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视野—论张东荪价值哲学的意义—牟永生

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视野—论张东荪价值哲学的意义—牟永生
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视野—论张东荪价值哲学的意义—牟永生

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视野—论张东荪价值哲学的意义

牟永生王国银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 价值哲学即价值学, 它是研究价值一般的哲学学问, 是我国最年轻而又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对价值哲学这一总体定位和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 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是不是起步于八十年代初? 是不是比西方价值哲学落后了80 多年而只有10 多年的生成历史? 对这些问题, 学术界也同样普遍地作了十分肯定的问答。然而, 通过大量历史文献考证, 在发现张东荪的《价值哲学》等一系列著作以后, 笔者认为, 张东荪价值哲学的新发现将开辟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触角和新视野, 学习和研究张东荪价值哲学的基本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价值哲学( A ix ol og y , 亦译为价值学) 原本是19世纪末20 世纪初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重要术语, 是以文德尔班、迈农为代表的西方价值哲学家用以表征其学说体系的基本概念。在他们看来, 世界的存在可以归结为它的价值, 哲学本质上是价值的学说, 并且只有作为价值学说才有存在的必要。文德尔班在其《哲学史教程》中指出: “哲学只有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科学才有生命力。哲学以具有普遍意义的那些价值作为自己的领域。”①, 改革开放以后, 中西文化和学术交流空前活跃,“文化热”、“价值热”在中华大地骤然升温。对前一个“热” , 学界习惯于以“文化哲学”、或“文化学”加以表述, 对后一个“热” , 则通常用“价值哲学”、或“价值学”进行概括。特别是价值哲学的重新崛起,主体性意识不断高扬, 吸引许多学者的理论兴趣,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过, 在大量研读我国80 年代和西方本世纪以来的价值哲学文献、资料的过程中, 我们一方面为中国价值哲学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而深受鼓舞, 并引以为自豪, 另一方面, 又为学术界公认我国价值哲学比西方落后80 多年的现实而感到遗憾, 甚至有些困惑和迷惘。马克思主义认为, 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因为它消灭了以往白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②。自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资本主义以来, 生活在“地球村”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开始步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世界“一体化”时代。如果封建时代尚且可以“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 自我封闭, 自给自足, 自我缓慢发展, 那么人类一旦进人世界一体化时代之后, 就再也不能固步自封,

自我绝缘, 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相反, 只有以开放的姿态顺应这一世界历史潮流, 以博大的胸怀汇百家之长, 补本国之短, 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这种开放可能是自愿的, 也可能是被迫的。自愿的开放不用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被迫的开放则必然付出惨重的代价, 形成民族屈辱而又悲壮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上半叶就是这样一部被迫开放、救亡与启蒙双重并奏、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斗争中, 许多仁人志士和书生学子竞相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世界文明传人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尤其是当时一批学通古今、术贯中西的思想家更是孜孜以求, 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唱和名篇大作。

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往往都从困惑和迷惘开始。毛泽东同志曾讲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直接成为我们对“中国价值哲学比西方落后80 多年”的定论提出大胆质疑的锐利思想武器。凭着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坚定信念, 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出, 西方价值哲学兴起的时代正是中国思想界竭力学习、传播西方文化的时候, 西方价值哲学的强劲思潮早在60 年代就在前苏联和日本等周边国家深深地扎下了根, 形成他们独特的价值哲学, 而我国学者怎么可能在80 年代初才开始研究价值哲学呢? 十年内乱固然可以成为一种解释, 但“五, 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所有中国学者难道对西方价值哲学都熟视无睹, 充耳不闻吗? 面对西方价值哲学这一颇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思潮, 莫非当时的思想家都甘愿保持缄默而没有作出任何回应吗? 如果作出了回应, 是谁? 他作出了什么样的回应? 等等, 一系列的疑点始终困绕着我们的研读工作, 同时也一直激励着我们克服各种困难, 早日揭开中国价值哲学历史的“斯芬克斯”之谜。

