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夏德钤 翁贻方版)第四版课后习题详细解答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夏德钤 翁贻方版)第四版课后习题详细解答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夏德钤 翁贻方版)第四版课后习题详细解答答案

第二章

2-1 试求图2-T-1所示RC网络的传递函数。 1

=R1,z=R,则传递函数为: (a)z1=22RCs+11R1+CsR1?

Uo(s)z2R1R2Cs+R2 ==Ui(s)z1+z2R1R2Cs+R1+R2

(b) 设流过C1、C2的电流分别为I1、I2,根据电路图列出电压方程:

1?U(s)=I1(s)+R1[I1(s)+I2(s)]i??C1s ?1?Uo(s)=I2(s)?Cs2?

并且有

11I1(s)=(R2+)I2(s) C1sC2s

联立三式可消去I1(s)与I2(s),则传递函数为:

Uo(s)=Ui(s)1C2s

?1??1???R1+C1s +R+R1??2??Cs?Cs?1??2?=1 2R1R2C1C2s+(R1C1+R1C2+R2C2)s+1

2-2 假设图2-T-2的运算放大器均为理想放大器,试写出以ui为输入,uo为输出的传递函数。

(a)由运算放大器虚短、虚断特性可知:

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到 uidudu=-Ci+C0,uc=ui-u0, Rdtdt

Ui(s)=-sUi(s)+sU0(s) RC

故传递函数为

U0(s)RCs+1= Ui(s)RCs

(b)由运放虚短、虚断特性有:Cducui-uc-ucuu-+=0,c+0=0, dt22R2R1

联立两式消去uc得到

CRdu022?+ui+u0=0 2R1dtRR1

对该式进行拉氏变换得

CR22sU0(s)+Ui(s)+U0(s)=0 2R1RR1

故此传递函数为

U0(s)4R1=- Ui(s)R(RCs+4)

(c)Cuuducuc-u0u++c=0,且i=-c,联立两式可消去uc得到 RR12dtR1/2R1/2

CR1dui2u02ui?++=0 2RdtR1R

对该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到

CR122?sUi(s)+U0(s)+Ui(s)=0 2RR1R

故此传递函数为

U0(s)R(RCs+4)=-11 Ui(s)4R

2-3 试求图2-T-3中以电枢电压ua为输入量,以电动机的转角θ为输出量的微分方程式和传递函数。

解:设激磁磁通φ=Kfif恒定

CmφΘ(s)= 60Uas??s?LaJs2+(Laf+RaJ)s+Raf+CeφCmφ?2π??

2-4 一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图如图2-T-4所示。电动机通过传动链带动负载及电位器的滑动触点一起移动,用电位器检测负载运动的位移,图中以c表示电位器滑动触点的位置。另一电位器用来给定负载运动的位移,此电位器的滑动触点的位置(图中以r表示)即为该随动系统的参考输入。两电位器滑动触点间的电压差ue即是无惯性放大器(放大系数为Ka)的输入,放大器向直流电动机M供电,电枢电压为u,电流为I。电动机的角位移为θ。

解:C(s)=RsKACmφ 60??iLaJs3+i(Laf+RaJ)s2+i Raf+CeφCmφ?s+KACmφ2π??

2-5 图2-T-5所示电路中,二极管是一个非线性元件,其电流id与ud间的关系为

d?0.u026??。假设电路中的R=103Ω,静态工作点u0=2.39V,id=10??e-1 ???-6

i0=2.19?10-3A。试求在工作点(u0,i0)附近id=f(ud)的线性化方程。解:id-2.19?10-3=0.084(ud-0.2)

2-6 试写出图2-T-6所示系统的微分方程,并根据力—电压的相似量画出相似电路。解:分别对物块m1、m2受力分析可列出如下方程:

?dv1m=F(t)+k2(y2-y1)-f-k1y1??1dt ?dv2?m=k2(y2-y1)2?dt?

代入v1=dydy1、v2=2得 dtdt

?d2y1m=F(t)+k2(y2-y1)-f-k1y1??1dt2

?2?mdy2=k(y-y)2221?dt2?

2-7 图2-T-7为插了一个温度计的槽。槽内温度为θi,温度计显示温度为θ。试求传递函数Θ(s)(考虑温度计有贮存热的热容C和限制热流的热阻R)。Θi(s)

解: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列出如下方程:

C

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到 dθθi-θ= dtR

Θi(s)-Θ(s) RCsΘ(s)=

则传递函数为

Θ(s)1=Θi(s)RCs+1

2-8 试简化图2-T-8所示的系统框图,并求系统的传递函数C(s)。 R(s)

a)

b)

图2-T-8

解:(a) 化简过程如下

传递函数为

G3(G1+G2)C(s)= R(s)1+G3(G1+H1)

(b) 化简过程如下

传递函数为

G1(G2G3+G4)C(s)

=

R(s)1+G1G2H1+(G2G3+G4)(H2+G1G3)

2-9 试简化图2-T-9所示系统的框图,并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s)

。 R(s)

解:化简过程如下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C(s)0.7s+0.42

=3

Rss+0.9+0.7ks2+1.18+0.42ks+0.52

2-10 绘出图2-T-10所示系统的信号流程图,并根据梅逊公式求出传递函数C(s)

。 R(s)

图2-T-10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1G2G3C(s)=+G4

Rs1+G2H1-G1G2H1+G2G3H2

2-11 试绘出图2-T-11所示系统的信号流程图,并求传递函数

C1(s)C(s)

和2(设R1(s)R2(s)

。 R2(s)=0)

R

R

解:系统信号流程图如图所示。

图2-T-11

题2-11 系统信号流程图

G1G2G3C1(s)=

Rs1+G1G2+G4-G1G2G4G5H1H2G1G2G4G5G6H2C2(s)=

Rs1+G1G2+G4-G1G2G4G5H1H2

2-12 求图2-T-12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C(s)

R(s)

解:(a) 系统只有一个回环:∑L1=cdh,

在节点R(s)和C(s)之间有四条前向通道,分别为:P1=abcdef,P2=abcdi,

P3=agdef,P4=agdi,相应的,有:?1=?2=?3=?4=1 则

C(s)1nabcdef+abcdi+agdef+agdi =∑Pk?k=R(s)?k=11-cdh

(b) 系统共有三个回环,因此,∑L1=-111,--R1C1sR2C2sR1C2s两个互不接

触的回环只有一组,因此,∑L2=-1?1?1 ???-=2?R1C1s?R2C2s?R1R2C1C2s

1111,并且有??1?=sC1R1sC2R1C1C2s2在节点R(s)和C(s)之间仅有一条前向通道:P1=1?

?1=1,则

C(s)1R2 =?P?=11R(s)1-∑L1+∑L2R1R2C1C2s2+(R1C1+R2C1+R2C2)s+12-13 确定

图2-T-13中系统的输出C(s)。

3图2-T-13

解:采用叠加原理,当仅有R(s)作用时,C1(s)G1G2=, R(s)1+G2H2+G1G2H1

当仅有D1(s)作用时,C2(s)G2=,

D1(s)1+G2H2+G1G2H1

当仅有D2(s)作用时,C3(s)G2,=-D2(s)1+G2H2+G1G2H1

C4(s)G1G2H1 =-D3(s)1+G2H2+G1G2H1当仅有D3(s)作用时,

根据叠加原理得出 C(s)=C1(s)+C2(s)+C3(s)+C4(s)=G1G2R(s)+G2D1(s)-

G2D2(s)-G1G2H1D3(s) 1+G2H2+G1G2H1

第三章

3-1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ωnC(s)

=2

2

R(s)s+2ζωns+ωn

求此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和稳态误差。解: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响应时,有r(t)=t,R(s)=

所以有

1 2s

2ωn1

C(s)=2?2

s+2ζωns+ωns2

分三种情况讨论(1)当ζ>1时,

s1,2=-ζ±2-1ωn

22

-??ζ-ζ-1??ωnt ζ+ζ-1??ωnt??-?

