3岁 C.比自己小3岁以上 D.比自己大1至3岁 E.比自己大3岁以上 F.无所谓 三、以下三题为关于你理想的对象的性格方面的问题,请在你选择的选项上画“√”。 1.你希望你理想伴侣的性格特征是? A.活泼外向 B.安静沉稳 C.木讷寡言 D.直爽泼辣 E.幽默风趣 2.如果你是男生,你希望对方是? A.全职太太 B.事业型白领 C.有工作但主要照顾家庭 3.如果你是女生,你希望对方是? A.事业放在第一 B.家庭放在第一 C.两者兼顾 四、以下三题为关于你理想的对象的人品方面的问题,请在你选择的选项上画“√”。 1.你选择男、女朋友的主要依据是 A.相貌 B.性格 C.人品 D.成绩 E.能力 F.家庭 G.志趣相投 H.其他 2. 你希望对方的人际状况是? A.人缘广,社交能力强B.有固定的人际交往圈,交际能力一般 C.朋友较少,人际交往能力勉强D.无所谓 3. 在感情经历方面,你希望对方是: A.感情经历丰富,谈过多次恋爱 B. 感情经历一般,有过1至2次恋爱 C.感情经历缺乏,没有谈过恋爱 D. 无所谓 4.你对于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A.反对 B.理解,但不支持 C.赞成, 五、以下三题为关于你理想的对象的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请在你选择的选项上画“√”。 1.你希望你的对象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 A.过好眼前的生活 B.顾家型,精打细算 C.有计划的消费,有时候会花钱大手大脚 2.你希望你的对象做家务活吗?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鲍宗豪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 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把文化看作社会全部生活方式的总和;或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研究,综向考察世代交替中生活经历的社会烙印;或把生活方式当作阶级辨别指标来研究;或把生活方式当作消费方式来研究。各种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与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值得重视的是: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解读我国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本文试将当代都市生活方式放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中作些探讨。 一、社会现代化与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提出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社会现代化视角,其理论的现实基础是: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开始,便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然而,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21世纪的全球化日益凸显了全球社会现代化的取向,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路径与方式也有所交叉、重复。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一致、重合,促进了全球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又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变化。 全球社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一场非常深刻的重构当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革命。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了由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以获取物质财富为主要动机的“生产本位论”正为“生命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所取代。在“后现代化时代”,全球都市公民都更关注、更重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如何解决个体和集体的生存与生活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不断提高都市公民生活的幸福感?已成为全球都市公民的普遍追求与期待。 但是当今全球社会的现实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与不公正矛盾相当突出。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5亿土著居民,他们生活在70多个国家,讲着5000种语言(UNESCO 2004);其中大约 520万人仍然(或曾经)以狩猎和采集为生(Schweitzer 2000),约占世界人口的0.08%;2001年,世界上大约 16%的人(9.6亿)生活在高收入国家,84%的人(52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45%的人(约27亿)每天生活费不到 2国际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8%的人(约11亿)每天生活费不足1国际美元(WB 2005);而且不平衡、不平等、不公正的矛盾仍在扩大。① 在我国,根据美林集团的《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我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大。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而我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元。在我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 2,900万人,比 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我国也是很低的标准。 上述分析表明,以全球社会现代为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新变化,不仅使我们能更科学合理地解读当代我国在融入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也能使我们认识,提高我国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对于和谐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①参见《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2006)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报告