值得庆幸的是, 张东荪的价值哲学终于使我们拨开迷雾, 走出困惑, 解开了中国价值哲学历史的谜底。张耀南君这样告诉我们: “张东荪是我们这时代的人。我们不知道这个名字, 并不是我们的过错。时间没有告诉我们, 历史也没有告诉我们。历史记住了很多不该记住的名字, 也遗忘了很多不该遗忘的人。”③的确, 如果我们生活在张东荪先生的年代却不知其人, 恐怕真要算自己孤陋寡闻, 但今天不知其名, 似乎又极为寻常。但是, 作为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学者, 对中国思想家研究价值哲学的真正历史未能寻根究底, 正本清源, 以至没有确立张东荪在中国价值哲学历史上应有的学术地位, 就不能不算是学术界的一大遗憾和缺陷。

张东荪三十年代撰写的以《价值哲学》为核心的数十部论著和译著以及近百篇论

文, 构成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博大精深的价值哲学体系, 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张东荪堪称近、现代中国第一个试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业已建立了一个以价值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如此定位绝不是笔者的武断, 就连张先生的论敌叶青也不得不承认: “中国在五四时代才开始其古代哲学底否定, 现在固没有坚强的近代体系, 然而已在建设之中了。作这种企图的, 首先要算张东荪。……如果我们说梁启超和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启蒙运动者, 那末张东荪就是中国近代哲学底系统建立人。”④统观张东荪庞大的哲学体系, 价值问题始终是他理论研究的聚焦点, 以致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价值哲学体系, 开创了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先河。

张东荪价值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差不多囊括了当今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全部领域, 这里只能进行蜻蜓点水式的理论扫描, 勾勒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轮廓。

第一, 论价值与哲学。价值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是随着人的出现而产生, 又伴随人的发展而丰富的。但对价值进行哲学反思, 则是到了19 世纪末20世纪初才正式开始, 而价值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无疑是这种反思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在张东荪看来,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他说: “人类的思想线索是连接不断的。这于哲学史上格外看得明白。”⑥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本原或始基作了艰苦的探索, 为后人的哲学反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哲人遵循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教诲, 开始对认识本身进行再认识, 以判定其真伪, 而认识的真伪必然触及人的各种利益, 也即这种认识的“妥当”问题, “妥当与否是属于价值上的观念, 然而价值究竟是甚么。有了这种疑问, 对于价值问题又发生极密切的感情, 至是, 价值论又成为哲学家研究的对象了”⑥。尤其重要的是, 西方19 世纪末“拒斥形而上学” , 认为哲学许诺太多, 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许多哲学家正视现实, 另辟蹊径, 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使哲学关照人生, 关注人的命运, 成为“一种价值与认知在理论层次上的匹配, 一种有关宇宙和人生的实然判断与应然判断的互补, 一种终极关怀与智慧追求的统一”⑦的现代哲学。可见, 价值与哲学的嫁接绝非学人们的心血来潮。恰恰相反, 价值只有上升到哲学的最高智慧, 才能真正揭示主体人活动方式的全部秘密, 哲学也只有关注人的终极价值, 并始终充当其精神家园的守护神, 才能再现昔日的辉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张东荪才断言, “最近, 价值论又几乎好像要取认识论的地位而代之。现代哲学研究的趋向大体是集中于价值论的研究”⑧。

第二, 论价值与评价。价值就是主、客体的“关系质”。所谓“关系质” , 无

非是指价值只有“于主客体的关系中方现出来。好像矾纸浸在米汤中便变为红色。这个红色就是所谓关系质。……是主客体相遇的一种自然结果”⑨。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无时无刻不处在种种关系里, 其中, 世界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关系, 就是一种客观的价值关系, 它是人与世界在实践、认识基础上的又“基本关系。它既离不开人类主体, 但又不能因此把它归结为纯粹的主观关系。它可以被主体认知和评判, 形成价值评价。