????

2ζ1ee??c(t)=t-+-22

?2ωn22-1ωn?ζ-ζ2-1ζ+-1????

()

(2)当0<ζ<1时,

s1,2=-ζ±j-ζ2ωnc(t)=t-

()

ωn

+

1-ζωn

2

e

-ζωnt

2?-ζ2

sin -ζωnt+2 ζ??

???

(3)当ζ=1时,

s1,2=-ωnc(t)=t-

设系统为单位反馈系统,有

2

ωn

+

?ω? e-ωnt 1+nt?ωn2??2

s(s+2ζωn) 2

s2+2ζωn+ωn

Er(s)=R(s)-c(s)=R(s)

系统对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为esr=ims?

s→0

s(s+2ζωn)12ζ?= 222

ss+2ζωns+ωnωn

3-2 试求下列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误差系数。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G(s)=

50K

(2)G(s)=

(1+0.1s)(1+2s)s(1+0.1s)(1+0.5s)K(1+2s)(1+4s)K

G(s)=(4)

s2(s2+2s+10)s(s2+4s+200)

2

s→0

s→02

(3)G(s)=

解:(1)Kp=limG(s)=50,Kv=limsG(s)=0,Ka=limsG(s)=0;

s→0

(2)Kp=limG(s)=∞,Kv=limsG(s)=K,Ka=limsG(s)=0;

s→0

s→0

s→0

(3)Kp=limG(s)=∞,Kv=limsG(s)=∞,Ka=limsG(s)=

s→0

s→0

s→0

2

K

; 10

(4)Kp=limG(s)=∞,Kv=limsG(s)=

s→0

s→0

K

,Ka=lims2G(s)=0

s→0200

3-3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10

s(0.1s+1)

1

R2t2 2

若输入信号如下,求系统的给定稳态误差级数。

(1)r(t)=R0,(2)r(t)=R0+R1t,(3)r(t)=R0+R1t+解:首先求系统的给定误差传递函数

Φe(s)=

误差系数可求得如下

E(s)1s(0.1s+1)

== R(s)1+G(s)0.1s2+s+10

s(0.1s+1)

=02s→0s→0

0.1s+s+10

d10(0.2s+1)

C1=limΦe(s)=lim=0.122s→0s→0

ds(0.1s+s+10)C0=limΦe(s)=lim

d22(0.1s2+s+10)-20(0.2s+1)2

C2=lim2Φe(s)=lim=0

s→0s→0

ds(0.1s2+s+10)3

(1)r(t)=R0,此时有rs(t)=R0,

&s(t)=&&rrs(t)=0,于是稳态误差级数为

esr(t)=C0rs(t)=0,t≥0

(2)r(t)=R0+R1t,此时有rs(t)=R0+R1t,级数为

&s(t)=R1,&&rr(t)=0,于是稳态误差s

&s(t)=0.1R1,t≥0 esr(t)=C0rs(t)+C1r

(3)r(t)=R0+R1t+

11

&s(t)=R1+R2t,R2t2,此时有rs(t)=R0+R1t+R2t2,r

22

&r&(t)=R2,于是稳态误差级数为 s

&s(t)+esr(t)=C0rs(t)+C1r

3-4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C2&r&s(t)=0.1(R1+R2t),t≥0 2! G(s)=10 s(0.1s+1)

若输入为r(t)=sin5t,求此系统的给定稳态误差级数。

解:首先求系统的给定误差传递函数

Φe(s)=

误差系数可求得如下 E(s)1s(0.1s+1)== 2R(s)1+G(s)0.1s+s+500

s(0.1s+1)=0s→0s→00.1s2+s+500

d500(0.2s+1)1C1=limΦe(s)=lim=s→0dss→0(0.1s2+s+500)2500C0=limΦe(s)= lim

d2100(0.1s2+s+500)-

1000(0.2s+1)298C2=lim2Φe(s)=lim=s→0dss→0(0.1s2+s+500)35002

Λ

以及

rs(t)=sin5t

&s(t)=5cos5tr

&r&s(t)=-25sin5t

Λ

则稳态误差级数为

C??esr(t)=?C0-2?25+Λ?sin5t+[C1?5-Λ]cos5t 2??

=[4.9?10-4+Λ]sin5t+[1?102-Λ]cos5t

3-6 系统的框图如图3-T-1a所示,试计算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的终值。如在输入端加入一比例微分环节(参见图3-T-1b),试证明当适当选取a值后,系统跟踪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可以消除。

a)

b) 图3-T-1

解: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esr=

ωn

,加入比例—微分环节后

C(s)=[R(s)(1+as)-C(s)]G(s)

2

((1+as)ωn1+as)G(s)C(s)=R(s)=2R(s)2

1+Gss+2ζωns+ωn

s2+(2ζ-aωn)ωns

E(s)=R(s)-C(s)=R(s)

s2+2ζωns+ωn

2

R(s)=

1

s2

2ζ-aωn

esr=limsE(s)=

s→0

ωn

可见取a=

ωn

,可使esr=0

3-7 单位反馈二阶系统,已知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2ωn

G(s)=

s(s+2ζωn)

从实验方法求得其零初始状态下的阶跃响应如图3-T-2所示。经测量知,Mp=0.096,

tp=0.2s。试确定传递函数中的参量ζ及ωn。

解:由图可以判断出0<ζ<1,因此有

Mp=exp(-

tp=ζπ-ζ2)?100% π

-ζ2ωn

代入Mp=0.096,tp=0.2可求出

?ζ=0.598 ??ωn=19.588

3-8 反馈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3-T-3所示,要求

(1)由单位阶跃函数输入引起的系统稳态误差为零。

(2)整个系统的特征方程为s+4s+6s+4=0

求三阶开环传递函数G(s),使得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解:设开环传递函数为 32图3-T-3

C(s)K =32R(s)s+k1s+k2s+k3

s3+k1s2+k2s+k31根据条件(1)esr=lim=3=0可知:k3=0;

2s→01+G(s)s+k1s+k2s+k3+K

32根据条件(2)D(s)=s+4s+6s+4=0可知:k1=4,k2=6,K=4。

所以有

G(s)=4 2ss+4s+63-9 一单位反馈控制的三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如要求

(1)由单位斜坡函数输入引起的稳态误差等于2.0。

(2)三阶系统的一对主导极点为s1,s2=-1±j1。

求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

解:按照条件(2)可写出系统的特征方程

(s+1-j)(s+1+j)(s+a)=(s2+2s+2)(s+a)=s3+(2+a)s2+(2+2a)s+2a=0 将上式与1+G(s)=0比较,可得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s)=2a 2ss+(2+a)s+(2+2a)

根据条件(1),可得

Kv=12a =0.5=esr2+2a

解得a=1,于是由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2 2ss+3s+43-10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K s(τs+1)

试求在下列条件下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之超调量和调整时间。

(1)K=4.5,τ=1s (2)K=1,τ=1s (3)K=0.16,τ=1s

解: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象函数为

C(s)=R(s)G(s)=K s2(τs+1)

