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165过表达对小鼠乳腺癌及肿瘤周边皮肤血管生成模式的影响研究

VEGF165过表达对小鼠乳腺癌及肿瘤周边皮肤血管生成模式的影响研究
VEGF165过表达对小鼠乳腺癌及肿瘤周边皮肤血管生成模式的影响研究

第38卷 第3期2010年5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urnal of Henan N ormal Universit y(N atural Science)

 V ol.38 N o.3

 M ay.2010

文章编号:1000-2367(2010)03-0115-04

V E GF165过表达对小鼠乳腺癌及肿瘤周边

皮肤血管生成模式的影响研究

张会勇1,2,刘景晶1,张笑岩1,曹荣月1,李泰明1

(1.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微基因实验室,南京210009;

2.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 要:已证实乳腺癌细胞表达有V EGF165的第3个受体NRP1,但目前在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V EGF165对肿瘤周围血管生成模式的影响尚未有人研究.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得到稳定转染过表达V EGF165的细胞克隆,皮内接种研究其对周围皮肤生血管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V EGF165在乳腺癌中过表达可使肿瘤周围皮肤产生树状血管生成模式,且会诱导不成熟的血管生成并致出血.稳定过表达V EGF165的乳腺癌克隆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过表达V EGF165对乳腺癌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乳腺癌;V EGF;过表达;血管生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Q816文献标志码:A

V 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的刺激因子,体内外实验表明V EGF的表达可引发多种生物活性,包括内皮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和存活,并可提高血管通透性及单核细胞的转移[1].已证实V 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对于许多实体瘤的生长、侵袭与转移是必不可少的[2].Y o shiji与他同事发现在18例乳腺癌病人的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相比V EGF的表达显著升高[3],现在研究证实V EGF在各种各样的乳腺癌中表达上调[4].V EGF基因由于mRNA的不同剪接产生多种亚型,根据其氨基酸数目可将人V EGF分为V EGF121, 145,165,183,189,206,其中V EGF165活性最强.不同的V EGF亚型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受体.V EGFA 受体主要有flt1(又叫做V EGFR1),flk/KDR(又叫V EGFR2)和NRP1,其中NRP1仅有异构体V EGF165能与之结合[5].因为乳腺癌细胞也含有NRP1受体,所以V EGF165不仅对内皮细胞产生作用,同时也会对乳腺癌细胞产生影响[6].虽然自然发生的乳腺癌组织中V EGF的表达升高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但仍未见到在V EGF表达上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过表达V EGF165对乳腺癌的增殖研究及其对肿瘤周边血管生成模式的研究.

我们用基因转染的方式研究在小鼠乳腺癌细胞EM T6过表达V EGF165对体内乳腺癌的增殖及其对肿瘤周围血管生成的影响.并通过稳定转染得到的过表达V EGF165细胞克隆进行皮内接种,直观的观察过表达V EGF165对肿瘤周边皮肤血管生成模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携带V EGF165质粒的克隆为本实验室保存;EM T6细胞株购自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分子克隆工具酶和试剂为BBI公司产品;G418(分析纯),PCR回收试剂盒、琼脂糖胶回收试剂盒和质粒抽提试剂盒均为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产品;人V EGF EL ISA检测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转染

收稿日期:2010202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570)

作者简介:张会勇(1976-)男,河南滑县人,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新乡医学院讲师,从事肽类与多肽类药物研究.

通讯作者:刘景晶,男,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E2mail:minigenel@https://www.360docs.net/doc/b84539890.html,

61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

试剂Lipofectamine TM2000购自invit rogen公司;p CDNA3.1plus vector本实验室保存;E.Z.N.A TM endo-f ree Plasmid midi K it购自OM EGA公司;其余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级;8周龄SPF级BALB/c小鼠购自南京模式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批号200688).

1.2 方法

1.2.1 p CDNA3.1plus-V EGF165重组子的构建 根据V EGF165序列由Oligo6软件设计引物扩增V EGF165,引物序列如下:

V165up p rimer5′-CGGGA TCCCC GGTC GGGCC TCCGAAAC-3′?

V165down p rimer5′-CGGAA T TC TCACC GCCTC GGCT T GTC-3′.上游引物包含V EGF启动子上游的KOZA K序列,上下游引物在5′端分别加入Bam H I和Eco RⅠ酶切位点(加黑斜体表示).以PUC19 -V EGF165质粒为模板进行扩增,反应循环参数:94℃5min,94℃1min,60℃1min,72℃1min,30个循环,72℃延伸10min.回收并纯化PCR产物;用ECORI和Bam H I分别对PCR产物、质粒pCDNA3.1plus双酶切,然后进行片段纯化;T4DNA连接酶4℃水浴过夜连接;连接产物转化入D H5α感受态细菌,并于含50mg/L氨苄青霉素的LB固体培养基37℃培养过夜;挑取阳性克隆,扩大培养,按质粒小提试剂盒说明书提取重组质粒;用PCR扩增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后,送南京金思特公司测序.

1.2.2 pCDNA3.1plus-V EGF165转染EM T6 首先摸索出EM T6对本批次G418的适合筛选浓度为400μg/ml.参照OM EGA公司说明书E.Z.N.A TM endo2free Plasmid midi K it分别提取无内毒素pCD2 NA3.1plus空载体,pCDNA3.1plus2V EGF165质粒,紫外法进行定量,过滤除菌;然后按照invit rogen公司Li2 pofectamine TM2000的说明书进行转染,其中pCDNA3.1plus空载体作为对照,正常培养基培养2d后,加入浓度为400μg/ml的G418的培养基进行筛选,最后用有限稀释法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获得稳定转染的EM T6单克隆.

