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农副产品的出口中,水产品的出口具有更强的竞争力。2002年广东农产品出口总额比2001年增加3.36亿美元,其中水产品出口金额增加2.1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增加额的64%。

(3)产出率高。对农业来说,每亩耕地的净产值一般是500—3000元,水产养殖每亩的净产值一般在5000元以上,水产养殖产出率远远高于农业。

2、存在问题

(1)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各地渔民反映,南海著名的万山渔汛、甲子渔汛、汕尾渔汛、清澜渔汛、昌化渔汛、北部湾渔汛等六大渔汛已基本消失,大亚湾、大鹏湾等近海鱼类的“幼儿园”近年亦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去出海几海里下网就有鱼捕,现在出海十几海里仍无鱼可捕。渔业资源衰退主要表现为:一是渔船单产大幅度下降。据资源监测船调查分析,在万山群岛海域,1982年围网船(79千瓦)最高网产池鱼、鲐鱼、沙丁鱼20吨,2000年围网船(221千瓦)最高网产只有3吨;在台山沿海,1982年拖网船(184千瓦)最高网产梅童鱼、马鲚15吨,2000年相同马力渔船最高网产仅1.5吨;潮阳市拖网船(400马力)1990年平均时产108公斤,至1998年该船平均时产仅为29公斤,下降了73%。二是渔获中优质鱼比例明显减少,如大黄鱼、马鲛、白鲳、梅童鱼、海鲶、凤鲚、黄鲫、鳓鱼、门鳝、鲨鱼等品种,现已未能形成渔汛,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三是捕捞对象小型化。渔民普遍反映,渔获个体明显偏小,渔获质量差,下杂鱼比例高达70-80%。

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成因有:(1)海捕渔船、功率急剧扩增,捕捞能力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据调查统计显示,1980年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为7015艘(58.7万马力),而2000年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增长到48423艘(295.14万马力),同比增长了5.90倍(4.03倍)。其中对资源损害极大的拖网渔船和功率同比增长4.4倍和5.1倍。1980年惠来县拥有机动渔船180艘、8971千瓦,至2000年全县投产机动渔船1753艘、98265千瓦,分别增长了8.7倍、10倍。(2)海洋环境污染加剧,近海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陆地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海水变质,赤潮频发,严重影响鱼虾贝类的繁殖生长。据了解,珠江口海域原来是200多种海洋鱼类的产孵场和培育场,现在已鱼不成汛,种不成群,鱼类品种已减少至50多个,且品质极低。(3)电炸毒鱼等违规作业屡禁不止,-40米等深线以内禁止底拖网作业区管理力不从心。近年来,我省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靠各种规费及罚没款收支,客观上难以根治各种灭绝性捕捞。(4)渔具渔法盲目更新,加剧酷渔滥捕,加速资源衰退。我省渔业面临最大的难点,就是渔船太多,捕捞强度过大,超过了水产资源的良性再生能力,渔船盲目增长的势头至今未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全省共有机动渔船72646艘,其中海洋捕捞渔船49132艘。而1978年,全省机动渔船只6547艘,其中海洋捕捞渔船4349艘,海洋捕捞渔船过度增长,造成过度捕捞导致水产资源严重衰退。1978—2002年海洋捕捞渔船平均每年增长11%。主要经济鱼种明显减少,资源系统严重退化,现已基本没有明显的鱼汛,广东南海著名的八大鱼汛已有十多年未见出现。过去提的口号“变淡季为旺季”,不考虑生物的生产规律,对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渔区经济渔业产业化经济水平低。据统计,2000年我省海洋渔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比为72:17:11。水产品加工还普遍存在“三低”、“三少”,即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水产品名牌少、名优品种少、龙头企业少。我省海产品大多数仍停留在腌制、晒干、烘烤切片等简单加工状态,且规模小,成品档次低,难以带动当地海洋捕捞

及相关产业发展,致使水产品价格一跌再跌,特别是每年休渔开捕后,渔区经常出现“卖鱼难、鱼贱伤渔”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渔民增收。2000年全省渔民劳均收入增长幅度已由1993年的36%下降到3.6%左右,回落了32个百分点。