(1)将K=4.5,τ=1s代入式中可求出ωn=2.12rad/s,ζ=0.24,为欠阻尼系统,因此得出

Mp=46%,ts=7.86s(2%),5.90s(5%)

(2)将K=1,τ=1s代入式中可求出ωn=1rad/s,ζ=0.5,,为欠阻尼系统,因

此得出

Mp=16.3%,ts=8s(2%)s,6s(5%)

(3)将K=0.16,τ=1s代入式中可求出ωn=0.4rad/s,ζ=1.25,过阻尼,无最

大超调量。因此只有ts=15s。

3-11 系统的框图如图3-T-4所示,试求当a=0时,系统的之值。如要求,是确

定a的值。

(1)当a=0时,则系统传传递函数为G(s)=

所以有ζ=0.354。

(2)ωn不变时,系统传函数为G(s)=8,其中ωn==22,2ζωn=2,s2+2s+88,

要求ζ=0.7,则有2s+(8a+2)s+8

2ζωn=2(4a+1),所以可求得求得a=0.25。

3-12 已知两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如果两者的参量均相等,试分析z=1的零点对系统单位

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的影响。

1. 单位脉冲响应

(a) 无零点时

c(t)=

(b)有零点z=-1时ωn-ζ2e-ζωntsin-ζ2ωnt,(t≥0)

2?-ζωn?-ζωnt2 ?,(t≥0) c(t)=esin-ζωt+arctgn 1-ζωn?-ζ2??

比较上述两种情况,可见有零点z=-1时,单位脉冲响应的振幅较无零点时小,而且产生-2ζωn+ωn?ωn2

-ζ2ωn相移,相移角为arctg。 1-ζωn

2.单位阶跃响应

(a) 无零点时

c(t)=1-

(b)有零点z=-1时 1-ζ2e-ζωnt2?-ζ2sin -ζωnt+arctg ζ???,(t≥0)??

c(t)=1+-2ζωn+ωn

-ζ222?-ζe-ζωntsin -ζ2ωnt-arctg ωn-ζ???,(t≥0)??

加了z=-1的零点之后,超调量Mp和超调时间tp都小于没有零点的情况。

3-13 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3-T-5所示。假设未加入外作用信号时,系统处于零初始状态。如果不考虑扰动,当参考输入为阶跃函数形式的速度信号时,试解释其响应为何必然存在超调现象?

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3-T-5所示。假设未加入外作用信号时,系统中存在比例-积分环节K1(τ1s+1),当误差信号e(t)=0时,由于积分作用,该环节的输出保持不变,故s

系统输出继续增长,知道出现e(t)<0时,比例-积分环节的输出才出现减小的趋势。因此,系统的响应必然存在超调现象。

3-14 上述系统,如在r(t)为常量时,加于系统的扰动n(t)为阶跃函数形式,是

从环节及物理作用上解释,为何系统的扰动稳态误差等于零?如扰动n(t)为斜

坡函数形式,为何扰动稳态误差是与时间无关的常量?

在r(t)为常量的情况下,考虑扰动n(t)对系统的影响,可将框图重画如下

图A-3-2 题3-14系统框图等效变换

C(s)=K2sN(s) 2sτ2s+1+K1K2τ1s+1根据终值定理,可求得n(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0,n(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1。 K1

从系统的物理作用上看,因为在反馈回路中有一个积分环节,所以系统对阶跃

函数的扰动稳态误差为零。在反馈回路中的积分环节,当输出为常量时,可以

在反馈端产生一个与时间成正比的信号以和扰动信号平衡,就使斜坡函数的扰

动输入时,系统扰动稳态误差与时间无关。

3-15 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如下,试用劳斯判据检验其稳定性。

s4

s3

(1)劳斯表有 s2183240630 则系统系统稳定。

30

3

s4

s3121240

劳斯阵列第一列符号改变两次,根据劳斯判据,s1s0 (2)劳斯表有 s2

s1

s0-1282

系统有两个极点具有正实部,系统不稳定。

s5

s4

s3

(3)劳斯表有 2s

s1

s013161910-66 劳斯阵列第一列符号改变两次,根据劳斯判据,10101210

系统系统有两个极点具有正实部,系统不稳定。

s6s5s4

(4)劳斯表有 s

3

1323434

5964

8464

系统处于稳定的临界状态,由辅助方程

812

s2s1s0

A(s)=2s4+6s2+4可求得系统的两对共轭虚数极点s1,2=±j;s3,4=±j。

3-16 根据下列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值的范围。

(1)K>0时,系统稳定。(2)K>0时,系统不稳定。(3)0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D(s)=2τs3+(τ+2)s2+(K+1)s+K=0

K(s+1)

请在以K为横坐

s(τs+1)(2s+1)

列写劳斯表

s3s2s

1

s0

(τ+2)(K+1)-2τK

>0

τ+2

2ττ+2

(τ+2)(k+1)-2τk

τ+2k

k+1k

,得出系统稳定应满足的条件

由此得到和应满足的不等式和条件0<τ<

2 6

3 4

4 3.3

2(K

+1)

,K>1,τ≠2

K-1

5 3

9 2.5

15 2.28

30

2.13

100 2.04

根据列表数据可绘制K为横坐标、τ为纵坐标的曲线,闭环系统稳定的参数区

域为图A-3-3中的阴影部分。

图A-3-3 闭环系统稳定的参数区域

3-18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5)(s+40) 试求系统的3s(s+200)(s+1000)

临界增益Kc之值及无阻尼振荡频率值。

根据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得到特征方程

s5+1200s4+200000s3+ks2+45ks+200k=0

列写劳斯表

s5

s4

s3

s2112002.4?108-k12001.7544?108k-k2

2.4?108-k7.787?109k2-45k3-0.96?1016k

1.7544?108k-k2

200k200000k5.4?10k-200k1200445k200k0 200ks1s0

根据劳斯判据可得

?2.4?108-k>0?1200??1.7544?108k-k2

>0??2.4?108-k?7.787?109k2-45k3-0.96?1016k?>0821.7544?10k-k???200k>0

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为

1.22?106

当K1=1.22?10、K2=1.7535?10时,系统有一对共轭虚数极点,此时产生等幅

振荡,因此临界增益Kc=1.22?106以及Kc=1.7535?108。

根据劳斯表列写Kc=1.22?106时的辅助方程 68

1.7544?108?1.22?106-(1.22?106)2

2s+200?1.22?106=0 862.4?10-1.22?10

解得系统的一对共轭虚数极点为s1,2=±j16,系统的无阻尼振荡频率即为16rad/s。 Kc=1.7535?10时的辅助方程 8

1.7544?108?1.7535?108-(1.7535?108)2

2s+200?1.7535?108=0 882.4?10-1.7535?10

解得系统的一对共轭虚数极点为s3,4=±j338,系统的无阻尼振荡频率为338rad/s。

最新第1章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习题答案

第一章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1.设随机过程 +∞<<-∞=t t X t X ,cos )(0ω,其中0ω是正常数,而X 是标准正态变量。试求X (t )的一维概率分布 解:∵ 当0cos 0=t ω 即 πω)2 1 (0+ =k t 即 πω)21(10+=k t 时 {}10)(==t x p 若 0cos 0≠t ω 即 πω)2 1 (1 0+≠ k t 时 {}{}x t X P x x X P t x F ≤=≤=0cos )(),(ω 当 0cos 0>t ω时 ξπ ωωξd e t x X P t x F t x ? - = ??? ? ??≤=02 cos 0 2 021cos ),( 此时 ()t e x t x F t x f t x 0cos 2cos 1 21,),(022ωπ ω? =??=- 若 0cos 0