1.2.3 稳定过表达V EGF165单克隆细胞的鉴定 分别将96孔培养板上获得的12个左右单克隆转移至24孔板中进行扩大培养,每个单克隆培养2个孔.当稳定转染的单克隆细胞接近铺满底部时,制备条件培养基,将含血清的培养基吸出,用RPM I1640冲洗3次,吸入不含血清的RPM I1640500μl继续培养2d.将条件培养基稀释10倍然后分别以武汉博士德的人V EGF检测试剂盒进行含量测定.并继续对得到的阳性克隆继续培养传代,4代左右,再次用EL ISA检测其是否仍然稳定表达V EGF165.制备已获EL ISA确定的克隆的条件培养基2.5mL,用30KD超滤管浓缩100倍,以western blotting进行进一步确认其V EGF165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参照本实验室常用方法[7].

1.2.4 皮内接种过表达V EGF165与携带有空载体的稳定转染的EM T6 8周龄BALB/C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注射稳定过表达量最高的两个V EGF165的EM T6clone2,clone3与携带有空载体的EM T6与未经转染的EM T6.首先腹部用去毛膏去毛,然后皮内注射2.5×105个细胞,每只老鼠注射3个部位,5d后,当肿瘤至至约25mm3(根据公式,肿瘤体积=长×宽2×0.53),剥皮照相观察.

1.2.5 H.E切片染色 对照皮内肿瘤组织与克隆3形成的皮内肿瘤组织经石蜡切片与H.E染色,H.E染色与切片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H.E组织切片制备由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制作并经苏宁教授鉴定.

2 结 果

2.1 pCDNA

3.1plus2V EGF165重组子构建成功

经PCR初筛后的阳性克隆重组子送至南京金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显示与目的序列完全相符,所以p CDNA3.1plus2V EGF165重组子构建成功.

2.2 稳定过表达V EGF165的EM T6克隆建立

通过有限稀释法并经400μg/ml G418加压筛选得到5个表达单克隆细胞株,通过EL ISA方法筛选稳定表达的克隆.分别命名为clone1,clone2,clone3,其中clone3V EGF165表达量最高,分泌2d表达量大约为每2.5×105个细胞(15ng/ml).

2.3 western blotting 鉴定结果

将EL ISA 筛选得到的稳定过表达V EGF165的EM T63个克隆的条件培养基超滤浓缩后,用Western bloting 进行验证.由图1可见V EGF165蛋白分子量为45kD 左右,与报导一致.表达量多少趋势与EL ISA 所测相符.

2.4 体内血管生成

皮内接种有EM T6未经转染的细胞、携带有空载体

的EM T6细胞克隆、稳定过表达表达V EGF165的clone2

与clone3,皮内生长5d 后,剥皮进行照相、观察.由图2A

与图2B 可以看出,携带有空质粒的与未经转染的EM T6

克隆对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无明显影响.与图2A 与图

2B 相比,过表达V EGF165细胞克隆2对周围有明显的

血管生成,皮肤背景呈红色,表明适当增加V EGF165的

表达会诱导肿瘤周围毛细血管的生成,且血管生成模式

为树状(图2C ).但表达V EGF165最高的克隆3,与克隆

2诱导的肿瘤周围血管相比,导致严重出血(图2D ).

2.5 H.E 染色结果

由图3可以看出,对照组织肿瘤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可见散在分布的单个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见图3A ).V EGF165过表达的肿瘤周围组织明显充血,出血(结果同图2D ),局部有同上性质的炎细胞浸润.且

与对照相比,V EGF165稳定表达的肿瘤组织,未见明显坏死(图3B ).

3 讨 论

V EGF 为内皮细胞特异的刺激因子,且现已证实它的表达上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密切相关[2].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支持.多种亚型的V EGF 在肿瘤表达中上调,且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得到稳定过表达V EGF165的小鼠乳腺癌EM T6克隆,皮内接种证实V EGF165过表达明显诱导血管新生,和预期与以往报导相符.且首次发现过表达V EGF165可在皮肤中诱导树状样的血管生成模式.

克隆3在皮内生成的肿瘤组织与其它组织相比颜色发白(见图2D ),显示由于过表达V EGF165使肿瘤周边产生局部高浓度的V EGF165,从而致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出血而不能生成正常功能的血管[8].因为血管的生成需要多种生长因子的协调、配合,仅仅一种亚型的V EGF 过表达并不能导致成熟的血管生成,如V EGF189的作用可能是使新生血管成熟与维持血管的稳定[9].

另外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在比较皮内接种肿瘤的血管生成时,首先必须所比较的肿瘤大小近似时,才有比7

11第3期 张会勇等:V EGF165过表达对小鼠乳腺癌及肿瘤周边皮肤血管生成模式的影响研究

81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

较意义.即使细胞克隆中每个细胞具有同样的生血管因子分泌能力,但是因为不同的肿瘤大小,也意味着肿瘤细胞数目会不同,导致生血管分子的总量也会有差异,所以只有肿瘤组织大小相近时,比较生血管能力的强弱才有意义.

在图3中发现,V EGF165过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与对照相比,未见明显坏死,可能是V EGF165可与乳腺癌表面上的NRP1受体作用.有人证实,V EGF165的上调表达可以诱导Bcl22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抗凋亡效应[10].另外,肿瘤周围组织明显充血、出血及局部有炎症细胞浸润,这是因为V EGF165的分泌对炎症细胞来说有趋化性.以上结果均与已报道的功能一致.