(3)渔港的基础设施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启动的渔港建设议案项目,是根据当时的渔港现状和渔业生产发展水平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受当时资金的限制,规模和档次总体显得很低,只解决了渔船的停泊,而渔港的建设目标与国家的规定还有很大的差距,难以适应现代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码头泊位少,增加鱼货及物资上下的难度,加重了渔业生产的成本;防波堤建设标准低,25年一遇且越浪的标准,导致可供停泊和安全避风的水域不足,渔船停靠的安全距离不足;绝大多数渔港没有配备消防船,消防设施缺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道路、环境等不适应渔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现代渔港的要求。

(4)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只有30%左右,低于同等人均GDP国家平均水平12-21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45%低1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聚集规模就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因为人口聚集规模大,资源利用率就越高。如水、电、道路、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时资金投入巨大,但使用时边际成本很小。共同分享基础设施,使用成本自然降低。一般而言,人口越集中,产品需求量越多,促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庞大的产业链。人口与企业的聚集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的作用与意义

现代渔港经济区是以渔港为中心、以渔业产业为基础、辐射和带动的经济区域。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与加工、休闲渔业和滨海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为一体。是渔区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渔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平台。

(一)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广东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提升渔业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广东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农村的难点在山区和渔区。渔区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水平一直以来相对高于山区,有条件也有必要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目前,海洋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整体素质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海洋传统产业提升力度和产业升级换代能力不够,新兴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中所占比重小,海洋药物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部分海洋产业仍处于以粗放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珠三角洲等沿海市发展较快,粤东、粤西两翼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业捕捞能力大大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渔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陆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海洋恶性事故时有发生,赤潮频发。近年来,广东以加快发展海洋渔业和推进海洋综合开发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仍较低,与山东、浙江等省相比,差距也较明显,海洋经济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仍未发挥出来。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全省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的海洋开发综合性载体和平台,资源、环境、区位、资金、科技等各种优势未能有效整合和挖掘,开发项目与具体措施存在小、散、乱的状况,集聚效应不明显。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以渔港建设带动港区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设施的建设。随着港区水产品交

易市场、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设施的建设,渔业产业化也随着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水产业生产的发展。渔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港区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设施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依存。一旦港区建设与渔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渔业的竞争力将不断的增强。

通过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构建广东海洋开发综合性载体和平台,对广东的海洋资源、环境、区位、资金、科技进行有效整合和挖掘,更好地发挥广东的海洋优势,可以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推进广东经济的发展。随着广东海洋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将逐步提高,小康水平的生活将指日可待。

(二)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我国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太多,捕捞强度过大,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已实行了几年海洋捕捞负增长,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取得较好的效果。要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减轻捕捞强度,让渔业资源能够再生。当前,捕捞问题比较严重,捕捞效益显著下降,渔民收入减少,部分渔民生活困难,渔民为了增加收入,只有千方百计多捕捞,造成捕捞过度。在保护资源能够再生持续利用的情况下,要渔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迫切需要一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减少从事捕捞生产的渔民人数,才能让留下的渔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有利于渔业养殖业的发展,并为渔业调整养、捕结构,让渔民转产创造条件。捕捞渔民能够真正转产转业,从事捕捞生产的渔民人数就真正能够的减少,水产资源就能够逐步恢复,使捕捞与资源再生能够相适应,实现水产资源与捕捞进入良性再生循环。所以,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渔民转产转业脱贫奔康的必由之路。

据调查,全省14个沿海市,拥有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家庭24.97万户、117.71万人,其中低于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的渔民家庭3.75万户、14.85万人;低于1500元的渔民家庭2.39万户、10.85万人;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社会保障标准的应保渔民家庭1.09万户、4.61万人;已落实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渔业家庭3555户、1.41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全省沿海66.17万纯捕捞渔业人口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渔民有9.52万人,占纯捕捞渔业人口的14%;低于1500元的渔民7.26万人;处于当地低保线以下的特困渔民2.74万人。湛江市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渔民家庭1.62万户、7.12万人;低于1500元的渔民家庭1.19万户、5.16万人;汕尾市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渔民家庭6774户、3.05万人。总体上看,沿海平均每100位海洋捕捞渔业人口中大约有12位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渔民,其中低于1500元的渔民9位,粤东、粤西地区贫困、特困捕捞渔民比例明显偏高。

