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文选_六臣注的文体论与_文心雕龙_异同

_文选_六臣注的文体论与_文心雕龙_异同
_文选_六臣注的文体论与_文心雕龙_异同

2005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 ctober ,2005 第41卷 第4期

JOU RNAL O F GUAN GX I NORM AL UN I V ER S IT Y

V o l

.41 N o .4[收稿日期]2004-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分类研究”(01BZ W 015)。

[作者简介]胡大雷(1950-),男,宁夏银川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

《文选》六臣注的文体论与《文心雕龙》异同

胡 大 雷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唐时有李善及五臣给《文选》作注,其注在文体下及文体的类别下、在文章题目下、在作者名下有文体论述说。而《文心雕龙》是当时文体论的集大成者,《文选》注的文体论述说,或与《文心雕龙》有相同、相

似之处而又繁衍出新的内容,或与《文心雕龙》有不同之处,或有《文心雕龙》未述者,从比较中可见《文选》六臣注的功能与崇尚。

[关键词]文选;文心雕龙;文体论

[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597(2005)0420068203

一、《文选》李善注与五臣注的

基本情况及其文体论

李善(约630~689年),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高宗显庆年间累补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文馆直学士、兰台郎,兼沛王侍读。李善曾注解《文选》,将原30卷分为60卷,表上之,诏藏于秘阁;后居汴、郑以教授《文选》为业。《新唐书?文艺传?李邕传》载李善事迹:“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又称是李邕为其父“附事见义”,一般人们都不信此说,认为李善注《文选》是事义兼释。李匡 《资暇录》称,李善注《文选》,有初注,又有覆注、三注、四注者,可见其功夫之深。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即得出“以今本事义兼释者为李善定本”的结论,“事义兼释”的特点,从下文我们论李善注的作者注也可以看出。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七说:“李善精于《文选》,为注解因以讲授,谓之《文选》学。”

李善之后,唐代有“五臣”自诩对李善注补偏救弊,此五臣即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吕延祚《进五臣集注文选表》称李善注“陷于末学”,并说,“质访指趣,则岿然旧文,只谓搅心,胡为析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吕延祚以李善止引经史,不释述作之义”。客观地说,五臣注确实对李善注有所补充。

从《文选》注的文本形式来看,李善注与五臣注对《文选》的注释所处的位置有四:一在文体下及文

体的类别下,二在文章题目下,三在作者下,四在字词句下。一般来说,在文体下及文体的类别下、在文章题目下有文体论述说,自不待言,而在作者下的文体论述说,是随着对作家作品的述说而带出的。本文要探讨的是,李善注与五臣注(以下或简称为“《文

选》注”

)的文体论述说了哪些内容。说起文体论,人们自然想起与萧统《文选》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严格地说,就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全书共50篇,其中《明诗》以下20篇为文体论,分论各体文章。据《序志》介绍,此部分的原则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此原则为文体论确定了完整的体系。李善与五臣晚于刘勰近150年,其文体论述说有哪些内容,比起《文心雕龙》来,有哪些异同?本文以《文心雕龙》为比照对象,探讨李善与五臣的文体论述说有哪些内容。

本文论述问题依据的二书版本是:11《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据《四部丛刊》本影印版;2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10月版。

二、与《文心雕龙》相同、相似中

繁衍出新的内容

《文选》李善注与五臣注的文体论有与《文心雕龙》相同与相似者。如注“乐府”,李善在文体“乐府”下述汉武立乐府之事,吕延济在《乐府四首》“古辞”下称“散采齐楚赵之声以入乐府也”;又如注“诔”,吕延济在《王仲宣诔一首》“曹子建”下注:

诔者,累也,言人死后累其德行也。

8

6

这些都与《文心雕龙》相应篇目所述相同。

但李善注与五臣注与《文心雕龙》相比又往往有所繁衍。如“令”,《文心雕龙?书记》曰:

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

而刘良在《宣德皇后令》“任彦升”下注曰:

……秦法,皇后、太子称令,令,命也。增加了在什么时代“令”是什么人的特用。

又如“教”,《文心雕龙?诏策》称:

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

此以下评价郑弘、孔融、诸葛孔明、庾稚恭之“教”。《文选》注则更明确,李善在文体“教”下注曰:

蔡邕《独断》曰:诸侯言曰教。

说出“教”是什么人的特用。李周翰在《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傅季友”下注曰:

……秦法,诸公王称教,教者,教示于人也。又如“表”,《文心雕龙》有《章表》专论“表”,但《文选》注又繁衍出新的内容,李善在文体“表”下对“表”这一文体作了论述后又说:

至汉魏以来,都曰表。进之天子称表,进诸侯称上疏,魏已前,天子亦得上疏。

这是《文心雕龙》不曾明确提及的,对“上疏”,《文心雕龙?奏启》只简单地说:

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又如《文心雕龙?檄移》述“檄”:

檄者, 也。宣露于外, 然明白也

。而李周翰在《喻巴蜀檄》“司马长卿”下注曰:

檄,皎也。喻彼使皎然知我情也。

又如“序”,《文心雕龙?诠赋》称“履端于倡序”、“序以建言”,《论说》称“序者次事”。而李周翰在《王文宪集序》“任彦升”下注曰:

……序者,述集之所由。把这问题说得简单明了。

又如“封禅”,《文心雕龙》述及其文章特点,吕延济则直述其本义他在《封禅文》“司马长卿”下注曰:

封者,封泰山;禅者,禅梁父。皆筑土为坛,因高以事天,告王者之功成,铭于金石,以示后代,知其盛德也。

又如《文心雕龙?杂文》述“连珠”:

扬雄覃思文阔,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

又称他人之作“欲穿明珠,多贯鱼目”,而只有陆机之作“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而李善在文体“演连珠”下的注引用前人之论:

傅玄《叙连珠》曰:所谓连珠,兴于汉章之世……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看而可悦,故谓之连珠。张铣在《演连珠五十首》“陆士衡”下注曰:

连珠者,假托众物,陈义以通讽喻之道。连,贯也,言穿贯情理如珠之在贯焉。汉章帝时,斑

固、贾逵已有此作,(陆)机复引旧义以广之演引也。

相比来看,还是李善注与五臣注更为准确与丰满。

又如“铭”,《文心雕龙?铭箴》曰:

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

吕延济在《封燕然山铭一首》“班孟坚”下注曰:

……铭,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又如“行状”,《文心雕龙?书记》称:

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也。刘良在《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下注曰:

述其德行之状。更为直接。

三、与《文心雕龙》不同之处

《文选》李善注与五臣注的文体论有与《文心雕龙》说法不同者。如“七体”,《文心雕龙?杂文》说:

及枚乘扌离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

而李善在《七发八首》下注曰:

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在“枚叔”下李善又引用前人之论:

……七者,少阳之数,欲发阳明于君也。八首者,第一首是序,中六是所谏,不欲犯其颜,末一首始陈正道以于之,假立楚太子及吴客以为语端矣。

这些对“七”的解释,显然与《文心雕龙》是两种说法。

又如“诏”,《文心雕龙?诏策》称“命有四品”,“三曰诏书”,“诏者,告也”。而吕向在《诏》“汉武帝”下注曰:

……诏,照也。天子出言如日之照于天下也。对词语的解释不一样。

四、《文心雕龙》未述者

有些文体《文心雕龙》未述,《文选》注则有所论述。如“册”,《文心雕龙?章表》只是提及而未论述,李善与五臣则作了详细的论述。李善在文体“册”下对“册”这一文体作了论述:

《说文》曰: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象其礼,一长一短,中有二编。

吕向在《册魏公九锡文》“潘元茂”下注曰:

……册,符命也,诸侯进爵受于王,册书其功绩。

又如“集”,《文心雕龙》只提及而未述,李周翰在《王文宪集序》“任彦升”下注曰:

……集者,录其文章。把这问题说清楚了。

又如“史论”、“史述赞”,《文心雕龙》未述,李周翰在《公孙弘传赞》“班孟坚”下注曰:

凡史传之末作一赞,以重论传内人之善恶,

9

6

命曰史论。

吕延济在《史述赞》

“班孟坚”下注曰:

固修《汉书》,自作叙传而重述其旨。

《文选》诗分十五类,《文选》注对某些类别作了阐述,这是《文心雕龙》不曾作的。现把具有文体论意义的《文选》对某些类别的诗的注列出。

“咏史诗”,吕向在《咏史诗》

“王仲宣”下注曰: 谓览史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焉。

“挽歌”,李善在文体“挽歌”下注曰:

谯周《法训》曰:挽歌者,高帝召田横,至尸乡,自杀,从者不敢哭而不胜哀,故为此歌,以寄哀音焉。

李周翰在《挽歌诗》

“缪熙伯”下注曰:

故为悲歌,以寄其情。后广之为《薤露》、《蒿里》,割以送丧也。至李延年分为二等,《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因呼为挽歌。

“古诗”,李善在《古诗十九首》下注曰:

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吕向补充说:

不知时代,又失姓氏,故但云古诗。

“杂诗”,李善在王仲宣《杂诗》下注曰:

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李周翰在《杂诗》

“王仲宣”下注曰:

兴致不一,故云杂诗。

“杂拟”,刘良在《拟古诗十二首》“陆士衡”下注曰:

杂,谓非一类;拟,比也,比古志以明今情也。

五、总结

《文选》六臣注并非文体论著作,也并非逢文体便注,因此,他们只是注了部分文体。初唐人卢照邻

在《南阳公集序》中提及《文心雕龙》,称其“异议蜂起,高谈不息”,但李善与五臣似乎没有见过《文心雕龙》,他们注《文选》,没有引用《文心雕龙》,或许那时《文心雕龙》并不怎么流行。他们没有见到《文心雕龙》,二者有所不同也是情有所由,但正是这些不同,丰富了我国古代文体论。概括而言,《文选》六臣注中的文体论有这么几个特点。

其一,《文心雕龙》论述文体,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原则,而《文选》六臣注则根据选本的具体情况出注,因此,其论述较《文心雕龙》具体、对作品来说更有针对性,也更明确与细致。

其二,《文选》单立而《文心雕龙》未单立的文体,如:七、册、教、上书、启、弹事、笺、难、设论、辞序、符命、史论、史述赞、连珠、墓志、行状、祭文。[1](p212)但这些文体有的又可以在《文心雕龙》的不同类别中找到对应地位,此即:七——杂文、册——诏、上书——说、难——移、连珠——杂文、符命——封禅文、祭文——祝,等等。[1](p213)因此,《文选》六臣注有多出《文心雕龙》者也是不奇怪的。

其三,《文心雕龙》只论述文体而未对某一文体中的类别加以关注,而《文选》六臣注则时时关注后者。其原因或在于《文选》诗分23类,赋分15类,以及某些更为细致的分类,有如此多的文体下的分类就应该有如此多的注释。

[参考文献]

[1] 傅 刚1昭明文选研究[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01

S I M I LA R IT IES AND D IFFER EN CES B ETW EEN ST YL IST I CS

I N NO T ES TO W EN XU AN B Y S I X O FF I C I AL S AND W EN X IN D IA O L ON G

HU Da-le i

(D epartm ent of Ch 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Guangxi N o r m al U niversity,Guilin541004,Ch ina)

Abstract:In the T ang D ynasty,L i Shan and the o ther five officials gave no tes to W en X uan,in w h ich they dealt w ith stylistics w hereas W en X in D iao L ong w as a great w o rk on stylistics at the ti m e.T he stylistics in the no tes to W en X uan cou ld be iden tical o r si m ilar to that in W en X in D iao L ong.M o reover,it p rocre2 ated som eth ing new w h ich w as differen t from W en X in D iao L ong o r no t included in it.B y com p arison,w e cou ld see the functi on s and m erits of N o tes to W en X uan by the said six officials.

Key W ords:W en X uan,;W en X in D iao L ong;stylistics

[责任编辑 阳 欣] 07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 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但如写作慢而才学浅薄,快而结构凌乱,都不可取。所以,如见识广博,突出重点,构思较快而不凌乱,那么对写作就很有帮助。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 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 一.生态学的角度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三.文学传播的角度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4274481.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

浅析文心雕龙之“气”

