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讲义第10章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课件.doc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讲义第10章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课件.doc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讲义第10章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课件.doc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

床应

要点1:

检测

尿液分析仪

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对

染,

膜起保护

的污

尼龙

的基本结

试带

构采用了多层

多联

膜结

构:第一层

层可破坏维

生素C等干扰

剂层,碘酸盐

,试

物质

试带

保证

的完整性;第二层

,包括碘酸盐

剂的吸水层

,可使尿液均匀、快速地浸入,并能抑制

是固有试

层与尿液所测

;第三层

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选取尿液不浸润的塑料片作为

区;最后一层

支持体。

反应

尿液流到相邻

:干化学尿试

带基本结构示意图

如图

要点2:

用及注意事项

1. 尿酸碱度

主要用于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监测泌尿系统

上其他膜

化对

试带

床用药情况,了解尿pH变

患者的临

尿液标

应使用新鲜

久,因尿液中细菌繁殖,分解

本放置过

本。标

块区反应

测时

的干扰

作用。须

注意:①检

生氨,使尿液呈碱性;或尿液中 C O2 自然扩散造成的丢失,使pH增高。②检测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

尿素产

,有使尿pH减低的趋

过长

假阴性结

果。

势,出现

时间

操作。试

明书

带在尿液中浸渍

2. 尿比密

的浓

缩功能。在出入量正常的情况下,比密增高表示

肾脏

度,估计

的浓

主要用于了解尿液中固体物质

注意:①尿液标

本必须

,不能含有强酸、强

碱等物

新鲜

脏浓

缩功能减退。须

尿液浓

缩,比密减低则

反映肾

为pH6.2~7.0 。

化范围

定时

质。使用干化学尿比密测

,变

失的

果的基础上增加0.005 ,作为由于碱性尿损

,造成结果偏低,应在干化学测定结

当尿液pH≥7.0时

较大(0.005 ),不能反映较

隔值

化范围在 1.000 ~1.030 ,间

补偿

。②干化学尿比密测定结

果表达值的变

在 1.000 ~1.004 的新生儿尿液,也不宜使用此法。③尿液中蛋白或糖浓度增加于比密范围

化。对

的比密变

,致比密结

果减低。

将使比密结

果增加;尿素大于10g/L 或pH小于 6.5时

3. 尿糖

(1)尿糖测定方法学的差异

;班氏法是基于铜

,只与葡萄糖反应,特异性强

促反应

干化学尿糖检

测原理是基于葡萄糖氧化酶

的酶

生素C等)都起反

(如维

原性物质

还原的原理,尿液内所有还

原糖(葡萄糖、乳糖、半乳糖等)和所有还

本,如用班氏法则可能呈现

果。

阴性的标

阳性结

果为

应。用干化学法测

定结

1.67 ~

2.78mmol/L时

,干化学法较之于班氏法有更高的灵敏度,为

2~5mmol/L。当葡萄糖含量为

同时

弱阳性。

才会呈现

弱阳性,而班氏法在8.33mmol/L时

用干化学法即可出现

,维

带中的

生素C与试

定的影响:尿液在低葡萄糖浓度(14mmol/L)时

尿糖测

(2)尿液中维

生素C对

,使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反应

生假阳性的结果。

,而班氏法产

争性抑制反应

试剂

定维

生素C的试

用具有抗维生素C能力或能测

验,或选

排除方法是:先将尿液煮沸几分钟

再进

行试

定的影响。

度,注意维生素C对

尿糖测

生素C的浓

了解尿液内维

染可使尿糖呈现假阳性结

果;尿液中含有L- 多巴、

剂污

、强

(3)尿液被过氧化物、次氯

酸盐

氧化性清洁

500mg/L、尿酮体超过

0.4g/L 或尿比密过高,则

将使尿糖呈现假阴

大量水杨

生素C超过

、维

酸盐

、氟化钠

果。

性结

4. 尿蛋白质

(1)尿液pH对

尿蛋白测定的影响

是尿液本身过

酸、过碱都会影响实

化,还

本。不管尿液是由于保存不当引起pH 大的变

应使用新鲜尿标

、季铵

盐消毒剂

物,或尿液中含有聚乙烯、吡咯酮、洗必泰、磷酸盐

果。当患者服用奎宁、嘧

验结

冲能力,使干化学法出现

果;当尿液p H≤ 3.0

假阳性结

等时

,引起尿液呈强

碱性(pH≥9.O),超过

了试

假阴性结果。

时,会引起干化学法出现

成分的灵敏度不一,主要对清蛋白敏感(70~100mg/L),(2)灵敏度:干化学法对尿内不同蛋白质

程中需要系统观察尿

病患者,特别是在疾病发

展过

球蛋白、黏蛋白、本周蛋白不敏感。因此,对于肾

而对

行定性和定量测

定。

蛋白含量的病例,最好使用对

白、球蛋白灵敏度一致的磺柳酸法或双缩

物。滴注青

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如青霉素族药

:多种药

(3)药物干扰

物可使尿蛋白干化学法检查结

霉素250 万U、2h,320 万U、3h,480 万U、5h,尿蛋白测定可呈假阴性。

,尿蛋白测定可呈假阳性。

胞成分时

多细

(4)其他:标本含生殖系统分泌物或较

5. 尿酮体

。须

注意:

断和治疗

断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

主要用于糖代谢

障碍和脂肪不完全氧化的疾病或状态

的诊

①标本必须新鲜,由于尿酮体中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尿液中细菌

果偏低或假阴性。

测结

致检

污染后,细

菌繁殖使酮

体消失等,导

②干化学法对酮体各组成成分的灵敏度不一:乙酰乙酸为50~100mg/L,丙酮400~700mg/L,与β-

体成分亦会发

症,其酮体成分不一,同一患者在不同病程,酮

。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酮

生反应

羟丁酸不发

的酮体量有所差异。③试

带受潮,可呈现

假阴性结果;尿

际总

果可能与实

生变

化,因此干化学检

测所得结

物、甲基多巴,可呈假阳性。

、L- 多巴代谢

、苯丙酮

液含酞

6. 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于黄疸的鉴

别有特殊意义

测,尤其对

主要用于消化系统

治监

肝脏

、胆道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

胆绿

尿胆素。

,避免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氧化为

素、尿胆原氧化为

本必须

须注意:①标

新鲜

②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500mg/L)、亚硝酸盐,或含有

素检

或吩

,使胆红

假阴性;尿液中含有吩噻嗪类

盐酸苯偶氮吡啶

,可因其抑制偶氮反应

代谢

素呈现

假阳性。

,可使胆红

嗪类

③尿液中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和一些药物如吩噻嗪类、维生素K、磺胺药等,

氨基水杨酸则

在尿胆原检

测时

呈假阴性。

因颜

物、对

色干扰

、重氮药

,尿胆原检

测时

呈假阳性;而亚硝酸盐

7. 尿隐血

脏、泌尿道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

主要用于肾

、氧化剂

或菌尿,可使干化学法尿隐血测

定呈现

定酶

假阳性

须注意:尿液中含有肌红

蛋白、对热

果。

生假阴性结

,产

结果;尿液中大量维生素C的存在(>100mg/L),可竞争性抑制反应

8. 尿亚硝酸盐

主要用于尿路细

菌感染的快速筛检

是细菌感染的指标,阳性结

生取决于 3 个条件:

果的产

须注意:尿亚

硝酸盐

试验

①尿液中的致病菌须含有硝酸盐还原酶;

②体内有适量硝酸盐的存在;

③尿液在膀胱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4h)且排除药物等干扰因素。

间过

本放置时

久、尿液被亚硝

硝酸盐

诊断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阳性符合率为80%,但考虑到标

干化学法亚

果。同时

,结

果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

慎重解释阳性结

酸盐

果的因素,仍须

或偶氮剂

污染可呈假阳性结

假阴性。

检测

能,尿胆原、维

生素C、尿pH大于6、尿量过

多,均可致亚硝酸盐

9. 尿白细胞

主要用于肾脏、泌尿道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须注意:

①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酯酶,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胞质中则无酯酶,因此,干化学白细胞检测只

对粒细胞敏感。

②尿液标本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呋喃妥因时,结果可呈假阳性。尿液含维生

素C,或含大剂量先锋霉素Ⅳ、庆大霉素等药物,或尿蛋白大于5g/L 时,结果可呈假阴性。

10. 尿维生素 C

维生素C检测的灵敏度依所用试剂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为50~100mg/L。维生素C在碱性环境中极不稳定,容易分解,尿液标本应及时测定,以免结果偏低。

尿液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对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及亚硝酸盐可产生严重的负干扰,干扰的程

度随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维生素C检测的作用在于提示其他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防止

假阴性的出现,使各项干化学检测结果更真实。

质量控制

(1)检测中质量控制

①保证仪器处于正常状态。

②仪器和试带的质量控制,每日对仪器和试带按规范化质控程序进行,每次使用“正常”和“异常”

两种浓度的质控尿液。任意一个试剂膜块的测定结果与质控尿液期望“靶值”只允许有 1 个定性等级的差异,超过此范围或结果在“正常与异常”之间跳跃均应视为失控。

(2)检测后质量控制

应分析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即尿化学分析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的相互关系,如出现:

①化学分析隐血阴性,而镜检见多量红细胞;②化学分析隐血强阳性,而镜检却不见或仅见极少量红

细胞;③化学分析白细胞阴性,而镜检见多量白细胞;④化学分析白细胞阳性,而镜检不见或仅见极少量

白细胞;⑤化学分析亚硝酸盐为阳性,而尿蛋白质和白细胞均为阴性;

⑥尿镜检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增多,而尿化学分析蛋白质为阴性,等等。

这些均被视为可疑结果,应进一步查明原因。还应注意维生素C含量对其他检测结果的影响;注意临

床诊断和检验结果的符合性,如有明显矛盾或与最近一次检测结果有重大差异,应及时联系临床医师共同

探讨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

要点3: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传统的尿液沉渣分析,是将尿液经过离心,取沉渣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尿有形成分分析自动化的

研究难度虽然较大,但已有实用性发展。

目前,尿沉渣分析仪主要有两大类:①基于尿沉渣镜检影像分析原理;②基于尿沉渣流式细胞术和电

阻抗检测原理。

临床应用

1. 对于红细胞分析

尿沉渣红细胞数量可帮助血尿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动态观察这类患者尿红细胞数量的变

化,可以确定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尿沉渣分析仪提供的红细胞形态相关信息,对鉴别血尿肾性或非肾性来源具有一定的筛检鉴别作用。

2. 对于白细胞与细菌分析

尿沉渣白细胞数量可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泌尿系统的感染、膀胱炎、结核、肿瘤等疾病;动态观察患

者尿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助于确定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白细胞、细菌组合检查对泌尿系感染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3. 对于上皮细胞分析

尿沉渣分析仪能给出上皮细胞的定量结果,并标记出是否含有小圆上皮细胞,但并不能准确区分肾小

管上皮细胞、中层或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4. 对于管型分析

管型对诊断肾脏实质性病变有重要价值。但由于管型的种类较多,且形态特点各不相同,仪器只能区

分出透明管型和病理管型。

当仪器标明出现病理管型时,须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尿沉渣进行准确分类。

5. 其他

当仪器提示有酵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结晶时,均应离心镜检。

要点4:

尿干化学分析仪主要优点和不足

主要不足:不能替代显微镜对病理性尿标本的检查,特别是管型、结晶、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

细胞等其他有形物质;尿蛋白试带以检测清蛋白为主,对球蛋白不敏感,故不适用于肾病患者;易受多种

药物或其他外源性物质或人为因素等因素的干扰,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要点5:

尿干化学分析检查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的比较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传统显微镜检查是两种原理不同的检验技术,在临床中可能出现化学法分析结果

与镜检结果不相符的情形。

如:(1)白细胞:

①分析仪法(+),镜检法(- ):可能的解释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

②分析仪法(-),镜检法(+):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应以显微镜检查结

果为准。

(2)红细胞:

①分析仪法(+),镜检法(- ):可由于尿液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液

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引起红细胞干化学法测定结果的假阳性。

②分析仪法(-),镜检法(+):可发生在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100mg/L)或试带失效时。

要点6:

中华医学会经过多次专家研讨会,制定了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筛检标准。

当干化学尿试带质量合格、尿液分析仪运转正常情况下,试验结果中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及亚硝酸

盐全部为阴性时,可以免去对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但如果其中有一项阳性结果,必须同时进行

显微镜检查。这个筛选条件的基本原则是能筛检出健康人标本,但不遗漏异常标本,避免出现假阴性。对

出现假阳性的标本,则可以通过镜检进一步排除,以达到不误诊的目的。

筛检具有局限性:

①肾脏科患者尿液不适合用干化学检查,而应作湿化学及显微镜检查。

②以镜检有形物质(如结石、结晶等)结果作为主要诊断依据和观察疗效指标时,适用于上述原则。

要点7:

尿沉渣分析仪检查与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方法进行尿沉渣分析,将尿液中有形成分直观、真实地呈现于镜下,这种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

其各个环节难以进行控制和定量化报告,标准化进程缓慢。

影像式尿沉渣分析仪,经过严格的定时、定速离心,留取定量的尿沉渣,以标准单位定量报告,同手工显微镜方法相比,它的分析定量标准、视野清晰、精确度较高,但许多步骤仍需人为操作,仍可能存在人为误差。

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分析尿液,不需离心,标本用量少,检测细胞多;检测速度快;每一标本检测步骤一致,易于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因而检测精确度较高,但不能鉴别病理性管型、异常细胞、结晶等,大量细菌、酵母菌还会干扰计数,对影红细胞容易漏诊。

因此,目前的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还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镜检。此外,国内尚未建立公认的尿沉渣分析仪检查结果的参考值,其临床实际应用价值尚需更多的临床实践。

习题:

关于试纸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质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可以改变试纸中酸性指示剂的颜色而不会改变pH值

B. 试纸中溴酚蓝经缓冲后pH值为 3

C.蛋白质能与溴酚蓝起颜色反应

D.该方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均敏感

E. 强碱性尿(pH大于9)可使检测结果假阳性

[ 答疑编号700816100101]

【正确答案】 D

关于试纸干化学法检测尿酮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属于硝普盐反应

B. 膜块中含有亚硝基铁氰化钠可与尿液中酮体产生颜色反应

C.其反应对乙酰乙酸最敏感

D.对丙酮较敏感

E. 对β- 羟丁酸较敏感

[ 答疑编号700816100102]

【正确答案】 E

葡萄球菌或粪链球菌引起尿路感染,但亚硝酸盐试验阴性的原因是

A. 细菌不产硝酸盐还原酶

B. 该方法对上述细菌的灵敏度差

C.可能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D.操作问题

E. 试纸条过期

[ 答疑编号700816100103]

【正确答案】 A

干化学法无法发现肾移植出现排斥反应的尿液改变,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方法

A. 不实用

B. 不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反应

C.容易受到干扰

D.灵敏度差

E. 操作复杂

[ 答疑编号700816100104]

【正确答案】 B

尿液中如果有大量维生素C,不会使哪项检查项目出现假阴性结果

A. 蛋白质

B. 糖

C.红细胞

D.胆红素

E. 亚硝酸盐反应

[ 答疑编号700816100105]

【正确答案】 A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A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具有吞噬传递免疫信息在特异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红细胞 2.冲液后,计数池每个大格的体积是() A 0.1u l B 0.01 ul C 1.0 ul D 0.0001 ul 3.血片经过瑞氏染色后,成熟红细胞呈鲜红色,白细胞核染色呈浅灰色, 其原因是PH为() A 5.4 -6 B 7.4-8 C 6.5-7 D 8.2-8.6 E 8.7-9.4 4.三种粒细胞区别的要点是() A细胞大小 B特异性颗粒 C染色质结构 D浆颜色 E核浆比例 5.下列除了哪种疾病外,均是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 A猩红热 B尿毒症 C 流行性感冒 D 铅中毒 E化脓性阑尾炎 6.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分叶核常为() A一叶 B二叶 C三叶 D四叶 E 五叶 7.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以上幼稚细胞增多称为() A核左移 B核右移 C中毒颗粒 D 逆行性变化 E杜勒氏小体 8.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是棕红色,在波长540nm处,有一较宽的吸光带, 它是() 9.大面积烧伤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增高的原因是() A红细胞生成增多 B红细胞寿命延长 C 红细胞破坏减少 D 血液浓缩 E白细胞生成减少

10.诊断铅中毒的最佳指标是() A.网织红细胞增多B低色素红细胞增多 C 靶红细胞增多D 点彩红细 胞增多 11使血沉明显加快的原因是() A红细胞数量增多 B 大红细胞贫血 C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 D 球形红细胞贫血 E 红细胞凝集成团 12.关于魏氏血沉发测定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深静脉血1.6ml B 用血沉管吸抗凝血至零刻度 C与0.4ml抗凝剂混匀 D垂直立于血沉架上 E 室温静置半小时 13.关于血沉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正常男性血沉生理变化不大 B 新生儿血沉加快C妇女月经期血沉可 加快 D 年龄超过50岁的老年人血沉可加快E 高原地区的居民血沉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14.欲中和A型血清的天然抗体,可加哪一种唾液() A A型分泌型唾液 B B型分泌型唾液 C O型分泌唾液 D A B型分 泌唾液 E 任何唾液 15.用标准血清鉴定血型,下列哪项的结果应判断为A型血() A与抗A不凝,抗B凝抗A+B凝 B与抗A凝,抗B不凝抗A+B凝 C 与抗A凝,抗B凝抗A+B不凝 D与抗A不凝,抗B不凝抗A+B凝 E与抗A不凝,抗B凝抗A+B不凝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血液标本 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 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 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 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 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 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2、选择采血部位;3、按摩皮肤;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吸血;8、止血;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 部位:主要是肘静脉。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2、标记试管;3、消毒双手;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选择进针部位;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10、抽血;11、止血;12、放血 【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 抗凝: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 使用方法: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9。 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 使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15g/L EDTA和血液1:10。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容易忽视的知识点