造成捕捞渔民贫困关键的原因是就业不足。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通过港区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设施的建设创造就业岗位,让转业的渔民有就业的机会,转业渔民有了就业出路,生活来源就有保证,收入就有增加。因此,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渔民转产、转业脱贫奔康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建议与对策

渔港是渔业经济的纽带,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辐射和带动其它行业,形成一个经济圈。渔港建设在渔业经济中有很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阳江市的闸坡渔港、雷州的乌石渔港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就是以渔港建设为中心、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渔业经济的发展。

(一)大力推进现代化渔港建设

1、科学制定渔港社会经济规划。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必须规划先行,以规划来指导整个渔港经济区的布局和建设,以产业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在国家海洋功能区划指导下,制定各个渔港资源开发规划,为渔港经济区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制定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这主要是把渔港功能配置在一定空间,在各个功能区域落实具体的工业项目、公共设施、小城镇社区建设等。

2、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产业政策是利用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制订财政、金融、保险政策等引导各个产业的投资行为。一是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二是引导各个产业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改革投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渔港是渔业经济的纽带,没有渔港,渔业经济就无法发展。渔港建设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力,如果渔港建设投入是1,则可吸引数倍甚至更大的社会资金投入港区经济链的建设。阳江的闸坡渔港、雷州市的乌石渔港,就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渔港建设,引来大量社会资金投入港区经济链建设的例证。特别是雷州市的乌石渔港,原来可以说是一个死港,通过省财政拨了600多万元的资金,同时吸引社会4000—5000万元的资金,对渔港进行整治,把一个死港变成一个生机勃勃、很有发展前景的活港,目前雷州市乌石渔港的港区就是乌石镇的镇区,也是一个旅游渔港,每年计有大量的旅客到渔港旅游。阳江的东平渔港、潮阳的海门渔港等渔港都有类似的情况。全省有133个渔港,如果有一半以上的渔港能够达到阳江的闸坡、东平、雷州市乌石、潮阳海门等渔港的水平。那么,广东渔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渔区经济甚至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渔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平均每个渔港投资一亿元,全省就需要133亿元,要筹集这么大的资金就必须改革筹集资金的机制。

一是向市场、社会要资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目前社会上已积聚了大量的游资,正在寻找投资机会;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国外的资金不断的进入,也正在寻找投资机会,要吸引这些资金就必需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二是国家财政的投入。渔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社会效益非常大,对渔港的发展和繁荣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或者局部中难以得到具体的体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需由国家(国家、省、市、县、镇)资金来投资。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是一个倒金字塔,越往下级,财力越薄弱,特别是我省大部分沿海渔区的县、镇,经济不发达,基本处于吃饭财政,没有财力投资渔港建设。为充分发挥我省的海洋优势,加快我省渔民脱贫奔康,省、市两级政府要加大对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资金投入,在渔港发展中起引导性的作用。

三是加大45个渔港整治建设的力度。建设国家级中心渔港10个,每个渔港省财政补助2000—3000万元,加上国家的补助2000万元,使总建设资金达到4000—5000万元;国家一级渔港15个,每个渔港省财政补助2000—3000万元,国家的补助300—500万元;省重点渔港20

个,每个渔港省财政补助1100—2500万元。根据测算,全省5年总共需要投入建设资金大约12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8亿元。

四是提高渔港养护管理费,从现在的6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解决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我省处于台风高发区,每年受台风影响造成直接的渔业经济损失较大,用来抵御台风的渔港防波堤、码头、护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费和维护经费的投入必须稳定足够。1993年省人大通过《关于加强渔港建设的议案》指出:“省和沿海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渔港建设所需的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落实,并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大投入。”10年的渔港建设证明,这一议案卓有远见。目前,《议案》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渔港建设是渔港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和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对渔港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渔港存在的突出问题十分必要。

4、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配套法规建设。将依法管理和常规的制度管理结合起来,减轻渔民负担,渔业部门减少渔政管理收费。进一步明确渔港产权、管理权,尽快制定《广东省渔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形成一个完整的渔港管理法规体系,明确渔港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渔港的职能,不断提高渔港管理水平。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