在本研究中,我们得到稳定过表达V EGF165的EM T6细胞克隆,并首次通过直观的皮内肿瘤接种实验显示V EGF165过表达所造成的血管生成与出血.由于乳腺癌细胞上也存在N RP1受体,V EGF165可以和NRP1受体结合,研究发现乳腺癌细胞过表达V EGF165对乳腺癌肿瘤的生长有抗凋亡效应(图3B),但是V EGF165的过表达对乳腺癌在体内的生长与转移是否产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FERRARA N.Vascular Endot helial Growt h Factor: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Progress[J].Endocrine Reviews,2004,25:5812611.

[2] Brem S S,Gullino P M,Medina D.Angiogenesis:a marker for neoplastic transformation of mammary papillary hyperplasia[J].Science,

1977,195:8802882.

[3] Y oshiji H,G omez D E,Shibuya M,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 helial growt h factor,it s receptor,and ot her angiogenic factors in

human breast cancer[J].Cancer Res,1996,56:201322016.

[4] Foekens J A,Peters H A,Grebenchtchikov N,et al.High tumor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 helial growt h factor predict poor response to

systemic t herapy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J].Cancer Res,2001,61:540725414.

[5] Takahashi H,Shibuya M.The vascular endot helial growt h factor(V EGF)/V EGF receptor system and it s role under physiological and

pat hological conditions[J].Clin Sci(Lond),2005,109:2272241.

[6] ayun Liang RABaSM H.Vascular endot helial growt h factor induces prolifer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and inhibit s t he anti2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anti2hormones[J].Endocrine2Related Cancer,2006,13:9052919.

[7] Yankai Z,Rong Y,Y i H,et al.Ten tandem repeat s of beta2hCG1092118enhance immunogenicity and anti2tumor effect s of beta2hCG C2

terminal peptide carried by mycobacterial heat2shock protein HSP65[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6,345:136521371.

[8] von Degenfeld G,Banfi A,Springer ML,et al.Microenvironmental V EGF distribution is critical for stable and functional vessel growt h

in ischemia[J].FASEB J,2006,20:265722659.

[9] Tozer G M,Akerman S,Cross N A,et al.Blood vessel maturation and response to vascular2disrupting t herapy in single vascular endo2

t helial growt h factor2A isoform2producing tumors[J].Cancer Res,2008,68:230122311.

[10] Pidgeon G P,Barr M P,Harmey J H,et al.Vascular endot helial growt h factor(V EGF)upregulates BCL22and inhibit s apoptosis in

human and murine mammary adenocarcinoma cells[J].Br J Cancer,2001,85:2732278.

E ffects of Overexpressing VEGF165in Murine Breast C ancer

on V ascular Formation Patterning Around Tumor in the Skin ZHAN G Hui2yo ng1,2,L IU Jing2jing1,ZHAN G Xiao2yan1,CAO Rong2yue1,L I Tai2ming1

(1.The Minigene Pharmacy Laboratory,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9,

China;2.The Depart ment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453003,China)

Abstract: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breast cancer expresses one of the V EGF receptors,NRP1,but there are still no re2 ports about the effects of overexpressing V EGF165on the breast cancer and the vascular formation patterning around tumor. Several clones of EM T6cells stably overexpressing V EGF165are established by lioposome transfection.Overexpressing V EGF165tumor2induced angiogenesis is observed with an intradermal tumor model in mi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ex2 pressing V EGF165in EM T6induces a tree2like vascular patterning and could promote the survival of the breast cancer cell. The establishments of murine breast cancer EM T6clones stably overexpressing V EGF165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 urther research overexpressing V EGF165influnces on breast cancer.

K ey w ords:breast cancer;V EGF;overexpression;vascular patterning

2019年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HER2 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之一, 全世界每年约有135 万妇女发生乳腺癌,约33万妇女死于乳腺癌[1],近年来我国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明显。约20%-25%的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HER2+乳腺癌患者预后差,术后复发风险高、生存期短[2-3]。HER2 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HER1,HER2,HER3,HER4)中4成员之一,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激活下游PI3K/Akt 和Ras/Raf/Mek/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生长、活化和增殖过程。针对乳腺癌以HER2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予以综述如下。 1 单克隆抗体 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是人源化的重组抗HER-2单克隆抗体,95% 来自人和5% 来自鼠的IgG抗体。曲妥珠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作用于HER-2的细胞外受体,通过降低细胞膜HER-2蛋白浓度、阻断HE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加速HER-2受体蛋白降解、参与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以及通过ADCC诱

导机体杀死肿瘤细胞。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是作为针对HER-2靶点设计的首个分子靶向药物,明显提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由此展开。目前曲妥珠单抗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解救治疗[4]。 对于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从单药治疗到联合化疗均显示良好疗效。单一药物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其作为一线药物的有效率为26%,HER-2(3+)患者有效率为35%[4];作为二、三线药物总有效率为15%,其中HER-2(3+)患者有效率为18%,且曲妥珠单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5]。曲妥珠单抗联合应用化疗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也可明显提高疗效,体外实验显示曲妥珠单抗与多种化疗药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曲妥珠单抗与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脂质体阿霉素联用的有效率为24%~86%[6]。紫杉类中加入曲妥珠单抗能够显著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率 和生存期[7],相关实验证实联合治疗与单药化疗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患者的总生存期得以延长。临床常将曲妥珠单抗与一种化疗药联用,有关两种化疗药联合曲妥珠单抗的疗效的实验表明含曲妥珠单抗的三药联合较两 药联合方案略有优势[6]。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也可以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