医学检验不要的部分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题: 1、叙述L-α氨基酸结构特征,比较各种结构异同并分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构特征:除甘氨酸外,其他氨基酸的α-碳原子都结合了4个不同的原子和基团:羧基、氨基、R 基和一个H原子。 比较:非极性脂肪族R基氨基酸:R基是非极性疏水的 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R基是极性亲水的,可以与水形成氢键。 芳香族R基氨基酸:R基有苯环结构 带正电荷R基氨基酸:R基生理条件下可以结合H离子而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R基生理条件下可以给出H离子而带负电荷 关系:结构决定性质。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什么是肽键?什么是肽单元? 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肽键是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和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即-CO-NH- 肽单元,肽键中的4个原子及相邻的2个α-C原子重复形成的长链结构。 4、解释蛋白质分子中模体和结构域概念及其与二、三级结构的关系。 模体,又称超二级结构,是指几个二级结构单元进一步聚集和结合形成的特定构象单元。 它是蛋白质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时经过的一个新的结构层次。 结构域,存在于许多较大(由几百个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稳定的球形折叠区,有时与其他部分之间界限分明,可以通过对多肽链的适当酶切与分子的其他部分分开。 结构域是三级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章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题: 1、说明碱基与戊糖、核苷与磷酸的连接化学键是什么?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是什么? 碱基与戊糖的连接化学键是糖苷键;核苷与磷酸的连接化学键是磷酸酯键;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3’5’-磷酸二酯键。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B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 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D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E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D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 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A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D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A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C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C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C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B 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C 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 Hb为碱性物质 E 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D 17. 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 A 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 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C 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 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E 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D 29.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he ICSH, the best anticoagulant for the blood routine tests is ("