浅析《文学雕龙》之“气”一范畴 古代文学唐欢2016110993 关键词:气建安文学 Key words: 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Liu Xie to evaluate the Jian'an Literature and Jian literati "gas", summed up four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o determine Liu Xi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ao Piwen with the viewpoint of qi. The social reason second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product" is "a multi gas Jian'an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of personal value and self destruction is Liu Xie is fond of using "gas" to describe the third reasons of Jian'an literature. Fourth reasons, in the Jianan era, Han Fu has been popular and new Yuefu Poems replaced. 一、“气”之本义与引申。 许慎《说文解字》中“气”一条:“气,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从氣。”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是云气,造字法是象形,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而来。引申的意义有空气、气体、气候、气象、呼吸、社会风气习俗、气运、气色、文气等。 我认为其中有本义引申而出的最核心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的气的概念。《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曰:“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汉王冲《论衡》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正蒙乾称下》有:“凡象,皆气也”。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关于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道(理)→气→物。凡物象,都是在道的作用下,由气生成,这是形而上的气。而在形而下的物禀气而生,也就有了气的第二种重要的意义: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辞过》有:“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作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人的元气和生命力。同样的,血气与气的这一意义是相通的,而血气在中国很早就广泛使用: 《左传昭公十年》齐国晏子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以上这些例子,血气原来指的是血液气息,但引申开来,血气都是指的是人的生命力,而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也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代表着人生命力的气,也是与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紧密联系,

《文心雕龙·宗经》研究述评

《文心雕龙·宗经》研究述评 涂建 (学号:2120102093) 内容提要《宗经》是《文心雕龙》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前人对《宗 经》篇中的相关问题多有研究,为后学之辈理解《宗经》以至《文心雕 龙》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相对零碎。为此,拙文便以“宗 经”的背景、根据、内容和目的为线索,梳理、述说前人研究成果,以期 对《宗经》篇及其研究成果有个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宗经内容研究成果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作为总论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被称为“文之枢纽”,而《宗经》又被称为“枢纽之枢纽”。《宗经》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宗经》又是最难理解、争议颇多的篇章。 关于《宗经》的研究成果颇多:徐公持《〈宗经〉篇衍说》论述了刘勰时代的儒佛文化背景,说明了选择儒学宗经之路的历史必然性;虞蓉《“五经皆文”:〈文心雕龙〉潜在的逻辑前提——刘勰的“宗经观”新探》梳理了“五经皆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探讨了此说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思想渊源;洪顺隆《由〈文心雕龙·宗经〉篇论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论述了经学与文学的关系,对关于文源论的“无缘说”和“臆创说”进行了商榷;马白《评刘勰的“六义”说》则对“六义”说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地探讨;孙蓉蓉《刘勰的“宗经”辩正》指出刘勰“宗经”的目的在于“为文”;孙康宜《刘勰的文学经典论》则认为刘勰“宗经”的目的在于使文学经典化;等等。 这些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某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而,却未能从整体上对《宗经》篇进行全面地解说,且在相关问题上莫衷一是。本人不才,鉴于《宗经》篇的重要性和难解性,便通过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述说“宗经”的背景、根据、内容和目的,由点到面地解说《宗经》篇,亦有助于对《文心雕龙》的理解。 一、“宗经”的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盛,出现了儒佛一体的局面。东晋孙绰在《喻道论》中说道:“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故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

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李春媛.论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接受的审美训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韩丽萍.汉唐民歌中鸟意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连续出版物: [1]顾祖钊.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1990,03.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1、主要文献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年版。 牟世金:《雕龙后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詹锳:《刘勰与<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马宏山:《文心雕龙散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石家宜:《<文心雕龙>系统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版。 朱迎平编:《文心雕龙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张少康编:《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张少康、汪春泓、陈允峰、陶礼天合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论明人对《文心雕龙》中刘勰之梦的研究 摘要: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的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明人对刘勰梦境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文心雕龙》多个版本的序言中,明代学者频频提及刘勰在《序志》篇中叙述的梦境,他们肯定了刘勰对梦境真实性的构建,突出此梦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同时认为此梦构成刘勰创作的主要动力,而上述现象与明代儒学复古思潮、梦文化风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梦明代 明代是《文心雕龙》研究承上启下时期,明人在对前代《文心》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深化的同时,提出了若干新的研究点和理论点,对后世的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对刘勰梦的关注就是其中之一,如此集中地对此梦进行关注在明代之前和之后的《文心雕龙》研究中不曾出现。 刘勰在《序志》篇中意味深长地记载了自己梦见孔子的经历: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越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

