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亲子关系(讲座)

李子勋亲子关系(讲座)
李子勋亲子关系(讲座)

亲子关系讲座李子勋

十五立志向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讲课脉络

●1,初始状态,两岁前的心理,智力。

●2,2-5岁的人际模型。父亲的作用

●3,5-10岁的学习与人际。

●4,11-15岁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5-18岁过渡期,18-25岁成年期。

●5,亲子关系的原则与技术

孩子的心理成长

●四个关键期

●一,依恋期(0-2岁)

●二,分离期(2-5岁)

●平稳期(5-10岁)

●三,青春期(11-15岁)

●青春后期(15-18)

●四,成年期(18-25岁)

孩子的智力成长

●0-2岁:初始阶段

●3-7岁:感觉、知觉、感性发展期(右脑

高速发展期)

●7-11岁:艺术知觉,理性发展(左、右

●脑共同发展期)

●11-15岁:左脑高速发展期

●16岁后:左、右脑平稳发展期

两岁前的亲密模型

●爱与被爱

知觉模型的生成

●视觉发展

●感觉发展

●分类与理性发展

●言语的学习

父母与客体理论

2-5岁的人际模型

●尊重与边界

儿童情绪的发展

●情绪能力:

●识别、

●接纳、

●发泄与潜抑、

●情绪方式、

●情绪管理

●如何从情绪能量看到儿童未来创造力

情绪智商

●1,能觉察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共情力。

●2,能够自如的表达与释放自己的能力,也能适应并匹配他人的情绪-流动。

●3,可以让自己情绪类型适应环境,并对他人情绪做理性思考-节制。

●4,有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管理。

5-10岁的社会关系模型

●社会游戏规则与学习

孩子的智力成长

●0-2岁:初始阶段

●3-7岁:感觉、知觉、感性发展期(右脑

高速发展期)

●7-11岁:艺术知觉,理性发展(左、右

●脑共同发展期)

●11-15岁:左脑高速发展期

●16岁后:左、右脑平稳发展期

如何喜欢学习

如何建立规则

青春期与鲸共舞

友谊

共情

坦诚

分享

与孩子沟通的八大要点

●无知、

●好奇心、

●积极假定、

●非言语、

●重视fell、

●坦诚、

●改译、

●yes,maybe,no。

八个应该让孩子经历的事情

●独处、

●受到挫败并学会自我安慰、

●友情与分享、

●养育动物或植物、

●犯错并为之负责、

●为父母做一件事、

●一个爱好(音乐、绘画、模型、棋琴)、一项体育活动。

成年期

亲子问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一个原则

●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

●良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亲子间隐藏的信息链

第二个原则

●多样性大于一致性

●用并存主义引导孩子(主流与非主流)