临床检验基础考试重点2

临检(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细胞病理学基本检验技术 1、标本采集方法:①直接采集法②自然分泌液采集法③灌洗法④摩擦法⑤细针穿刺抽吸法 2、涂片制备方法:①推片法②吸管推片法③涂抹法④压拉涂片法⑤喷射法⑥印片法⑦微孔滤膜过滤法 3、标本固定 (1)目的:①固定:保持细胞的自然形态,以防细胞的自溶及细菌导致的腐败②保持细胞内的化学物质 (2)常用固定液:①Carnoy固定液:处理明显血性的标本,特点是渗透性强,固定效果好②乙醇乙醚固定液③95%乙醇固定液(3)方法:①▲带湿固定(wet fixation):涂片后标本尚未干燥即行固定的方法称为带湿固定。将标本涂片迅速浸入固定液中,在固定过程中细胞不与空气接触,使细胞质脱水、蛋白质凝固。此固定法适用于巴氏染色或HE染色,该法固定后染色的细胞结构清晰,染色鲜艳。②干燥固定:此固定方法适用于瑞—姬染色。湿固定法细胞变小,干燥固定细胞变大。 4、标本浓缩技术:①离心法②细胞离心法③滤膜过滤法④细胞块法⑤液基细胞学技术 5、染色方法: (1)巴氏染色法:鳞状上皮过度角化细胞胞质呈橘黄色;角化细胞显粉红色;而角化前细胞显浅绿色或浅蓝色,适用于上皮细胞染色或观察阴道涂片中激素水平对上皮细胞的影响。 (2)苏木精—伊红(hemotoxylin eosin,HE)染色法:适用于痰液涂片、穿刺细胞标本。胞核呈紫蓝色,胞质淡玫瑰红色,红细胞呈淡朱红色。 (3)瑞特—吉姆萨染色法(wrightgiemsa atain);本方法多用于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 六、细胞病理学诊断 ●1、(多选)涂片通常由各种复杂细胞成分组成,因病变组织或采样部位不同,涂片上可同时见到正常和异常细胞。通常,涂片上正常同类同层细胞形态是均一的,细胞核反映的是细胞增殖状态和能力,细胞质反映的是细胞起源、功能状态和分化程度。 细胞活性增加可以是生理性的,如激素调节引起的细胞增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增生、生长激素促使骨骼的生长),也可以是损伤性的,如修复(repair)和再生(regeneration),或肿瘤性异常。细胞活性减低多为激素(如低甲)、衰老(如卵巢功能降低)或凋亡等生理性情况,细胞可发生萎缩和退化变性。 (一)细胞数量 1、细胞过多(hypercellularity)表示增殖过程指数增加,代表增生或肿瘤。 2、细胞过少(paucicellularity)也并非表示无恶性细胞的存在,与标本的采集、肿瘤进展、肿瘤类型有关。分化差的恶性肿瘤时,细胞常散在脱落,形态类似于正常。因此,足够量的标本是提高结果解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二)细胞结构特征 在细胞学涂片中常常缺乏细胞结构特征,而采集大量细胞时能显示组织学特征。 1、涂片上,正常上皮细胞常保持细胞极性(cell polarity)和细胞间黏附性(intercellular adhesion)。 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这种不对称性是细胞生长的基础,正是因为细胞的不对称性生长,产生了极性,这才完成细胞的各项功能活动。 极性:细胞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别,它们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为“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组织的一面称为“基底面”,而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称“侧面”。 细胞间黏附性,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可溶性递质称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相互结合,钙黏蛋白也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镶嵌于细胞膜。 2、腺上皮细胞多呈规则排列,单层成片,正面观呈“蜂窝状”,侧面观呈“尖板条栅栏状”。 3、增生和良性肿瘤的上皮细胞常保持良好的黏附性,呈特殊的外观,如乳头状、玫瑰花样结构。 4、合胞体样细胞边界改变和极性紊乱时应考虑肿瘤的可能。 5、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的极性差,细胞间相互重叠,有时三维状聚集呈球形。 6、、癌细胞具有异常黏附性和异常聚集性2个主要特征。但是,正常淋巴细胞、分化差癌细胞的细胞间黏附性差,常呈散在分布,而淋巴瘤细胞(肿瘤性淋巴细胞)则相反,两者很难鉴别。 7、良性基质细胞常呈卵圆形、梭形,细胞间疏松黏附或呈裸核,恶性基质细胞(肉瘤)与良性基质细胞类似,但细胞核和细胞质多异常。 (三)细胞核特征:是判断良性细胞与恶性细胞的关键。(判断:多核细胞并不一定是恶性) 细胞核形态的异常称为核异质(dyskaryosis),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或者低度和高度。 1、良性细胞核的一般特点:细胞核体积相对较小,核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核边界光滑,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涂片上同一类型细胞之间差别很小,称为单形性。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必背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必背知识点 基础知识 1.属于血液中正常有形成分的是血小板 2.不属于临床血液学研究内容的是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3.正常人血液PH应该在7.35~7.45 4.血浆渗透压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O) 5.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协调、防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6.在必要时,成人静脉采血的部位可选择股静脉 7.皮肤采血的特点是耳垂采血检查结果不够恒定 8.真空采血法又称为负压采血法 9.属于酸性染料的是伊红 10.关于细胞成分化学特性,叙述正确的是血红蛋白为碱性蛋白质 11.晚幼红细胞脱核成网织红细胞的过程是完成在骨髓 12.关于红细胞生理,描述正确的是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 13.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为1.34ml 14.新生儿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6.0~7.0)X 1012/L 15.红细胞Hayem稀释液中硫酸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 16.枸橼酸钠在枸橼酸钠稀释液中的主要作用是抗凝和维持渗透压 17.1966年被ICSH推荐的血红蛋白检测参考方法是HiCN 18.改良牛鲍计数板两侧支柱加盖专用盖玻片形成的计数池高为0.10mm 19.HiCN测定最大吸收峰位于540nm 20.HiN3检测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42nm 21.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主要是氧合血红蛋白 22.瑞氏染色血涂片中,正常红细胞直径范围在6.0~9.5um 23.大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直径>10um 24.关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叙述正确的是胞质内尚存少量嗜碱性物质 25.血细胞比容测定ICSH确定的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26.温氏法测定血细胞比容其结果应读取红细胞柱还原红细胞层 27.对血细胞比容叙述正确的是作为MCV计算的基础数据 28.对红细胞平均指数叙述正确的是MCHC的计算单位是g/L 29.RDW反映红细胞的体积大小的异质性 30.对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叙述正确的是RDW可作为IDA的筛选诊断指标医学教`育网提供 31.标本中可影响RDW的因素是红细胞碎片 32.有关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叙述错误的是经普鲁士蓝染色后可见连成线状的网状结构 33.ICSH推荐的血沉检测的标准方法为魏氏法 34.魏氏法检测血沉所采用的数值报告单位是mm/h 35.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外周血中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36.正常状态下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被破坏所在的系统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7.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出现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中幼粒细胞 38.与白细胞无关的是Howell-Jolly小体 39.正常生理情况下,关于白细胞变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1)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 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内踝静脉 E 股静脉 [本题答案]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本题答案]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本题答案]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本题答案]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本题答案]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本题答案]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本题答案]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本题答案]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本题答案]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本题答案]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整理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血液部分 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一般200倍)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5 ×10 ×200 ×10^6/L

【参考值】 成年男性:(4. 0~5. 5)×10^12/L,成年女性:(3. 5~5. 0)×10^12/L;新生儿:(6. 0~7. 0)×10^12/L 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 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比积(HCT/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参考值】(温氏法) ①成年:男性0.40~0. 50,女性0.37~0. 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0.42。【临床意义】 增高:1. 血液浓缩;2. 红细胞增多症;3. 新生儿。降低:1. 贫血;2. 其他原因的稀血症 应用:1. 疗效观察;2. 计算红细胞指数 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Hb(G/L)。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条件,所以利用Hb参考液制备标准曲线,换算出Hb(G/L)。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 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单选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手背静脉 B 肘部静脉 C 颈外静脉 D 踝静脉 E 股静脉 [本题答案] B 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从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本题答案] D 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 A 红细胞计数 B 白细胞计数 C 血小板计数 D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本题答案] E 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B 阻止血小板聚集 C 除去球蛋白 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 E 除去纤维蛋白原 [本题答案] D 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Na2溶解度大于 EDTA-K2 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 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 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 [本题答案] A 8. 对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草酸铵可使血细胞膨胀 B 双草酸盐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C 对Ⅴ因子保护差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E 可干扰血浆中钾,钠和氯的测定 [本题答案] D 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EDTA-K2 B EDTA C EDTA-Na2

D 肝素 E 枸橼酸钠 [本题答案] A 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 A 抗凝血酶Ⅰ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Ⅲ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Ⅴ [本题答案] C 13. 关于双草酸盐抗凝剂,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缩小 B 草酸铵可使红细胞胀大 C 不可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 D 过去用于凝血象的测定 E 目前应用较少 [本题答案] C 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 A EDTA-K2 B 38g/dl枸橼酸钠 C 109mmol/L枸橼酸钠 D 肝素 E 草酸钠 [本题答案] C 16. 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B 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 C 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 Hb为碱性物质 E 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本题答案] D 17. 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实践技能" A 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B 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 C 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 D 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E 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本题答案] D 1. 关于血液的理化性质,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 成人约3~4L B 约占成人体重的7~9% C 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的百分比 D 健康人血液pH值为7.35~7.45 E 血浆渗量为290~310mOsm/kgH2O [本题答案] A 2. 有关红细胞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