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1] 刘勰将在序中以纪实的口吻和虔诚的态度肯定了自己 所作之梦的真实性和神奇性,并直言此梦的意义:自己的搦笔和墨是在孔子的眷顾下展开的。明代《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刘勰梦境的描写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集中体现在明代《文心雕龙》不同版本的序言中。“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文体明辨》)其目的在于陈述为文的宗旨、动机、以及对文章的内容、体例做扼要的概括和评价。序可分为自序和他序,他序的作者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其见识穷高树表,极远启疆,因此序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作为《文心雕龙》传播与接受的繁荣时期,明代《文心雕龙》版本在数量上是空前绝后的,明代《文心雕龙》序言约12篇,其中明确提及此梦的有6篇,分别是:嘉靖庚子新安本方元祯序、嘉靖辛丑建安本程宽序、嘉靖癸卯新安本畲诲序、嘉靖乙巳沙阳本乐应奎序、万历已卯张之象本张之象序、明万历辛卯伍让本伍让序。上述序言对刘勰的梦境或直引、或转述、或引申,反映了明人对刘勰梦境的极大关注。 一、明人对刘勰梦境的解读 明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刘勰梦境真实性的构建予以接受,且进一步强化了此梦的神秘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 [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一) 2001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以问题来看,集中于文学接受传播史、文体研究、家族和文人群体的考察三个主要方面,在文献研究上也有不小的成果,缺陷在于文献的细读仍然做得不够。 魏晋文学研究,其趋向基本与上一年相同,又有所深入:文学接受传播史备受重视;政治、思潮、家族等社会因素对文学的互动影响也愈来愈被关注;从前常遭忽略的一些小作家和文学现象,现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王玫《建安文学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1)从接受学角度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宋代社会文化状况从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活动中得到反映;宋代读者更注重从道德评判角度接受建安文本,对建安文学创作形态的接受具备一定的审美因素,但难与功业进取观念认同;南宋时慷慨之音得有较大回响。王晓毅《“竹林七贤”考》(2)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东汉至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多译为“竹园”,与“竹林七贤”无涉。河内山阳为魏晋达官贵人的庄园别墅区,确有竹林。徐公持《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3)是本年度的重要论文,主要根据《闲居赋序》中“八徙官”等叙述,对潘岳早期任职问题作了考辨。张金耀的《金谷游宴人物考》(4)对元康六年的金谷文人集会活动,细致爬梳了有关资料,对游宴的参与人物进行深入考证。姜剑云《“三张”父名问题新解》⑸通过对史料的考辨,认为太康诗人“三张”之父乃张牧,排除了史传中“张收”之异说。此外重要的考证性文章有:杨合林《左思杂考》⑹、袁行霈《陶诗析疑》(7)。吴正岚《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的影响》(8)认为陆机入洛后趋利求进的行为是受陆氏家族重立功立事传统的影响。毛庆《西晋文学:陆机、潘岳、左思三“疑案”实议》(9)对三位太康作家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做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陆机入洛前后的乐府诗的艺术成就相差悬殊,不能一以概之。而潘岳《闲居赋》并非矫情枉饰之作,符合潘岳当时当地特定的心理。本文还认为左思诗风不是豪放,而是“疏野”。建安风骨之全面继承者是刘琨而不是左思。跃进《陆机创作之“繁”》⑽指出陆机之“繁”表现在三方面:著作之繁,文情之繁,词藻之繁,并作了简要的辨析。 陶渊明研究作为长盛不衰的热点,在本年度继续涌现出大量论文,其中大多是对陶渊明的作品内涵、人格特征等作某些阐释和辨析,其中较值得注意的有张可礼的《陶渊明诗文内容三要义》⑾和向彪的《晋宋易代及陶渊明晚年的心态》⑿等。徐声扬《关于陶渊明从庚子到乙巳年间的行踪考》⒀通过对几首陶诗的剖析,对陶渊明这段行踪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关于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讨论,王启涛《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新证》⒁从语言词汇角度入手,分析《桃花源记》的写作风格,与同时代及前后佛典作比较;丁永忠《陶诗佛音笺释(一)》⒂则对其作品所涉及的佛教典故、术语及物事等作笺释。邓小军《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⒃则列举了陶渊明以诗文与慧远、刘遗民等进行思想交流和辩驳的事实。从陶渊明的家族身世角度审视对其创作的影响,杨合林的《陶氏家族传统的建构与传承——从陶渊明〈命子〉诗谈起》⒄认为陶渊明的家庭传统观念对其价值选择和人生归依有重要影响。张映梦《陶之家世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⒅讨论了其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曹虹《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⒆介绍了韩国汉文学家对陶的接受和效法,主要通过集字做诗、以诗来表达读后感、依韵赓和等三种途径。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的有李剑峰的《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⒇。关于陶渊明研究史的整理近年较多,如钟优民《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21)、李华《20世纪陶诗风格研究重要成果概说》(22)等等。 文论方面,潘世东《试论〈人物志〉对〈典论·论文〉的影响》(23)、刘文勇《曹魏政治与〈典论·论文〉》(24)从各自角度分别论述了魏晋文论所受的影响。此外还有冷卫国的《论建安时期的赋学批评》(25)。佛教与东晋文学的关系愈来愈受重视,尤其是东晋高僧慧远和当时士人的交往,有不少文章论及。曹虹在《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26)集中考察了慧远法师弟子群的游山、法集与文咏活动等情况,认为这个群体倾向于将哲理的体悟和审美的感受结