价值是客观的【?】, 评价是主观的。价值是基础, 评价是反映。价值决定评价, 有什么样的价值, 就有什么样的评价, 价值的生成和变化决定着评价的形成和变动。评价反作用于价值, 符合价值的科学评价, 有助于人们追求、创造和实现正确的价值( 即正价值) , 相反则阻碍主体价值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 评价的主观性不等于任意性。评价必须具备一定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心”。按照这个标准, 张东荪把价值的序列划分为三个等级: 最高的价值是真善美, 其反面是假恶丑。“其重要的地方, 即和其他种类价值不同的地方是在于有反面”。最低的价值是指“凡是对生物的生活有益的事情” ,“此类价值名为价值而实非, 只能算是半价值( Qausi一value )。所以又名为Instinctive value ( 即“本能价值”—引者译)。”介于二者之间的价值“即所谓经济的价值( Eeonomical value ) 是也”。三种价值既互相区别, 又互相依赖, 互相渗透, 共同构成人类价值活动的动态系统。

第三, 论价值与知识。哲学是最高智慧, 也是大关系学。现代哲学的重心从研究实体转向人与世界的大关系, 从中澄清了不少的理论问题。价值与知识的问题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探究。同金岳霖一样, 张东荪也对知识的性质、分类, 特别是对知识的价值属性作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和反映, 对知识的性质、分类及其价值属性的考察,无疑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 一是名副其实的“反思” ,是更高层次上的认识, 其复杂性显而易见。为简便起见, 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考察。第一是把知识作为“历程” , 即心理学把知识当作一种“动作”加以研究。第二是把知识作为“评定” , 即现代哲学认为“知识即价值”。第三是把知识作为“产品” , 知识可以成为“传具”四处传播。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知识, 我们均可以把它们还原为“经验常识”和“文化”两种基本知识。前者指“对物的知识” , 即“实证知识”或“科学知识”。后者指“非对物的知识” , 即“非实证知识”或“人文知识” , 它是“由概念有固定性可以人于他人心中, 遂致成为‘非个人的’ , 即因此大家交互造成的文化知识’”。不管是“科学知识” , 还是“文化知识” , 都无不通过生命、社会和文化的一系列环节展现出知识的价值属性。张东荪得出结论: “在此我要把五个观念连合在一起, 即一为知识, 二为生命, 三为社会, 四为文化,

五为价值。这五个在根本上不音一件事。须知知识是为了便利, 而便利却就是为了活着, 可以说就是生命, 愈求便利当然愈推扩其范围, 自成为社会, 造成文化。这乃个人生命的放大。愈放大乃愈有用, 即是愈有价值。”。

第四, 论价值与道德。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它是以善恶为价值标准, 以追求“实然”与“应然”无限接近为动力, 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道德同人类相伴而生而又影形相随, 人类只有选择这种或那种道德的权利, 而始终没有选择或不选择道德的自由, 道德是人类的永恒价值。道德价值作为满足人的道德需要的意义, 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价值。好的行为不但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而且也可以给他人以物质上的满足; 恶的举动也不光是给人造成精神伤害, 还可能导致重大的物质损失。道德与价值的生长点集中体现在, 道德是价值的重要载体, 价值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二者相互确证,相互完善。“故道德的行为必须是在于守规蹈矩之中, 不能越道德的法则雷池一步。超个人的价值( 即道德价值—引者注) 实在就是普通共同的价值, 并无渗透任何个人的成分。”。

第五, 论价值与人生。人生即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存在。任何人都不得不遵循这样一个人生法则: 只能活一回, 只能存在一次。人生对于每个人都具有最高价值。除非确实有“杀身以成仁”的必要, 一般都应该珍惜人生, 完善人生。张东荪说得好: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就如在宇宙的无边黑暗里, 点燃了一盏油灯; 我们活着, 就是用这灯火去照亮尘世的黑暗。我们照亮的范围越大, 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越大;我们照亮的范围越小, 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越小。”活着本身只是一个纯粹的事实, 并无价值可言。我们是先活下来, 然后才去寻找意义与价值, 而不是先有意义与价值, 我们才活下去。活着的价值不在于活着本身, 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 而在于不断地超越“今此, , ( 即Here and now , 时空的现实交切点) , 放大生命, 用我们可怜而有限的“知”之灯火,照亮广漠无垠的尘世的黑暗。我们只能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永生”或“不朽” , 因为“无论是立德立功立言, 决不是指曾在宇宙间的地位而言, 亦决不是指在时间上存续较长而言, 而必是指、依着进化而会. ”