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摘要】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肺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 肺癌(Lung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它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971年,Folkman等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他认为一些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化学信号可以通过打开“血管生成开关”而使肿瘤从静止期转换到快速生长期。静止期的肿瘤没有血管生成,肿瘤直径被限制在大约0.2mm-2mm,如果超过这一时期,肿瘤细胞就可以作用于周围的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扭曲、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的发芽。许多研究都表明血管生成对肺癌的发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癌前病变或者肺癌早期也存在微血管密度的增加1],后者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针对血管生成治疗肺癌很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肺癌血管生成调控 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家族是一个以二硫键或非共价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的糖蛋白,目前所知的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其中VEGF被证明是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VEGF为低氧诱导的生长因子,分子质量为34~46Ku,由于其mRNA拼接不同,其有五种形式: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VEGF206,其中以VEGF165较为常见,而且生物学活性最强。VEGF和其两个高亲和力受体VEGFR-1或者Flt-1(Fms-liketyrosinekinase),及VEGFR-2或者Flk-1(Fetalliverkinase)/KDR(kinaseinsertdomain-containingreceptor)结合,结合以后其受体通过自身二聚化、磷酸化激活而介导信号转导。VEGF可以使血管床的通透性增加,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迁移和运动,刺激新生毛细血管生成,协助肿瘤细胞进入脉管系统,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ErbB家族成员之一,分子量为170kDa,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胞内区构成。EGFR通过细胞外区结合特异性的配体诸如EGF、TGF-α等而被激活,配体与EGFR结合导致细胞内区的自动磷酸化,以及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激活。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常伴随下游信号传导蛋白分子的激活,介导下游不同信号通路,比如ras–raf–MAPK,STAT,PI3K–Akt等通路的激活,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扩散转移及凋亡的抑制。 3.蛋白水解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蛋白水解酶主要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activator,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TIMP)等。MMP家族成员众多,但以间质胶原酶(MMP1)、明胶酶A(MMP2)、基质分解素–1(MMP3)和明胶酶B(MMP9)最为常见。MMP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使内皮细胞的迁移,血管生成,并在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除与MMP的作用基本一致外,尚有促进VEGF、bFGF和TGFβ的血管生成调节作用。TIMP能促进细胞增殖,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4.COX-2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和血栓戊烷的关键酶,它包括两种异构体COX-1和COX-2。COX-1在所有的细胞内几乎都持续表达,并且在许

-乳腺癌中医诊疗常规

乳腺癌诊疗方案 乳腺癌中医称之为“乳岩”,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溃后凸如放莲或如菜花。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肿瘤的 7-10%,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子宫瘤。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绝经期前后的妇女(40-6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多因情志不畅,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冲任失调,经络阻塞;或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痰瘀互阻所致,治宜疏肝解郁,调理冲任,化痰散络等。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 1、病史及体检 询问肿物发生时间、疼痛、及与月经关系,有无乳头溢液,有否作过治疗,既往乳房是否等大,乳头是否内陷,局部是否治检,及子宫或甲状腺功能性疾病,询问月经及婚育史,是否妊娠,哺乳期,家庭中恶性肿瘤病史,特别有否乳腺癌,体检中注意观察双侧乳房外形,有否静脉回张,乳头位置及分泌物,皮肤有否红、肿、结节及湿疹样变。记录肿块部位,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情况,活动度,与皮肤、