《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这只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和《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割情析采”的二

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序言。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 (一) “枢纽”不等于总论,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的长期争论,主要就是混淆了“枢纽”和总论的性质。所谓总论,应该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这个理解来看,不

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所谓“枢纽”,也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和不利下面的论述。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所以,“正纬”不过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刘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书的理论结构,又是在这二十一篇的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刘勰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的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因此,整个“论文叙笔”部分,都是为后半部打基础。这样,

文学理论参考文献

文学理论基本参考书目: 一、中国(12种 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章学诚:《文史通义》李渔:《闲情偶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先秦 《周易》选录:系辞上、系辞下;《尚书·舜典》选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礼记·乐记》、《礼记·经解》;《论语》选录:学而、为政、八佾、雍也、述而、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老子》选录;《墨子》:非乐上、非命上;《孟子》选录:公孙丑上、离娄下、万章上、万章下;《荀子》选录:乐论、礼论;《庄子》选录: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胠箧(qu qie)、天道、秋水、达生、外物、寓言;《韩非子》选录:八说、五蠹 (二)汉代 董仲舒:《春秋繁露》选录:楚庄王、天地阴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王充:《论衡》选录:语增、儒增、艺增、超奇、佚文、书解、对作、自纪;刘歆:《七略》;扬雄:《法言》选录:吾子、问神;班固:《汉书·艺文志》;《乐记》;《诗大序》;郑玄:《诗谱序》、《六艺论》;王逸:《楚辞章句序》 (三)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曹植:《与杨德祖书》;王弼:《周易略例·明象》;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葛洪:《抱朴子》选录:钧世、尚博、广譬、应嘲、文行;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干宝:《搜神记序》;陆厥:《与沈约书》;裴子野:《雕虫论》;萧统:《文选序》;萧纲:《昭明太子集序》、《与湘东王书》;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徐陵:《玉台新咏序》;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 东汉(建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西晋——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 —— 东魏——北齐 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北魏————北周灭北齐 西魏——北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的综述 前言: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经历了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分裂,此时期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 政治上,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现象是门阀制度的存在。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与庶族矛盾不断激化,文学创作出现了歌功颂德和寒士不平两个倾向。思想上,首先是玄学兴起,其次是佛教、道教兴起。学术思想的兴起影响了文人创作。如名士们追求玄学中寓含的任达狂放的生活沈约、刘勰等与佛教关系甚密,王羲之、嵇康等受道教的影响。 文学发展中,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也发生了变化》),文学理论繁荣,文学批评兴起。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文人集团的活跃。建安时代,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人结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此外还有“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文人集团。 文学发展中,诗歌形式丰富多样,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创作五言诗,七言歌行体也得到确立。曹丕《燕歌行》为文学史上完整的七言诗,南朝鲍照进一步改进七言诗形式。齐梁时期,沈约创造“永明体”,为律诗形成铺平道路。梁陈时期,出现了宫体诗。 近几年关于魏晋诗歌研究的论文高达200多篇,主要集中在建安诗歌研究和陶渊明研究两个热点上。[1]王文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就把建安诗歌和陶渊明作为两个独立的章节研究;[2]赵东栓《魏晋南北朝文学》则依次对建安时文人诗歌及陶渊明诗歌进行评析,语言幽默易懂。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形式的诗歌都应受到关注研究。 正文: 一、建安正始诗歌 建安诗歌源于汉末大乱之际,此时汉统一思想结束,经学衰落。思想解放,建安诗风慷慨悲凉慷慨悲凉诗风相适应的是诗歌形式建安文人继承汉乐府民歌传统,创作大量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曹操擅长写五言诗,一方面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一方面进行创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步出夏门行》则是创新,