张东荪价值哲学的五个方面仅仅是其价值哲学体系的微缩景观。即便如此, 也丝毫没有降低其价值哲学的当代价值。对迈农的价值哲学, 张东荪给予了很高评价:“( 一) 他的贡献就是把价值这个东西变成一个独立研究的学问, 反把美学, 伦理学等吸收在价值论的研究范围之中, 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大胆的创举。( 二) 他不但把价值论变成一个独立研究的学问, 而且又建立了一个普遍的价值论, 把一切东西都归纳在价值论之中, 前举美学, 伦理学两门即其一例。这不能不

算是于哲学史中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后人的研究多是跟着他这个方法进行的。( 三) 他于宇宙之间却能找出价值这个东西来研究, 而这个贡献又是不可抹杀的。原是事实只是事实, 并没有什么好不好有价值没有价值的问题。而价值则存在于关系之中。所谓关系的种类很多, 而价值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 , 一种非事实关系。

正如迈农是西方价值哲学的重要创始人一样, 张东荪也是中国价值哲学的最早奠基人。他对迈农的客观评价也同样适用于张东荪本人。张东荪是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开山祖, 他使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仅仅比西方落后30 多年, 为缩短中西价值哲学的差距立下了汗马功劳.哲学不是给人们提供各种现存的结论, 而是对人的思维的不断锤炼和升华, 是向人类奥林匹克式思维极限的不断挑战和超越。它始终都应与人类同呼吸、共患难, 密切关注人的价值活动。张东荪的价值哲学就是力求使哲学从“天国”回到人间, 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一个依归, 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只猫一旦发现自己置身于空旷之地, 必定会逃走, “且必逃到树荫底下方快” , “因为他们觉得太无倚庇, 十分不惯”。人也一样, 他必须有所倚靠, 才能安然生活下去。真正的哲学是“活的灵魂” ,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它就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依托, 它为人类提供须臾不可离的精神家园。

这方面, 张东荪是中国哲学史上名副其实的第一个价值哲学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来都以发达、先进为荣,以贫穷、落后为耻, 而且愈发达、先进, 愈引为自豪,愈贫穷、落后, 愈觉得羞愧, 这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一样。在旧中国,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人侵, 中华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政治上受压迫, 经济上受剥削, 文化上受摧残。新中国的诞生, 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中国克服重重困难, 取得了政治上稳定、经济上发展和文化上繁荣的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人终于开始扬眉吐气, 正以信心百倍的姿态跨人21 世纪。特别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异常活跃的今, 张东荪价值哲学的新发现将迅速摘掉“中国价值哲学比西方落后80 多年”的旧帽子, 结束国内外学术界的成见, 重新反思和评价我国价值哲学的光辉历史。

根深才会叶茂, 土沃方能枝繁。张东荪价值哲学的新发现把我国价值哲学的历史从十多年向前延伸半个世纪, 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内容。这无论对推动我国价值哲学向纵深拓展, 还是对社会体制转型期更好地坚持一元价值导向,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好比投向学术界的一枚光彩夺目的“信号弹” , 郑重告知世人“我国价值哲学起步于8 0 年代初”的历史定位是严重失实的, 必

须及时加以校正,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尽管张东荪的价值哲学还存在一些不彻底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 但他30 年代创立的价值哲学及其以后到80 年代初价值哲学演变的这50 年历史至今都还是被学术界遗忘的角落,是巫待开垦的处女地,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①转引自江畅: 《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第36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67 页。

③@ @ LLL张耀南编: 《知识与文化—张东荪文化论著辑要》.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 9 5 年版, 第1、2 1 9、2 20、2 20 一2 2 1、9、5 5 页。