1、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作用。第一,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不论是渔民进城镇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装饰、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产业的发展,拉动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可以创造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并通过建设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实现渔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第二,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增加渔民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小城镇是渔业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联结城乡,迅速促进渔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极具优势。渔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局限于家庭自我服务的传统圈子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多,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更不可能形成对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随着渔区居民集中居住的增加,小城镇第三产业的需求规模将随之增大,就业和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第三,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充分调整渔区产业布局,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更大规模地转移渔业富余劳动力。小城镇极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其他多种优势,可以吸引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达到方便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和技术传播,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其综合效益,重新焕发当年勃勃的生机,还可以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大规模地吸纳渔业富余劳动力,实现渔区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第四,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开拓渔区市场,增加渔区消费需求,为城市工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国内市场,推进国民经济更快速地增长。渔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渔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渔区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渔业经营规模和提高渔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五,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提高渔民素质,加快渔区现代化进程。长期以来,渔区人口的增长一直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数量庞大的渔区人口不仅使劳动力与海洋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还影响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致使目前渔区劳动力的整体科技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如果越来越多的渔区人口集中居住到小城镇,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则不仅可以促使渔民逐步告别传统意识,把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下来,而且还将带动学校、医疗、文化等设施的建设,使人们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生

活,从而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渔民素质提高了,必然会加快渔区现代化。

2、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措施。繁荣渔区经济,发展小城镇,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特别要尊重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温家宝同志曾指出:“小城镇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小城镇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繁荣经济,没有经济的增长,小城镇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因此,紧紧抓住发展小城镇经济这个核心,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一是发展小城镇要与渔区市场建设紧密结合。目前全省大部分集贸市场在建制镇,不少市场基本上仍处于摆摊设点式的传统交易方式,市场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通讯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还很薄弱,因此,小城镇建设,首先要把小城镇发展与发育市场、完善市场功能相结合,通过健全市场功能,吸引物流、人流,繁荣小城镇经济、发展小城镇经济。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防止盲目铺摊子。从全省来讲,应该继续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依据各地区不同的工业化成熟程度和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的地理与社会历史条件等,确定城镇发展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形成分工协作的城镇体系。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建制镇的发展上,着力提高建制镇内涵的发展,使之扩大容量,提高素质,发展成为渔业产品加工基地、渔业产品集散中心、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真正发挥小城镇对渔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在城镇建设的微观布局上,要使城镇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是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渔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效办法,是推进渔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可靠载体。要把乡镇企业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与依托。只有实现小城镇工业化,城镇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需要的资金才会有保障,小城镇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商品集散等城市功能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繁荣当地经济做出进一步的历史性贡献。

四是要处理好保护耕地和环境的关系。当前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不少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问题。如一些城镇盲目扩大规模,铺大摊子,造成一方面大量占用耕地,另一方面又大量土地长期闲置,有的城镇缺乏垃圾和生活废水处理设施,给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增强保护土地和环境意识,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五是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粤府[2003]57号)的文件精神。这个文件在中心镇建设中有较具体的政策性措施,可操作性强,现在的关键是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三)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

渔业产业化是促进渔业发展的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建立贸工渔、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组

织形式,将渔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联合从事渔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实行捕养加、渔工贸一体化经营,把渔业与其相关联的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渔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使渔产品获得较高的附加值,使渔民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我省在开展渔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取得较大的成绩,一是建设了一批特色主导产品和养殖生产基地;二是重点扶持和创办一批渔业龙头企业;三是抓紧建设了一批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四是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五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提高水产品出口创汇水平;六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但渔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渔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水产品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品牌名优新产品少;产地水产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且规模小、数量少,集散辐射能力不够强,价格形成、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及竞价拍卖、规范管理机制仍不完善等。另一方面,“公司+渔户”的渔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在现实运作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公司与渔户不对等。在签订契约过程中,谈判双方是不对等的,在谈判桌上,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在价格、等级、鉴定等方面都占主动,公司与分散的渔户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公司往往单方面决定服务条款和价格,不愿意向渔户让利或尽可能少向渔户让利,分散的渔户由于谈判地位低,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这使公司与渔户难以形成真正的一体化经营联盟;二是契约非常脆弱。契约的不完备,公司与渔户双方都存在违约的机会主义行为,如由于产品价格的变化,企业可能会拖延收购,变相违约,损害渔户的利益。因此,为把我省的渔业产业化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抓好下面六个环节:

1、紧紧抓住创办、培育渔业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环节。要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其扶大、扶强。重点支持生产规模大、实力强、重质量品牌、辐射带动渔船(渔户)多的生产或加工、流通企业;支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集约化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渔业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强,经营机制科学合理的渔业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外向型渔业龙头企业,包括“两头在外”、技术含量高的渔业加工企业,以及带领国内渔船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龙头企业;支持海洋与渔业高科技企业,促进渔业科研成果产业化。

2、牢牢把握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这个重要环节。一是要引导建设一批布局合理、颇具规模、设备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要增强集散力,扩大辐射面,增加集散产品的种类和交易量;二是要主动配合工商部门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哄抬价格、骗买骗卖、侵害他人商业利益的行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秩序;要继续推广水产品统一登场、竞价拍卖的典型经验,切实保护渔业生产者的利益;三是组织力量研究和开拓国内国际水产品市场,大力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扩大水产品出口创汇,促进水产品物畅其流。四是在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抓紧支持建设一批高级水产品批发市场,配套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质量检验中心功能,探索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服务,形成以中高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产地销地市场为补充的开放、高效有序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3、跟踪抓好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渔户这个核心环节。要发挥渔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资金、技术、人才、品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公司+渔户”的产业化模式,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鼓励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结成平等自愿、互助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带领广大渔民走向国内外市场。今后,企业带动辐射能力将是动态管理龙头企业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企业与带动渔户之间应签订经济合同,或以委托生产、订单渔业、确

定保护价与浮动价、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明确公司与渔户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建立规范的利益联结机制,切不可坑害渔农,牺牲广大渔民群众的利益。

4、继续强化确立主导产品和商品基地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各地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立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主导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对虾、珍珠、鲍鱼、咸淡水优质鱼、罗非鱼等十大特色养殖品种基地,新建3—5个上规模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创办海水藻类养殖基地。山区渔业要根据“五个一工程”要求,重点建设8—10个生态健康养殖基地。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加强基塘整治,提高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要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加快我省渔业标准化建设步伐。要加强水产养殖密度管理,促进养殖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5、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渔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是我省海洋与渔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一是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推动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按照“统分结合、突出重点、上下联动、左右支持”的原则,把我省及驻粤科研力量集中起来,进行“重新配置、高位嫁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建设成集生产、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一体的、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海洋与渔业“硅谷”。二是加强名优新养殖品种的引进、开发、推广工作。大力发展名优品种的反季节养殖,积极探索节能渔业、生态渔业、海上牧场的质量效益型渔业的新模式。三是要采取总体推进、突出重点方针,继续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区域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鼓励基层技术推广站与渔业龙头企业联姻,开展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和科研攻关,以增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6、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外向型渔业是我省渔业的一大特色,实施“走出去”战略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既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渔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引进能够代表世界渔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如深海网箱养殖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超高密度养殖技术、人工鱼礁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重点吸引外资进入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促进我省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二是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我省水产品出口要在巩固港澳台和日本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市场;三是要进一步推动远洋渔业发展。我省远洋渔业的发展在巩固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扶持民营、股份制企业加入到发展远洋渔业的行列,提高远洋渔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开拓大洋性远洋渔业项目,增强我省远洋渔业的发展后劲力。

随着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海洋资源的配置不断的优化,广东的海洋经济必将发生质的飞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4418407.html,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 作者:李宗赫陈绍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5期 摘要: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不仅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意义,而且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人权事业的进步和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面小康;发展道路;人权事业;世界意义 一、彰显中国道路优势 中国有着幅员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她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最多最复杂的国家,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特点就是团结一致,集中力量办大事。无论是秦时的万里长城,还是当代的三峡工程,都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主人是人民,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是保障人民利益的体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合理分配和利用国家丰富的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办成了一件又一件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从而造福于人民。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中指出,“这条道路是有优势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克服重大疾病、战胜自然灾害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978年的89万公里飞速增长到2018年的35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运营里程从2008年的200公里猛速发展到2018年的约3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民航航线里程由1978年的14.89万公里迅速增长到2017年的324.59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港口万吨级泊为数量从1978年的133个(内河没有万吨级以上泊位)快速发展到2017年的2366个(内河万吨级以上泊位418个),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國独占七个。在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2017年国家创新能力全球排名第17位,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完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天河、神舟飞船、天宫、北斗卫星、港珠澳大桥、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李锦龙 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XX 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我们描画了今后二十年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党员责任更是重大,因为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领头羊,只有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人民才能算得上实现了全面小康。 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在旧社会,人们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理解就是吃饱穿暖住好房子,根本不敢奢望上