?? ?= ,2 ,cos )(出现反面出现正面t t t X π 假定“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概率各为21。试确定)(t X 的一维分布函数)2 1 ,(x F 和)1,(x F ,以及二维分布函数)1,2 1;,(21x x F 解:(1)先求)21,(x F 显然???=?? ???-=??? ??出现反面出现正面 出现反面出现正面10,212,2cos 21π X 随机变量?? ? ??21X 的可能取值只有0,1两种可能,于是 21 021= ??????=?? ? ??X P 2 1121=??????=??? ??X P 所以 ?????≥<≤<=??? ?? 11102 1 0021,x x x x F 再求F (x ,1) 显然? ??-=???=出现反面出现正面出现反面出现正面 2 1 2 cos (1)πX {}{}2 1 2)1(-1 (1)====X p X p 所以 ???? ???≥<≤<=2 121- 2 1-1 0,1)(x x x x F (2) 计算)1,2 1 ;,(21x x F ???-=???=出现反面出现正面出现反面出现正面 2 1)1(, 1 0)2 1 ( X X 于是

线性代数第五章 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五章课后习题及解答 1. 求下列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 ;1332??? ? ??-- 解:,0731332 2=--=--=-λλλλλA I 2 373,237321-=+=λλ ,00133637123712137 1??? ? ??→→???? ??=-++- A I λ 所以,0)(1=-x A I λ的基础解系为:.)371,6(T - 因此,A 的属于1λ的所有特征向量为:).0()371,6(11≠-k k T ,001336371237123712??? ? ??→→???? ??-=---+ A I λ 所以,0)(2=-x A I λ的基础解系为:.)371,6(T +

因此,A 的属于2λ的所有特征向量为:).0()371,6(22≠+k k T (2) ;211102113???? ? ??-- 解:2)2)(1(2 111211 3--==------=-λλλλ λλ A I 所以,特征值为:11=λ(单根),22=λ(二重根) ???? ? ??-→→????? ??------=-0001100011111121121 A I λ 所以,0)(1=-x A I λ的基础解系为:.)1,1,0(T 因此,A 的属于1λ的所有特征向量为:).0()1,1,0(11≠k k T ???? ? ??-→→????? ??-----=-0001000110111221112 A I λ 所以,0)(2=-x A I λ的基础解系为:.)0,1,1(T 因此,A 的属于2λ的所有特征向量为:).0()0,1,1(22≠k k T

理论力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1.1 沿水平方向前进的枪弹,通过某一距离s 的时间为t 1,而通过下一等距离s 的时间为2t .试证明枪弹的减速度(假定是常数)为 由题可知示意图如题1.1.1图: { { S S 2 t 1 t 题1.1.1图 设开始计时的时刻 速度为0v ,由题可知枪弹作匀减速运动设减速度大小为a .则有 :()()??? ??? ? +-+=-=2 21210211021221t t a t t v s at t v s 由以上两式得 1102 1 at t s v += 再由此式得 ()() 2121122t t t t t t s a +-= 1.26一弹性绳上端固定,下端悬有m 及m '两质点。设a 为绳的固有长度,b 为加m 后的 伸长,c 为加m '后的伸长。今将m '任其脱离而下坠,试证质点m 在任一 瞬时离上端O 的距离为 解 以绳顶端为坐标原点.建立如题1.26.1图所示坐标系. 题1.26.1图 设绳的弹性系数为k ,则有 kb mg = ① 当 m '脱离下坠前, m 与m '系统平衡.当m '脱离下坠前,m 在拉力T 作用下上升,之后作简运.运动微分方程为 ()y m a y k mg =-- ② 联立①② 得 b b a g y b g y +=+ ③ 0=+y b g y 齐次方程通解 t b g A t b g A Y sin cos 2 11+= 非齐次方程③的特解 b a Y +=0 所以③的通解b a t b g A t b g A Y +++=sin cos 2 11 代入初始条件:0=t 时,,c b a y ++=得0,21==A c A ; 故有 b a t b g c y ++=cos 即为m 在任一时刻离上端O 的距离. O m m ' T

线性代数第五章 课后习题及解答教学提纲

线性代数第五章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五章课后习题及解答 1. 求下列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 ;1332? ?? ? ??-- 解:,0731 3 3 2 2=--=--= -λλλλλA I 2 37 3,237321-=+= λλ ,00 13 36 37 123712 137 1??? ? ??→→??? ? ??=-++- A I λ 所以,0)(1=-x A I λ的基础解系为:.)371,6(T - 因此,A 的属于1λ的所有特征向量为:).0()371,6(11≠-k k T ,00 13 36 37 12371237 12??? ? ??→→??? ? ??-=---+ A I λ 所以,0)(2=-x A I λ的基础解系为:.)371,6(T +

因此,A 的属于2λ的所有特征向量为:).0()371,6(22≠+k k T (2) ;211102113???? ? ??-- 解:2)2)(1(2 11 121 13--==------=-λλλλ λλ A I 所以,特征值为:11=λ(单根),22=λ(二重根) ??? ? ? ??-→→????? ??------=-0001100011111121121 A I λ 所以,0)(1=-x A I λ的基础解系为:.)1,1,0(T 因此,A 的属于1λ的所有特征向量为:).0()1,1,0(11≠k k T ??? ? ? ??-→→????? ??-----=-0001000110111221112 A I λ 所以,0)(2=-x A I λ的基础解系为:.)0,1,1(T 因此,A 的属于2λ的所有特征向量为:).0()0,1,1(22≠k k T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分析

第五章 Lt 习题5-2.重为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a的斜面上,摩擦系数为 所需拉力T的最小值是多少,这时的角9多大? 解:(1)研究重物,受力分析(支承面约束用全反力R表 示), (2)由力三角形得 sin(a +甲」gin[(90J - a + (a + 6)] 千曲")& 皿0 -

??0=甲聽=arctgf T=Gsin(tt +(pJ

习题5-6.欲转动一放在V形槽中的钢棒料,需作用一矩M=15N.m勺力偶,已知棒料重400N,直径为25cm;求棒料与槽间的摩擦系数f。 解:(1)研究钢棒料,受力分析(支承面约束用全反力R表示),画受力图: (2)由力三角形得: R广护血(4亍-趴)& =0co昭5—忙) (3)列平衡方程: Vm o (F) = 0: - M+K血礼x/*+&$in化xr = O 由⑵、(3)得: M=FT[sin(45tf -(p H) + cos(45J -(p fl)]xrx sin(p w =JP>sin(p… x2sin45L,cos(p K 化35° (4)求摩擦系数: Wr =04243

习题5-7. 尖劈顶重装置如图所示,尖劈 A 的顶角为a ,在B块上受重物Q的作用, A、B块间的摩擦系数为f (其他有滚珠处表示光滑);求:(1)顶起重 物所需力P之值;(2)取支力P后能保证自锁的顶角a之值。 解:(1)研究整体,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列平衡方程 审":-S+JV X=O ■^ = Q 由力三角形得 P 二JV 勰(a+w)二伽(d +v)^?r(ff+) 1 (2)研究尖 劈

随机过程习题答案A

随机过程习题解答(一) 第一讲作业: 1、设随机向量的两个分量相互独立,且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a)分别写出随机变量和的分布密度 (b)试问:与是否独立?说明理由。 解:(a) (b)由于: 因此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二维随机向量,其协方差矩阵为: 因此与独立。 2、设和为独立的随机变量,期望和方差分别为和。 (a)试求和的相关系数; (b)与能否不相关?能否有严格线性函数关系?若能,试分别写出条件。 解:(a)利用的独立性,由计算有: (b)当的时候,和线性相关,即 3、设是一个实的均值为零,二阶矩存在的随机过程,其相关函数为 ,且是一个周期为T的函数,即,试求方差 函数。 解:由定义,有: 4、考察两个谐波随机信号和,其中:

式中和为正的常数;是内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是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a)求的均值、方差和相关函数; (b)若与独立,求与Y的互相关函数。 解:(a) (b) 第二讲作业: P33/2.解: 其中为整数,为脉宽 从而有一维分布密度: P33/3.解:由周期性及三角关系,有: 反函数,因此有一维分布: P35/4. 解:(1) 其中 由题意可知,的联合概率密度为:

利用变换:,及雅克比行列式: 我们有的联合分布密度为: 因此有: 且V和相互独立独立。 (2)典型样本函数是一条正弦曲线。 (3)给定一时刻,由于独立、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也服从正态分布,且 所以。 (4)由于: 所以因此 当时, 当时, 由(1)中的结论,有: P36/7.证明: (1) (2) 由协方差函数的定义,有:

P37/10. 解:(1) 当i =j 时;否则 令 ,则有 第三讲作业: P111/7.解: (1)是齐次马氏链。经过次交换后,甲袋中白球数仅仅与次交换后的状态有关,和之前的状态和交换次数无关。 (2)由题意,我们有一步转移矩阵: P111/8.解:(1)由马氏链的马氏性,我们有: (2)由齐次马氏链的性质,有: (2)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解答(第五章)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习题五 5-1 振动和波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平面简谐波动方程和简谐振动方程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振动曲线和波形曲线有什么不同? 解: (1)振动是指一个孤立的系统(也可是介质中的一个质元)在某固定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系统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是时间的周期性函数,即可表示为)(t f y =;波动是振动在连续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此时介质中所有质元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因此介质中任一质元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既是坐标位置x ,又是时间t 的函数,即),(t x f y =. (2)在谐振动方程)(t f y =中只有一个独立的变量时间t ,它描述的是介质中一个质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平面谐波方程),(t x f y =中有两个独立变量,即坐标位置x 和时间t ,它描述的是介质中所有质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随坐标和时间变化的规律. 当谐波方程 ) (cos u x t A y -=ω中的坐标位置给定后,即可得到该点的振动方程,而波源持续不断地振动又是产生波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3)振动曲线)(t f y =描述的是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其纵轴为y ,横轴为t ;波动曲线),(t x f y =描述的是介质中所有质元的位移随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其纵轴为y ,横轴为x .每一幅图只能给出某一时刻质元的位移随坐标位置x 变化的规律,即只能给出某一时刻的波形图,不同时刻的波动曲线就是不同时刻的波形图. 5-2 波动方程y =A cos [ω( u x t - )+0?]中的u x 表示什么?如果改写为y =A cos (0?ωω+-u x t ),u x ω又是什么意思?如果t 和x 均增加,但相应的[ω( u x t - )+0?]的值不变,由此能从波动方程说明什么? 解: 波动方程中的u x /表示了介质中坐标位置为x 的质元的振动落后于原点的时间;u x ω则表示x 处质元比原点落后的振动位相;设t 时刻的波动方程为 ) cos(0φωω+-=u x t A y t 则t t ?+时刻的波动方程为 ] ) ()(cos[0φωω+?+-?+=?+u x x t t A y t t 其表示在时刻t ,位置x 处的振动状态,经过t ?后传播到t u x ?+处.所以在 ) (u x t ωω-中,当t ,x 均增加时, ) (u x t ωω-的值不会变化,而这正好说明了经过时间t ?,波形即向前传播了t u x ?=?的距离,说明) cos(0φωω+-=u x t A y 描述的是一列行进中的波,故谓之行 波方程. 5-3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为什么介质元的动能和势能具有相同的位相,而弹簧振子的动能和势能却没有这样的特点? 解: 我们在讨论波动能量时,实际上讨论的是介质中某个小体积元dV 内所有质元的能量.波动动能当然是指质元振动动能,其与振动速度平方成正比,波动势能则是指介质的形

清华大学版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大全_____第6章析

第6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分析 6-1 图示半径为r 的齿轮由曲柄OA 带动,沿半径为R 的固定齿轮滚动。曲柄OA 以等角加速度α绕轴O 转动,当运动开始时,角速度0ω= 0,转角0?= 0。试求动齿轮以圆心A 为基点的平面运动方程。 解:?c o s )(r R x A += (1) ?sin )(r R y A += (2) α为常数,当t = 0时,0ω=0?= 0 22 1t α?= (3) 起始位置,P 与P 0重合,即起始位置AP 水平,记θ=∠OAP ,则AP 从起始水平位置至图示AP 位置转过 θ??+=A 因动齿轮纯滚,故有? ? =CP CP 0,即 θ?r R = ?θr R = , ??r r R A += (4) 将(3)代入(1)、(2)、(4)得动齿轮以A 为基点的平面运动方程为: ??? ? ?? ??? +=+=+=22 2212sin )(2cos )(t r r R t r R y t r R x A A A α?αα 6-2 杆AB 斜靠于高为h 的台阶角C 处,一端A 以匀速v 0沿水平向右运动,如图所示。试以杆与铅垂线的夹角θ 表示杆的角速度。 解:杆AB 作平面运动,点C 的速度v C 沿杆AB 如图所示。作速度v C 和v 0的垂线交于点P ,点P 即为杆AB 的速度瞬心。则角速度杆AB 为 h v AC v AP v AB θθω2 000cos cos === 6-3 图示拖车的车轮A 与垫滚B 的半径均为r 。试问当拖车以速度v 前进时,轮A 与垫滚B 的角速度A ω与B ω有什么关系?设轮A 和垫滚B 与地面之间以及垫滚B 与拖车之间无滑动。 解:R v R v A A == ω R v R v B B 22==ω B A ωω2= 6-4 直径为360mm 的滚子在水平面上作纯滚动,杆BC 一端与滚子铰接,另一端与滑块C 铰接。设杆BC 在水平位置时,滚子的角速度ω=12 rad/s ,θ=30?,?=60?,BC =270mm 。试求该瞬时杆BC 的角速度和点C 的速度。 习题6-1图 习题6-2图 习题6-2解图 习题6-3解图 习题6-3图 v A = v v B = v ωA ωB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后习题答案第5章作业