●尊重少数人的观念、文化、方式。

第三个原则

●个别性大于普遍性

●权利,决策,自由,责任

●发展个性,接纳自己

第四个原则

●方式大于内容

●不强调教育的正确与否,强调有效

●用循环逻辑取代直线逻辑

第五个原则

●未来大于过去

●用成长的眼光看孩子

●用好的假定取代糟糕的假定

第六个原则

●资源大于问题

●所有的体验都是资源

●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

第七个原则

●双向思维大于绝对思维

●认同主流文化,考虑孩子利益

●认同规则,保持自我

第八个原则

●分享大于给与

●理解在先,分享在后,帮助可选

●多说感觉与担忧,少用价值观

处理亲子关系的技术

●技术一

父母内心逻辑:共同成长,无知的态度,保持自我觉察,积极假定

●技术二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保持好奇与兴趣,积极认同,改译行为意义

●技术三

如何建立规则:双轴坐标,四个象限。无中生有,强化与消退,惩罚●技术四

如何处理困境:淡化问题,从问题中获益与成长,处理悖论情景

●技术五

重要的沟通:少用语言,多用非语言交流,共情原则

●技术六

青春期对策:学会示弱,让出空间,装傻与换位,权利与责任并行。

●技术七

促进社会化;保持差异,分享与互补,资源取向

●技术八

处理早恋的办法:保持尊重与欣赏,反向干预

●技术九

帮助的策略:yes,maybe,no

●技术十

解决冲突的策略:暂停,延迟,改译,部分退让,认输,隔离。

李子勋简介

李子勋 简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 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 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 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 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教育 1978-1983年:华西医科大学:医学 1989-1990年:北大医学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1996-1999年:德中心理学院(德国海德堡学院心理专业导师):系统式家庭与婚姻治疗。 1989年:接受中国健康教育所“行为与认知治疗”培训。 1990年:接受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分析性治疗”培训。 1992年:接受日本加藤隆吉“催眠治疗”训练。 1993年:接受美国加利福利亚“性健康治疗与咨询培训”。 2001年:接受北大“国际PDST(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培训。 专业工作经历 1995年拥有心理卫生学会心理专业资格。 2000年获家庭治疗督导资格与家庭治疗专业培训师资格。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心理医生 精神专业执业医师 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执业资格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理事 北大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 著作 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 书中的书信材料和一语中的的问题都来自深圳版《女友》,原文刊登的专栏为《布鲁夫妻》,成书的时候,为了尊重杂志社的劳动,原文故事变成了通俗的散文诗体。杂志的原主编易虹是李子勋多年的朋友。

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 本集文章由作者从1995——2005年发表过的文章里精选而出,这些文章以笔名子木、小里、晓立等发表,主要发表在《时尚》杂志、深圳《女友》、上海《双周刊》、《世界都市》、《追求》等著名杂志。文章采自发表前的原稿,没有采用经杂志社删改、编辑的成稿,主要是想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创作风格。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涉及有关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际间亲密关系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答。这些解答和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可能会很不一样,原因是作者一直试图对心理困惑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大多数心理困扰其实是观念冲突所引发的痛苦。作者在一个学习班上问,谁能举出一个不受文化影响的心理痛苦,有人说亲人死亡引发的悲伤是不受文化影响的。作者马上会指出不同文化下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民族在亲人离去时,会举行欢快的告别聚会,送亲人回家(去天堂)。 根源舞:发掘你的性资源 全书通过外星人的性表达方式——根源舞和四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心路历程、性观念的形成和目前的性现实状况,借以阐述几个重要的性观念。《根源舞》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比较深奥的性问题,通过书中四个人的经历,阐述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感受,而这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影响了这四个人的一生。这本书是故事性的,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结论,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引人入胜。

李子勋---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完整版)

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 如何保护孩子所具有的天赋?” “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才华?”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最好的条件下学习,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并不总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而父母的付出也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李子勋老师的讲座里,阐述了天才具备哪些素质,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该注意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自然,如何引导孩子喜欢学习、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活动的最后,部分听众进行了现场提问和咨询。 “保护孩子的直觉,学习让他感到舒服他才会喜欢。”这是李子勋老师给家长们的建议。他甚至以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告诉家长们,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的事情,家长不应该替代孩子学习。 本次活动由东南早报和省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泉州分会主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协办。 央视心理专家:保护孩子天生的直觉 李子勋说,我们知道,有些孩子是天才。怎样判断一个孩子是天才呢,或者说天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在大自然中,我们看不到完美无缺的东西,所有的海岸线都是凹凸不平的,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在被教导之前,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是非常强大和多样化的。 那么,如何保持孩子这种天生的直觉呢?其实,每个刚生下的小孩都拥有这种感知能力,没有被语言化、逻辑化,他们是凭着直觉,主要通过嗅觉来感知环境,感知自然的。 美国有一个片子讲的是有关哺育婴儿的。孩子出生第17天后就一直啼哭,一个心理学家过来详细问了孩子的生活环境,但婴儿的妈妈坚持并没有改变婴儿的生活环境,吃的穿的都与之前一样。但心理学家察看一番后,一再坚持是妈妈改变了婴儿熟悉的环境。后来这位妈妈才想起给婴儿换了枕头,这说明婴儿有强烈的环境控制力。西方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接触自然,美国的妈妈尽量让孩子在自然中长大,而中国的妈妈坐月子期间,成天关在家里,害怕着凉。从加拿大回来的孩子,冬天都光着脚丫子到处跑。所以,应该让孩子尽早到大自然去感知,发展知觉能力。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李子勋