研究文心雕龙的书目

165.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版 166. 《文心雕龙讲疏》范文澜着一九二五年天津新懋印书馆印本 167. 《文心雕龙补注》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李详补注一九二六年中原书局本 168.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着开明书店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169. 《文心雕龙杂记》叶长青撰一九三三年叶氏自印本 170. 《文心雕龙》庄适选注商务印书馆版 171. 《文心雕龙研究》朱恕之撰一九四四年南郑县立民生工厂印 172. 《文心雕龙校释》刘永济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版刘氏另有《文心雕龙征引文录》油印讲义本,未见刊行 173. 《刘子文心雕龙校读》日人桥川时雄用汉文写成油印本只见前五篇 174. 《文心雕龙新书》王利器编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出版 175. 《文心雕龙新书通检》未注明编者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出版 176. 《文心雕龙校证》据《文心雕龙新书》增订而成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77. 《文心雕龙校注》增订本名《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杨明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78. 《文心雕龙译注》就《文心雕龙选译》增订而成陆侃如、牟世金着山东人民出版社版 179. 《文心雕龙选译》周振甫撰中华书局版 180. 《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81. 《文心雕龙注译》就《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增订而成郭晋稀撰甘肃人民出版社版 182. 《文心雕龙译注》赵仲邑撰漓江出版社版 183. 《刘勰论创作》陆侃如、牟世金着安徽人民出版社版 184. 《刘勰和文心雕龙》陆侃如、牟世金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85. 《刘勰与文心雕龙》詹着中华书局版 186. 《文心雕龙诠释》张长青、张会恩撰湖南人民出版社版 187. 《文心雕龙湿克贰∠蜷L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版 188. 《刘勰论写作之道》锺子翔、黄安祯撰长征出版社版 189. 《文心雕龙简论》张文勋、杜东枝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0.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杜黎均撰北京出版社版 191. 《文心雕龙创作论》王元化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92. 《文心雕龙的风格学》詹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3. 《文心雕龙散论》马宏山撰新疆人民出版社版 194. 《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王元化选编齐鲁书社版 195. 《刘勰的文学史论》张文勋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6. 《文心雕龙绎旨》姜书阁撰齐鲁书社版 197. 《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彭恩华编译齐鲁书社版 198. 《文心雕龙论丛》蒋祖怡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99. 《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第二辑齐鲁书社版 200.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五年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台港有关《文心雕龙》研究书目 201. 英译本《文心雕龙》(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施友忠译美国哥伦