临床检验基础 体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

脑脊液部分 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中的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主动分泌。 作用:①缓冲、减轻或消除外力对脑组织和脊髓的损伤;②调节颅内压;③供给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④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脑脊液pH在7.31~7.34;⑤转运生物胺类物质,参与神经内分泌调节。 【参考值】 健康人脑脊液总量约120ml~180ml,约占体液总量的1.5% 颜色 正常无色透明。新生儿由于胆红素移行,可呈黄色。当中枢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屏障,使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 (1)红色: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特别是穿刺损伤的出血、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 除此以外,脑脊液中黄色素、胡萝卜素、黑色素、脂色素增高时,也可使脑脊液呈黄色。 (2)黄色:脑脊液黄色称为黄变症,可由出血、黄疸、淤滞、梗阻等引起。 ①出血性黄变症: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出血,由于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胆红素增加。出血4~8h后脑脊液即可呈黄色,48h颜色最深,并可持续21d左右。 ②黄疸性黄变症:见于重症黄疸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胆管梗阻、新生儿溶血症等,由于脑脊液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其呈黄色。 ③淤滞性黄变症:由于颅内静脉、脑脊液循环淤滞时,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渗出,导致脑脊液中胆红素增高,从而使脑脊液呈黄色。 ④梗阻性黄变症:见于髓外肿瘤等所致的椎管梗阻,导致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当蛋白质超过1.5g/L时,可使脑脊液呈黄色。黄色的程度与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呈正比,且梗阻部位越低,黄色越明显。 (3)白色:多因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绿色:多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性、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项目一任务1 血液量:成人约占体重的6%~8%,平均血量5L左右。 pH:7.35~7.45 比密:1.05~1.06 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采血部位 (1)手指采血: 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 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 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 皮肤完整处——严重烧伤者 任务二白细胞检验 计数计算WBC/L=N/4×10×106×20=N/20×109 血涂片WBC密度与WBC的总数的关系 WBC血涂片WBC个数/HP (4~7)×109/L 2~4 (7~9)×109/L 4~6 (10~12)×109/L 6~10 (13~18)×109/L 10~12 4. 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 <3×109/L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 >15×109/L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血膜厚薄分布不均的原因: 厚: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 薄:血滴小,角度小,推片速度慢 分布不均: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 瑞氏染色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的染色效果好,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能力略差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对细胞质着色能力较差 WBC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六) 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氏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核棘突 2.棒状小体(Auerbody)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答案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 DEECB 6-10:BDACD 11-15: CCEBC 16-20: DAABC 二、填空题 1. ①大红细胞;②小红细胞,③棘形红细胞,④环形红细胞(面包圈红细胞),⑤新月形红细胞,⑥颗粒形红细胞,⑦皱缩红细胞,③影细胞,⑨红细胞碎片。 2. 皱缩、胀大、渗出。 3.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vohie小体、退行性变。 4. 3 /HPF,镜下血尿,肉眼血尿。 5. 流动,凝胶。 三、名词解释 1、核右移: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若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3、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而渗出血管外、组织间隙及浆膜腔所形成的积液。

四、简答题 1、异型淋巴细胞种类

I型(空泡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H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足。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更不殊途同归,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皿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2、血沉增快的病理临床意义? 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时,血中急性反应物质释放增多所致。风湿热的病理改变,结缔组织性炎病症,其活动期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时,血沉增快。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的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如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塞时血沉增快,,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 ③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恶性肿瘤病人增快的血沉,可因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较彻底而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慢性肾炎、肝硬化时血沉亦常增快。⑤贫血:轻度贫血对血沉尚无影响,若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增快。 ⑥高胆固醇积压症: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者,血沉常见增快。 3、大便OE试验临床意义是什么? 粪便隐血阳性见于①消化性溃疡、药物致胃粘膜损伤(如服用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及胃癌、结肠癌等消化肿瘤时。②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肿瘤鉴别诊断:在消化性溃疡时呈间断性阳性。消化性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2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 子4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其6%~8%体重,成人/kg4~5L,占体重的5正常人血量约为(70土10ml)45% ,血细胞占中血浆占55%呈鲜红色,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6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77.35~7.45 值的波动范围是正常人血液ph8,4~5,相对黏度为1.055~1.063,女性为 1.051~1.060正常男性的血液比密为9。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红细,血细胞比密为1.090血浆比密为1.025~1.030 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血浆比密和血浆内蛋白浓度有关10血液具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粘滞性,凝固性这三种特性 1.6倍11正常人的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有关12 血液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集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13 静脉血通常使用的采血部位是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股静脉14在静脉采血时为了避免血小板激活,常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15 或者塑料管)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拇who16世界卫生组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17彩色真空定量采血用于葡萄糖,糖耐量测试,添加的抗凝剂是氟化钠18彩色真空管定量采血用于血培养,应添加的抗凝剂是多聚茴香脑硫酸钠皮肤采血法的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而且局部皮肤揉擦,针19皮肤采血检查结果重所以,刺深度不一,个体皮肤厚度差异等都影响检查结果,复性差,准确性不好采血方法应在患者,采血,溶血,样本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质量20 控制乙二胺四乙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21 组织血液凝固盐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22 EDTA 血小板计数11 / 1 23草酸盐的优点是溶解度好,价廉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24 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25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4 :9或1 度角26采用手工推片法制备血涂片时,通常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滴,用推片将血由内向127采用厚血膜涂片法制备血涂片时,载玻片中央置血的圆形血膜,待干后,加蒸馏水使红细胞1.5cm外旋转涂成厚薄均匀,直径约溶解,再干后染色镜检将适量伊红,亚甲基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28 瑞氏染色法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等29 可获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血液制备涂片时,血滴越大,角度越大,推片速度越快,血膜越厚,反之则30 越薄 红细胞检查 1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是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72h 2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这一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衰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血液,平均寿命120d3网织红细胞经约48h 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红细胞生理功能是通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1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一) 一、单选题(1分×45分=45分) 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得部位就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腘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 2 关于Neubauer计数板得盖玻片,错误得描述就是 A为特制得专用盖玻片B本身应有一定重量C可用一般得盖玻片代替D高倍镜下检查无裂隙E要求表面平整光滑 3 若计数5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计量单位,应报告为 A350万/mm3 B350万/ul C3、5×106/L D3、5×109/L E3、5×1012/L 4 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红细胞较浅,中央淡染区扩大,这种情况称为 A正常染色 B Hb含量低,着色浅 C Hb含量高,着色深 D Hb含量高,着色不均 E Hb含量低,着色不均 5 关于血细胞比容得概念,错误得叙述就是 A就是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B红细胞比容就是一项相对值C其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D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E还可用来推断贫血疗效观察 6 血浆中作用最强得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得物质就是 A清蛋白B纤维蛋白原Cγ-球蛋白Dβ-球蛋白E胆固醇 7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得白细胞为 A嗜酸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早幼粒细胞 8 核右移就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 A 2% B3% C4% D5% E 6% 9 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得方法学评价,错误得说法就是 A简单易行,不需昂贵仪器B就是白细胞计数得常用方法C在严格规范得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D重复性与准确性均较好E适合基层单位选用 10 关于ABO血型,错误得说法就是 A A型红细胞含有A抗原 B 人血清中存在某种血型抗体,而同时红细胞上缺少相应得抗原 C 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得存在着A,B,H抗原 D 人体分泌液与