抑郁,其实是一种能力 李子勋1 ——什么是情绪?怎么定义它,什么是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为什么7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书,情绪调节的书都把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看成是健康的法宝,真是这样吗?快乐的心境、激越的情绪真的能保留住吗?很多情绪调节的书指导大家去学习管理情绪的方式与技术,这些外来的调节技术真的可以让情绪放松吗?我曾在《情绪的自我调节》一文中对当下流行的情绪疏导模式做了必要的解释,提出不同的调节方式对人体健康暗藏的危害,主张顺应情绪的自然,调节要适可而止。这篇文章我想用一种全新的,类似哲学描述的方式来解释情绪。 情绪原本没有好坏之分 什么是情绪,正如血液流动是肌体维系活力一样,情绪的自然流动是精神的活力,没有情绪的人是死气沉沉的。心理学应该担心的不是情绪鲜明、爱哭爱笑的人,反倒是情绪缺乏或情绪表达困难的人。情绪的分类不应该是文化所标定的正性或者负性,这种分类的方式易于给人一个误解,以为情绪是有好坏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情绪是一种能量,是人的意识、心灵、精神世界维持清晰和觉察力的动力。没有情绪的人对他人、对世界是麻木的。情绪能量低的人,爱的能力也很低,喜好、欲望、冒险精神、探索心、创意也相应很低。我们应该把人类的情绪原型看成一种掩藏在生理机制后面的生命力。科学可以解释人的神经活动,但解释不了人的自由决策、追求、信仰、喜欢、宗教情结这样的东西。在一种特定的创伤下,如植物人,没有意识,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了情绪。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人的情绪,甚至是动物的情绪看成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呢? 心理学曾经把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看成未分化的原始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在动物世界具有普遍性。这些情绪在未被文化分类的时候,都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能力。由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正如人类发明了社会,也发明了社会化情绪一样,情绪不再无序地以本能形式出现。我们伪造了许多美丽的情绪,这些情绪不是人类本体的,而是派生的。用哲学的话来说,情绪是素材,人们通过文化再认和呈现来表达它。这种再认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压抑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反情绪的。实际上,情绪在未被分类前,是难以描述的,是一个泥团,情绪现象只是一种能量突起,彼此不能分。正如爱是靠恨来依附,乐是靠悲来承受一样。中医说七情六欲是人的生命现象,哲学上称之为情绪的客观存在性。 抑郁症是一个发明词汇 人对情绪的觉察力在五岁前基本完成,这是情绪的语言化过程,被识到的情绪已经不是原始情绪本身,而带有明显的价值标定与功能性。当然,对情绪的描述仍旧可以是恐惧、焦虑、孤独、敌意、依恋、兴奋、攻击性(掠夺)、贪欲、满足,但这个时候,它们的内在服义已经不同。原始情绪中恐惧针对死亡意识,焦虑针对存在意识。被感知的情绪具有与现实的互动互应性,不是针对一种意识觉知,而是针对某种具体场景。当然,人的情绪会因为社会的复杂化 1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嘉宾。 发表作品: 《高峰体验》 《男人与母亲》 《家庭塑造人》《对亲惰的思索》 《寻找你的心理医生》 《<中国式离婚〉心理分析》等

最新婚姻家庭,心理访谈视频

最新婚姻家庭,心理访谈视频 篇一:心理访谈报告 【案例】 小杰3岁那年,父母离了婚,他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三个人的感情很好,但是从小学开始小杰就出现了偷窃的行为,屡次管教,没有悔改,外公、外婆对此伤心、绝望。小杰13岁的时候,母亲改嫁并把他接来一起生活,刚开始一家人感情很好,自从发现小杰有偷钱习惯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杰经常拿家里的钱,偷亲戚的钱,小到几块大到几百块。小杰用偷来的钱和朋友吃喝玩乐,吸烟、上网、赌博。有一次小杰甚至还因为跟同学一起偷铁进了派出所,这让家人对他更加失望。为此,小杰妈妈非常着急,对孩子严加教育,甚至会动手打他,但是这些做法都没有使小杰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小杰在家里几乎不说话,甚至很长时间不回家。有一次小杰因为拿了家里客人的钱,继父第一次动手打了他,从此他更加不爱说话、不爱回家。妈妈为了让孩子与原来的朋友切断联系,举家搬到了现在的住处,依然无济于事。现在母亲每天在家照顾两个不到三岁的女儿,全家五口人的开销全靠丈夫每月微薄的工资支撑。 评估与诊断:达到品行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 问题成因分析: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 家庭教育:怜悯是一种天然的能力,但爱不是一种天然的能力,需要在别人的教 授下习得。家庭中的孩子首先需要“被爱”,才能感知到什么是“爱”,进而学会如何去“爱人”。然而,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是近乎“虐待式”的对待——亲生父亲连枕头都不愿意给他买;外公虽然内心在爱孩子,却以极其粗暴的态度对待他;母亲显然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但母亲经济拮据、婚姻失败、改嫁生子,并且解决自己人生困难的方式也十分愚昧,其许多行为都是雪上加霜的选择,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既不懂什么是爱,也不会表达爱,作为补偿,他选择在同伴那里,用金钱换取友爱。学校教育:教师都应该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职业群体,可以起到