文心雕龙论文

《文心雕龙》“虚静”探微 12级古代文学:李铭泰 摘要:虚静是《文心雕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历来学者对此的含义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以致发生争论。但是他们都没有把“虚静”放在原文中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力图把虚静说还原到《文心雕龙》文本中,尤其是放在创作论部分中探讨。说明虚静作为一种创作中的状态,它对物、情、言这些重要文学创作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并指出虚静说是贯穿整个创作论部分的重要线索,对纠正当时的文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意在通过这些论述更加客观地诠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虚静”一词的真正含义和目的。 关键字:虚静;物;言;情;关系; 一、虚静的含义 “虚静”一词出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中。其文曰“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①。我们知道刘勰的创作论是以《神思》篇为纲的,作者在此篇中对于“虚静”作了相关阐述。所以“虚静”一词在《文心雕龙》里是十分重要的术语。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中虚静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主要以汪春泓为代表,他认为虚静主要来源是佛教思想。②第二种主要以王元化、杨明照为代表,他们认为虚静来源于荀子“虚壹而静”的思想。③第三种主要是以黄侃先生为代表,在《文心雕龙札记》他认为虚静与老庄道家思想相关。④另外,张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龙>神思论》中取众家之所长,折中以上三种观点,他认为虚静应该是“以佛道为主,而兼有儒家之长”。⑤笔者认为,以上各家都有一定 ①(南朝宋)刘勰著、戚良德释.《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321—322.以 下原文均引此书 ②文心雕龙研究第4 辑,《〈庄学〉与〈文心雕龙〉关系的重新讨论》,汪春泓.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汪春泓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引用老庄之语,不过是他表达思想的筌蹄而已。刘勰的佛家思想是用中土文献典故来表达的。刘勰所说的“虚静”已度越老庄,直臻佛境。刘勰创作论,其主干应是佛学思想,而非《庄》旨。 ③王元化. 读《文心雕龙》[M],新星出版社,2007年。在《刘勰的虚静说》一文(第113-117页)指出,刘勰的虚静说和老庄的虚静说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消极一个积极,区别十分明显。先秦诸子提倡虚静说的并不止道家。荀子“虚壹而静”是说:虚则入——心能虚,才能摄取万物万理;壹则尽——心能壹,才能穷尽万物万理;静则察——心能静,才能明察万物万理。此说也是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前的准备手段而提出的,这与刘勰把虚静作为一种构思前的准备手段并无二致。 ④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M] ,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文中作者引《庄子》“惟道集虚”以及《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来解释“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⑤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

俄罗斯是欧美国家中研究《文心雕龙》较早的一个,差不多与中国本国的现代《文心雕龙》研究同时开始。大约在1918年,后来成为科学院院士的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现代俄罗斯新汉学奠基人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ВасильМихайловичАлексеев,1881—1951)就在他为出版《世界文学》而拟定的中文翻译计划中列入了《刘勰的诗学》(Алексеев2002:91)。1920年,他在为世界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文学》一书撰写的《中国文学》一章中,谈到中国古代儒家的文道关系学说时,全文翻译了《文心雕龙·原道》篇(Алексеев1978:51-52)。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文心雕龙》最早的俄文节译文本。这时的阿列克谢耶夫首先注意到刘勰所谓“文”这个 概念的复杂内涵,为此他没有把“文”简单地译成诸如“文学(литература)”“文字(письмена)”或“文化(культура)”一类俄语中现成的术语,而只是音译为“Вэнь”,表现出他对解读和翻译这个概念的谨慎。他指出,刘勰“赋予文的概念更深刻的意思”,他把它理解为“道的表现,准确地说,是某种与不可见的、受大自然支配的创造力相关联的一切可见的东西。这样一来,文就是高度智慧的表现,是沟通我们与绝对正确思想的联系的卓越的文辞。”(Алексеев2002:68-69) B.M.阿列克谢耶夫是在中国传统的“艺术批评” 框架中来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这种批评框架包括诸如钟嵘《诗品》的品第划分、司空图《二十四诗 文学文化研究 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 天津师范大学李逸津 提要:俄罗斯的《文心雕龙》研究大约始于1918年前后,现代俄罗斯汉学奠基人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译的《原道篇》,是《文心雕龙》最早的俄文译本。他提出了许多启发后人思考的问题,规范了后世俄苏“龙学”研究者探讨的方向。Л.Д.波兹德涅耶娃的教科书《中世纪东方文学》(1970年)、K.И.戈雷金娜的专著《19—20世纪初中国的美文学理论》(1971年)、B.A.克利夫佐夫的论文《论刘勰的美学观点问题》(1978年)、И.С.李谢维奇的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1979年),以及苏联解体后Б.Л.李福清发表的论文《中国中世纪文学中的体裁》(1994年),都对《文心雕龙》概念术语、文学理论、美学思想等做了有益的探讨。K.И.戈雷金娜于1995年出版的专著《太极:1—13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世界模式》,用宇宙本体论解读《文心雕龙》,体现了学术新潮在俄罗斯“龙学”研究中的兴起。近年来俄罗斯的《文心雕龙》研究开始有年轻新秀加入,出现了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的博士论文,呈现出后继有人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心雕龙、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10(2017)04-0041-11 2017年10月第36卷第4期 中国俄语教学 PУCCKИЙЯЗЫK B KИTAE Октябрь2017г. T.36No 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16ZDA1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