第五章中断系统作业 1. 外部中断1所对应的中断入口地址为()H。 2. 对中断进行查询时,查询的中断标志位共有、_ _、、 _ 和_ 、_ _ 六个中断标志位。 3.在MCS-51中,需要外加电路实现中断撤除的是:() (A) 定时中断 (B) 脉冲方式的外部中断 (C) 外部串行中断 (D) 电平方式的外部中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级别的中断请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顺序响应。() (B) 同一时间同一级别的多中断请求,将形成阻塞,系统无法响应。() (C) 低优先级中断请求不能中断高优先级中断请求,但是高优先级中断请求 能中断低优先级中断请求。() (D) 同级中断不能嵌套。() 5.在一般情况下8051单片机允许同级中断嵌套。() 6.各中断源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是否能任意设定? () 7.89C51单片机五个中断源中优先级是高的是外部中断0,优先级是低的是串行口中断。() 8.各中断源发出的中断申请信号,都会标记在MCS-51系统中的()中。 (A)TMOD (B)TCON/SCON (C)IE (D)IP 9. 要使MCS-51能够响应定时器T1中断、串行接口中断,它的中断允许寄存器 IE的内容应是() (A)98H (B)84H (C)42 (D)22H 10.编写出外部中断1为负跳沿触发的中断初始化程序。 11.什么是中断?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12. 什么是中断源?MCS-51有哪些中断源?各有什么特点? 13. 什么是中断嵌套? 14.中断服务子程序与普通子程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15. 中断请求撤除的有哪三种方式? 16. 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有哪三大作用? 17. 把教材的P82页的图改为中断实现,用负跳变方式,中断0(INT0)显示“L2”,中断1(INT1)显示“H3”。(可参考第四章的电子教案中的例子) 18.第5章课后作业第9题。 第五章中断系统作业答案 1. 外部中断1所对应的中断入口地址为(0013)H。 2. 对中断进行查询时,查询的中断标志位共有 IE0 、_TF0_、IE1 、 TF1_ 和_TI 、_RI_六个中断标志位。【实际上只能查询TF0、TF1、TI、RI】 3.在MCS-51中,需要外加电路实现中断撤除的是:(D) (A) 定时中断 (B) 脉冲方式的外部中断 (C) 外部串行中断 (D) 电平方式的外部中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 D ) (A) 同一级别的中断请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顺序响应。(YES)

理论力学课后答案(范钦珊)

C (a-2) D R (a-3) (b-1) D R 第1篇 工程静力学基础 第1章 受力分析概述 1-1 图a 、b 所示,Ox 1y 1与Ox 2y 2分别为正交与斜交坐标系。试将同一力F 分别对两坐标系进行分解和投影,并比较分力与力的投影。 习题1-1图 解:(a )图(c ):11 s i n c o s j i F ααF F += 分力:11 cos i F αF x = , 11 s i n j F αF y = 投影:αcos 1F F x = , αs i n 1F F y = 讨论:?= 90°时,投影与分力的模相等;分力是矢量,投影是代数量。 (b )图(d ): 分力:22)cot sin cos (i F ?ααF F x -= ,22sin sin j F ? α F y = 投影:αcos 2F F x = , )cos(2α?-=F F y 讨论:?≠90°时,投影与分量的模不等。 1-2 试画出图a 和b 习题1-2图 比较:图(a-1)与图(b-1)不同,因两者之F R D 值大小也不同。 (c ) 2 2 x (d )

1-3 试画出图示各物体的受力图。 习题1-3图 B 或(a-2) B (a-1) (b-1) F (c-1) 或(b-2) (e-1)

F (a) 1- 4 图a 所示为三角架结构。荷载F 1作用在铰B 上。杆AB 不计自重,杆BC 自重为W 。试画出b 、c 、d 所示的隔离体的受力图,并加以讨论。 习题1-4 图 1- 5 图示刚性构件ABC 由销钉A 和拉杆D 支撑,在构件C 点作用有一水平力F 。试问如果将力F 沿其作用线移至D 或E (如图示),是否会改为销钉A 的受力状况。 解:由受力图1-5a ,1- 5b 和1-5c 分析可知,F 从C 移至E ,A 端受力不变,这是因为力F 在自身刚体ABC 上滑移;而F 从C 移至D ,则A 端受力改变,因为HG 与ABC 为不同的刚体。 1 (f-1) 'A (f-2) 1 O (f-3) F F'F 1 (d-2) F y B 21 (c-1) F A B 1 B F Dx y (b-2) 1 (b-3) F y B 2 A A B 1 B F 习题1-5图

随机过程复习题(含答案)

随机过程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对于随机变量序列}{n X 和常数a ,若对于任意0>ε,有 ______}|{|lim =<-∞ >-εa X P n n ,则称}{n X 依概率收敛于a 。 2.设}),({0≥t t X 是泊松过程,且对于任意012≥>t t , ,则 15 92}6)5(,4)3(,2)1({-??= ===e X X X P , 618}4)3(|6)5({-===e X X P 15 32 62 32 92! 23!2)23(!23}2)3()5({}2)1()3({}2)0()1({} 2)3()5(,2)1()3(,2)0()1({} 6)5(,4)3(,2)1({----??=???==-=-=-==-=-=-====e e e e X X P X X P X X P X X X X X X P X X X P 66 218! 26}2)3()5({}4)3(|6)5({--===-===e e X X P X X P 3.已知马尔可夫链的状态空间为},,{321=I ,初始分布为),,(4 1 2141, ?????? ?? ????????? ?=434 103 13131043 411)(P ,则167)2(12=P ,161}2,2,1{210====X X X P

???????? ?????? ????=48 31481348 436133616367 164167165)1()2(2P P 16 7 )2(12=P 16 1 314341}2|2{}1|2{}1{}2,1|2{}1|2{}1{} 2,2,1{12010102010210=??=================X X P X X P X P X X X P X X P X P X X X P 4.强度λ的泊松过程的协方差函数),min(),(t s t s C λ= 5.已知平稳过程)(t X 的自相关函数为πττcos )(=X R , )]()([)(π?δπ?δπω-++=X S 6. 对于平稳过程)(t X ,若)()()(ττX R t X t X >=+<,以概率1成立,则称)(t X 的自相关函数具有各态历经性。 7.已知平稳过程)(t X 的谱密度为2 3)(2 42 ++=ωωωωS ,则)(t X 的均方值= 2 121- 222 2221 1221)2(22211122)(+??-+??=+-+= ωωωωωS ττ τ-- -=e e R X 2 12 1)(2

第五章 课后练习题与答案

第五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D )A.恢复党的思想路线B.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3.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D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B ) A.根本目的B.根本任务 C.发展动力D.根本特征 5.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一词是在( D ) A.1980年B.1982年 C.1978年D.1992年 6.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 D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D.实现共同富裕 7.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C ) A.刘少奇 B.毛泽东C.陈云 D.周恩来 8.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A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社会主义的特征 C.社会主义的目标 D.社会主义的原则 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 C )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0、党执政举国的第一要务是:( A ) A、发展 B、创新 C、改革 D实践 二多项选择题 1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D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不断进行改革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E.实现按劳分配 1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ABDE ) A.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B.物质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统一 C.民族特色与基本特征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E.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 13.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是(ABCDE )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适应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要求 E.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 14.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包含的价值目标是(.CDE ) 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D.消除两极分化 E.实现共同富裕 15.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是( ABCD ) A.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C.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D、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6.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A.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B.由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决定的