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名人录

李子勋、杨凤池、钟杰、徐凯文、刘丹、施琪嘉、曾奇峰、朱建军、金洪源、袁辛、胡邓、汪冰。 1、李子勋 简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夜话栏目主办涉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题讲座,在《父母必读》杂志长期开设心理咨询专栏,接触过许多涉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实际案例,在实话实说栏目曾就“中学生强迫症”话题做过深入分析。 担任:《父母必读》亲子关系栏目主持人。《女友》深圳版布鲁夫妻婚姻咨询主持人。《时尚健康》心理栏目撰稿人。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亲子关系节目主持人。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心理专家之一。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心理专家之一。 评价:不是他在哪一个方面优秀,而是各个方面都优秀。他自己的话说,是已经看通了人性,达到了这个境界。平时我们说,只要哪个咨询师有一样本领出众,就可以远近闻名,而李子勋是多样出众,样样高手,因此他当之无愧的成为明星咨询师。我们网站上也开出了李子勋专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看看李子勋视频,定能收益良多。专栏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b4351354.html,/forum-74-1.html 2、杨凤池 简介: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分析疗法的专家代表;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督导师。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班代表性学员。 担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特约心理专家。 评价:杨凤池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发展和心理障碍的咨询、人际关系不协调的咨询、婚姻家庭心理障碍的咨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恢复原本的自我,作出新的生活选择;也可以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塑造健全的人格,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由于还在学习之中,这一课的内容将在后面很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 不得不说的是,心理咨询与别的行业不同,许许多多的高手并不宣传自己,在网络上很难找到资料,即使能找到,也并不详细。因此我的搜寻具有很大的局限,如果您有认为水平很高的咨询师,可以把他的名字和专长跟帖在后面,谢谢。

关系大于教育

关系大于教育 北屯高级中学心理咨询室王文丽 去年九月底有幸参加了由资深的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教授主讲的心理咨询师执业能力培训班,培训归来潜心内化所学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其中的关于青少年问题教育中“关系大于教育”的教育理念如清风拂面。掩卷之时,意犹未尽,适逢北屯高级中学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主题活动,在这种大环境中着力践行此教育理念,感悟和收获颇多。意欲与陷入青少年关系问题漩涡的、并且愿意尝试此教育理念的为人父母者共享此后现代教育理念。 “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行。”———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地进步。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 “正是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李子勋说,这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能做到十分的,孩子能做到十二分。而不良关系的结果是,家长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并且你的平和投射给他,他会产生愉悦的感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用一种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关注父母的价值标准。 父母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内心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这样总是能发现问题,也总是感觉到教育的重任,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的空间。父母的眼睛在建构孩子的问题,以为在教化甚至拯救孩子,孩子可能会慢慢地失去创造的能力,变得听话与平庸。孩子是什么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往往是这样,越担心的事情越

大众心理学读物与专业基础读物推荐

大众心理学读物与专业基础读物推荐 经常有朋友要我给他们推荐几本心理学的读物,一方面自己看的大多是专业书,专业、技术性太强,怕他们读不懂;另一方面,我的记性太差,一时半会想不起有哪些好书适合他们读,看来读书这东西还是需要积累的哦,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前几天又有朋友问我,实在不好意思再推脱,今天就好好整理一下。以下的书籍自己并没有都读过,不过多数有些了解,供大家参考,不如意之处还请见谅。 一、推荐心理杂志如下: 1、《爱人心理》期刊每本3.50元 2、《心理医生》月刊每本3.8元 3、《心理月刊》每本20元 4、《心灵世界》月刊每本8元 《女人坊》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不错杂志,科普性很强,值得一读哦! 二、推荐心理学书籍如下: 1、《陪孩子长大》李子勋著 CCTV特邀心理专家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本书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 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2、《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著 CCTV《心理访谈》特约婚姻问题专家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换个视角给你看不一样的生活,这是一本实用的婚姻生活心理指导书。用心理医生独特的视角,帮你打开一扇扇家庭的