临床检验基础-临床检验基础试题(精选试题)

临床检验基础-临床检验基础试题 1、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 A.手背静脉 B.肘部静脉 C.腘静脉 D.内踝静脉 E.股静脉 2、关于Neubauer计数板的盖玻片,错误的描述是 A.为特制的专用盖玻片 B.本身应有一定重量 C.可用一般的盖玻片代替 D.高倍镜下检查无裂隙 E.要求表面平整光滑 3、若计数5个中方格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计量单位,应报告为

A.350万/mm3 B.350万/ul C.3.5×10 /L D.3.5×10/L E.3.5×10

/L 4、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红细胞较浅,中央淡染区扩大,这种情况称为 A.正常染色 B.Hb含量低,着色浅 C.Hb含量高,着色深 D.Hb含量高,着色不均 E.Hb含量低,着色不均 5、关于血细胞比容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A.是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B.红细胞比容是一项相对值 C.其高低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 D.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E.还可用来推断贫血疗效观察 6、血浆中作用最强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是

A.清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γ-球蛋白 D.β-球蛋白 E.胆固醇 7、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的白细胞为 A.嗜酸性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早幼粒细胞 8、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 A.2% B.3% C.4% D.5%

E.6% 9、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说法是 A.简单易行,不需昂贵仪器 B.是白细胞计数的常用方法 C.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 D.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 E.适合基层单位选用 10、关于ABO血型,错误的说法是 A.A型红细胞含有A抗原 B.人血清中存在某种血型抗体,而同时红细胞上缺少相应的抗原 C.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的存在着A,B,H抗原 D.人体分泌液和体液中都存在A,B,H物质 E.AB型红细胞含有A,B抗原 11、ABO反定型试验中,血型签定为B型时可观察到 A.A管不凝集,B管凝集,O管不凝集