清华大学版理论力学课后习题集标准答案全集第6章刚体平面运动分析

6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分析 6-1 图示半径为r 的齿轮由曲柄OA 带动,沿半径为R 的固定齿轮滚动。曲柄OA 以等角加速度α绕轴O 转动,当运动开始时,角速度0ω= 0,转角0?= 0。试求动齿轮以圆心A 为基点的平面运动方程。 解:?cos )(r R x A += (1) ?sin )(r R y A += (2) α为常数,当t = 0时,0ω=0?= 0 22 1t α?= (3) 起始位置,P 与P 0重合,即起始位置AP 水平,记θ=∠OAP ,则AP 从起始水平位置至图示AP 位置转过 θ??+=A 因动齿轮纯滚,故有? ? =CP CP 0,即 θ?r R = ?θr R = , ??r r R A += (4) 将(3)代入(1)、(2)、(4)得动齿轮以A 为基点的平面运动方程为: ??? ? ?? ??? +=+=+=22 2212sin )(2cos )(t r r R t r R y t r R x A A A α?αα 6-2 杆AB 斜靠于高为h 的台阶角C 处,一端A 以匀速v 0沿水平向右运动,如图所示。试以杆与铅垂线的夹角θ 表示杆的角速度。 解:杆AB 作平面运动,点C 的速度v C 沿杆AB 如图所示。作速度v C 和v 0的垂线交于点P ,点P 即为杆AB 的速度瞬心。则角速度杆AB 为 h v AC v AP v AB θθω2 000cos cos === 6-3 图示拖车的车轮A 与垫滚B 的半径均为r 。试问当拖车以速度v 前进时,轮A 与垫滚B 的角速度A ω与B ω有什么关系?设轮A 和垫滚B 与地面之间以及垫滚B 与拖车之间无滑动。 解:R v R v A A == ω R v R v B B 22==ω B A ωω2= 6-4 直径为360mm 的滚子在水平面上作纯滚动,杆BC 一端与滚子铰接,另一端与滑块C 铰接。设杆BC 在水平位置时,滚子的角速度ω=12 rad/s ,θ=30?,?=60?,BC =270mm 。试求该瞬时杆BC 的角速度和点C 的速度。 习题6-1图 A B C v 0 h θ 习题6-2图 P ωAB v C A B C v o h θ 习题6-2解图 习题6-3解图 习题6-3图 v A = v v B = v ωA ωB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后习题解答(第五章)

习题及参考答案 5.1 一个点电荷 Q 与无穷大导体平面相距为d ,如果把它移动到无穷远处,需要作多少功? 解:用镜像法计算。导体面上的感应电荷的影响用镜像电荷来代替,镜像电荷的大小为-Q ,位于和原电荷对称的位置。当电荷Q 离导体板的距离为x 时,电荷Q 受到的静电力为 2 )2(042x Q F επ-= 静电力为引力,要将其移动到无穷远处,必须加一个和静电力相反的外力 2 ) 2(0 42 x Q f επ= 在移动过程中,外力f 所作的功为 d Q d dx d x Q dx f 0 16220162 επεπ=?∞?∞= 当用外力将电荷Q 移动到无穷远处时,同时也要将镜像电荷移动到无穷远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外力作的总功为d q 8/2επ。 也可以用静电能计算。在移动以前,系统的静电能等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d Q d Q Q d Q Q q q W 0 82)2(04)(21)2(04212 2211121επεπεπ??-=-+-=+= 移动点电荷Q 到无穷远处以后,系统的静电能为零。因此,在这

个过程中,外力作功等于系统静电能的增量,即外力作功为d q 8/2 επ。 5.2 一个点电荷放在直角导体部(如图5-1),求出所有镜像电荷的 位置和大小。 解:需要加三个镜像电荷代替 导体面上的感应电荷。在(-a ,d ) 处,镜像电荷为-q ,在(错误!无效。 镜像电荷为q ,在(a ,-d )处,镜 像电荷为-q 。5.3 证明:一个点电荷q 和一个带有电 荷Q 、半径为R 的导体球之间的作用力为 ]2) 22(2[0 4R D DRq D D q R Q q F --+= ε π 其中D 是q 到球心的距离(D >R )。 证明:使用镜像法分析。由于导体球不接地,本身又带电Q ,必须在导体球加上两个镜像电荷来等效导体球对球外的影响。在距离球心b=R 2/D 处,镜像电荷为q '= -Rq/D ;在球心处,镜像电荷为 D Rq Q q Q q /2 +='-=。点电荷 q 受导体球的作用力就等于球两个镜像 电荷对q 的作用力,即 ]2 )2(2[04]2)(22[04D R D D q R D D q R Q q b D q D q q F --++ =-'+=επεπ ]2)22(2[0 4R D DRq D D q R Q q --+=επ 5.4 两个点电荷+Q 和-Q 位于一个半径为a 的接地导体球的直径的延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11章 动量矩定理 一、是非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 质点系对某固定点(或固定轴)的动量矩,等于质点系的动量对该点(或轴)的矩。 (×) 2. 质点系所受外力对某点(或轴)之矩恒为零,则质点系对该点(或轴)的动量矩不变。(√) 3. 质点系动量矩的变化与外力有关,与内力无关。 (√) 4. 质点系对某点动量矩守恒,则对过该点的任意轴也守恒。 (√) 5. 定轴转动刚体对转轴的动量矩,等于刚体对该轴的转动惯量与角加速度之积。 (×) 6. 在对所有平行于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中,以对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最大。 (×) 7. 质点系对某点的动量矩定理e 1d ()d n O O i i t ==∑L M F 中的点“O ”是固定点或质点系的质 心。 (√) 8. 如图所示,固结在转盘上的均质杆AB ,对转轴的转动惯量为20A J J mr =+ 221 3ml mr =+,式中m 为AB 杆的质量。 (×) 9. 当选质点系速度瞬心P 为矩心时,动量矩定理一定有e 1d ()d n P P i i t ==∑L M F 的形式,而 不需附加任何条件。 (×) 10. 平面运动刚体所受外力对质心的主矩等于零,则刚体只能做平动;若所受外力的主矢等于零,刚体只能作绕质心的转动。 (×)

图 二、填空题 1. 绕定轴转动刚体对转轴的动量矩等于刚体对转轴的转动惯量与角速度的乘积。 2. 质量为m ,绕z 轴转动的回旋半径为ρ,则刚体对z 轴的转动惯量为2ρm J z =。 3. 质点系的质量与质心速度的乘积称为质点系的动量。 4. 质点系的动量对某点的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只与系统所受的外力对该点的矩有关,而与系统的内力无关。 5. 质点系对某点动量矩守恒的条件是质点系所受的全部外力对该点之矩的矢量和等于零,质点系的动量对x 轴的动量矩守恒的条件是质点系所受的全部外力对x 轴之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6. 质点M 质量为m ,在Oxy 平面内运动, 如图所示。其运动方程为kt a x cos =,kt b y sin =,其中 a 、b 、k 为常数。则质点对原点O 的动量矩为abk L O =。 7. 如图所示,在铅垂平面内,均质杆OA 可绕点O 自由转动,均质圆盘可绕点A 自由转动,杆OA 由水平位置无初速释放,已知杆长为l ,质量为m ;圆盘半径为R ,质量为M 。 则当杆转动的角速度为ω时,杆OA 对点O 的动量矩O L =ω231 ml ;圆盘对点O 的动量矩 O L =ω2Ml ;圆盘对点A 的动量矩A L =0。 图 图 8. 均质T 形杆,OA = BA = AC = l ,总质量为m ,绕O 轴转动的角速度为ω,如图所示。则它对O 轴的动量矩O L =ω2ml 。 9. 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均质圆盘,在其上挖去一个半径为r = R /2的圆孔,如图所示。 则圆盘对圆心O 的转动惯量O J =232 13 mR 。 图 图 10. 半径同为R 、重量同为G 的两个均质定滑轮,一个轮上通过绳索悬一重量为Q 的重