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报告 11101 1101134013 李月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择偶倾向不仅取决于自身,还要受到家庭背景、周边环境和社会规范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影响着社会规范。通过对他们恋爱观的研究,从而树立良好正确的择偶观,既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发展。大学生作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举止将代表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文明,所以对大学生恋爱观和择偶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在校学生的择偶观,我们在2014年4月17日到2014年4月22日期间对学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目的及方式 本次我们进行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总体状况及择偶的心理特点,探究现在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偶。通过我们这次调查,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择偶观。这次问卷调查用的是调查分析法。采用整体随机抽象的方法,对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大学生进行择偶观的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共500张,截止到2014年4月22日回收到有效问卷共367张,回收率为73.4%。 调研内容及结果 我们的调研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择偶方式、择偶条件以及恋爱的相关问题。1、择偶方式 您认为择偶最好的方式是: A、亲戚朋友介绍 B、自由恋爱 C、两者都可以 经调查,我们得出的结果是:选择亲戚朋友介绍的同学占21.3%,选择自由恋爱的占59.9%,而认为两者都可以的占到总数的27.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会更加倾向于自由恋爱。这正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2、择偶条件 在择偶中,你最注重对方的(此题为单选) A、相貌 B、性格 C、家庭背景 D、上进心 E、才华 比例分别为4.1%、27.5%、17.4%、34.1%和16.9%。本结果说明大学生还是比较注重对方的性格和上进心,这说明,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思想,有内涵才是当代大学生主导的择偶准则。但也有4.1%的学生选择了外在美丽。对于家庭背景的要求有偏向的同学占总数的17.4%,说明了男女生对于金钱与现实还是保持着一个清醒的认识。。 3、恋爱的相关问题 恋爱的原因 A、排解寂寞 B、缘分到了 C、随大流 D、积累经验 E、证明魅力 F、为了结婚 我们得出的结果是:3.8%的同学认为恋爱就是为了排解寂寞,而有18.5%同学认为缘分到了就应该好好谈恋爱,有0.5%的同学有一种随波逐流的想法,认为别人都有对象了,那我也得有一个,还有8.7%和5.5%的同学认为恋爱就是为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5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成都女人择偶标准白皮书

成都女人择偶标准白皮书 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州,不知道钱少;不到成都,不后悔结婚太早……虽是戏谑的段子,却把中国男人对成都女人的喜欢道得淋漓尽致。不过,想要得成都女人的芳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们的要求对男人来说一半梦魇,一半是希望。 一边声称男友“身高必须170cm以上”、“至少要有一套房子”、“父母必须有社保医保养老保险”,另一边,成都女人也“喜欢丑男”、“不介意他工资比我低”,“喜欢潜力股男人胜过绩优股男人”……女人的心思很难猜,成都女人的心思更难猜。那就让腾讯大成网《成都女人择偶标准白皮书》为你揭开成都女人最真实的择偶标准,男人必备,女人必看。 物质篇 调查时间:5月19月—5月25日参与人数:12358 点击参与调查:你对男友的物质条件有何要求 钱多钱少不重要花我身上最重要 在最重要的一个调查项目“在你的择偶因素里,男方的物质基础占多大比重?”,选择”5成以内”的网友达5365位,比例达到43.41%;是有网友比较看重男方的物质条件,选择“5成-7成”的就有3144位,占据第二高选项。但另有21.15%的网友选择了“我真不看重,有爱情就好了”。 那么,在成都MM心目中,哪些物质基础是择偶的必要条件?在五个备选项目中,超过39%的网友选择了“男友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另有25%的网友选择了“愿意把钱花在我身上”。 工资期望潜力股大胜绩优股 成都女人对男友工资的期望值也许会让男人们庆幸,因为有高达35%的网友表示,“如果真喜欢他,我不介意他工资和我一样,甚至比我低”,还有22%的网友表示男友工资比自己多点都可以接受。在另一调查选项中,表示自己会选择“有上升空间的潜力股”的网友比例高达65%,仅有35%的网友表示宁愿选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绩优股”。 城乡差异五成成都女人不介意 《新结婚时代》里何建国和顾小西纠结的婚姻正是源于城乡差异。他的户口属于农村还是城市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是“城里人”还是“村里人”,也大致可窥见他成长的家庭背景。大成网的调查显示,47.71%的成都女人要求对方“必须是城市户口”,仅有1.32%的人要求“对方必须是农村户口”。剩下50.97%的女人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