胸大肌、胸壁关系,积压乳头有否溢液,数量,性质,管口部位,注意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绘图表示乳房肿块与腋窝肿大淋巴结。 2、病理、细胞学诊断 (1)脱落细胞学检查:早期管内癌有乳头溢液者,可将液体作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疑Paget病者可作刮片或印片检查。 (2)针吸细胞学检查:可部分代替冰冻切片检查,阳性可确诊,阴性不能除外,应进一步作活组织检查,操作时应注意避免造成肿瘤的播散。 (3)活组织检查:包括切除及切取活检。除非肿瘤很大,一般均以切除活检为好。最好能同时作冰冻切片检查,如果恶性的则作根治性手术。标本应常规作受体测定。如无冰冻切片检查条件,病理证实后,应在不迟于2周内作手术治疗. 3、其他辅助检查 1)、乳腺X线摄影:有干板照相和钼靶X线照相两种方法。 2).B超检查。 3).近红外线乳房扫描。 4).CT:乳癌CT表现与钼靶X线片相似,并可清晰显示腋淋巴结与内乳淋巴结。 5).疑有肺、肝或骨转移者应作相应的检查。 乳腺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四综述四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薛静 王浩 DOI:10.3877/cma.j.issn.1674-0807.2018.0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602713)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系 【摘要】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二内分泌治疗等之后的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三笔者简述了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如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二特异性抗原疫苗二细胞疫苗二病毒载体疫苗和双特异性抗体疫苗等,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乳腺癌的预防性疫苗,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三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疗法; 疫苗 【中图法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志码】 A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和15%[1]三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继传统放射治疗二化疗二手术等治疗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三笔者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三 一二治疗性乳腺癌疫苗 治疗性乳腺癌疫苗是一类通过消除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重建或增强免疫应答,起着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三它是在使用常规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以及新型生物治疗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清除残存的零星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以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三笔者总结的相关治疗性乳腺癌疫苗临床试验见表1[2?29]三 (一)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激活T 淋巴细胞的过程受多个受体二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些受体或配体在肿瘤的发生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二细胞毒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等相关免疫靶点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b84539890.html,G?3 LAG?3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其分子质量为 70000,位于12号染色体上[30]三它主要表达于活化的NK 细胞二T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面,能够抑制T 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在调节性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发挥抑制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8]三重组可溶性LAG?3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recombinant soluble LAG?3immunoglobulin fusion protein,IMP321)与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分子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够引起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和记忆性T 细胞活化三已有研究在3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评估了IMP321的疗效,患者接受每2周1次IMP321,每周1次80mg/m 2紫杉醇皮下注射,连续治疗6个疗程三结果表明:患者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达90%,并且,APC 数量二自然杀伤细胞与CD8+效应T 细胞的比例呈持续性增加,且未见与IMP321相关的不良反应[2]三而之前已有实验证明,抗LAG?3联合抗PD?1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并且能够防止T 细胞耗竭和无能[31]三 2.CTLA?4 CTLA?4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它既能在活化的CD8+ 效应T 细胞中表达,也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三并且,其能与T 细胞共刺激受体CD28竞争结合其配体CD80或CD86,抑制T 淋巴细胞活化,进而阻断CTLA?4,消除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和解除对T 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32]三目前,临床上有2种用于抑制CTLA?4的单克隆抗体三一种是ipilimumab,多项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故美国FDA 已批准ipilimumab 用于未经治疗和难治性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33?34],而另外一种单克隆抗体tremelimumab 已经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35]三研究者在26例转移性激素敏感型乳腺癌中评估了tremelimumab 的临床疗效三这些患者每28d 或90d,接受3~10mg /kg 的tremelimumab 治疗,同时每天给予25mg 依西美坦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6%)二瘙痒(42%)二便秘(23%)和疲劳(23%)三其中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腹泻,还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并且,患者接受tremelimumab 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每90d 的最大耐受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为6mg /kg三在接受MTD 治疗的13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3二4级治疗相关性腹泻,其最佳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四 34四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年2月第12卷第1期Chin J Breast Dis(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8,Vol.12,No.1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的机制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的机制 主要研究者 Yihai Cao MTC 卡罗林斯卡学院 总目标: 我们研究项目的目标是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机制。通过了解病理性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我们希望能攻克血管来明确新的治疗靶点,优化当前治疗癌症的抗血管生成疗法,确定可靠的生物标记来指导这些新药的临床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本质上是翻译性质的并且与临床相关,如果成功,这个项目将造福数百万癌症患者。 具体目标: 1.研究在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 2.研究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机制和优化抗血管生成疗法 3.确定脱靶肿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有利部位 4.研究肿瘤血管和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的间质组织之间的作用 背景和理由 血管生成,就是新血管从现有的血管生长的过程,它对胚胎发育、女性生殖、伤口愈合、肿瘤生长和转移、慢性炎症、肥胖、糖尿病并发症和眼科疾病都至关重要[1]。1971年,Judah Folkman提出一个新概念,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为治疗癌症的新策略[2]。经过40年该领域的研究后,临床前和临床数据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明抗血管生成疗法是治疗恶性和非恶性肿瘤有效合理的方法。如今,一些基于抗血管生成原理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贝伐单抗,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它们已结合传统疗法如化疗,成为人类肿瘤一线治疗手段的关键部分[3] 。此外,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成功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比如老年性黄斑变性[ 4 ]。在癌症领域,尽管抗血管生成药物结合化疗的联合疗法能显著的提高各类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抗血管生成疗法治疗大多数类型的癌症包括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仍然不理想,只有少数癌症患者(大约30%)受益[5]。大量临床相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综述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发展历程 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根据建立方法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移植性,以及转基因乳腺癌动物模型、乳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并列举现已发现的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确定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治疗作用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发乳腺癌约150万例,死亡57万例,而且发病率目前有增高趋势。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这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一个理想、完整的的动物模型,首先应与人体内肿瘤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还要便于生产、观察及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监测和优选。 1.目前关于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发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种群中自然发生或通过遗传育种培养而保留下来的一 类肿瘤称为自发性肿瘤。这种模型的特点为实验动物未经过人为处理,到一定时间发生乳腺肿瘤,多采用近交系小鼠。自发性肿瘤从其发生来看,与人类肿瘤更相似,因此,在自发性肿瘤中,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更有可能被发现,但缺点在于应用时,肿瘤的发生情况可能参差不齐,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学资料,观察时间长,实验耗费较大。 1.2 诱发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所谓诱发性模型即使用化学物质、物理、生物因素等可在实验动物中诱发乳腺癌的发生,多数利用强化学致癌物,通过经口、涂抹、注射、埋藏等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使之发生乳腺癌。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可用于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性研究。但由于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建立的过程长,个体差异很大;而且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差别也很大,所以较少作为肿瘤药物治疗的动物模型。 1.3 移植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移植性乳腺癌模型的移植物来源于自发性或诱发性乳腺肿瘤细胞株或人类乳腺癌细胞株。根据肿瘤来源不同可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通过瘤细胞悬液注射、瘤组织小块接种等方法将肿瘤原位或异位植入动物体内。通过研究认为在对癌细胞的研究中,仅在乳腺癌细胞生长需依靠局部微环境情况下才需要同时移植间质细胞。 1.4 基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是指染色体基因组中整合有人工导入的外源基因或特定DNA片段并能将其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转基因和基因敲除鼠模型中肿瘤生长和进展快速,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但不适于早期肿瘤预防的研究。 1.5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 乳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首先有利于药物开发,其次可辨别肿瘤转移抑制或促进基因,使其作为一个新的靶点,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并使人们更能理解肿瘤转移的复杂性。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作用要点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肝癌是常见的富血管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目前在我国很大一部分肝癌在就诊时因肿瘤体积大,不能外科手术,经肝动脉化学性栓塞(TACE)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1,2],但TACE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影响TACE的疗效的因素很多,其中TACE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是重要因素之一,栓塞术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越快、越多,介入治疗的难度就越大,肿瘤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3,4]。TACE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是肿瘤血管生成的结果。现就肿瘤血管形成的机理、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现状、肝癌TAE 术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治疗对策作一综述。 1、肿瘤的生长与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从已存在的微血管上芽生出新的毛细血管过程。实体肿瘤生长经历了两个时期:在肿瘤直径小于2~3mm的时候,肿瘤无需新生血管,肿瘤细胞是通过组织间液获取从毛细血管渗透的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进行氧气交换,此时称为血管前期[5,6]。在此期促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esis activators)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ngiogenesis inhibitors)处于动态的平衡。随着肿瘤细胞的进一步增殖,肿瘤出现缺氧、PH值升高、NO升高等微环境的变化[5],刺激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产生促血管生成因子,并下调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打破了二者在肿瘤局部组织的平衡,从而启动了血管生成。当肿瘤有血管生成时,肿瘤可呈指速加速增大,并且获得转移能力,称血管期[7,8]。肿瘤血管生成有多种因子参与,其过程为[5-10]:①肿瘤组织在缺血缺氧等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可溶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②毛细血管内皮层下基底膜降解和血管周围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在此期原有的血管充血,通透性增高,细胞连接松弛,基底膜被多种消化酶消化而溶解断裂,形成间隙。此过程有多种水解酶参与,如肝素酶、组织蛋白酶B、D,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弹性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③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此期内皮细胞大量增殖,穿过原有血管的细胞间隙到达血管周围组织,形成管状由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管芽。④新生血管形成。新形成的血管芽吻合成襻,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基底膜,覆盖血管芽。新形成的小血管逐渐分化成小动脉和小静脉,与原有的血管形成完整的血管网。在血管期除肿瘤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刺激自身生长以外,新生的血管能通过旁分泌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细胞生长,使肿瘤长至临床可见的地步。同时由于血管基底膜破坏,肿瘤细胞容易进入血管内形成远处转移。 2、肿瘤的转移与血管生成: 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一般分为[11]:①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②降解细胞外基质及血管基底膜,迁徙、浸润并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③进入循环系统,随血液流至远处血管壁;④透过血管壁,侵入细胞外基质,形成转移灶。上述各步骤几乎都与血管生成的过程有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肿瘤血管增多为转移提供了条件;②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间隙增大等均对肿瘤细胞的脱落、迁徙、侵入血管有利[12];③转移灶的生长亦有赖于血管生成。 3、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主要因子及作用: 参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因子很多,有些是促进血管生成,有些是抑制血管生成,还有些因子起调控作用。现将几种主要的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因子介绍如下: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乳腺癌发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城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已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与某些恶性肿瘤不同的是,及时正确的诊断与干预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甚至能获得终生治愈的效果。为了探索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和探讨新的治疗方法,国内外研究者借助乳腺癌动物模型,对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 目前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可分为自发型、诱发型和移植型三种,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实验室使用最多的是移植型。自发型乳腺癌模型多采用近交系小鼠,如C3H,其生长到一定年龄便自然发生乳腺肿瘤。这种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其发生的条件比较自然,与人类患病过程更为相似。目前此种动物模型是乳腺肿瘤多级预防、治疗和研究发病机制的良好模型。但自发型乳腺癌模型生长缓慢,不易同时获得大批病程基本一致的动物,观察时间长,实验耗费大。诱发型乳腺癌模型是通过经口、涂抹、注射和埋藏等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使之发生乳腺癌。用二甲基苯蒽为诱癌剂诱发乳腺癌,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形成的肿瘤与人体肿瘤增殖动力学基本类似,但诱癌过程较长,成功率不高,肿瘤发生的潜伏期个体变异较大,不易同时获得病程或肿块大小均一的模型。相比之下,移植型动物模型克服了上述缺点。迄今,进入移植型动物