窗口,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家庭的形态,看到其中的因果互动、矛盾纠结。在不经意间,你会被他带到一个新鲜、奇妙的境界里,轻松、开放、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一切。 婚姻和爱情一样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本书试图用男女两个人的角度去解读婚姻,书中把婚姻男女一律以东东、西西来指代名字,来表达婚姻关系情景。而作者采用双层身份——一个用男性视觉,一个用女性视觉,把一样的东西作不一样的解读,以这种形式增加读者对婚姻多样化的理解。 3、《心灵飞舞》李子勋著 《心灵飞舞》一书精选了李子勋先生的全部文章,包括对文化的解构、心理篇、男性篇、女性篇、婚姻篇和专业篇,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平常问题,探讨心灵自由的心理秘诀,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健康之路,体现了李子勋解决心理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厚功力。 4、《根源舞》李子勋著 全书通过外星人的性表达方式——根源舞和四个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心路历程、性观念的形成和目前的性现实状况,借以阐述几个重要的性观念。《根源舞》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探讨比较深奥的性问题,通过书中四个人的经历,阐述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感受,而这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影响了这四个人的一生。这本书是故事性的,不是说教式的,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结论,可是许多问题原本是不需要有什么结论的。没有结论,反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引人入胜。 5、《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著 《心理访谈》特约专家的第一部心灵药方。李子勋教你100个快乐处方,帮你解读生活困扰,改变平常视角,提供有效方法,开拓快乐之旅。这本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其价值体现了李老师对家庭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用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其自然通俗、怡然自得的语言就像纯净、甘甜的泉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家庭。 6、《女心理师》毕淑敏著分上下册 7、《改变,从心开始》——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荷)马丁纳著 8、《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著 9、《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著 10、《理解人性》阿德勒著 11、《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朱建军著 12、《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徐钧著

亲子关系的讲座

亲子关系的讲座(1) 李子勋 有感朋友们对我的批评和鼓励,我想以后尽量抽时间更新我的博客。我的身体不好,一般希望不被太多的事烦恼! 对网上消息说我认为王朔心理只有18岁的言论感觉不安,发表一个声明也是为了避免麻烦。现在被众多朋友注意到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所以我删去了。 我想把去年的亲子讲座的文字资料陆续登出来,欢迎朋友和同行们的指正! 一、怎样保护孩子 现在做父母,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像教育了7、8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那么有经验,其实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几个关键点要提醒大家注意:我是学家庭治疗的,主要是在临床,掌握一种系统式的家庭治疗,注重的是一种关系。我们常常观察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动,他们的语言,他们存在的规律是什么。于是我们发现,最重要的不是父母亲跟孩子关系的表面现象如何,而是在表面的互动下的关系层面和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 随便讲一个故事。我的门诊经常会接待这样的孩子:大多是男孩,这些男孩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小时候得过比较重的病,如癫痫或其他病,因而就被高度保护。因为爸爸妈妈会害怕这个孩子受到任何危险,比如小时候孩子得一些流感、肝炎,或其他疾病,这个孩子就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了,因为爸爸妈妈必须要过度保护他,不让他遭受任何的危险。 这样的孩子在特殊的保护下,令他们失去了很多能力,虽然他在父母亲的帮助下生活很好、学习很好,可是到了青春期(15、16岁),都会出现一些麻烦,

这些麻烦就是刚才有一位家长所担心的--跟周围的孩子没法交流,无法得到一种智慧性的情感。于是爸爸妈妈就拼命的帮他补偿,因为他不是去鼓励孩子去承受因长期处于高度保护下失去的应有的发展(如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是更加保护,使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比如这个孩子跟某一个孩子发生争执,妈妈就去找老师谈,出面找对方的家长谈。通过这样的保护,看起来是让这个孩子顺利的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可是到高中基本上不行了,因为高中的孩子,你的保护就失效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15岁、16岁、17岁已经社会化了,他们处在夹缝里面,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最后都成为精力等等的残疾。小时候为了保护孩子,爸爸妈妈是对的,但是保护到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保护,什么事情不能保护? 我们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当前国际潮流来看,家长应从三方面来关心孩子。第一,身体发育。假如这个孩子有疾病,差不多孩子就拥有了某种特权,这个特权就是爸爸妈妈不得不怎么样,这是偏颇的。第二,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包括学习和社会能力、运动能力、音乐与艺术的修养。第三,个性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的完成。这三个方面其实都是相通的,因为身体的健壮、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发展顺利,有病的孩子,因为过度需要帮助,就有补偿关系,这个补偿就使孩子不去发展种种能力。 前天我看到一个孩子,已经30余岁了,一直不能够很好的生活,从17岁开始就一直在看心理医生、吃药,有各种各样的病。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这个孩子不在他妈妈身边,而是在一个陌生人身边的时候,他挺正常的,他可以跟