④叶青: 《张东荪哲学批判》序, 载《二十世纪》第1卷, 第3 期。

⑤⑥⑧⑨L LL 张东荪: 《价值哲学》, 上海世界书局1 9 3 4 年版, 第1、2、3、

8、2 5 一2 6、5 9、5 0 一5 1 页。

⑦徐沂: 《价值与认知》, 贵州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2 页。

L 张东荪: 《哲学A BC 》, 上海世界书局1 9 2 9 年版,第1 1 2 页。

(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哲学系)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 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具有东方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国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时期出现了很多学者,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有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墨翟为代表的墨家理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惠子、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当时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秦汉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新的富于思辨性的玄学应运而生;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道教体系逐步建立;上述变化使得这一时期哲学思想极为活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如“有无”、名教与自然、言意、形神等。 隋唐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科学、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哲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以理学为特征,理学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理气、道器、心性、知行、两一、古今等问题展开,承上启下,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的时期。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它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它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1.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离骚》,作者屈原 4.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 楚辞 6. 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 《左传》8. 《论语》 9. 国别体10. 《谏逐客书》11. 门客12. 共叔段 13.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1 4. 《史记》,作者司马迁15.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 《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 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18. 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 陶渊明20. 王维21 七言诗22.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23. 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24. 《世说新语》 25.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 2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 边塞诗28. 七言律诗29. 李贺 30. 白居易,有2888首诗杜甫,有1465首诗李白,有1045首诗 31.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2.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3. 孟浩然、王维34. 高适、岑参、王昌龄 35. 李白是“诗仙”,诗风飘逸;杜甫是“诗圣”,诗风沉郁。 36. 元稹,白居易37. 李商隐、杜牧 38. 针对唐初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积极倡导“尊崇儒学”、“文以载道”,提倡恢复秦汉文章传统,强调语言“文从字顺”和作家的修养,力求改变文体、文风,这就是“古文运动”。 39.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的。 40. 《花间集》 41.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42. 43. 柳永44. 晏殊,晏几道45. 苏轼46. 李清照47. 辛弃疾48. 稼轩体49. 元杂剧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 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52.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53. 愿天下有情终成眷属。

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价值 罗素的《哲学的价值》(张丰乾主编《哲学觉解》第34——39页》一文阐释了哲学的功用与价值。哲学对于追求物质利益的“现实人”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它不提供物质食粮。而对于追求精神发展的人来说,哲学非常有用。它能够为人的心灵发展提供心灵食粮,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罗素看来,“只有在心灵的食粮中才能找到哲学的价值;也只有不漠视心灵食粮的人,才相信研究哲学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哲学虽然和别的学科一样,也要获取知识,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但它对它的问题提供确定的答案的功用很有限。相对于各种科学能提供确定的答案而言,哲学的很多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说,不确定性是哲学的重要特点。哲学的责任就在于研究这类不确定性问题,“使我们觉察到它们的重要性,研究解决它们的门径,并保持对于宇宙的思考兴趣,使之蓬勃不衰,而如果我们局限于可明确地肯定的知识范围之内,这种兴趣是很容易被扼杀的。”。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真理。也就是说哲学的研究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地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给我们指点出人们所不怀疑的各种可能性。 哲学不能局限于追求本能兴趣的个人世界,而应关注整个外部世界,思考人生、世界中的重大问题,罗素称之为哲学的主要价值。要摆脱个人狭隘的视野,实现哲学的价值,出路是哲学的冥想。真正的哲学冥想是通过沉思去扩大客体的种种知识,拓展精神的视野,获得精神的满足。一个自由的心智是不受习惯的信仰和传统的偏见所束缚,它能恬淡地、冷静地、以纯粹追求知识的态度去看事物,把知识重成是不含个人成分,纯粹可以冥想的东西。与来自感官的知识相比,自由的心智更关注抽象的普遍的知识。 关于哲学价值的讨论,罗素作了如下的总结: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在于这些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1、(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 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3、(l)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 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44(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 46、47三题中任何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5、(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 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浅谈中国哲学