模型实验研究的人乳腺癌细胞系有20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有MCF7、MDA.MB-231和MDA.MB-435等。采用移植法建立的乳腺癌模型周期短,成本低,可使实验动物均带有同样的肿瘤,生长速度也较一致,个体差异小,无自发缓解,成瘤率高,是目前实验室应用最多的模型。 对此,重点查阅资料关于移植性乳腺癌动物模型制作的具体步骤。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a.动物及分组:取20只昆明鼠随机分成A组(10只),B组(5只),C 组对照组(5只),编号饲养。 b.试剂:无菌水,生理盐水,台酚蓝,2%冰醋酸,甲醛,乙醇,二甲苯,石蜡等。 c.仪器:离心机,显微镜,计数板,电子称,超净工作台,温箱,切片机等。 (2)实验方法 a.模型建立:取H22肿瘤细胞,3000转离心分钟,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肿瘤细胞3次,并做适当稀释,取40微升细胞悬液加入10微升0.4%台酚蓝染色并镜检计数,制成浓度为3*106个/ml的肿瘤细胞悬液,每只小鼠右腋皮下接种肿瘤细胞悬液0.2毫升。 b.细胞计数:细胞计数液2%冰醋酸溶液。取50微升细胞悬液加入450微升的细胞计数液中计数。 (3)记录: 接种完成后,逐日观察接种部位有无感染,肿瘤生长后有无自然消退,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杀基因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 乳腺癌自杀基因基因疗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之后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模式相比,有更好的靶向性、针对性,更适于对乳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 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自杀基因的基本概念 自杀基因是指能将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物质的基因。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可以被前药的有毒代谢产物选择性破坏。旁观者效应是另一作用机制,是指除了破坏这些整合了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外,自杀基因对邻近的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也有破坏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自杀基因疗法的机制直接杀伤作用即转染了前药转换酶基 因的肿瘤细胞能将前药转变成细胞毒药物,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1986年Moolten应用逆转录病毒将TK基因导 入肿瘤细胞,被转导的肿瘤细胞(TK+)对丙氧鸟苷(GCV)高度敏感。GCV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在TK作用下形成 一磷酸丙氧鸟苷,然后再转化为三磷酸丙氧鸟苷,作为链终止剂,干扰肿瘤细胞分裂时DNA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 分裂阻抑或死亡。因此,肿瘤细胞内前体药物产物的高浓度淤积,发挥了细胞毒杀伤作用。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Moolten还观察到,TK+与TK-肿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在GCV的作用下,TK-肿瘤细胞几乎全被杀死。转染了自 杀基因的肿瘤细胞被杀死,其周围大量未被转染的下拨也被杀死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明显扩大了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由于基因载体系统在体内转染效率很低,自杀基因在体内对肿瘤直接杀伤作用比较小,因而旁观者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乳腺癌的易感因素(高危因素); (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 (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 (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 (5)患乳腺增生病者; (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 (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 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 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 【体格检查】 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 皮样”改变; 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 2.B型超声检查; 3.近红外线扫描; 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 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 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瘤、脂肪坏死结节和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诊断应注意临床分期。 1.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1)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腺组织内,直径<3cm,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2)第二期:癌瘤直径<5cm,尚能活动,与覆盖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 动的淋巴结; (3)第三期:癌瘤直径>5cm,与覆盖皮肤有广泛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 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能推动; (4)第四期:癌瘤广泛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成块且已固定,或 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常伴有远处转移。 2.乳腺癌TNM分期法: T O :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侵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5cm; 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乳腺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乳腺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移植性3种,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关键词】乳腺癌;动物模型;现状与评价;综述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1],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对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治疗效果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方面,国内外有关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现将其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建立乳腺癌模型时对动物一般要求其癌诱发率高,饲养方便。常选用的动物主要有大鼠、小鼠、裸鼠、猫、犬及兔。其中,大鼠、小鼠由于成本低,易饲养,且诱癌周期相对较短,故多用于大批量的实验研究。但由于不同科系、性别乃至不同鼠龄的大鼠均会直接影响到诱癌率和造模时间,因此,诱癌率较高的Wistar系雌性大鼠常被选用。 裸鼠因先天性缺乏胸腺,T细胞免疫功能接近于零,所以人体肿瘤异种移植时无排斥反应,移植后的人体肿瘤保持其原有的组织形态,免疫学特点以及特有的染色体组型和对抗肿瘤药的原有敏感