采用央视《心理访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采用央视《心理访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大中小学生的人生成长旅途中所起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也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然而,由于受到师资、教材、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讲授式、学科倾向的心理课未能引起学生的真正兴趣,效果大打折扣。 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心理访谈》是全国第一档现场个案访谈的心理栏目,许多表现的是学习心理、亲子关系、师生交往、青春期困惑等问题,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且有当事人鲜活的案例,有杨凤池、李子勋等著名心理专家的分析、点拨,在短段的20分钟里当事人的心理就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非常形象、生动、直观。 我们录制了部分《心理访谈》,以此作为素材在高一的心理课上播放,结合讨论、讲授等形式,做了灵活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从公主到丑小鸭》与寻找自我 《从公主到丑小鸭》讲述了一个叫李佳的18岁少女,在一年内整容6次,先后共做了4次双眼皮手术,隆了鼻子和下巴,还做了切除下颌骨和去除咬肌手术,即使是这样,她对自己的容貌还是十分地不满意,而且是越整容越不满意。 李佳在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家庭、学校的“小明星”,处处受宠,然而到初中时一位老师批评她爱美,说她“无药可救”了,这沉重打击了她的自尊心,使她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认同危机”,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做到没有任何人敢说我不好看。然而,数次整容并没有改变她内心的印痕,反而愈加迷失自我。 心理专家分析指出,一个女孩子的价值不全在那张脸,至少一半的价值在于内心、内涵,例如学业、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那为何不对这些“整容”呢?李佳恍然大悟。接着,专家引导她模仿自

关系大于教育

关系大于教育 去年九月底有幸参加了由资深的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教授主讲的心理咨询师执业能力培训班,培训归来潜心内化所学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其中的关于青少年问题教育中“关系大于教育”的教育理念如清风拂面。掩卷之时,意犹未尽,适逢北屯高级中学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主题活动,在这种大环境中着力践行此教育理念,感悟和收获颇多。意欲与陷入青少年关系问题漩涡的、并且愿意尝试此教育理念的为人父母者共享此后现代教育理念。 “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行。”———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地进步。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 “正是因为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李子勋说,这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能做到十分的,孩子能做到十二分。而不良关系的结果是,家长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

加给孩子。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并且你的平和投射给他,他会产生愉悦的感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用一种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关注父母的价值标准。父母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内心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这样总是能发现问题,也总是感觉到教育的重任,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的空间。父母的眼睛在建构孩子的问题,以为在教化甚至拯救孩子,孩子可能会慢慢地失去创造的能力,变得听话与平庸。孩子是什么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往往是这样,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事实,因为担心本身可能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其实,我们转个角度,用关注去照亮另一面,孩子很快就会忘掉他是这样的,而变得那样,变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缺点,喜欢从反面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而李子勋建议家长,多从“资源取向”上看问题,而不是“问题取向”。“问题取向”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总能看到好事背后的坏事,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资源取向”则把问题看成资源,总能看出负面背后的正面,这则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关系亲子关系的经典理论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关系亲子关系的经典理论 我们的亲子教育问题,不是来自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观念和概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我首先给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也不想和任何人进行抗衡,因为它是并存主义的。 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 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 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 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人们认识李子勋,大多是通过央视的一档夜间节目《心理访谈》。而荧屏下,李子勋是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的主任,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5年。如今不断攀升的收视率让他成了医院的“明星”大夫,每周的心理门诊都人满为患,挂不上号的人几乎把电话打爆…… 其实早在多年前,李子勋就成为电台、电视台多档心理节目的特邀专家,为一系列健康时尚杂志撰写稿件,并出版了多部解答心理疑难的专辑。 那么,这个为众人解决心理病痛的人,是怎样步入这个领域,又是怎样看待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呢? 女同事的自杀事件带来的触动很大 大学毕业后,李子勋从成都分配到了北京,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之后又调入中日友好医院。在中日友好医院做临床医生时,女同事的自杀事件带给他很大的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涉足临床心理学。 “这个女医生才20多岁,她的男朋友去美国后向她提出分手。我们的办公桌紧挨着,她总是问我,李医生他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有一段时间她老缠着我们几个男医生说话,我们为了避嫌就老躲着她。其实她患了重度抑郁,具有自杀倾向,缠着我们说话其实是想释放压力,但我们谁都没有意识到。” 让李子勋更加追悔莫及的是,女同事曾经向他询问服用什么药品能致人死亡,而她服毒自杀时选择的恰好就是自己提及的药品。 这一年,医院里自杀的医生护士达到四人,让院方感到非常吃惊。与此同时,卫生部要求各医院开设心理门诊,李子勋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争取到培训机会,赴北大医学部六院进修心理学,最终成为当时心理科唯一的一名医生。 医院选择李子勋也不是没有原因,虽然那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住院大夫,但与病人却相处得非常融洽,深得信任。曾有一位比较神经质的女病人让院里的很多医生都感到头疼,一旦医生对她的态度有所转变,她就认为自己的病情又加重了。而面对李子勋的温和与耐心,女病人觉得自己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为了表示感谢,便四处写信表扬他。 李子勋觉得并不是自己的医术有多高明,而是天生共情能力比较好,对别人的痛苦能够感同身受。 “人的肌体有自我愈合的能力,医生的好态度能激发这种能力。如果一个病人接受一个医生,信赖他,病也会好得快,这些现象都属于心理学范畴。” 德国心理专家为他打开一个新世界 从事心理治疗16年来,尽管接受了行为认知治疗(催眠训练)、分析性心理治疗、系统性家庭治疗等一系列专业培训,李子勋却对系统性家庭治疗情有独钟,多年来致力于亲子关系、婚恋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并被圈内人评价为最优