清华大学版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大全_____第3章静力学平衡问题习题解

F DB CB DB F ' 习题3-3图 第3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3-1 图示两种正方形结构所受荷载F 均已知。试求其中1,2,3各杆受力。 解:图(a ):045cos 23=-?F F F F 2 2 3= (拉) F 1 = F 3(拉) 045cos 232=?-F F F 2 = F (受压) 图(b ):033='=F F F 1 = 0 F 2 = F (受拉) 3-2 图示为一绳索拔桩装置。绳索的E 、C 两点拴在架子上,点B 与拴在桩A 上的绳索AB 连接,在点D 加一铅垂向下的力F ,AB 可视为铅垂,DB 可视为水平。已知α= 0.1rad.,力F = 800N 。试求绳AB 中产生的拔桩力(当α很小时,tan α≈α)。 解:0=∑y F ,F F ED =αsin αs i n F F ED = 0=∑x F ,DB ED F F =αcos F F F DB 10tan == α 由图(a )计算结果,可推出图(b )中:F AB = 10F DB = 100F = 80 kN 。 3-3 起重机由固定塔AC 与活动桁架BC 组成,绞车D 和E 分别控制桁架BC 和重物W 的运动。桁架BC 用铰链连接于点C ,并由钢索AB 维持其平衡。重物W = 40kN 悬挂在链索上,链索绕过点B 的滑轮,并沿直线BC 引向绞盘。长度AC = BC ,不计桁架重量和滑轮摩擦。试用角?=∠ACB 的函数来表示钢索AB 的张力F AB 以及桁架上沿直线BC 的压力F BC 。 (b-1) 习题3-1图 (a-1) (a-2) '3 (b-2) 习题3-2图 F

随机过程-方兆本-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4 以下如果没有指明变量t 的取值范围,一般视为R t ∈,平稳过程指宽平稳过程。 1. 设Ut t X sin )(=,这里U 为)2,0(π上的均匀分布. (a ) 若Λ,2,1=t ,证明},2,1),({Λ=t t X 是宽平稳但不是严平稳, (b ) 设),0[∞∈t ,证明}0),({≥t t X 既不是严平稳也不是宽平稳过程. 证明:(a )验证宽平稳的性质 Λ,2,1,0)cos (2121)sin()sin()(2020==-=? ==?t Ut t dU Ut Ut E t EX π π ππ ))cos()(cos(2 1 )sin (sin ))(),((U s t U s t E Us Ut E s X t X COV ---=?= t U s t s t U s t s t ππ π21}])[cos(1])[cos(1{212020? +++--= s t ≠=,0 2 1 Ut Esin ))(),((2= =t X t X COV (b) ,)),2cos(1(21 )(有关与t t t t EX ππ-= .)2sin(81 21DX(t)有关,不平稳,与t t t ππ-= 2. 设},2,1,{Λ=n X n 是平稳序列,定义Λ Λ,2,1},,2,1,{) (==i n X i n 为 Λ,,)1(1)1()2(1)1(---=-=n n n n n n X X X X X X ,证明:这些序列仍是平稳的. 证明:已知,)(),(,,2 t X X COV DX m EX t t n n n γσ===+ 2 121)1(1)1()1(2)(,0σγσ≡+=-==-=--n n n n n n X X D DX EX EX EX ) 1()1()(2),(),() ,(),(),(),(111111) 1()1(++--=+--=--=--+-+-++--+++t t t X X COV X X COV X X COV X X COV X X X X COV X X COV n t n n t n n t n n t n n n t n t n n t n γγγ显然,) 1(n X 为平稳过程. 同理可证,Λ,,) 3()2(n n X X 亦为平稳过程.

第5章课后习题答案及讲解

5-1 设二进制符号序列为110010001110,试以矩形脉冲为例,分别画出相应的单极性码波形、双极性码波形、单极性归零码波形、双极性归零码波形、二进制差分码波形及八电平码波形。 解: 1 1 0 0 1 0 0 0 1 1 1 0 单极性码: 双极性码: 单极性归零码: 双极性归零码: 二进制差分码: 八电平码: 5-7 已知信息代码为100000000011,求相应的AMI码、HDB3码、PST 码及双相码。 解:信息代码:100000000011 AMI码:+1000000000-1+1 HDB3码:+1000+V-B00+V0-1+1 PST码:+0-+-+-+-++- 双相码:100101010101010101011010

5-8 已知信息代码为1010000011000011,试确定相应的AMI码及HDB3码,并分别画出它们的波形图。 解: 1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AMI码:+1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HDB3码:+1 0 -1 0 0 0 –V 0 +1 –1 +B 0 0 +V –1 +1 5-9 某基带传输系统接收滤波器输出信号的基本脉冲为如图P5-5所示的三角形脉冲: (1)求该基带传输系统的传输函数H(ω); (2)假设信道的传输函数C(ω)=1,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具有相同的传输函数,即G T(ω)=G R(ω),试求这时G T(ω)或G R(ω)的表示式。 P5-5 解:(1)H(ω)=∫∞ -∞ h(t)e-jωt dt

=∫ 0Ts/2 (2/T s)te-jωt dt +∫Ts Ts/2 2(1-t/T s)e-jωt dt =2∫Ts Ts/2 e-jωt dt+2/T s∫ Ts/2 t e-jωt dt-2/T s∫Ts Ts/2 t e-jωt dt =- 2 e-jωt/(jω)︱Ts Ts/2+2/T s [-t/(jω)+1/ω2] e-jωt︱ Ts/2 -2/T s [-t/(jω)+1/ω2] e-jωt︱Ts Ts/2 =2 e-jωTs/2(2- e-jωTs/2- e-jωTs/2)/(ω2T s) =4 e-jωTs/2[1-cos(ωT s/2)]/(ω2T s) =8 e-jωTs/2sin2(ωT s/4)/(ω2T s) =2/T s·Sa2(ωT s/4) e-jωTs/2(2)∵H(ω)=G T(ω)C(ω)G R(ω) C(ω)=1, G T(ω)=G R(ω) ∴G T(ω)=G R(ω)=√2/T s·Sa(ωT s/4) e-jωTs/4 5-11 设基带传输系统的发送滤波器、信道及接收滤波器组成总特性为H(ω),若要求以2/T s波特的速率进行数据传输,试检验图P5-7各种H(ω)满足消除抽样点上的码间干扰的条件否? s s s s (a) (b)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理论力学》课后答案 习题4-1.求图示平面力系的合成结果,长度单位为m。 解:(1) 取O点为简化中心,求平面力系的主矢: 求平面力系对O点的主矩: (2) 合成结果:平面力系的主矢为零,主矩不为零,力系的合成结果是一个合力偶,大小是260Nm,转向是逆时针。 习题4-3.求下列各图中平行分布力的合力和对于A点之矩。 解:(1) 平行力系对A点的矩是:

取B点为简化中心,平行力系的主矢是: 平行力系对B点的主矩是: 向B点简化的结果是一个力R B和一个力偶M B,且: 如图所示; 将R B向下平移一段距离d,使满足: 最后简化为一个力R,大小等于R B。其几何意义是:R的大小等于载荷分布的矩形面积,作用点通过矩形的形心。 (2) 取A点为简化中心,平行力系的主矢是: 平行力系对A点的主矩是:

向A点简化的结果是一个力R A和一个力偶M A,且: 如图所示; 将R A向右平移一段距离d,使满足: 最后简化为一个力R,大小等于R A。其几何意义是:R的大小等于载荷分布的三角形面积,作用点通过三角形的形心。 习题4-4.求下列各梁和刚架的支座反力,长度单位为m。

解:(1) 研究AB杆,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列平衡方程: 解方程组: 反力的实际方向如图示。 校核:

结果正确。 (2) 研究AB杆,受力分析,将线性分布的载荷简化成一个集中力,画受力图: 列平衡方程: 解方程组: 反力的实际方向如图示。 校核: 结果正确。 (3) 研究ABC,受力分析,将均布的载荷简化成一个集中力,画受力图:

列平衡方程: 解方程组: 反力的实际方向如图示。 校核: 结果正确。 习题4-5.重物悬挂如图,已知G=1.8kN,其他重量不计;求铰链A的约束反力和杆BC所受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