浅谈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何谓哲学?还记得第一次正式接触是在高二的政治课上,只感觉一谈到哲学就很高大上,很深奥的感觉,虽说到现在还不是特别懂,但看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后,算还是有一些理解吧。 这本书,在我看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不像印象中哲学那般高高在上。正如先生所说:“不免被讥为朴素,然而,如是真理,朴素何害?如非真理,纵讲的精微,亦不过善于诡辩而已。”虽朴素,但更易看懂。适合像我这种第一次接触这方面书籍的读者。 本书它先介绍了中国从先秦到清朝时期,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发展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接着介绍分析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读完正本书后,收获不算太深刻,但我国古代主要的哲学发展了解了许多。 我国古代思想最开放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而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就不像那时那般百花齐放,很多思想只能默默的发展,有些甚至是昙花一现。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像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多是因为里面很多思想,例如:三纲五常等,符合统治者的统治要求,而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一些的佛系思想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于是统治者就大力发展儒家思想。这也是道家、墨家等不能发展为主流思想的其中原因。 但此看法相对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局限性及片面的,我国的哲学思想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书中所说,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众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赖宗教。我国哲学包含了道德、天、地、人、自然、思维等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的哲学,可以说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无好坏之分。还记得高中时,我曾吐槽我国的封建迷信现象,对他们烧香拜佛等行为不是特别理解。但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行为表现,虽说其做法不科学,但这又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呢! 中国哲学,简简单单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或许尽一生都无法将它读透。虽然哲学是一个人文学科,但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它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尽自己所能去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去践行与应用。 曾经的我觉得哲学遥不可及,但现在看来,我们平时都说要看待事情都要两面看待,而这不正是哲学重所讲的辩证法吗?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我觉得这就是哲学吧。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哲学又何尝不是呢?虽然看完张岱年先生的书,没有太深刻的见解,但我会更多的去思考问题,思想变得更加的开阔,对一些东西的认识相对会更加的深刻。我相信接下来我会看更多此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中国哲学如何影响中国人

In What Way Doe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Influence the Chinese People Philosophy is the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or an examination of men’s moral responsibilities. Chinese philosophy mainly contains two parts, Confucianism and Taosim. And these two thoughts influence the Chinese people a lot in all ages. Confucianism has two representatives, Confucius and Menci. They are the sages recognized. They advocates ren, li, xiao, and zhong,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lways let themselves to abide these items. Because of the positive side of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ancient time, the ruling class encouraged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a lot. If a person, especially a student wanted to be an official, he must master all the minds of the Confucianism.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supported the ruling class in some extent. Because, the officers must been loyal to their emperor, had sympathy to their friends, and loved their family. Taosim is another thoughts of the Chinese. Taoists thinks people must follow the way of nature, and if we follow the principle, we can act through non-action. Taosim also has two representatives, Laozi and Zhuangzi, who had written many books. Some people, include many famous people in the ancient times, choose to live a free life that far away the officials, because they

浅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现实意义

浅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现实意义 在哲学的各种问题中有一类问题是哲学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回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的解决。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性论述 1、哲学基本同题是恩格斯1886年在《路德维希·赞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的,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个方面,思维与存在准是本源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救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2、此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有的哲学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一定的蜕明。黑格尔曾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自进一步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在这个问题的周围兜圈子。”他们认为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即是使哲学成为哲学,从而构成哲学起点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贯穿整个哲学史。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这个问题,既是对哲学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既是出于理解和把握整个哲学的本质的需要,也是出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需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不同的回答。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总之,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中国哲学精神浅谈

中国哲学精神浅谈 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问题,首先要明白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说到哲学,就必须谈到宗教,这样也就要明白什么是宗教?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可以有不同解释。这里讲的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宗教也和人生有关,每种宗教大多有一种哲学思想,而宗教则是以某种思想外加教条、组织等构成的。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它以反思也就是思想自己的思想作为基础从而产生了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我们自然应当把自己当作宇宙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开始思想我们的思想,就有了思考宇宙的思想,得到了思想思想后的思想,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一切存在之全”,也相当于惠施所云的“大一”。只有反思自己思想后得到的思想才是知识,才是认知世界的能力。 关于中国哲学的地位问题,还要牵扯到“超道德价值”这个概念。所谓超道德价值,是高于道德价值的。比如说爱人是道德价值,而爱宇宙则是属于超道德价值范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道德价值就是对超乎现实的追求,中国人对于超乎现实的追求的欲望也是存在的。因此,中国古代哲学注重的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不是注重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道家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区分了为学和为道两个概念,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中国哲学是属于为道范畴的。