性,且对培养条件等要求比SCID鼠低,无毛,易于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状态,同时浸润与转移是人类恶性肿瘤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裸鼠上可以通过接种方式、部位的选择,达到较满意的转移效果,因此,目前多选择其进行人乳腺癌细胞异位移植。 2 造模方法 2.1 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各群中自然发生或通过遗传育种而保留下来的一类肿 瘤称为自发性肿瘤。C3 H小鼠最常用于自发产生乳腺癌的动物,一般生后6个月可100%产生乳腺癌。自发性肿瘤模型有一定的优点,首先从肿瘤发生来看,与人类肿瘤相比更相似,实验结果更易于外推于人;其次,对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更有可能被发现。但其肿瘤发生、发展的时间参差不齐,使实验时间延长,实验所需动物数量多,耗费大。 2.2 诱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 使用化学物质、物理、生物因素等可在实验动物中诱发乳腺癌的发生 [2],目前较多用的是化学诱导方式。用致癌物质二甲基苯蒽(DMBA)和甲基胆蒽可诱发乳腺癌。以灌胃[3]、局部涂抹[4]或皮下注射来作用于Wistar雌性大鼠。胃管灌注低剂量DMBA,持续3个月,可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5]。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常用于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性研究[6]。实验性肿瘤诱

乳腺癌诊疗常规

乳腺癌诊疗常规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⒈症状 ⑴无痛性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 ⑵乳头溢液: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 肿块。 ⑶乳头和乳晕异常:表现为表皮脱屑、糜烂、回缩、固定。 ⒉体征 ⑴乳腺检查 ①肿块:部位、大小、数目、活动度、硬度、形态及边界。 ②乳房皮肤:有无皮肤水肿、皮肤粘连、浅表静脉曲张、类炎症表 现、皮肤溃疡、卫星结节。 ③乳头乳晕:有无表皮脱屑、糜烂、回缩、固定、乳头溢液。 ⑵区域淋巴结检查: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是否融合、 是否疼痛。 (二)实验室诊断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A125、CA15-3、CEA。 (三)影像学诊断 ⒈乳腺X线照相 ⒉超声显象检查