心理学书籍-打包下载

心理学书籍-打包下载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书籍下载,心理学书籍推荐,心理学入门书籍,心理学专业教材,心理学专业书籍,心理学大众书籍,心理学小说,心理学笔记,犯罪心理学书籍,行为心理书籍,心理咨询书籍,心理治疗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大家好: 我是奇才心理工作室成员,这是我大学花了四年时间下载整现出来的心理学书籍,全部是文本文档,这些心理学书籍你可以放在电脑上看,放在手机上看,放在MP4看都可以,现在我把我整理的这些书籍打包后存在我的115网盘里了,请大家在下面的地址下载, 下载请到下面的地址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bb4351354.html,/file/e6unymbd#D ownload 目录 这些书籍全是文本文件,所以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在MP4上,在学习机的都可以看,都可以学习!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这些资料赠送给你,如果你没有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

习机的话10元钱就可以获得下面所有的资料!记住全是文本文件! 下载打开预览《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 (178K) 下载打开预览《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讲义1.doc (99K) 下载打开预览NLP简快心理疗法.doc (3.47M) 下载打开预览北大心理治疗串讲笔记.doc (198K) 下载打开预览变态心理学北大版串讲.doc (212.50K) 下载打开预览登天的感觉[1].txt (92.71K) 下载打开预览发展心理学.txt (115.75K) 下载打开预览怪诞行为学.txt (132.87K) 下载打开预览教育学.doc (120K) 下载打开预览认知心理学.doc (98.50K) 下载打开预览社会心理学.doc (254K) 下载打开预览生理心理学.doc (201K) 下载打开预览行为心理学(全十五章).doc (1.31M)

爱情婚姻家庭心理案例集pdf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情婚姻家庭心理案例集pdf 篇一:《新时代爱情与婚姻密码――心理访谈“心的秘密”系列书》 策划书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世界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心灵的声音,没有谁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战胜自我,拥抱健康,沟通消除隔膜,交流敞开心扉,真诚溶化壁垒,心理沟通,健康人生从“心”开始” 1.选题概述 题目:《新时代爱情与婚姻密码――“心的秘密”系列书》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心的秘密”系列书》 概述: 以目前中央12频道深受欢迎的现场访谈类节目《心理访谈》栏目为基础,借栏目近两周年纪念之机,主要以整理往期栏目、专家观点和相关活动为内容,结合当下最受关注

的情感与教育话题,拟先出版两册书籍,经济效益符合预期后继续出版其它系列书籍和光盘。书籍内容秉承节目的服务性定位,主要分为爱情与婚姻、子女教育两册,每册分章节。每本书开篇有栏目、主持人、编导、专家等简介,以及两篇序言。一篇是节目编导对栏目的回顾和总结,另一篇由心理学专家执笔。每章从节目中的代表性个案出发,为读者提供生活中普适心理问题的指导及专家点评,章后有小节。书的结尾是工作人员对栏目两周年的寄语及对热心观者的反馈。 目录:(以《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心的秘密”系列书》为例)序言 第一章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专家解读教育问题,后来章节的统领) 第二章成长的烦恼(成长中的精神、身体上的困扰) 第三章孩子没考好(学习、考试、成绩与教育) 第四章考前的战斗(备战中考、高考中的心理问题) 第五章少年的叛逆(不听话、厌学、离家出走、与父母的感情危机) 第六章网瘾探秘(网瘾成因及解除) 第七章苦涩禁果(早恋、交友不慎、未成年人性行为)第八章单亲的羽翼(单亲、再婚子女成长问题) 第九章“独”的困扰(溺爱、冷漠、交际困难、心理承受力弱等问题)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