二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家们力图要解决一些问题。其一:如果一个人要获得个人与宇宙的统一,那么是否要远离社会或是要否定“生”?这个问题,道家和佛家的观念是差不多的。佛家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所以必须要脱离尘网,脱离人生这个痛苦的根源。道家认为“以生为附赘悬疣”,也就是说,要成为圣人,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必要时可以放弃生。显然这种哲学思想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是有消极意义的。如果人人都想成为圣人,即完成个人与社会的完美统一,那么他们都会远离社会,这样和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他们的思想显得过于片面。还有一种哲学与这种所谓的“出世思想”相悖,即普通的入世哲学。这种哲学,不是超道德价值论,而是普通的道德价值。然而,孔子无疑是持这种入世思想的,这也成为出世哲学者的批评理由,即太过于现实主义,太过于肤浅。其实,无论哪一派,中国的中哲学都是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体,他们都会提到政治、道德。当然,中国哲学的关注点在于人伦日用,注重实际社会,而不是空泛的指天、宇宙。即使是宋代新儒学和明清之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也都是关注人的,如格物致知等,他都是为人服务的。总的说,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如此的,实际上,中国哲学很实用,但又并不肤浅。 说到入世与出世,就可以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联系。这两者是对立的,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将二者有机统一。要完成这两个对立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和: 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所谓“和而不同” ,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 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泰而不骄 -- 解释:出处: 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四端、四德 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3、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 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2 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4、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 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 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心斋”的境界是虚以 待物,“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 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5.兼爱、非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说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通过课上老师的细心指引和大量课外刊物的浏览,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只有认真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内容和价值,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的就都是空谈了,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的重要性直达,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又是什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而在亚洲,则是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哲学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空来的纸上谈兵,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包括辩证法,唯物法,唯物史观,实践认识论等等,而这些体系也并不是自成一脉,是有着多年的理论基础而成就的,

唯物史观是鉴于人类千百年来瞬息变化的发展规律总结而成,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是文明创造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垫脚石,如果没有唯物史观历史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永远找不到前进的路线,再比如剩余价值的理论体系,它帮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彻底弄清楚了资本和劳动只见的关系,实现了经济学说史的伟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认识也更加科学化,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与剩余价值论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等,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此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传统的哲学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事变革的先导,因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所以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继续发展,或者被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哲学所代替.但是传统哲学并不是,哲学有优劣,哲学并不包括科学,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意识的抽象升华,简单点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一种。 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核心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精神层次,整整将它提升到实践价值的,还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指导