学读书干大事业。新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小康标准越来越高,万元户甚至十几万元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 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享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不仅仅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还要让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不仅让城市居民过上小 康生活,更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也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多美元为低收入国家,XX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我们实现的小康离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远的多。邓小平所提出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初步提高。这是符合中国当时经济社会现实的,也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XX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又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总体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与要求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与要求 摘要:从中国高铁到中国桥梁,从航天梦到飞机梦……创新引领工程建造,梦想汇聚强大力量。展望未来,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中国必将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不断刷新发展的高度。自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许多民众摆脱了贫困,人数之众是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是的,持续30多年的经济迅速增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和服务享受, 关键词: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我們黨和國家﹐對中華民族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为这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的方向邓小平说过小康不是传统文化上所说的小康,而是在活学活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个伟大创新,它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闪耀着社会主义的光芒,又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体现这种精神。江泽民在报告中说:“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里,不仅强调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与现代化结合在一起。现代化潮流一旦出现,势不可挡,谁不跟这个潮流,谁就要被时代淘汰,就要落伍。现代化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梦。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就是要使中国沿着西方的道路亦即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只是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

全国渔港建设“十二五”规划

全国渔港建设“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二年八月

目录 引言 (1) 一、渔港建设基本情况 (2) (一)沿海渔港建设基本情况 (2) (二)渔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三)加强渔港建设的必要性 (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建设目标 (8) (四)建设需求 (9) 三、建设内容 (10) (一)沿海中心渔港 (10) (二)沿海一级渔港 (10) (三)避风锚地 (11) (四)大江大湖及边境水域重点渔港 (11) 四、区域布局 (12) (一)沿海渔港布局 (12)

(二)大江大湖及边境水域重点渔港布局 (14) 五、资金测算 (15) (一)投资规模 (15) (二)资金筹措 (16) 六、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 (17) (一)社会效益 (17) (二)经济效益 (18) (三)环境影响评价 (18) 七、保障措施 (19) (一)统一认识,加大渔港投资扶持力度 (19) (二)科学规划,促进渔港可持续发展 (19) (三)严格程序,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20) (四)创新机制,促进渔港建设良性循环 (20) (五)加快立法,促进渔港安全有效管理 (21) 附表1:1998-2010年中央投资建设沿海中心、一级渔港名称.. 22附表2:1998-2010年中央投资建设内陆重点渔港名称 (23) 附表3:2011-2015年全国沿海中心、一级渔港规划建设布局及渔港名称 (24) 附表4:2011-2015年全国渔船避风锚地规划建设布局及锚地名称 (25)

最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标内容: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 1、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2、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1、全面小康的蓝图;2、奔向全面小康 教学重难点: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 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放歌曲〈〈好日子〉〉后,请学生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教师: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很振奋,但其实我们这儿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小小缩影。今天我们将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伟大祖国近几十年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辉煌成就,了解我们家乡在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带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引入本课课题:全面小康的蓝图 二、讲解新课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楷体字,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 (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 (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明确: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二)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的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我们来概括一下《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的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这一标准包括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经过艰辛地努力,使数以亿计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家认为这一重大变化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明确: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第一步、第二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体现了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这一事实也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人善于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并举国一致地加以执行,就一定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品味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一重大历史成果,对于人类进步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1964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之后,部署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果断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用70年左

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到20世纪末,我们完成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宣布,我国已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明确提出再奋斗20年,即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近20年的奋斗,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本世纪中叶,还有“两步走”: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体上需要100年时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大体上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2020年,这是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第三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这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期;第四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小康社会承上启下,居于十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社会,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如期完成目标的各项指标: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标明确的完成各项指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守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大变化,是奠定民族地位的基础。飞速发展的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要条件;我们每个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共同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目标;社会.群体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活状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我们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步骤,是我们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体验,是我们不断完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本文全面的回顾了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以及在建设小康社会期间,我国所取得的各项成就,然而小康社会的建成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如何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小康建成问题发展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posal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we have made new and major achievements in all fields of our work,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https://www.360docs.net/doc/b74418407.html,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how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were written on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a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omplete problem development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最早源于《诗经》。如今小康是指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为了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我们党带领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满足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不断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一、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1979 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一)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