李子勋谈后现代心理学:心理疾病是"看"出来的 大学生周刊实习记者程仕才 09年04月27日08:4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物简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4月10日,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来到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的新闻发布厅和大学生交流后现代心理学。本文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心理学需要改变 我们长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向新一代的人介绍心理学。坐在讲台下的有"90后"的吧,而站在讲台上的都是"60后"的人。自心理学创立到现在有一百年了,人类这个群体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还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自身也会变化? 心理学的产生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科学主义盛行。心理学也受到当时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当时的理论体系到底适合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们呢?是要为你们创造一个新的模型,还是要把你们套在快一百年的旧的模型里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太了解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不同的现实。一个人面临的环境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和思维结构。我们这代人接受的都是非常线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是不是真的对人的心理是一个权威的解释呢?后现代理论认为,过去所谓的科学并不是一个代表真实形态的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所以在后现代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要重建一种心理学的系统。现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谈心理社会学而不谈心理学,为什么?人并非仅仅是一个本我的驱力完成,其实是一个社会的产物,他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体系里面。所以现在不再把心理学和社会学分割开来,而把它们糅合起来。 心理疾病是被"看"出来的 另外一个特征,过去的心理学家都自以为掌握了某种真理。一个学过心理学的人能看到心理学上的疾病,这种"看到"是值得分析的。一个未曾学过心理学的人看不到心理学的问题,或者一个未曾学过抑郁症的人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他也无法去诊断抑郁症。只有在内心已经建立了一种观察系统或者诊断标准的人才能看到疾病。这种"看到"到底是一种建构,还是

心理学书籍_打包下载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书籍下载,心理学书籍推荐,心理学入门书籍,心理学专业教材,心理学专业书籍,心理学大众书籍,心理学小说,心理学笔记,犯罪心理学书籍,行为心理书籍,心理咨询书籍,心理治疗书籍,心理学与生活, 大家好: 我是奇才心理工作室成员,这是我大学花了四年时间下载整现出来的心理学书籍,全部是文本文档,这些心理学书籍你可以放在电脑上看,放在手机上看,放在MP4看都可以,现在我把我整理的这些书籍打包后存在我的115网盘里了,请大家在下面的地址下载, 下载请到下面的地址下载: 目录 这些书籍全是文本文件,所以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在MP4上,在学习机的都可以看,都可以学习!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这些资料赠送给你,如果你没有买我们心理咨询师万能学习机的话10元钱就可以获得下面所有的资料!记住全是文本文件! 下载打开预览《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doc (178K) 下载打开预览《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训讲义 (99K) 下载打开预览 NLP简快心理疗法.doc 下载打开预览北大心理治疗串讲笔记.doc (198K) 下载打开预览变态心理学北大版串讲.doc 下载打开预览登天的感觉[1].txt 下载打开预览发展心理学.txt 下载打开预览怪诞行为学.txt 下载打开预览教育学.doc (120K) 下载打开预览认知心理学.doc 下载打开预览社会心理学.doc (254K) 下载打开预览生理心理学.doc (201K)

下载打开预览行为心理学(全十五章).doc 下载打开预览叙事疗法.doc 下载打开预览学校团体心理游戏大全.doc (113K) 下载打开预览医学心理学.txt 下载打开预览咨询者工作手册.doc (148K) 下载打开预览 [催眠]催眠入门指导手册(简体).doc 下载打开预览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美)克莱尔.扫描版.txt 下载打开预览 [自我励志]_情感之乱.txt 下载打开预览 [自我励志]_在线心理咨询.txt 下载打开预览“围城”男女实用婚姻宝典:婚姻真相.txt 下载打开预览《24重人格》.txt 下载打开预览《登天的感觉》岳小东着WORD版.doc 下载打开预览《电话销售中的心理学》精选.txt 下载打开预览《管理心理学案例》MBA电子书教材.doc (113K) 下载打开预览《驾驭情绪__主宰自我》高中心理健康课说课.doc (146K) 下载打开预览《九型人格》概述.doc 下载打开预览《蓝色天堂》毕淑敏_完整版.txt 下载打开预览《亲子关系全面技巧》部分内容.doc (185K) 下载打开预览《染爱》_之_【婚姻_vs_生活】.txt 下载打开预览《生命的轨迹_深度心理分析手册》(《占星、业力与转化》中文版)第十、十一章.txt 下载打开预览《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乔塞尔森_(Josselson_R[1].)_,.txt 下载打开预览《无法抗拒催眠式销售》全本作者赵永进· 下载打开预览《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内容摘要.doc (179K) 下载打开预览《消费心理学》TXT文件下载.txt

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

[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李子勋关于亲子关系的经典言论我们的亲子教育问题,不是来自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观念和概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我首先给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也不想和任何人进行抗衡,因为它是并存主义的。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关于亲子关系》。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小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