2018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专业指导 一、专业介绍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中国哲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武汉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 先秦哲学02 秦汉哲学03 宋代哲学04 明清哲学05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06 儒家哲学07 道家哲学08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现代化09 中国哲学与日本文化。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具有中国哲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具有很好的国学功底,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和辨析中、西哲学史料、并能通过中西对比分析,掌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专业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③哲学基础 ④中国哲学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西方哲学史②中国古代哲学 (注:以武汉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课程设置 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中国哲学专业主要必修课程有: (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计算机应用 (2)学位基础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哲学专题研究、中国思维形态、儒学发展史、中国宗教史、中国美学史、专业外语、专题讲座 6、同属一级学科下的相近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二、推荐院校 中国哲学硕士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目前就整个哲学就业来看,就业不是很理想,该专业毕业一般方向是做老师和专门研究,局限性很大,因为其涉及的内容思辨性较强,欠缺实用的理论知识。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一、相对论与二十世纪哲学 2005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一百周年。 正如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古典科学影响了尔后二、三百年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一样,二十世纪初突破牛顿力学而创立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也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世界哲学的发展。 相对论问世不久,就引起各个哲学流派的强烈反应,出版了不少论著,例如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勒的《实体和函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新实证主义哲学家石里克的《现代物理学中的空间和时间》和赖欣巴哈的《相对论和先验认识》等。其中石里克于1917年出版的这本书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好评。它对于将实证主义观点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形成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及法国著名哲学家巴什拉尔的认识论,也都和相对论的思想与方法有密切的联系。 在分析哲学中,罗素的哲学、奎因的哲学和古德曼的哲学渗透了相对论的精神,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思辨形而上学传统中,象柏格森和马里坦等人就曾被相对论的革命吓坏了(皮亚杰语)。胡塞尔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虽然将相对论的概念视为处于经验的、流俗的层面,但在更深层的思考中,如理性直观(寻求变换中的不变性)和"视域"等观念,仍有极具启发性的可比性。而怀特海则是第一个依据相对论的科学成果,提出了过程哲学体系,使二十世纪的形而上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幷影响了米德(时间哲学)和莫利斯等人的"客观相对主义"的形成。 在前苏联,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对爱因斯坦相对论进行了持续数十年的批评和讨论,表现出苏联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于当代科学发展的不适应性。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对相对论哲学意蕴的阐发和传播获得了更深入的进展。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奎因的本体论相对性学说提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东山再起,以及一些哲学家试图将相对论的观点与东方思想进行比较和融通以外,这里还应当着重提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包括后现代科学哲学)对相对论哲学意义的阐发(如"透视主义"等等)。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伊·哈桑宣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发轫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和尼采的阐释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利奥塔、德勒兹、拉脱尔等人常引用相对论观点,而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有关相对论哲学意义的评论还成了二十世纪末由于"索卡尔事件"引发的、在全球学术界爆发的一场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大论战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些学者认为,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观点正是德里达的去中心 (decentered) 的游戏和相关性思想的雏形。这就有可能为人们打开一个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德里达乃至整个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窗口。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关的方面,除了苏联和俄国哲学界继续总结上半世纪的经验教训,逐步修改和放弃原有的哲学信条之外,更值得重视的是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在最近二、三十年里发展起来的关系主义本体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依据了相对论的成果。他依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观点,对旧唯物主义即实体主义本体论展开了深入的批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谛正是一种从实体本体论向关系存在论的转变。

《浅谈中国哲学养生观》

《浅谈中国哲学养生观》 前言: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人们的寿命得到延长,从原始社会人类只有15岁,延长到如今的69.73岁;“高质量寿命”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这意味着“养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养生”这个词汇我们一般会联想到中老年人,但如今社会,亚健康人数不断增多,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年轻人生存压力空前巨大,以至于年轻人也开始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脾虚体寒、肠胃炎等传统意义上的中老年疾病折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这不仅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警醒——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的“养生”了。 论述主体: 说到养生这个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养生有着深刻的研究。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 在世界文化当中, 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1、养生先养心 养生当中, 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 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 这是人的七种情志, 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 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良者寿, 量之宽宏者寿, 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 仁之端也, 故曰仁者寿”。拿《黄帝内经》来讲,即使已经过去了千年之久,其观念依

然适合我们当今时代,古人讲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如今我们提倡心平气和,少生气,情绪稳定就是对其最好的印证。 2、养生重养德 古代的养生哲学观还提出“养生重养德, 德高寿自长”,这种理念已经被医学实践所证明,养生的关键就是调整人的精神健康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卫生”,养生不仅要注重生理上的“养护”,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就像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提出的“意识对人的生理状态具有调节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德高者”呢?第一,人际关系要好,与人为善,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第二,具有个性的人格,胸怀宽广、情绪乐观、感情丰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第三、有着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到形势,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诚如古训所言: “善医者, 必先医其心, 然后医其身。”这符合我们国家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3、尊重规律,追求平衡 早在千年前,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比如, 春天的时候, 要有一种生发之气, 被发缓形, 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 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在千年后的19世纪,马克思才提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才能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跟古代养生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体现了传统养生哲学具有一定的价值。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