⒊热图象检查 ⒋近红外线扫描 ⒌CT与MRI检查 ⒍PET检查 (四)病理学诊断 ⒈脱落细胞学检查 ⒉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⒊活组织检查(包括ER/PR及HER-2检测)+ (五)其他检查 胸片、腹部B超、骨ECT、骨髓检查、心电图。 二、诊断 (一)TNM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系统(2005年) T Tx To (原发肿瘤)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仅指原位癌,或非侵袭性乳腺癌,如导管原位癌(DCIS)、

小叶原位癌(LCIS)、乳头Paget病无肿瘤者

T1肿瘤最大直径≤2cm T2 2 cm<肿瘤最大直径≤5cm T3肿瘤最大直径>5cm T4任何肿瘤大小侵及胸壁或皮肤(桔皮征、乳腺皮肤溃疡、局限于患侧乳腺的皮肤卫星结节)和炎性乳癌 N N X (区域淋巴结)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如已先期切除)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相互融合或固定;或者,肿瘤已转移至内乳淋巴结,但无腋下淋巴结转移 N3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下淋巴结转移;或者,肿瘤已转移至同侧内乳淋巴结及同侧腋下淋巴结 M M X (远处转移)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二)临床分期 0期Tis N0M0 Ⅰ期T1N0M0

乳腺癌免疫组化

如何解读乳腺癌免疫组化中的项目? 乳腺癌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 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 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 参考: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介入科刘玉金 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肖晖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加号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 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两 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 即出现加号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 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 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加号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 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 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 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 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 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乳腺癌 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 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 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以及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 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乳腺癌研究中常见 的小鼠模型,有助于研究者全面的了解其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治疗、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乳腺癌;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型;中医乳腺癌模型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010-02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小鼠与其它实验 动物(如果蝇、线虫或大鼠)相比有较多的优势,尤其是其基因组中许多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已被发现并定位,使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类实验动物。现将目前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自发性乳腺癌模型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未经任何有意的人工处理而自发产生肿瘤。目前已 报道的品系有C3H系、A系、CBA/J系、TA2系等,其中C3H小鼠自发性乳腺癌 发病率高,6~10个月龄雌鼠的肿瘤自然发生率可高达100%,是最常用的自发性乳腺癌模型[1]。该模型发病条件比较自然,有利于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但由 于很难获得大量发病时间相同的荷瘤小鼠,不利于药效评价。 2.诱发型乳腺癌模型 目前对诱发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并不多。Lanan等对BALB/C小鼠持续使 用醋酸甲基孕酮诱导一年后,成瘤率为79%[2]。张亚平[3]用二甲基苯蒽灌胃 C57BL/6小鼠诱导产生乳腺癌。该模型可模拟外界环境因素所致的人类肿瘤发病 的特点和过程,在预防医学的病因学研究及综合化疗后的效果评价中发挥一定的 作用。但由于小鼠个体差异及诱导剂等多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部位与时间不同, 成瘤率不高,不利于药物筛选。 3.移植型乳腺癌模型 根据移植物来源不同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同种移植所用小鼠为免疫功 能正常的小鼠,所用乳腺癌细胞或组织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常用的细胞株有来 源于BALB/C小鼠的4T1和TM40以及C127[4]。异种移植模型是指将人类肿瘤细 胞系(如MDA-MB-231、MCF-7、MDA-MB-435、BT-474等)移植于免疫缺陷的小 鼠体内,目前常用的免疫缺陷小鼠有裸鼠、SCID小鼠、NOD/SCID小鼠、NOG小鼠。相比于同种移植,异种移植肿瘤能模拟人乳腺癌成瘤后过程。移植模型建立 所需时间短,成本低,成瘤率高,且所带肿瘤生长速度大致相同,是目前抗癌药 物筛选和药效学研究常用的方法。然而小鼠乳腺癌与人类乳腺癌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不是自然发病,不能用于病因学、癌前病变和癌变的研究。 4.基因工程型乳腺癌模型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敲除某些肿瘤抑制因子和易感基因或插入某些癌基因建 立的乳腺癌小鼠模型。目前建立的基因工程小鼠有MMTV-PyMT[5],MMTV- Neu[6],MMTV-Wnt-1[7],WAP-Ras[8],MMTV-PyMT和CD44-[9];MMTV- huHER2[10];P53基因敲除鼠和Cdkn2a基因敲除鼠等[11]。其中研究较多的是MMTV-Wnt-1转基因小鼠[12]。基因工程小鼠为环境因素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的 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其肿瘤生长和进展快速,可方便的获得肿瘤发展的整个 过程,但不适于早期肿瘤预防的研究。而且模型建立过程较长、费用较高,影响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乳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位癌:癌组织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的乳腺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DCLS:(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导管原位癌 LCIS:(lobul acarcinoma in situ) 小叶原位癌 ER:(estrogen receptor)雌激素受体 PR:(progestin receptor)孕激素受体 HER-2/C-erbB-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四、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乳腺癌诊断流程

图2乳腺癌治疗流程 五、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 1 原发肿瘤(T) 原发肿瘤的分期定义,不管是临床还是病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肿瘤的大小有体检得到的,可用T1、T2或T3来表示。如果是由其他测量方法,如乳腺X线摄片或病理学测量得到的,那么可用到T1的亚分类。肿瘤大小应精确到0.1 cm。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 (DCIS),导管原位癌 Tis (LCIS),小叶原位癌 Tis (Paget’s),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T1 肿瘤最大直径≤2 cm T1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1 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 cm, 但≤0.5 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 cm, 但≤1 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cm, 但≤2 cm T2 肿瘤最大径大>2cm, 但≤5 cm T3 肿瘤最大径>5 cm T4 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及胸壁或皮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