临床检验基础资料·高分必考

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他亦见于单核细胞中,常见于严重感染。 3.豪-焦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常与卡波环同时存在,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减低、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的现象。 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现象,常见于巨幼贫。 6、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报纸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7、卡波坏:成熟红细胞内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或绕成8字型结构,可能是由于核膜的残余物或纺锤体的残余物及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白血病。 8、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9、血细胞比容:只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 10.本周氏蛋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可出现于尿中,该蛋白加热至40~50℃发生沉淀,继续加热则重新溶解。 11.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14.APT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 15.PT: 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是筛选止血功能最基本常用的试验之一。 16.血红蛋白尿: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17.乳糜尿: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18.渗出液:由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19.漏出液: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漏出液。 20、抗凝剂: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21、卵磷脂小体:內酰脂胆碱成分,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均,折光性强,形似血小板但略大。22.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23、瑞士染色法:瑞氏染色液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溶解于甲醇而成,不同的细胞由于所含化学物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24、闪光细胞:在急性肾盂肾炎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在油镜下呈灰蓝色,具有光折射性发光现象,其运动似星状闪光的一种细胞。 25、漏出液:多为双侧性非炎症性积液.发生机制: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淋巴回流受阻,钠水潴留. 26、抗凝剂:就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常用抗凝剂有乙二胺四乙酸,枸橼酸盐,肝素,草酸盐,促凝剂,分离胶. 27、尿胆红素:有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三种.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而溶血性黄疸为阴性. 28、尿胆素:无色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照后形成黄色的尿胆素.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 疸均为阳性. 29、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岁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在肠 道细菌的作用下,先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再逐步还原 为中胆素原,尿胆原和粪胆素原,从肾小球滤过或肾 小管排出的为尿胆原.溶血性黄疸为强阳性,肝细胞 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为阳性. 30、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 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操作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 裂和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清蛋白滤 过,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 31、渗出液:多为单侧性炎性积液.发生机制:微生物 毒素,缺氧以及炎性介质,血管活性物质增高,癌细胞 侵润,外伤,化学物质刺激. 32、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 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CFU-Eo).嗜酸 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 胞产生,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33、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主要有伊红Y和伊红 B,能释放质子,与细胞的碱性成分如血红蛋白,嗜酸 性颗粒及细胞质中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并染色. 34、网织红细胞:是介于万有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 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细胞质中 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 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 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故名网织红细胞. 35、选择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后,使 血浆蛋白滤过,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量 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称选择性蛋白尿, 多见于小儿肾病综合症。 1、影响血沉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①血 浆因素:血浆纤维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 酯升高,血沉加快。②RBC因素:红细胞数量(数 量多,血沉慢);质量和形态(直径大,薄,血沉 快)。③血沉管架放置:倾斜,血沉快。④血标本: 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4:1。⑤室温:温度高血沉 快,温度低血沉慢。⑥血沉管规格:不干净、血柱 含气泡,血沉慢。 2、尿液管型形成的条件?答:①原尿中有清蛋白, T-H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质和首要条件,其中T- 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核心。②肾小管有浓缩尿液 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质及 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性凝 聚、沉淀。③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尿液 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各种成分沉析、凝聚成大的有 形体。④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有利于管型 的形成与排泄。 3、尿液管型的临床意义?答:(1)细胞管型:①红 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 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 性肾功能衰竭。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 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若尿内有较多此 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 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 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这种情况可出现 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 并存。(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 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 成。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 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 管的毒性损伤。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 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3) 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 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 征存在脂肪尿时。(4)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可以出现 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 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4、尿液标本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诊断?答:溶血性 黄疸时,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和尿胆素皆明显增 加;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和尿胆 原皆无变化或稍减少;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 素、尿胆素、尿胆原皆增加。 5、病理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答:①肾小球性蛋白 尿:是指肾小球因受到炎症、毒素、免疫、代谢等因 素的影响,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 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 成的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损伤较轻,蛋 白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为4~9万的中相对分子 质量的清蛋白的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 毛细管壁有严重受损,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 质同时存在为特点的蛋白尿,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 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的以小相对 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③混合性蛋白尿:指肾 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 特点是在尿液中,蛋白以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和 中相对分子质量清蛋白为主,但大、中、小相对分 子质量蛋白均增多。④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液循环 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 蛋白质,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 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 蛋白尿。典型情况如BJP。⑤组织性蛋白尿:指由于 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或分解、炎症或药 物刺激分泌等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形成的蛋白 尿。病理性蛋白尿在临床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之分。肾前性蛋白尿可见于①浆细胞病;②血管内 溶血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③大 面积肌肉损伤;④酶类增高等。肾性蛋白尿主要指 肾小球性蛋白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 尿以肾病综合征为典型病例:蛋白尿以清蛋白为 主,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肾后性蛋白尿可见 于①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②泌尿系结石、结 核、肿瘤等。 6、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答:1、生理性增多: 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劳动、恐 惧、冷水浴等。相对性增多见于连续剧烈呕吐、大 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生理性减低: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造血功能衰 退的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如孕妇、长期饮酒、生长 发育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婴儿。3、病理性增多:由 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 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 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 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 白病等。4、病理性减少:(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 致的贫血: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 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2)因造血物质缺 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 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 胞性贫血。(2)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 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 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 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 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失血:急性失血或消 化道溃疡、钧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7、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学评价?答:1、氰化高铁血 红蛋白法(HiCN):1966年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 法。该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 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其致命的弱点是氰化 钾(KCN)试剂有剧毒,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该法 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 无公害等优点。但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 认,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而且SDS试剂 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检测结果。 3、叠氮高铁 血红蛋白(HiN 3)法:该法优点与HiCN测定法相 似、最大吸收峰在542nm、显色快、结果稳定、试 剂毒性仅为HiCN测定法的1/7,但仍存在公害问 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 575)测定法:该法试 剂简单、呈色稳定、无公害、吸收峰在575nm、可 用氯化血红素作为标准品。但仪器多采用540nm左 右滤光板,限制了此法使用。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 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 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仪器上自动检测Hb和白细 胞。缺点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8、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答:(1)评价骨髓 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 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②网织红 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③鉴别贫血。 (2)评价疗效。①观察贫血疗效。②骨髓移植后监 测骨髓造血恢复。③放疗和化疗的监测。 9、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答: (1)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①反应性增多:A.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 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 B.寄生虫病 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等。C.某些皮 肤病 D.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②肿瘤性或持续性 增多:A.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B.某些血液病如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 (2)嗜酸粒细胞减少:由于嗜酸粒 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 意义。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 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 10、白细胞检查的误差分析?答:①技术误差:器 材、标本要求、加盖玻片影响、冲池影响、计数原 则(记上不计下,记左不记右)、计数室内细胞分 布要均匀、有核红细胞影响。②固有误差:主要指 记数域误差。还包括计数池误差和吸管误差。③生 理状态影响:运动、劳动、冷水浴、酷热、严寒等 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 10、瑞氏染色中pH对细胞染色影响有哪些: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细胞的各大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所带正电荷的数量随溶液pH而定。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如环境pHpI,即在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结合,染色偏蓝。临床上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值,同时还应注意使用清洁、中性的玻片,优质的甲醇配制染液,以期达到满意的染色效果。11、HCT的临床意义:HCT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 相似。HCT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叵红细胞数量 正常,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HCT增加可因红 细胞数量绝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HCT的主要 应用价值为:临床补液量的参考;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诊断指标;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血 液流变学指标。 12、白细胞计数误差分析:1.技术误差,可通过规 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试剂的标准化和操作 人员责任心的增强而减小或消除(器材,标本要求,加 盖玻片影响,充池影响,计数原则,细胞分布要均匀, 有核红细胞影响);2.固有误差,主要指计数域误差, 即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 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3.生理状态影 响:运动,劳动冷热水浴,酷热,严寒等常出现一过性 白细胞增高;一日之内白细胞数最高与最低可差1倍;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高30%. 13、电阻抗原理:利用血细胞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能 的差异,当体积大小不同的血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 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于血细胞数 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 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这就是电阻抗原理.(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