九年级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标内容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能力 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知识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 全面小康的蓝图 奔向全面小康 教材分析及处理 导语 导语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点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情景再现 包括一个引言和两个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 引言通过“小康”一词的广泛使用,引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着重分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着重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含两个◎。 第一个◎用数据和事实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个◎通过数据和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具体规定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过程性。 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含两个◎。 第一个◎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与“全面小康”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二个◎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际性、可行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明确青少年肩负的历史责任。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们发展的正确历史时段提出的。关于我国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社会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显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及人口、环境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二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通过艰苦努力,这种新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把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三是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成为现实。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分阶段发展的。中国社会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部署,走了前面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大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世界范围的横向比较来说,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居于前列,但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这样的判断和报告中所说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同样的意思。 与此同时,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经济是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来源:中国海洋报发布时间:2012-04-1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国务院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公开版) 2012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这是继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后,国家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海洋开发保护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管辖海域未来10年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做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区划》由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区划》范围为我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区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 国务院批复指出,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战略空间。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已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统筹协调海洋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海域资源,优化海洋空间开发布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国务院批复强调,海洋功能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通过实施《区划》,到2020年,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得到合理控制,渔民生产生活和现代化渔业发展得到保障,海洋保护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得到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制度基本建立,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得到加强,遭到破坏的海域海岸带得到整治修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 “四个尊重”: (1)内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目的:为了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重要性:①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②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③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④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4)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①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人民生活才会越来越富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 2.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帮带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特点: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2)奋斗目标(或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4)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④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⑥坚持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⑦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⑧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民主政治 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 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2)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3)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4. 依法治国: (1)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依法治国的意义:①才能加强党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巩固党的地位;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和公民该怎么做? ①每个公民都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2012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4月25日,国家海洋局公布。 前言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我国管辖海域辽阔,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空间。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海洋开发保护的方针、政策,在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制定《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 《区划》科学评价我国管辖海域的自然属性、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现状,统筹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划分了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特殊利用、保留等八类海洋功能区,确定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的主要功能和开发保护方向,并据此制定保障《区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区划》是我国海洋空间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文件,是编制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及各级各类涉海政策、规划,开展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区划》范围为我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区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 第一章海洋开发与保护状况

第一节海域和海洋资源 我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公里。海岸类型多样,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60多个,大中河口10多个,自然深水岸线400多公里。 我国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300万;海水产品产量2798万吨,比2002年增加26%;沿海港口150多个,年货物吞吐量56.45亿吨,比2002年增加228%,其中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位的港口有8个;海洋油气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年产量的近20%;滨海旅游业增加值约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2%,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二节海域管理与环境保护状况 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为海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到2010年底,国务院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海洋功能区划确权海域使用面积194万公顷,基本解决了海域使用中长期存在的“无序、无度、无偿”等问题。依法审批建设用海24.2万公顷,切实保障了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等民生工程用海需求,成为沿海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法确权海水增养殖及渔港、人工鱼礁等渔业用海160多万公顷,为沿海渔业发展、渔民增收提供了用海保障。 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立体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基本形成。沿海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陆源入海污染物控制力度,减少海上污染排放。海洋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稳步增长,已建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221处,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157处,海洋特别保护区64处,总面积330多万公顷(含部分陆域)。已建立海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5个,覆盖海域面积达505.5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其特点是什么?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现在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比XX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其主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5.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4)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

(完整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答:党提出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些新要求,对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动员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党的十三大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同时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的进展,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通过本世纪头20年的努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的内容包括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既体现了小康目标的连续性,也顺应了人民意愿。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

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点归纳 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四个尊重”: (1)内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目的:为了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重要性:①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孕育人才、凝 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②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 ③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④创造是人类社会 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4)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①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 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人民生 活才会越来越富裕,国家才会越 来越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 持久活力。 2.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帮带后富,才能 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特点: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2)奋斗目标(或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 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 (3)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4)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正确领导;③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④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坚持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⑥坚持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⑦坚持“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⑧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 的有机统一。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